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的培养目标与定位探析

合集下载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其模式透析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其模式透析
66 8
21. s 哲 社 科 版 005第z 学 会 学 卷
准 设 置 , 此 在 原 国家 教 委 19 因 9 7年 颁 布 的 研 究
露圈
主 、 用 型 培 养 方 式 为 主 以 及 理 论 与 应 用 相 结 应
生 学科 专 业 目 录 中 未 曾 出现 而 只 在 1 9 9 8年 颁 布 的 高 校 本 科 目录 中 出 现 , 自在 情 理 之 中 。然 而 , 光流逝毕竟 已有 l 时 0年 有 余 , 务 院 学 位 国 委 员 会 与 教 育 部 却 只 是 在 20 0 9年 联 合 下 发 了
由于公 共 事 业 管 理 专 业 直 到 1 9 9 8年 才 批
收 稿 日期 : 1 - — 2 00 2 0 6 3
基 金 项 目 : 京 邮 电大 学 重 点 教 改 项 目(G 20 J5 ) 南 J O 46 X 5 。 作 者 简 介 : 孝 科 (9 5 )男 , 孙 16 一 , 湖南 邵 阳人 , 士 , 授 , 博 教 主要 从 事 公 共 管 理 、 理 科 学 与 工 程 、 技 哲 学 等 专 业 的 教 管 科 学 与研 究 。
地位 问题 。
其未 来 路 径 选 择 , 既对 目前 我 国 高校 公 共 事 业 管理 专 业 的 健 康 发 展 有 着 现 实 指 导 意 义 , 时 同 又对 公 共 事业 管 理 专业 的进 一 步完 善 极 富理 论
根 据 教 育 部 《 予 博 士 、 士 学 位 和题 : 一 , 均 其 该
量 达 3 0余 所 的一 个 相 对 较 为 “ 轻 ”的本 科 0 年 专 业 。正 是 因 为 其 “ 轻 ”, 而 其 在 专 业 定 年 因 位 、 才培 养 目标 及 其 模 式 等 方 面 均 还 存 在 诸 人 多 不尽 完 善 之处 。对 于 目前 我 国 高校 公 共 事业 管 理专 业 定 位 、 才 培 养 目标 及 其 模 式 等 现 状 人

公共管理专业

公共管理专业

公共管理专业公共管理专业公共管理是一门关注公共事务的学科,旨在培养具备公共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才,为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决策和操作支持。

本文将对公共管理专业进行全面解析,包括学科背景、专业培养目标、就业前景等方面的内容。

一、学科背景公共管理学科起源于西方国家,是对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进行研究的学科。

公共管理学科的出现是为了弥补市场经济中政府干预的缺陷,并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提高公共事务的效率和效益。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公共管理学科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专业培养目标公共管理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知识背景,具备政府和社会组织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公共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国内外公共管理的最新发展动态。

2)具备扎实的社会科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基础知识,能够理解和分析复杂的公共管理问题。

3)具备组织管理、政策制定与评估、项目管理等实际操作能力,能够为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决策支持和管理服务。

4)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

三、主要课程设置公共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包括公共管理原理、公共政策分析、政府绩效评估、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组织行为学、项目管理、公共危机管理、权力与伦理等。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实用知识和工具。

四、就业前景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咨询公司等各类机构就业。

政府部门是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领域,包括各级政府、公共机构和事业单位等。

此外,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还可以在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等职业领域发展。

随着社会对公共事务管理的需求增加,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越来越广阔。

综上所述,公共管理专业是一门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学科,其培养目标是为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专业管理人才。

各级政府、非营利组织和咨询公司等都需要具备公共管理能力的专业人士。

公管专业学习计划

公管专业学习计划

公管专业学习计划一、学习目标公共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将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从组织管理、公共政策、社会福利等多个层面来研究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政策。

我选择学习公共管理专业,是因为我对政府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有浓厚的兴趣,我希望通过学习公共管理专业,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将来能够在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或企业中从事公共管理的相关工作,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为一名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我的学习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熟练掌握公共管理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包括公共政策、公共组织管理、公共财政、行政法等方面的知识。

2.熟练掌握统计学、调查研究、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公共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3.了解和研究国内外公共管理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关注国内外公共管理领域的发展趋势。

4.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技能,能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公共管理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

5.通过实习和社会实践,积累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工作能力,为将来从事公共管理领域的工作做好准备。

6.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将来在公共管理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做好心理和能力的准备。

二、课程学习安排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安排比较丰富,主要包括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三个方面。

为了达到上述学习目标,我将按以下安排学习相关课程:1.基础课程: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基础课程。

这些课程将帮助我建立对公共管理综合学科的整体认识,为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打下基础。

2.专业课程:公共财政、公共组织管理、公共政策分析、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福利政策等专业课程。

这些课程将帮助我深入理解公共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为将来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实践和研究打下基础。

3.实践课程:实习、社会实践、公共管理案例分析等实践课程。

这些课程将帮助我通过实际操作认识公共管理的实践要求和困难,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管理经验。

公共管理培养方案

公共管理培养方案

公共管理培养方案第1篇公共管理培养方案一、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管理在维护社会秩序、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为适应新时代公共管理人才培养需求,提高公共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本方案旨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公共管理培养方案,为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公共管理人才提供指导。

二、培养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员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我国公共管理的政策法规,了解国际公共管理的最新发展动态。

2. 能力目标:培养学员的公共管理实践能力,包括分析问题、制定方案、协调沟通、组织实施等,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学员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大众的公共管理理念。

三、培养对象1. 公务员、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及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

2. 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共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

3. 有志于从事公共管理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和研究生。

四、培养内容1. 公共管理基本理论:包括公共管理导论、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组织与管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公共财政与预算等。

2. 政策法规与实践:包括我国公共管理的政策法规、实践案例、国内外公共管理改革动态等。

3. 能力提升课程:包括领导力与决策、协调沟通、团队建设、项目管理、危机管理等。

4. 素质拓展课程:包括职业素养、道德修养、社会责任、心理健康、创新思维等。

五、培养方式1. 面授课程: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在线学习:利用网络平台,提供公共管理相关课程资源,方便学员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实践案例,使学员深入了解公共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深度交流:组织学员进行实地考察、座谈交流,分享公共管理经验,促进相互学习。

5. 实践锻炼:结合学员工作实际,安排一定期限的实践锻炼,提升学员的公共管理实践能力。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计划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计划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计划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人才的专业。

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管理理论和实践基础,熟悉政府管理体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具有公共事业管理和协调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

一、培养目标1、掌握现代公共事业管理理论和知识,理解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责任。

2、熟悉政府管理体制,能够有效协调公共事业各方面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3、具有分析和解决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公共事业项目的设计、实施和管理。

4、熟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能够合理规划公共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5、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培养要求1、具备优秀的思维品质,语言表达能力。

2、良好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修养。

3、对社会冷暖洞察力,对公共事业管理感兴趣。

4、熟悉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办公软件。

5、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

三、培养内容1、公共事业管理基础:包括公共事业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行政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

2、特色课程:包括公共安全管理、公共文化管理、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社会组织管理、创新与创业管理。

3、实践教学:包括实习、社会调研、模拟实验、实践课程设计。

四、培养形式1、全日制本科生。

2、选修课和研究生课程的深度学习。

3、毕业设计和实习。

五、就业方向1、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如公共教育、医疗、文化、环保、安全等领域)。

2、企业、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媒体等公共事业管理相关领域。

3、继续深造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公共事业管理培养目标

公共事业管理培养目标

公共事业管理培养目标
《公共事业管理培养目标》
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公共事业管理
专业知识、能力和见解的应用型、创新型、实践型本科人才,使之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具备以下培养目标:
一、理论修养
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理论、基本知识熟悉,具有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知识,能够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理论进行具体管理控制,进行公共事业绩效评估,具有公共政策制订、实施与评估等相应的能力。

二、综合素质
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备自主学习、自我控制、自主创新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的精神,能够进行跨学科、跨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具有良好的管理技能和商业敏锐度;
三、实践能力
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沟通和管理能力,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来完成常见的公共事业管理任务,能够熟练使用各种管理软件进行信息管理;
四、创新创业能力
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独立分析制订公共事业管理项目,在实践中勇于担当,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兼论民族地区综合性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突破路径

对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兼论民族地区综合性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突破路径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和教育责任感,为学生树立良好 的榜样。
参考内容二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逐渐凸显其重要性,该专业主要政 府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培养能够为政府及非营利性组织服务的专业人才。本 次演示将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其模式进行深入透析。
2、强调综合素质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需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 括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和项目,让学生在 实践中锻炼这些能力。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
3、与行业合作: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需要与政府机构、非营利性组织等进行合 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通过与行业的紧密合作,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 环境和要求,提高其适应性和竞争力。
二、优化课程设置
3、实践课程:设置实践课程,如公共事业管理案例分析、公共事业管理实践 操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
三、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提高 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应注重以下 几个方面: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定位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定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致力于培养能够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公共事 业进行规划、组织、领导、控制和评价的专业人才。这个专业强调的是学生的综 合素质和应用能力,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知识视野,能够灵活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 养目标
谢谢观看
四、改进教学方法
3、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如视频、音频、PPT等,丰富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公共管理培养方案

公共管理培养方案

公共管理培养方案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针对公共利益和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一门学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共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培养具备优秀公共管理能力的人才,各个高校和培训机构纷纷推出了相应的公共管理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公共管理培养方案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的人才。

这些人才应具备政策分析、决策制定、资源调配、组织协调等方面的专业能力。

同时,他们还应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二、课程设置公共管理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应包括公共管理基础理论、公共政策分析、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政预算管理、社会组织与公共参与、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课程应既注重理论学习,又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熟悉和掌握公共管理工作的实际操作技能。

三、实践教学公共管理培养方案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

通过实习、实训、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导师制度公共管理培养方案应建立和完善导师制度。

每个学生在入学时应分配一个导师,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习和论文写作,并提供实践经验和职业规划建议。

导师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质量。

五、实践基地公共管理培养方案需要与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建立紧密联系,建立实践基地。

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基地参与实际项目,亲身体验公共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实践基地的建立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六、评估体系公共管理培养方案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进行评估。

评估体系应包括课堂表现、学术论文、实践报告等多个方面,以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七、国际交流公共管理培养方案应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扩大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访问等活动,与外国学生和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公管专业培养方案

公管专业培养方案

公管专业培养方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是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制定的一套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

该方案旨在培养具备公共事业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以下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一、培养目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以下素质的复合型人才:1.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念。

2. 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3. 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公共事业领域从事管理、策划、咨询、评估等工作。

4. 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参与国际公共事业管理交流与合作。

5. 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适应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需要。

二、培养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 理论分析能力:能够运用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公共事业领域的问题。

2. 实践操作能力:熟悉公共事业管理的运作流程,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创新思维能力: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4. 沟通协调能力:具备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5. 团队协作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能够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课程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

1. 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应用、高等数学等。

2.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经济学、公共组织理论、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

3. 专业方向课程:根据学生兴趣和发展方向,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课程,如教育管理、卫生管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

4.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习、实践课程、毕业论文等,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公共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公共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公共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

同学们!咱们这个公共管理专业啊,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管家专业。

它可不是只管管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是着眼于整个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呢。

小到社区的垃圾处理、老人照顾,大到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和咱们这个专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简单说,就是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有序、更公平、更高效。

二、培养目标。

# (一)总体目标。

咱们这个专业要培养出的是那种全能型的公共事务小能手。

不仅要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能够发现社会问题,还得有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无论是在政府机关、非营利组织还是企业的公共事务部门,都能像超级英雄一样闪亮登场,为公众利益冲锋陷阵。

# (二)具体目标。

知识方面。

1. 得把公共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学扎实了,像什么公共政策啦、公共组织啦,这些就像是咱们的武功秘籍,得烂熟于心。

2. 了解不同领域的公共事务管理知识,比如说教育领域、卫生领域、环保领域等等。

这就好比是了解不同门派的功夫,遇到啥情况都能应对自如。

能力方面。

1. 沟通能力得杠杠的。

要能和不同的人群打交道,上到政府官员,下到社区居民,都得能聊得来,把自己的想法清楚地传达出去,还能理解别人的需求。

这就像是学会了多种语言,能在不同的人群中自由穿梭。

2.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上的公共事务问题就像一个个小怪兽,咱们得学会分析它们的弱点,然后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打败它们。

3. 组织协调能力也不能少。

有时候一个项目需要很多人、很多部门一起合作,这时候就得像个乐队指挥一样,让大家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素质方面。

1. 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咱们学这个专业可不是为了自己出风头,而是要为了公众的利益着想,就像那种心怀天下的大侠一样。

2. 还得有创新精神。

社会在不断发展,公共事务管理也不能总是老一套,要能想出新点子、新方法,让公共管理更加与时俱进。

三、课程设置。

# (一)通识教育课程。

1. 思想政治类课程。

这些课程就像是咱们的思想灯塔,指引着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公共管理专业培育目标与方式的思考

公共管理专业培育目标与方式的思考
建立信息化教育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在线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信 息技术和数据分析技能。
加强与企业和政府机构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在实际工 作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提高公共管理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1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公共管理人才,需要加强国 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公共管理教育理 念和资源。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公共管理者
拓宽国际视野
通过国际公共管理课程和国际交流项目,帮助学生了解国际公共 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最佳实践。
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加强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能力。
参与全球治理
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公共事务和全球治理项目,培养他们为全球公 共利益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派遣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换生项目 等,拓宽国际视野。
合作办学
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共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共管理人才。
05
公共管理专业培育面临的挑战 与对策
应对信息化时代的挑战
信息化时代对公共管理专业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和 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以满足信息化时代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
04
公共管理专业培育方式的优化 与创新
优化理论教学方法
引入互动式教学法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讨论,提高学习效果。
引入案例教学法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实际 操作能力。
引入比较教学法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地区的公共管理实践,拓宽学生 视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领导者
激发创新思维
01
通过案例分析、实践项目等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

公共管理的培养目标与定位探析

公共管理的培养目标与定位探析

公共管理的培养目标与定位探析一、财经类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的优势与劣势(一)优势财经类大学经济管理类师资力量雄厚,他们教学经验丰富,研究成果丰硕,再加上财经类大学完备的经管类课程实验实训设施,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搭建高层次,多角度的理论和实践平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与其他综合类及理工类院校相比,通过跨院系的学科资源整合和师资力量组合,财经类大学具有开设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政府绩效评估、公共部门财务、公共项目预算与管理、政府部门现金与债务管理,公共投资分析等技术性课程的条件,而这些技术性课程的开设,是以政治学、社会学、公共伦理学等公共管理学科传统的价值性和理论性课程作为基础。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够有效打通学生从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技能的“瓶颈”。

也能避免目前公共管理学科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空泛、枯燥,学生实践能力差的缺陷。

(二)劣势1.学科基础薄弱从财经类大学各专业的发展情况看,许多院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在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扩招前后才得以创立,发展时间短,远没有达到财政、金融、会计、工商等强势学科的专业化程度,学科基础较弱,学术影响较小。

其开设的公共管理类专业虽然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但在专业建设、教学特色、教学方法等方面还远远落后于综合性院校,还没有形成适合于财经类大学的专业发展模式。

与财政、金融、会计、工商等强势学科相比,公共管理学科在财经类大学兴办的各学科专业中普遍处于边缘弱势的地位,且其各二级学科力量分散,学科整体被人为的“肢解”。

在学科基础本来就较弱的情况下,这种狭隘的“小财经”办学理念和部门利益的博弈更进一步限制了财经类大学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空间。

2.专业定位模糊公共管理涉及多个公共部门,而这些部门或组织的专业性差距很大,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各类高校就试图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办学。

综合性大学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强调综合性和理论性,医学类院校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突出医疗卫生管理特色,师范类院校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突出教育管理特色。

公共管理硕士培养目标

公共管理硕士培养目标

公共管理硕士培养目标公共管理硕士培养目标是指在公共管理领域中,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和研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使其具有从事公共管理工作、进行公共政策研究、管理公共事务等的能力和素质。

以下是公共管理硕士培养目标的几个步骤:第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公共管理硕士学习的重点是在政策制定、管理和执法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包括公共政策分析、公共预算、组织理论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和研究,积累经验和提升能力,例如如何制定公共政策和管理公共事务等。

第二步:培养学生的领导和协作能力在公共管理领域中,领导和协作能力特别重要。

领导能力能够使学生在公共管理职位上扮演领导角色,有效组织和管理绩效、咨询和沟通工作。

协同能力能使学生与他人协调工作,克服潜在的困难,找到共同的解决方案。

第三步: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公共管理不仅仅是国内事务,它是全球事务。

因此,学生必须培养国际视野,在全球范围内研究和解决问题,并深入了解政策和制度。

第四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公共管理硕士必须具备高度的道德和伦理。

他们必须对公共权力使用和管理负责任,对公共事务和利益无私,对政策和立法的行为保持透明度。

公共管理硕士的道德素质对于实现真正的公共管理目标至关重要。

总之,公共管理硕士培养目标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任务。

学生必须掌握各种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领导和协作能力,提高其国际视野和道德素质,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并推进公共管理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公共管理专业培育目标与方式的思考

公共管理专业培育目标与方式的思考

公共管理专业培育目标与方式的思考从社会建设的内涵与内容可见,社会建设需要更精干、更有力、更富有成效的政府管理,需要更多的第三部门组织参与公共事务管理,需要公务员和非政府公共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具备更强的知识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

社会建设的提出为我国公共管理学科与人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也向我国现有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

换言之,传统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加强社会建设的新形势。

其不足主要表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三个方面。

首先,传统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目标相对滞后与单一。

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时代发展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大部分高校在实际的教育体系设计与执行中却很难真正及时转换观念、转变教育模式,跟上时代的发展。

而且,传统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偏重于储备政府公共部门的管理人员,强调对学生行政素质的培养,却缺乏对学生进行公共服务精神的塑造。

这是由于我国公共管理教育没有完全摆脱长期以来的官本位思想,公共服务理念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与体现。

其次,传统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内容上存在问题。

(1)专业设置不规范且有些雷同,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

公共管理专业英文名为PublicAdministration,在国内相关专业有公共行政学、行政学、行政管理学、公共事务管理学等。

不同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国内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设置不规范的事实。

现行本科教学设计中的“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又在客观上导致了不同高校人才培养的高趋同性。

(2)课程体系不科学,专业内容比较狭窄。

我国公共管理教育体系的建立时间较短,一些院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直接是从政治学、法学、哲学、经济管理等学科分化或转变而成。

这导致其专业教育底蕴不足,学科基础薄弱,专业课程设置较乱。

而且,传统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专业内容主要局限于培养政府管理人员,缺乏对非政府公共部门所需人才的针对性培养。

公共管理专业培养计划

公共管理专业培养计划

公共管理专业培养计划公共管理专业是培养公共管理人才的一门专业。

该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广泛的知识面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针对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详细介绍。

一、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宏观管理和决策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具备公共事务意识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毕业生应当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1. 具备扎实的管理和经济学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2. 具备较宽广的公共事务领域的知识,了解公共政策制定、组织与实施,能够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中的问题。

3. 具备系统的组织、领导和协调能力,能够在不同层级和类型的组织机构中担任管理职位。

4. 具备较为扎实的信息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应用能力,能够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

5. 具备较好的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能够有效地与团队成员协同工作。

二、课程设置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导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通识教育课程:该部分课程包括语言、文化、逻辑思维、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素养和思维能力。

2. 学科基础课程:该部分课程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

3. 专业核心课程:该部分课程包括公共政策与管理、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公共财政与预算管理等,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知识。

4. 选修课程:该部分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进行选择,涵盖公共管理领域的不同方向和专业。

5. 实习与实践:该部分内容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通过实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三、培养模式和要求在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过程中,学校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培养要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1. 课堂教学:通过授课、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分析能力。

2. 实践教学:通过实践课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财经类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探析

财经类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探析

Analysis of the Training Goal and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of Public Management Specialty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作者: 曹鲲[1]
作者机构: [1]内蒙古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出版物刊名: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页码: 90-9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 财经类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
摘要:目前,财经类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普遍遭遇发展的“瓶颈”,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培养目标不合理和专业定位模糊.在高校扩招热逐渐褪去和高考生源逐渐萎缩的大形势下,结合财经类大学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重新思考财经类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问题是其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

高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探索凝练

高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探索凝练

┃魅力中国下┃sc ie nc e e d uc a tio n ┃科学教育┃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河南省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深入开展“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活动,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热潮的认识和体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凝练探索高等学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实现河南省跨越式发展、加快中原崛起的伟大历史实践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公共管理在中国还是一门有待发展的学科。

它是国家、政府与社会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为有效的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公共管理是以公共利益和社会效益目标,以市场主体和居民为工作对象,制定公共政策、进行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为各个经济主体、居民的社会和经济活动提供体制框架、法律规范、公共环境和施展的舞台。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管理的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运转的效率和社会进步的程度。

高等学校公共管理作为新兴的学科,其产生和形成源于社会的需求,而其发展和兴旺也必须解放思想,以适应社会要求为前提。

作为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所培养的人才应当是不仅能够从事科研工作,而且应当在社会公共管理的第一线具有实际的操作能力,必须适应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

那么,社会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有哪些要求呢?概括起来讲,社会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是:成为基础牢固、知识广泛、勤奋敬业,具有开拓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这一要求,综合我院多年办学经验,高等院校公共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模式可凝练为:有明确的政治价值取向,公共服务意识强烈,专业理论功底宽厚,基本操作技能熟练。

一、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必须政治价值取向明确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这种交流、交融和交锋必须加以正视,引导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

公共管理硕士培养思路

公共管理硕士培养思路

公共管理硕士培养思路公共管理硕士培养是为了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管理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需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公共管理硕士培养的思路和方法。

一、培养目标公共管理硕士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广泛的知识面和高水平的实践能力的管理人才。

他们需要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具备组织和协调公共事务的能力,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具备适应现代信息化管理的能力。

二、培养内容公共管理硕士培养的内容包括公共管理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

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旨在为学生提供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公共组织与行政管理、公共政策与决策、公共财政与预算管理等,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供更加专业化的学习内容。

三、培养方法公共管理硕士培养的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学习、实践教学和科研训练。

理论学习是培养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主要手段,通过课堂教学、研讨会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分析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实训等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公共管理实践,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科研训练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科研项目、论文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培养评价公共管理硕士培养的评价主要包括学术评价和实践评价。

学术评价主要以学术成果和学术能力为依据,包括论文发表、学术报告等。

实践评价主要以实践能力和实践表现为依据,包括实习报告、实训成果等。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重要依据,以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

五、培养效果公共管理硕士培养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上。

学生在培养过程中,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教学和科研训练的综合锻炼,能够在公共管理领域具备较高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问题,能够在组织和协调公共事务时发挥积极作用,能够适应现代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管理的培养目标与定位探析一、财经类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的优势与劣势(一)优势财经类大学经济管理类师资力量雄厚,他们教学经验丰富,研究成果丰硕,再加上财经类大学完备的经管类课程实验实训设施,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搭建高层次,多角度的理论和实践平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与其他综合类及理工类院校相比,通过跨院系的学科资源整合和师资力量组合,财经类大学具有开设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政府绩效评估、公共部门财务、公共项目预算与管理、政府部门现金与债务管理,公共投资分析等技术性课程的条件,而这些技术性课程的开设,是以政治学、社会学、公共伦理学等公共管理学科传统的价值性和理论性课程作为基础。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够有效打通学生从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技能的“瓶颈”。

也能避免目前公共管理学科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空泛、枯燥,学生实践能力差的缺陷。

(二)劣势1.学科基础薄弱从财经类大学各专业的发展情况看,许多院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在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扩招前后才得以创立,发展时间短,远没有达到财政、金融、会计、工商等强势学科的专业化程度,学科基础较弱,学术影响较小。

其开设的公共管理类专业虽然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但在专业建设、教学特色、教学方法等方面还远远落后于综合性院校,还没有形成适合于财经类大学的专业发展模式。

与财政、金融、会计、工商等强势学科相比,公共管理学科在财经类大学兴办的各学科专业中普遍处于边缘弱势的地位,且其各二级学科力量分散,学科整体被人为的“肢解”。

在学科基础本来就较弱的情况下,这种狭隘的“小财经”办学理念和部门利益的博弈更进一步限制了财经类大学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空间。

2.专业定位模糊公共管理涉及多个公共部门,而这些部门或组织的专业性差距很大,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各类高校就试图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办学。

综合性大学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强调综合性和理论性,医学类院校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突出医疗卫生管理特色,师范类院校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突出教育管理特色。

而许多财经类院校的公共管理学科在专业定位上却遭遇了在“宽与窄之间艰难取舍”的尴尬局面,一方面想如综合性大学那样追求“大而全”,另一方面又想突出财经特色,结果却是哪方面的目标也没达到。

培养出的毕业生似乎什么都懂都会,但到实际应用中却又什么都不精。

这种模糊的学科专业定位,培养出来学生也变得不伦不类,既缺少公共管理学科知识,又没有系统的财经专业知识。

在这种情况下,财经类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招聘和求职的过程中遭遇的尴尬也就可想而知。

二、财经类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一)培养目标上个世纪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进行学科结构的调整,重大举措之一就是设立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五个二级学科。

任何新的一级学科诞生必然伴随着学科的内部整合。

由于公共管理下属的许多二级学科原来分属于不同的一级学科如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整合的任务对它来说尤为繁重。

自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成立以来,由于我国学界在理论研究上的不足,学科整合状况很不理想,各二级学科之间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学科知识体系框架,相互之间的内在也没有能够确立起来。

一级学科合理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它的研究范畴能构成理想的基础平台,既允许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合理分工从而形成二级学科,又能确保二级学科之间存在有机的内在,从而产生学科共通的理论和知识。

公共管理二级学科之间缺乏有机的内在,主要表现在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四个学科上。

这些学科划分的基础是横向的领域分工,相互之间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且原来就分属不同的一级学科。

但这些二级学科之间在研究范畴上有哪些内在?从事分领域的研究又需要哪些共通的理论和知识基础?目前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或基本的共识。

如果说理想的学科结构是树状结构的话,那么目前公共管理基本上处于袋状结构,不同二级学科之间的有机内在没有确立,主要靠公共管理这一外壳来维系。

在公共管理各二级学科之间的有机内在还没有确立之前,要确立一个统摄各二级学科,逻辑严密的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培养目标显然是不现实的。

目前,许多财经类大学也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开设了各二级学科专业,下一步除了要完成学科教研机构建制上的形式整合外,在实质上打通各二级学科之间的内存是更为重要的任务。

立足于财经类高校的实际,其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培养目标大致可以概括为“培养具有财经特色的实践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1.公共性要求财经类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公共性要求体现在学科建设和整合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公共性本色。

当前不少财经类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因为学生就业情况不佳就“病急乱投医”,随意调整教学方案,添加了很多非公共管理类的课程,或把提升学生就业率的希望寄托于“二学位”上。

这种泛财经化的不良倾向,导致财经类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属性更加模糊,任由其发展甚至将引发学科发展的合法性危机。

为了有效解决学科发展与学生就业之间的矛盾,应当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贯彻“大公共领域”的概念,即财经类大学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公共部门人才需求,还应该包括部门的公共管理人才需求。

因为现代已经不是纯粹的自由竞争者,一方面普遍存在政府对市场行为的干预,另一方面社会进步要求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所以,现代除了搞好生产经营以外,还要处理好与政府和社会的公共关系。

这就要求中的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公共意识和公关素质,而财经类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学生正好可以满足这种逐渐增长的人才需求。

2.应用性要求在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公共管理学科关注的焦点会有一些变化,但贯穿始终的核心争议话题主要是政治与行政的关系问题。

一般认为,19世纪末由美国学者威尔逊和古德诺提出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成为公共行政的理论基础”,正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公共管理得以从政治学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

但实际上,在公共管理学科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公共管理与政治学的学科分界始终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和教学都存在强烈的“政治学倾向”。

所以,要化解公共管理学科的“身份危机”,就应该重申“政治与行政二分”的意义和价值。

在“政治与行政二分”框架下,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行政问题,而非政治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政府的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范式也正在向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式转变。

但这并不代表“政治与行政二分”已经过时,在现代社会多方参与的公共治理视角下,“政治与行政二分”可以被引申为“政治与公共管理二分”。

那么,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就应该是公共管理问题,而非政治问题。

而公共管理问题都是一些十分具体的知识应用性问题,其中很大一部分问题如公共政策分析、政府绩效评估、公共部门财务、公共项目预算与管理、政府部门现金与债务管理、公共投资分析等都与财经知识和技能的应用紧密关联。

而关于这些问题的教学和研究正是财经类大学的优势所在,故而财经类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应该依托自身的经管学科优势进行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方法、课时分配等各个环节突出应用性,淡化目前过分偏重价值分析和理论知识的“政治学倾向”教学方式。

3.复合技能性要求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复合技能性要求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公共管理问题的复杂性。

公共管理学科是当代社会科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之一,它的诞生和发展是因应近现代社会公共管理实践快速变化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最近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中,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涉及人们活动公共领域的社会公共事务日趋庞杂。

在这一背景下,各国政府面临的社会治理任务日趋繁重,政府的职能也急剧扩张,当今社会公共管理几乎涉及了人类事务的每一个领域。

作为专门研究公共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也不得不紧跟实践加速变化的“步伐”,研究的主题和范围不断扩大。

二是公共管理学科知识的复杂性。

随着公共管理问题的范围不断扩大,为了满足公共管理实践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其他学科门类的知识被吸纳到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当中,包括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

随着公共管理二级学科成员的不断增加,甚至一些理工类学科的知识也被引入到公共管理的课程当中,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开设了土地资源学、测量学、土地信息系统等理工科性质的课程。

公共管理实践的快速发展,对公共管理专业研究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提出严峻的挑战。

传统上偏重于定性研究和理论教学的教研方式已经远远落伍于时代进步的要求,定量和实证方法的大量应用应该成为公共管理专业教研方式革新的基本方向。

财经类大学开设的各类经管专业从性质上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接合的软科学领域,其教研方式普遍注重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综合应用,这是综合性院校和理工类院校所不具备的条件。

财经类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在办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扬财经类大学在教研方法上的这种优秀传统,并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以适应培养复合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三、财经类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的定位与实现途径(一)专业定位改革开放后,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国家对各类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不再加以限制,各类院校都在朝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发展。

但在这一过程中,却产生了一个负面的问题,就是各类院校不顾自身的传统和条件,一哄而上地开设新专业。

经常是一个教育部新批专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形成遍地开花的局面,其结果就是引发各类院校的同类专业办学模式之间的相互模仿、恶性竞争。

财经类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普遍开设较晚,由于经验不足和盲目扩招的功利思想驱使,很多财经类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办学模式也是简单模仿和照搬综合性大学的产物,所谓的财经特色只是体现在比其他类型的院校多开设了几门财经类的基础课而已。

在高校扩招热逐渐褪去和高考生源逐渐萎缩的大形势下,我国高校各类冷门专业都不得不冷静思考下一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而如何准确定位专业就是办学者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高校门类设置包括综合类、师范类、理工类、农林类、医学类、财经类等几大类,其中综合类和师范类高校的学科优势在于文史哲理,其优势体现在宏观知识领域;而理工类、农林类、医学类高校的学科优势在于行业部门,其优势体现在微观知识领域。

唯独财经类高校的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研究范畴是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中观知识领域。

笔者之所以做以上分析,是想为我国各类高校的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寻找出路提供一种分层定位的思路:综合类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教研应偏重于围绕学科知识理论框架的构建,其培养重点应向研究生层次倾斜;理工类、农林类、医学类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教研应偏重于各自的行业领域,培养层次应以本科生为主;财经类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教研则应介于理论与实践之间,学生能力培养应以分析方法的熟练掌握为目标,培养层次也应以本科生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