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 优秀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5篇模版)

野望教学设计(5篇模版)第一篇:野望教学设计野望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野望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野望教学设计1【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3、积累名句;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5、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诗人孤独仰郁的心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领悟诗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秋天刚刚离我们而去,大家有没有好好欣赏欣赏今年的秋色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首有关秋天的唐诗《野望》,再来回顾一下这秋色的美!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请学生自告奋勇背诵这首诗歌。
2、集体朗读诗歌,正音。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请学生回答,并注意易写错的.字。
东皋:作者归隐之地。
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依:归依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4、学生自由选择两句诗文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然后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对诗句。
傍晚时分诗人站在隐居的地方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教案设计《野望》

教案设计《野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野望》的诗句。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境和主题。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分析、对比等方法,探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力和感悟力。
(3)培养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领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诗歌的背诵和创作。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境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2. 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创作练习的指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野望》的原文和注释。
2. 教师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3. 准备朗读设备和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背景和成就。
(2)教师朗读《野望》的全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新课内容展示:(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内容,解释生词和难点。
(2)教师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
3. 课堂互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选取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4. 创作练习:(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可以是一首小诗或一段散文。
(2)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完善作品。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教师提出课后拓展任务,如背诵《野望》和其他王之涣的诗作,或者寻找自己的“野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环节的积极程度和参与情况。
2. 创作练习:评估学生在创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内容、创意和表达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拓展任务的质量和完成情况。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野望》诗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1.2 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提高古文翻译水平。
1.1.3 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意境,提升审美情趣。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野望》的内涵。
1.2.2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野望》的艺术特色。
1.2.3 开展诗歌创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诗人王之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3.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珍惜眼前生活的情感。
1.3.3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熟读并理解《野望》诗文内容。
2.1.2 掌握《野望》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1.3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诗句中的意境理解。
2.2.2 古代文化知识的掌握,如诗句中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所蕴含的节气意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1.2 学生齐读《野望》诗文,感受诗的韵律。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翻译诗句,理解诗文内容。
3.2.2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决生僻字词的含义。
3.3 合作探讨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野望》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4 诗歌欣赏3.4.1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野望》的意境,分析诗句中的景物描绘。
3.4.2 学生分享对诗句的感悟和欣赏心得。
3.5 课堂小结3.5.2 学生表达对《野望》的喜爱和收获。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熟读并背诵《野望》。
4.2 结合诗句,描绘《野望》中的画面。
第五章:教学反思5.2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改进建议。
5.3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初中诗词野望教案

初中诗词野望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野望》这首诗。
2. 能够分析并欣赏王维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 能够通过诗词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农村的生活环境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4. 能够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和表达。
教学重点:1. 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掌握。
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古代农村生活环境和人们思想感情的理解。
2. 诗词的背诵和默写。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野望》的原文和翻译,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诗词的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农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农村的生活环境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介绍诗人王维的背景和诗词创作的背景。
2. 教师朗读《野望》原文,学生跟读。
3. 教师解释诗词中的生僻字和词语。
三、诗词解析(15分钟)1. 教师分析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和感悟。
四、诗词应用(10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和表达。
2. 学生进行创作和表达,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和感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总结和反思。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比赛,展示自己对《野望》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的尝试,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王维的《野望》,使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农村的生活环境和人们的思想感情,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引导他们通过诗词欣赏和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同时,教师也应注重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的提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野望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封面)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野望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野望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八年级上册野望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背诵诗歌;2、认识唐诗尤其是律诗这一体裁的基本常识;3、反复诵读,通过想象描述画面,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上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古诗,可以知道诗歌分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
谈谈对近体诗的了解。
二、了解律诗(1)【学生提及押韵】自由读读这五首诗歌,看看这五首诗歌各压什么韵,并且找一找韵脚各是什么。
(2)观察韵脚所在位置。
(3)学习课后“关于律诗”补白部分。
(划出关键信息)【屏显】关于律诗每首律诗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hàn)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4)律诗结构框架【屏显】关于律诗起——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承——颔联,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转——颈联,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别开生面;合——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三、整体感知1、此诗几个韵脚?(点明早唐作品)2、了解诗人。
【屏显】王绩: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宿州五柳风景区),自号“东皋子”。
3、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3、指读→齐读。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野望》。
(2)理解《野望》的诗意,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野望》。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自然的情感。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野望》(王维)2.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
(2)诗歌的意象分析。
(3)诗歌的情感理解。
3.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境体会。
(2)诗歌的审美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野望》描绘的景象。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王维诗歌,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野望》,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野望》。
2. 写一篇关于《野望》的读后感。
3. 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鉴赏。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朗读、讨论、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背诵、读后感、诗歌鉴赏的质量。
3. 学习效果:对《野望》的理解、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野望》的景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义。
3.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分析《野望》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野望》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王维诗歌。
野望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野望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这是野望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野望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背诵诗歌;2、认识唐诗尤其是律诗这一体裁的基本常识;3、反复诵读,通过想象描述画面,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重点、难点】略【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上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古诗,可以知道诗歌分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
谈谈对近体诗的了解。
(生答)二、了解律诗(1)【学生提及押韵】自由读读这五首诗歌,看看这五首诗歌各压什么韵,并且找一找韵脚各是什么。
(2)观察韵脚所在位置。
(3)学习课后“关于律诗”补白部分。
(划出关键信息)【屏显】关于律诗每首律诗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hàn)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4)律诗结构框架【屏显】关于律诗起——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承——颔联,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转——颈联,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别开生面;合——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三、整体感知1、此诗几个韵脚?(点明早唐作品)2、了解诗人。
【屏显】王绩: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宿州五柳风景区),自号“东皋子”。
3、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3、指读→齐读四、通过想象,描述画面1、唐诗结构提到起承转合,理一理,这首诗歌怎么分布事、情、景的?明确:第一联:事、情;二三联:景;尾联:情2、默读诗歌,结合注解,简单描述诗歌内容,并记录下来。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野望》这首诗。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野望》的诗意和诗境。
2.2 教学难点诗中意象的分析和对诗意的深入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自然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分享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受。
3.2 朗读诗歌学生朗读《野望》,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3 解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并讨论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3.4 应用拓展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美好之处。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提交的诗歌解析作业。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图片自然风景的图片。
5.2 教学材料《野望》诗歌文本。
5.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等。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讲授法教师在解析诗歌时,运用讲授法详细讲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6.2 互动讨论法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6.3 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展示自然风景的图片和播放相关的音乐,营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步骤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自然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分享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受,为学习《野望》做铺垫。
7.2 步骤二:朗读诗歌学生朗读《野望》,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美。
7.3 步骤三:解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并讨论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7.4 步骤四:应用拓展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美好之处。
第八章:教学反思8.1 教师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度等方面。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野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山水田园诗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野望》的背景和基本概念。这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色的山水田园诗,王维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隐逸情怀。这首诗是唐代诗歌中的佳作,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观察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野望》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理解诗人是如何捕捉自然之美,并借此表达情感。
最后,及时总结和反馈。在课堂总结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程度不一。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及时给予他们反馈,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野望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诗海泛舟》中的《野望》。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王维的《野望》诗歌文本学习,理解并掌握诗中描绘的景色和表达的情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感悟;通过对比阅读,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具体内容包括:
举例:《野望》中的意象分析,如“秋色”和“落晖”代表着一种衰败和萧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落寞。
2.教学难点
-意象与情感的关联: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意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感,需要教师引导和解释。
-诗歌修辞手法的识别:如《野望》中使用的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学生可能难以识别和理解其作用。
《野望》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野望》教案一、教材依据本教案基于中学语文课程教材中的短篇小说《野望》进行设计。
该教材内容适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主要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为目标。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野望》的主旨和主题;2.分析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3.掌握常见的文学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5.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小说。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小说中的情节,唤起学生对《野望》的印象。
同时,提出以下问题促使学生思考:-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他的野心是什么?- 他在实现自己的野心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2.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阅读《野望》小说,并回答以下问题:- 故事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故事中的情节发展是否合理?为什么?3.文学修辞手法分析(20分钟)讲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小说中出现的常见文学修辞手法,并进行深入讨论。
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小说中是否出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 小说中是否出现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 小说中是否出现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4.讨论与思考(15分钟)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你是否认同主人公的野心?- 你是否认为小说中的主题与现实有关?为什么?5.写作练习(30分钟)学生根据所给的写作题目,运用学过的文学修辞手法撰写一篇短篇小说。
题目如下:题目:《我的梦想》要求: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梦想的短篇小说。
四、课堂延伸1.阅读推荐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寻找与《野望》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并进行分享。
2.写作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互读和展示,互相给予反馈和建议。
3.虚拟写作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关于《野望》主题的写作虚拟实践,如写作拓展、创作比赛等。
五、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情况。
《野望》王绩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野望》王绩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并理解古代文学经典作品《野望》。
2. 通过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并准确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观点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野望》的主题和情节。
2. 学习并运用适当的文学分析方法。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精读材料《野望》的文本。
- 提前研究并准备好相关的文学分析方法和技巧。
- 准备适当的讨论问题。
2. 学生准备:- 阅读材料《野望》。
- 准备笔记和问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和了解背景知识1. 教师介绍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并讨论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重要性。
2. 学生回答问题:- 你对《野望》这个标题有什么感觉和猜测?- 你知道《野望》的作者是谁吗?- 你对《野望》这个作品的背景和主题有什么了解?第二课时:文本分析和主题解读1. 教师简单介绍《野望》的作者王绩,并让学生自主阅读《野望》。
2. 学生小组讨论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野望》的主题和情节,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引导和答疑。
第三课时:文学分析方法和技巧1. 教师介绍并讲解常用的文学分析方法和技巧,如主题分析、情节分析、人物分析等。
2. 学生阅读《野望》并运用在前一课学到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文学分析。
3. 学生小组讨论和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第四课时: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训练1. 学生独立阅读材料《野望》。
2. 学生单独完成相关阅读理解题。
3. 学生分享自己的答案,并讨论不同观点和答案的合理性。
4. 教师对学生的表达和理解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五课时:总结和评价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野望》的主题和情节,并对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进行评价。
2. 学生撰写简短的读后感,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教师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点评和提问,补充相关知识和观点。
五、教学评估:1.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和表达情况。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野望》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启示,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介绍《野望》这首诗的作者王之涣,让学生了解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意象的描绘、情感的表达等。
2.2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培养学生对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对作者王之涣的介绍,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3.2 讲解与分析:逐句讲解诗歌的内容,解释诗句的意义和意象的描绘。
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3.3 互动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诗歌中的深层含义。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目标:评估学生对诗歌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包括诗句的意义、意象的描绘、情感的表达等。
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诗歌的鉴赏和表达能力。
4.2 评价方法: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口头报告等方式,收集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结合学生的作业和写作,评估他们的表达和应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资源:使用《野望》这首诗的原文,以及相关的注释和解释。
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包括作者王之涣的生平介绍和其他作品。
5.2 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提供相关的音频资源,如诗歌的朗读和音乐背景。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野望》这首诗,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野望》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野望》教学设计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语文《野望》教案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曲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3、积累名句;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5、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6、完成背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了解诗的内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诗人孤独仰郁的心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领悟诗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色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幅山中秋景画——《野望》吧!2、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屡被弹劾。
自比嵇康、阮籍、刘伶和陶渊明。
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之野望》优秀教学案例

3.意境分析:深入探讨诗歌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野望”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对《野望》有了初步理解后,我会组织小组讨论。每组选取诗歌中的一个意象或一句诗句,探讨以下问题:
1.诗人是如何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和人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野望》的学习,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展示秋日田野的图片、播放配乐朗诵等,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具体的情景。通过视觉、听觉的感官刺激,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象,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此外,通过讲述诗人王维的生平故事,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创作此诗的历史背景,进一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某一问题或任务展开合作探究。例如,让各小组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讨论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情感。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借鉴,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小组间的竞争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
2.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有何帮助?
3.你从这首诗中得到了哪些启示?它对你的人生观有何影响?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引导。
(四)总结归纳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我会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在此基础上,我会对《野望》这首诗进行总结归纳,强调以下几点: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课时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组织小组讨论和交流,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共同提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朗读与感悟:《野望》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通过示范朗读和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进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野望》这首唐诗时,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我发现学生们能够积极思考,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对自然景色的感悟,这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理解诗中意象时仍存在困难,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对诗歌意象的解读和引导。
-意象分析:识别诗中的主要意象,如“徙倚”、“眇眇”、“苍苍”等,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意象描绘出秋日的山水景色,表达自己的感慨。
-表现手法:分析王维在《野望》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寓情于景、对比映衬等,掌握这些手法在表达情感和描绘景色中的作用。
-文化背景:了解唐诗以及山水田园诗的背景,理解王维的创作特点及其在唐诗中的地位。
2.教学难点
-词语理解:学生对于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徙倚”、“眇眇”等,需要通过具体的语境分析和词义解释来帮助学生理解。
-意境把握:对于诗歌意境的把握是学生的一个难点。《野望》中的意境深远,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教师需要通过图示、情境创设等方法,帮助学生构建起对诗歌意境的认识。
-技巧运用: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是另一个难点。例如,王维如何通过对比映衬来加深情感表达,学生可能难以掌握。教师应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运用。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野望》优质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意境的体会:通过分析《野望》中的自然景色描写,使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创造,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所展现的秋日山野之美。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使学生掌握诗中的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并能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从诗歌中提炼人生哲理,并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些价值观。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野望》的基本内容、意境创造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了王维诗歌的魅力,并思考了如何将这些美的元素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此外,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学生在展示环节显得有些紧张,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更多课堂展示和分享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关键词语:通过查阅资料和课堂讨论,让学生明白“野望”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诗歌结构:剖析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这种结构传达诗人的情感。
-情感与哲理:从“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一句中,探讨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这种情感在现代生活中的启示。
四、教学流程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并创作短诗,展示了自己的思考和创意。我发现这个环节不仅加深了他们对《野望》的理解,还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在小组讨论中,大家积极分享观点,探讨如何将诗歌中的情感和哲理应用到生活中。这让我深感欣慰,觉得他们在语文学习上有了更深的感悟。
第13课《野望》教案

-在词语解析中,强调“野望”一词在诗中的双层意义,既指实际的远望,又暗含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2.教学难点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对于中学生来说,掌握古典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模仿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
-诗句的深层含义:理解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需要教师引导分析和讨论。
4.诗歌意境:探讨课文中所表现的田园风光和诗人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
5.诗人背景: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野望》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他们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通过学习杜甫的诗歌,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创作背景。
-诗人的情感表达: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到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感,需要通过对比、联想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体会。
-诗歌意境的感悟:意境是诗歌的灵魂,但学生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需要教师通过具体描绘、情感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举例解释:
-在节奏和韵律的教学中,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平仄、对仗等古典诗歌特有的韵律美,可以通过对比现代诗歌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差异。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典诗歌中自然景色的描绘与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启发他们的思考。
《野望》教案 【完整版】

1、背诵并默写本诗。
2、完成本课同步练习册。
《野望》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注释及相关背景理解诗歌大意,领会诗歌主旨。
3、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否有那么一刻:在某些人生的十字路口,举目无亲,无处依靠,提着行李箱,不知路在哪,明天的太阳,不知会在何地升起。若你曾有过这般体验,那个彷徨无措的自己,你也会在王绩的《野望》中遇到,这节课我们就来品读这首诗。
3.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心情孤独的句子是:
5.《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
七、小结
读完了这首诗,我们知道:诗人从一开始的徘徊不定到最后一句"长歌怀采薇",显然他已经给出了自己关于明天的答案。那么同学们,你们还在彷徨无措吗
二、目标展示
三、朗读诗歌,听读正音
四、理解诗意,读出情感
1、读准字音后,下一步我们就要读出情感。那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呢请结合诗意分析。
诗意:傍晚时分站在东皋远望,徘源自不定不知该归依何处。层层树林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上了落日的余晖。
牧人驱赶牛群返回,猎人骑马带着猎物归来。
相对不相识,(我)长啸高歌想着隐居不仕。
明确:诗人表达了内心彷徨不定、孤独,以及想要避世退隐的情感。
2、读出情感(全班读、个别读)
五、赏析诗句,再读品味
1、赏析写景手法
颔联、颈联:动静结合
颔联:运用叠词,富于音乐美
2、再读,品味语言及意境特点
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
13唐诗五首野望教案

教案:《野望》初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野望》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并能够朗读《野望》的内容。
3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表达能力。
5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
教学准备:1 .《野望》的课文材料。
2 .教学PPT或黑板。
3 .学生个人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与学生们互动交流,询问学生们对野心的理解。
2 .展示一些与野心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想法。
二、课文导读(10分钟)1 .简要介绍《野望》的背景和作者。
2 .学生跟读课文,教师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3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情感表达。
三、课文理解(15分钟)1 .以小组形式讨论,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a.主人公的野心是什么?b.主人公为了实现野心做了哪些事情?C.主人公的野心给他带来了什么结果?d.你对主人公的行为有何评价?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四、人物形象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人公和其他人物。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五、写作练习(15分钟)1 .教师出示写作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关于野心的写作。
2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提高写作水平。
六、课堂练习(15分钟)1 .教师出示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检查答案,解答学生的疑惑。
七、教学评价(10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表现、参与度等方面。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感受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野望》的背景和作者有一定了解。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朗读课文内容。
3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4 .学生能够运用思辨能力进行写作,并展示一定的写作水平。
5 .学生能够思考和评价主人公的行为,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课堂练习题:1 .请简要介绍《野望》的背景和作者。
2 .主人公的野心是什么?他为了实现野心做了哪些事情?3 .描述一下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望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本文的学习中积累和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彷徨、孤独和苦闷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绩的《野望》。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了解诗意;
2.播放音频,营造气氛;
3.了解字词字义。
东皋(ɡ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1)薄暮:傍晚。
(2)徙倚(xǐ yǐ):徘徊。
(3)依:归依。
(4)落晖:落日。
(5)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6)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三)作者简介
王绩【jì】(585—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
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属山西.河津市)人。
其兄王通亦是当时名医,绩尝任秘书正字,后借故辞归,专心以医药济人。
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
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
心念仕途,却
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曾在隋代任秘书省正字,初唐时,以原官待召门下省,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
其《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等诗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
王绩《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
(四)深入探究
1.教师:全诗通过景色的描写表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讲解: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
2.教师:诗中第一联的描写中,哪些的描写突出了作者的怎样的心情?
讲解:“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3.教师:中间两联的描写中,作者的感情逐步的流入出来,是怎样体现的?
讲解:“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最后一联,作者借诗抒发了与自己不能从田园中找到慰藉的心情,具体的表现为?
讲解: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5.分析本诗的结构。
讲解: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起句写傍晚在东皋伫望,次句写望后产生的寂寞惘然心情。
三四句写晚景,用“树树”、“山山”、“皆”、“唯”极写“秋色”、“落晖”的浓重。
五六句通过人事活动,进一步写晚景。
最后两句说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
自己甘愿过“采薇而食”的隐居生活,表现出作者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
这首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五)再读本诗,体会作者的心情。
(六)寻找王绩的其他作品,读一读体会作者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