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理论指导下课外同步阅读课型的实践与研究

合集下载

【实践指导之二】作品评析一、实践内容:学习运用文学理论,分析

【实践指导之二】作品评析一、实践内容:学习运用文学理论,分析

【实践指导之二】作品评析一、实践内容:学习运用文学理论,分析评价文学作品。

二、实践目的:了解诗歌创作的特点,掌握诗歌欣赏的基本方法,从欣赏诗歌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建构诗意人生。

三、实践思路: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并运用所学方法撰写文学评论,择优在课堂上交流。

四、实践做法:1.布置学生阅读文学作品,选择自己特别喜欢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俱佳作品,撰写作品评析;2.阅相关资料,收集与该作品相关的文本资料、图片资料、音频资料、视频资料。

3.制作多媒体演示幻灯片,在全班文学作品欣赏会上交流。

附:文学作品评析示例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态度取向作者:王萍余秋雨的散文一经面世就成为文坛一大热点,虽然批评声不绝如缕,但读者众多,好评如潮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九十年代,余氏散文风行一时,其轰动效应在当代散文家中无人可比。

面对余氏散文的热潮,我们不得不进行一番思考:这些散文究竟以什么力量轰动着读书界?余秋雨的文化魅力究竟在哪里? 对此人们也不同程度地论及到这个问题。

但在这些分析和答案中,我认为余秋雨自己的分析和回答解决了实质性问题。

他说:“想不到我做行政工作期间因做不成学问而陆续写的那些东西竟受到如此厚爱,仅《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之内就重印了十一次,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是一个清醒的人,知道这不是署了余秋雨三个字,而是标示着社会对某一文化态度的需要,而我恰巧碰到、迎合了这种需要。

”①那么余秋雨在散文中究竟以什么样的文化态度满足了读者的心理需求?本文就其文化态度的基本内容、选择动机及现实意义给予分析探讨。

一、以人类历史为价值坐标去对待各种文化现象长期以来,中国的价值判断、是非标准明显地受到民族的、政治的、地域的功利局限,在这种背景下,就特别需要出现一批具有人类价值坐标和国际文化视野的文化人。

余秋雨以散文为载体昭示了他的文化态度,他说:“在我看来,现在的中国人特别需要寻找人类历史的整体坐标,以人类历史作为价值坐标去分析看到的各种文化现象。

叶圣陶研究

叶圣陶研究

第一部分:读叶圣陶作品的个人见解叶圣陶是作为我国新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

自1914年开始创作文言小说,1918年开始发表白话文作品以来,他在小说、散文、童话创作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叶圣陶的小说创作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善于运用严肃客观的笔触,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在冷静真切的人生观察中摄取平凡具体的生活题材。

他的语言朴实凝炼,生动流畅,形成了冷峻而朴实、严谨而自然的风格。

叶圣陶的散文创作成就也较大。

作为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叶圣陶留给读者更多的是他的童话作品。

一、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短篇小说大部分是写教育问题和城市小资产阶级问题的,而其中写得最好的,是他所熟悉的学校生活,代表作有《潘先生在难中》、《多收了三五斗》、《饭》、《校长》等。

个人总结:他笔下的小市民知识分子形象有:①卑琐庸俗型如《饭》中的吴先生、《潘先生在难中》的潘先生;②正直理想型如《倪焕之》中的倪焕之。

注:在二十年代长篇小说还相当冷清的时候问世的《倪焕之》,显示了作者的现实主义趋向,曾被誉为“扛鼎的工作。

叶绍钧小说以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写实主义特征。

同情与讽刺兼备,是他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

他的文字整饬、严谨、平实、纯正,既无欧化的成分,又没有半文半白的现象,讲究规范化。

《潘先生在难中》历来被称为最能代表叶圣陶短篇小说创作成就的作品。

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潘先生的形象。

潘先生是小镇上的一个教员,他的灵魂是灰色的。

他没有锐气、没有理想、安于现状、满足于既得利益,是个苟且偷生、逆来顺受的市民式的知识分子。

潘先生带领儿女逃离小镇,奔往上海的情形。

在军阀混战中,潘先生丝毫不顾及国家的危难和人民的疾苦,满脑子只是个人的得失和自家的安危。

作品通过展示潘先生逃难前的慌乱,逃难中的狼狈,以及逃到租界后的庆幸等行为,生动地将潘先生遇事惊慌、自私、苟安等小市民式知识分子心态真实地表现了出来。

潘先生胆小怕事、苟且偷安、麻木、缺少正义感的奴性心理。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博 大精深 、内涵丰富,近一个世 纪 以来是我 国教育事业的助推 器,引领着教育事业健康蓬勃的发 展 ,从语 文学习到 大语文观 ,影 响我 辈的方方面面,他所提 出 的 习惯培 养说 、语文工具观及驻扎在每位教育者 心中的 “ 教师 为 了达到不需要教 ”都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儿童与青年的成
代 垂范。 ”其 实关于叶圣 陶先生的活动一直到今天仍 然活跃 于
中国教 育界,他 的教 育理论都 是从 实践 中来 ,所谓 实践 出真 知,叶圣陶先生正是用 自己 全部的生命探求着语文教育事业的 发展 ,他 的语文教育思想指 引着一代又一代 的教育者 ,是每位
从 事教 育人 的灯 塔 。
三 、语 文 工 具观
叶圣 陶先生生于十九世纪末 ,从十八 岁踏入教师行 列,直 至二十世纪末生命 的尾 声仍在为教育事业发光发热 ,燃烧着对 学生 的无尽热情。他在教育行业纵横五 十八年 ,是二十世 纪教 育界泰 斗级人物 ,著名语文教 育家刘国正 曾这样说道 : “ 在中 国的语文教育界 ,朱 自清、夏丐尊、叶陶是耸立在三四十年 代的三座 高山 ; 其 中叶圣陶的活动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时间 最长,影响最 大,他留下的宝贵遗产无人 能比,一代宗师,万
教育研究
课程教 育研 究
叶 圣 陶先 生的语文教 育 思想
惫 倩 ( 贵 州省体 育运动 学校 贵州 贵 阳 5 5 0 0 0 2 )
【 中图分类号 】 G 4 0 0 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3 0 8 9( 2 0 1 5 ) 1 0 . 0 0 5 9 . 0 1
除 了学习语文的行为 习惯外 ,叶圣陶先生还专 门针对 阅读 与写作的养成习惯上做 了 研 究与阐述,他在 《 论 国文精读指导 不只是逐 句讲解 》一书 中 提 到,阅读 书籍 并不是太难的事情 , 只要能够根据 书籍 的性质 进行 区分 ,该翻 查的就翻查,该分析 的就分析,需要根据全文理解 大意的能够理解 ,明白作 者的言 外之意,甚至能够指 出 作 者没有考虑到的遗 漏之处 ,如果能够 到达这样的程度 ,那 么阅读 习惯便算是养成 了。关于写作 习惯 的培养, 叶圣 陶先生也在 《 论写作教 学中》阐述 了自己的看法 , 他认 为写作 习惯主要应从 两方面进行培养,首先要 有所积 累, 所积累的尽量用文字去表达,另一方面就需要将表达的文字进 行修饰 ,在遣词造 句的技术上花功 夫下力气。 如果你认 为叶 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观只停 留在语文的学习 中,那你就大错特错 了,他认 为一个健全的公 民要 “ 培养学生 在社会主 义社会 生活 中的一切 良好 习惯 ” ,他在 学生教 育的德 智体与个人修养等方 面都做 出了习惯培养的 目 标 与要求 ,如在 德育方面要 求学生在待人接物与对待工作方面要真诚有责任心 的好 习惯 ; 智育要养成主动寻 求知识和学 习 娴 熟技术的 良 好习 惯; 体育方面要有 维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 良好 习惯 ;学生要 有 热爱祖 国、关心他人 、礼貌诚信 、虚心 自强的个人修养与 良好 习惯 。叶圣 陶先生的习惯养成说 ,不仅是对语 文教育 出发 ,更 是宏观 的涵盖 了学生教育阶段的 学习及生活 ,从 学习到做人 , 从 方方面面对学生提 出了习惯养成 的要求与教育者应该 实现的 教 育 目标 。 要真正 学好语 文,必须要 求教师将 习惯的培养 落到 实处 , 让学生 明白得更多, 兴趣更浓, 性情丰厚 , 即知即行 , 知行舍一 。

对“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及统编教材相关单元的阐释与教学建议

对“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及统编教材相关单元的阐释与教学建议

42021.1•高中对“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及统编教材相关单元的阐释与教学建议(江苏省作家协会,江苏南京 210019)“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是高中选择性必修课程对应的学习任务群,但它承接着必修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等任务群,特别是“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又关联着选修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等任务群,所以,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任务群。

我们要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文简称“2017年版课标”)的指导下,在高中语文课程与教材体系的框架中认识这一任务群的性质、目标,对其的学习要通盘考虑,整体设计。

一、对该任务群“学习目标与内容”的理解2017年版课标对“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这一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作了以下规定:(一)精读代表性作家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

至少选读10位现当代代表性作家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方面的作品,大体了解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概貌这一“学习目标与内容”包含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学习的质。

要“精读”,要读“代表性作家作品”,要“把握其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

这就要求在对这一任务群的学习中,首先要选择,要在文学史的背景与文学标准的支持下进行选择,按精读的要求来学习,在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上有收获。

在必修阶段,“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对精读的要求主要是通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来提升文学欣赏能力。

而在选择性必修阶段,“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对精读的要求提升为从体裁特征、题材内容、文学发展阶段等不同角度进行研习,把握作品的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

教师引导学生研习作品,应以把握其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为原则。

具体地说,实现这一任务群的精读目标,应当以必修阶段的精读要求为基础,安排学生独立自主阅读,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并从语言、形象、构思、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3篇)

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3篇)

第1篇摘要: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具有丰富的文学遗产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本文将从实践教学的意义、方法以及实施策略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

一、引言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间内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变革、民族觉醒、个性解放等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实践教学的意义1.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实践教学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 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历史、哲学、艺术等,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实践教学的方法1. 阅读分析法阅读分析法是实践教学的基本方法,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主题、艺术特色等。

2. 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将不同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揭示其异同点,有助于学生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演变规律。

3. 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主题、艺术特色等。

4. 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实践教学实施策略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注重作品的时代背景、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的介绍。

2. 注重教学方法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阅读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阅读笔记和读后感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阅读笔记和读后感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阅读笔记和读后感教师是主导,是辅助。

学生才是实践的主体。

只有做才学得会。

当前的教学,显现的是两个极端:或者教师一讲到底,包办代替;或者,一味让学生活动,教师不教不讲不示范。

语文教学,传授的是方法(也可以称其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培养的是能力,而这个能力和方法一定是学生不会的。

既然如此,那么,教师就必须要示范、要讲解,学生必须要实际操作。

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运用所要传授的方法的情境,这样,学的和练的是一致的,以保证学生得到必须的训练。

其次,孩子学步是在肌肉、骨骼等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始的。

这对于教学的启示就是要知道学情,基于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扶其肩还是携其腕的差别启示我们,教法也就是教师介入的程度是不同的。

往往是早些时候要扶其肩,稍后再能携其腕。

教学中,不能不考虑学生的学情,一讲到底或者一练到底。

孩子学步的过程中,往往大人往前拖拉孩子迫使孩子迈步,而后诱导孩子迈步。

教学中,应当设计恰当的学习情境,或者迫使学生学习,或者因学习内容有意义、有意思而主动学习。

课堂教学中设计导入环节其目的就在此。

可惜很多老师为了导入而导入,或者笨拙地绕圈子,或者与学情不衔接……既而去扶携,犹恐足未健,则复翼护之,不离其身畔。

教师在教学中是这么做得并不多。

所以,学生成绩好的是那些管理严格的老师。

这些老师的执行力强。

既提要求,又有检查督促,当然,学生学不会也会有指导。

管教不管学是不行的。

既管教又管学,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这样的老师一定是有情怀的教师。

对工作满腔热忱,对学生极端热爱。

这就是职业认同感,这就是师德。

继之更有进,步步能稳践,翼护亦无须,独行颇利便,他日行千里,始基于焉奠。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课程标准说培养学生“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就是这里所说的“独行颇利便”。

那么,我们应该想想,“独行”除了包括独立迎接考试之外,是不是更包括独立面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挑战?如此,我们除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之外,应该培养怎样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怎样才能培养“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想一想,答阅读题的能力是“实际生活需要的阅读能力”吗?如果不是,在教学中就不要在学生阅读之前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了。

六年级下册阅读指导课教案

六年级下册阅读指导课教案

1.《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一、教学目的要求:1.通过阅读指导,让学生了解《呼兰河传》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了解这本书所描写的历史画面。

2.通过阅读指导,让学生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和人民文化生活的落后,他们过着愚昧无知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了解《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和人们的愚昧无知。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寒假里,同学们已经读完了《呼兰河传》这部长篇小说,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来交流一下这本书。

2.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萧红:中国现代女小说家。

原名张乃莹。

生于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因反抗包办婚姻,1930年离家出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1933年自费出版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

1934年与萧军一起到上海,与鲁迅交往密切。

鲁迅为她的《生死场》校阅并写序言。

1936年只身东渡日本养病。

这时期出版散文集《商市街》《桥》,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

1937年初归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和《萧红散文》。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坚持创作,出版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因病重无法回内地,次年病逝。

代表作为《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3.了解了萧红,我们来走进她的作品《呼兰河传》。

(1)首先我们来看这本书的第一、二两个章节。

这两个章节告诉我们什么?①同桌交流;②全班交流。

第一章节主要写了呼兰河小城的风貌;有几条街,几条巷子及巷子里人们的生活。

写的精彩的有害人的大泥坑,火烧云,卖麻花片断。

第二章主要写了呼兰河城的民风民俗: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2)第三、四章节写了什么?(萧红的童年生活)①童年生活中,给萧红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A.和祖父一起的幸福时光;B.写院子里的几户人家;②写的最精彩的是哪一个片断?(漏粉一家坏房子的描写)(3)第五章主要写了谁?写了她的什么事?A.小团圆媳妇长的是什么样子?B.她的婆婆为什么要打她?C.小团圆媳妇是怎么死的?(小团圆媳妇经历了跳大神、抽签、开水烫,最后被折磨而死。

叶圣陶阅读教学观略说——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阅读教学观略说——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读得 慢 些 。 “ 上部 分 ,这 两个 词在 朗读 时 可
的 日色 由于山林 幽 暗 ,似 乎 显得 阴冷 。 “ E l 色” 是 视 觉 意 象 ,诗人 却 用 触 觉 感 受 的 “ 冷 ” 来 形 容它 ,采 用通 感 的修 辞手 法使 视觉 向触觉转 移 。 “ 咽” “ 冷 ”两 字绘 声绘 色 、精练 传 神地显 示 出 山 中幽 静 孤 寂 的景 象 ( 意 境 ) ,也 映衬 出 了 作
柔 、缓 三者相 结合 ,朗读 才会 有 效果 。 “ 闪电 ”
的景 致 是 短 暂 的 ,读 时 却 不 能 急 ,再 往 下 读 到 “ 脉脉 ”的 “ 流水 ” ,感 情 渐渐趋 于 平 和 。 《 荷
不 必像 精读 指 导那 样纤 屑不 遗 、发 挥尽 净 ,只需 提 纲 挈领 ,期 其 自得 。此外 ,略读教 材往 往是 专
61
』 洼书 话 。 蠢
集名 著之 类 的整本 书 ,要学 生能 全部 掌握 ,并非
易事 ,如抓不 住要 点 ,平 均使 用力 量 ,收效 就不 大 。 因而叶圣 陶认 为 ,必须 指 导学 生运 用思 考与 判 断 ,认清 全 书的要 点 ,从 中吸 收知识 ,增 进 自
深入理 解选文 的内涵 ,认真 揣摩 选文 的写法 ,从 中
揣 摩法 作 为一种 精 读方 法 ,就是 要 潜心探 求 文字 里 蕴含 的深意 ,使 其符 合作 者 或文 章 的本意 。如 何 揣 摩 ? 主 要 靠 读 者 的推 敲 。 在 推 敲 字 词 的 时 候 ,揣 摩作 者 的用 意 、作 品 的内涵 。笔 者 以引导
映它 高 而美 的特 点 ,不要 把 感情 处 理得 太浓 ;读
“ 花 ” 时感情 色 彩开 始加 重 , “ 羞 涩 ”一词 应 极

高中语文单篇阅读、主题阅读、群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

高中语文单篇阅读、主题阅读、群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

高中语文单篇阅读、主题阅读、群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一、单篇阅读单篇阅读,即一篇篇阅读文章。

单篇阅读教学,就是对一篇篇文章进行精读深究的教学。

语文教科书是由一篇篇独立文章组成的,这种“文选型”的教材,从南朝《文选》至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前后,一直没变。

尽管后来1904至新中国成立之前,新中国成立至当前进行了两次比较大的调整,进入了单元编制阶段,但每个单元也仍然是单篇文章。

一篇篇文章是按一定的“线索”组成单元的,有的以“文体”为线索,还有的以“语文知识”为线索,而绝大多数是以“人文主题”为线索。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二、主题阅读主题阅读,有人也称专题阅读,是针对某个主题领域,在一定时间内阅读大量文章的方法。

学习时,收集同一主题的书籍,并整合这些书籍的关键内容,做出归纳和分析,最后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本就大体是以“人文主题”为线索编排的。

主题阅读可以有效避免零散阅读所造成的知识遗忘,思考重复而不深入的问题。

可以有效加深记忆,多角度、更全面的理解同一主题思想,有利于将实用性书籍中内容应用到实际中来。

美国莫提默·J. 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20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将阅读分做四个层次,其中最高一个层次就是主题阅读,其余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

作者认为,借助所阅读的书籍,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

因此,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

主题阅读最大的特点是目的性极强,阅读量大,但是如果没有很好的快速阅读的基础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仅仅贪多求快,很容易流于形式。

(一)主题阅读的一般步骤1.确定主题的“点”。

确定学习研究的主题内容和相关范畴。

2.由“点”及“面”。

确定一本可以作为主干的书目或相关章节,明确系统框架的书,再以关键词搜索、收集相关的书,或找到相关的章节。

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摘要】本文探讨了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的研究与实践,首先介绍了课外阅读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指出其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接着详细分析了有效的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包括如何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以及如何进行阅读引导。

文章还分享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和实践经验,并探讨了课外阅读对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影响。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指出进一步深入探讨课外阅读在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方面的潜力和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语文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学生、语文素养、实践经验、影响、研究、背景、目的、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语文课外阅读作为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补充,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受到了更高的要求。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语文学习往往受到一定的局限,难以完全发挥其潜力。

课外阅读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被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中。

研究发现,课外阅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广度。

如何有效地开展和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旨在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供有效的途径和策略。

通过分享实践经验和探讨相关理论,希望能够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提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性,总结有效的指导方法,分享实践经验,并进一步探讨课外阅读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实用的指导方法,帮助学生更全面、综合地提升语文素养,促进其语文学习的发展与进步。

希望通过本研究对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实践经验进行分享,引起更多教育者和家长的重视与关注,推动语文教育改革,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方法与途径》课题研究课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方法与途径》课题研究课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方法与途径》课题研究课题报告山东省蒲泽市牡丹区安兴镇许垓小学应后龙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肴重人文、轻工具,重感悟、轻写法的倾向,从一个角度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不高。

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文本的特点,确定读写结合点,适当安排小练笔,可以有效实现读写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老师说:“读写结合蕴含了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精华,符合语文教学规律。

读写结合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

"这里的“写",既是阅读内化的语言、写法的模仿、迁移和创造,也是借"写”叩问文本,进入语境与文本对话,凭借词语进行阅读分析、激活想象的过程。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基于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积极优化和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模式,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长期实践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方式的运用,可以合理协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合理采取读写结合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发展方向。

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和探索,以此使此教学理念更加完善和可行,最终推动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向前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老师说:“读写结合蕴含了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精华,符合语文教学规律。

读写结合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

”这里的“写",既是阅读内化的语言、写法的模仿、迁移和创造,也是借“写”叩问文本,进入语境与文本对话,凭借词语进行阅读分析、激活想象的过程。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重人文、轻工具,重感悟、轻写法的倾向,从一个角度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不高。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文本的特点,确定读写结合点,适当安排小练笔,可以有效实现读写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的探索和实践效果报告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的探索和实践效果报告

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探索和实践效果报告课题组:凭祥市第一中学语文组课题研究人员:邱国安陈长安黄振超陈军明刘惠群赵艳妮陆康李燕婷闭福玉杨军张燕萍一、课题提出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

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

”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明确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第四学段(初中)分目标提出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朱永新也指出:“阅读是教育中最本质的一个活动,那些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毫无例外地都推崇阅读。

”但经调查,我们的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却令人担忧:1.课外阅读时间严重不足。

调查显示,有60%左右的学生每周阅读时间不超过1小时。

他们在星期天与节假日里进行的课外阅读实际上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变种,受到外界因素很大的干扰,缺乏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课外阅读内容不丰富。

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不仅阅读量少,而且内容不丰富。

很多学生为取得较好成绩,仅看一些与教材有关的教辅读物;一些学生喜欢看卡通、漫画、言情、武侠、笑话幽默等书籍;即使部分学生关注鲁迅、冰心、老舍、安徒生等大家的作品,也只是泛泛而读;对外国作家作品的涉猎更是不足。

3.课外阅读方法不科学。

从调查结果看出,有18,3%的学生能在阅读过程中写摘录,作一些批注或标记,仅15.68%和3.09%的学生能够做到边读边想或写读后感,而70.23%的学生课外阅读只是随便翻翻而已,缺乏目的性、有序性和系统性。

试论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试论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2018年第22期究文章的标题,深刻领会标题的含义,然后再把标题的深层含义教给学生,让学生写出深刻而又生动的文章。

一堂好的作文课,不只是课堂上,课外也应该进行学习。

下课后,不但不意味着语文内容的结束,反而是旧的知识的延续,是新的知识的开始。

这就要求老师将语文融入到生活中,让语文成为真正的生活中的语言。

比如《金色的草地》中,学生学完后,在课后要画一画他心目中的金色的草地是什么样的,《风筝》学完后,要试着做一做风筝,体会文中的意境和作者的心情,从而写出优美的文章。

还有语文是一门较为枯燥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天都要面对复杂、单调的数字和符号,如果不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很容易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想要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师首先就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

具体来说,教师应充分分析教材的教学内容设置和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从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语文问题产生疑问,并让学生能够在疑问中思考语文问题,进而提升教学效率。

二、以读促写,培育学生阅读能力想要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强化学生的阅读训练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

其主要原因在于通过阅读教学可以刺激学生的心智发育成熟,在一些语句优美、表达形式多样的经典文学作品中,学生还可以学到许多写作技巧和表达技巧。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严格遵循生本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观察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选择适当的阅读课件。

并适当地鼓励和刺激学生进行相应的阅读行为。

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范文中的优秀语句,优秀的表达技巧,并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由内而外的对作文写作产生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语文阅读习惯是从长期的阅读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的,这需要教师的长期坚持,并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为学生讲述文学作品的价值,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营造高效化教学氛围。

语文教学_理论实践案例(3篇)

语文教学_理论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成为当前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某中学七年级语文教学为例,探讨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案例。

二、案例描述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庐山谣》这首诗的背景,理解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教学内容《庐山谣》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描绘了庐山秀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节课以《庐山谣》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意象、情感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3.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庐山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里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庐山及《庐山谣》的背景。

(2)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庐山谣》,并提出以下问题:①诗歌中描绘了哪些景物?②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了对庐山的喜爱?③诗歌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

(3)分析诗歌语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景物描写生动形象。

②运用对仗、押韵等手法,使诗歌韵律优美。

(4)体会诗歌意境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意境,如:①诗人通过对庐山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②诗歌中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5)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庐山谣》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和美感。

4. 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回答问题准确,表现良好。

(2)作业完成情况学生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对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入。

(3)情感态度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愿意主动学习,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案例分析1. 理论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基于以下理论:(1)新课程改革理念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借助多元智佻理论促进阅读教学

借助多元智佻理论促进阅读教学
郁 苗 ,教 师 , 现 居 江 苏 连 云 港
学生的差 异是客观存在的 ,给不 同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情况的教育的 前提 条件 ,是了解这些学生的差异 以 及学习 巾他们各 自的特殊需要 。针对 多元智能 ,我同学者经过潜心研究修
订了 ’ 一系列 的测 试问卷 。通过测试 ,
新课标改变过去课程管理相对集 中的状况 ,实行同家 、地方 、学校三 级课程管理 ,鼓励教师发展特长 ,开 发和利用各方面 的课程资源 ,建设开
多元智 力理论 提醒我们 ,教育 的 目 标应该是为学生提供基础来加深对 我们 的物理 界 、生物世界 、人类世 界、人造物 品世界 以及 自我世界 的理 解。要 注意 的是 ,这里所提倡 的促进 学生理解的 目 标并没有论及读写能 力
的获得 、 基础事实 的学 习 、 基本技 能 的培养或学科 思维方式的掌握—— 这 些应该被视为帮助学生加深 理解 的手
基础 。在阅读课教学 中,我们 有如下

熹 _ 的探 索。
1 、教材 内容 的课题化 充分挖掘必修教 材 、选修教材的
人写传记等 。为什么我们学生 的学习 会与社 会生 活脱节 ,与解决 问题 无缘
呢?
Y UED UZH l J l N
教师 以隐彤动态 的分层和优势互 补的 合作相结 合为原 则创建学 习小组 ,可 以在 阅读课教学 中训 练和 发展学 生多
2 、 优势互补 的异质合作
在分层的基础上 ,组 建合 作小组 还要 考虑 不 同智 能优 势 的人互 相 搭 配 。采用 这种异 质合作学 习的形式 ,
就能尽量做到优势互补 ,让不同智力
特点的学生互相影响 、 互 相帮助 ,都
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小学整本书阅读计划(精选5篇)

小学整本书阅读计划(精选5篇)

小学整本书阅读计划(精选5篇)第一篇:小学整本书阅读计划小学生阅读活动计划一、指导思想为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构建小学生课外阅读科学体系,营造“书香校园”,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增长见识,发挥潜能,提高素质,让学生在阅读中快乐成长;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舞台,为学校内涵发展增设平台。

二、目标与要求实施“小学生阅读行动计划”是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构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科学体系,真正地让小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努力形成“书香班级”、“书香年级”、书香校园”;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学习型学校”,逐步形成认真读书,善于写作,规范汉字的行文书写的文化氛围。

三、方法与措施:1.纳入校本课程计划,强化阅读指导每两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利用队会课),语文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经典美文,领略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强化国学教育,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严格控制作业量,保证学生每天至少有半小时自由阅读时间。

教师不断地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思路,逐步形成课外阅读的基本课型,如:阅读指导课:这种课型主要是教给小学生阅读的方法。

引导小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学会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会做简单的读书笔记或读书卡片,学会上网查找资料;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能力、想象能力等;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三、四年级写摘录式读书笔记,五、六年级采用摘录好词佳句和感想相结合的形式。

读物推荐课: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因此,我们要上好读物推荐课,可以通过讲解主要内容、朗诵精彩片段、讲故事等各种形式向学生推荐读物,也可以同学之间、小组之间互相介绍自己喜爱的书籍。

阅读欣赏课:这种课型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阅读材料,可以通过配乐朗诵、角色表演等各种方式,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审美能力。

语文课外阅读理论研究

语文课外阅读理论研究

语文课外阅读理论研究作者:陈剑平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09年第01期当前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已成为一大热点,流派纷呈。

如窦桂梅的“主题阅读教学法”、孙双金的“情智语文”、薛法根的“智慧语文”等,这些课内阅读教学的研究为课外阅读的指导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关于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不少文献理论均有阐述。

一、关于语文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研究《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心理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

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

要使学生自觉地、有目的地、专注地进行课外阅读,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关于语文课外阅读方法指导的研究《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会精读、略读、浏览,学会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要指导学生阅读一本书,教师就得先认真阅读几遍,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并且使自己受到感染和教育。

三、关于语文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分类与量化处理的研究《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做了具体明确的量化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其中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

鲁迅在《给颜黎民的信》里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教育家魏书生认为:“名篇时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学习方法、国内外科技动态、相关学科的有关章节,和学生的生活离得很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高。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说课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说课

学情研判
(一)从新课标对中段的要求来看:
【阅读与鉴赏】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2.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圈点、批注 等阅读方法。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乐于与他人讨论交流。
【表达与交流】
1.乐于用口头、书面的方式与人交流沟通,愿意与他人分享,增强表达的 自信心。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 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教学流程
v
板块一:创设情景,真实任务驱学习
介绍冰心 冰心儿童文学奖

教学流程
板块一:创设情景,真实任务驱学习
叶至善(1918-2006年) 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儿子,
著名少儿文学作家,曾任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社长、总编辑兼《中学生》主编。
目标1:一借课前批注预习,通 过迁移运用、视频播放等方式, 读准课文“露、角”等多音字, 理清课文内容,梳理课文问题。
(重点)
教学流程
板块二:检查预习,一借批注清障碍
1.读准字音——“笨拙”“露露脸”“豁虎跳”“踱来踱去”“霉糨糊味儿” 2.梳理内容——期待演出、排练节目、上台表演、演出“失败” 3.质疑解疑——指向不理解的字词、不理解的内容、不理解的写法
目标2:二借批注梳理表格,通 过独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人 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感受“ 我”的心情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学情研判
v
(二)从单元整体来看
【以往经验】
三年级上册预测策略单元 四年级上册提问策略单元
v
【本单元学】
《牛和鹅》: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批注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 《陀螺》:在体会比较深的地方作批注 交流平台:小结“作批注”的阅读方法

项目化学习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项目化学习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项目化学习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索发布时间:2021-07-23T05:22:00.846Z 来源:《教育考试与评价》2021年第5期作者:楼德民[导读]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要采取以教师的教为主体的方式,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高,不符合国家语文教学和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趋势。

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初级中学 322000摘要:当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要采取以教师的教为主体的方式,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高,不符合国家语文教学和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趋势。

基于此种情况,初中语文教师都在努力探索新的阅读教学方式一一项目式学习下阅读教学。

本文笔者将以名著阅读为例,进行项目化学习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索,力求突破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困境,提升学生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初中语文;名著阅读项目式学习下阅读教学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方式,除了能够完成传统阅读教学难以完成的教学目标外,还能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教学优势。

项目式学习下阅读教学包括项目准备、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价三个阶段,教师在其中只起着引导作用,提供学生所需的学习支架,学生需要合作完成一系列探究活动,激起了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

可以说,项目式学习下阅读教学转变了以往的阅读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真正落实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项目式学习下的名著阅读教学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项目准备:充分利用时间,制定项目计划在初中阶段,学生所学内容和科目比之前有所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要分配在各个学科上,这样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精力就有所减弱。

但是项目式学习下的名著阅读教学实施周期较长,一般长达数周甚至数月,还具有课内和课外学习相结合的特点。

因此,语文教师在项目准备阶段,制定项目计划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课程和课业时间情况,要科学合理地去优化项目计划,高效充分地利用课内课外时间,给学生以充足的阅读时间和空间开展项目化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圣陶理论指导下课外同步阅读课型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潘淑莉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8年第6期
【摘要】
“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的真正内涵,是通过同步阅读课型为主线,再运用适当的方法指导为抓手,在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来构建阅读的方式方法,通过以点形成面的过程让我们的小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提升他们的课外阅读品位和课外同步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
叶圣陶课外阅读能力实践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那么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我们学生养成广泛阅读的好习惯,提倡我们的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

尤其课外同步阅读更是非常重要,因为这个过程既能克服课内阅读数量有限的不足,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从而不断地去丰富情感体验,提升他们的语文阅读水平。

一、小学语文课外同步阅读课型研究的必要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

”尤其可见,要想使我们的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较好的实效,肯定离不开我们教师的同步指导,所以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我们有必要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来指导我们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给予学生例如泛读、精读、品读的一般性阅读方法,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善于去运用这些阅读方法,从而才能够更好地提高阅读的效率和质量,所以我们要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课外同步阅读课型研究的必要性,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向我们的学生推荐一些和教材同步的课外读本,比如《阅读》《七彩语文》等。

尽管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每个教师都会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方法,但是我们为什么还要将这方面的实践与研究上升到“课型”的高度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可以通过课型来更好地去帮助学生进行结构化的学习,从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围绕序列化的教学目标或者教学对象而形成具有规律性的操作体系。

二、小学语文课外同步阅读课型研究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
基于对小学语文课外同步阅读课型的研究,主要是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渐渐地发现其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

1.在课外同步阅读的过程中建构螺旋上升的方法结构
虽然我们在研究课外同步阅读的过程中,运用了种种方法,但是无论我们如何下功夫,我们最主要的还是要立足文本,回归文本,依托文本,从而通过该课型的研究来引导我们的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比如泛读、精读、品读和研读等形式,通过一定方向的指导,让我们的
学生从读懂文本到读好文本的方向转变,从文本的表面读到文本的内涵,从而可以逐渐地构建
出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方法结构。

2.在多类书籍的阅读中运用结构,完善结构
在小学语文课外同步阅读课型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渐渐地可以发现,我们其实仅仅是通过
课型的实践与研究为主线,运用阅读方法来推进,在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来构建阅读的方
式方法,通过以点形成面的过程让我们的小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提升他们的课外阅读品位和
课外同步的阅读能力。

在这个课型的研究中,它的价值远远不止于是模仿和借鉴的阅读模式,
而是“课内得法,课外用法”,更是持续发展的生命体,学生可以运用我们课型中积累的阅读
方法来更好地触类旁通,从而更好地去寻求自主进行阅读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去运
用结构,完善结构。

三、基于预习阅读的实践研究
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
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

那么学生上课做什么呢?其实呢,学生主要是填写阅读报告和相互交流
讨论,而不再是一味地听老师的讲解和分析。

我们的整个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将围绕着学生的
预习情况来开展,同时我们的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次,我们开展班
级读书活动、写读书笔记、制作阅读记录单、好书推荐……每个学期的我都会围绕读书主题安
排班级读书活动,比如我指导学生读曹文轩的纯美文学系列小说《草房子》《青铜葵花》等书,与学生共读《夏洛的网》,进行读书交流活动。

在“叶圣陶理论下小学语文同步阅读的课型实践研究”的过程中,书籍成为我们成长的基石,让书香溢满我们学生的童年!预习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习惯,我将和我的学生在书香
之路上一直走下去,愿读书能够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习惯和乐趣,也愿他们在溢满书香的班级和
校园中成长、进步!我们班一直行走在班级建设的“路上”,本学年获得了区“书香班级”和
市“书香班级”的光荣称号。

在研究小学语文课外同步阅读的过程中,我将在我所教的班级开展各种阅读活动,让每一
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学习,比如我开展的美文诵读竞赛、故事会、朗读者、读书心
得交流会、课本剧表演等,这些活动不仅开展得有声有色,而且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锻炼我
们的学生,充分展示了我们学生的才能。

同时,我每个学期都将上好五堂阅读指导课,请学校
的相关教师来听课指导,耐心地听取别人的建议,在开展师生共读的交流活动中不断成长。

总之,叶圣陶理论指导下课外同步阅读课型的实践与研究,让我们的阅读教学得到了很大
的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辣手的
问题,但是我始终相信,只要我们尽心地去努力,就一定能够让我们的研究开花结果,不断提
高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