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轻瘫:机制与诊治进展(全文)
如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各有各的招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如软饭、面条、蔬菜、水果等 ,避免油腻、辛辣、坚硬等不
易消化的食物。
规律饮食
保持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避 免暴饮暴食。
适量饮水
保持适当的饮水量,有助于消 化。
生活方式的改变
增加运动量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胃 肠蠕动,缓解消化不良
症状。
调整作息时间
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 避免过度劳累。
放松心情
避免过度紧张、焦虑等 情绪波动,可以通过听 音乐、做瑜伽等方式放
松心情。
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有助于改善胃 部环境,缓解消化不良
症状。
02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方 法
中药治疗
中药汤剂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开具具有健 脾和胃、疏肝理气、消食导滞等 功效的中药汤剂进行治疗。
中成药
选用具有相同功效的中成药,如 香砂六君子丸、健脾丸等,方便 患者服用。
针灸治疗
针刺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达到治疗 目的。常用的穴位有中脘、足三里、 内关等。
多样化食物
摄入多种食物,保证营养 均衡,避免单一食物摄入 过多,影响消化功能。
避免刺激性食物
减少辛辣、油腻、生冷等 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免 刺激肠胃,引发不适。
适当的运动锻炼
增加运动量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肠胃蠕动,改 善消化功能,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症 状。
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
坚持锻炼
保持长期、规律的锻炼习惯,有助于 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功能性消化不 良。
观察自身症状,如出现异常症 状应及时就医。
注意情绪变化,保持良好的心 态有助于缓解消化不良症状。
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遵循治疗方案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治疗ppt课件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概述 •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 西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
良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预防与保健
0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饱 胀、嗳气等症状,且无器质性病变。根据症状的不同,可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 上腹疼痛综合征两类。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上腹部疼痛、饱胀、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且症状持续时 间较长,可反复发作。
诊断标准主要包括排除器质性病变,如胃镜检查等,以及根据症状进行评估。国际上常用的诊断标准 为罗马Ⅲ标准,包括餐后饱胀不适、上腹痛或不适等症状,并持续或反复发作至少6个月,近3个月内 症状符合标准。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中药治疗
西医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中药汤剂、中 成药等方法进行治疗,以调理脾胃、疏肝 理气、活血化瘀等为主要治则。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因,采用适当的西药 进行治疗,如抑酸药、促胃动力药、抗生 素等。
针灸推拿
生活方式调整
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治疗,以调整 气血、舒缓肌肉紧张、缓解疼痛等为主要 目的。
餐后不适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餐后上腹部饱胀、嗳气等症状,而上腹疼痛综合征则 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病因与发病机制
0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较为复杂 ,可能与胃酸分泌过多、胃黏膜 屏障受损、胃排空障碍、精神心 理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02
发病机制可能与胃感觉过敏、胃 运动功能障碍、中枢神经系统对 胃肠道的调节功能异常等有关。
嘎日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抗炎作用
嘎日西中的某些成分具有 抗炎作用,能够减轻胃黏 膜炎症,缓解胃痛、胃胀 等症状。
调节胃肠道蠕动
嘎日西能够调节胃肠道平 滑肌的收缩,改善胃肠道 蠕动功能,缓解便秘和腹 泻等症状。
嘎日西的药用价值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嘎日西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显著 的治疗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 状,促进消化液分泌和胃肠道蠕动, 缓解胃痛、胃胀等症状。
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进 一步验证嘎日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的疗效和安全性。
探索嘎日西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 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加强嘎日西的制剂研究,开发更加方 便、有效的剂型,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嘎日西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结词
嘎日西能够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改 善肠道微环境,缓解肠道不适症状。
详细描述
肠道菌群失衡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 见原因之一。嘎日西中的有效成分能 够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改善肠道微 环境,从而缓解肠道不适症状,如腹 泻、便秘等。
05
嘎日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 安全性评价
嘎日西的毒副作用
嘎日西的安全性评价
临床研究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在医生的指 导下合理使用嘎日西治疗功能性
消化不良是相对安全的。
副作用发生率
嘎日西的副作用发生率较低,且大 多数症状较轻,停药后可自行缓解 。
安全性评估
嘎日西的安全性评估需综合考虑临 床研究结果、副作用发生率及患者 个体差异,以确保患者安全。
06
结论与展望
定时记录患者病情状况;定时记录患者病情状况。
定时记录患者病情状况。
嘎日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 进胃肠蠕动,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治疗ppt课件【43页】
结语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 之一,患者虽有上消化道症状,但经内镜等检 查未能找到确切的病因,或仅有慢性浅表性胃 炎。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西医主要是对 症治疗,但疗效不理想;中医重视整体观念和 辨证论治疗,根据症候的不同采用相适应的治 则治法,扶正祛邪,标本兼顾,调节个脏腑功 能达到治疗目的,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 良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并已被广泛应用。取 得较好疗效。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谢谢大家
中医所说的脾胃居于中焦,主运化和四肢肌 肉,主要包括消化和运动系统,消化功能的紊 乱归根到底是脾胃的功能失常,分而言之,脾 主升清,脾气能够上升,则营养物质才能输布 全身;胃主降浊,胃气得降,则消化的糟粕方 能排出休外。一旦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发生错 乱,则必然会出现消化能力的减退和运动功能 的紊乱。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功能性消化不良 的中西医治疗
消化不良的定义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 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 吐等上腹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 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 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
消化不良症候群
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国际)
科门诊1/3以上。 消化不良症患者就诊率50%。
罗马Ⅲ标准
FD 餐后不适综合征 上腹疼痛综合征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功能性消化性不良诊断标准
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 灼感
排除器质性疾病基础上,没有可以解释上 述症状的功能性疾病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 以上标准
二、餐后不适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1. 一般治疗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烟酒及服用非 甾体抗炎药。避免个人生活经历中会诱发 症状的食物。注意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进 行心理治疗。失眠、焦虑者可适当给予镇 静药和抗抑郁药。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的研究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的研究进展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现今医院常见的脾胃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烧灼及疼痛感、餐后腹胀感以及早饱感,常可伴见嗳气、恶心、呕吐、纳差等胃肠道不适症状。
本病不仅在医院常见,即使在未就诊人群中,本病仍有约20%~40%的发病率,可见本病发患者数众多,且经常未被重视。
本文就笔者在临床用药的效果做一简单阐述,并对本病的临床诊断做一简要概括。
标签: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研究进展由于生活压力的增加、生活越来越不规律,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现今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烧灼感、疼痛、餐后饱胀以及早饱感,常可伴见嗳气、恶心、呕吐、纳差等胃肠道不适症状。
即使在未就诊人群中,本病仍有约20%~40%的发病率[1],其病因、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2]。
本文就本病的诊治情况略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1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1.1诊断标准根据罗马Ⅲ标准,FD的诊断标准为:①病程≥6个月,且最近3个月至少出现一项以下症状:上腹烧灼以及疼痛的感觉、餐后觉胃胀以及早饱感;②经胃镜等实验室检查后显示:可排除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肿瘤及肝胆胰相关疾病等。
1.2鉴别诊断①FD与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球部的溃疡。
两者临床表现相似,但通过钡餐透视可发现消化性溃疡可见突出到胃壁内的影像,胃镜检查可更直接的诊断疾病,并且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程度。
②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有些慢性胆囊炎患者可有反复发作的非慢性上腹部绞痛病史。
通过腹部B超以及胆囊造影检查,结合患者病史、病情及发病症状常能作出诊断。
③胃癌:早期胃癌临床表现多不明显,可以通过相关检查确诊,因此常发生误诊、漏诊的情况。
但由于病情的不断加重,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消化系统相关症状,其症状可能与本病相似,但胃癌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可同时伴见体重减轻、疲乏、贫血等消耗性症状,可以通过胃镜、PET-CT等检查确诊。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指南解读
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多样,包括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胀痛、嗳气、食欲 不振、恶心等。部分患者可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 症状。
诊断标准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主要基于症状,同时需要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 病。诊断前症状至少出现6个月,近3个月满足诊断标准。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 、内脏高敏感性、胃酸分泌异常、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
病理生理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理生理主要是胃肠运动与感觉功能异常 、胃酸分泌异常以及神经-内分泌因素参与。这些因素相互作 用,导致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指南解读
2023-11-10
目 录
• 引言 • 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评估与诊断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与管理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预防与控制 • 功能性消化不良指南的解读与展望
01引言背景介绍源自•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 胃肠疾病,患者常出现上腹部疼痛、饱胀、嗳气、早饱等症状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全球范围内,FD的发病率较高,且治疗 难度较大。因此,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指南对于临床实践具 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指南制定目的与意义
• 功能性消化不良指南的制定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针对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建议,以规范临床实践,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 者生活质量。同时,通过指南的推广和应用,还可以促进多学科合作,提高全社会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和重视。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诊治共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如复方消化酶、胰酶肠溶胶囊等,可补充消化酶,促进食物消化,缓 解消化不良症状。
新型药物
如5-HT4受体激动剂、胃底松弛剂等,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提供 了新的选择。
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与实践经验分享
心理治疗
运动锻炼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伴有焦虑、抑 郁等心理问题,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 疗法、放松训练等可帮助患者缓解情 绪问题,改善生活质量。
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和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调整药 物剂量、更换药物种类等。
长期随访管理
建立患者随访档案,定期随访评 估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实现个体化 治疗的持续优化。
05 患者管理与健康教育模式创新
医患沟通技巧提升及信任建立途径探讨
倾听与理解
医生应积极倾听患者的主诉,理解患者的痛苦和担忧,建立良好 的沟通基础。
症状群识别
根据患者症状特点,识别出餐后不适综合征、上腹痛综合征等不同症状群,有 助于针对性治疗。
预警信号
警惕患者出现的报警症状,如消瘦、贫血、呕血、黑便等,及时进行相关检查 以明确病因。
辅助检查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实验室检查
01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可帮助排除器质性病变
。
影像学检查
02
腹部超声、X线钡餐造影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了解胃肠道结构及
临床诊治的挑战
由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多样且缺乏特异性,临 床诊治过程中存在诸多挑战和争议。
共识的意义
本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功能性消化不良 的规范化诊治建议,提高诊治水平,改善患 者预后。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诊治共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在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时,应避免将器质性疾病误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免延误治疗。同时,也要 注意不要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简单归因于精神心理因素,而忽视了对患者胃肠道生理功能的评估 和治疗。
04
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原则与方法选择
治疗原则概述
个体化治疗
01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的治
疗方案。
综合治疗
02
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等多种手段,全面改
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长期管理
03
建立长期随访和管理机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病情
稳定。
药物治疗方法及选择
抑酸药
适用于上腹痛综合征患 者,可选择质子泵抑制 剂或H2受体拮抗剂。
促胃肠动力药
适用于餐后不适综合征 患者,如多潘立酮、莫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其发病率高,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实践的需要
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诊治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实 践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共识的意义
制定和更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专家诊治共识,对于规范临床 实践、提高诊治水平、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
定义
针灸治疗
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一定的疗效。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 胃肠功能,缓解消化不良症状。同时,针灸还具有安全、无副作用的优点,适用于广大患者。
05
患者管理与教育
患者心理支持及生活调整建议
心理支持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伴有焦虑 、抑郁等心理问题,应给予充分 的理解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 解情绪压力。
沙必利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一、本文概述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等症状,但并无器质性改变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疗中具有独特的理论和优势,因此,制定《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旨在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提高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为患者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中医诊疗方案。
本共识意见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疗方法、预防调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总结。
本共识意见还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旨在为中医临床医师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指南,以促进中医在功能性消化不良领域的临床应用和发展。
通过本共识意见的制定和推广,我们期望能够进一步提高中医在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中的临床疗效,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推动中医消化病学的发展和创新。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因病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但没有胃肠道结构改变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FD的病因病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饮食不节:长期饮食不规律,或过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均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和,气机不利,从而引发FD。
情志失调:中医认为,情志失调是导致FD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可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的升降功能,形成FD。
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是FD发病的内在基础。
脾胃虚弱,运化无权,升降失和,气血生化乏源,不能滋养脏腑,导致FD的发生。
外邪入侵:外邪如风寒、湿热等,可通过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和,气机不畅,从而引发FD。
中国消化不良诊治指南
2023-10-30contents •指南概述•消化不良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消化不良的治疗方法•消化不良的预防与护理•消化不良诊治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答目录01指南概述指南的目的和意义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消化不良的认识和诊治水平,规范消化不良的诊断和治疗流程,促进消化不良的防治和研究工作。
意义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而对其病因、诊断和治疗的认识仍存在不足。
通过制定指南,可以提供更加科学、规范和有效的诊治方法,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治水平,减少误诊和漏诊,降低并发症和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指南的编写过程编写团队由多位临床医学专家、药理学专家、内镜学专家等组成编写团队,涵盖了消化系统疾病的各个方面。
编写流程采用了文献综述、专家讨论和临床实践总结相结合的方式,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
审核与发布经过国内外专家审核和修改后,最终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发布。
指南涵盖了消化不良的诊断、治疗、预防和科研等方面的内容,针对不同病因和临床表现提供了相应的诊治方案和建议。
范围适用于临床医生在诊治消化不良时参考和使用,同时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消化不良的机会。
适用性指南的范围和适用性02消化不良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如暴饮暴食、食物过于油腻或辛辣等,导致胃肠道负担过重,从而引发消化不良。
饮食不当如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波动,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引发消化不良。
精神因素如胃炎、胃溃疡、肠道炎症等,导致胃肠道消化功能减弱,从而引发消化不良。
胃肠道疾病如糖尿病、肝炎、肾病等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消化不良。
其他疾病消化不良的病因消化不良患者往往存在胃肠道蠕动减缓,食物在胃肠道内滞留时间过长,消化液分泌不足,导致食物消化不完全。
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胃肠道动力不足消化不良患者往往存在胃酸分泌异常,如胃酸过多或过少,影响食物的消化过程。
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感染细菌,其感染可能导致胃炎、胃溃疡等疾病,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过程。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药物治疗进展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药物治疗进展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没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变,但出现一系列消化不良症状的一种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如腹胀、腹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
由于该疾病症状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药物治疗在该疾病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药物治疗进展。
一、抗酸药物抗酸药物主要用于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引起的胃酸分泌过多的症状。
常用的抗酸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阻滞剂。
质子泵抑制剂通过抑制胃酸泵的活性,减少胃酸分泌,从而减轻胃酸过多引起的不适感。
而H2受体阻滞剂则通过阻断胃酸生产过程中的H2受体,起到减少胃酸分泌的作用。
这些药物在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疗效较好。
二、促动力药物促动力药物主要用于改善胃肠道蠕动,加快胃肠道排空,从而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引起的胃胀、腹痛等症状。
常用的促动力药物有多潘立酮、甲氧氯普胺等。
这些药物通过增加胃肠道的蠕动性,提高胃肠道的排空速度,帮助缓解胃肠道不适。
三、消胀药物消胀药物主要用于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引起的胃胀和腹胀等症状。
常用的消胀药物有山莨菪碱、肌苷等。
这些药物通过减少胃肠道内气体的生成和积聚,促进气体的排出,帮助缓解胃胀和腹胀。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药物治疗进展非常丰富,包括抗酸药物、促动力药物、消胀药物和抗胆碱药物等。
这些药物能够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为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选择。
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物治疗也不能单一应对,还需要结合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综合治疗,以期获得更好的疗效。
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
针对儿童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 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高儿
童的自我保护意识。
提高家长育儿知识
提高家长对儿童饮食卫生的认识,避免食物污染或交 叉感染。
家长应了解儿童的生理特点,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 避免过度喂养或不当喂养。
家长应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及时发 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注意饮食卫生
保证食物的新鲜、清洁、卫生,避免食 物污染或交叉感染。
注意儿童的饮食规律和饮食习惯,避免 适当控制儿童的饮食,避免摄入过多的
暴饮暴食或过度进食。
油腻、刺激性食物或饮料。
适当运动锻炼
鼓励儿童参加适当的运动锻炼,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强消化功能。 合理安排儿童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休息。
诊断标准包括:年龄在10岁以上,有上腹痛、上腹胀等症状,经检查排 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病程至少2个月,近3个月来症状持续存
在或反复发作。
FD的诊断主要依靠症状的描述和体格检查,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指标。
03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
发病机制
01
02
03
胃食管反流
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导致 胃酸和胃内容物反流入食 管,引起食管刺激症状。
流行病学特征
儿童FD患病率高, 国外报道为10%~ 30%,国内报道为 25%~30%。
儿童FD男性多于女 性,性别差异随年龄 变化。
儿童FD发病率随年 龄增长而升高,10~ 12岁为高峰期,14 岁以后逐渐下降。
临床表现与诊断
儿童FD症状通常包括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胀痛、嗳气、食欲不振、 恶心等,可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02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PPT演示课件
心理分析
通过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 状态,找到引起消化不良 的心理因素,并进行干预 。
放松训练
如渐进性肌肉松弛训练、 深呼吸训练等,用于缓解 患者的紧张情绪和焦虑状 态。
饮食调整与生活方式改变
饮食调整
避免过度饮食、过快进食、过多摄入 高脂肪和高蛋白食物等,以减少胃肠 道负担。增加蔬菜、水果等易消化食 物的摄入。
其他并发症
胃肠道感染
消化不良可能导致胃肠道黏膜受 损,增加感染的风险。
肠易激综合征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能同时患有 肠易激综合征,表现为腹痛、腹胀 、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胃食管反流病
消化不良可能导致胃酸反流至食管 ,引发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如胸 痛、咳嗽和吞咽困难等。
06
预防与康复
饮食预防
规律饮食
发病背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占消化门诊的20%~40%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易反复发 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发病率和影响因素
要点一
发病率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较高,全球范围内患病率约为 10%~30%,且女性多于男性。
要点二
体重下降
长期的消化不良可能导致体重下降, 因为身体无法从食物中充分吸收营养 。
精神心理问题
焦虑和压力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常 伴有焦虑和压力,这可能 加重病情并影响生活质量 。
抑郁
长期的消化不良可能导致 抑郁症状,因为身体不适 和营养不足可能影响心情 和情绪。
睡眠障碍
消化不良可能导致夜间不 适和疼痛,从而影响睡眠 质量。
02
症状与诊断
症状表现
01
02
最新: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
最新: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全球人口患病率>10%。
罗马专家委员会2016年颁布的功能性胃肠病(FGID)罗马Ⅳ标准对FD的定义、诊断标准和分型进行了更新。
近几年国内FD的基础、临床研究也取得很大进展,积累了许多我国的研究数据。
为及时更新对FD的认识,规范临床诊疗,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在2015年我国FD诊治共识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最新进展和我国研究证据,于2022年启动了FD诊治共识的制定。
本共识意见涉及FD的定义、发病机制、诊断和评估、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以及难治性FD等方面内容。
本专家共识的制定是采用国际通用的德尔菲法实施程序。
先由本共识制定小组成员通过检索Medline生物医药文献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和万方医学网,制定本共识意见的草案。
随后邀请全国FD领域的专家对各项条目进行多轮投票直至达成共识意见。
共识意见的证据级别分为高、中等、低和极低质量4个等级。
高质量指进一步研究也不可能改变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中等质量指进一步研究很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低质量指进一步研究极有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很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极低质量指任何疗效评估结果都很不确定。
陈述1:消化不良指位于中上腹的一个或一组症状,主要包括餐后饱胀、早饱、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也可表现为胀气、嗳气、恶心和呕吐(证据级别:中等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从罗马Ⅱ标准开始,消化不良的定义为起源于胃十二指肠的一个或一组症状,以餐后饱胀、早饱、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为主要症状,也可见胀气、嗳气、恶心和呕吐。
Wang等通过分析罗马Ⅲ标准诊断的457例FD 患者的症状谱发现,中上腹痛占74.8%,餐后饱胀占58.2%,早饱占33.3%,中上腹烧灼感占25.8%。
高晓阳等研究158例FD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现,中上腹痛占75.3%,中上腹烧灼感占10.8%,早饱占7.6%,餐后饱胀占20.9%。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
抑酸和促动力药物治 疗无效、且伴有明显 心理障碍的患者,可 选择抗抑郁药物治疗
五:消化酶及生态制剂: 消化酶及生态制剂可作为FD的辅助治疗,但其疗效仍需 要更多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证实。
PDS EPS 重叠
我国 年FD共识指出“无警报症状的未经检查的消化 不良多数为FD”。警报症状指不明原因消瘦、进行性吞咽 困难、反复或持续性呕吐、消化道出血、贫血、发热等症状 和有胃癌家族史或40岁以上新发的消化不良症状者。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
FD的发病机制复杂,多种因素可能参与了FD的形成, 包括胃排空延迟、胃容受性受损、胃和十二指肠对扩张 和酸及管腔内刺激高敏感、Hp感染、十二指肠黏膜通透 性改变及社会心理因素等。
③ 胃动素受体激动剂:属于胃动素受体激动剂的药物有 红霉素,直接激动离体平滑肌的胃动素受体而使平滑肌收缩。
双靶点作用促动力药西尼必利,作用于多巴胺D2受体和 5-HT4受体。有助于胃排空,且对肠道有特殊选择活性。
同时,西尼必利可提升食管下段括约肌的弹性。改善FD 症状方面,西尼必利的疗效显著优于甲氧氯普胺。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分类和发病率 研究发现服用抗抑郁药的受访者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风险明显较低,尤其是餐后不适综合征的风险显著降低。
有助于胃排空,且对肠道有特殊选择活性。
低FODMP饮食就是低发酵、
低聚糖、二糖、单糖和多元醇饮
食。
在修订后的罗马IV诊断标准中,功能性胃肠病
中上腹烧灼不适(影响日常活动)。
罗马IV仍沿用了罗马III对FD的分类,即依据症状的分类。
断。
食物不耐受(食物抗原、乳糖不耐受、FODMAP饮食等)也在FD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上腹烧灼不适(影响日常活动)。
双靶点作用促动力药西尼必利,作用于多巴胺D2受体和5-HT4受体。
消化系统 内科 功能性消化不良
定起搏点,产生每分钟 三次的收缩 胃窦: • 胃窦的机械性收缩将食 物磨碎,胃酸和胃蛋白 酶有助于食物的化学性 粉碎
胃排空Gastric
emptying
Food
胃底松弛
Peristalsis
胃窦蠕动波
损害胃功能有关 消化功能+屏障功能
腹胀的出现多与胃消化不良有关
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 Dyspepsia,FD
个人简介
郭文 教授、主任医师
硕士导师 医学博士
中华内镜学会全国超声内镜学组委员 中国医药技术协会微创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消化学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超声内镜学组副组长 广东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委员 广东省医师学会内镜学会常委 广东省医学专家委员会委员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编委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生存质量下降
各项评分
FD组与健康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120
95.25
100 80 60
91.18 608.341.75476.376.67537.641.86598.602.09668.872.88608.422.43426.396.04
40
20
0
FD组 健康对照组 *P=0.000
-来自18个国家87位专家,历时5年
• Rome IV 2016(功能性胃肠病又称肠-脑互动异常)
-来自23个国家117位专家,历时6年
中国FD诊治指南
• 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年,大连) •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2015,上海)
FGID罗马II-1999 7类34种
A.功能性食管病(6)
一项对照研究,分为FD组114例,健康对照组100例, 两组均填写简 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结果显示FD组在SF-36量表的8个健康概念 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说明FD对患者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 康均有很大影响。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鉴别诊断
01
02
03
器质性消化不良
通过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 查等手段,排除胃肠道器 质性疾病。
其他功能性胃肠病
如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 便秘等,需根据症状特点 和检查结果进行鉴别。
精神心理因素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焦虑、 抑郁等精神心理异常,需 进行相应评估和治疗。
03
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与危 险因素
发病机制
专家共识总结
功能性消化不良定义与分类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一组以反复发作的餐后饱胀、早饱、厌食、嗳气、恶心、呕吐、上腹 痛、上腹烧灼感或反酸为主要表现而经各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的一组 常见临床症候群。可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痛综合征两个亚型。
发病机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性、幽 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长期管理
建立长期随访和管理机制,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病情稳
定。
药物治疗方法
抑酸药
促胃肠动力药
如质子泵抑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H2受体拮抗剂,适用于 上腹痛、灼热感为主要症状的患者。
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可改善餐后饱 胀、早饱等症状。
消化酶制剂
抗抑郁药
如复方消化酶、胰酶肠溶胶囊等,可补充 消化酶,促进食物消化,缓解消化不良症 状。
加强医患沟通
01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患者对
疾病的认知和理解。
患者参与决策
02
鼓励患者参与治疗决策过程,提高患者对治疗方案的认同感和
依从性。
健康教育活动
03
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如讲座、宣传册、视频等,提
2021年功能性消化不良常用评价指标的比较与分析(全文)
2021年功能性消化不良常用评价指标的比较与分析(全文)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以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等症状为主要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此类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临床上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7分整体症状量表、鲁汶餐后不适症状评分量表、胃肠道症状积分问卷、胃肠道症状等级评估量表、功能性消化不良生活质量量表、尼平消化不良指数、固体胃排空检查和液体营养餐负荷试验等。
现就各个评价指标的主要内容和自身特点进行比较和分析,旨在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最常见的胃肠疾病之一,指消化不良症状持续6个月、无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通过胃镜检查发现,具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70%最终被确诊患有FD。
FD 属于慢性疾病,复发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主要的医疗保健问题之一[]。
罗马Ⅳ标准将FD分为2个亚型:①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表现为餐后饱胀不适和早饱感;②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表现为上腹痛或烧灼感[]。
主观评价围绕症状和生活质量,主要包括餐后饱胀、早饱、上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生命质量,患者整体疗效评价等方面;客观评价主要包括胃敏感性和容受性。
现通过对国外FD临床研究中常用的评价工具进行概述,以期为临床研究者更好地选择相关评价工具提供借鉴。
FD的消化不良症状评价FD的消化不良症状评价包括7分整体症状量表(7-point global overall symptom scale,GOSS)、鲁汶餐后不适症状评分量表(Leuven postprandial distress scale,LPDS)、胃肠道症状积分问卷(gastrointestinal symptom score,GIS)、胃肠道症状等级评估量表(gastrointestinal symptom rating scale,GSRS)、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日记(functional dyspepsia symptom diary,FDSD)和整体疗效评价(overall treatment efficacy,OTE)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轻瘫:机制与诊治进展(全文)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和胃轻瘫是累及上消化道最常见的疾病。
西方国家的FD患病率为10%~40%,亚洲的FD患病率为5%~30%。
尽管胃轻瘫的流行病学尚不明确,但有研究估计胃轻瘫患者占全球总人口的1.3%~1.4%。
FD和胃轻瘫的常见症状包括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或烧灼感、上腹胀、呃逆、恶心、呕吐等。
FD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与胃轻瘫的相重叠。
本文总结了对FD和胃轻瘫的定义、病因、病理生理机制,以及治疗的认识。
定义1.FD是指具有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的上腹部症状,经临床检查,包括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后,排除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根据2016年发布的罗马Ⅳ标准,FD患者在过去6个月中的3个月内必须表现出以下1种以上症状: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和上腹烧灼感,并且这些症状无法由其他结构性或器质性病因解释。
FD分为2种临床亚型,即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 PDS)和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 EPS,这2种亚型可能重叠。
2.胃轻瘫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是胃排空延迟而无机械性梗阻,主要症状包括进食后早饱、餐后饱胀、恶心、呕吐、嗳气和腹胀。
病理生理学1.FD:FD为多因素疾病,涉及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胃容受性受损、胃排空延迟、内脏高敏感、胃电节律紊乱、十二指肠黏膜改变等(图1)。
据报道,30%~40%的FD患者存在胃容受性受损,胃容受性受损与早饱和体重减轻有关;约35%的FD患者存在胃排空延迟,这与恶心、呕吐和餐后饱胀,以及较低的生活质量有关。
通过电子恒压器评估,约37%的FD患者存在内脏高敏感,内脏高敏感的程度与FD症状的严重程度有关。
胃电描记术(electrogastrography, EGG)检查发现,36%~60%的FD患者有胃起搏活动异常,其特征是在禁食和(或)餐后,其正常胃慢波占比减少。
有研究认为,十二指肠黏膜通透性增高和十二指肠低度炎症也与FD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
尤斯灌流室检测发现FD患者的十二指肠黏膜通透性增加,并且存在十二指肠低度炎症,表现为黏膜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增加。
十二指肠高通透性和炎症标志物与胃固体排空有关。
有研究报道,有些FD患者并无上述的病理生理机制异常,并且这些病理生理机制异常与FD的特定症状之间无明显关系或根本无关。
图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2.胃轻瘫:胃轻瘫涉及多种病理生理机制。
不同病因导致的胃轻瘫如糖尿病胃轻瘫和特发性胃轻瘫的病理生理机制存在差异。
胃排空延迟是诊断胃轻瘫的先决条件,但目前胃轻瘫患者胃排空延迟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
胃容受性受损、内脏高敏感和胃电节律异常等均可导致胃轻瘫。
Karamanolis等发现43%的难治性特发性胃轻瘫患者的胃容受性受损,其中29%的受试者表现出内脏高敏感,且与早饱、腹痛和厌食有关。
研究发现,胃电节律异常如胃电节律过缓和紊乱等与胃轻瘫相关。
治疗特发性胃轻瘫与胃电图参数的正常化有关,这表明胃电节律异常在特发性胃轻瘫中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另一项研究发现小肠动力障碍也可导致胃排空障碍和胃轻瘫症状。
胃轻瘫具有多种细胞的病理学改变,包括间质卡哈尔细胞(interstitial Cajal cell,ICC)缺失、肌层纤维化、肌层神经元周围炎性细胞浸润、神经元异常等(图2)。
有研究采用全层胃体活组织检查发现,糖尿病胃轻瘫和特发性胃轻瘫患者存在ICC缺失。
糖尿病胃轻瘫和特发性胃轻瘫患者的ICC缺失可能会导致胃排空延迟,损害胃的起搏活动和运动协调性,但尚不清楚ICC缺失是否可以预测胃轻瘫症状的严重程度。
肌层纤维化,特别是神经元周围的纤维化是特发性胃轻瘫另一超微结构特征,这些纤维层可能损害平滑肌的新陈代谢,并引起细胞损伤。
有2项研究结果显示,某些胃轻瘫患者肌层中有异常嗜酸性粒细胞或巨噬细胞浸润。
研究发现,糖尿病和特发性胃轻瘫患者胃组织中CD206阳性细胞和抗炎性M2型巨噬细胞数量减少,并与ICC的缺失有关。
另一项研究发现促炎性M1型巨噬细胞在胃轻瘫组织中的基因表达增加。
巨噬细胞引起的免疫失调和氧化应激损伤是导致ICC缺失和胃排空延迟的关键因素。
胃轻瘫的神经元异常包括神经纤维减少、迷走神经功能障碍、肠神经系统变化以及表达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nNOS)的抑制性神经元数量减少。
图2 胃轻瘫的细胞和神经元改变3.新进展简要总结:传统认为FD和胃轻瘫是胃动力障碍疾病。
但是,近年来有研究发现,除了胃动力障碍,FD和胃轻瘫的病理生理机制还包括胃容受性受损和内脏高敏感。
机理研究发现,FD的病理生理机制还有十二指肠因素的参与,例如十二指肠黏膜改变;胃轻瘫的病理生理机制还包括巨噬细胞的分子机制等。
诊断方法如果患者有消化系统警报症状,例如呕血、便血、贫血、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进行性吞咽困难、反复呕吐和胃肠道肿瘤家族史,则应首先怀疑器质性疾病或机械性梗阻,并通过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排除,建议内镜检查结果为阴性的难治性患者进行更多检查以评估内在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胃排空、胃容受性、内脏敏感性和胃电慢波的测定。
(一)胃排空测定胃排空测定包括固体闪烁测量、呼气试验、无线动力胶囊、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检查。
1.固体闪烁测量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方法,也是胃排空测定的金标准。
分别在患者摄入99mTc标记的测试餐后0 、1 、2和4 h时,使用前后位伽玛照相机拍摄标记食物所在的胃内区域。
1 h时的胃潴留率>90%,2 h时的胃潴留率>60%,4 h时的胃潴留率>10%则诊断为固体排空延迟。
4 h时的胃潴留率>10%对诊断胃排空延迟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70%。
胃排空固体闪烁测量具有可重复性,2次测量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consistency correlation coefficient,CCC)。
研究发现,2次测量结果的CCC在1 h时为0.79(0.67~0.87),2 h时为0.83(0.75~0.9),4 h时为0.54(0.34~0.7)。
测试餐的成分、成像时间、血糖值和计量方法等因素会影响固体闪烁测量的结果,其中最重要因素是测试餐的成分,目前在检查中使用的食物包括绞碎的牛肉和鸡肝、鸡蛋清、整鸡蛋、燕麦片,以及煎饼,其中可能包含液体成分。
美国神经胃肠病学和动力学学会,以及核医学学会建议给患者提供低脂蛋清测试餐,包含2个鸡蛋清(30 g)、2片面包(120千卡)、草莓酱(30 g,74千卡)和水(120 mL)。
考虑到饮食习惯,一些亚洲医院已经修改了测试餐的成分,例如改用米饭。
进餐后成像的时间也很重要,重点是4 h时胃潴留率的数值。
Pathikonda等发现4 h时的胃潴留率与3 h时的胃潴留率呈强相关,与2 h时的胃潴留率呈中等相关,而与1 h时的胃潴留率相关性一般。
4 h胃排空延迟的患者,若诊断时采用1 h时的胃潴留率,36%的患者可能会被漏诊。
血糖值对胃排空测定有影响,美国胃肠病学学会临床指南建议,给予测试餐前患者的血糖值应<15.3 mmol/L 。
药物、吸烟、性别、测量时扫描的部位等其他因素也需要考虑。
该方法有以下几个局限性:①某些患者无法耐受固体食物;②固体闪烁测量具有轻微的放射暴露;③核医学科并未在全球广泛普及;④价格昂贵。
2.呼气试验:在没有固体闪烁测量前,呼气试验是其替代方法之一。
在测试过程中,将13C标记的底物(通常为辛酸或螺旋藻)掺入固体食物中。
该试验的基本原理为通过分析呼气中的13CO2含量来反映固体食物中13C 标记底物的胃排空率。
试验前患者应禁食8 h,试验全程耗时4 h,其结果具有可重复性,可与固体闪烁测量相媲美。
呼气试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86%和80%~86%。
呼气试验是非侵入性的、易于操作、且没有放射暴露,该试验适合需要重复检查的患者、孕妇或哺乳期妇女,以及儿童。
此外,呼气试验的价格低于固体闪烁测量。
其局限性主要在于2个方面:①由于多种身体因素(如患者自身的运动、消化不良、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以及严重的肝脏、心脏或肺部疾病)导致的内源性CO2排出量发生变化;②某些国家或地区无法获得13C标记的底物,必须将患者的呼气标本寄送到商业公司进行分析。
3.无线动力胶囊:无线动力胶囊已获得美国FDA的批准用于胃排空测定。
患者在服用测试餐后摄入胶囊,胶囊将pH值、压力和温度信息无线传输到外部的记录仪。
记录仪通过胶囊在胃内的停留时间来评估胃排空情况。
无线运动胶囊的胃排空时间与固体闪烁测量4 h时的胃排空时间总体相关系数为0.73。
以300 min为截断值,无线动力胶囊对胃轻瘫诊断的灵敏度为65%,特异度为87%。
该方法无放射性、相对安全,并可以测量完整的肠道传输时间。
但其不能直接测量进餐的生理性胃排空,因为胶囊通常是在第三时相,在胃完全排空的空腹状态时由胃的移行性复合运动排出。
这一方法需要在更大规模的人群中进一步验证。
4.其他方法:评估胃排空的其他技术包括不透射线标志物、超声检查和MRI。
不透射线标志物法是通过摄入不透射线的标记物或标准餐,然后进行仰卧位腹部X线摄片或透视检查。
该方法操作简单、价格低廉,但其诊断可靠性较低。
超声和MRI都是非侵入性检查,可避免放射暴露。
由于超声和MRI专业知识要求高、设备昂贵、图像采集和解读速度慢,两者主要用于科学研究。
MRI评估胃排空的优势在于其还能提供胃窦收缩和幽门开放的信息。
(二)胃容受性测定胃容受性测定包括电子恒压器检测、超声检查、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SPECT)和液体营养餐试验。
1.电子恒压器检测:目前评估胃容受性的金标准是电子恒压器检测。
电子恒压器由一个双腔聚乙烯管和一个最大容量为1.0~1.2 L的聚乙烯气囊组成,聚乙烯气囊被放置在胃近端以检测胃底容积的变化。
胃电子恒压器在消化不良患者和健康受试者中均显示出优良的可重复性。
然而,该技术是侵入性的且耗时较长,大多数受试者会感到不适,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另外,胃气囊会干扰胃的正常生理过程,气囊在胃壁上施加的直接刺激可能会导致胃窦过度松弛并改变胃内食物分布情况。
2.超声检查:二维和三维超声检查已在临床上用于评估胃容受性。
超声检查系非侵入性且患者对其耐受性良好。
但是,腹部气体的干扰给操作带来了技术上的难度,并且超声检查费时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