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二选修《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教案设计完美版
《长恨歌》教学教案设计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诗歌与散文》单元,具体内容为白居易的《长恨歌》。
《长恨歌》是一首叙事长诗,全诗共分为八个章节。
本节课我们将重点学习第一、二章节,详细解读其内容,了解故事背景,品味诗歌的意境及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恨歌》的故事情节,了解其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掌握《长恨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第一、二章节的故事情节、修辞手法及诗歌艺术特色的解读。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味,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解读《长恨歌》第一、二章节的内容,分析故事情节,讲解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3. 课堂实践:a. 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b.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心得体会。
4. 例题讲解:以第一、二章节为例,讲解如何鉴赏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鉴赏其他章节的诗歌。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诗歌原文及重点词汇。
2. 黑板右侧:诗歌结构、修辞手法、艺术特色。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恨歌》第三、四章节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2. 答案:学生需在作业中详细列出第三、四章节的修辞手法,并结合诗句进行解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白居易全集》,了解白居易的生平事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古典诗词朗诵比赛,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生平、诗歌创作特点、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2、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3、学习本诗在叙事、写景、抒情上的艺术技巧。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据记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写出不久,就给诗人带来很高的荣誉,被称为“《长恨歌》主”,后世评论家亦诩为“自是千古绝作”。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久为传诵的名作。
(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
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
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
文学主张: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
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疾苦,“惟歌生民病”、“但伤民病痛”。
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必须服从内容,为内容服务,“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
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
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三、背景介绍:(一)写作背景1、历史上的李、杨爱情故事杨玉环原为寿王瑁的王妃,玄宗惊艳于她的美貌,但碍于她是自己的儿媳而不便明目张胆纳入宫中,于是想出个让杨玉环出家,脱离寿王,再以“杨太真”身份入宫的方法。
从此杨玉环“三千宠爱在一身”,并被册封为贵妃。
其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
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所谓“君王从此不早朝”,为了两情欢爱,可以把国事先放在一边;而从“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后面,我们看到玄宗是怎样动用他手中的权力来取悦杨贵妃的,这样的做法出发点固然是为了爱,但皇帝毕竟是皇帝,他所做的一切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必然要牵涉到政治的东西。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写成于唐宪宗元和元年的《长恨歌》,以其典型的悲剧品格和浓郁的抒情素质,为白居易赢得了身前身后名。
不朽杰作《长恨歌》,真可谓以“出世之才”写“希代之事”①或者说是“以绝好题目,做绝好文章”。
②所以,它一问世就博得万口竟传、雅俗共赏的社会效果。
唐宣宗李枕《吊白居易》诗云“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甚至连当时的歌儿舞女也以能“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高其价。
二、整体感知请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为全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一)玉环进宫,隆基宠爱: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二)逃难途中,玉环被杀:渔阳鼙鼓动地来……回看血泪相和流(三)乱后回京,痛思玉环:黄埃散漫风萧索……魂魄不曾来入梦(四)道士施法,玉环追忆: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三、研读诗歌1.研读第一部分,思考诗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杨玉环有着怎样的美?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1)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绝顶美艳和万种风情。
与六宫佳丽形成对比,从“一”到“百”,再到“六宫”,数位的上升,展示了杨玉环的魅力不可抗拒,为下文写她的专宠做了铺垫。
(2)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凝脂”一词语出《诗经卫风硕人》,一是白净细嫩,二是光滑滋润,三是清凉可人。
杨妃丰肉微骨,肌理细腻,赐浴华清池时正直年轻,故用“凝脂”形容十分恰当。
(3)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写其娇弱,妩媚。
(4)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她有云一般的鬓发,花一样的容貌。
“云鬓”形容女子的头发轻盈飘逸。
2.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1)“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一句之中,用大小迥异的两个数字,形成对立之势,给诗句增添了表现力,充分写出了杨妃得宠之专,受宠之深。
《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课文《长恨歌》。
本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诗歌结构宏伟,情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
2. 分析诗歌的的表现手法,领会诗人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把握。
难点: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学生对唐代社会背景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的影视剧片段,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标注。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解释诗歌中的难点词汇和表现手法。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
5. 课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诗歌中的一段进行朗读,并解释其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长恨歌》唐玄宗杨贵妃爱恨交织悲剧收场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长恨歌》读后感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学生对《长恨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对唐代社会背景的讲解上,时间稍显紧张,可以适当延长课堂时间,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这首诗的背景。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研究白居易的其他诗歌,了解他的文学地位和影响;同时,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叙事诗,锻炼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1. 课文内容理解:本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长恨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长恨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王丹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教学步骤:一、导入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
二、作者作品1.作品概述白居易前期的政治思想以“兼济天下”为主,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
但贬官江州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兼济天下”转为以独善其身为主。
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了新乐府运动。
他特别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要以情动人,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观点。
他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风浅切平易,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三、背景介绍(一)写作背景1、历史上的李、杨爱情故事2、横向比较:文学史上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等。
(二)创作缘起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四、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2.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高中语文《长恨歌》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长恨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为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教学目标】1.了解《长恨歌》的背景和创作背景,理解诗词的意象和感情。
2.通过学习《长恨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了解杨贵妃的生平以及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教学重难点】1.学习《长恨歌》中的诗词意象和感情表达。
2.分析《长恨歌》诗词中的爱情故事,理解杨贵妃的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播放一段有关唐代文学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唐代文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诗词《春望》中的意象和主题。
二、学习核心内容(40分钟)1.介绍《长恨歌》的背景和创作背景,简要讲解杨贵妃的生平和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2.分段学习《长恨歌》。
教师先朗读一段诗词,然后学生根据诗词理解其中的意象和感情表达。
逐段学习后,学生展开集体讨论,了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方式。
3.学生朗读《长恨歌》中的精彩诗句,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拓展延伸(30分钟)1.学生分小组讨论《长恨歌》中的杨贵妃形象,理解她的美丽、聪明和才华。
2.学生根据所学与《长恨歌》中其中一段诗词进行联想或写一封信给杨贵妃。
3.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对《长恨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总结提升(15分钟)1.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教师进行学习效果评价,评选出优秀的读后感和联想作品。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2.评价学生的读后感和联想作品,关注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长恨歌》是一首描绘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优秀叙事诗,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对诗词意象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通过分组讨论和写作等形式,扩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同时,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二选修长恨歌教学设计
搜集资料
课堂
合作展示组际点评
四、
点拨升华
(3分)
运用
课件
总结
归纳
(3分)
1、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式鉴赏、解读诗歌,形成对唐明皇和杨贵妃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
2、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式鉴赏、解读诗歌,能让学生多角度理解本诗主题感悟饱含在诗歌中的意蕴美和感情美。
相机指导
适时点拨
七、
我的反思
收获
不足
课外拓展环节调动学生积极性,拓宽了学生视野。
学生对“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诗歌方式实践运用能力不强。
本课位于该书的第一单元第一课,这个单元主要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式,深刻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大旨,深切感触感染其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感情美。
学习
方针
1、知识方针:吟咏朗诵本诗,背诵相关的名句,积累古诗素材。
2、技能方针: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式鉴赏、解读诗歌,深入领会长恨的原因。
课堂流程
环节
具体内容
学法指导
课堂实录与反思
一、
学习方针
(2分)
运用
课件
明确
方针
(2分)
1、学习方针
2、学习重难点
圈出
关键词
二、
自主学习
(23分)
独学
检查
播放
视频
(5分)
1、“以意逆志”中“意”“逆”“志”三个字十分重要,请分作解释。
2、吟咏朗诵本诗,背诵相关的名句,积累古诗素材。
3、播放名家朗诵视频
3、感情方针:深切感悟饱含在诗歌中的意蕴美和感情美。
学习
重难点
人教版高二语文《长恨歌》教案(优秀9篇)
人教版高二语文《长恨歌》教案(优秀9篇)白居易《长恨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
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
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
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
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
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
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三、写作背景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
《长恨歌》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长恨歌》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长恨歌》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1《长恨歌》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以唐玄宗杨贵妃红颜薄命的悲剧爱情为主线,展现了唐朝盛世的繁华和灿烂,同时也呈现出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和忧虑。
学习这首诗,既可以了解唐代文化和历史,也可以深入理解诗歌艺术的创作过程和表现手法。
一、背景知识1.唐玄宗杨贵妃:身世显赫,容貌绝佳,因才能卓越,又受到唐玄宗的宠爱,成为了唐朝后宫的“太皇太后”。
然而,由于她的地位和影响不断壮大,嫔妃互相攀比和钩心斗角也随之愈演愈烈。
最终,杨贵妃在安禄山叛乱中被迫自杀,结束了短暂而悲惨的生命。
2.长恨歌:诗歌分为七十九段,约为一千五百多字。
它以杨贵妃的生命经历为主线,由诗人白居易所叙述,并穿插着历史典故和诗人个人的感受。
整首诗历时三年完成,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珍品。
二、重点内容1.中心思想:《长恨歌》以杨贵妃的命运为切入点,描绘了唐代女性的生活境遇和神韵,突显了情感战胜了地位和境遇的主题,表现出诗歌家深刻的悲痛和怀念。
2.诗歌结构:《长恨歌》分为七十九段,每段都有各自的描述和连贯性,整个诗歌由情节,典故和诗歌家的抒发交替构成,读者可以从中考虑到诗歌家的杰出写作技巧及富有想象力。
3.艺术手法:《长恨歌》兼顾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表现,运用了唐代诗歌家的典雅繁复的表现手法,通过诗歌家的意象化、抒情化、叙事化的方式,达到了情感和意蕴的最大化。
三、学习方法1.精读原著:《长恨歌》是一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古代诗歌,每段都充满深刻的语言和充满情感的写作手法,通过逐段读这首长诗,领会诗歌家的极致追求和人性深度。
2.揣摩典故:《长恨歌》中融入了不少典故和历史背景,包括《诗经》、《史记》等。
通过了解这些典故及历史背景,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及诗歌家的意图。
3.多角度思考:学习这首诗,不仅可以从主题、结构和手法方面来考虑,还需从作者背景、时代背景、文化底蕴等方面来考量,从多角度去思考,《长恨歌》才能展现出其崇高的文学价值。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白居易长恨歌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2,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3,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4,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5`熟读成诵《长恨歌》重点1,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2,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3,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难点1,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2,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一,导入: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二,背景介绍: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三,白居易: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31岁时,试书判拔萃科,与元稹等同时及第,与元稹相识,从此成为莫逆之交.在32岁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书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5岁时,罢校书郎,随后又授周至县尉.次年,他由周至县尉调充进士考官,补集贤院校理.这年冬季,授翰林学士,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遗.当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满,或黜或贬.初任拾遗的白居易上《论制科人状》,极言不当任意贬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当时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58岁那年,即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称病,免归,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从此不复出,后除河南尹,寻以病免,64岁那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因心境消极和健康原因,他不愿再为官了.60岁时,儿子阿崔夭折,这对诗人又是一打击,73岁时,曾施家财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楫.卒年75岁.四,诗歌朗诵,自由五,诗歌分析:1,长恨歌,就是歌长恨,恨是什么意思恨什么为什么恨"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 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内因"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女之死.——恨之直因(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至"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皇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皇之长恨"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至"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道士帮助皇找到杨女.——过渡,浪漫主义手法"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让杨女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杨女之长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回应开头2,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皇之长恨:"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景色来烘托人物的悲思.秋风萧瑟,黄土弥漫,曲折婉转的栈道穿行山间,如行云间,如汉皇心中缠绵悱恻,揪心裂肺的"恨".寂静的山路暗淡的日色,使行程和内心更显凄凉与落寞."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景色愈丽,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行宫见月,想那曾一同望月的人,如今何在呢月圆了,月缺了,似乎都不再是往昔的月,"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啊.夜雨闻铃,定然有风,有风而铃声闻,可见夜之空寂,人之心情更加悲凉.风声,雨声,铃声,清晰入耳,声声扰人心绪,撩人愁思.——借景抒情"天旋地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于快乐中写悲情,愈见情悲.踌躇,信马,不忍离去,不想离去又不能不去,只好信马由缰缓缓去,心无着落之凄凉可见.风景依稀似去年,同来望月人何在——叙事见情"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回长安后,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忆.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风来了,雨过了,花开了,雨落了,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是丽人的影子.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不知何处去.梨园弟子,阿监青娥,如果杨女尚在,又是如何面貌呢——触景生情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直接描摹汉皇的辗转反侧,彻夜不眠.想要入眠做梦梦见故人竟不能入眠,好不容易入眠,竟也看不见丽人的影子.——叙事见情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杨女之长恨:"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以"揽衣推枕起徘徊"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 "梦魂",使者是什么时候来的,何以在梦,是相思不可见,渴望梦中见吧"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显示出她的焦急与迫切——以行写情,叙事见情"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传导出她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等等的百般感触. 比较比喻的运用,充分描写杨的外在形态,借以展现其内心情感.——以形写情,描写见情作者以形写神,通过人物的外在行动揭示其内心世界,深入腠理,宛转动人."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把"钿盒金钗寄将去",以表心迹,并表示"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又恐怕皇怀疑不信, "殷勤重寄词",以两人在七夕之夜于长生殿立下的密誓作证.这段描写,把杨贵妃不忘旧情,感恩报德,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划得淋漓尽致,使这一形象平添光彩.——叙事见情3,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透过这两个人物形象,你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汉皇:荒淫误国的昏君深爱杨女的痴心男杨女:祸国殃民的红颜忠贞爱情的痴心女主题:一,讽喻说.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暴露统治阶级荒淫无耻,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二,爱情说.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三,双重主题说.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四,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为此,丁,方二人认为,《长恨歌》并不是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从"诗言志","诗传情"上说,丁,方二人之说不无道理.但就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实和社会意义以及千百年来的影响而言,不能不说它是历史的记录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至于白氏自身有爱情悲剧的经历,无疑有助于他对李杨爱情悲剧的体察和分析,才使其诗写得肌理细腻,情真意切,赋予无穷的艺术魅力.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根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将割断前后情节的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评论《长恨歌》的主旨,必须顾及这一点,因为它是我们分析,理解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清,圣主朝朝暮暮情" "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英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否则,作者何必化费那么多的笔墨着意铺写渲染李,杨两人的绵绵长恨即使按"讽喻说"论者的说法,这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曲地讽刺",那么,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写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无须在字里行间倾注如此明显而又深切的同情了!此诗叙事详略适宜,舒卷自如.如"安史之乱"爆发,因不是重点所在,作者只以两句诗作扼要的叙述交待,而对李,杨二人的绵绵长恨,则不惜笔墨,大肆铺叙.在宛转叙述故事情节发展的同时,作者倾注了自己的丰富感情,使这首叙事诗含带了浓郁的抒情成份.如"圣主朝朝暮暮情","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直接抒情的语句自不消举说,使诗中的一些景物描写,也渗透着沉甸甸的情感.如"黄埃散漫风萧索"以下四句诗,描绘的是李隆基入川途中的景色,也融和着唐玄宗惨淡灰暗,寂寞凄伤的心情.又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两句,是叙事,是写景,也是抒情.全诗始终贯穿着叙事,抒情,写景熔于一炉的特色,又富有变化,时而叙事,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或者以叙事与抒情结合,或者以抒情与写景结合,或者以写景与叙事结合,三者变换灵活自由,转接自然和谐.如以第三部分为例:首两句含情叙事,由"信马归"引"归来池苑皆依旧"的感叹;又由"池苑皆依旧"自然转人对"太液芙蓉未央柳"的描写,再由景物联想到人——"芙蓉如面柳如眉",由景而及情,引发出"对此如何不泪垂"的伤叹哀悼.…总之,作者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情感变化的需要,充分发挥叙事,抒情,写景三者的长处,使它们既各尽其责,又互相配合协调,共同为表现主旨,刻划人物而服务.教案第一教案(教材教案)A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 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2. 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2. 难点:诗歌的主题.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三,写作背景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他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四,整体感知1.出示投影,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回眸(móu)粉黛(dài) 骊宫(lí) 霓裳(ní)(cháng) 临邛(qióng) 鼙鼓(pí) 仙袂(mèi) 衣钿(diàn) 千乘(shèng) 钗擘(bò) 马嵬(wéi) 阑干(lán) 绰约(chuò)2.解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师问: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长恨歌应作何解释生答: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师问:这首诗歌是谁在恨,他们长恨的是什么呢生答:是李隆基和杨贵妃在恨,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师问:李,杨爱情历来是文人喜欢的题材,像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升《长生殿》等,都是写李,杨爱情的,众多文人对这一题材如此忠爱,可见它非常有价值.谁能给大家讲一讲李,杨的爱情故事.生答:唐玄宗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3.理清情节结构师问:原来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这么曲折,但是最终他们是以悲剧收场,诗人的题目就定为长恨,那么诗歌是不是一开始就在写长恨呢生答:不是.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极写贵妃之美艳和"汉皇重色思倾国".师问:除了描写贵妃之美和李杨的"蜜月生活",诗歌还写到什么生甲:还写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身死.生乙:还有李隆基返回长安后对杨贵妃思念的种种表现.生丙:还有李隆基让道士去寻找杨贵妃的亡魂,以及在仙界与贵妃见面的情景.师问:按照刚才的说法试着给这首诗歌划分层次明确: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第四部分:自"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huán),对李思念不已.五,通过分析长恨,讨论诗歌的主题师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生甲:"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生乙: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生甲: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高二语文人教版《长恨歌》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人教版《长恨歌》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长恨歌》。
教学内容包括:诗歌的整体理解,重点词汇的解析,诗句的翻译,诗歌主题的探讨,以及艺术特色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长恨歌》的情节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主题。
2. 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3. 领悟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重点:词汇解析,诗句翻译,人物形象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原文、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引发学生对《长恨歌》的兴趣。
2. 课文阅读: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的情节和氛围。
3. 词汇解析:讲解重点词汇,如“汉宫”、“倾国”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4. 句子翻译:对重点句子进行翻译,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5. 人物形象分析:讨论诗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领悟作者表达的长恨主题。
7. 艺术特色分析:讲解《长恨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8.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解题指导和答案分析。
9.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诗歌《长恨歌》2. 重点词汇:汉宫、倾国、缠绵、离别3. 主题:长恨主题4. 艺术特色:韵律、对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长恨歌》中的五句诗句。
答案:(1)汉宫中,君王与妾,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3)但见泪痕湿故纸,心知肚明是故人。
(4)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
(5)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2. 拓展题目:分析《长恨歌》中的人物形象,并结合现实谈谈你对爱情的认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长恨歌》,使学生理解了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长恨歌》高中教案
《长恨歌》高中教案《长恨歌》高中教案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以下是《长恨歌》高中教案,欢迎阅读。
一、教学内容分析《长恨歌》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
选修课注重阅读积累、阅读兴趣、阅读方法和文化视野,必修课注重整体把握、阅读鉴赏、评价作品的能力。
他们的共同性:鼓励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解读,对文本有独到的感受和理解。
“一首长恨有风情”,《长恨歌》被称为艺术全璧,共120句,白居易用至讽至情的笔墨演绎政治悲剧和爱情悲剧,抒发唐玄宗和杨贵妃生生死死永无尽头的爱情,寄相思于人间天上,托遗恨于地久天长,也含而不露的揭露唐玄宗荒淫误国的历史现实。
学习这篇文章,可以利用古今视界差异,激发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从文本出发,审视优美的诗歌语言,探究情景交融的字字句句、品味言近旨远的深情、评价众说纷纭的主旨。
并在放手让学生研讨、评价学生鉴赏研讨、开阔学生文化文学视野方面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教学设想《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本文一个大段落,篇幅长,这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白居易的作品分类、写作背景和情感经历,了解主人公唐玄宗五十年太平天子、开创开元盛世的成就和重色倾国、孤独度余生的政治悲剧,了解杨贵妃的娇媚动人和多情忠贞的宛转缠绵。
还需要教师吃透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需要的不是教师的步步引领,牵着鼻子走,而是借助必修五文化随笔中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和钱钟书的《谈中国诗》的鉴赏方法和文化视野,大胆进行独立探索,自主研究,思考质疑,审美鉴赏,创造性的解读文本。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教案(有配套课件、导学案、课时练下载)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疏通文意,准确、熟练地诵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2.引导学生理清故事情节,鉴赏表现手法,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3.引导学生探究文章思想内涵和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
4.帮助学生正确评价唐杨的悲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和课时安排1、教学重点:鉴赏表现手法,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教学难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唐宣宗李忱的诗《吊白居易》导入新课。
吊白居易唐宣宗李忱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二、展示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疑难,准确、熟练的诵读课文;2.掌握重点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3.理清故事情节,鉴赏表现手法,分析人物形象;4.分析文章思想内涵和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
三、自主学习检测(详见课件)1.请学生介绍作者白居易及其主要作品。
2.请学生介绍《长恨歌》的创作背景。
3.请学生介绍李、杨的爱情故事。
4.请学生共同背诵相关的诗作: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其一)和李商隐《马嵬》(其二)5.检查学生字音字形、重点词义、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
三、整体感知1.学生速读诗歌,勾画疑难。
2.学生相互答疑问难,教师适当点拔。
3.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
明确:杨玉环貌美,入宫受宠,身集三千宠爱,玄宗日夜看不足,从此不早朝。
安史之乱爆发,马嵬兵变,请诛杨玉环,玄宗无奈,赐死杨玉环。
回宫之后,玄宗日夜思念,召方士求的一间,二人深情相聚,许下誓愿。
4.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教师点拨。
明确: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写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写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长恨歌(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长恨歌(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长恨歌》段传振临沂四中分校教学设想一、教材分析《长恨歌》是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高二选修)的第一首诗。
作为白居易的代表作品,她以高超的艺术性,丰富的人文性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长恨歌》里所涉及的李、杨爱情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希望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使学生能对李、杨爱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3引导学生树立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难点:诗歌的主题把握。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
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
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论,并掀起新乐府运动。
他的作品反映现实,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深受广大民众的喜欢,“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是真实写照。
三、背景介绍--历史的真实性1学生简介历史上的李、杨故事:(1)李隆基后期宠幸杨玉环不理朝政。
高二语文人教版《长恨歌》优质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人教版《长恨歌》优质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长恨歌》。
教学内容包括《长恨歌》全文,重点讲解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诗歌结构。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爱情、人生的感悟。
2. 掌握《长恨歌》的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分析《长恨歌》的诗歌结构,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长恨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诗歌结构。
重点:通过讲解、分析和实践,使学生深入理解《长恨歌》的内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爱情主题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诗词朗读:让学生齐读《长恨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了解诗歌的基本结构。
3. 主题思想分析:a. 请学生结合教材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b.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表达的主题思想,如爱情、命运等。
c. 举例分析诗歌中的具体描写,阐述作者对主题思想的表达。
4. 艺术特色讲解:a. 分析《长恨歌》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如比喻、对仗、排比等。
b. 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了解《长恨歌》的艺术魅力。
5. 诗歌结构分析:a. 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结构特点,如起承转合等。
b. 分析诗歌结构对主题思想的表达作用。
6. 随堂练习:a. 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长恨歌》中的某一意象或修辞手法。
b. 选取一首其他古诗,让学生分析其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诗歌结构。
六、板书设计1. 《长恨歌》2. 内容:a. 主题思想:爱情、命运b. 艺术特色:意象、修辞手法c.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恨歌》中的一种意象或修辞手法,并结合具体诗句进行阐述。
答案示例:分析《长恨歌》中的比喻手法。
如诗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通过将爱情比喻为园中的葵花,形象地表达了爱情的美好与短暂。
长恨歌教案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长恨歌》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长恨歌》诗歌的全文解析,以及对诗歌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介绍。
《长恨歌》详细内容涵盖:诗歌的韵律、意象、情感表达以及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长恨歌》的诗歌韵律特点,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 分析并掌握《长恨歌》中的意象,感悟诗人情感。
3. 了解《长恨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长恨歌》中复杂情感的理解,以及对诗歌背景的深入剖析。
教学重点:诗歌韵律、意象的分析,以及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激发学生对《长恨歌》的兴趣。
2. 诗歌朗读: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长恨歌》的韵律美。
3. 背景介绍:讲解《长恨歌》的创作背景,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
4. 诗歌解析:a. 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
b.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青青园中葵”、“黄河之水天上来”等。
c. 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悟诗人对爱情、人生的思考。
5. 社会现象剖析:通过诗歌反映的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分析当时的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
6.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长恨歌》的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方法。
7.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长恨歌》2. 板书内容:a. 诗歌韵律特点b. 诗歌意象分析c. 情感表达d. 社会现象剖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恨歌》中的人物形象,结合诗歌背景,谈谈你对诗歌的理解。
a. 唐玄宗:痴情皇帝,为爱情不顾一切。
b. 杨贵妃:红颜祸水,美丽与悲剧并存。
c. 诗人白居易:关注社会现实,借古讽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长恨歌》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高二语文人教版《长恨歌》精品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人教版《长恨歌》精品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材第二册《长恨歌》。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的开篇至“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部分,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诗意、艺术特色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长恨歌》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对爱情悲剧的感慨。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长恨歌》中复杂情感的把握,以及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教学重点:诗歌背景的了解,诗句的翻译与解析,以及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课。
2. 诗歌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及《长恨歌》的创作背景。
3.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4.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结合诗句讲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长恨歌》2. 诗人:白居易3. 背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4.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5. 艺术特色:结构、韵律、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恨歌》中的艺术特色,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从诗歌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对教学难点的把握。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长恨歌》全诗,进一步了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爱情故事,学会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解析2. 艺术特色分析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句解析1. 抓住关键词:如“天长地久”、“此恨绵绵”等,分析其在诗句中的作用,体会诗人情感。
高二语文人教版《长恨歌》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人教版《长恨歌》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材第二册,《长恨歌》一课。
教学内容包括诗歌全文,重点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情感及艺术特色。
具体章节为第二单元“情韵悠悠”中的第二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长恨歌》的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结构分析,艺术特色的把握。
2. 教学重点:诗歌主题思想的挖掘,情感体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长恨歌》的相关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分析诗歌的背景,讲解诗歌的结构,解读诗歌的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诗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情感表达,分享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长恨歌》作者:白居易背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结构:起兴、发展、高潮、结局艺术特色:意象丰富,情感真挚,结构严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长恨歌》中的两句诗句。
分析《长恨歌》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谈谈你对《长恨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参见课后附录。
参见课堂讲解。
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长恨歌》的结构、意象、情感及艺术特色。
但部分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仍需加强。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白居易的其他作品,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分析;2. 教学目标的明确;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开放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10949_长恨歌(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表达更加真实自然。
13
创作风格及特点总结
1 2
浪漫主义风格
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表现为对理想 世界的追求、对历史传说的重新诠释以及对自然 美的讴歌。
诗化语言
语言优美、凝练,富有诗意和韵律感,通过形象 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审美体 验。
多样化题材
3
作品题材广泛,涉及历史、传说、现实等多个领 域,通过对不同题材的深入挖掘和独特处理,展 现了作者卓越的文学才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思考本课学习对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的影响,如对唐代 文学的热爱、对历史文化的尊重等。
29
对未来学习建议
深入学习唐代文学
建议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唐代 文学,阅读更多的唐代诗歌 作品,了解唐代文学的发展 历程和主要特点。
拓展历史文化知识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 、参观博物馆等方式,拓展 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加深 对唐代历史文化的了解。
20
同类题材作品推荐
《琵琶行》
推荐阅读白居易的另一长篇叙事诗《琵琶行》,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进一步加深对白居易诗歌风格的理解。
《长恨歌传》
推荐阅读陈鸿的《长恨歌传》,让学生了解《长恨歌》故事的来源和流传情况, 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2024/1/26
21
跨学科知识链接
2024/1/26
历史学
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多阅读优秀的诗歌 作品,培养自己的诗歌鉴赏 能力,学会欣赏诗歌的美感 和内涵。
强化古代汉语学习
建议学生加强对古代汉语的 学习,掌握更多的古代汉语 词汇和语法知识,为未来的 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
2024/1/26
30
感谢您的观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
重难点
1、作品主题。(重点)
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方法的学习运用。(难点)
学法
指导
1、通过诵读,品味语言,利用多媒体进行想象联想体悟诗歌主旨。
2、通过朗诵、多方交流探究能自主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独立
完成
仔细
倾听
对学
相互
交流(10分)
1、作者用“汉皇重色思倾国”开头有什么作用?
2、哪一句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的美貌?运用了什么手法?
3、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宠爱表现在哪些方面?
4、作者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最集中的一句是什么,意在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同桌
交流
(说明)
小组
交流
(签字)
群学
合作
探究
(8分)
请同学们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解决下列问题:
七、
我的反思
收获
不足
课外拓展环节调动学生积极性,拓宽了学生视野。
学生对“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诗歌方法实践运用能力不强。
五、
当堂检测(5分)
巩固
提升
(5分)
1、《学习资源》P7《高效智能检测》第7题。
2、比赛:尝试自选片段朗诵表演,力求体现其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独立完成
小组交流
代表展示
相互点评
六、
课外拓展
高考
链接
我国历史上一直有“女色祸国”一说,试举例。你认为这样说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自习
独立完成
小组交流
相互点评
课堂流程
环节
具体内容
学法指导
课堂实录与反思
一、
学习目标
(2分)
运用
课件
明确
目标
(2分)
1、学习目标
2、学习重难点
圈出
关键词
二、
自主学习
(23分)
独学
检查
播放
视频
(5分)
1、“以意逆志”中“意”“逆”“志”三个字十分重要,请分作解释。
2、吟咏朗诵本诗,背诵相关的名句,积累古诗素材。3、播 Nhomakorabea名家朗诵视频
太白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
课题
白居易《长恨歌》
课型
新授课
班级
高二(1、2)班
执教单位
太白
中学
姓名
张月劳
课时安排
40分钟
时间
2014年9月3日
教材
依据
本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高二选修语文教材,本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继续有计划地阅读一定数量的名篇,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挥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和阅读能力,从而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爱国之情。
导学
思路
本课语言通俗易懂、自然清新,我主要利用多媒体的声音资源,借助大量的图片,优扬的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欣赏故事,品读课文,以完成教学目标。
1、初读诗歌,积累素材。2、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3、研读诗句,领悟主旨。4、品味诗情,拓展延伸。
课前
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名家朗诵视频
学生:自主预习(见导学案)
课前
搜集资料
课堂
合作展示组际点评
四、
点拨升华
(3分)
运用
课件
总结
归纳
(3分)
1、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解读诗歌,形成对唐明皇和杨贵妃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
2、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解读诗歌,能让学生多角度理解本诗主题感悟饱含在诗歌中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相机指导
适时点拨
1、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2、造成“长恨”的原因是什么?
小组
讨论
分组
展示
相互
点评
三、
展示交流
(7分)
运用
课件
展示
对抗
(7分)
《长恨歌》的主题,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即讽喻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请同学们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任选一种加以合理解释:三种说法中,你怎看?为什么?
本课位于该书的第一单元第一课,这个单元主要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刻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学习
目标
1、知识目标:吟咏朗诵本诗,背诵相关的名句,积累古诗素材。
2、技能目标: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解读诗歌,深入领会长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