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课例研究概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合式课例研究概览
混合课研究综述
郭培(2013):网络培训与校本培训一体化培训项目是教育部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也是中国网络培训走向社区化、校本化、常态化的标志性项目。
混合课例研究是基于校本整合的多类型研究的载体。
学习混合课学习和提高校本学习水平是该项目的重要任务。
1.什么是混合课程学习?
混合课程研究。
它是教师对课程的合作研究,是对教师自主性的研究,也是在技术过程的帮助下跟踪教学过程的混合研究。
混课学习,学什么?“阶级”的研究。
谁学习?教师自身的研究。
怎么做?以课例的方式研究了电子过程的混合研究。
2.课程学习过程设计
课程学习过程(俗称研磨过程)是课程学习过程的优化设计和技术再造。
通过技术过程在互联网上呈现和操作教师的标准化学习过程的过程设计有两个关键点。
首先,它与问题研究的一般过程相一致,从而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过程条件。
如图所示。
以上是一个由六个基本环节组成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下是研磨课程基本过程的环节。
这两个过程完全相同。
第二,跟进教学,支持校本合作研究。
研磨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设计。
一是包括教师日常研究和教学的基本方法(集体备课和听与评);二是贯穿教学的基本过程。
三是以教研室为基本单位。
让教师更容易掌握研磨过程,跟进教学,促进学校组织,并支持校本教研小组的合作研究。
为了满足教师课堂学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在课堂学习的电
子化过程中采用了积木式设计。
从课程研究过程中,提取功能模块的“公共实体”和“构成要求”,供最终用户以自组装和个性化的方式灵活配置各自的功能模板。
为了简化研磨工艺配置的操作,新平台提供了多种研磨模板。
混合课程研究首次用于国家培训计划。
研磨过程的个性化自组装功能暂时关闭,统一了“备课三次,研磨两轮”的基本研磨模式。
基本的公式已经掌握,其他的变体也很容易掌握。
图1
基本的研磨过程(见图1)始于研究小组对研磨计划的讨论和制定。
该计划制定后,课堂上的教师将经历三个准备阶段,即基于个人经验的初步准备、通过同伴互助合作备课和课后反思备课。
小组教师将跟进三次准备会议和课程,并开展计划讨论、准备讨论、分工、听课、课后评估和其他研究活动。
通过围绕这一课的一系列讨论活动,在同伴的帮助和实践反思之后,每个人都获得了两个认知上的进步。
整个过程通过在线和离线混合训练完成。
线下主要有协调活动,如计划、备课、观察课、观察和评估课。
磨削课程的出版、浏览、修改、评论、讨论、问答等研究活动分散在网上。
通过与电子课例学习过程的连接,将普通教研组分散的教研组活动整合成一系列具有主题任务和明确研究问题的课例学习活动。
一个完整周期的课程学习可以在大约四周的教学时间内完成。
3.混合课学习的特点
基于E-process的混合课例研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研究真实的教学场景。
混合课程学习强调学习的真实性。
这是正常的课堂研究。
也就
是说,强调正常和研究。
正常,即日常状态。
课例研究是教师在日常教学和不完善现实条件下的教学研究。
它是教师基于实际起点和现有水平的教学研究。
这是一项教师可以做的研究。
重新学习。
注重教师自身的研究和学习。
师范强调研究的现实起点,研究强调对教师现实需求的独立研究。
基于教师教学的现实起点和解决自身教学问题的现实需要,这是混合课研究中要做的真实教学情境研究。
第二个特点是对教师自主教学的研究。
这项研究是由这个问题引发的。
课堂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使教师在体验问题研究的实践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是研究教学问题的载体。
只要能对问题进行研究,并始终如一地研究问题,即使这门课在研究问题之外的其他方面并不完美,它也是一门很好的课。
相反,问题研究还没有开展。
不管这节课有多好,它都不是一节好课。
教学是后悔的艺术。
因为问题,一堂课是真实的,这使得它值得学习。
就像为身体问题拍x光片和光盘一样。
混合课的研究是为教师教学拍摄x 光片和CT片。
通过课例学习、多角色场景、远程会诊等方式,将现有的教学问题暴露出来,帮助解决问题。
混合课程学习不回避问题,但也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暴露问题,并始终如一地跟踪研究问题。
“我们所说的磨砺课的目的绝不是让每个研究小组创造一个高质量的课程,而是找出从实际状态到预期状态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然后加以利用
研究团队的团队力量利用远程研究的协作智慧和专家智慧来寻找问
题的解决方案。
在这里,基于教师自身经验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研究才是真正的研究,而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中获得的经验和认知才是真正的收获和进步。
”(张志勇,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特色3:协同标准化过程研究。
课程研究重视过程研究,因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在过程研究中才能暴露和解决。
在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效果的过程中,有一个不可回避或忽略的研究过程。
此外,过程研究不仅仅是雨水浸泡土地的形式,而是一种协调、规范的连续研究。
对于混合课程的学习来说,比课程更重要的是课程是如何制定的。
混合课学习是利用技术的联系,跟踪教学过程,进行持续、规范的协作研究,从而引导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形成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良好习惯,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让学习不要停留在课堂教学的观察上,而要贯穿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全过程。
学生不仅要学习教学技巧,还要研究教学原则,理解教学方法,学会以研究者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这是混合课研究本质的价值追求。
4.混合课例研究的校本应用分析
如何将混合课学习应用于校本研究?为了促进和支持教师在工作中的学习,有必要分析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学习行为。
参见图2。
图2
备课和上课是老师每天做的事情。
学会预设生成和学会实现生成是教师每天准备和课后学习的课程。
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教学是无效的。
教师在备课时要学会预设生成,在上课时要实现生成。
再备课就是生
成预设的再学习,再上课就是实现生成的再学习。
这个学习过程总是伴随着老师的工作,而且是无止境的。
学习的有效性来自于教师对三个问题的提问和回答:“教学预设能为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学习?”这是备课时要考虑的问题。
”预设学习产生了吗?”“哪一代没有预设的老师和学生应该转换成新的预设?”是课后反思回答。
教师备课是教师对“教学预设能产生什么样的学习”的经验回答。
个人备课是个人经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集体备课是集体经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类是预设生成是否实现的实用答案。
课后反思,
修改教学计划是对未被预设的一代被转换成新的预设的实践反思的回答。
意外生成不仅包括学生在教学预设之外的学习生成,还包括教师根据教学不确定性对教学进行的随机而有效的课堂展示。
老师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仔细思考和不断提问学会了教学。
老师根据经验备课,并根据经验回答第一个问题。
然而,经验是不可靠的。
即使是优秀的教师,面对不断变化的生活群体,也不能总是根据他们的经验来教学。
教师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备课,以及教师在备课时所做的预设是否正确,都要通过课堂实践来检验。
教师在课堂上的自我感知和课后的同伴分析表明,教师会对以前的教学预设做出新的发现,从而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将没有预设的学生的学习世代转化为新的教学预设。
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这种调整将改变未来的教学行为,使教学行为更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1931)。
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的:“唯一能影响行为的学习是自我发现和自我调整学习。
”(1969).在重复预设/生成、生成/预设的
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不断发现和调整,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知识和经验,完善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也是最重要的学习。
教师经历了用预设触发生成并将新一代转化为新预设的过程,这不仅是教师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成熟和提高的过程。
这种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教学和研究过程,将促进教师对学生研究的重视,有利于教师PCK的形成和丰富,加快教师从“教学注意阶段”到“学生注意阶段”的过程(乐福/1969)。
老师详细研究了研磨过程的每个环节。
研究行为(如图):左栏是教师的磨炼期,右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和研究行为。
首先,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期望来设计教学。
包括学生学习的状态期望、行为期望、方法期望和结果期望。
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教学步骤和行为的设计,最好对学生的学习期望行为有相应的描述,并“写出”预设。
为什么要写下来?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外化。
语言表达使思维清晰、保留和传播。
因为写作,老师被要求关注学生,反思经验。
写下来后,预设和生成的比较只能在课后进行。
第二,课堂是学生学习生成的实现,这是应该“做”的。
第三,观察课的分工是考察学生的学习世代。
教学设计中对学生学习生成的预测是否准确,需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检验和分析。
查看结果的条件不多。
默认生成会发生、不会发生、不会完全发生,并且不会发生在默认生成中。
预设所产生的各种情境都具有改善教学、积累经验
的价值。
因此,我们必须“写下来”一些学校鼓励教师为此写教学后记。
第四,教学评价。
在课堂小组讨论之后,应该对实际生成和预设进行比较分析,不管是否同意,两者都应该是合理的。
我不同意仍然有改进的建议。
在小组讨论课上,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课堂上老师应该认真听讲,认真思考,参与对话和交流。
第五,重新备课。
小组评价结束后,教师应趁热打铁,做好总结和反思工作,从学生的各种学习情况中学习,找出更紧密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表现形式,促进学生的学习,调整和修改教学计划。
“改革”教学设计。
在整个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遵循磨砺的过程,对预设的生成进行书写、制作、笔记、说话和修正。
这是教师为了更好地生成学生的学习而不断预设、实现、检验、反思和调整教学的学习和研究过程。
这是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研究路径。
该过程可以使用研磨过程来进行。
如果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能坚持这样做,他们就会养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好习惯。
5.混合课例研究的操作混合课例研究应该从研磨课例的开发开始。
通过课程研究的活动设计,配置研磨课程过程,生成研磨课程任务。
之后,我们将开始定期的讨论和对话,包括备课、课堂观察、课后复习和调整备课。
跟踪教师教学的过程可以由教师持续进行。
作为一种合作研究活动,它是一个或多个嵌入教师课堂研究过程的循环,可用于各种教学环节和教学环节的周期性研究。
个别教师的教学研究应发挥同伴互助和专业支持的作用。
校本课程合作研究周期可以根据教师对
教学问题的研究需求来设计。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研究周期始于某个教学环节,经过下一个教学环节的检查和分析,又回到该环节调整的终点。
图3总结了不同教学环节和教学环节的混合课程的学习周期。
例如,备课(A1)-备课调整(A2)需要通过备课讨论、课堂观察和课后复习进行检查和分析(
);类别(B1)-类别
调整(B2)应以课前观察准备、课中观察分工、课后评价等检查分析为基础
);作业(C1)-作业调整(C2),中间是通过作业研究
);考试-考试调整
研究、对学生作业结果的反馈以及其他测试分析(
整体而言,教学介绍——教学介绍等教学环节,甚至一定的措施、一定的方法和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设计出来,对混合课的研究周期进行后续研究。
下面以课例研究的基本模式为例,混合课例研究则侧重于各个环节的操作要点。
图3
(1)发展规划,即磨课活动的设计。
研磨计划应由整个小组讨论决定。
填写平台提供的研磨时间表。
完成并提交时间表后,将在磨削课程开始之前生成一个课程学习任务。
该计划的讨论内容包括:研究目标、任务和问题、能够承担研究内容的教学课程、确定课堂教师、在研习班的每个环节设置和安排活动、以及在小组所有成员之间实施分工。
研磨课活动的时间表应足以在课前备课、讨论和学习。
规划中常见的问题:首先,它是空的,研究任务稀缺,不具体和不清楚。
第二是混合。
研究目标和任务、研究问题和解释项目的内容是混淆不清的。
目标和任务是本课程学习的预期结果和目标。
研究问题是研究为了达到预期的结果而遇到的困难、困惑和障碍。
注意:你打算如何理解和消除在培训小组的磨砺课上遇到的困难、困惑和障碍?解决问题的措施和磨课中各环节的要求等。
此外,研磨目标和教学目标之间存在混淆,即
这两点分别指向教师和学生的不同目标和任务。
课堂学习的预期结果不能与学生通过本课的教学所能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相混淆。
(2)第一次备课和上传教案。
教师在课堂上提交的教学设计是备课对话的载体。
备课的要求是独立备课和做两个预设。
一是预设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第二,对于学生的学习有一个预设,可以通过教学来触发。
这些预设是整组教师对话和讨论的内容。
(3)备课、讨论和修改教学计划。
围绕这两个预设,该组教师通过互联网直接修改教案,教案结束后发表意见,并召开备课研讨会(会议纪要需整理上传)。
在课程学习的“问题讨论区”的“备课:问题讨论”中,将对解决问题的教学措施进行专题讨论和交流。
(3)课堂观察研究。
听课是教师研究和教学的合作活动。
在看课之前,我们应该召开一个预备班,做好每节课的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应该选择一个好的观看班级的维度。
观看维度的选择应与本课的研究任务和问题相对应。
第二,做好班级的划分。
这一组的教师被分成各个维度的班级观察组。
第三,观察小组应设立观察点。
观测点的设置应满
足课堂观察维度的需要,并应具有可记忆性和可解释性。
第四,将观测点组合成便于记录和组织的班级观察量表。
第五,班级观察小组应研究确定观察点的任务、观察方法、班级观察记录、班级观察报告的撰写等。
只有做好上述准备后,我们才能进入课堂听课。
(4)上课。
这是老师和学生围绕着一个班级的对话。
对话要求:课堂上要求有新课和普通课。
课程应及时记录或录制并上传。
为了能够在课后重现,学员应认真听讲,按照预定的分工做好记录,以便课后组织和分析观察记录。
(5)课后复习。
这是一段关于这门课的得失的对话。
课堂评价前,课堂观察教师应整理分析课堂观察记录,形成课堂观察报告,课堂评价应重视课堂备课两个预设的生成,并进行对比分析。
会议结束后,将各班级观察组的班级观察报告和课后复习会议纪要上传至平台。
(6)总结与评价。
在课后复习的基础上,对本课例进行总结,形成课例总结和个人总结反思文章。
课堂上的老师应该在练习反思后上传教案。
研究团队应在研磨课程平台的总结页面上完成研磨课程的自我评估和相互评估。
此外,混合班学习应充分利用“问题讨论区”,问题学习应贯穿于打磨班的各个环节。
“问题讨论区”是一个用于课程学习和问题跟踪的特殊区域。
该平台设置此区间,突出问题研究的过程,便于问题研究的协同参与,便于问题研究信息的聚合,形成教学问题研究资源。
“问题讨论区”要求研磨课主要环节中的问题讨论是“计划:问题讨论”,并且能够看到确定和归因问题的讨论。
“备课:问题讨论”,可以看到问题解决措施的讨论;“看课堂:问题讨论”,可以看到观察
问题解决的讨论,“课后:问题讨论”,可以看到问题解决效果的得失讨论。
从“问题讨论区”磨削课关键环节的问题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课例研究的问题线,也可以看到课题组对问题的一致研究的过程和亮点。
(蒋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