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节选)(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离骚》教案(通用10篇)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离骚》教案(通用10篇)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3、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2、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教具]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毛泽东诗词导入。
二、屈原及相关简介结合注释了解屈原,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屈原作品2、关于楚辞三、结合背景知识释题“离骚”二字,古来数种解释:1、司马迁:遭受忧患的意思。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班固亦同)2、王逸:离别的忧愁。
“离,别也。
骚,愁也。
”——因司马迁距屈原年代未久,故司马迁的说法最可信。
另外还有认为“离骚”二字当释为“牢骚”的。
又有认为《离骚》和《劳商》“同实而异名”,是楚地歌曲名称。
(游国恩)。
还有以离骚为“排解忧愁”之意。
(钱钟书)四、诵读1、播放录音范读,正音;2、学生朗读,要求:把握诗的节奏:《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体味诗的情感: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离骚》知识点梳理:(多媒体展示,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句子)1、重点词语2、通假字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古今异义的词6、句式7、难句翻译六、阅读理解1、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明确: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 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 学效果。
互动教学
利用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 、回答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 参与度。
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 查找资料、阅读相关书籍,培 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协作完成任务,培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需要准备多媒体投影仪、PPT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以便更好地展示教学 内容和辅助教学。
拓展阅读与思考
拓展阅读
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屈原和楚辞文化,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如《楚辞集注》、《屈原研究》 、《楚文化史》等。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材料,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屈原的生平和思想,以及楚辞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
握程度。
自我评价与反思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 情况进行自评,找出自 己的不足之处,并提出
改进措施。
反馈机制
及时反馈
鼓励与表扬
在课堂、作业和测试中发现问题时,及时 向学生提供反馈,指出问题所在,并给出 建议和指导。
对于学生的优秀表现和进步,及时给予肯 定和表扬,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个别辅导
家长沟通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帮 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和难题。
资源推荐
除了教材和网站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与《离骚》相关的音频、视频和图片资源,如配乐朗 诵、诗歌赏析视频、楚国文物图片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离骚》的背景和情境,同 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和审美感受。
THANK YOU
《离骚》的艺术手法与风格
01
02
03
总结词
分析《离骚》的艺术手法 和风格特点,帮助学生全 面了解这首诗歌的艺术价 值。
离骚(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
(2)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离骚》节选部分。
(3)能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离骚》的内容和结构。
(2)掌握《离骚》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准确理解《离骚》中的象征、隐喻等手法。
(2)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屈原及《离骚》的历史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节选部分,理解诗歌内容。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小组内讨论交流。
3. 课堂讲解:(1)讲解《离骚》的韵律特点。
(2)分析诗歌中的比兴、象征等手法。
(3)阐述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4. 案例分析:(1)分析《离骚》中的典型意象,如“美人”“香草”等。
(2)讨论屈原通过这些意象表达的思想感情。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离骚》的艺术特色和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离骚》节选部分。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互动。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离骚》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离骚》教案一等奖4篇
《离骚》教案篇1教案示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
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
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
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教师明确: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
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
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
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
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
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参见教材第33页资料的结尾那句话(从“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到完),而“离骚”这个词的解释就是“遭遇忧患”。
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
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
(二)教师补充介绍: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而来的两次被流放。
离骚(节选)教案,《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节选)教案,《离骚》教学设计知道屈原的,一般都知道他的《离骚》。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离骚(节选)教案,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离骚(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楚辞”及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疏通生字、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4、学习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1、比喻、对偶。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思路介绍背景引起兴趣,朗读帮助理解,领会情感,讨论明确问题,再练习以深化。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学生谈谈屈原:“我”知道的屈原屈原与溆浦2、利用多媒体展示几组屈原的图片3、、介绍作者及背景二、屈原生平1、屈原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节选)。
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
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离骚》(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
《离骚》(节选)教案教学设计《离骚》(节选)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3、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预习1、语文讲义上预习内容(29页)。
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屈原)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二、有关资料1.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
最后在楚国都城被秦攻破时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
《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离骚》的基本思想和文学价值,并形成自己的美学观点和哲学见解。
2.学会阅读和欣赏《离骚》,掌握古诗文的基本技能和阅读策略,加深对汉语言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3.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个性化表达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了解《离骚》的基本思想和文学价值,并掌握古诗文的基本技能和阅读策略。
三、教学难点:1.理解《离骚》的基本思想和哲学观念,发现其中的文化符号和艺术形式。
2.掌握《离骚》的阅读技巧和文学特征,欣赏其语言和形式之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引入课题,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2.独立阅读法:让学生自主阅读,培养阅读能力和习惯。
3.讲授法:讲解文学知识和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4.小组讨论法:促进交流和互动,锻炼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内容:1.《离骚》的基本思想和文学特征。
2.《离骚》的文化符号和艺术形式。
3.《离骚》的阅读策略和技巧。
4.《离骚》的语言和形式之美。
六、教学设计:1.导入T: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做中国文化吗?它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和传承,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和世界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伟大的古文学作品——《离骚》。
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和认识吗?2.独立阅读让学生在课前阅读《离骚》的相关材料,了解其概况和背景,引导学生在独立阅读后,完成有关练习和作业,如阅读理解、词语填空、翻译等。
3.讲授教师讲解《离骚》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介绍其作者屈原和作品的诞生历史和文学特征,重点讲解其诗歌形式、艺术手法和意象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离骚》的文学意义和文化价值。
离骚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离骚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教案一:《离骚》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教材版本】:人教版高一上册【教材目标】:通过学习《离骚》使学生了解屈原的个性特点、人生感悟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分析其艺术特色;2.理解《离骚》表达的思想和情感;3.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2.分析《离骚》中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理解《离骚》表达的思想和情感;2.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的方式,导入离骚的背景知识,包括离骚的作者、创作背景等。
二、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讲解离骚的基本内容和形式特点,重点阐述离骚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三、分析(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包括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的形象和抒发的情感等。
四、欣赏(15分钟)播放离骚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跟读或朗诵,感受其音乐性和诗意。
五、讨论(15分钟)小组讨论离骚中的难点问题,梳理离骚的思想和情感。
六、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注重情感体验。
七、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阅读《离骚》并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辅助】:PPT、音频、视频等。
【板书设计】:离骚- 作者:屈原- 内容- 主题、思想和情感- 艺术特色【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并且能够分析其艺术特色。
在学习《离骚》这个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养成了感受文学作品的美感和情感的良好习惯,并培养了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但是在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的拓展,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达到更高的认知层次。
人教版高中语文《离骚》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离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这部作品的主题和意义;2. 分析《离骚》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离骚》的内容与情感表达;2. 熟悉《离骚》中的修辞技巧和文学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掌握《离骚》中的隐喻、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2. 理解《离骚》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发学生对《离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 解读法:通过分析《离骚》的内容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探讨和讨论,促进思维的碰撞和思想的交流;4. 归纳法:总结和概括《离骚》中的文学特点和思想内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演示一段《离骚》的朗诵或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该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15分钟)请学生阅读《离骚》全文,并回答以下问题:1)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2) 诗歌中有哪些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方式?3) 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的?3. 文本分析(2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离骚》中的文学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分享。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给予指导和点拨。
4. 思想感悟(15分钟)学生就《离骚》中的思想和情感表达进行独立思考,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5. 共同探讨(2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讨论,就《离骚》的思想内涵、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等展开讨论。
学生在讨论中彼此启发,一同探寻《离骚》的深层意义和价值。
6. 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离骚》的影响和地位,扩大学生对诗歌创作和文学艺术的了解。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离骚》的内容和修辞技巧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提高了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八、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离骚》的理解,撰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并用自己熟悉的修辞手法来进行语言表达。
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优秀3篇
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优秀3篇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
(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
离骚(节选)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离骚》节选部分;(2)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2)理解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坚守信念,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1. 《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2. 《离骚》中的韵律、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3. 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诗歌中所体现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离骚》古文的理解与翻译;2. 分析《离骚》中的象征、隐喻等手法;3. 将《离骚》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离骚》的背景、作者简介、诗歌主题等;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3. 案例分析法:分析《离骚》中的艺术手法,如韵律、比兴、象征等;4. 实践法:让学生朗读、背诵《离骚》,提高文学素养。
五、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2. 诗歌朗读与翻译:让学生朗读《离骚》节选部分,并进行逐句翻译;3. 诗歌主题分析:讨论《离骚》所表现的主题,如忧国忧民、追求真理等;4. 艺术手法分析:分析《离骚》中的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5. 情感价值观探讨:引导学生从《离骚》中汲取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六、教学过程1.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2. 教学步骤:(1)第1课时:(1)导入新课,简介《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2)学生自主学习,朗读《离骚》节选部分,体会诗歌韵味;(3)教师讲解《离骚》的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4)小组讨论,分享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
《离骚》(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目标:了解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赋与比的写法;2、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一、导入1、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2、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
(板书课题:《离骚》)二、关于屈原的情况1、简介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
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其作品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读后觉得《离骚》有什么特点,学生说一说。
由此引入楚辞的介绍。
2、本文选自《楚辞》。
①诗体名。
“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
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的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2)能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3)能够解读《离骚》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离骚》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结构和主题。
(2)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掌握相关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解读《离骚》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深入领会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屈原及《离骚》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读《离骚》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深入分析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离骚》,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1)利用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的楚国风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
(2)通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让学生感受《离骚》的意境。
2. 启发式教学:(1)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离骚》的内涵。
离骚优秀教案人教版
离骚优秀教案人教版【篇一:《离骚》公开课教案】《离骚》教案屈原【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2.通过探究问题,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欣赏《屈子行吟图》。
背景:古树野花石头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荒凉萧瑟的意境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屈原:愁眉紧锁,面容憔悴、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但不颓废);穿着:挺劲飞扬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使屈原显得庄重、傲岸、气宇轩昂。
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笔绘画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借助作品走进屈原内心。
二、解题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
”——遭受忧患。
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遭遇忧愁。
王逸:“离,别也;骚,愁也。
”——离别的忧愁。
三、诵读——感诗韵,体会诗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一)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有何作用?“兮”是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位子不同,作用也不同。
句中——语音延长;句间——语意未竟;句尾——表感叹。
本文“兮”均用于句间,表示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
(二)每句二至四个节拍。
三、文本解读(一)第一段中需重点讲解的字、词、句。
太息——叹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关心民众,关注民生,塑造了一位忧民的的诗人形象。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强烈的自信和无所畏惧,以生命的挚诚来捍卫自己的理想。
蕙、茝——《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香草、美人,香草、美人作为诗歌意象是屈原的创造。
【补充】王逸《楚辞章句》在总论《离骚》时写道:《离骚》依《诗》取兴引类譬喻。
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自拟弃妇而抒情,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形象生动。
蛾眉——蚕蛾的眉(即触角,细长而曲),用以形容女子美貌,喻高尚德行。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主要意象和情感。
(2)能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了解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离骚》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2. 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离骚》中生僻词语的解释。
2. 屈原情感的把握及其与现实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离骚》的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等。
4. 审美教育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屈原及《离骚》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文内容。
3. 讲解分析:讲解诗中的生僻词语、意象、情感等。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等。
5. 欣赏评价: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1)熟读《离骚》,加深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七、教学反思1. 课程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2. 教学方法: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进。
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离骚(节选)》教案
《离骚(节选)》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楚辞”这种诗歌样式及屈原与楚辞的关系。
体会骚体诗的节奏。
了解《离骚》所体现的积极浪漫主义创作精神。
2.较为准确的理解课文。
能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培养初步鉴赏《离骚》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屈原的生平及鉴赏《离骚》优美的诗句,感受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重点、难点掌握楚辞特点,疏通诗句,准确诵读,把握诗人情感。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反复诵读,体悟情感。
2.鉴赏诗歌是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2.学习屈原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接受高尚情感的熏陶。
●学生活动1.第一课时,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句,反复诵读,熟悉骚体的体例。
2.第二课时,鉴赏诗歌是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借助注释,读准字音,尽量疏通诗句。
二、导入我国文学“风骚”并举。
风:《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十五国风”,简称“风”;骚:《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离骚》,简称“骚”。
简介屈原、《楚辞》与《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
相传是现在湖北秭归县人。
年轻时辅助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间大夫。
主张变法图强,革新政治;东方联合齐国,西方抗击强秦。
后来因有人挑拨而被怀王疏远。
楚顷襄王时进一步受到排挤,被长期流放在沅湘一带。
秦国攻占楚国首都郢之后,他悲愤绝望,相传于公元前278年旧历五月初五抱石跳进汩罗江中。
这一天就成为后世纪念他的端午节。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楚辞》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一起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离骚(节选)》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
拓展延伸法:结合相关 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进 行拓展延伸,加深对诗 歌的理解和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教学内容
《离骚》的背景与作者简介
《离骚》的创作背景:屈原在流放期间,创作了《离骚》这首长篇抒情诗,表达了作者对楚国 政治黑暗、君王昏庸的愤懑和不满,以及追求理想、坚持正义的决心和壮志未酬的痛苦。
屈原的影响:屈原的诗歌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誉为“诗魂”、 “爱国诗人”等。他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也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
《离骚》节选的内容与主题
《离骚》节选部分 的内容概述
节选部分的主题思 想
节选部分与整篇《 离骚》的关系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 节选部分的内容与 主题
分组讨论:分组 讨论相关问题, 促进交流与合作
角色扮演:让学生 扮演课文中的角色, 增强体验感
课堂测验:通过测 验了解学生对知识 点的掌握情况
巩固练习
背诵《离骚(节选)》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题 小组讨论:如何理解《离骚(节选)》中的思想感情 课堂检测:默写《离骚(节选)》中的名句
归纳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总结归纳《离骚(节选)》的教学内容 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的古 文阅读能力和 文言文翻译能
力
过程与方法
诵读品味法:通过反 复诵读,感受诗歌的 韵律和节奏,品味诗 歌的意境和情感。
小组合作探究法:分 组进行讨论,互相交 流,共同探究诗歌的 主题和内涵。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 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 关图片、音频、视频等 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诗歌。
离骚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离骚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及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
2.领悟《离骚》的文学价值,分析其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把握《离骚》的主题思想,理解屈原的忧国忧民情怀。
2.难点: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品格和成就。
2.简要介绍《离骚》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讲解生僻字词,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离骚》的主题思想。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屈原的忧国忧民情怀,体会其爱国精神。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离骚》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离骚》的艺术特色。
二、课文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离骚》中的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
三、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讲解练习题,解答学生疑问。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离骚》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屈原的品格。
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对屈原品格的认识,讨论其可贵之处。
三、课文背诵1.学生自主背诵《离骚》片段,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2.教师检查背诵情况,纠正发音错误。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离骚》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离骚》的现实意义。
二、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离骚》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如何传承屈原的精神。
2.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屈原的其他作品,拓展知识面。
四、作业布置1.背诵《离骚》片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离骚》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屈原的品格,使学生深入了解了这部文学作品。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同时,关注《离骚》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传承屈原的爱国精神。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教案设计《离骚》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教案设计《离骚》一、【教学目标】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二、【教学过程】导入相信大家都听过我国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
为了纪念屈原,在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赛龙舟。
这个习俗延续至今。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离骚》来认识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具有一定的涵义。
“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离骚》中的“骚”。
所谓“风骚”,指的是《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
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
屈原简介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其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同时,他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解题《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主要代表作,也是“楚辞体”(骚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骚体诗”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节选)(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离骚(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楚辞”及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疏通生字、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4、学习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1、比喻、对偶。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思路介绍背景引起兴趣,朗读帮助理解,领会情感,讨论明确问题,再练习以深化。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学生谈谈屈原:“我”知道的屈原屈原与溆浦2、利用多媒体展示几组屈原的图片3、、介绍作者及背景二、屈原生平1、屈原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节选)。
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
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
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离骚”的含义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
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
后人多各从其一说。
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
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三、诵读课文1.放录音,学生听,正字正音。
修姱()鞿()羁謇()朝谇()蕙()纕()揽茝()谣诼()忳()郁邑佗()傺()溘()死鸷()鸟方圜()攘()诟()延伫()芰()荷岌岌()2、第二遍,学生跟读,注意朗读节奏。
老师总结:(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3、学生齐读,注意节奏和语气,体会思想感情。
四、整体把握课文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四句为一节,全文共13节。
1-7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8-13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第一部分。
2、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检查练习表现屈原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诗句: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洁身自好,自我完善:民生各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学生齐读课文二、讲授课文1、第一部分(1-7)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我长叹息地禁不住要洒下眼泪,我哀怜着人民的生涯多么艰苦。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我虽然是爱好修洁而自制花环,在清早做成,晚上便已被人折毁。
⑵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不怕他就毁坏了我秋蕙的花环,我又要继续着用白芷花来替代。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说到头是我自己的情愿而心甘,纵使是死上九回我也不肯悔改。
⑶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体察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你周围的侍女嫉妒我的丰姿,诽谤我好做淫荡之事。
⑷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世俗本来善于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措施。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啊,竞相把苟合取悅于人奉作法度。
⑸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我忧郁失意啊,我孤独地遭受着今世的穷困。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宁愿突然死去而魂离魄散,也不肯同乎流俗,屈节卑躬。
⑹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鹰和隼不能够和凡鸟同群,原来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哪有方和圆能够互相通融?哪有曲和直能够一概相量?⑺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我委曲着情怀,抑制着意气,我忍受着谴责,排遣着羞耻。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伏清白之志而死忠贞之节,本是前代的圣人之所称许。
提问:①、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
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两句启下。
②、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③、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
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2、第二部分(8--13)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⑻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我久久伫立而想返回。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转过我的车马返回原路,要趁着这迷途未远赶快罢休。
⑼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把马辔解了,让它在兰皋逍遥,在椒丘上驰驱,暂时休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我不想再上前者以遭受祸殃,我要退回故乡修理我的旧衣。
⑽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我要把碧绿的荷叶裁成上衫,把洁白的荷花缀成下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没人知道我也就罢了,只要我的内心是真正地芬芳。
⑾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要把头上的冠戴加得高而又高,要把项下的环佩增得长而又长。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芳香和污垢纵使会被人混淆呀,只我这清白的精神是丝毫无恙。
⑿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我忽然又回过头来放开眼界,打算往东西南北去四处观光。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我的花环是参差而又多趣呀,馥郁的花气啊会向四方远飏。
⒀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世上的人们任凭他各有所好,而我的习惯是专于爱好修洁。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就把我车裂了我也不肯变更,难道我的心怕受人威胁?三、小结课文内容结构图:前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七政治遭遇: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节心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后退隐的闪念:回车复路、退修初服六节爱国决心:好修为常、体解未变四、布置作业(1)区别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哀民生之多艰高余冠之岌岌兮固固前圣之所厚自前世而固然以长太息以掩涕兮既替余以蕙纕兮竞周容以为度虽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虽九死其尤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2)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不吾知其亦已兮长余佩之陆离第三课时一、检查作业之哀民生之多艰之:主谓之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高余冠之岌岌兮之: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固固前圣之所厚固:本来。
自前世而固然固:原来以长太息以掩涕兮以:既替余以蕙纕兮以:因为竞周容以为度以(之)为,把……作为虽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虽:虽然虽九死其尤未悔虽:即使,纵使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虽:即使(2)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二、重点语句赏析①第1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前两句发感慨,同情人民生活的艰难。
“民生”也可理解为“人生”,即自叹人生多艰。
这两句承上启下。
后两句极写不为楚君所容。
为什么“朝谇而夕替呢”?原因是以下几个:A.“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B.灵修浩荡,“终不察夫民心”。
C.“众女嫉余之娥眉,谣诼谓余以善淫”。
D.“固时俗之工巧”“背绳墨以追曲”。
而自己的态度是“亦余心之所善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不群,“异道”难以相安,宁肯“伏清白以死直”“固前圣之所厚”。
从而揭示自己的情怀,表达“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②第二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
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
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
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
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
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③赏析第三节: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
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
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
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
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