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中华文明的阵痛与转型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晚清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转型时期,中国社会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社会性质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政治统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这一时期也开始起步并逐步发展。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知识归纳一、晚清政局的演变1.鸦片战争前夕清朝政治的腐朽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政治的腐败日益暴露,表现为:①官场中,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
②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军备废弛,纪律败坏。
③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
④阶级关系上,阶级矛盾激化,农民的反抗斗争越来越激烈。
⑤清朝统治集团中,以"天朝上国"自居,皇帝和大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2.19世纪中期,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及政局的变动(1)内忧外患的形势①内忧: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1851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太平军建立了同清朝对峙的政权;1853~1856年,太平天国发动北伐、西征和东征,深入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攻破江南、江北大营,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
②外患: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割地、赔款、通商,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去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英法联军攻占了清朝统治中心北京,火烧了皇家园林圆明园,清朝皇帝弃城出逃。
(2)清朝政局的变动①总理衙门的设立。
总理衙门是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②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
1861年慈禧太后和奕沂发动政变,逮捕了辅政大臣,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奕沂为议政王。
以辛酉政变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上公开勾结的道路。
1862年初,清政府决定向英法两国"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③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晚清历史发展的趋势
晚清历史发展的趋势
晚清历史发展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国家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晚清时期,中国面临外来侵略和内忧外患的双重威胁,为了保护国家利益,中国开始积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
这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形成了激烈的思想辩论和文化变革的浪潮。
2. 政治改革的倡导与尝试:晚清时期,中国面临严峻的政治危机和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倡导政治改革和制度创新。
从“变法风潮”到“戊戌变法”,中国政治改革的浪潮催生并推动着社会变革的发生。
3. 经济现代化的逐渐落地:晚清时期,中国的国际贸易和工业化进程加速,特别是华北地区、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了较为发达的经济中心。
外国资本和科技的引入使得中国的工业生产水平有所提升,同时传统的农业经济也逐渐演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形态。
4. 清末民主思潮的兴起:晚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内忧外患的日益严重使得民主思想在中国的兴起。
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引进西方的民主、自由和平等思想,并形成了一股倡导民主体制的思潮,对未来中国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5. 民族主义的觉醒:晚清时期,中国人民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对国
家的认同和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一些爱国主义者开始呼吁民族团结和反抗外来侵略,涌现出一系列在民族、政治、文化等方面寻找中国出路的思潮。
总的来说,晚清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封建与开放等矛盾冲突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出现大规模的变革和转型,奠定了中国近代化的基础。
清朝末年的社会转型研究
清朝末年的社会转型研究清朝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随着列强入侵、农村起义、社会变革等一系列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国社会也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具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下面,我们将从多个维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经济领域的转型在清朝末年,中国的经济出现了一些明显的转型。
一方面,由于列强的入侵,中国的传统产业和手工业遭受了打击。
与此同时,西方的工业革命也传遍大江南北。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中国的传统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同时,逐渐兴起的商业资本也开始在中国市场上形成一股新的力量。
这些商人们推动了市场的发展,并且积极参与了农业和工业的投资,为中国的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二、政治领域的变革在清朝末年,中国的政治形势也经历了一些变革。
一方面,由于列强的侵略,清朝王朝的统治地位受到威胁。
与此同时,内部的腐败现象也严重加剧。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王朝的内忧外患。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清朝王朝也进行了一些改革。
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就是戊戌变法。
这场变法试图通过推行各种新政策,从而加强王朝的统治和改革社会秩序。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和反对。
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场变法都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因为它为中国政治发展带来了一些新鲜的思路和方向,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当时的政治理念和发展道路。
三、文化领域的转型在清朝末年,中国的文化也经历了一些变革。
一方面,由于传统文化受到挑战,以及欧洲文化和思想的到来,传统文化呈现出一种衰退的趋势。
与此同时,一批新兴的文化人也随着时代呼声的到来,不断地挑战传统文化的局限性。
这些人包括了范仲淹、魏源等人,他们以自己的思想和理念,不断地推进中国文化的变革。
四、社会领域的变化在清朝末年,中国社会也经历了一些变化。
一方面,随着王朝的衰落,废奴运动也在中国兴起。
此时,许多奴隶和佃农开始反抗自己的主人。
而一些反奴隶组织和人士也不断地向社会传递着自己的声音。
中国近代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
中国近代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文化转型是一段值得探究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历史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传统社会模式受到了挑战,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传统也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变革。
一、社会变革中国古代社会特点有着强烈的等级制度,阶层分明、等级森严,封建的统治阶级掌控着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资源。
但是,在19世纪末,国内外的种种事件和影响,最终导致了这一体系的瓦解。
首先,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国家,西方列强通过强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这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变革。
其次,清政府在面对国际压力时失败不断,失去了民心。
光绪年间,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起义引发的社会动荡,对清朝的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政府开始改革。
“戊戌变法”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它一度给中国的社会变革带来了希望,但随着改革的失败,变法的势头逐渐减弱。
不过,即使失败了,戊戌变法也标志着中国社会变革的开始。
中国社会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迅速推进,改革开放之前,虽然不一定能与欧美国家相比,但与传统的农业社会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文化转型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中,文化界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也开始发生转变,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不断被重新评估。
在新时代,中国文化界出现了一批挑战传统的现代派文艺人才。
同时,更在其后,自由翻译小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白话文文学等流派相继出现。
现代派文艺人物认为“白话文是百姓文学,是别过了世故的文学”,极具时代性的文化力量对中国社会变革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尊重长辈,注重礼节,虽然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但也培养出了一个善于虚伪、固步自封、排斥这个世界的民族性,严重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现代文化取代传统文化,尤其是新文学的普及,也成为这一转型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总结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
道光时期的文化变革及其影响
道光时期的文化变革及其影响道光时期是清朝末期的一个重要时期,历史上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变革,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影响与众不同。
一、道光时期的文化背景道光时期(1821-1850)是清朝乾隆、嘉庆、道光三个封建王朝之间的草船借箭。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封建生产关系在逐渐溃败,商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同时,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蓬勃发展也为中国的文化变革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道光时期的文化变革道光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社会经历了很多变化和冲击。
在这个时期,中国各种文化现象都发生了变化。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思想的嬗变道光时期,传统儒家思想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以洋务派为代表的思想家们提出了很多创新的文化理念和观念,其中包括崇尚实用,注重科技,强调自我发展等等。
2. 文化艺术的多元化道光时期,中国的文化艺术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在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都出现了大量的创作和收藏。
同时,中国的现代文学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以《红楼梦》、《西游记》等为代表的文学名著传世至今。
3. 文化产业的兴起在道光时期,中国出现了一大批新的文化导向,如霁云楼、观音桥、平壤阁、紫禁城等,大量的艺术家和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受到了大力扶持并得到了发展和壮大,这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道光时期的影响1.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道光时期的文化变革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时期,中国获得了很多来自西方国家的文化和科技成果,如英国的机器工业,美国的棉花工业等等。
这些先进的技术和思想的引进,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2. 引领了中国文化的新趋势道光时期的文化变革在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经济繁荣和外部交流,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和审美趋势的转变。
高中历史高考复习课件: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
步入近代:1840年,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以鸦片贸易为借 口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意图打开中国市场,古老的中国在列强洋枪 洋炮轰击下,进退失据,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 国开始了反侵略、求民主的抗争。
早期探索: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面对西方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 略战争,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展开了一次次抗争和积极探索。 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农民政权;洋务运动,迈出了近 代化的第一步;甲午战后随着瓜分中国狂潮的到来,中国人民还需要 继续探索新的出路。
时பைடு நூலகம்定位:
线索主旨: 千古变局: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 等条约,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中国历史进入饱经磨难的近代时期。边疆不断出现危机,中国面 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侵略加剧: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 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救亡图存:面对列强侵略,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试图推 翻清朝,建立“人间天国”。为了“求强”“求富”,洋务派掀起洋 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中国的 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涨,八国联军趁机侵略中国。清政府被迫与侵 略者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全面加深。
民族觉醒:甲午战争的失败和严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 族意识,各阶层纷纷掀起救亡图存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梁 启超等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进一步促进了思想解放;农民阶级则发 动了爱国反帝性质的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西方侵略者。
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
阶段特征: 晚清时期(1840~1912年)是中华文明的阵痛和转型期,外国对中国 的侵略经历了由蚕食边疆、间接控制到全面侵略的过程,中国逐步沦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国各阶层则为救 亡图存、维护国家主权进行着前赴后继的抗争和探索,展现了中国人 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
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和社会转型
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和社会转型在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变革和社会转型。
这些变革和转型,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几个方面,探究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和社会转型。
一、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比较重要的政治变革之一,是从1861年开始到1895年结束的一次综合性的改革之举。
由光绪皇帝和各级官员倡导,其主要目的是改革国家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等方面,以便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
在洋务运动期间,许多新的工厂和机器制造厂被建立起来。
人们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技术,加快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同时,军事的现代化也成为了当时的一个重要方面。
洋务运动带来的军事现代化包括炮兵、海军和军工业的改革。
然而,洋务运动虽然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技术,但因其受到保守派的反抗,最终还是以失败收场。
二、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1898年在清朝进行的一次政治变革。
该变法由康有为、谭嗣同等人提议,旨在对清朝进行政治体制的革新。
戊戌变法包括了各种方面的改革,包括文体、教育、司法、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戊戌变法的推行,受到了当时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最终,康有为等人被清廷软禁,戊戌变法失败。
然而,戊戌变法的失败却并没有阻碍中国社会继续向前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民众对权力、自由和民主等理念的追求,越来越强烈。
三、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1911年发生在中国的一次政治变革。
这次革命的导火索是同盟会和光复会在各地掀起了反清爆发的浪潮。
这次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专制的政治运动。
辛亥革命结束了260年的清朝封建统治,开启了中国新近代史。
辛亥革命是一次全民参与的革命。
在革命中,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逊留到中国,他一步一步为大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成为了中国的民族英雄。
革命胜利后,中国进入了士林民主时期。
然而,某些因素如外部的侵略、内部的军阀混战等,导致了中国民主化和现代化进程被迫停滞数十年。
四、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1840—1860年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下,中国社会在不自觉地孕育着进步因素, 虽然传统自然经济根深蒂固专制势力仍很强大,广大的中国人思想仍然僵化,近 代化的历程也并没有真正开始,但中华文明出现新的拐点。
第二阶段
现代化的艰难起步 (1860--1895)
政治: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经济:洋务运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思想: “中体西用” 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 社会生活: 1881年,唐胥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中 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
第一阶段
中华文明的拐点 (1840--1860)
政治: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太平天国运动 经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社会。 思想: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
世界(整体史观):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殖民体系的 影响。
阶段特征阐释
政治:中国社会开始一步步沉沦,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中国人民开始了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斗争 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的经济因素尚在萌芽状态。 思想: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接触,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开始主 张向西方学习,开启了民智,专制势力仍很强大,广大的中国人思想仍然僵化。 从世界角度看: 中国经济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政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维新变法运动,辛亥 革命: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 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袁世凯窃取政权,北洋军阀统治,孙中山捍 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思想:维新变法思想“进化论”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主共 和,实业救国,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殖民体系的影 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 社会生活: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规模的扩大和西方文明礼 仪的传入,尤其是民国建立以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革除 “旧染污俗”的政令,涉及剪发辫、禁缠足、易服饰、改称谓、废 跪拜等方方面面,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习俗的变革。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许多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这些时期通常伴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和进步。
本文将介绍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时期: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相互竞争,推动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同时,各种思想流派涌现出来,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隋唐五代时期(581年-960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政治上,隋朝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在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同时,文化上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逐渐成熟。
3、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时,中外交流也日益频繁,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这些时期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它们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微积分历史上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微积分是一种数学工具,它研究的是变化率和累积量的问题。
自其诞生至今,微积分已经经历了数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着重介绍其中的两个阶段: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发明以及无穷小方法的引入。
首先,我们要讲的是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发明。
在17世纪,两位杰出的数学家——英国的牛顿和德国的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发展出了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这一伟大的发现被后人称为“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是微积分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公式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来计算复杂函数的积分和微分,使得数学家们能够解决许多之前无法解决的问题。
其次,我们要讲的是无穷小方法的引入。
在19世纪,微积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极限理论的引入。
极限的概念是微积分的基础,它帮助我们理解微积分中的许多概念,如导数和积分。
专题04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文明的沉沦与转型(学生版)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
专题04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文明的沉沦与转型考试范围:第10—13讲;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1843年,英国下院议员托马斯·斯当东说道:“在1840年那时候,‘在中国沿岸的船只或个人可能犯有走私行为,但这不能使中国当局对在该口岸的整个英国社团施行强暴成为正当,甚至不能减轻其罪行,所以,为了维护我们在中国的荣誉和利益,以适当的武力作为支持,要求充分的赔偿,是绝对有必要的。
但我从没有否认事实,即如果没有鸦片走私,就不会有战争’。
”这说明()A.鸦片走私只是个别行为B.没有鸦片走私就不会有侵华战争C.英国维护自身利益正当D.英国以炮舰政策支持其市场扩张2.下表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外交人员基本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推知,清朝外交()基本分类身份来源及对外交涉效果第一类总理衙门章京与大臣前者从大学士、军机大臣、各部院尚书等高层中选任,后者从内阁中书、各部院郎中等选任,均大致源出科举正途,熟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义理熏陶及朝中清流制约第二类驻外公使及其下属对外部有所留心,或在洋务上有一技之长的督抚幕僚、部属、同乡,受朝中束缚较少,但其在外交涉效果因人而异A.处于传统到近代嬗变中B.修补了传统外交体制C.完成了外交近代化改革D.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3.魏源《海国图志》中《筹海篇》提出与西方和平共处的两点策略:“听互市各国以款夷;持鸦片初约以通市。
”即利用别国与英国矛盾牵制英国,以武力为后盾与西方国家平等贸易往来。
这种观点()A.有反侵略性质但未认清列强本质B.代表中国人民族主义思想的觉醒C.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具体体现D.与西方和平共处有苟且偷安色彩4.1864年,在湘军、淮军和外国人带领的洋枪队进攻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晚清时期 中华文明的阵痛与转型
3.经济思想的演变 在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下,近代经济思想经历了前所未 有的变化,商业思想从“重农轻商”到“振兴商业”“通商惠工”,变“抑 商”为“恤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发生了根本 的变化。 4.商品结构的变化 鸦片战争以前,传统市场流通的商品主要为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 近代商品市场是在开埠通商的驱动下发展起来的,市场商品种类大 增,形成了以进出口商品为主导、土货洋货并存、生产原料和消费 品并重的商品结构,市场流通商品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3)革命纲领: ①《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 愿望和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 道而驰。②《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没 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壤,没 有真正实行
经济
(1)自然经济逐步瓦解: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破产,中国农 产品日趋商品化,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列 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洋务运动兴起: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 标,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迈出了中国近 代化的第一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以失败告 终 (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 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顺应了工业文明的潮流和 趋势
主干排查
-19-
社会生活
(1)物质生活的变化: ①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 婚姻制度。②“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2)交通事业的进步: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 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3)通信工具的变迁: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 (4)大众传媒的发展: ①报刊业的发展:维新派、革命派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 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②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 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高考历史题型讲解——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面临的挑战——明清时期(1368—1840年前)
第5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面临的挑战——明清时期(1368—1840年前)明清时期(1368—1840年前)农耕文明继续发展。
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欧洲兴起,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辉煌与迟滞并存。
1.政治:一方面,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另一方面,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
2.经济: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封建政府执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使中国丧失了工业化的契机,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思想文化:程朱理学处于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地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传统科学技术继续发展,虽然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但是近代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
4.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正常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政治方面(1)明初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强化皇权;明成祖设内阁,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设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又设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百官。
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加强管辖。
(2)清初实行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帝时设南书房,雍正帝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将决策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3)清康熙帝:清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抗击沙俄势力,加强对边疆的有效控制,发展农耕经济,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出现“康乾盛世”局面。
但大兴文字狱,实行“海禁”政策,限制对外交往,阻碍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选修4)经济方面(1)明清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2)明代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朝缓慢地发展。
清代中期社会思潮与文化变革
清代中期社会思潮与文化变革清代中期(约17世纪末至19世纪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创新的时期,社会思潮与文化变革愈加显著。
在此期间,中国经历了许多历史事件与思潮,如康熙帝、雍正帝与乾隆帝三位皇帝的执政、科举制的演变、洋务运动的兴起等等。
这些事件不仅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对清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亦对其文化传统与哲学思潮产生了革命性的冲击与变革。
1.科举制和思想启蒙运动清代的中期,科举制度经历了重大变革,这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知识分子的地位产生了影响。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的治理,不仅大力推进科举制度,也强化了其对各种思想启蒙运动的监管。
康熙时期,康熙字典编纂完成,促进了康熙年间的文化传承。
雍正时期,随着政府主导推行的“平板书”教育政策和“简朴、克勤、厚德、尚实”的求实精神,思想启蒙运动逐渐兴起。
乾隆时期,近代化的社会与工商业也对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启发了人们对新事物的认知,同时也引发了更多的哲学和文化思考。
2.文化传承和中西交流清代的中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展时期。
中国的文化在这个时期有了巨大的扩展和创新,大量的文献和经典被重新注释、研究和发扬。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中国与西方交流的重要时期,传统的中国思想和西方的现代化思想之间产生了很多的碰撞、融合和创新。
这种交流推动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也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和资源整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会。
3.科技创新和思想启蒙清代中期的科技创新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分子们思想的进步,“洋务运动”逐渐兴起。
这一运动开拓了中国的科学教育领域,大力推进了科技与工程技术的发展。
同时,思想启蒙的流行也促进了科学教育和科技创新的发展。
学者们对科学教育的探讨和实践,使得中国的科学教育和科技创新能够跨越西方国家的大部分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科学与技术的定义和思考方式。
结论清代中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多次重大事件与思潮的影响。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06讲 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民初(1840~1919年)课件
关键能力·精准特训
熟记3大知识清单——落实备考基础
清单一 晚清民初的政治 1.列强侵华与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方式
表现举例
(1)清末至民国初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主要发动了四次侵 略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 军事侵略 联军侵华战争) (2)镇压革命,如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破坏辛
第六讲 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 ——晚清民初(1840~1919年)
时空定位·通史概览
关键能力·精准特训
命题探究·多维讲练
时空定位·通史概览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近代政治制度的尝试 (1)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资产阶级共 和制在中国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资产阶 级共和国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党政治活跃,但这一尝试遭到失败。
9.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辛亥革命前后) (1)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除旧布新,宣布改用阳历, 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 (2)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3)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 的新习俗、新风尚。
清单三 晚清民初的思想文化与交流 1.思想 (1)开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徐继畬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 自强的主张。 (2)“中体西用” ①洋务派从自身出发,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 教。 ②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冲击了传统的 “重农抑商”观念,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③“中体西用”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落后 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 展的具体表现。
清代进入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
清代进入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清代进入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是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的,经历了从封闭落后到开放进步的历程。
本文将从社会、文化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变迁。
社会变迁清朝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封闭的状态。
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传统文化的束缚,对外界的认知和交流非常有限。
直到19世纪上半叶,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侵略和割地让利的行为。
此时,中国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落后和弱小,也开始思考如何实现民族复兴。
这种思考的典型代表是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开端,它以学习西方的技术和文化为目标,涌现出一批有国际视野的先进思想家和科学家。
他们在求知上不断探究,不断学习西方的历史、哲学、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同时,也开始学习西方的军事、经济和政治制度,并尝试实行。
这场运动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也暴露出了洋务派对传统文化缺乏尊重和理解。
洋务运动虽然是龙钟恒等一批国家利益至上的官员的发起的,但难以避免地包容了一些西化派的力量。
这些人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为落后和阻碍进步的障碍,渴望引进西方的一切,却忽略了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差异。
20世纪初,近代化进程迈入了一个新阶段。
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一种新的中国思潮的兴起。
五四运动中,一些年轻的知识分子追求自由民主和科学理性,用西方的思想武器来反对传统的封建文化和道德观念。
五四时期有着新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的倾向,以及转型中国的危机感,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新思潮、新文化代表的新自我,是中国社会文化的变革。
文化变迁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文化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传统文化融合了西方文化的思想和艺术,产生了一些新的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的革命,它致力于推翻旧的文化、旧的道德和旧的思想观念。
这场运动把自由、平等、人权、科学、民主等普世价值推崇为新的社会理想和文化标准,号召人们反叛封建思想、旧文化和旧制度。
同时,新文化运动倡导了现代文学和美术的诞生和繁荣。
陈独秀等以“文学革命”为主旨,鲁迅则在后期成为了文化标志,对此代表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发出了对旧文明的警告,掀起了在文学史上空前浩大的现代文学热潮。
晚清社会的历史巨变与近代社会转型
晚清社会的历史巨变与近代社会转型1.鸦片战争前夕清朝政治的腐朽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政治的腐败日益暴露,表现为:①官场中,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
②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军备废弛,纪律败坏。
③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
④阶级关系上,阶级矛盾激化,农民的反抗斗争越来越激烈。
⑤清朝统治集团中,以"天朝上国"自居,皇帝和大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2.19世纪中期,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及政局的变动(1)内忧外患的形势①内忧: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1851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太平军建立了同清朝对峙的政权;1853~1856年,太平天国发动北伐、西征和东征,深入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攻破江南、江北大营,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
②外患: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割地、赔款、通商,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去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英法联军攻占了清朝统治中心北京,火烧了皇家园林圆明园,清朝皇帝弃城出逃。
(2)清朝政局的变动①总理衙门的设立。
总理衙门是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②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
1861年慈禧太后和奕沂发动政变,逮捕了辅政大臣,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奕沂为议政王。
以辛酉政变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上公开勾结的道路。
1862年初,清政府决定向英法两国"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③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倚重满族官员是清朝的既定方针。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满族官员和八旗军队因腐化堕落丧失了战斗力。
清廷转而鼓励地方办团练,汉族官僚开始掌握武装,并成为对抗太平军的主要力量,慈禧太后不得不倚重汉族官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
汉族官僚的势力在清政府中扩大了。
④洋务派与顽固派。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
高考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第二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 高考研究课(五) 中华文明的拐点——晚清时期(1
晚清留学教育制度始终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以维护封建
君主专制,故 A 项正确。
答案:A
4.关于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发展,有人感慨,我们抛弃了“中
学”中过去以“六艺”为核心、以“四部”为框架的学术分
类体系,而代之以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一系
列现代学科范畴。这反映出
(
)
A.近代中学发展缺乏稳固根基
4.(2017·全国丙卷)1897 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
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
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
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 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解析]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首先要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围绕 材料主旨拟定论题,可以是中西文明冲突或中国近代化趋势, 也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选取一个角度;其次要围绕 论题进行阐述,以中国近代史的历史知识为依据,史论结合。 [答案] 西方文明的冲击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开端。材料现象发生在
鸦片战争之后,而以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
夷”思想为最早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思想觉醒的最早表现,
所以答案选 B 项。A 项明末清初时期民族危机尚未发生;C、
D 两项均晚于 B 项。
答案:B
2.(2017·黄冈期末)晚清著名外交家郭嵩焘在对外交往中不卑
晚清时期中国的变革与转型——近代列强的侵略与冲击+导学案--2024届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晚清时期中国的变革与转型——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冲击【时空定位】【阶段特征】政治特征:西方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从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运动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经济特征: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运动中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思想文化特征: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经历了从倡导到实践的演进,从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思想到三民主义思想【知识梳理】一、两次鸦片战争1.背景(1)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主导地位,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强烈,打开中国市场成为列强目标。
(2)虎门销烟和“亚罗号”事件分别是列强发动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
2.概况:涉及英国、法国、美国和俄国,炮轰广州,占领大沽炮台和天津,焚烧圆明园后,进入北京城。
3.结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赔款2 100万银元、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
(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权益,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
俄国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
4.影响:鸦片战争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特别关注:“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1)评判近代史上的条约,应当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缔结程序是否平等,二是条约内容是否损害了中国主权。
界定近代史上条约的性质时,必须避免泛道德的倾向,即不能用道德标准评判条约性质。
(2)“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
读《剑桥中国晚清史》有感我未曾去过那片我一直向往土地,他堕落的太快,这实在让我伤感。
我不敢想象一个发明出指南针的国家败在了渔夫的儿子手里(指法国),一个会用做美丽焰火的国家输给了中世纪才开化的猎户。
那片土地现在还属于中国,但不久之后属于谁就不得而知了。
---李约瑟虽然说放得下过去才能展望未来,但是历史是不可遗忘的,况且还是一段令人心酸愤怒的历史。
冯友兰先生说:“历史是写不尽的。
”真正的历史只有一部,那就是历史事实本身,而人写的“历史”却可以有上千万部之多。
历史,有时可以不去苛求其事实,历史有时只需为今之鉴。
历史,作为我们的过去,提醒着我们来自何方,身处何地,走向何处。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读完这本书,首先最直接的是全书给予我一个对于晚清帝国的基本概况,丰富了我对于晚清时期的基本史实,并且能够将历史认识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很多的以前所谓的史实并没有想象那么简单。
整体说来,剑桥晚清史是一本比较易读的史书,除了开篇有些语句翻译之外。
这本书分为几大章节:1800年前后清代的亚洲腹地、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广州贸易和鸦片战争、条约制度的形成、太平军叛乱、中俄关系(1800—1862)、清朝统治在蒙古、新疆和西藏的全盛时期、清代的中兴、自强运动(寻求西方的技术)、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及其影响。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
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历史的书写,从来都没有公正可言,在中国尤其如此。
通常的半个世纪,甚至始于辛亥革命以来,出于特定时代的需要,关于晚清整个统治集团,几乎是被贴上了腐败、昏庸无能等等标签,可以说,晚清的代名词就是屈辱、腐败、懦弱。
近代中国的命运起伏跌宕,从鸦片战争国门被粗暴的打开,中国从政治到经济各方都经受了一次彻底的洗礼。
晚清历史论文选题方向
晚清历史论文选题方向晚清历史中的社会变革与政治变革晚清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承接明清时期、逐渐步入近代化发展轨道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和政治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对于中国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聚焦于晚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政治变革,分析其发展的历史背景、影响因素和具体表现,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启示。
首先,本文将探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包括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变革。
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和近代工业的兴起,中国社会逐渐融入全球化的大潮流,经济结构发生了转变,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兴的产业和商业活动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
这些社会变革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政治变革提供了土壤。
其次,本文将探讨晚清时期的政治变革。
在这一时期,中国政治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包括国家政权的衰弱、对外侵略的加剧、政治体制的腐败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晚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
这些政治变革旨在振兴国家、实现现代化,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未能取得成功,从而为中国的未来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和困惑。
最后,本文将分析晚清社会变革与政治变革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晚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政治变革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同时,也可以对当前中国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总之,晚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政治变革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其影响深远,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聚焦于这一议题,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探讨,旨在深入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晚清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变革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社会变革为政治变革提供了动力和条件,而政治变革又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干排查
-15-
社会生活
(1)物质生活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 袍马褂与西装并行不悖 (2)交通与通讯的进步: ①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②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③1877年,福建 巡抚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3)近代报刊的出现: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 最长、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
3.经济思想的演变 在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下,近代经济思想经历了前所未 有的变化,商业思想从“重农轻商”到“振兴商业”“通商惠工”,变“抑 商”为“恤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发生了根本 的变化。 4.商品结构的变化 鸦片战争以前,传统市场流通的商品主要为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 近代商品市场是在开埠通商的驱动下发展起来的,市场商品种类大 增,形成了以进出口商品为主导、土货洋货并存、生产原料和消费 品并重的商品结构,市场流通商品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2.市场观念和意识的变化 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下,随着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 的发展,国人市场观念也逐步深化。 (1)从鸦片战争时期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时期的“自 强、求富”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辛 亥革命时期的发展资本主义思想。 (2)在此意识的影响下,一批近代化的航运、纺织、矿冶等企业逐 步出现,初步实现了生产领域的机械化和交通领域的现代化;对外 贸易呈转好趋势,“商战”初具成效。近代市场意识有力地推动了中 国早期工业化的进程。
经济
(1)自然经济逐步瓦解: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破产,中国农 产品日趋商品化,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列 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洋务运动兴起: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 标,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迈出了中国近 代化的第一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以失败告 终 (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 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顺应了工业文明的潮流和 趋势
社会生活
(1)物质生活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 袍马褂与西装并行不悖 (2)交通与通讯的进步: ①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②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③1877年,福建 巡抚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3)近代报刊的出现: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 最长、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
文化
(1)“新思想”萌发: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 撰的《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中体西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提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掀起了洋务运动 (3)早期维新思想: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 外国进行商战,兴办学校,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主干排查
-12-
(3)革命纲领: ①《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 愿望和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 道而驰。②《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没 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壤,没 有真正实行
主干排查
-13-
(3)革命纲领: ①《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 愿望和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 道而驰。②《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没 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壤,没 有真正实行
经济
(1)自然经济逐步瓦解: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破产,中国农 产品日趋商品化,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列 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洋务运动兴起: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 标,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迈出了中国近 代化的第一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以失败告 终 (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 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顺应了工业文明的潮流和 趋势
5.商人主体的多元化 鸦片战争前,市场上的商人以官商、私商为主。鸦片战争以后, 洋行、买办商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商业产生与发展,并逐渐成为 市场上的主导力量。 除了上述方面发展变化以外,与近代市场和商品经济发展密切相 关的金融市场、商业城市、交通运输、价格结构、商业资本构成、 商业经营方式、劳动力市场等方面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都 反映了中国近代市场的发轫与发展、小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 变。
深化拓展
中国“近代市场”的形成 1.经济形态的转变 (1)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 然经济也开始向商品经济转化。这不仅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的解 体,同时又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在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束缚之下,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发展有限,又很不平衡,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特别是在广大的内地城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晚清时期
中华文明的阵痛与转型
知识梳理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1840—1894年)
政治
(1)列强的侵略——两次鸦片战争: ①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 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联合发动,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 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2)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 ①背景:鸦片战争后,封建压迫和西方侵略激化矛盾。②过程:爆 发——金田起义;高潮——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北伐、 西征;转折——天京变乱;防御——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洪仁 玕颁布《资政新篇》;失败——天京陷落
主干排查
-19-
社会生活
(1)物质生活的变化: ①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 婚姻制度。②“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2)交通事业的进步: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 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3)通信工具的变迁: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 (4)大众传媒的发展: ①报刊业的发展:维新派、革命派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 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②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 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主干排查
-17-
(2)中国人民的抗争: ①戊戌变法:1895年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 治运动;1898年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②义和团运动: 农民的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 中国的美梦,但也存在着盲目排外的局限性。③辛亥革命:推翻了 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近代中国自然经济与世界市场的关联 真题 1.(2019课标全国Ⅲ,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 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2.(2019课标全国Ⅰ,28)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黄 彬 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 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 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上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 当时国内( )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社会生活
(1)物质生活的变化: ①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 婚姻制度。②“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2)交通事业的进步: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 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3)通信工具的变迁: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 (4)大众传媒的发展: ①报刊业的发展:维新派、革命派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 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②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 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中国人民的抗争: ①戊戌变法:1895年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 治运动;1898年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②义和团运动: 农民的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 中国的美梦,但也存在着盲目排外的局限性。③辛亥革命:推翻了 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干排查
-14-
文化
(1)“新思想”萌发: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 撰的《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中体西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提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掀起了洋务运动 (3)早期维新思想: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 外国进行商战,兴办学校,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晚清时期
中华文明的阵痛与转型
主干排查
-11-
阶段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1840—1894年) 政治
(1)列强的侵略——两次鸦片战争: ①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 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联合发动,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 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2)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 ①背景:鸦片战争后,封建压迫和西方侵略激化矛盾。②过程:爆 发——金田起义;高潮——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北伐、 西征;转折——天京变乱;防御——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洪仁 玕颁布《资政新篇》;失败——天京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