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基因与性状规范训练(中图版必修2)

3.2.3基因与性状规范训练(中图版必修2)
3.2.3基因与性状规范训练(中图版必修2)

04 附时训练备战葛考

第三节基因与性状

HUOYEQUIFAN^lJNLIAN ----■?

》活页规范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6分)

1 ?下列关于基因与性状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对相对性状可由多对基因控制

B. 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C. 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不一定得到表现

D. 基因型相同,表现型就相同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与性状间的关系。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 同作用

的结果,只有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才相同 。 答案 D

2. 同一株水毛茛,浸在水中的叶与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形态不同,原因是

()

A .基因发生了改变

B. 环境决定生物的性状

C. 基因未发生改变,性状受环境的影响

D. 水中叶片脱落了

解析 既然是同一株水毛茛,说明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只是二者生活的 环境不

一样,因为生物的性状是基因和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 C

3. 人类发生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在于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其变化的

方式是基因内

A ?碱基发生改变(替换)

B ?增添或缺失某个碱基对

C. 增添一小段DNA

D. 缺失一小段DNA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本质。基因分子结构的改变是组成基因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控制合成血红蛋白分子的基因的一个碱基发生了突变,由T- A o

答案A

4. 如果将一个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血液输给一个血型相同的正常人,正常人将

()

A .产生基因突变,使此人患病

B. 无基因突变,性状不遗传给此人

C. 产生基因重组,将病遗传给此人

D. 无基因重组,此人无病,其后代患病

解析将贫血人的血液输入正常人体内后并不改变正常人的遗传物质,不会因此而发生遗传物质、遗传性状的改变。

答案B

5. 右图中,基因A与a i、a2、a3之间的关系不能表现的是

A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B. 等位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 正常基因与致病基因可以通过突变而转化

D. 图中基因的遗传将遵循自由组合规律

解析从图中看出,基因A与a i、比、a s之间的关系是等位基因,它们是由于突变而产生的复等位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可逆性等特点。自由组合规律研究的是位于两对及两对以上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传递规律,因

此几对基因既不可能存在于同一个体的同一细胞中,更不可能同时遵循自由组合规律。

答案D

6. 某同学选择健康黄脂家兔和白脂家兔进行研究,他将两种兔子都等分成两组。饲喂

方法和结果如下表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可获得的结论是

()

A. 黄脂基因会因食物而产生突变

B. 白脂基因会因食物而产生变异

C?家兔体内产生的脂质颜色是由食物中的色素决定的

D.黄脂基因的表达会受食物中色素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及实验分析能力。A错误:黄脂家兔在饲喂不含黄色素的食物的情况下产生白脂,可能只是环境变化引起的不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B错误:白脂家兔不管饲喂是否含黄色素的食物都是白脂,没有发生变异。C错误:白脂家兔饲喂含黄色素的食物仍然还是产生白脂,说明家兔体内产生的脂质颜色不是由食物中的色素决定的。

答案D

7. 在一个自交繁殖的植物种群中发现一种突变性状,具此性状的个体连续繁殖两代后,

又有37.5%的性状恢复到原有性状。原有性状的突变是由于

()。

A .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

B. 突变的基因与原基因无显隐性关系

C. 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

D. 突变的基因与原基因没有等位关系

解析本题的解题思路有两种,第一种是:考虑突变有两种情况,①是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②是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假设是①情况,则必须是AA突变为aa,才能表现新性状,而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不会发生性状分离,由此可以断定

该突变为②情况,即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第二种是:具有突变性状的个体自交发生了性状分离,说明该个体为杂合体,基因型为Aa,如果a为突变而来的,新性状就不会表现出来,只能是A为突变而来的。

答案A

a傩芒」\ 丁仃丄

8 ?某基因上一个片段的碱基对是::,在第一次复制过程中,a

链发生了差错,其中的C被G替换。该基因连续复制3次后,发生差错性改变的基因占全部基因的

()。

A. 100% B . 50% C . 25% D. 12.5%

解析第一次复制发生突变的只是一个分子即a片段所在的分子,b片段没有发生突变,所在分子正常;接着又进行两次复制,其中以a片段所在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的复制品全含有突变基因,占总数的一半。

答案B

9.下图是某个二倍体动物的几个细胞分裂示意图(数字代表染色体,字母代表染色体上带

有的基因)。据图判断不正确的是

()。

甲乙丙

A .该动物的性别是雄性的

B. 乙细胞表明该动物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C. 1与2或1与4的片段交换,前者属基因重组,后者属染色体结构变异

D. 丙细胞不能进行基因重组

解析根据题干中甲、乙、丙是同一个二倍体的几个细胞分裂图。甲图中同源染色体正在分开,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特征。乙图中着丝粒分裂,而且有同源染色体,是有丝分裂的特征。丙图中着丝粒已经分开,而且没有同源染色体,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特征。由于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

答案 (1)多 (2)信使 RNA 、转运 RNA 、原料、酶、能量 控制酶的合成来

控制代谢 (3) 豌豆幼苗喷施等量的蒸馏水 两组豌豆植株的平均高度并 中,所以丙、乙细胞不可能进行基因重组。 1 与 2 的片段交换是同源染色体 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1 与 4 的片段交换,属于非同 源染色体的交换,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属于染色体结构 变异。

答案 B

、非选择题 (共14 分) 种重要的植物激素, 能促进豌豆茎蔓伸长。 赤霉素的合成过程

(如 下图):

矮茎豌豆是由于缺乏某种酶,导致赤霉素不足,影响株高。

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赤霉素的合成过程可知豌豆的株高是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基因共同控制的。

(2) 植株要合成 GPS 、 KAO 等酶要经过翻译过程,进行翻译的条件有 。 豌 豆 株 高 这 一 性 状 是 基 因 通 过 __ 完成的。

(3) 在一片豌豆田中,发现了许多被矮化病毒感染的豌豆比正常豌豆植株矮很 多。有人推测病毒的作用可能是抑制了赤霉素的合成。试设计实验来验证这 一假设。 (该实验不能采用化学方法测定植株中赤霉素的含量 ) 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长势基本相同的被矮化病毒感染的豌豆幼苗若干株,将其平均 分成甲、乙两组,并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 第二步:对甲组豌豆幼苗定期喷施适当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同时乙组 第三步:观察并测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实验结果和结论:

进行比较 甲组豌豆植株的平均高度明显高于乙组,说明病毒的作用是抑制

了赤霉素的合成

10.赤霉素是 GPS 酶 KAO 酶

GGPP >

前体 一->

赤霉素

【技能提升】$ 生物变异类型的鉴定

技法必备

可遗传的变异与不遗传的变异的鉴定方法:自交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或在

相同环境下进行比较鉴定。

原理:遗传物质是否发生改变。

能力展示

在一块高秆(纯合体)小麦田中,发现了一株矮秆小麦。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

该矮秆性状出现的可能原因(简要写出所用方法、结果和结论)。

解析本题可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假设矮秆植株是由环境引起的不遗传的变异,种植后结果会怎样,二是假设矮秆植株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可遗传的变异,其遗传情况如何,然后反向描述即可。

答案将矮秆小麦与高秆小麦杂交;如果子一代为高秆,子二代高秆:矮秆二3:1(或出现性状分离),则矮秆性状是基因突变造成的;否则,矮秆性状是环境引起的。或将矮秆小麦与高秆小麦种植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如果两者未出现明显差异,则矮秆性状由环境引起;否则,矮秆性状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案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一、教材分析 从学科知识体系看,初中生物课已经涉及了有关DNA、基因、染色体核蛋白质的基本概念,对基因是什么以及基因能够决定生物性状有简单的介绍,但没有涉及基因究竟是如何起作用的。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和必修2前三章知识已指出: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主要执行者。但没有对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详细过程进行讲解。本节知识就是在此基础上,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的。 从教材编排的特点看,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前三章以遗传学的发展史为主要线索,逐步阐明了基因的本质,本章基于对基因本质的认识,进一步阐明基因在生物体内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前三章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在教材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又是本章的开篇,是本章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所在。同时,本节内容也为后面中心法则、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基因工程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基因的本质;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教学难点: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比较DNA复制、转录和翻译三者的不同点; (2)理解遗传信息与“密码子”的概念; (3)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能力目标 (1)利用课本插图和课件,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对信息处理的能力和归纳能力; (2)通过协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设计并制作蛋白质合成过程的活动模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中心法则的修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三者关系的确立,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科学发展是永无止境的; (2)认同人类探索基因表达的奥秘的过程仍未终结,激发学生探知未知世界的欲望。 四、教学过程 第2课时

笔记(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的本质)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高中生物_必修二_基因的本质 1.肺炎双球菌最初的转化实验结果说明() A.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DNA B.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转化的因子 C.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蛋白质 D.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在DNA分子中,两条链之间的两个脱氧核苷酸相互连接的部位是() A.碱基B.磷酸C.脱氧核酸D.任一部位 3.一个DNA分子复制完毕后,新形成的DNA子链() A.是DNA母链的片段B.和DNA母链之一完全相同 C.和DNA母链相同,但T被U所代替D.和DNA母链稍有不同 4.下列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连接正确的是() 5.DNA分子在细胞什么时期能够自我复制() A.有丝分裂前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B.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C.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 D.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6.下图表示核苷酸的结构组成,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a代表磷酸,b为五碳糖,c为含氮碱基B.DNA的b有一种 C.DNA的c有一种D.DNA是由脱氧核糖核苷酸构成的双链结构 7.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的依据是() A.染色体能被碱性染料着色 B.染色体能变细变长 C.它能复制,并在前后代间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D.DNA主要分布于染色体上 8.噬菌体侵染细菌繁殖形成的子代噬菌体() A.含有细菌的氨基酸,都不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核苷酸 B.含有细菌的核苷酸,都不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氨基酸 C.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核苷酸,不含有细菌的氨基酸 D.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氨基酸,不含有细菌的核苷酸 9.若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 + G)︰(T + C)= 2.5,则 DNA 双链中(A + G)︰(T + C)的比值A.0.25 B.0.4 C.1 D.2.5 10.下述关于双链DNA分子的一些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一条链中A和T的数量相等,则互补链中A和T的数量也相等B.一条链中G为C的2倍,则互补链中G为C的0.5倍 C.一条链中A︰T︰G︰C = 1︰2︰3︰4,则互补链中相应的碱基比为2︰1︰4︰3 D.一条链的G︰T = 1︰2,则互补链的C︰A = 2︰1 11.一个双链DNA分子中含有胸腺嘧啶的数量是胞嘧啶的1.5倍,现测得腺嘌呤数量为1 800个,则组成该DNA的脱氧核苷酸有() A.6 000个B.4 500个C.6 400个D.7 200个 12.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然后用这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则新形成的第一代噬菌体中() A.含32P和35S B.不含32P和35S C.含32P,不含35S D.含35S,不含32P 13.有两条互补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DNA分子为第一代,经过两次复制得到的第三代DNA 分子的脱氧核苷酸链中与原来第一代DNA分子一条链的碱基序列相同的有 A.1条B.2条C.3条D.4条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4.1《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同步练习(含答案),推荐文档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DNA 和RNA 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DNA 和RNA 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B.DNA 和RNA 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一样的 C.AGCTGA 既可能是DNA 的碱基序列,也可能是RNA 的碱基序列 D.mRNA 的碱基序列,取决于DNA 的碱基序列,同时又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的序列解析:DNA 和RNA 是两类不同的核酸,A 错误;DNA 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RNA 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B 错误;T 为DNA 的特有碱基,所以含有T 的核苷酸序列只能是DNA,不可能是RNA,C 错误;DNA 上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转移到mRNA 上,mRNA 通过翻译指导蛋白质的合成,D 正确。 答案: D 2.下列关于图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所示正在进行的过程是转录 B.从化学成分上看,图中的2 和5 相同 C.若已知a 链上形成e 链的功能段中碱基比例为A∶T∶G∶C=1∶2∶3∶4,则e 链的碱基比例是U∶A∶C∶G=1∶2∶3∶4 D.通过该过程,遗传信息由a 传递到了e 上 解析:图中过程是转录,a 链是DNA 分子的一条链,e 链是转录形成的RNA 链,2 和5 分别是碱基U、T,所以化学成分不一样。a 链与e 链上的碱基互补配对,a 链碱基比例为A∶T∶G∶C=1∶2∶3∶4,则e 链的碱基比例是U∶A∶C∶G=1∶2∶3∶4。 答案: B 3.下图为细胞中合成蛋白质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图说明少量的mRNA 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 B.该过程的模板是mRNA,原料是氨基酸 C.②③④⑤的最终结构各不相同

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的本质教学提纲

高中生物_必修二_基因的本质 1.肺炎双球菌最初的转化实验结果说明()A.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DNA B.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转化的因子C.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蛋白质 D.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在DNA分子中,两条链之间的两个脱氧核苷酸相互连接的部位是() A.碱基B.磷酸 C.脱氧核酸D.任一部位3.一个DNA分子复制完毕后,新形成的DNA子链()A.是DNA母链的片段B.和DNA母链之一完全相同C.和DNA母链相同,但T被U所代替 D.和DNA母链稍有不同 4.下列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连接正确的是() 5.DNA分子在细胞什么时期能够自我复制()A.有丝分裂前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 B.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 C.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 D.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6.下图表示核苷酸的结构组成,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中a代表磷酸,b为五碳糖,c为含氮碱基B.DNA的b有一种 C.DNA的c有一种 D.DNA是由脱氧核糖核苷酸构成的双链结构 7.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的依据是()A.染色体能被碱性染料着色 B.染色体能变细变长C.它能复制,并在前后代间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D.DNA主要分布于染色体上 8.噬菌体侵染细菌繁殖形成的子代噬菌体()A.含有细菌的氨基酸,都不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核苷酸B.含有细菌的核苷酸,都不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氨基酸C.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核苷酸,不含有细菌的氨基酸D.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氨基酸,不含有细菌的核苷酸9.若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 + G)︰(T + C)= 2.5,则 DNA 双链中(A + G)︰(T + C)的比值是() A.0.25 B.0.4 C.1 D.2.5 10.下述关于双链DNA分子的一些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一条链中A和T的数量相等,则互补链中A和T的数量也相等B.一条链中G为C的2倍,则互补链中G为C 的0.5倍 C.一条链中A︰T︰G︰C = 1︰2︰3︰4,则互补链中相应的碱基比为2︰1︰4︰3 D.一条链的G︰T = 1︰2,则互补链的C︰A = 2︰1 11.一个双链DNA分子中含有胸腺嘧啶的数量是胞嘧啶的1.5倍,现测得腺嘌呤数量为1 800个,则组成该DNA 的脱氧核苷酸有() A.6 000个B.4 500个C.6 400个D.7 200个12.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然后用这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则新形成的第一代噬菌体中() A.含32P和35S B.不含32P和35S C.含32P,不含35S D.含35S,不含32P 13.有两条互补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DNA分子为第一代,经过两次复制得到的第三代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链中与原来第一代DNA分子一条链的碱基序列相同的有A.1条B.2条C.3条D.4条14.如果用同位素32P标记某一噬菌体内的双链DNA分子,然后让其侵入大肠杆菌内繁殖,最后释放出400个后代,则其后代中含有32P的噬菌体应占总数的() A.1 % B.2 % C.0.5 % D.50 % 15.在双链DNA分子中,有关四种碱基的关系,下列等式中错误的是() A.C/T=G/SB.A/T=G/C C.A+T = G+CD.A+G = T+C 4.下列对肺炎双球菌和T2噬菌体的相关描述中,正确的 A.T2噬菌体可寄生在乳酸菌体内 B.T2噬菌体头部和尾部的外壳都由蛋白质构成 C.R型细菌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 D.S型细菌可使人和小鼠患肺炎死亡 6.下列有关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 B.真核细胞的DNA都以染色体为载体 C.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D.遗传物质在亲子代之间传递性状 7.一个DNA分子复制完毕后,新形成的DNA子链() A.是DNA母链的片段B.和DNA母链之一完全相同C.和DNA母链相同,但T被U所代替D.和DNA母链稍有不同8.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具决定意义的步骤是 ( ) A.子代噬菌体的组装、释放 B.细菌提供条件,合成噬菌体DNA、蛋白质C.亲代噬菌体DNA在细菌内多次复制D.亲代噬菌体将DNA注入细菌细胞内 9.原核细胞基因的非编码区的组成情况是 A.能转录形成信使RNA 的DNA 序列 B.编码区上游和编码区下游的DNA 序列 C.基因的全部碱基序列 D.信使RNA上的密码子组成12.一段多核苷酸链中的碱基组成为:35%的A、20%的C、35%的G、10%的T。它是一段[ ] A.双链DNA B.单链DNA C.双链RNA D.单链RNA 13.下列不是DNA复制条件的是() A.解旋酶、聚合酶B.脱氧核苷酸 C.DNA模板和能量D.逆转录酶 14.如果将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的两个DNA分子都用15N标记,并只供给精原细胞含14N的原料,则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四个精子中,含15N、14N标记的DNA 分子的精子所占比例依次为( ) A.100%、0 B.50%、50% C.50%、100% D.100%、100% 15.假如某大肠杆菌含14N的DN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若将其长期培养在含15N的培养基中,便得到含15N的DNA,相对分子质量为b。现将含15N的大肠杆菌再培养在含14N的培养基中,那么,子二代DNA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 A.(a+b)/2 B.(3a+b)/4 C.(2a+3b)/2 D.(a+3b)/4 16.注射后能使小白鼠因患败血病而死亡的是()A.R型肺炎双球菌 B.加热杀死后的R型肺炎双球菌C.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 D.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细菌混合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RNA C.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 D.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蛋白质 18.某双链DNA分子的碱基中,腺嘌呤的分子数占30%,那么鸟嘌呤的分子数占 A.10% B.20% C.60% D.70% 19.某种DNA分子中,胸腺嘧啶数占全部碱基的23.8%,则腺嘌呤数与胞嘧啶数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的 A.23.8% B.26.2% C.50% D.76.2%

第四章 基因与基因组学(答案)

第四章基因与基因组学(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DNA分子复制过程的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亲代DNA分子双股链拆开,形成两条模板链 B.新合成的子链和模板链的碱基互补配对 C.复制后新形成的两条子代DNA分子的碱基顺序与亲代的DNA分子完全相同 D. 以ATP、UTP、CTP、GTP和TDP为合成原料 E.半不连续复制 *2.建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是: A.Mendel B.Morgan C.Hooke D.Watson and Crick E.Sthleiden and Schwann *3.下列哪个不属于基因的功能? A.携带遗传信息 B.传递遗传信息 C.决定性状 D.自我复制 E.基因突变 4.DNA分子中核苷酸顺序的变化可构成突变,突变的机制一般不包括: A.颠换 B.内复制 C.转换 D.碱基缺失或插入 E.不等交换 5.下列哪一种结构与割(断)裂基因的组成和功能的关系最小? A.外显子 B.内含子 C.TATA框 D.冈崎片段 E.倒位重复顺序 *6.在一段DNA片段中发生何种变动,可引起移码突变? A.碱基的转换 B.碱基的颠换 C.不等交换 D.一个碱基对的插入或缺失 E.3个或3的倍数的碱基对插入或缺失 7.从转录起始点到转录终止点之间的DNA片段称为一个: A.基因 B.转录单位 C.原初转录本 D.核内异质RNA E.操纵子 8.在DNA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引物是; A.DNA B.RNA C.tRNA D.mRNA E.rRNA 9.下列哪一项不是DNA自我复制所必需的条件? A.解旋酶 B.DNA多聚酶 C.RNA引物 D. ATP、GTP、CTP和TTP及能量 E.限制性内切酶 10.引起DNA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的因素是 A.羟胺 B.亚硝酸 C.5-溴尿嘧啶 D.吖啶类 E.紫外线 11.引起DNA发生移码突变的因素是 A.焦宁类 B.羟胺 C.甲醛 D.亚硝酸 E.5-溴尿嘧啶 12.引起DNA分子断裂而导致DNA片段重排的因素 A.紫外线 B.电离辐射 C.焦宁类 D.亚硝酸 E.甲醛 13.可以引起DNA上核苷酸烷化并导致复制时错误配对的因素 A.紫外线 B.电离辐射 C.焦宁类 D.亚硝酸 E.甲醛 14.诱导DNA分子中核苷酸脱氨基的因素 A.紫外线 B.电离辐射 C.焦宁类 D.亚硝酸 E.甲醛 15.由脱氧三核苷酸串联重复扩增而引起疾病的突变为 A.移码突变 B.动态突变 C.片段突变 D.转换 E.颠换 16.在突变点后所有密码子发生移位的突变为 A.移码突变 B.动态突变 C.片段突变 D.转换 E.颠换 *17.异类碱基之间发生替换的突变为 A.移码突变 B.动态突变 C.片段突变 D.转换 E.颠换 18.染色体结构畸变属于 A.移码突变 B.动态突变 C.片段突变 D.转换 E.颠换 *19.由于突变使编码密码子形成终止密码,此突变为 A.错义突变 B.无义突变 C.终止密码突变 D.移码突变 E.同义突变 *20.不改变氨基酸编码的基因突变为 A.同义突变 B.错义突变 C.无义突变 D.终止密码突变 E.移码突变 21.可以通过分子构象改变而导致与不同碱基配对的化学物质为 A.羟胺 B.亚硝酸 C.烷化剂 D.5-溴尿嘧啶 E.焦宁类 *22.属于转换的碱基替换为 A.A和C B.A和T C.T和C D.G和T E.G和C *23.属于颠换的碱基替换为 A.G和T B.A和G C.T和C D.C和U E.T和U (二)多项选择题

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的本质

高一生物必修二第三、四章试卷 姓名班级座位号 一选择题(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叙述中属于该实验不能证实的是() A.DNA能进行自我复制 B.DNA能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C.DNA能控制生物体的性状遗传 D.DNA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2.以下不能作为遗传物质的特点的是() A.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B.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C.能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D.能直接表现或反映出生物体的各种性状 3.下列关于染色体与DNA关系的叙述,确切的是() A.染色体、DNA都是遗传物质 B.DNA是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 C.不同生物中,染色体上具有的DNA数量不同 D.DNA在细胞中全部存在于染色体上 4.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形成子代噬菌体时,用来作模板物质的是 A.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B.细菌内的蛋白质 C.噬菌体的DNA分子 D.细菌内的DNA分子

5.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是() A.吸附→注入→组装→合成→释放 B.注入→吸附→组装→合成→释放 C.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D.注入→吸附→合成→组装→释放 6.最能说明染色体是DNA的载体的事实是() A.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B.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之一 C.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的一级结构 D.染色体的遗传动态引起DNA数量变化 7.用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然后用标记的噬菌体做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进入细菌体内的成分中() A.含35S B.含32P C.含35S和32P D.不含35S和32P 8.DNA完全水解(彻底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A.四种脱氧核苷酸 B.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 C.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D.脱氧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9.有一对氢键连接的脱氧核苷酸,已查明它的结构中有一个腺嘌呤,则它的其他组成应是() A.三个磷酸、三个脱氧核糖、一个胸腺嘧啶 B.两个磷酸、两个脱氧核糖、一个胞嘧啶 C.两个磷酸、两个脱氧核糖、一个胸腺嘧啶 D.两个磷酸、两个脱氧核糖,一个尿嘧啶

基因突变与疾病

第九章基因突变与疾病 基因(gene)是DNA分子上一段具有遗传功能的核苷酸序列,是细胞内遗传物质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基因具有如下特征:①基因能自我复制。一个基因随DNA的复制而成为两个相同的基因。②基因决定性状。DNA上某一结构基因经转录和翻译,决定某种酶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表现出某一性状。③基因能发生突变。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基因可发生突变,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分化的分子基础,也是某些疾病的基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第一节基因突变的概念和原因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是指DNA分子上核苷酸序列或数目发生改变。由一个或一对碱基发生改变引起核苷酸序列改变所致的突变,称为点突变(point mutation);把核苷酸数目改变的基因突变称为缺失性或插入性突变(deletional and insertionar mutation)。基因突变后在原有位置上出现的新基因,称为突变基因(mutant gene)。基因突变后变为和原来基因不同的等位基因,从而导致了基因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且能自我复制,代代相传。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殖细胞,也可发生在体细胞。发生在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可通过受精卵将突变的遗传信息传给下一代,并在子代所有细胞中都存在这种改变。由于子代生殖细胞的遗传性状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故可代代相传。发生于有性生殖生物体细胞的基因突变不会传递给子代,但可传给由突变细胞分裂所形成的各代子细胞群,在局部形成突变细胞群体。通常认为肿瘤就是体细胞突变的结果。 基因突变的原因很多,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自发性损伤 大量的突变属于自发突变,可能与DNA复制过程中碱基配对出现误差有关。通常DNA复制时碱基配对总有一定的误配率,但一般均可通过DNA损伤的修复酶快速修正。如果少数误配碱基未被纠正或诸多修复酶某一种发生偏差,则碱基误配率就会增高,导致DNA分子的自发性损伤。 二、诱变剂的作用 诱变剂(mutagen)是外源诱发突变的因素,它们的种类繁多,主要有: (一)物理因素 如紫外线、电离辐射等。大剂量紫外线照射可引起DNA主链上相邻的两个嘧啶碱以共价键相结合。生成嘧啶二聚体,相邻两个T、相邻两个C或C与T 之间均可形成二聚体,但最容易形成的二聚体是胸苷酸二聚体(thyminedimerTT )。由于紫外线对体细胞DNA的损伤,从而可以诱发许多皮肤细胞突变导致皮肤癌。电离辐射对DNA的损伤有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前者系电离辐射穿透生物组织时,其辐射能量向组织传递,引起细胞内大分子物质吸收能量而激发电离,导致DNA理化性质的改变或损伤;后者系电离辐射通过扩散的离子及自由基使能量被生物分子所吸收导致DNA损伤。生物组织中的水 经辐射电离后可产生大量稳定的、高活性的自由基及H 2O 2 等。这些自由基与活 性氧与生物大分子作用不但可引起DNA损伤,而且也能引起脂质和生物膜的损伤及蛋白质和酶结构与功能的异常。电离辐射使DNA损伤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碱基破坏脱落与脱氧戊糖分解。②DNA链断裂。③DNA交联或DNA-蛋白质交联。 (二)化学因素 如某些化工原料和产品、工业排放物、汽车尾气、农药、食品防腐剂和添加剂等均具有致突变作用。目前已检出的致突变化合物已达6万余种。现择下列常见化学诱变剂说明对DNA损伤的机制。

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的本质测试题及答案

第3章基因的本质 一、选择题 1.肺炎双球菌最初的转化实验结果说明() A.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DNA B.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转化的因子 C.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蛋白质 D.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在DNA分子中,两条链之间的两个脱氧核苷酸相互连接的部位是()A.碱基B.磷酸C.脱氧核酸D.任一部位3.一个DNA分子复制完毕后,新形成的DNA子链() A.是DNA母链的片段B.和DNA母链之一完全相同 C.和DNA母链相同,但T被U所代替D.和DNA母链稍有不同 4.下列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连接正确的是() 5.DNA分子在细胞什么时期能够自我复制() A.有丝分裂前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 B.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 C.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 D.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6.下图表示核苷酸的结构组成,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a代表磷酸,b为五碳糖,c为含氮碱基 B.DNA的b有一种 C.DNA的c有一种 D.DNA是由脱氧核糖核苷酸构成的双链结构 7.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的依据是() A.染色体能被碱性染料着色

B.染色体能变细变长 C.它能复制,并在前后代间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D.DNA主要分布于染色体上 8.噬菌体侵染细菌繁殖形成的子代噬菌体() A.含有细菌的氨基酸,都不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核苷酸 B.含有细菌的核苷酸,都不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氨基酸 C.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核苷酸,不含有细菌的氨基酸 D.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氨基酸,不含有细菌的核苷酸 9.若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 + G)︰(T + C)= 2.5,则DNA 双链中(A + G)︰(T + C)的比值是() A.0.25 B.0.4 C.1 D.2.5 10.下述关于双链DNA分子的一些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一条链中A和T的数量相等,则互补链中A和T的数量也相等 B.一条链中G为C的2倍,则互补链中G为C的0.5倍 C.一条链中A︰T︰G︰C = 1︰2︰3︰4,则互补链中相应的碱基比为2︰1︰4︰3 D.一条链的G︰T = 1︰2,则互补链的C︰A = 2︰1 11.一个双链DNA分子中含有胸腺嘧啶的数量是胞嘧啶的1.5倍,现测得腺嘌呤数量为1 800个,则组成该DNA的脱氧核苷酸有() A.6 000个B.4 500个C.6 400个D.7 200个 12.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然后用这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则新形成的第一代噬菌体中() A.含32P和35S B.不含32P和35S C.含32P,不含35S D.含35S,不含32P 13.有两条互补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DNA分子为第一代,经过两次复制得到的第三代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链中与原来第一代DNA分子一条链的碱基序列相同的有()A.1条B.2条C.3条D.4条 14.如果用同位素32P标记某一噬菌体内的双链DNA分子,然后让其侵入大肠杆菌内繁殖,最后释放出400个后代,则其后代中含有32P的噬菌体应占总数的()A.1 % B.2 % C.0.5 % D.50 % 15.在双链DNA分子中,有关四种碱基的关系,下列等式中错误的是()

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的本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_必修二_基因的本质 1 .肺炎双球菌最初的转化实验结果说明( ) A .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DNA B .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转化的因子 C .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蛋白质 D .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在DNA 分子中,两条链之间的两个脱氧核苷酸相互连接的部位是( ) A .碱基 B .磷酸 C .脱氧核酸 D .任一部位 3.一个DNA 分子复制完毕后,新形成的DNA 子链( ) A .是DNA 母链的片段 B .和DNA 母链之一完全相同 C .和DNA 母链相同,但T 被U 所代替 D .和DNA 母链稍有不同 4.下列制作的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中,连接正确的是() 5.DNA 分子在细胞什么时期能够自我复制( ) A .有丝分裂前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 B .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 C .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 D .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6.下图表示核苷酸的结构组成,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中a 代表磷酸,b 为五碳糖,c 为含氮碱基 B .DNA 的b 有一种 C .DNA 的c 有一种 D .DNA 是由脱氧核糖核苷酸构成的双链结构 7.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的依据是( ) A .染色体能被碱性染料着色 B .染色体能变细变长 C .它能复制,并在前后代间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D .DNA 主要分布于染色体上 8.噬菌体侵染细菌繁殖形成的子代噬菌体( ) A .含有细菌的氨基酸,都不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核苷酸 B .含有细菌的核苷酸,都不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氨基酸 C .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核苷酸,不含有细菌的氨基酸 D .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氨基酸,不含有细菌的核苷酸 9.若DNA 分子的一条链中(A + G)︰(T + C)= 2.5,则 DNA 双链中(A + G)︰(T + C)的比值是( ) A .0.25 B .0.4 C .1 D .2.5 10.下述关于双链DNA 分子的一些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 A .一条链中A 和T 的数量相等,则互补链中A 和T 的数量也相等B .一条链中G 为C 的2倍,则互补链中G 为C 的0.5倍 C .一条链中A ︰T ︰G ︰C = 1︰2︰3︰4,则互补链中相应的碱基比为2︰1︰4︰3 D .一条链的G ︰T = 1︰2,则互补链的C ︰A = 2︰1 11.一个双链DNA 分子中含有胸腺嘧啶的数量是胞嘧啶的1.5倍,现测得腺嘌呤数量为1 800个,则组成该DNA 的脱氧核苷酸有 ( ) A .6 000个 B .4 500个 C .6 400个 D .7 200个 12.用32P 和35 S 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 和蛋白质外壳,然后用这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则新形成的第一代噬菌体中( ) A .含32P 和35S B .不含32P 和35 S C .含32P ,不含35S D .含35S ,不含32 P 13.有两条互补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DNA 分子为第一代,经过两次复制得到的第三代DNA 分子的脱氧核苷酸链中与原来第一代DNA 分子一条链的碱基序列相同的有 A .1条 B .2条 C .3条 D .4条 14.如果用同位素32 P 标记某一噬菌体内的双链DNA 分子,然后让其侵入大肠杆菌内繁殖,最后释放出400个后代, 则其后代中含有32 P 的噬菌体应占总数的( ) A .1 % B .2 % C .0.5 % D .50 % 15.在双链DNA 分子中,有关四种碱基的关系,下列等式中错误的是 ( ) A .C/T=G/S B .A/T=G/ C C .A+T = G+C D .A+G = T+C 4.下列对肺炎双球菌和T2噬菌体的相关描述中,正确的 A.T2噬菌体可寄生在乳酸菌体内 B.T2噬菌体头部和尾部的外壳都由蛋白质构成 C.R 型细菌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 D.S 型细菌可使人和小鼠患肺炎死亡 6.下列有关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 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 B.真核细胞的DNA 都以染色体为载体 C.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 或RNA D.遗传物质在亲子代之间传递性状 7.一个DNA 分子复制完毕后,新形成的DNA 子链() A .是DNA 母链的片段 B .和DNA 母链之一完全相同 C .和DNA 母链相同,但T 被U 所代替D .和DNA 母链稍有不同 8.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具决定意义的步骤是 ( ) A .子代噬菌体的组装、释放 B .细菌提供条件,合成噬菌体DNA 、蛋白质C .亲代噬菌体DNA 在细菌内多次复制 D .亲代噬菌体将DNA 注入细菌细胞内 9.原核细胞基因的非编码区的组成情况是 A .能转录形成信使RNA 的DNA 序列 B .编码区上游和编码区下游的DNA 序列 C .基因的全部碱基序列 D .信使RNA 上的密码子组成 12.一段多核苷酸链中的碱基组成为:35%的A 、20%的C 、35%的G 、10%的T 。它是一段[ ] A .双链DNA B .单链DNA C .双链RNA D .单链RNA 13.下列不是DNA 复制条件的是( ) A .解旋酶、聚合酶 B .脱氧核苷酸 C .DNA 模板和能量 D .逆转录酶 14.如果将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的两个DNA 分 子都用15N 标记,并只供给精原细胞含14 N 的原料,则该细 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四个精子中,含15N 、14 N 标记的DNA 分子的精子所占比例依次为( ) A .100%、0 B .50%、50% C .50%、100% D .100%、100% 15.假如某大肠杆菌含14 N 的DNA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 ,若将 其长期培养在含15N 的培养基中,便得到含15 N 的DNA ,相对 分子质量为b 。现将含15N 的大肠杆菌再培养在含14 N 的培养基中,那么,子二代DNA 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 A .(a +b )/2 B .(3a +b )/4 C .(2a +3b )/2 D .(a +3b )/4 16.注射后能使小白鼠因患败血病而死亡的是( ) A .R 型肺炎双球菌 B .加热杀死后的R 型肺炎双球菌 C .加热杀死后的S 型肺炎双球菌 D .加热杀死后的S 型肺炎双球菌与R 型细菌混合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 .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RNA C .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 D .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蛋白质 18.某双链DNA 分子的碱基中,腺嘌呤的分子数占30%,那么鸟嘌呤的分子数占 A .10% B .20% C .60% D .70% 19.某种DNA 分子中,胸腺嘧啶数占全部碱基的23.8%,则腺嘌呤数与胞嘧啶数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的 A .23.8% B .26.2% C .50% D .76.2%

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的本质测试题及答案(1)培训讲学

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的本质测试题及答 案(1)

高二生物第三次考试 班级姓名分数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选 项 1.肺炎双球菌最初的转化实验结果说明() A.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DNA B.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转化的因子 C.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蛋白质 D.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在DNA分子中,两条链之间的两个脱氧核苷酸相互连接的部位是() A.碱基B.磷酸C.脱氧核酸 D.任一部位 3.一个DNA分子复制完毕后,新形成的DNA子链() A.是DNA母链的片段B.和DNA母链之一完全相同C.和DNA母链相同,但T被U所代替D.和DNA母链稍有不同 4.下列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连接正确的是() 5.DNA分子在细胞什么时期能够自我复制() A.有丝分裂前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 B.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 C .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 D.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6.下图表示核苷酸的结构组成,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a代表磷酸,b为五碳糖,c为含氮碱基 B.DNA的b有一种 C.DNA的c有一种 D.DNA是由脱氧核糖核苷酸构成的双链结构 7.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的依据是() A.染色体能被碱性染料着色 B.染色体能变细变长 C.它能复制,并在前后代间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D.DNA主要分布于染色体上 8.噬菌体侵染细菌繁殖形成的子代噬菌体() A.含有细菌的氨基酸,都不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核苷酸 B.含有细菌的核苷酸,都不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氨基酸 C.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核苷酸,不含有细菌的氨基酸 D.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氨基酸,不含有细菌的核苷酸 9.若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 + G)︰(T + C)= 2.5,则 DNA 双链中(A + G)︰(T + C)的比值是() A.0.25 B.0.4 C.1 D.2.5 10.下述关于双链DNA分子的一些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一条链中A和T的数量相等,则互补链中A和T的数量也相等 B.一条链中G为C的2倍,则互补链中G为C的0.5倍 C.一条链中A︰T︰G︰C = 1︰2︰3︰4,则互补链中相应的碱基比为2︰1︰4︰3 D.一条链的G︰T = 1︰2,则互补链的C︰A = 2︰1 11.一个双链DNA分子中含有胸腺嘧啶的数量是胞嘧啶的1.5倍,现测得腺嘌呤数量为1 800个,则组成该DNA的脱氧核苷酸有() A.6 000个B.4 500个C.6 400个D.7 200个 12.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然后用这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则新形成的第一代噬菌体中() A.含32P和35S B.不含32P和35S C.含32P,不含35S D.含35S,不含32P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我以新课标为依据,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利用教材,重组教材,优化课堂教学。本节的主干知识是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这是一个微观的分子水平上的过程,学生缺乏直观经验,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动画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这一过程,使这一内容直观化;侧枝内容是RNA的种类及遗传密码的概念、种类、特点等。不仅内容抽象复杂,而且涉及的物质种类也比较多,所以教学难度大。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开篇,是本章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用2课时。基因是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这是本章学习要解决的中心问题。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也可以说是执行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包括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的合成来实现的。本节集中讲述的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内容,可以说是本章的重点。课程标准中与本节教学相对应的要求是: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概述”是理解水平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能够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和扩展等。因此,本节教学不应局限于对转录和翻译过程的单纯描述,而应当让学生理解转录和翻译的物质结构基础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要达到理解层次的目标,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观点思考和讨论相关的问题,比如“为什么RNA适于作DNA的信使呢?”需要运用有关DNA和RNA结构的知识,以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进行分析;“为什么是三个碱基编码一个氨基酸呢?”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 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插图多而且复杂。插图包括结构示意图、化学组成区别图、转录过程流程图、翻译过程流程图和一个mRNA分子上的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示意图等。能否处理好教材中的插图,是本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基因的本质》后,已经对基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进一步探知有关基因的其他问题,学习的欲望强烈。但具以往的经验,学生往往会陷入学习时明白,学完了就糊涂的困惑中。同时还有课时紧,任务重的矛盾。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2)教学难点

最新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练习题

突变和基因重组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列叙述中,其变异现象可遗传的是() A.割除公鸡和母鸡的生殖腺并相互移殖,因而部分改变了第二性征 B.果树修剪后所形成的树冠具有特定形状 C.用生长素处理未经受粉的番茄雌蕊,得到无子果实 D.开红花的一株豌豆自交,后代部分植株开白花 2.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变异来源分别是() ①基因突变②基因重组③染色体变异 A.①②和②B.①和①③C.②③和①②③D.①和①②③ 3.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变异B.基因突变频率很低,种群每代突变的基因数很少C.基因突变发生后,生物的表现型可能不改变D.基因突变的方向与环境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4.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突变对生物的生存往往是有利的B.生物在个体发育的特定时期才可发生突变 C.突变只能定向形成新的等位基因D.无论是低等还是高等生物都可能发生突变 5.用X射线照射某植物幼苗,诱发了基因突变,X射线最有可能在下列哪项过程起作用()A.有丝分裂间期B.有丝分裂全过程C.受精作用过程D.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6.2003年1月洛阳牡丹种子随“神舟”四号飞船遨游了太空,经太空实验的牡丹种子将发生()A.花朵会更大更艳B.花朵会变小C.变成另类牡丹D.均有可能 7.一只雌鼠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使野生型变为突变型。该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F1的雌、雄鼠中均有野生型和突变型。由此可以推断,该雌鼠的突变为() A.显性突变B.隐性突变C.Y染色体基因突变D.X染色体基因突变 8.下列细胞中,可能含有等位基因的是() ①人的口腔上皮细胞②二倍体植物的花粉③初级精母细胞④极体⑤四倍体西瓜的卵细胞⑥玉米单倍体经秋水仙素处理后的芽尖细胞 A.①③⑤B.①②③⑥C.①③⑤⑥D.②③④⑤ 9.下面是某基因的部分碱基序列,该片段所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为“异亮氨酸—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的密码子是AUA)”。如果箭头所指碱基对A—T缺失,该片段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为(缬氨酸GU*四种密码子,天冬氨酸GAU,GAC)() A.异亮氨酸—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 B.异亮氨酸—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缬氨酸 C.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缬氨酸

基因突变与基因重

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 【考纲导引】 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Ⅱ 2.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Ⅱ 【考情分析】 1.基因重组的类型、发生的时间、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区别等都是 不容易掌握的知识,在复习时采用对比的方式,能够化难为易 2.从近几年新课改生物试题看,知识点分布主要集中在基因突变的产生、结果分析与特点的 理解上 3.在命题角度上都与生产生活实际及当前热点密切相关,另外从实验探究与设计的角度考查 考生探究能力的试题也非常多 【基础自测】 (三)基因与性状 ①基因通过控制控制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②基因通过控制控制过程,从而影响生物 性状,如白化病 ③生物的性状是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基因突变:概念——指基因的改变,包括的、或原因——根本原因是过程中发生差错 特征①性:在各种生物都可以发生 基因突变②性:自然状况下,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 ③性:一种基因突变产生的基因可以再突变为该基因 ④性:一个基因经过突变可以产生不同的等位基因 ⑤性: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个体发育的和中 发生时期:基因突变发生在基因时 基因重组种类 可遗传的变异 【要点透析】 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数量变异(整倍性)多倍体单倍体 发生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分裂间期细胞分裂期某些生物进行单性生殖时 产生机理非同源染色体上 非等位基因的自 DNA上发生碱基对的 增添、缺失、改变, 由于细胞分裂受阻, 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 直接由生物的配 子,如未受精卵细

由组合;交叉互换从而引起DNA碱基序 列即遗传信息的改 变倍的增加胞、花粉粒发育而 来,使染色体组数 成倍减少 是否有新基因产生没有产生新基因, 但产生了新的基 因组合类型 产生了新基因 没有产生新基因,但 增加了某一基因的数 量 没有产生新基因 在生物进化中地位对生物进化有一 定意义 生物变异的主要来 源,提供生物进化的 原始材料 对生物进化有一定意 义 对生物进化的意义 不大 实践应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 例1自然界中,一种生物某一基因及突变基因决定的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如下: 正常基因精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 突变基因1 精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 突变基因2 精氨酸亮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 突变基因3 精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酪氨酸丙氨酸 根据上述氨基酸序列确定这3种突变基因DNA分子的改变是: A.突变基因1和2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3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B.突变基因2和3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1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C.突变基因1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2和3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D.突变基因2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1和3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察基因突变的类型 指点迷津要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基因突变的概念。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当DNA分子的碱基对增添或缺失时,会使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从增添或缺失处到最后都发生改变,进而使基因所决定的氨基酸顺序从此处开始都改变;而当DNA分子的个别碱基对替换时,只会影响一个氨基酸的种类(种类可能变,也可能不变),其他的氨基酸则不会改变。据此,分析上述三个突变基因所决定的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可知:突变基因1和2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3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参考答案 A 例2以下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都会遗传给后代 B、基因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不一定导致性状改变 C、染色体变异产生的后代都是不育的 D、基因重组只发生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变异的知识。 指点迷津生物的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是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但由于一种氨基酸可由几种遗传密码与它对应,故不一定导致性状改变。发生在体细胞中的突变一般是不会遗传给后代。应用重组DNA技术,改造的基因,也属于基因重组。有些生物染色体变异时,染色体数目成倍增加,产生的后代就形成了多倍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