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课例研究
小学音乐混合式教研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变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教育需求,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音乐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情感态度、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深度融合,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 目的(1)探索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深度融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2)培养学生音乐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 意义(1)有助于推动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促进音乐教学模式的创新。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3)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1. 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融合的理论基础研究(1)研究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融合的理论依据,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
(2)分析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融合的优势和挑战。
2. 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融合的教学模式研究(1)设计基于信息技术的音乐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
(2)探索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如在线音乐教学、音乐APP等。
3. 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融合的教学实践研究(1)开展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融合的课堂实践,如音乐欣赏、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等。
(2)分析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4. 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融合的评价研究(1)构建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融合的评价体系,如学生音乐素养评价、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等。
(2)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融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教师、学生和家长对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融合的看法和需求。
混合式课例研究的操作
混合式课例研究的操作混合式课例研究要始于磨课计划的研制,通过课例研究的活动设计,配置磨课流程、生成磨课任务。
然后开始周期性的备课研讨、上课观课、课后评议、调整备课等各环节的研讨和对话。
这个过程跟进老师教学可以由老师不间断地做下去。
作为协同研究活动,是嵌入老师课例研究过程中的一个周期或若干周期,可以用以各个教学环节、教学片断的周期性研究,。
对老师个体的教学研究,发挥同伴互助、专业支持的作用。
校本的课例协同研究周期,可依据老师对教学问题的研究需要进行设计。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研究周期,开始于某个教学环节,经由寓于教学后续环节的检验分析后,回归到这个环节的调整结束。
不同教学环节、教学片断混合式课例研究的周期概括如图所3。
比如,备课(A1)——备课调整(A2),中间要经过备课研讨、上课观观、课后评议的检验分析();上课(B1)——上课调整(B2),中间要经由观课准备、分工观课、课后评议等环节的检验分析();作业(C1)——作业调整(C2),中间要经由作业的研究、对学生完成作业的结果反馈等检验分析();考试——考试调整、教学引入——教学引入等其它教学环节,乃至课堂教学的某一措施、某一方法、某一情景都可以这样设计混合式课例研究周期开展跟进研究。
下面以课例研究基本式为例,混合式课例研究各环节操作要点。
图3(1)研制计划,即磨课活动的设计。
磨课计划要经全组讨论确定。
再填报平台提供的磨课计划表。
计划表填写提交后,即生成课例研究任务,才能开始磨课。
计划讨论内容包括:研究目标任务和研究问题、能承载这研究内容的教学课例、确定上课老师、磨课各环节活动设置和时间安排,落实全组成员的分工。
磨课活动时间安排,留足研究课例上课前的备课研讨和观课研究所需要的时间。
计划制订常见问题:一是虚,研究任务窆乏、不具体不明确。
二是混。
研究目标任务、研究问题和说明事项的内容混淆、分不清。
目标任务是本课例研究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要达到的目的;研究问题是研究要达到预期结果会遇到的困难、困惑和障碍;说明事项:打算如何通过研修组的磨课认识和排除所遇到的困难、困惑和障碍。
浅析混合式课例研究流程
浅析混合式课例研究流程 山东省小学双对接远程研修1、基本式磨课流程基于问题解决的混合式课例研究在线展示、浏览、修改、点评、讨论、问答等研修行为。
线下讨论在线研修 山东省小学双对接远程研修备课3备课2观课研究组内评课上传基于个人经验的备课教案♦上传修改后的教案♦开观课准备会♦准备观课工具♦做好观课分工
上传基于实践反思的备课教案♦上课•录音/录像♦做好观课记录
♦撰写观课报告
组会评课上传记录
备课1上课观课备课研讨♦网上协同修改和点评教案
♦开组会研讨教案和观课准备
♦提交备课研讨、观课准备会记录
磨课流程解析
1、首先确定本小组研修期间基于课程标准希望研究和解决的教学问
题;制定磨课计划(组长协同成员共同确定,组长上传)。
2、小组成员对组长上传的主题问题进行线下计划研讨。
通过在线研修进行点评。
3、根据组长上传的主题问题,小组确定课例和讲课人,讲课人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对课例进行第一次备课。
并上传基于个人经验的备课教案(备课1)。
4、备课研讨网上修改、点评讲课人教案(修改教案时一人选择一种字体颜色,修改完毕后保存上传,切忌修改一处上传一处);小组开会研讨教案和观课准备(要有专人记录,以备上传提交);提交备课研讨、观课准备会记录。
5、讲课人上传基于同伴互助的备课(二次备课);召开观课准备会,制定详实的观课量表(如教师教学维度,学生学习维度,课程性质维度等),做好观课分工。
6、讲课教师上课,小组成员根据观课分工,从自己的观课维度做好详细的观课记录;撰写自己的观课报告。
7、研修组根据分工从各个观课维度评课,上传评课记录。
8、讲课教师根据同伴的评课,总结反思再次修改教案,最后上传基于实践反思的教案。
混合式课例研究概览
混合式课例研究概览混合课研究综述郭培(2013):网络培训与校本培训一体化培训项目是教育部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也是中国网络培训走向社区化、校本化、常态化的标志性项目。
混合课例研究是基于校本整合的多类型研究的载体。
学习混合课学习和提高校本学习水平是该项目的重要任务。
1.什么是混合课程学习?混合课程研究。
它是教师对课程的合作研究,是对教师自主性的研究,也是在技术过程的帮助下跟踪教学过程的混合研究。
混课学习,学什么?“阶级”的研究。
谁学习?教师自身的研究。
怎么做?以课例的方式研究了电子过程的混合研究。
2.课程学习过程设计课程学习过程(俗称研磨过程)是课程学习过程的优化设计和技术再造。
通过技术过程在互联网上呈现和操作教师的标准化学习过程的过程设计有两个关键点。
首先,它与问题研究的一般过程相一致,从而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过程条件。
如图所示。
以上是一个由六个基本环节组成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下是研磨课程基本过程的环节。
这两个过程完全相同。
第二,跟进教学,支持校本合作研究。
研磨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设计。
一是包括教师日常研究和教学的基本方法(集体备课和听与评);二是贯穿教学的基本过程。
三是以教研室为基本单位。
让教师更容易掌握研磨过程,跟进教学,促进学校组织,并支持校本教研小组的合作研究。
为了满足教师课堂学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在课堂学习的电子化过程中采用了积木式设计。
从课程研究过程中,提取功能模块的“公共实体”和“构成要求”,供最终用户以自组装和个性化的方式灵活配置各自的功能模板。
为了简化研磨工艺配置的操作,新平台提供了多种研磨模板。
混合课程研究首次用于国家培训计划。
研磨过程的个性化自组装功能暂时关闭,统一了“备课三次,研磨两轮”的基本研磨模式。
基本的公式已经掌握,其他的变体也很容易掌握。
图1基本的研磨过程(见图1)始于研究小组对研磨计划的讨论和制定。
该计划制定后,课堂上的教师将经历三个准备阶段,即基于个人经验的初步准备、通过同伴互助合作备课和课后反思备课。
混合式的教学实践研究(3篇)
第1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融合传统教学与在线教学优势的教学模式,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本文通过对混合式教学的定义、特点、实施策略进行探讨,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混合式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教学效果一、引言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rning)是指将在线学习与面对面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既保留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又充分利用了在线学习的便捷性和个性化特点。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崭露头角。
二、混合式教学的特点1. 个性化学习:混合式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灵活性:混合式教学将在线学习与面对面教学相结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灵活选择学习方式。
3. 互动性: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互动工具,如论坛、讨论区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4. 效率性:混合式教学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三、混合式教学的实施策略1. 教学设计: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线上线下教学活动。
在线上教学环节,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视频、音频、课件等;在面对面教学环节,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互动和反馈。
2. 技术支持:学校应提供稳定、高效的在线学习平台,保障学生能够顺利开展在线学习。
3. 教学评价: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在线测试、作业、课堂表现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4. 师生互动:教师应积极参与在线学习平台,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四、混合式教学实践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某高校计算机专业开设了一门《计算机网络》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原理和应用的理解。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采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研活动案例(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
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为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开展了混合式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主题,旨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混合式教学理念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2. 培养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能力。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 增强教师的信息素养,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力支持。
三、活动内容1. 线上学习(1)组织教师观看混合式教学相关视频,了解混合式教学的基本理念、方法和案例。
(2)邀请专家进行线上讲座,讲解混合式教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3)建立线上学习交流群,鼓励教师分享学习心得和教学经验。
2. 线下研讨(1)开展混合式教学研讨会,邀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
(2)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经验交流。
(3)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展示优秀混合式教学案例。
3. 课例研究(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混合式教学课例,组织教师进行深入研讨。
(2)针对课例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实施改进。
(3)对改进后的课例进行评价,总结经验,形成可推广的教学模式。
四、活动实施1. 线上学习阶段(1)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线上学习,确保学习效果。
(2)学校组织线上学习考核,检验教师学习成果。
(3)对学习成果优秀的教师进行表彰,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2. 线下研讨阶段(1)学校组织教师参加研讨会,确保活动质量。
(2)邀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提高研讨效果。
(3)对研讨成果进行整理,形成可推广的教学模式。
3. 课例研究阶段(1)教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混合式教学课例,进行深入研究。
(2)学校组织教师进行课例研究活动,确保研究效果。
中学混合式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我国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推进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以某中学为例,探讨混合式教学在中学实践中的应用。
二、案例简介某中学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初级中学,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家庭背景、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决定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
以下是该校混合式教学实践案例的具体内容。
三、实践过程1. 确定教学目标在开展混合式教学之前,该校首先明确了教学目标。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
例如,针对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包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
2. 设计教学方案(1)线上教学线上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 教学资源:学校搭建了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电子教材、课件、视频等。
② 线上课堂:教师通过直播、录播等方式进行线上授课,学生可随时观看、回放。
③ 互动交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互动交流,解答疑问,分享学习心得。
(2)线下教学线下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线上教学内容,进行重点、难点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②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如实验、参观、比赛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③ 个性化辅导: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教师进行个性化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3. 实施教学(1)线上教学①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课件,上传至网络平台。
② 学生观看课件、视频,完成线上作业。
③ 教师通过线上课堂进行授课,与学生互动交流。
(2)线下教学① 教师根据线上教学内容,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② 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③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辅导。
4. 评价与反馈(1)线上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线上作业、互动交流情况,进行评价。
混合式教学中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案例
混合式教学中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案例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将传统面对面授课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混合式教学能够在提供个性化学习和丰富资源的同时,保持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互动。
本文将通过介绍教学研究和实践案例,探讨混合式教学在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和培养学习能力方面的优势。
一、教学研究案例:在线资源的有效利用混合式教学中,在线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提升学习效果的关键。
一项针对高中英语课堂的研究表明,在线阅读材料和语法练习对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影响。
教师将课程资料上传至在线平台,并设置讨论板块供学生自由交流和讨论。
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资源自主学习和扩展阅读,从而提高英语水平。
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升,英语学习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二、教学实践案例:互动性与个性化学习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
一位语文教师在实践中采用“课堂点评+在线讨论”的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点评软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和点评,鼓励学生反思和改进。
同时,教师还建立了在线讨论区,学生可以在其中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互动和分享。
教师通过及时回复和引导学生的问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三、教学研究案例:自主学习与批判思维混合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一项针对初中数学课堂的研究表明,通过在线教学平台和辅助教学视频的引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学生在课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在线观看相关教学视频和解题过程,便于自主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此外,教师还通过在线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实践案例:评估与反馈的优化混合式教学中,评估与反馈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
一位物理教师在实践中实施了在线自测和互助评估的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实践混合式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结合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优势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本文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探讨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案例。
二、课程概述《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课程。
课程内容包括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教学资源开发等。
传统教学模式下,该课程主要依赖教师讲授和课堂练习,学生学习效果参差不齐。
三、混合式教学设计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采用了以下混合式教学模式:1. 线上学习平台搭建:利用学校现有的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课程视频、电子教材、学习资源、在线测试等。
2. 线下课堂教学:结合线上学习内容,设计互动式、体验式的课堂教学活动。
3. 翻转课堂:将课堂时间用于学生讨论、实践和反馈,教师则进行个别辅导和答疑。
四、教学实施1. 线上学习阶段:- 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自主学习课程内容,包括观看视频、阅读电子教材、完成在线测试等。
-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测试结果,进行针对性辅导。
2. 线下课堂教学阶段:-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线上学习心得,并解决在线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 设计实践活动,如教学设计比赛、教学软件操作培训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 教师进行个别辅导,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
3. 翻转课堂阶段:- 学生根据线上学习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和教学设计。
-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展示,并邀请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 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和评价,进行总结和反馈。
五、教学效果评价1. 学生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满意度。
2. 学习成果评价:通过在线测试、课堂表现、实践项目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3. 教学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案例分析案例一:某学生在线上学习中遇到困难,通过翻转课堂环节,在教师的个别辅导下,成功解决了问题,并在实践项目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混合式教学实践及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混合式教学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混合式教学的实践过程及效果。
二、混合式教学的概念及特点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rning)是指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具有以下特点:1. 灵活多样:混合式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资源丰富:线上教学资源丰富,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案例。
3. 自主学习:混合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4. 互动交流:线上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互动交流方式,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5. 效果显著:混合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混合式教学实践案例1. 案例背景某高校英语专业开设了一门名为《英语口语》的课程。
该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决定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
2. 混合式教学设计(1)线上教学教师利用在线平台(如MOOC、SPOC等)为学生提供课程视频、课件、练习题等教学资源。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2)线下教学线下教学主要包括课堂讲解、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形式。
教师通过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教学评价线上教学评价主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进度、作业完成情况等;线下教学评价则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合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方面。
3. 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1)线上教学教师提前将课程视频、课件等资源上传至在线平台,学生根据学习计划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定期在线上平台发布作业和练习题,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2)线下教学教师根据线上学习情况,设计针对性的线下教学活动。
混合式课例研究模式
混合式课例研究模式一、什么是混合式课例研究?混合式课例研究是项目整合下行的载体。
混合式课例研究,是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协同研究,是基于教师现实起点,解决自身教学问题的自主研究,是借助课例研究e流程跟进教学过程的混合式研究。
“双对接”是混合式课例研究的核心目标。
“双对接”的涵义,一是对接教学实践,教师要在通过课例的协同研究自主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并从解决问题的效能感中获得自信;二是对接教学研究,教师要学会利用网上的磨课流程开展混合式课例研究。
混合式课例研究在2011年和2012年山东省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三科,2013年在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品生品社、科学、音乐、体育、美术八个学科已经做了大量的实验,参与的教师近六十万人次,效果良好。
从连续三年的实践看,双对接混合式远程研修要取得好的效果,关键是要把双对接的特点、优势全面的发挥出来。
二、基于混合式课例研究的国培项目课程架构山东教师教育网承担的国培项目(2013)——示范性远程培训是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在一起的培训。
整个研修设计了理论学习、行动导向学习、参与体验学习三个板块的内容学习序列。
这个学习序列在专家理论课程(通常为专家讲座)之后,增设了课例研究的行动导向和参与体验两个学习板块。
所谓行动导向就是把应该做的做出来,把怎么做的过程在网上展示出来,用行动引导行动;所谓参与体验,即每一位学习者要在校本研修中亲历一个完整的课例研究过程,在群体协同的专业实践中学以致用。
通过三个板块的学习,让每一位老师对混合式研修的课例研究经历一个先学后做的过程。
理论学习是围绕研修主题,从学习科学、课例研究和学科研究三方面设计的专家引领专题。
理论专题重在为后续的课例研究提供专业引领。
行动导向专题是课例研究的案例学习,是理论走向实践的行动示范。
骨干培训和全员网络研修要完成这两个板块内容的内容。
实践参与专题学习,是参与研修的老师,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一个课例协同研究的完整过程,这是学以致用的综合学习。
混合式课例研究的特点
混合式课例研究的特点课例研究e流程支持下的混合式课例研究,有以下特点:特点一,真实教学场景的研究。
混合式课例研究,强调研究的真实。
是常态课研究。
即重常态、重研究。
常态,即日常状态。
课例研究是老师在日常教学、在现实不完美条件下研究教学,是老师基于现实起点、现有水平的教学研究,是老师做能够做的研究。
重研究。
重视老师自己研究和研究自己。
常态强调研究的现实起点,研究强调老师现实需求的自主研究。
基于老师教学的现实起点、解决自身教学问题的现实需求,这就是混合式课例研究要做的真实教学场景研究。
特点二,教师自主的教学问题研究。
研究是由问题引发的。
课例研究的主旨是让老师在亲历问题研究的实践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是研究教学问题的载体。
只要能承载好问题研究,能一以贯之研究问题,那怕这个课例在研究问题之外的其它方面并不完美,也是好的课例研究。
相反,问题研究没有开展起来,这节课再好,也不是好的课例研究。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
一节课因问题而真实,因问题而使其具有研究价值。
如同身体有毛病要照X光、要拍CD片检查一样。
混合式课例研究,就是为老师教学照X光、拍CT。
已然存在的教学问题,通过课例研究暴露出来、多种角色现场和远程会诊,帮助解决。
混合式课例研究,不回避问题,而且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暴露问题,一以贯之地追踪研究问题。
“我们所讲的磨课,其目的,绝不是让每个研修组去打造一节优质课,而是要发现从实然状态走向应然状态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进而用研修组的团队力量,用远程研修的协同智慧、专家智慧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
这里,基于教师自身经验的问题才是真问题,寻找解决问题之道的研修才是真研修,在寻找问题解决之道中获得的体验和认知才是真收获,也才是真进步。
”(山东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特点三,协同规范的过程研究。
课例研究重视过程研究,是因为存在于过程中的问题,只有在过程研究中暴露和解决。
解决教学问题和提高教学效果都存在无法避开和省略的研究过程,而且过程研究不是雨打地皮湿的走过场研究,而是协同规范的持续研究。
混合式教学课堂实践研究(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本文以某中学为例,通过对混合式教学课堂的实践研究,探讨混合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一、引言混合式教学是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对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重视。
本文以某中学为例,探讨混合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2.案例分析法:以某中学混合式教学课堂实践为例,分析混合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3.访谈法:对参与混合式教学课堂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混合式教学的看法和建议。
三、混合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教学设计(1)线上教学: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适合线上学习的教学资源,如视频、课件、习题等。
学生通过线上学习,掌握基本知识。
(2)线下教学:教师根据线上学习情况,组织线下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实践等活动,巩固线上学习成果。
2.教学实施(1)线上学习: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线上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通过线上学习平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线下教学:教师根据线上学习情况,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实践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评价(1)线上学习评价:教师通过线上学习平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线下教学评价:教师根据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四、混合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混合式教学将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相结合,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混合式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混合式教学课程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以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探讨混合式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课程简介《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以及计算机网络安全知识。
本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线上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三、混合式教学实践1. 线上学习平台搭建(1)选用合适的学习平台:本课程选用某知名在线教育平台,具备丰富的教学资源、便捷的学习管理和互动功能。
(2)课程资源建设:教师根据课程大纲,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多个知识点,制作成视频、文档、PPT等形式的线上资源。
同时,引入优秀的外部资源,如MOOC课程、微课等。
(3)学习任务布置:教师根据课程进度,布置线上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 线下课堂教学(1)课堂教学设计:教师根据线上学习情况,调整课堂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例如,在讲解计算机操作系统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课堂互动环节:教师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在线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提供课后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评价方式改革(1)线上学习评价:根据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如观看视频时长、完成作业情况等,进行线上学习评价。
(2)线下学习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对学生的线下学习进行评价。
(3)综合评价:将线上学习评价和线下学习评价相结合,形成学生的综合评价。
四、实践效果1. 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混合式教学将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效果显著: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小学混合式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面对面教学与在线教学相结合,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学过程的灵活调控。
本文以某小学为例,探讨混合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二、案例概述某小学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学校资源,开展了混合式教学实践。
以下是该案例的具体实施过程。
三、案例实施过程1. 确定教学目标教师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 教学资源准备(1)线上资源:教师利用网络平台,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源,制作成微课。
(2)线下资源:教师准备教材、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 教学实施(1)课前准备教师将微课上传至网络平台,让学生在家观看微课,预习课文内容。
同时,教师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查阅生字词,了解课文背景。
(2)课堂实施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复习预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新课讲解教师结合微课,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
③互动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④巩固练习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课后延伸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发布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
4. 教学评价教师通过以下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1)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作业批改: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网络平台数据:分析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四、案例反思1. 混合式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微课等线上资源,学生可以在家中自主预习,提高学习兴趣。
混合式教学的成功案例分析
混合式教学的成功案例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混合式教学 (Blended learning) 在教育领域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混合式教学结合了传统面授教学和在线学习的优势,提供了更灵活、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了积极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成功的混合式教学案例,探讨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和实施方法。
案例背景某高中在语文教育中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目的是通过在线学习平台与面授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该案例的目标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引入线上学习资源,增加互动性和个性化教学。
教学设计面授教学与在线学习相互结合,构成了混合式教学的核心。
在面授环节,教师为学生提供课堂讲解、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活动;而在线学习环节,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个性化学习,包括阅读材料、在线交流和完成作业等。
教学过程通过混合式教学,学生在面授教学和线上学习环节中获得了更多的主动学习机会。
在面授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分组进行小组讨论。
这种互动性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在线学习环节则通过各种多媒体资源和学习工具,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拓展思维,提升学习效果。
教学成果混合式教学的实施为学生带来了显著的学习成果。
首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到了提升。
在线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
其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全面提高。
混合式教学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方式进行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第三,混合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线上学习中,学生需要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而面授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则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技能。
教学挑战和解决方案虽然混合式教学在上述案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了一些挑战。
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案例分析
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案例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混合式教学逐渐成为现代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
混合式教学是指通过结合传统面授教学和在线学习平台,以及其他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本文将针对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以探讨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案例一:高中语文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在一所高中的语文课堂上,教师采用混合式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和讨论文学作品的背景和内涵,引导学生对文学进行深入思考。
随后,教师在在线学习平台上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并设立讨论区,让学生在虚拟空间中展开交流和讨论。
最后,教师再次组织课堂上的面授环节,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进一步指导。
这种混合式教学的模式,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参与讨论,充分发挥思考和表达能力,而在线学习平台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学习机会。
教师在辅导学生时,也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水平进行个性化教育。
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然而,混合式教学也存在一些挑战和不足之处。
首先,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技术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才能有效地借助在线学习平台和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
其次,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也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主动性和自律性,可能会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
另外,混合式教学还面临着一些管理和评估方面的问题。
教师需要监督学生的在线学习进度,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同时,对于学生的在线学习成果和表现,如何进行评估和计分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综上所述,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案例分析显示了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和挑战。
通过合理运用混合式教学的教学策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但同时也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实现混合式教学的最大价值。
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改进,才能保持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在实施混合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设计、技术应用和学生参与度的提升。
何为混合式课例研究
什么是混合式课例研究?
混合式课例研究。
是教师对课例的协同研究,是教师自主的问题研究,是借助技术流程跟进教学过程的混合式研究。
混合式课例研究,研究什么?“课“的研究。
谁研究?教师群体自己的研究。
怎么研究?借助课例研究e流程的混合式研究。
课例研究e流程(俗称为磨课流程),是课例研究过程的优化设计和技术再造。
通过技术流程把老师研究课例的规范过程在网上呈现和操作,该流程设计有两个关键点。
第一,与问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吻合,使之具备问题解决的过程条件。
第二,跟进教学、支持校本协作研究。
磨课流程内含三个基本的设计,一是包含教师日常研究教学的基本方式(集体备课和听评课);二是贯穿教学的基本过程。
三是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
使磨课流程易为老师掌握、能够跟进教学、方便学校组织,支持校本教研组协作研究。
��过程。
混合式课例研究的问题回应与困难分析
混合式课例研究的问题回应与困难分析因为技术的融入,教师研修的系统性、技术性、预见性、开放性、参与性、互动性、协调性、反馈性都大大加强,各方面关系结构和活动结构都要发生改变。
存在于混合式课例研究中的这些改变,与教师研修已有的理念、方式、管理、组织形式和行为习惯会有反差。
在认识上比较多的反映是认为混合式课例研究复杂麻烦、费时难做。
其实做这个项目,理解了就不难、能整合就不难;不理解不整合就难。
首先,混合式课例研究是为老师工作减负增效而设计的,其具体体现是:第一,让老师做份内的事。
混合式课例研究尽力向老师日常工作靠拢。
让老师做工作之内的事,不让老师做工作之外的事,做与本职工作无关、可做可不做的事情。
研究的课例是老师要上的课,研究的问题是老师自已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老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应做之事。
第二,让老师做熟悉的事。
抛开对混合式课例研究系统设计的分析,从操作层面看,一个周期的课例研究,其实就是老师一次集体备课和一次听评课活动的优化组合。
磨一节课,与教研组认真对一节课做一次集体备课和听评课活动相类似。
要说有什么变化,只是对老师习惯了的教研活动,从结构上做了一些调整和优化,将老师日常的集体备课、听评课活动结构化、规范化了。
老师只要愿意和认可,做起来并不困难。
但结构的改变却能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
像金刚石与石墨,同是由碳(C)元素组成,但C元素排列结构不同,就成为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
一个非常硬、可揽瓷器活;一个非常软,可做铅笔芯。
课例研究同样是集体备课、听评课,与日常集体备课、听评课的不同,也只是结构的改变。
通过对磨课活动的设计(制订磨课计划),将集体备课、听评课组合成一个跟进教学过程,相互关联的系列活动。
正是这个完整的研究过程赋予看似差不多的活动以新的价值内涵:吻合问题解决一般过程,能一以贯之追踪研究问题;将学习研究有效地嵌入老师教学,有效支持老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虽然在磨课环节上,对老师的教学设计、备课研讨、分工观课等提出了一些规范要求,但这些要求,老师做起来,不陌生、不复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梳 理 观 点
让老师做熟悉的事。抛开对混合式课例 研究系统设计的分析,从操作层面看, 一个周期的课例研究,其实就是老师一 次集体备课和一次听评课活动的优化组 合。磨一节课,与教研组认真对一节课 做一次集体备课和听评课活动相类似。 要说有什么变化,只是对老师习惯了的 教研活动,从结构上做了一些调整和优 化,将老师日常的集体备课、听评课活 动结构化、规范化了。老师只要愿意和 认可,做起来并不困难
难在规范操作。教师研修,是专 业的研究活动。不懂规范、没有规 范操作,是教师研修专业水准不高 的主要表现。规范操作的本质,是 对规律的尊重。随意性是无视规律。 教师研修的质量和教学质量都要由 全过程每个环节的质量所决定,要 通过每个环节的认真规范来实现。 如果由多个环节组成的研修流程, 每个环节都做到90%,五六个环节 下来,其效果将是事倍而功半。研 修效果和质量,在现实中,面临着 从活动计划开始的各环节的规范化 改造与提升。
难在灵活运用。混合式课例研究 是从需要和现实可能两个角度设计 的。一方面将理念和规范变成操作。 在e流程设计上,强调具备理论行 动转化的结构条件,能够与问题解 决一般过程吻合,另一方面,强调 三个基本(用好研修基本方式、贯 穿教学基本过程、与校本研修组织 基本组织),给老师很大的自主空 间。这就需要在实践中,将规范操 作和灵活运用结合起来,不能让两 者相互抵触。讲规范就无视教师的 专业自主,不给老师自主空间;讲 灵活就把完全丢掉规范。防止混合 式课例研究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 情况发生,也是磨课实践中要重视 的问题。
难在资源和活动整合。现在各个 层级和各类相关组织对教师研修都 有要求,都有各自计划的活动。如 果这些活动相互不关联、不整合, 老师则难以负担。整合教师研修资 源和研修活动,改变教师培训、研 修多而无序、杂乱无章的状况。涉 及到不同部门工作相互靠拢、协同 配合,也是一个管理难题。今年国 培项目是整合项目,无论是研修主 题设计,还是项目顶层设计与整合 下行内容与模式的设计,都预先考 虑了能与校本与各类研修整合。即 对不同区域、学校的不同研究内容、 安排都能包容而不矛盾、支持而不 排斥。关键是国培期间,教师各类 研修活动,能否整合到国培项目和 混合式课例研究中来。
相信混合课例的研究将会给 我们体育教育事业带来革命 性的进展。
梳 理 观 点
让老师做有创造性的事。混合式课例研 究强调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发现和自我 调整,尽可能少的人云亦云、简单模仿 和现成套用。课例研究e流程的“积木化” 设计,预置的多种磨课模板和提供的各 类区间与工具,充分尊重老师在教学研 究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保障课例研究从 头到尾,由群组老师自主设计、自主计 划、自主实施。磨课计划中的研究的目 标任务、研究问题、研究措施、流程配 置、分工安排等,均由研修组自主确定, 教师研究课例从内容到方式没有任何限 制,都可以从各自的现实起点和现实需 求,做自己需要的研究
研修 我们再次起航
——2013东营胜利教育管理中心小学科学学习园地
研修 混合式课例研究
编辑:季谢云 茅成宏
编辑:周书彬
梳 理 观 点
让老师做份内的事。混合式课
例研究尽力向老师日常工作靠拢。让 老师做工作之内的事,不让老师做工 作之外的事,做与本职工作无关、可 做可不做的事情。研究的课例是老师 要上的课,研究的问题是老师自已需 要解决的问题,是老师提高教学能力 和教学质量应做之事。
难在制度重建。教师研修是制度框架 下的学习活动。制度机制不仅是研修 项目的保障,更是项目做好的前提。 网络研修中的问题,大多与制度机制 有关。现在不少研修活动不能解决教 学问题,除了活动本身不具备问题解 决的过程结构外,还有制度原因。如 果校本研修制度,缺乏具体明确的问 题研究规范与要求,不以问题解决为 活动效果的标准,校本研修自然很难 成为教师自身解决问题的行动研究。 不合理的研修行为方式,只要被允许 在现有的研修制度框架内,不仅难以 得到改正,而且会习以为常地被固化 下来。组织与个人研修行为、研修方 式与习惯的除旧布新,需要技术和制 度的双重努力。缺乏良好的制度环境, 即使技术为教研活动创造了跟进问题 研究的条件,仍然难以做好。
梳 理 观 点
让老师做适量的事。一个磨课周 期从时间上计算,在活动量上也 可承担。一个完整周期的基本式 磨课,一位普通老师要做哪些事 情?有多大的工作量?教师群组 线下研讨4次:计划研讨、备课研 讨、观课准备会、评课研讨。每 次以1.5至2小时计算,4次共6至8 小时。此外,个人自主研修活动 有:看教案、修改教案、听课、 做记录,其中一位老师整理出观 课报告。
梳 理 观 点
让老师做有当前效果和长远价值的 事。通过技术连接和国培项目聚合, 多个省域老师同一平台的混合式课 例研究,不仅有益于当下开放式研 修对话,而且能在国培期间提供数 千课时课例研究案例资源共享。从 大数据挖掘、利用角度,当课例研 究有了相当的规模普及,磨课的问 题研究和分工观课等数据经进一步 细分存储和分析挖掘,就能揭示出 事物之间的相关性。
难在理解认同。无痛改 变老师改变固有研修习 惯,学会新的研修方式、 规避研修、沟通、合作 方式改变的各种不适反 应,激发教师的专业自 觉,既需要加强领导和 制度的外部力量,更需 要教师有内生性成长愿 望,这是今年国培项目 面临的最大挑战。
自主自觉。今年国培是走向校本的研 修项目。走向校本的研修,是教师自 己研究和研究自己。老师的专业自主 和专业自觉,是做好项目的前提条件。 曾有领导问我,老师做了这么多培训, 为什么自己的教学问题仍然不能解决。 解决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找出路:一 方面,要反思和找到现有培训研修不 能为教师解决教学问题提供很好帮助 的原因,从而努力创造出受教师欢迎、 能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研修项目和研 修活动。另一方面,老师自己应该清 楚,教学问题靠谁解决?在那解决? 不能靠培训、不能靠别人,只能靠自 己。改变只能改变愿意改变的人。如 果教书的不爱书不读书,教学的不愿 学不会学,什么研修也白搭。然而, 这种“如果”,在现实中并不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