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旨在实现社会公平、民主和进步的理论体系和
实践指导原则。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主要分支,旨在通过科学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改造,促进社会主义建设。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主张以无产阶级为主导力量,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
分配按劳动贡献的原则,通过消灭私有制和剥削关系,建立一个公平、平等、和谐的社会。

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变迁的动力,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认为,只有消除剥削、压迫和不平等,实现全体人民
共同富裕,才能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解放和发展。

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强调要坚持科学规划和民主决策,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倡导通过改革和革命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推动社会主
义建设和发展。

在实践中,要坚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适应时代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科学且具有指导性的社会理论体系,其核心原则是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富裕、民主和发展。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为建设更美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性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性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有科学的理论依据。

这就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他的基本理论观点作了高度概括,不仅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性和历史趋势。

恩格斯把马克思一生的主要理论贡献概括为“两个伟大发现”和“两个重要事实”。

就是确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彻底弄清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

换句话说,就是揭示了在现代社会内,在现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是怎样进行的。

现代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这两个重要事实为依据的。

以往的社会主义固然批判了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后果,但是不能说明这个生产方式,因而也就制服不了这个生产方式;它只能简单地把它当作坏东西抛弃掉。

由于马克思的“这两个伟大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可见,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是从对客观历史事实的科学分析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因而是正确的和科学的,是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历史考验的。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决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二、科学社会主义以普遍的人的解放为最高目标。

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确立了符合客观规律的目标。

共产主义的质的规定性首先体现在这个社会劳动生产力的解放归根到底是人本身的解放。

科学社会主义要实现的人的解放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无产阶级的解放,其次是全人类的解放,再次是世界的解放。

普遍的人的解放包括许多方面:从依赖关系———人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关系———中解放出来;从孤立封闭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从阶级对立和阶级统治中解放出来;从必然王国中解放出来等等。

因此,“人的解放”是全方位的解放。

在所有这些方面中,最重要的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消灭阶级。

可见,社会主义并不仅仅在于消除贫困,也不在于实现平等,而是要消灭阶级。

实现人的解放关键是经济解放。

经济解放有双重涵义:一是摆脱旧的经济关系对劳动者的经济剥削;二是摆脱旧的经济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包含了许多重要概念和原理。

其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其科学性和实践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未来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历史演进和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科学规律的科学总结和科学揭示,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成果。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全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危机,并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路径和方法。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演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演进和发展。

首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思考,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发展方向。

其次是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列宁结合俄国革命实践,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开创了无产阶级国家建设的新道路。

随后,斯大林进一步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五大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导。

其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强调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和社会公正,为实现社会公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再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于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理论模型与实践模式。

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结晶,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

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

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在其3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虽然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思想资料,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

但是它是带有虚幻和空想的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往往披上宗教神学的外衣,采取虚幻的文学游记形式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表现出“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

1844年8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见。

从此他们为人类解放并肩战斗,结下了毕生的友谊。

他们把理论研究工作同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联系的一起,宾个亲自参加工人运动,不断总结工人斗争经验,将它们上升为理论,在吸收人类优秀文化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受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为同盟起草纲领,这就184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有了自己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新的阶段。

唯物史观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奠定了第一块理论基石。

第一,唯物史观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把“人类理性”、“永恒正义”视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的理论缺陷,找到了用社会存在说明社会意识的道路。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作者:刘海涛来源:《唯实》2017年第09期习近平总书记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的旗帜和方向,全党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不论“部分”还是“整体”,都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在中国共产党人头脑中的反映;但它不是机械的反映,而是经过了我们党“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而进行的“修正”[1]14,从而使这一反映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

一、贯穿唯物史观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产物,有“空想”、“科学”之分。

历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派系林立,但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建立在唯心史观的基础上,将抽象的“人性”、“理性”、“自然状态”作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

因此,“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2]789。

实现这个转变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

“现实的基础”是建立在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基础上的无产阶级有组织地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三大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是其突出表现。

“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政党这件事”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的转折点。

也正是在这个转折关頭,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找到了“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这样一条道路”[2]796,从而科学地说明了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科学社会主义认识

科学社会主义认识

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所谓科学性,是指人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正确反映。

具体到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就是指它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所谓价值性,是指主体对客体的需要以及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也即指客体对主体的功用性和意义性。

具体到社会主义的价值性,即指它不仅是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亦是人类对没有剥削压迫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因此,科学社会主义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科学性与价值性本来是内蕴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之中的。

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由于长期漠视人的需要和利益原则,也由于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划界,因此忽视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性的一面。

空想社会主义是一种基于对劳动人民同情、对剥削压迫愤恨的感情基础上的价值理想,而科学社会主义则完全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铁律认识基础上的科学理论——这种剥离了价值性的科学性,是我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出现失误的原因之一。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从中国实际出发,全面完整的阐释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原则,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到新的高度。

我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这门课程一个学期的学习,感谢老师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精辟的讲解,我对中国科学社会主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作为一个中国人,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的80后研究生,目睹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成功。

我们国家用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中国必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导论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1.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三次重大飞跃。

P3-7(1) 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到科学的理论,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进程中的第一次飞跃;(2) 社会主义由科学的理论发展到实践,并且在社会主义运动中诞生了社会主义制度,使社会主义第一次成为现实,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进程中的第二次飞跃;(3) 社会主义从苏联的"一国模式"发展到"本国特色",特别在中国,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进程中的第三次飞跃。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时代必然性和可能性。

P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有时代的必然性。

19世纪中叶,欧洲实现了产业革命,基本上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它推动了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从20年代到40年代短短30年间,欧洲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经济危机,它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并不像资产阶级理论所鼓吹的那样,是人类理性的体现,相反,它的痼疾已开始暴露。

与此同时,三次大规模工人运动的爆发也表明,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而工人运动的最后被镇压,既证明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理论的局限性和虚伪性,也说明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有一个能指引它解放的科学理论来武装。

资本主义向何处去?工人运动向何处去?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提出了历史的必要性。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以及它对世界市场的开拓,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把社会发展的经济根源以及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充分暴露出来。

与此同时,欧洲思想文化也有了很大发展。

德国古典哲学和近代自然科学的新发现,预示着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将诞生;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孕育了暴露资本主义剥削秘密的方法;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则直接包含了科学社会主义某些思想的萌芽。

这一切,都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提供了历史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科学社会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科学社会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科学社会主义观点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观点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重要桥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定义、核心要素、实践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定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社会主义性的有机结合。

其核心观点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无产阶级的政治力量,实现对资本主义的革命性改造,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要素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阶级斗争的科学理论,它致力于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本质。

其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和阶级斗争的必然性。

2. 社会主义的性质: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解放生产力和全体劳动人民的一种社会制度。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公有化、劳动人民自主管理,实现共同富裕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目标。

3. 无产阶级的政治力量:科学社会主义强调无产阶级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力军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阶级。

无产阶级通过组织起来的党的领导,发挥先锋作用,引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建设社会主义。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展望1.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具备高效率、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通过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力水平,实现全面发展。

2.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人民民主,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广泛参与决策,推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

3.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注重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群众性、大众性、社会性等原则,提高人民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 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境界:科学社会主义认为,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主要任务,力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体系。

它的基本原则有以下三点: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人民民主专政以及共产主义奋斗目标。

这三个原则都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

首先,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科学内涵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都集中在私人手中,导致财富的不公平分配和社会不稳定性增加。

而公有制可以使生产资料得以合理配置,避免浪费和剩余,加速社会财富的总量增加。

同时,公有制可以实现从“人类在物质生产上的自由发挥”到“自由人的自由发挥”的转变,即在物质生产中自由发挥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全面发挥自身的才能,并在社会分配中有更多的公平机会。

这种生产关系也会引导人们形成更为平等、自由、合作、共享的社会道德观念。

其次,劳动人民民主专政的科学内涵是保障广大人民的权益和全社会的持续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享有根本的政治经济权利,而劳动人民只有附属于资本家的地位,缺少了决定自己经济生活和社会命运的自主权利。

而劳动人民民主专政可以使广大劳动人民成为最终决策者,保障掌握权力和资源的人民愿望而不是少数人渴望的私利。

在这种制度下,人民可以参与民主决策,权利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为社会繁荣和人民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共产主义奋斗目标的科学内涵是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被中心化流程的资本抗议没有得到全面的自由和平等的发展,而是扭曲和局限了人的独立和个性。

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是根据人类的自由,协同地发展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实现所有人实现自由和平等的途径。

这个奋斗目标只有在社会化生产方式,政治经济上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民主专政等形式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这三个基本原则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是有关联的。

科学社会主义将这三个原则贯穿在理论和实践中,为社会的公平、公正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在实践中进行了许多成功的探索。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一、怎样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是无产阶级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变革资本主义旧世界,进而创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社会形态的研究客体的。

资本主义社会是继封建社会之后私人资本占统治地位的最后一个剥削人的社会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经济上,生产资料思资本家私有制和剥削工人的雇佣劳动制度;政治上,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统治人民。

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继承物、对立物、取代物和创新物。

他是继承资本主义的各种积极成果,克服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和弊端而产生得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型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经济上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制度。

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不仅研究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而且要研究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目前我国理论界还有多种不同看法。

一般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主要研究资本主义旧世界是如何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世界的。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特点1.科学社会主义是时代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具有时代性,其发展同样具有时代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它是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大科学理论基础之上;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完成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2.科学社会主义是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它的基本理论观点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基础上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真理;理论与实践结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线,而各个国家、民族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又运用共产主义基本原则时,把这些原则在细节上加以改变,使之正确地适用于民族的和民族国家的差别;3.科学社会主义是实践性与发展性的统一,科学社会主义是在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实践中产生的,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当代启示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当代启示

g参弄I史哲天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当代启示刘畅摘要: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部分,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

第二次飞跃是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首先建立,形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第三次飞跃是通过改革开放创新探索本国的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因此我们应该看到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并吸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多作贡献。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新探索;当代命运马克思主义就广义而言,包括十几个组成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这个主题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那么,其终点则是科学社会主义。

如果没有终点,起点和中介也就半途而废,没有完成。

从这个特定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社会主义比之哲学和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更加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就广义而言,可以说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人的解放学。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那么,科学社会主义是怎么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又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有哪些探索?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命运如何?回答好这些问题,是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坚实基础。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初步实践在早期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它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生产力,积累了空前的社会财富,它开辟了世界市场,它所创造的政治文明改变了世界的政治面貌,它创造了空前灿烂的资本主义文化,促进了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文化素质与社会价值观念。

但是,资本主义所取得的空前巨大的成就是以同样空前巨大的社会代价换来的。

谈谈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谈谈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谈谈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摘要】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首先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其中哲学是起点,经济学是中介,科学社会主义是终点。

如果没有终点,起点和中介也就不会完成。

所以科学社会主义是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核心部分。

任何科学研究只有到达终点才算结束进程,才算完成。

其次从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比哲学更直接比经济学更全面的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定义背景理论基础发展特点核心内容前景【前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们认识社会的具体科学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马克思的这两个规律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史上的历史性飞跃。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定义科学社会主义是指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从社会发展规律角度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推翻资本主义,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理论和运动。

科学社会主义,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科学社会主义就是指马克思主义。

狭义科学社会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并列。

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科学社会主义包括三种存在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制度。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指批判资本主义,倡导社会主义,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揭示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思想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进程和一般目的的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运动,是指无产阶级在自己的政党的领导下,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创造美好的未来而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

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在中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体系,对中国的革命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验证。

本文将从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和方式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 理论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唯物主义为基础的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它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框架,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指明了方向。

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因为他们认识到只有通过对社会现实的科学分析和理论建构,才能找到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

2. 实践验证: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验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国情,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3. 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性特点,它不停地吸收新的知识和经验,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因为他们相信马克思主义具有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能够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提供新的理论和思路。

二、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方式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方式来展开:1.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国先进分子可以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

2. 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先进分子可以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通过对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等问题的深入研究,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3. 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中国先进分子可以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路径,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是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是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是科学作者:王青新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17期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现实并对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作出科学判断,指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实践是检验科学的标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70年来不断完善发展,指导了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自我解放运动和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并在新时代中取得新的突破,这些实践无不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必然;实践检验科学一、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历史的必然(一)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吸收从16世纪开始,资本主义进行疯狂原始积累,拼命剥削本国和殖民地工人,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引发了广大劳动人民的不满与抵抗。

“伴随着一个还没有成熟的阶级的这些革命发现,产生了相应的理论表现”。

[1]一些学者形成空想的社会主义理论。

空想社会主义自《乌托邦》开始最终形成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剥削进行尖锐批判,同时描绘一个公平分配、实行社会化生产生活的理想社会。

但本质上这些带有空想性质的思想不是从社会自身发展规律出发,而是出于理性等道义上的追求。

这种追求本质还是唯心主义的,他们不清楚应该依靠什么力量来改革,对于劳苦大众,他们表示深深同情,但是并不认为大众是革命力量,只把改革寄托于少数顶层人物身上,因此不能摆脱空想的性质而必然失败。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空想社会主义中空想的因素予以坚决摒弃,但对其合理的社会主义理念充分吸收,指出历史是如何发展并应该依靠谁推动发展,最终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从实际出发揭示历史必然规律科学社会主义能成为科学源自于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发现和对资本主义本质矛盾的揭露。

如何认识客观规律?只有坚持从事实本身出发,以唯物主义的视角看问题,通过不断实践与认识,最终抽象出一般规律。

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分别从两方面揭示历史的必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当今世界各国的社会实践中,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历史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理论支柱之一,既是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分析的科学方法论,也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宗旨和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的宗旨是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消除剥削和压迫,促进人类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和团结。

它以社会主义为理想目标,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生产资料公有制、无产阶级专政等。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而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就是推翻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理论1. 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是马克思的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而剩余价值则是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行为。

这个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现象,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支持。

2. 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二是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无产阶级的解放只能通过革命来实现。

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

3. 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三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张生产资料应该归全体人民所有,从而消除剥削和压迫。

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建立公有制经济基础和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实现生产力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的全面发展。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和启示科学社会主义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科学社会主义,既是科学的理论,也是革命的理论,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内在的和高度的统一。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

在论述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规律时,既批判了那种企图凭借法律来创立新的社会制度的所谓“法学家社会主义”,又充分估量了摧毁剥削阶级法制、建立无产阶级法制对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重大作用,从而把法律问题同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条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以某一个人、某一本书为依据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而是综合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社会发展理论与时俱进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有其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先进国家已占统治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

在此基础上,周密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批判地继承了18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C.傅立叶和英国的R.欧文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的几个基本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的几个基本问题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
1、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对象的论述 无产阶级解放的目的: 实现共产主义。目的包括最终目的和最近
任务两部分。无产阶级解放的目的体现在各国 政党的纲领之中,体现为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 低纲领。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1综合性的理论科学2直接指导革命和建设的行动科学科学社会主义与无产阶级斗争实践的联系最科学社会主义与无产阶级斗争实践的联系最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属性为紧密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指导最为直接是制定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被称之为活的行动理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伟大旗帜行动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含义
科学社会主义只是就思想体系而言的。
科学社会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同语; ——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 组成部分之一。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指狭义方面的 科学社会主义。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含义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有三方面的基本含义: —— 社会主义制度,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 社会制度; —— 社会主义运动,即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 主义社会制度而进行的实践; —— 社会主义思想,即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做 论证的思想体系。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一、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列宁1913年《马克思主义的三 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把马克 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 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进行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所谓科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规律的概念、原理、方法、观念。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是因为它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研究,对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经验的全面总结,而创立的反映客观实际,揭示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

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存在的真实反映,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现,是理论与实际相一致,理论反映实际的学说。

这一学说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坚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是以社会存在为基础,揭示和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以客观事实为准绳,在实践中接受检验,随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理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客观态度,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社会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开放型的理论。

一、坚持唯物史观,反映客观规律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事实研究,揭示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阶级特性的研究,说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通过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实践的研究,得出了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必须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必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等重要结论,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基本途径。

1.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总根源。

这个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所表现,但主要是表现为:资本主义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社会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这些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必然导致爆发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从而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这表明“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①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证明了上述论断:两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世界危机的最高表现;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是资本主义的部分质变,反映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大趋势。

重点分析股份制,股份制经济的出现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结果,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种表现,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发展的一种过渡形式。

2.客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说明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工人阶级是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使用先进生产工具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者,是最先进、最有前途的阶级,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阶级;其他所有阶级都只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日益转向保守。

在当代社会,工人阶级的队伍在不断壮大、素质在日益提高。

手工工人——机器(产业)工人——知识工人3.科学总结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说明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根本道路无产阶级也只有进行社会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民主政权,才能完成社会变革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进行社会变革的方式、方法、道路应当根据各国的国情。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暴力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

“如果旧的东西足够理智,不加抵抗即行死亡,那就和平地代替;如果旧的东西抵抗这种必然性,那就通过暴力来代替。

”①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之后,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②二、坚持实事求是,不断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路线,是科学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研究方法。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是因为它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卷,第216页。

的唯一标准,反对主观主义,反对教条主义,不仅严格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且始终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

1.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修正、补充和完善第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既要坚信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又不能忽视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①第二,股份制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发展的一种过渡形式。

马克思说:“在股份公司中,那种本身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并且它的企业也表现为社会企业,而与私人企业相对立。

”①“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因而是一个自行扬弃的矛盾。

这个矛盾首先表现为通向另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单纯过渡点。

”②“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第三,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身的目的”。

③无产阶级对待资产阶级国家的根本态度:无产阶级革命“不应该再像以前那样把官僚军事机器从一些人的手里转到另一些人的手里,而应该把它打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④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是指摧毁和铲除资产阶级国家政权中一切具有纯粹压迫性质的机构,尤其是它的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并不是要简单地否定一切,绝对地抛弃各种传统的民主运作机制,简单地否定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权形式,而是要扬弃资产阶级民主,把其中的合理成分改造成为无产阶级民主的有机组成部分。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5—49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卷,第52页。

第四,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必须得到农民的“合唱”。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农民将转向革命,把“城市无产阶级看作自己的天然同盟者和领导者。

”那时,“无产阶级革命就会得到一种合唱,若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

①无产阶级政党“为了夺取政权……应当首先从城市走向农村,应当成为农村中的一股力量。

”第五,东方落后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的肯定成果,并在这一基础上,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东方社会具有不同于西方社会的特点:东方民族大都集居大河流域,由于灌溉和兴修水利的需要,那里普遍存在着土地公有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强大的中央集权,这就是所谓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这两个特点结合起来,就使得东方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偏离马克思原先所归纳的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

俄国农村公社的自然特点和所处的历史环境,使“它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

……如果它在现在的形式下事先被引导到正常状态,那它就能直接变成现代社会所趋向的那种经济体系的出发点,不必自杀就能获得新的生命。

”①“假如俄国革命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相互补充的话,那末现今的俄国土地公共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②“无庸置疑的是,当西欧人民的无产阶级取得胜利和生产资料转归公有之后,那些刚刚踏上资本主义生产道路而仍然保全了氏族制度或氏族制度残余的国家,可以利用这些公社所有制的残余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民风尚作为强大的手段,来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并可以避免我们在西欧开辟道路时所不得不经历的大部分苦难和斗争。

……这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发展阶段的一切国家。

”③2.列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世界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向各国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新课题。

列宁立足于新的时代和俄国社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51页。

②会的实际,回答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了新的理论,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第一,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

帝国主义的最典型特征就是垄断。

垄断会导致腐朽,因为垄断导致技术进步和其他一切进步的动因消失,在经济上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垄断从自由竞争中生长起来但并不消除自由竞争,而是凌驾于这种竞争之上。

垄断、寡头统治趋向代替了自由趋向,极少数最富强的国家剥削越来越多的弱小国家。

通过对帝国主义腐朽性的分析,列宁进而得出结论: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垂死性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的前夜。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较落后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

“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①“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

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

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①革命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过程,而是多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的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第三,关于经济文化较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列宁认为,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是简单地摒弃资本主义,而是要善于学习、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有用的东西,要学会用资本主义的砖头建设社会主义的大厦;合作社是无产阶级国家同千百万户小农之间联系的纽带,是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必要途径;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桥梁;要实行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把商业作为振兴国民经济的中心环节;要重视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要通过对党和国家机关的改造,改善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的两大历史主题:争取民族独立,实现社会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最终找到了争取民族独立、实现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

这就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