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案例分析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7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案例
4.反思与评价:通过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学生能够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培养自我反思的习惯,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品质。
5.教学内容与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详细且系统,从导入新课到讲授新知,再到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每个环节都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全面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充分发挥教学策略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充实的学习体验,提高综合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堂初始,我会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猴子爬树,摘不到果子,为什么?”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案例亮点
1.情境创设:本节课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和有趣的教学道具,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更好地投入到故事情节中,理解并感悟到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2.问题导向: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提高口语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以“培养学生坚定目标,抵制诱惑”为主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首先,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感知小猴子的心态变化。其次,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小猴子的心态变化对其行为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珍பைடு நூலகம்手中拥有的,不为眼前诱惑所动摇的品质。最后,通过课后实践,让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学会在面对诱惑时,坚定自己的目标。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7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7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
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
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
(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
注意右部是“候”少了一竖。
2.游戏中复习回顾。
课件出示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
(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
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词中“子”是轻声。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运用多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故事中出现的事物,在有趣的游戏中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可以很好地了解学情,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朗读全文。
(1)教师引言:小猴子下山,他先后走了哪些地方?(师画一座山,并板画路线。
)指学生接读课文。
(2)师生听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1)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相关事物的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
(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兔子。
)(2)师生交流订正。
3.练说量词。
(1)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 )玉米地,再走到一( )桃树下,接着走过一( )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 )小兔子。
课文(五)17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3.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调整学习策略。
2.设置课堂问答环节,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定期进行学习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发展情况以及情感态度的变化,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4.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场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小猴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深入学习故事做好铺垫。
3.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复述故事情节,巩固学习成果。
2.鼓励学生进行家庭阅读,推荐与故事主题相关的书籍,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3.提醒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培养关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4.强调作业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认真完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案例亮点
1.情境教学法的运用: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故事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情感投入。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3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3篇导入:篇一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
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篇二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
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推荐篇三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歌曲《小猴子》,使学生能在感受动物形象中演唱。
2、让学生参与音乐实践,使学生能主动地、轻松地表现歌曲。
用其他艺术手段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3、通过学习《小猴子》使学生更加喜欢小猴子,更加热爱我们的小动物。
二、教学重点:能在感受动物形象的同时演唱歌曲《小猴子》。
三、教学难点:小朋友对歌曲的表现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幻灯片2)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到了一片茂密的森林,我们知道,森林里住着许许多多的小动物。
咦!森林里好热闹!小鸟在枝头欢乐的歌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森林里发生了什么事?老师讲故事:猴子捞月亮(出示幻灯片3)师:小朋友们想一想,猴子们在井里看到了什么?(出示幻灯片4)生:回答。
二、教授儿歌:导入:森林中渐渐恢复了平静,一只小猴子百无聊赖的靠在大树上嘴里姑姑叨叨,我们走进一听,哦,念儿歌啊,我们也会!小猴子听了很不服气,我的儿歌念的最好了,你们哪能和我比!我们小朋友服不服气?(学生自由回答)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猴子念的是什么儿歌呀?(出示幻灯片5)1、老师讲解念儿歌的注意点2、老师示范念儿歌3、小朋友们分句学念儿歌4、小朋友们一起完整的念儿歌教师总结:小朋友们学的真快!这首儿歌将小猴子的特点全都展现出来了!小猴子爱吃什么?小猴子翻跟斗是不是很厉害?三、歌曲新授:导入:师:小猴子听了说,虽然念的。
小学语文_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8.《小猴子下山》教学案例教科书分析:1.课文是一篇童话,讲述了一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见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不断地扔了原来的去换新的,最后什么也没得到,空着手回家的事。
2. 课后的“结合插图,说说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既是学习阅读和学习表达的一个练习,又是检测学生简单推断感悟主题。
说说“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按照要求提取文字信息,整理文字信息,然后内化转换为自己的语言表达。
说说“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是对课文内容的提炼归纳,感悟故事的主题,既有思维训练的价值,又有学习表达的价值。
3.课后“读读做做,再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是了解词义进行说话的练习。
六个表示手的动作词语,都是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熟悉了解的,通过看图和做动作有助于加深了解。
学情分析:1.虽然是第七单元最后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课堂学习操作已经比较熟悉,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只有学习的刺激对注意力集中持久和学习兴趣的维持还是不够的,因此,除了不断提出学习任务刺激注意力集中和学习兴趣外,还是需要设置激励性的活动来维持的。
2.到了这个单元的学习,由于会认的字以及生活中认识的字已经达到一定数量,这会给学生会写字的记认造成干扰,因此,在写字教学环节中,加强运用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形近、音近字比较,记认字形细部尤为重要。
3. 本课文所在单元的前三篇课文,学生已经从不同角度感悟到责任意识和养成良好习惯的道理,本课文是最后一篇,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教学。
课文主题是做事要有目标意识。
要求学生能这样高度概括归纳是不符合学生认知和学习水平的,学生能有根有据说明“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应视作感悟课文主题了。
教学目标: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能结合插图说说小猴子下山后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感悟这样的道理:做事情要认准目标,不能三心二意,否则一事无成。
《小猴子下山》优质课教案(8篇)
《小猴子下山》优质课教案(最新8篇)《小猴子下山》优质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猴、结、掰”等生字,会写“块、非、常”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结合插图讲述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小猴子的“掰、扛、扔、摘、捧、抱”等动词。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以图导言,激趣导入教师板画一座小山。
教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瞧,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就来了一只小猴子。
(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只小猴子的故事。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在文中画出小猴子都去了哪里。
3、分组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1.给下列汉字注音。
()掰()扔()摘()捧()蹦()追三、学习第1自然段(掰玉米)1、小猴子下山来了,他首先来到玉米地里。
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他做了什么呢?(板书:玉米地)课件出示: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
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2、理解“掰、扛”两个动词。
(1)指名上台做“掰、扛”的动作。
(2)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用“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
3、指导表情朗读。
(1)小猴子第一次下山,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他毫不犹豫地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甭提有多高兴了!现在请同学们戴上小猴子的头饰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有表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指名上台表演读。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猴子来到了,看到的玉米。
3、小猴子非常高兴。
“非常”一词可以用来替换。
(填序号)A.时常B.十分C.经常四、回顾所学,小结学法1、刚刚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小猴下山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教师板书:掰玉米又大又多掰、扛)2、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
《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及反思
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及反思一、引言《小猴子下山》是一首经典的儿童歌曲,它作为幼儿教育中的教材之一,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本文以教学实录的形式,记录了我在幼儿园教授《小猴子下山》这首歌曲的经历,并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
二、教学实录1. 教学准备在开始教学之前,我准备了以下素材和教具:•《小猴子下山》歌曲的音频文件•《小猴子下山》歌曲的歌词•小猴子、大象等动物的图片2. 教学过程步骤1:序言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先讲述了小猴子的故事,并与学生互动,鼓励他们讲述自己认识的动物故事。
步骤2:歌曲欣赏我播放了《小猴子下山》的音频文件,让学生跟随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欣赏歌曲。
之后,我又播放了一段简短的钢琴演奏版,让学生体验歌曲的不同风格。
步骤3:识字训练我给学生分发了《小猴子下山》的歌词,并组织他们一起阅读和朗读歌词,同时指导他们认识生字和理解词义。
步骤4:角色扮演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内容,我将学生分组,并要求每个小组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例如小猴子、大象等。
我用图片展示动物形象,帮助学生形象化地扮演角色。
步骤5:合唱演练学生们熟悉了歌曲的歌词和角色后,我组织他们进行合唱演练。
我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清晰的发音,通过多次练习,使他们逐渐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步骤6:表演展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练习,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小猴子下山》这首歌曲。
我安排了一个小型的表演展示活动,让每个小组轮流上台表演。
在表演中,我鼓励学生们展示自己的创意和才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有些学生在识字训练中遇到了困难。
下次教学时,我会提前对生字进行预习,或者采用更多的图片和示意动作来辅助理解。
其次,合唱演练时,部分学生的发音不够准确。
下次教学时,我会加强对发音的指导,可以借助麦克风等工具,让学生更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发音。
最后,表演展示环节的时间安排有些仓促。
下次教学时,我会提前安排更充裕的时间,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足够的表演时间,同时也给学生更多的展示和交流机会。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块、棵、片”等量词以及“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
能够正确区别“掰、扛、扔、摘、捧、抱、追”等动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3.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一心一意做一件事。
4.给学生传达勇于面对错误,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展望未来。
教学重点:1、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及量词的恰当使用,同时能够正确理解“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1、学会看图根据句式复述故事。
2、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一心一意做一件事。
课前准备:课件、图片教学过程:一、图片引入,引人新课1、师:高高的山上住着一只可爱的猴子,有一天,它下山来了,后来发生了怎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第十八课《小猴子下山》2、板书课题。
(1)猴是动物,所以它是“反犬旁”中间是个“单人旁”,右边咱们一笔一笔来,横折,横,撇,横,横,撇,点。
(2)“小猴子”读的好听一点,读的活泼可爱一点,开始。
师:要是读的快一些就更好了。
小猴子。
师:这个轻声啊,要读的轻而快“子”,小猴子。
师:恩,好多了。
这个故事的题目是---------生:小猴子下山。
师:我发现小朋友很聪明,刚才一提醒,小猴子题目也能读的很好了,要是这样稍快点,就更好听了,来。
生:小猴子下山。
二、初读课文,认识动词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先听清自读要求。
2、认读“掰、扛、扔、摘、捧、抱、”3、发现“扛、扔、摘、捧、抱、”这些字的特点。
再结合图片认一认。
老师做动作,同学猜是哪个字。
4、把这些字放在词语里,再找同学轮读。
三、再读课文,了解路线。
1、小猴子下山,都走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下面,我请几个小朋友分段朗读这个故事,其他小朋友一边听,一边在思考黑板上的问题。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6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6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篇一一、激趣入课。
1、同学们,喜欢小猴子吗?2、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小猴子?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3、小猴子的家常常安在山上的树林里,可是,时间一长啊,小猴子就觉得树上的野果吃腻了,山上也不好玩了,它想下山去好好玩玩,顺便找点好吃的东西。
4、齐读课题:(1)老师非常想知道课文写的是谁,怎么读?(2)老师非常想知道课文写的是小猴子干什么,怎么读?(3)再来一次,读出你独特的感受吧。
5、看到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注意:每个小朋友只能提一个你最想知道的问题。
想想,你最想问什么?想好再问。
6、归纳问题并简单板书。
(为什么要下山?到了哪些地方?干了些什么?结果怎样?)二、看图练说。
1、单幅图观察。
我会看,一幅图一幅图地出示:要求:A、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猜一猜:之前小猴子还到过哪里?)B、用一句话说说图上的小猴子在干什么?C、我会说:看图说词比赛:图上的内容真丰富,仔细观察图画,你能照这样说出多少个漂亮的词儿来?2、把四幅图连起来观察:你又看出了些什么?(比比谁最聪明。
)(1)小猴子开始很高兴的样子,最后垂头丧气的。
(2)今天天气真好!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小猴子心情一定很好。
(2)小猴子空着手下山,最后仍然空着手回去。
三、阅读课文。
这么有趣的故事,作者叔叔是怎么写的呢?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抽读自然段,评选段落朗读擂主。
3、阅读第一自然段:(1)问一问:根据老师的提问读出段中的句子;注意老师都提了哪些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2)议一议: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会怎么想?会怎么说?(3)读一读:又大又多、非常、掰、扛——板书(4)演一演:表演读。
(重点:动作夸张——掰、扛)(5)总结四步读书法。
4、阅读第二自然段:(1)谁来做小老师,学着老师问一问?(2)小猴子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又会怎么想?会怎么说?(3)哪个朗读大王可以为大家读一读?(4)小演员上台演一演。
《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4篇
《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4篇《小猴子下山》优秀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通过详细的教学活动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稳固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 10 以内的加减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3、情感目标: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加深减法的意义,稳固算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教学预备:每人一套数字卡,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花果山风景美丽,这里的小猴也特殊好客呢。
今日它们想摘一些鲜美的桃子与小朋友们共享。
想知道今日发生的故事?生:想。
多媒体示主题图:师:请同学们根据挨次(指教导子图),认真观看画面,你能编一个数学故事吗?停 2 分钟,教师引导性的指着主题图。
一天,有几只小猴子看到山下的树上有许多美味的大桃子,于是,就派了一个小猴子下山摘桃子给大家吃。
小猴子高快乐兴的下了山,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摘了好多桃子。
但小猴子想:好不简单下来一次,要出去玩玩才好。
于是,小猴子连续往山下走,不一会儿,来到了河边,小猴子一眼就看到了两只小青蛙在那里唱歌,这时候顽皮的小猴就跑过去,要吓吓它们,结果小青蛙被小猴吓得扑通、扑通跳下水。
这下,小猴没的玩了,就想回家了,他回头一看“咦!我的桃子哪去了?”这个故事告知我们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像小猴那样光临玩忘了桃子就不对了。
师:谁来讲?(指一名学生讲故事)师:故事讲的真悦耳!认真观看,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师引导先看图 1、 2 ,再看图 3、 4 )生:树上有 9 个桃子,摘走 4 个,岩石上原有 7 只猴子,下来了一只去摘桃子。
(加法也行)岸上有 2 只青蛙,被小猴吓得全跳到了水里。
花上原有 8 只蝴蝶,飞走了 5 只。
篮子里原有 4 个桃子,掉到水里 4 只。
师:同学们都是火眼金睛,观看的真认真。
依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树上还剩只桃子?(板书、重点讲)岩石上还剩几只小猴?花上还剩几只蝴蝶?(板书)岸上还剩几只青蛙?(板书)篮子里还剩几个桃子?二、学习新课1、解决“树上还有几只桃子?”师:同学们很棒,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解决这3 个。
实用的《小猴子下山》教案(精选13篇)
实用的《小猴子下山》教案(精选13篇)实用的《小猴子下山》篇1《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应该像小猴子一样,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一、由扶到放,培养自学能力课文前4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在教学中,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通过由指导到扶再到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第一自然段中重点教学“又又”的词语,通过朗读“又大又多的玉米”和“玉米又大又大”让学生体会词语的灵活运用。
通过做做动作,让学生理解“掰”、“扛”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通过朗读,边演小猴子的动作、神态,体会小猴子高兴的心情。
这样由细节到整体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为学生学习二至四自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迁移运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本课的课文语言结构相似,这为语言训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点。
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很重要。
通过“小猴子走到,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的句式反复让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来说完整,从而为他们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做铺垫。
在学习中,还不断总结、提醒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迁移运用,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三、续编故事,培养表达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一年级小学生内心充满想像,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
在教学结束的时候,抛出一个问题:“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故事。
学生表现出异样的兴奋,小手举得高高的,都想把自己编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这样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又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着较多问题:评价语言过于平淡,缺乏针对性,教学机智缺乏。
今后我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实用的《小猴子下山》教案篇2(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师生互相问好后,学生坐下)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集中学完了。
小猴子下山案例分析
《小猴子下山》案例分析新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那么什么是教学有效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
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通俗地说,小学课堂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学会,学会是为了会学,学要乐学。
以这一尺度来反观衡量一些教学实践的有效性。
教学案例:师:这节课我们要看图读文,看图说话,还要进行一些简单的写话练习。
上节课,我们已经把课文进行了朗读和讲解,并做了两个造句练习,现在,我们打开书,先分别把课文读一遍。
师:现在谁来说说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呢?生:有一天,天气很好,一只顽皮的小猴子下山来,它爬到了一棵松树上往下望,看见一大片玉米地,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非常高兴,它连忙从松树跳了下来,跑到玉米地里,爬到一根玉米杆上,掰了一个最大最大的玉米,扛着往前走。
师:同学说得好不好?生(齐答):好。
师:对,努磐学说得很好,特别是他说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时,连忙从松树上跳下来,“连忙”这个词用得很好。
现在谁来说一说第三幅图呢?师:同学说得多好啊!现在谁来讲讲第四幅图呢?生:调皮的小猴子,捧着两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往前走。
走着走着,又走到一片西瓜地里,它非常高兴,就把两个大桃子往后一扔,就去摘了一个又大又圆的大西瓜抱着往回走。
师:努磐学讲得真好,他不仅能用自己的话说,而且还把课文中优美词语都用上了,这样很好,谁再说说第五幅图呢?师:努磐学讲得很好,她不仅能把图的意思说出来,而且还说得很有表情。
大家应该向她学习。
谁来说说最后一幅图呢?生:小猴子扔掉西瓜去追小兔,小兔往前面跟,小猴子在后面追,追呀、追呀,小兔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小猴子下山》教学案例
《小猴子下山》教学案例《《小猴子下山》教学案例》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盼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协助!文本解读《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
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望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望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望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终,兔子跑进树林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
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小猴子的行为中得到启示:做事情明确目标,始终如一。
本文构段有特色,第1、2、3、4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可以利用这个形式读懂故事内容;本文插图生动形象,图文一一对应,教学时可以把文本故事像连环画一样学习,增加学生学习的爱好。
本文词句学习主要是留意体会不同的词表示不同的动作,教学时可借助课文插图、动作表演来理解,会用掰、扛、扔等动词说话。
在本文的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了解又又的词语形式并积累运用。
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并依据课文信息对小猴子最终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缘由作出简洁的推断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会认猴、结、掰等生字,会写块、非、常等生字。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并能结合插图讲解并描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采纳图片法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确定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理据[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小猴子的掰、扛、扔、摘、捧、抱等动词。
教学详细环节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以图导言,激趣导入老师板画一座小山。
老师:同学们都很喜爱小动物,瞧,今日我们的课堂上就来了一只小猴子。
〔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学生自由发言〕今日我们就来讲讲这只小猴子的故事。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
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小猴子下山》。
二、新课: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认读生字。
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4、分段指名朗读课文,纠正生字的读音。
三、分段学习1、学习第一自然段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④这一段中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
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学生自学课文的2、3、4自然段。
出示学习向导,指名向导。
学习向导:1、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2、议一议:小猴子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课文。
①喜欢学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讨论学习。
②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3、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见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4、填空练习。
(出示投影)填空后任选括号里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5、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课文内容。
6、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平时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学生检查自己平时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7、表演课文内容。
8、想象扩展:讨论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9、续编课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
下一节课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小学语文_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设计说明】《小猴子下山》是部编人教版小语一年级下册中一篇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自读课文中的一篇文章。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
本课的设计为第一课时,着眼于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的读写,夯实基础。
并贯穿以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启发质疑1.出示小猴子下山前的flash动画,激发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并且用闯关形式,激发孩子们闯关的兴趣,从而读文、识字、写字,完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听准字音,听清句子。
2.自由读课文。
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3.标出自然段,并和教师一起标自然段,总结自然段特征。
4.同桌互读课文。
5.个别生接读课文。
5.生齐读课文。
6.以填空题形式让学生帮助老师完成小诗,并且齐读小诗。
7.宣布闯关成功,并给与鼓励三、学习生字新词1.课件出示词语(带拼音):小老师领读,教师指导多音字结并组词。
2.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吗?①这些字宝宝需要我们记住,瞧,它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跳出来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课件出示生字,去掉拼音)②男女生赛读③全班齐读3.只剩下生字还认识吗?①开火车检查读。
②认识提手旁动词:通过动作让生理解动词,并出示图片,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巩固对动词的理解。
并且通过掰这个动作,让生直观认识掰字4.字谜游戏“水边长了两颗草”(满)我们的识字方法多种多样,有编谜语、加一加、换一换等5.识字游戏通过出示PPT小猴子摘桃子让学生抢答并借此巩固字词。
三、书写指导1.出示生字“块”和“往”让生观察写字所注意的问题,全班交流。
2.全班跟随课件书空,教师提示:注意笔顺和占格。
3.教师在田字格中示范书写。
4.生描红两个写一个。
5.师借助小粘贴指导书写,生再写并展示。
小猴子下山教案浅析与总结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教学文章,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实用性。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等方面,对小猴子下山这篇教学文章进行浅析和总结。
一、教学目标本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理解故事中的道理和情节,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步骤小猴子下山这篇教学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也就是四个教学步骤:第一步:朗读故事。
在这个步骤中,老师需要准确地朗读全文,并引导学生跟随自己的节奏读。
这个步骤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更可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综合理解能力。
第二步:听读故事。
这个步骤是让学生在听老师的朗读的同时,跟随老师的节奏读出故事。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熟悉语言的发音和节奏,提升阅读能力。
第三步:复述故事。
在这个步骤中,老师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仔细地回想故事,再把故事用自己的话重新复述一遍。
这个步骤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步:提问练习。
在这个步骤中,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关于故事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这个步骤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并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小猴子下山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朗读教学法、听读教学法、复述教学法和提问教学法等。
这些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并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小猴子下山这篇教学文章时,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故事的情节。
故事情节清晰,有趣,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中的含义和道理。
2、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这个故事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但是老师需要多方位地帮助学生,例如提供相关的词汇、表达技巧等。
教学小猴子下山这篇教学文章也存在一些难点,这些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故事的理解。
《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及点评
《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及点评《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及点评(通用5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实现信息化技术授课成为教育行业适应时代进步的必然选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及点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及点评篇1一、复习旧知,读题导入师:课前,我已经让同学们预习了这篇课文,那我想这篇课文,肯定是难不倒你们了,都知道学什么了吧。
生:小猴子小山。
师:那我写一写。
师书写“小”。
师:这个简单,下面一个猴子啊,请你伸出手来,跟着我一起写,猴是动物,所以它是“反犬旁”中间是个“单人旁”,右边咱们一笔一笔来,横折,横,撇,横,横,撇,点。
(出示课题)师:它的名字,读的好听一点,读的活泼可爱一点,开始。
生:小猴子。
师:要是读的快一些就更好了。
小猴子。
生:小猴子。
师:这个轻声啊,要读的轻而快“子”,小猴子。
生:小猴子。
师:恩,好多了。
这个故事的题目是xxx生:小猴子下山。
师:发现我们小朋友很聪明,刚才一提醒,小猴子题目也能读的很好了,要是这样稍快点,就更好听了,来。
生:小猴子下山。
二、梳理脉络,循疑读书师:这个故事你们都知道吧,有没有不知道的?哎,竟然都知道,很多小朋友可能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了吧,那我们下面这个游戏啊,肯定难不倒你们了。
师:,那咱们就来做游戏,等一下,电脑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图片,你要思考哪些图片画得都是故事中有的。
有,我们就有这个手势,对。
如果没有我们就打一下××,很简单,你们都知道做什么。
师:小猴子下山中,“有小猴子吗?”马上就会玩了。
有它爱吃的香蕉吗?哦,反应快起来了,桃子呢?,真不错,南瓜呢?西瓜呢?兔子还吃胡萝卜呢,苹果呢,玉米?看来你们读的都很好,爱我们都知道了,故事的主角是生:小猴子。
师:而这些就是他路上看到的好东西,(出示玉米、西瓜、桃子、小兔子)你看哦,小猴子下山来了,它看见了这些好东西,我们读读它们的名字。
生:玉米。
(边说边粘贴)师:这个简单。
《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教案设计:小猴子下山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内容,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图片,发挥想象,描述小猴子下山的经过。
3. 学生能够理解小猴子下山时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4. 学生能够通过讨论,认识到坚持和专注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概括和描述。
2. 学生通过故事体会坚持和专注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图片,发挥想象,描述小猴子下山的经过。
2. 学生能够通过讨论,提出解决小猴子下山时遇到的问题的办法。
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小猴子下山过程中的图片。
2. 教学课件:故事内容、问题讨论等。
3. 教学道具:小猴子玩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小猴子下山过程中的图片,让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图片中的场景。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曾经下山的经历,引发学生对小猴子下山故事的兴趣。
二、故事讲述(10分钟)1. 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小猴子在下山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他的表现。
2. 在故事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小猴子为什么没有取得成果,引发学生的思考。
三、故事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小猴子下山时遇到的问题是什么?他为什么没有解决问题?2. 邀请学生提出解决小猴子下山时遇到问题的办法,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拓展(5分钟)1.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设计小猴子下山时遇到的另一个问题,并讨论解决办法。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设计,并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故事,谈谈自己对小猴子下山经历的看法,以及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
2. 引导学生认识到坚持和专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有解决问题的决心和勇气。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小猴子下山故事非常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讨论。
通过观察图片,学生能够发挥想象,描述小猴子下山的经过。
在讨论环节,学生能够提出解决小猴子下山时遇到的问题的办法,并能够分享自己的观点。
阐述自己《小猴子下山》课例提供相关资料的总体评价
阐述自己《小猴子下山》课例提供相关资料
的总体评价
《小猴子下山》是一本寓言故事,适合于幼儿园、小学低年级的
儿童阅读。
作为一名文档创作者,我有幸参与了该课例的制作,并提
供了相关资料。
以下是对这个课例的总体评价。
首先,该课例所提供的资料非常丰富全面。
包括了故事的原文、
注释、诵读音频和图片等多种形式的材料。
这些资料可以满足教师开
展课堂教学的各种需求,帮助儿童全面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意义。
其次,课例中的资料质量很高。
原文和注释内容准确无误,给出
了详细的解释和诠释,帮助读者理解故事中的隐含意义和哲理。
音频
的录制清晰,诵读者的语音准确流畅,给儿童提供了良好的听力训练
机会。
图片的选择精彩,生动地展现了故事中的场景和角色,增强了
儿童对故事的想象力和参与感。
此外,课例中还包括了相关的教学指导和活动设计。
教学指导部
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提出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帮助教师更
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过程。
活动设计部分结合故事情节提供了一系列
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既能让儿童全面理解故事,又能培养他们的动
手能力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该课例提供的相关资料能够很好地满足教学需求,帮助儿童全面理解《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内容和隐含哲理。
资料
的质量高,教学指导和活动设计恰当合理。
相信通过这个课例的教学,儿童将能够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
行为习惯。
小学教学活动案例《小猴子下山》-
《小猴子下山》教学案例《小猴子下山》是小学语文下册第七单元里的一篇看图学文。
这篇课文共五幅画,讲的是一只小猴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后又看见桃子、西瓜、小兔,见一个爱一个,扔下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的故事。
这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童话故事。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在阅读中张扬个性,体现自我。
片断一:师:今天,老师要为讲一个动画故事,请同学们认真听,思考这篇故事讲的是关于谁的呢?生:小猴子。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童话故事《小猴子下山》,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小猴子下山反思: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特意找到了一段视频并配音,这样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们在看视频时看得津津有味,准确地找出了故事主人公,投入到了新课文的学习中。
片段二:师:小猴子“掰”了玉米,“扛”着往前走,小猴子做的动作是怎样的?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生:“掰”就是两只手把东西分开,“扛”是用肩膀承受重物。
师:同学们对于词语的理解可真不错,那你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吗?生:掰香蕉、扛玉米等。
师:那让我们表演以下小猴子掰玉米的过程吧。
生边做动作边表演。
反思:充分释放一年级学生爱玩和好动的天性,让学生自己做动作来理解动词,便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小猴子的活泼可爱和高兴的心情。
片段三:师:小猴子的下山之旅我们已经体验结束了,哪位小朋友愿意扮演小猴子,来回顾一下小猴子下山后的整个过程。
生非常积极上台表演。
师选出两个代表,佩戴头饰进行表演。
师:感谢他们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表演,相信我们对小猴子下山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反思:让学生展现自我,来回顾小猴子下山的整个过程,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片段四:师: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做事要目标明确、一心一意,那请你发挥想象力,创编“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
生争先恐后举手,由此可见,学生对本篇通话故事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
反思:本环节的设置就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个性,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并没有现场展示,有点遗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猴子下山》案例分析
新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那么什么是教学有效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
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通俗地说,小学课堂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学会,学会是为了会学,学要乐学。
以这一尺度来反观衡量一些教学实践的有效性。
教学案例:
师:这节课我们要看图读文,看图说话,还要进行一些简单的写话练习。
上节课,我们已经把课文进行了朗读和讲解,并做了两个造句练习,现在,我们打开书,先分别把课文读一遍。
师:现在谁来说说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呢?
生:有一天,天气很好,一只顽皮的小猴子下山来,它爬到了一棵松树上往下望,看见一大片玉米地,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非常高兴,它连忙从松树跳了下来,跑到玉米地里,爬到一根玉米杆上,掰了一个最大最大的玉米,扛着往前走。
师:同学说得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对,努磐学说得很好,特别是他说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
米时,连忙从松树上跳下来,“连忙”这个词用得很好。
现在谁来说一说第三幅图呢?
师:同学说得多好啊!现在谁来讲讲第四幅图呢?
生:调皮的小猴子,捧着两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往前走。
走着走着,又走到一片西瓜地里,它非常高兴,就把两个大桃子往后一扔,就去摘了一个又大又圆的大西瓜抱着往回走。
师:努磐学讲得真好,他不仅能用自己的话说,而且还把课文中优美词语都用上了,这样很好,谁再说说第五幅图呢?
师:努磐学讲得很好,她不仅能把图的意思说出来,而且还说得很有表情。
大家应该向她学习。
谁来说说最后一幅图呢?
生:小猴子扔掉西瓜去追小兔,小兔往前面跟,小猴子在后面追,追呀、追呀,小兔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师:以上几个同学,都说得很好,现在我们再请几个同学把这几幅图连起来说说。
师:同学们,这些词是老师在自习课上教给大家的,这些词能帮助大家把课文复述得更好。
现在谁能看着黑板上的词语和幻灯上的图,复述课文:
(全班学生都举小手争着要说)
师:(在幻灯上打出第一幅图)
生:有一天,天气非常好,淘气的小猴子高高兴兴地下山来,它爬到一棵松树上往下望,看见一块玉米地,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它非常高兴,连忙从树上跳下来,跑到玉米地里,很快爬到一棵玉米杆上,掰了一个又大又粗的玉米得意地扛着往前走。
(教师打出第二幅图)
生:顽皮的小猴子扛着一个又大又粗的玉米兴冲冲地往前走,走到一个桃树林里,它看见桃子结得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把玉米扔到一边去摘了两个大桃子,捧着高高兴兴地往前走。
生:淘气的小猴子捧着两个大桃子高高兴兴地往前走,走着走着,走到一大片西瓜地里,小猴子看见西瓜长得又大又圆,就把桃子一扔,去摘了个大西瓜,吃力地往回走。
(打出第四幅图)
生:没主意的小猴子看见一只蹦蹦跳跳的小白兔,非常高兴,就把西瓜往一边一扔,西瓜也摔开了,就去追小兔,小兔在前面跑,小猴了后面追,追呀,追呀,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只好空着手哭着回家去。
课堂评价不能过于简单化,教条化,教师可以诙谐幽默、机智巧妙、独特创新地运用丰富多变的语言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定。
评价也不一定用语言或物质奖励,教师的一个手势,动作,如举个大拇指、拍个手、爱抚孩子的脑袋、一个微笑、一个点头赞赏的目光等,都可以带给学生莫大的安慰与鼓励。
评价的方法对于不同的孩子也可以灵活运用。
对于能力一般的孩子给他简单的问题,回答正确后给
予他肯定的评价,一句赞美之词都可以树立他们的自信;对于能力强的孩子给他们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既避免他们因为问题简单而过于自负,又增加他们的好奇心,回答正确后给与适当的评价。
总之,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需要灵活地运用各种评价方法。
语言评价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常见的评价方式。
教师通过语言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情感体验等内隐的学习活动,以及表达、朗读等外显的学习行为和方式进行有效的诊断和反馈,以进一步改善和调整学习进程和效果,提高水平的过程。
而语言是课堂师生活动的基本方式。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技巧的运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如果能最大限度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将使课堂增色不少。
反之,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因此教师要正确处理、把握好评价的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言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习活动、学习行为和学习水平进行评价的语言活动。
课堂教学必然是通过语言传递信息和思想的,必然要通过语言指明学生学习的情况,根据学习目标做出判断,指导学生改进学习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校正知识,提高技能,同时为其他学生的学习树立可以效仿的榜样。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评价促进发展是必要且必需的手段。
将有效评价引入语文课堂,并长期坚持,学生的语文素养必将得到长足发展。
涞城小学刘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