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7.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验报告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在之前的物理学习中,掌握了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实验技能,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电荷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了解,但对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静电现象的认识尚不深入。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进一步理解电荷的本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客观事实,敢于质疑、探索。
3.强调安全意识,让学生了解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防护措施,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交流能力。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新课内容:讲解电荷的概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等。
2.教师引导: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科学原理?”
3.学生思考: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静电现象的观察和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电荷的概念、电荷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等。
2.教师示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电荷的概念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如何使用验电器检测电荷?
3.教师引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电荷概念和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
2.练习题示例:
-解释为什么摩擦头发后可以吸引小纸片?
3.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意识。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九班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第1 篇【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了解原子结构及一个电子带的电荷量是e=1.6×10-19C。

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1.体会人们熟悉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过程。

2.通过试验,养成同学初步的观看、试验力量,初步的`分析、概括力量以及应用物理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试验,激发同学学习电学,探究电的学问的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养成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教学重点】电荷种类及相互作用,验电器原理,原子结构。

【教学难点】依据原子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缘由。

【教学预备】老师预备:自制多媒体、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颗粒泡沫屑若干。

同学分组:气球,颗粒泡沫屑若干、水、梳子、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内容老师活动同学活动一、激趣导入【情境创设】播放视频:好玩的放电现象。

【设置悬念】同学们知道这种奇妙现象的原理吗?【引入新课】这是一种放电现象,在了解电之前,可不要轻易尝试这种试验。

奇妙的电究竟是什么?从今日我们就渐渐揭开它的神奇面纱。

让我们一起走进两种电荷。

有兴趣的观看。

相互沟通热议。

二、探究新知1.摩擦起电【问题过渡】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这些现象发生的缘由是什么?【引导试验】日常生活中与以上现象类似的例子许多,想用给你供应的器材和身边的物品,亲自试试吗?【试验器材】梳子、塑料尺、气球、碎纸屑、轻小泡沫。

【提出问题】1.怎样推断物体是否带电?2.什么是摩擦起电?3.你还知道哪些摩擦起电现象?同学思索、相互沟通、争论。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6.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验报告等途径,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现象为例,如塑料梳子梳头发、衣服上的静电等,引发学生对电荷现象的兴趣。
2.提问:“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电荷是如何产生的?电荷间有哪些作用规律?”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4.结合静电现象,思考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防止方法,并撰写一篇短文。此作业旨在提高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5.完成课后练习题,涵盖本节课所学知识点。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
6.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电荷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实验、电荷作用力演示等。拍摄实验过程或制作PPT,下节课分享学习成果。
4.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电荷知识。
(四)课堂练习
1.设计课堂练习题,涵盖电荷间作用规律、导体和绝缘体特点、静电现象等内容,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3.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练习中的难题。
(五)总结归纳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一:电荷间作用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学生在理解电荷间作用力方向、大小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实验和实例来加深理解。同时,如何运用电荷间作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设想:设计电荷间作用力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总结规律。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利用课件展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学生的进步和发现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活实例引入: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为切入点,如摩擦头发后吸引小纸片、衣服上粘有灰尘等,引发学生对电荷现象的好奇。
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是什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5.知识应用: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组织课堂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促进知识的内化。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或进行小实验来解决问题。
6.情感态度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物理学的美,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掌握电荷知识。
2.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实验演示、问题解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的相互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4.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从现象到本质,逐步揭示电荷的内在规律。
4.教师指导:教师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五)总结归纳
1.学生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守恒定律等。
2.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纠正错误观念。
3.情感态度培养:强调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2.各小组汇报: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给予补充。
3.教师点评:教师针对各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的电荷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2.教学过程:
a.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电荷的概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摩擦起电原理等。
b.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c.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强调重点知识。
3.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பைடு நூலகம்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电荷现象为切入点,如静电、电荷在衣物上的吸附等,引发学生对电荷知识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实践探究,深入理解: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如摩擦起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思考、总结,深入理解电荷的特性和规律。
3.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电荷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防护、电荷分离技术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经历了前两年的物理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对基本的物理现象和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针对本章节两种电荷的内容,学情分析如下:
1.知识层面:学生对电荷的概念已有初步认识,但对其本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理解尚浅。需要通过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电荷的特性和规律。
1.教学内容:针对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摩擦起电现象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教学过程:
a.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电荷间如何相互作用、摩擦起电的原理是什么等。
b.学生通过讨论、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共同探讨问题,形成共识。
c.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3.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 15.1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5章第一节“两种电荷”。

具体内容包括:1. 电荷的定义与基本性质2. 正电荷与负电荷的定义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电荷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荷的概念,掌握电荷的基本性质。

2. 能够区分正电荷与负电荷,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3. 理解电荷守恒定律,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荷的定义、基本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电源、验电器、丝绸和毛皮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验电器、丝绸和毛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引发学生对电荷现象的兴趣。

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2. 基础知识讲解(15分钟)使用多媒体展示电荷的微观图像,讲解电荷的定义与基本性质。

介绍正电荷与负电荷的定义,并通过实验演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互动实验(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验电器检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4. 电荷守恒定律讲解(10分钟)通过具体案例,讲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与意义。

强调电荷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5. 随堂练习(5分钟)出示几个有关电荷的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解答。

引导学生运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问题。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与基本性质2. 正电荷与负电荷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电荷的定义与基本性质。

2. 解释正电荷与负电荷的定义,并给出一个实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并针对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

同时,可以布置一些拓展作业,如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静电实验,加深对电荷现象的理解。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了解电磁污染的危害,培养学生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对基本物理概念和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学生们已经接触过简单电路、电流、电压等电学知识,为学习电荷概念打下了基础。但学生对电荷的微观本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动的教学活动来加深理解。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电荷相关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严谨性和客观性。
3.通过学习电荷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总结反馈,巩固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难点,布置相关练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7.创新评价,激发兴趣: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实验操作、小组讨论、课后调研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8.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关爱环境的意识。
此外,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逐步发展,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形象比喻来帮助他们理解较为抽象的电荷概念。
在情感态度方面,九年级学生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和实际问题,对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较高的兴趣。因此,本章节教学应注重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的单位:库仑(C)。

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相互作用和单位,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气球,丝绸和毛皮。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闪电和静电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存在和性质。

2. 知识讲解:讲解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单位。

3. 实验演示:用丝绸和毛皮分别摩擦气球,观察气球带的电荷性质;将带电的气球靠近其他气球,观察相互作用现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笔记本记录实验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的电荷知识解释。

5. 知识巩固:讲解电荷守恒定律,并用实例进行解释。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 电荷的单位4. 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文字描述电荷的定义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解释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并给出一个实例。

(3)完成实验报告单,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

2. 答案:(1)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性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是: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

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作用规律;知道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及工作原理。

(2)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相关现象;会用原子及其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3)培养学生的利用物理意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两种电荷》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五章第一节内容,本节需要一个课时。

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学生对内容理解好坏,兴趣的产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续内容的学习状况。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及电荷的定向移动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

【教学重点】自然界电荷只有两种电荷的推理确认。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气球、梳子、粉笔、衣服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师生共同欣赏漂亮的夜景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两种电荷》。

(多媒体播放视频——各种漂亮的夜景)教师:这些美丽的图片都离不开什么呀?学生:电。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五章的第一节内容《两种电荷》请大家用5分钟的时间自主学习相关内容并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设计意图:从学生习以为常但又不能科学解释的生活现象入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点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二、新课讲授1、两种电荷(师生共同参与演示实验—通过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的体会物体带电教师: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我们说物体带了电?师生共同演示:用梳子摩擦头发可以使物体带电,用气球也可以使气球带电。

学生总结:物理学中,把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2. 电荷的单位:库仑(C)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荷的定义、单位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2. 能够运用所学的电荷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单位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室用具(如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静电吸附等,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存在和性质。

2. 新课导入:介绍电荷的定义、单位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实验演示:用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实验室用具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5. 知识巩固: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电荷的基本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2. 电荷的单位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列举三种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答案:摩擦起电、静电吸附、静电感应等。

2. 题目:用文字描述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答案: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答案:正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现象引入电荷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电荷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的单位:库仑。

4. 摩擦起电的原理:物体相互摩擦时,电荷的转移。

5. 静电现象:例如静电吸附、静电放电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性质和单位,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掌握静电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的性质和摩擦起电的原理。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性质和单位,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脱衣服时产生的静电、梳子梳头发时产生的静电等,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

2. 知识讲解:(1)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电荷的单位:库仑。

(4)摩擦起电的原理:物体相互摩擦时,电荷的转移。

3. 实验演示:(1)丝绸摩擦玻璃棒,观察玻璃棒带电现象。

(2)毛皮摩擦橡胶棒,观察橡胶棒带电现象。

4. 随堂练习:(1)判断正误: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2)完成实验报告册上的相关题目。

5. 知识拓展: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防止。

六、板书设计两种电荷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负电荷2. 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 电荷的单位库仑4. 摩擦起电的原理物体相互摩擦时,电荷的转移5. 静电现象静电吸附静电放电七、作业设计1. 判断正负电荷的题目:(1)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____电。

(2)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____电。

2. 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静电现象,并说明其原理。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5.1两种电荷(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5.1两种电荷(教案)

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

2.知道电荷有两种,和两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大量事例认识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拉近了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感知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和生活中已经有了摩擦起电的概念,从生活入手,通过实验,能够轻松的进入电学学习。

重点难点重点:1.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

2.知道电荷有两种,和两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原子及其结构。

教学过程1【讲授】预习预习要求阅读课本32页至35页内容,请自主完成下列问题,如果你觉得还有需要补充的内容和疑问,请记录下来,预备组内交流。

1、小实验:准备一堆小纸屑,用一把塑料梳子快速的梳头几下,然后把梳子靠近这堆小纸屑,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2、仔细观察电视机的屏幕,会发现屏幕上蒙有一层灰土,结合前面做的实验,你能总结出什么结论?2【活动】感受摩擦起电一:引入新课利用生活离不开的电引入电学的学习。

动动手:利用身边的东西摩擦,靠近小纸屑或者头发,看看会发现什么现象?橡胶棒/塑料尺/塑料梳子/气球/吸管等物品经过摩擦都可吸引纸屑/纸巾/头发等学生经过实验可以直观的感受到物体经过摩擦后变成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

联系上一节课的知识让学生理解物体经过摩擦后能量的转化3【活动】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二:自制小教具感受电荷的相互作用1.利用纸巾摩擦相同吸管带上同种负电荷,感受同种电荷的相互作用力。

2.让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带上正电荷,将玻璃棒靠近纸巾摩擦的吸管,向学生展示异种电荷的相互作用力总结:一起学习正电荷,负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活动】自主学习三:了解原子及其结构,更好的理解摩擦起电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原子及其结构,更好的理解摩擦起电。

通过画丝绸和玻璃棒、毛皮和橡胶棒的电子转移图,更直观的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的转移。

四:练习巩固1.带正电的玻璃棒慢慢靠近悬挂着的通草球时,发现球被排斥,这说明通草球()A.一定带负电 B.一定带正电.C.一定不带电. D.可能不带电,也可能带正电.2.甲、乙、丙三个带电小球,已知甲、丙互相吸引,乙、丙互相排斥,乙球带负电,则()A.甲球带负电,丙球带负电B.甲球带负电;丙球带正电C.甲球带正电,丙球带负电D.甲球带正电,丙球带正电3.有甲、乙、丙、丁四个带电小球,已知甲和乙互相吸引,丙和丁互相吸引,甲和丙互相排斥,丙球带负电,则()A.甲带正电. B.乙带正电C.丁带正电. D.乙带负电4.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验电器,分别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如果把它们的金属球互相接触一下,验电器金属箔的张角将()A.不变 B.变大一些C.变为零 D.变小一些,但不为零4.验电器的金属箔原来是张开的,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可观察到验电器的金属箔闭合后又张开了,则能说明()A.两片金属箔原来均带负电,后来带正电B.两片金属箔原来均带正电,后来带负电C.两片金属箔在玻璃棒靠近前后一直均带负电D.两片金属箔在玻璃棒靠近前后一直均带正电5.原子的中心是______,带______电,核外有绕核运动的______,带______电。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最新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两种电荷》教案(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摩擦起电。

2.知道正、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知道电量及其单位。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浓厚兴趣,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及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锻炼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动手操作、大胆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教学难点?导体中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三)教学过程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顺着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几件化纤毛衣,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你有过这种体会吗?你知道上面提到的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吗?总结:摩擦起电,同学们在小学自然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摩擦起电的知识。

摩擦起电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又是经常可以看到的。

那么,带了电的物体具有哪些性质?头发为什么会随梳子飘起来?在这一节里,我们将继续进行学习和讨论。

1摩擦起电①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②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我们看到,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演示实验:①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排斥。

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也互相排斥。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5.12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5.12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1.理解电荷的抽象概念,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
2.掌握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将电荷知识与已学的电流、电阻等概念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针对这些挑战,教师应采取以下策略:
1.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降低他们对电荷概念的抽象感。
2.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如动画演示、模型展示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二)讲授新知
1.电荷概念:教师详细讲解电荷的概念,包括正电荷、负电荷的定义,以及电荷守恒定律。
2.电荷作用规律: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和动画展示,讲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物体带电方法:教师介绍物体带电的常见方法,如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等,并解释其物理原理。
4.电荷与电流、电阻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将电荷知识与之前学习的电流、电阻等概念相结合,解释电路中电荷的运动和作用。
4.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和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等方法,从实验现象中提炼出电荷的作用规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涉及到力的作用,学生需要将这一规律与之前学习的力的概念相结合,形成系统的理解。
2.电荷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需要能够将电荷知识应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静电、电荷分离等,这要求他们在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3.电荷知识与电流、电阻等概念的整合。
-学生需要将电荷知识与之前学习的电流、电阻等概念有效整合,形成完整的电路知识体系。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对两种不同电荷的描述,属于电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性质,为后续电学内容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二、课标要求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摩擦起电现象,但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有一定的难度,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是比较抽象的内容,需要从实验探究中入手。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相关现象。

2.知道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及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3.知道原子及其结构、摩擦起电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2.通过利用带电体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五、教学重难点本节教学内容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和“匀导体和绝缘体”三部分内容组成,重点是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的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难点是对电荷的认识。

由于电荷无法直接观察,比较抽象,学生只能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推理来理解电荷的概念。

由于对电荷的最直观的感性认识来源于摩擦起电现象,所以做好摩擦起电的演示实验是关键。

本节的另一个难点是通过实验进行推理,得出“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推理过程。

重点:认识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对电荷的认识。

六、教学策略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摩擦过的气球会吸引头发”“摩擦过的气球会使细水流弯曲”等实验演示,充分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关注,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物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通过现象观察的方式,引入两种电荷以及他们的相互作用规律。

对于电荷量等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进行讲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资料阅读的形式体会其概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5.1《两种电荷》名师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5.1《两种电荷》名师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5.1《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来自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电荷的定义:电荷是物体所带的基本属性,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的单位: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符号为C。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单位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让学生掌握电荷的守恒定律,并能够运用守恒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荷的定义、单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守恒定律。

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毛皮、橡胶棒、玻璃棒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小纸片,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排斥小纸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电荷的定义、单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守恒定律。

3. 实验演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进行实验,验证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相关问题。

5. 例题讲解:讲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如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电荷的总量是如何保持不变的。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电荷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荷守恒定律在电容器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单位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 电荷的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摩擦过的橡胶棒分别带什么电荷?(2)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摩擦过的橡胶棒之间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3)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摩擦过的橡胶棒分别吸引或排斥小纸片的原因是什么?2. 请举例说明电荷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5.1两种电荷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5.1两种电荷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带电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如闪电、静电吸附等,让学生充分感受电荷的存在。
2.设计有趣的实验情景,如“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轻小纸片”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到电荷的相互作用。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电荷有哪些性质?”、“电荷间有哪些相互作用?”等,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在案例中,我还结合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了生动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此外,我还设计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中存在的两种电荷,并能正确区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1.结合生活实例,创设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如“为什么摩擦过的物体会带有电荷?”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带电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如闪电、静电吸附等,让学生充分感受电荷的存在。
3.设计有趣的实验情景,如“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轻小纸片”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到电荷的相互作用。
2.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带电现象,提高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两种电荷的产生和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成果。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15.1两种电荷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15.1两种电荷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理解电荷守恒定律,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运用。

2. 教学重点: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室用具(如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闪电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闪电是由什么引起的。

2. 新课导入:介绍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3. 课堂讲解:讲解电荷守恒定律,并通过实验演示电荷的转移。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电荷的题目,让学生当场解答。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电荷的题目,让学生课后思考。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两种电荷2. 板书内容: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2)电荷守恒定律说明电荷可以被创造或消灭。

两种电荷九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15.1优秀教学案例

两种电荷九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15.1优秀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开始,我会通过展示一些与电荷相关的日常现象,如静电、闪电等,引导学生关注电荷的概念。然后,我会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们对这些现象有什么疑问吗?”让学生思考电荷的本质和产生原因。通过导入新课,学生将能够对电荷有初步的认识,并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后,我会开始讲授电荷的相关知识。首先,我会向学生介绍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概念,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电荷的特点。接着,我会讲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最后,我会讲解电荷守恒定律,让学生明白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发生转移。通过讲授新知,学生将能够掌握电荷的基本概念和相互作用规律。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我将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思考自己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电荷的概念和相互作用规律。然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评价,让他们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将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我会提出一些问题,如“电荷是如何产生的?”“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背后有什么原因?”等,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通过问题导向,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电荷的概念和相互作用规律。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和合作。每个小组都会得到一些实验器材,让他们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将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两种电荷》是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原子结构、原子核、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课本图4-3所示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的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对应,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

电荷量的单位是直接告诉学生的,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了解,应举例说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②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构造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③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了解金属中存在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2.过程与方法①经历实验探究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②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③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②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具有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1.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了解原子结构和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存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阅读法。

【教学准备】1、裁剪机器人钢铁侠的视频。

|2、玻璃棒、丝绸、橡胶棒、纸屑和泡沫、塑料尺、圆珠笔杆、梳子、验电器、金属杆、塑料杆、矿泉水瓶、气球、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探究兴趣,引入新课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机器人钢铁侠。

、师:随着机器人在各个领域的兴起,钢铁侠要能正常工作,离不开我们生活一种很熟悉的东西,是什么(电)那么,你们想了解电的有关知识吗好!这节我就带大家进入电的世界。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老师利用矿泉水瓶在底部扎一小孔形成水流,先让梳子靠近水流观察现象,然后在头发上摩擦几下梳子再靠近水流观察现象。

你看发生了什么现象师:摩擦后的梳子能吸引水流,你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师:对!这是摩擦起电现象,人类对电世界的认识就是从这一现象开始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最基本的问题──电荷。

(板书)大屏幕展示学习目标。

二、进行新课1.摩擦起电;下面同学们来做一个实验,老师说一下实验的要求和目的:【学生实验】:先用塑料尺(或塑料梳子、圆珠笔、玻璃棒、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

然后塑料尺、塑料梳子、圆珠笔和头发(玻璃棒和丝绸布、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后,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观察,教师巡回指导)(课件展示问题)师:这两次实验现象相同吗(不同)师:两次实验现象有什么不同(不摩擦时塑料尺等不吸引碎纸屑,摩擦后吸引碎纸屑)师:被摩擦过的物体为什么会吸引碎纸屑(因为摩擦过的物体带了“电”。

)师:对!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它带了电,或说带了电荷。

(板书)(课件展示概念)你刚才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的(摩擦)师: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摩擦起电。

(课件展示概念)}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类似的摩擦起电现象吗(讨论后举例并课件展示)①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②在干燥的秋冬季节,晚上脱毛衣时会发现一些小火花,并伴有“啪啪”的响声;③经常使用的电风扇,扇叶表面往往会带上一些灰尘;④小朋友玩的塑料滑梯上,和高速行驶的汽车车门上,当人用手去触摸时,人会触电。

师:同学们回答很好,实际上,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体带电,只要你细心观察,还会有更多发现的。

2.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师: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用摩擦的方法使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演示实验:(播放实验视频)①用丝绸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玻璃棒,将一根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玻璃棒靠近。

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老师演示)②用毛皮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橡胶棒,将一根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橡胶棒靠近它。

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演示)③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它。

你看到什么现象此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学生演示)(生1: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同)师:很好!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体带电。

带电后的物体带的电荷不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种类相同,就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种类相同,没有第三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为了研究方便,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是怎样规定的呢(用绸布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可用“+”表示。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负电荷,可用“-”表示。

)生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课件展示)>师:两个带电体相互排斥,则有:带同种电荷。

两个带电体相互吸引,则有:①带异种电荷;②一带电,另一个不带电。

3.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电荷量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常有:1、利用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来判断。

2、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来判断。

、【试一试】下面这两个练习各用什么方法检验物体带电的:练习:1.用摩擦过的物体去靠近碎纸片,碎纸片被吸引过来,能不能判断该物体带了电问:这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的(1)利用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来判断。

2.有三个带电体,若A排斥B,B吸引C,如果A带负电,则B带电,C带电。

问:这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的(2)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来判断。

师: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验电器来检验(出示验电器并介绍构造,课件展示)。

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下面我们再来做一组实验,看用验电器能否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边说边演示用实物介绍,并用课件展示):1.先用不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2.再用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3.最后用力摩擦橡胶棒,再将它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1、2步后: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不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不张开,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

)师:对!可见验电器可以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验电器的作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课件),思考:此时金属箔片带什么电荷金属箔片为什么会张开(带负电荷,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验电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课件)原理: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性质。

最后老师演示3步。

(电荷量的教学)师: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带电多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片张角大。

)想一想: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我们可以判断出什么(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越大,说明所带电荷越多,我们把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认识电荷量…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大约只有10-7C,一片带电的云所带的电荷约几十库。

---用图片(课件展示)4.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师: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带上了电荷、雷雨云也带上了电荷,电荷从哪里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9页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的内容就明白了。

(课件展示)阅读后,请回答:(1)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原子是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2)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3)什么叫元电荷其电荷量是多少最小电荷叫元电荷(e)e=1.6×10-19C (4)带电体的带电荷量有什么特点(5)通常情况下,原子为什么是中性请看下面这个氧原子示意图,这个氧原子带电吗】(那么摩擦起电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个问题课下我们可以结合课后“动手动脑”中的问题从电子的得失方面去猜想一下。

)5.电荷定向移动摩擦起电的原因接下来请大家看大屏幕上视频:这个女孩用手摸带电的金属球,她的头发都竖立起来了。

她的头发竖起来说明了什么(带了电)头发上的电荷从哪里来的(金属球上)那么说电荷可以移动。

(1)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2)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注意: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6、导体和绝缘体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看一看:1.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和B 连接起来。

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说明金属杆中有电荷在定向移动)。

金属中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叫自由电子。

可见金属是导电的,像金属这样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你知道常见的导体有什么吗常见的导体有: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大地等。

2.接着老师让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塑料棒把A和B连接起来。

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电荷不能通过塑料杆定向移动。

)师:由于塑料内部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可见塑料不善于导电。

我们就把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塑料、陶瓷、油、干燥空气等。

(阅读课本P35相关内容)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探究活动:1.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2.导体易导电是因为导体中有自由电荷,绝缘体不易。

3. 导电是因为绝缘体中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4.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

~三、课堂练习1.电工师傅工作时常常要穿一双厚橡胶底的鞋,俗称“电工鞋”。

问:这种鞋有何作用呢2.有三个带电的小球,甲吸引乙,乙吸引丙,那么当甲和丙靠近时,看到的现象是( ) A.互相吸引B.互相排斥C.既不相吸也不相斥D.无法判断3.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这可以表明金属箔( ) A.得到电子B.失去电子C.得到或失去电子D.得到或失去质子'四、课堂小结(基本知识)1.电荷:概念、单位、相互作用2.测量工具——验电器:构造、原理及使用3.导体和绝缘体版书设计§15~1 两种电荷?一、摩擦起电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明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