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
第二节海底扩张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说
煤沼 沙漠砂
盐类沉积 生物礁
冰川 沙漠 热带
4、古生物证据
南美和非洲都在石 炭-二叠纪找到过中 龙化石
广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南 美、非洲晚古生代地层中的 古植物舌羊齿
5、古地磁证据
20世纪50年代,古地磁研究在英国可谓盛极一时。由著名物理 家布莱克特(Blackett)及朗科恩(Runcorn)领导的两个小组, 用极精密的仪器,测定了一批岩石的化石磁性。将几千或几万 年期间加以平均,就可以得出某一时代岩石标本所在地的古纬 度以及相应的古地磁极位置。 结果表明:测得的古纬度往往与目前所处的纬度有颇大的差别。
距今
(百万年)
现代海底的年龄:在洋脊处最新,向两侧依次逐渐变老
2.海底扩张理论
案例: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距今1.3亿年前,新的地幔物 质对流,岩浆上升侵入大陆 上部,使大陆向上隆起,并 产生无数的裂隙
距今7000—8000万年,地 壳断开处,岩块下陷,形成 裂谷带
距今6000—7000万年, 地幔加速对流,裂谷扩 张,形成初期的海洋, 上升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海洋地壳
2.2 海底扩张理论 与板块构造学说
1.大陆漂移说
• 一般认为魏格纳是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他 主张地球表层存在着大规模水平运动,海洋 和陆地的分布格局处在永恒的变化过程中。
•观察:大陆外形的吻合性(南美-非洲)
• 大陆的拼合: 海岸线吻合(当用 大陆架边缘合
• 中生代以后,联合古陆解体、分 裂,其碎块——即现代的各大陆 块逐渐漂移到今日所处的位置。
• 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渐形 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泛大洋 (古太平洋)收缩而成为现今的 太平洋。
相关证据
1.地质构造上的吻合性 魏格纳首先追踪了大西洋两岸的褶皱山系和地层。他相当满意地 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岩石、地层和褶皱构造确实像搭积木一样可 以搭配起来。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一、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1、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2、海底扩张说海底扩张说认为:密度较小的大洋壳浮在密度较大的地幔软流圈之上;由于地幔温度的不均一性,导致地幔物质密度的不均一性,从而在地幔或软流圈中引起物质的对流,形成若干环流;在两个向上环流的地方,使大洋壳受到拉张作用,形成大洋中脊,中脊被拉开形成两排脊峰和中间谷,来自地幔的岩浆不断从洋脊涌出,冷凝后形成新的洋壳,所以大洋中脊又叫生长脊,温度和热流值都较高;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环流不断向两侧推开,也就是如传送带一样不断向两侧扩张,因此就产生了地磁异常条带在大洋中脊两旁有规律的排列以及洋壳年龄离洋脊越远越老的现象;大洋中脊两侧向外扩张速度(半速度)大约为每年1—2cm,有的可达3—8cm;在向下环流的地方,或在不断扩张的大洋壳与大陆壳相遇的地方,由于前者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向大陆壳下俯冲,形成海沟或贝尼奥夫带;向大陆壳下面倾斜插入的大洋壳,由于远离中脊,温度已经变冷,同时海底沉积物中的水分也被带入深部,形成海沟低热流值带;另一方面,由于深部地热作用,再加上强大的摩擦,在大约深150—200km处,导致大洋壳局部或全部熔融,形成岩浆,岩浆及挥发成分的强大内压促使其向上侵入,并携带大量热能上升,因此在海沟向陆一侧一定距离处形成高热流值;同时,来自地幔的、以及混杂了重熔陆壳的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和岛弧;这些火山喷出的岩浆,由于混入了硅铝层(沉积物,大陆壳重熔物质)的成分,因此经常是属于中性的安山岩质(在环太平洋区安山岩出露的界线,称为安山岩线)。
简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
简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三大重要理论,对于解释地球表面现象和地质结构变化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大陆漂移理论是20世纪初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的。
他发现地球上的大陆形状相互契合,如南美洲的东岸与非洲的西岸形状相似。
同时,他还发现了相同类型的岩石和化石在南美洲和非洲之间出现的情况。
这些观察使得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设,即地球上的大陆是在地壳上漂浮移动的。
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是由一个超大陆分裂形成的,这个超大陆被称为“盘古大陆”,后来分裂成了现在的各个大陆。
大陆漂移理论后来得到了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和发展,成为现代地质学的基础。
海底扩张理论是由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在这个时期,科学家开始利用声纳技术对海底地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他们发现,海底脊是地球表面最长的山脉,它们从大洋中央延伸,形成了一个环绕地球的蛇形结构。
在海底脊的两侧,地壳表面呈现出一系列的断层和裂谷。
通过对这些断层和裂谷的研究,科学家发现,海底脊是由地壳从中间裂开,新的地壳不断从裂隙中涌出,使得海底地壳不断扩张。
这个过程被称为海底扩张,它是地球表面构造变化的重要证据之一。
板块构造学说是对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地壳是由一系列的地质构造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导致了地壳的变形和地震、火山等地质活动的发生。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上的地壳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种类型。
大陆板块主要由大陆地壳组成,而海洋板块主要由海洋地壳组成。
这些板块之间以海底扩张区和板块边界为界,通过相互碰撞、分离和滑动等运动方式相互作用。
这些板块构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总结起来,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三大重要理论。
大陆漂移理论解释了大陆形状的契合和相似性,海底扩张理论解释了海底脊的形成和海底地壳的扩张,而板块构造学说进一步发展了前两者的观点,并提出了地壳板块运动的概念。
地球科学中的海底扩张与板块运动
地球科学中的海底扩张与板块运动地球是宇宙中一个非常特殊的行星,它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包括陆地、海洋、河流、山脉等各种景观。
这个行星上的各种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构造和运动息息相关。
其中,海底扩张和板块运动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海底扩张海底扩张是指海底地壳表面不断向两侧扩张的现象。
它是在大西洋、印度洋所发现的一种仅仅在海底发生的地质现象,西伯利亚的冰川印痕及美洲大陆东海岸附近地壳遍布的无数裂纹进行观察即可知道海底扩张现象。
在海底扩张现象中,新的海底皆是由岩浆及熔岩尽可能的向上冲击造成的,这些熔岩和岩浆主要是由地幔及地壳熔化而来。
此外,海底扩张还与地球内部的洋脊有关。
洋脊是海底山脉系统的一部分,沿着地球的大洋中脊延伸。
这条脊线上存在着许多裂隙,使得地幔熔岩能够喷出来形成新的岩石层,导致海底地壳的扩张。
这个过程也被称为海底拓扑。
二、板块运动在地球的地壳就像一个巨大的拼图,由许多小块构成。
这些小块的运动是板块运动。
板块运动是指地球上各个板块相对于对方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板块运动是地球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课题,它涉及到岩石、地震、火山、地壳形变、地形变化等多个方面。
板块移动的速度大约是每年几成厘米。
在板块运动的过程中,岩石从地幔上涌到地壳上面。
当地壳被岩石覆盖,它就变成一块板块。
这种板块可以被认为是动物玩具拼图上的一块,许多小块组合成一个大地块。
这些板块相互作用,会导致地球上地震、火山诸多自然灾害。
三、结论总之,海底扩张和板块运动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通过对这些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地球的构造和运动方式,为人类人活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海底扩张及板块构造
海底扩张及块构造1.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思想和证据。
2.了解洋脊、洋脊地震带、洋脊沉积物分布特征、两种大陆边缘、洋底海山及火山岛链、热点等特点。
(见后详细)3.准确把握海底扩张的证据,包括古地磁学(地磁场转向、海底地磁条带)、海底年龄、洋中脊考察、转换断层。
4.掌握板块构造的含义、板块划分的依据、三大类板块边界(离散型、聚敛型、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全球板块划分、板块运动可能的驱动力。
5.了解板块构造与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造山运动、成矿作用等的关系。
大陆漂移地球自它诞生以来,从未停止过活动,沧海桑田、山河巨变。
最为神奇的是茫茫大地竟能象巨轮那样一漂千里,至今不息。
2千多年前,古希腊人就认为大地像“木筏”那样漂浮在水上。
1620年已有人注意到大西洋两岸轮廓可以相互拼合。
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他认为2亿年前全球各大陆曾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超大陆,又称…联合古陆‟,随后才分裂,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1大陆漂移魏格纳(A.Wegner)(1880-1930),大陆漂移理论的创始人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魏格纳受伤在医院治疗,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非常吻合,从而产生了大西洋两岸陆地曾在一起,后经裂开和漂移成了今天格局的想法。
他广泛收集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等方面的证据。
1915年出版了《大陆和海洋的起源》,阐述了大陆漂移的观点。
大陆漂移理论的证据证据1:相邻大陆的边缘形态可以拼接魏格纳为证实大陆漂移所收集的大量资料,至今仍然是难以辩驳的铁证。
其中,大陆岸线的吻合是最吸引人的证据。
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1965年,人们曾根据大西洋最新海深图通过计算机对1000米等深线处进行拟合,发现两岸几乎可以完美无缺的拼接。
具有如此高的拟合度不可能是偶然造成的。
3最初发现南美洲与非洲可以拼合,后来已将各大洲拼合起来4证据2:相邻大陆在地层上有许多相似性和可拼合性更令人信服的是两岸相同地质年代的山系、地层或岩块都可以一一对应加以拼接。
高中地理备课参考 海底扩张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说
第二章第二节海底扩张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说相对陆地的地形而言,人类对海底地形的认识要粗浅的多,特别是对海底地形成因的研究尚处于假说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后,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标志着对海底地形成因有课较为科学的解释。
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的结果。
地球圈层结构图: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板块构造1.读下图,完成1-2题。
1.关于海底扩张学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海底扩张依据之一是海底岩石年龄较轻,且在中脊两侧呈对称分布B .海岭是大洋地壳消亡处C .海沟是大洋地壳生长处D .上升的地幔物质在海沟开裂处冷凝形成新地壳层,并不断向两侧推移2.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认为岩石圈被不同的构造带分割成许多单元,即板块B.板块漂浮在硅铝层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C.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肯定形成山脉D.六大板块均由陆壳和洋壳两部分组成答案:1.A 2. A。
板块构造学说的三大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三大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是描述地球内部结构和演化的重要理论。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以下是其三大观点:
1. 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外层被划分为许多大型的板块,这些板块由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大的动态系统之一。
这些板块可以在地球表面上进行相对运动,分为三种类型:边界相对推动(板块边缘相互拉近或推离)、边界相互滑动或剪切、边界相互碰撞或俯冲。
板块运动是地球上地震、火山爆发和山脉形成等地质现象的重要原因。
2. 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海洋底部存在一个名为海底扩张带的区域,这是地球地幔中的炽热岩浆上涌至地壳,形成新的海洋地壳的地方。
在海底扩张带上,岩浆通过断裂缝隙喷出,并逐渐冷却形成新的地壳。
这个过程被称为中洋脊,是地球地壳形成的主要机制之一。
3. 构造地貌形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上的构造地貌(如山脉、盆地和断层)是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形的结果。
当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时会形成山脉,当板块相互分离时会形成裂谷和海洋中脊。
板块运动还会使地壳发生拉伸、挤压和剪切等变形,造成地壳中的断层和台阶。
这些构造地貌的形成对地球的地质历史和地质演化有重要影响,也为地质资源勘探提供了重要线索。
第十章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
磁异常条带的发现 地球磁极反转
地球南北磁极大约以 100万年为周期会反 正反转。 保持一定地磁极性的 大阶段称为期,期 间包含的短暂地磁 反向时期称为事件。
洋脊涌出的 玄武岩应当 记录了不同 时期的地磁 反转情况, 而且洋脊两 侧应当呈对 称分布。
大洋底的磁异常条带的对称分布
转换断层的发现
大陆漂移的主要动力。
英国学者霍尔姆斯提出了地幔对流说
软流圈对流说
双层对流说
第二节 海底扩张说的提出
声纳, 地震剖面, 大洋钻探, 海洋探测 卫星
海沟, 大洋中脊, 转换断层, 沉积物
1、地球表面最长的山脉 --大洋中脊
大西洋中脊外形
大洋中脊的特点:
总长度超过64000km,宽度1000-4000km,高出海 底2000-3000m,衡截面呈平缓的等腰三角形,沿着 洋脊两侧发育许多纵向断裂,而洋脊中部则发育一系 列高角度正断层构成的地堑裂谷。 浅源地震十分频繁。 沉积物从洋脊往两侧逐渐加厚,达大陆边缘最厚处达 500-600m,超过1亿年。 高地热流。
证据四:
石炭二叠纪 的冰川活动 记录在很多 现今的热带 地区
大陆漂移 的过程
为什么大陆漂移学说当时没有 得到普遍认可?
大陆漂移假说的缺陷:
没有给出一个合理解释大陆漂移动力的机制。
魏格纳认为比重较小的花岗岩层在比重较大的玄
武岩层上漂浮和移动。
他认为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和惯性运动的拖曳力是
2两种大陆边缘稳定型大陆边缘几乎没有火山地震等现象下部是大陆型地壳坡度很小经常贮存油气资源被很厚的沉积层覆盖例如大西洋两岸均属此类大陆边缘活动型大陆边缘火山地震等现象频繁沟弧盆体系发育陆坡迅速过渡为陡峭的海沟沉积物被俯冲过程带入深部大洋型地壳在此处向大陆下俯冲海沟是大洋中最深的地方例如太平洋两岸均属此类大陆边缘热点的发现
板块构造和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和海底扩张
板块构造和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和海底扩张板块结构与海床扩展板块结构理论描述岩石圈的运动。
岩石圈是相对坚硬的地球外层,包括全部地壳和部分地幔。
岩石圈被划分为几十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板块,一般而言这些板块都处于相对运动之中。
一道中海脊是板块之间的边界,在那里新的岩石圈的物质从下部注入。
当板块从中海脊脱离时,它们滑向在岩石圈基部较易变形的地层上。
因为地球的大小本质上是不变的,只有同等数量的岩石圈物质在其它地方被吞没,新的岩石圈才能生成。
销毁旧岩石圈的地方形成另外一种板块边界:一块潜没的区域。
在这里,一块板块潜没到另一板块的边缘之下并结合入地幔之中。
两种板块边界均与地层系统、地震以及火山活动有关,但在两种边界处观察到的诸般地质活动却迥然不同。
海床扩展说实际上早于板块结构理论。
在20世纪60年代它的理论雏形中,描述了海底的生成和毁灭,但没有详细介绍坚硬的岩石圈板块。
这个假定不久之后为发现所证实。
该发现表明地球磁场周期性的逆转被记录在海洋地壳中。
当岩浆从中海脊下涌起的时候,岩浆中的磁铁矿物质按地磁场的方向被磁化。
岩浆冷却并凝固下来后,地磁场的方向和磁极被保留在磁化了的火山岩中。
磁场的逆转形成一系列与断层轴线平行的条形磁区。
这样海洋壳就扮演了磁带的角色,记录下可以鉴定时间的地磁场的历史。
条形磁区的宽度表明了海底扩展的速度。
板块构造理论描述了岩石圈的运动,岩石圈是地球相对坚硬的外层,包括所有的地壳和部分下地幔。
岩石圈地】岩石圈(被分成几十个不同大小和形状的板,通常这些板是相对于彼此运动的。
大洋中脊是板块之间的边界,新的岩石圈物质从下面注入。
由于地球的大小基本上是不变的,只有当同等数量的岩石圈物质在其他地方被消耗掉时,新的岩石圈才能在大洋中脊形成。
这次破坏的地点是另一种板块边界,即俯冲带。
在那里,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的边缘之下,重新并入地幔。
这两种板块边界都与断层系统、地震和火山活动有关,但在这两种边界观察到的地质活动种类却大不相同。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引言: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一直是地球科学的研究热点,而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理论是解释这些现象的重要理论之一。
本文将探讨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理论如何解释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并探究这些理论对地球科学的影响。
一、海底扩张理论1.1 基本概念海底扩张理论是指地球表层快速分裂和新地壳形成的过程。
相对海洋地壳来说,陆地地壳较为稳定,但海底地壳以及地球其他板块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运动。
海底扩张理论解释了地球上大型构造如大洋中脊以及地壳构造的形成和演化。
1.2 海底扩张过程海底扩张是由于板块构造运动引起的,而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的岩石外壳由一系列构成的巨大板块组成。
当板块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岩石地壳在大洋中脊处分离,岩浆涌入形成新的岩石地壳。
1.3 海底扩张与地震活动海底扩张与地震活动密切相关。
当岩石地壳分离时,板块边界处会形成断层,因此在板块构造边界附近地震活动较为频繁。
这些地震是由于板块移动的摩擦力和断层活动引起的。
二、板块构造理论2.1 基本概念板块构造理论是地球科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地壳由一系列相对独立的地质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
2.2 板块构造运动板块构造运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边界的扩张、边界的聚合和边界的滑移。
这些运动使得板块相对移动,从而导致了地壳的变形和运动。
2.3 板块构造与地震活动板块的相对运动在板块边界处会形成断层,这些断层是地震活动的主要来源。
当板块相互摩擦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断层会发生滑移,从而引发地震。
地震震级和断层活动的强度与板块构造运动的性质和速度密切相关。
三、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的解释3.1 地壳运动的解释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理论为地壳运动提供了解释。
海底扩张是地球表面的一种快速扩张过程,而板块构造运动则是地球表面巨大板块的相对移动。
这些理论揭示了地壳变动的机制,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抬升等现象。
3.2 地震活动的解释地震活动主要发生在地壳运动极其剧烈的地区。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一、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1、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2、海底扩张说海底扩张说认为:密度较小的大洋壳浮在密度较大的地幔软流圈之上;由于地幔温度的不均一性,导致地幔物质密度的不均一性,从而在地幔或软流圈中引起物质的对流,形成若干环流;在两个向上环流的地方,使大洋壳受到拉张作用,形成大洋中脊,中脊被拉开形成两排脊峰和中间谷,来自地幔的岩浆不断从洋脊涌出,冷凝后形成新的洋壳,所以大洋中脊又叫生长脊,温度和热流值都较高;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环流不断向两侧推开,也就是如传送带一样不断向两侧扩张,因此就产生了地磁异常条带在大洋中脊两旁有规律的排列以及洋壳年龄离洋脊越远越老的现象;大洋中脊两侧向外扩张速度(半速度)大约为每年1—2cm,有的可达3—8cm;在向下环流的地方,或在不断扩张的大洋壳与大陆壳相遇的地方,由于前者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向大陆壳下俯冲,形成海沟或贝尼奥夫带;向大陆壳下面倾斜插入的大洋壳,由于远离中脊,温度已经变冷,同时海底沉积物中的水分也被带入深部,形成海沟低热流值带;另一方面,由于深部地热作用,再加上强大的摩擦,在大约深150—200km处,导致大洋壳局部或全部熔融,形成岩浆,岩浆及挥发成分的强大内压促使其向上侵入,并携带大量热能上升,因此在海沟向陆一侧一定距离处形成高热流值;同时,来自地幔的、以及混杂了重熔陆壳的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和岛弧;这些火山喷出的岩浆,由于混入了硅铝层(沉积物,大陆壳重熔物质)的成分,因此经常是属于中性的安山岩质(在环太平洋区安山岩出露的界线,称为安山岩线)。
10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
海底扩张的结果:
由于洋底一直在生长和更新着,所以不管是新生 的大西洋和印度洋,还是古老的太平洋,其洋底地壳
都相当年青,不早于中生代,从而接受的海洋沉积层
比较薄。大洋中脊顶部由于是热的地幔物质涌出的地 方,故出现高热流值;而海沟由于是冷的、轻的地壳 物质俯冲潜没的地方,故出现低热流值和重力负异 常。
冰岛西南方向大西洋中脊实测海底地磁条带
(二)深海钻探成果
深海钻探工作开始于1968年,深海钻探证实 ,深海沉积物由洋脊向两侧从无到有、从薄到 厚,沉积层序由少到多,最底部沉积物的年龄 愈来愈老,并且与海底磁异常条带所预测的年 龄十分吻合,深海钻探所采得的最老沉积物的 年龄不老于1.7亿年(晚侏罗世)。 深海钻探成果令人信服地证实了海底扩张 理论。
最有力的证据是古地磁学研究的成果。
第二节
海底扩张
一、海底扩张说的提出
二、海底扩张说的验证
第二节
海底扩张
一、海底扩张说的提出
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较发达的西方各国出于军
事、资源与能源等方面的考虑,开展了广泛的海底地
形与地质调查。到20世纪60代初,海底调查已获得了
大量新成果与新资料,为海底扩张说的建立准备了条
大陆漂移学说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地球表层存在大规模的水平运动—活动论 较轻的硅铝质大陆块在较重的硅镁层之上漂移, 年均漂移速率可能在米级以上(快速)。 古生代晚期全球大陆连成联合古陆或泛大陆-Pangaea 其周围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 自中生代开始,在某种作用力影响下,泛大陆逐渐破 裂、分离和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 由于大陆硅铝层在硅镁层上作大规模的水平漂移,从 中生代开始,使晚古生代泛大陆分裂、漂移,并形成现今 海陆分布基本轮廓的过程,叫大陆漂移。
海底扩张与地球板块构造
海底扩张与地球板块构造地球的表面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不断地在移动。
而在海洋板块的边缘,常常会发生海底扩张的现象。
海底扩张是指海洋板块不断分离,使得岩石从地球深处升起,填补板块边缘所形成的缺口。
这一过程不仅影响着地球的地壳构造,还为地质学家们研究海洋演化和地壳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首先,海底扩张是地球板块构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地壳是由多个坚硬的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尺度较大的扩展和碰撞。
地球板块的运动导致了地壳的变形和形态的变化。
海底扩张是板块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表明海洋板块在扩展和分离,从而促使地壳产生新的物质。
事实上,地球的大部分新生地壳都是通过海底扩张形成的。
这一过程的关键是海洋岩浆的储存和喷发,岩浆的喷发使得新的地壳得以形成。
因此,海底扩张是地壳演化和板块构造的重要环节。
其次,海底扩张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动力学特征。
地球内部的地幔是一层高温高压的物质,它处于半固态状态。
地幔物质的流动和对流导致了地球板块的运动和地壳的形变。
海底扩张是地幔物质对外界的响应,它反映了地球内部的动力学特征。
例如,地幔的部分融化和岩浆的升起是海底扩张的关键过程。
在地球内部,岩石的熔融和固化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通过海底扩张来研究和理解。
通过研究海底扩张,科学家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和热力学过程,进一步揭示地球的地壳构造和板块演化。
此外,海底扩张对于海洋演化和生物多样性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复杂的生态链条。
海洋板块的扩张和分离为海洋中的生物提供了新的栖息地和环境。
例如,海底扩张的新生地壳上的烟囱是深海生物的热液生态系统,这些生物适应了高温高压的环境,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
海底扩张还为海洋学家提供了研究海洋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的机会。
通过研究海底扩张过程中古代生物化石的分布和演化趋势,科学家可以重建海洋的演化历史和生物多样性变化过程。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ppt
三、板块构造 3. 板块开合的“威尔逊旋回”
板块最初运动始于洋中脊,热对流将地幔物质带至 地表洋中脊部位,冷却后便成为新生的洋底,并从大 洋中脊向两侧作水平扩张。在其到达大陆边缘后,因 受到大陆板块的阻挠而发生碰撞,部分物质拼贴于大 陆边缘,使大陆沿侧向增生长大;部分物质俯冲下插, 最后重新熔融于地幔中而完成一次循环
安第斯型(山弧-海沟型),大洋板块沿陆缘 海沟俯冲于山弧之下,主要见于南美大陆西部 边缘。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2) 汇聚型边界 ①俯冲边界
大陆板块
边缘海
岛弧
海沟
岩石圈
软流圈
日本海沟处的板 块俯冲作用与地 震震源分布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2) 汇聚型边界 ①俯冲边界
张?
B.重力拖曳。海沟处的拖曳力和大 洋中脊处高密度物质的水平重力分 量拖曳着板块水平运动;
C.热柱模型认为所有的向上对流被 限定在几个狭窄的地幔柱内,而下 降流则是冷的、重的俯冲着的大洋 板块。
主要内容: 1、基本概念 2、地壳的垂直运动 3、地壳的水平运动
4、大陆构造研究新进展(略)
思考题
1. 大陆漂移学说有哪些主要证据? 2. 海底在什么部位扩张?通过什么方式扩
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Pangea),围绕 联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 3.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 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
一、大陆漂移学说
非洲与南美洲大 陆沿大陆坡 900m深处的拼 合,棕色表示大 陆重叠区域
一、大陆漂移学说
全球大陆沿着大 陆坡拼合的结果
之所以沿着大陆坡拼合, 是因为大陆坡处由于 剥蚀作用引起的损失 较小
分析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说的联系与区别
分析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说的联系与区别摘要: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说是岩石圈的动力学研究“三部曲”,相互补充,一脉相承,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同时又相对独立存在着区别。
关键字: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扩张说内在联系区别三大学说的主要内容一、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1.较轻的硅铝质大陆漂在较重的硅镁质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
2.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陆或泛大陆,围绕联合古陆的广阔海洋叫泛大洋;3.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
二、海底扩张说的主要内容1.大洋中脊是地幔物质上升的出口,上升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2.海底在洋中脊处的扩张导致新大洋两侧的大陆逐渐分离,也可能使老的洋壳在大陆边缘的海沟处沿贝尼奥夫带向下俯冲潜没,重新回到地幔中去,从而完成对老洋壳的更新;3.海底扩张说是刚性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的热对流;4.如果地幔对流的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将导致大陆分裂与大洋开启。
三、板块构造说的主要内容1.刚性的岩石圈分裂成多个巨大的块体——板块2.板块驮在软流圈上大规模水平运动3.板块的边缘由于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地壳活动性强烈的地带4.板块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了各种内动力低至作用及沉积作用的进程●三大学说的内在联系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说是岩石圈的动力学研究“三部曲”,其中板块构造说是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中关于大陆漂移动力机制的合理解释引起了大陆漂移学说的复活。
板块构造说是新的大陆漂移说,是海底扩张说的发展和延伸。
对三大学说的详细分析,它们的一个共同点都是地壳与地核不是一个整体结构,地核与地壳转速有差距,从而解开地球一切难题。
三大学说一脉相承,均与固定论对立,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
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这两个概念乍一看,好像是天上掉下来的高大上词汇,没啥特别的关联,感觉像是物理课上那些堆满了公式的晦涩术语。
你要是能把它们想象成两位性格鲜明的老朋友,刚开始不太打得火热,后来竟然携手合作,做了一些改变地球面貌的大事儿,那就有意思了。
首先咱得搞清楚“海底扩张”是个啥意思。
你知道地球不是一块儿平滑的板子吧?它就像个巨大的拼图,拼图块块儿叫做“地壳”,而这块地壳就像你家里的地板一样,表面光鲜亮丽,底下却是复杂的。
现在,想象一下你站在大西洋的海边,突然间,海底的岩石开始慢慢地扩张,裂开一条大缝,从两边的海底开始,慢慢向外推。
你看,这就是海底扩张的核心。
它发生在海洋的中脊地带,水下的地壳开始“慢慢分家”,新岩石就从那缝隙里冒出来,推开两边的老岩石。
哎呦,别小看这事儿,它改变了全球的海洋地理格局,也为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说到板块构造学说,这就像是科学界的“爱情故事”了。
科学家们发现,地球的外壳根本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是一个整体,而是被分成了好几块“板块”,这些板块就像拼图块一样,不断地互相碰撞、分裂、运动,甚至“互相调皮”——有的板块在海底扩张的作用下,朝着对面“推”去,有的则一头扎进大洋底下,开始发生“自我消失”式的变化。
就是这么个道理。
板块构造学说把地球的地壳分成了几个大板块,每个板块都在动,动得还不慢。
那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又是什么关系呢?哎,这俩可有故事呢。
要知道,海底扩张的发现可不止让人眼前一亮,还给板块构造学说添了大把火。
海底扩张一揭开,它就像给地球这个大蛋糕切了一刀,露出了里面最隐秘的果仁。
科学家们从海底扩张的现象中,找到了地球板块如何运动的蛛丝马迹。
想象一下,海底扩张就像是板块之间一个隐形的力量推动器,原本静止不动的地壳,开始受到这个力量的牵引,慢慢地分开,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大洋中脊。
板块之间的裂缝、断层,正是由海底扩张推动的,地壳不断拉开,新的岩石不断涌现,而旧的则被推开,向两边移动。
大陆漂移理论、海底扩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内在联系与主要区别
大陆漂移理论、海底扩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内在联系与主要区别08级地理科学邢婉 1256408067一、大陆漂移理论大陆漂移的观点可追溯至几个世纪以前,现在一般认为魏格纳是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他主张地球表层存在着大规模水平运动,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格局处在永恒的变化过程中。
魏格纳起初从大西洋两岸的弯曲形态受到启发,于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的见解,1915年著成《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大陆漂移问题。
大陆漂移说立足于陆块漂浮的地壳均衡理论。
他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结合成统一的联合古陆(Pangaea),或称泛大陆,其周围是围绕泛大陆的全球统一海洋——泛大洋。
中生代以后,较轻的花岗岩质大陆(硅铝层)在较重的玄武岩质海底(硅镁层)上漂移,联合古陆解体、分裂。
大陆的解体有两个明显的方向性:一是在地球自转离心力作用下由两极向赤道(南北向)做离极运动,东西向的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就是大陆壳受到两极向赤道的挤压的后果;二是在日月对地球的引潮力作用下从东往西运动,美洲西岸的安第斯山脉就是美洲大陆向西漂移受硅镁层阻挡被挤压褶皱形成的。
大陆解体以后的碎块——即现代的各大陆块逐渐漂移到今日所处的位置,亚洲大陆东缘的岛弧群就是当时大陆向西漂移留下来的碎块。
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渐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缩而成为现今的太平洋。
(图一)图1当时有两点引起人们的兴趣,一是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水平运动对地壳构造形成的主导作用,二是大陆和大洋的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但由于人们对大陆漂移的驱动力——离心力和引潮力抱有疑问,同时硅铝层和硅镁层的前缘褶皱不同,较硬的硅铝层前缘褶皱成山而较软的硅镁层边缘却没有褶皱而只是拗陷为海沟的疑问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加上固定论者的坚决反对,到20世纪30年代,此学说便慢慢消沉下去了。
从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海洋科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发展,找到了更多支持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布拉德·EC对大陆壳边缘的重新界定使大陆拼接图更加严密,磁极迁移曲线强有力地反驳了固定论,在南方各大陆的冰川活动证据也支持了大陆漂移理论,大陆漂移理论开始重获生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有力的证据是古地磁学研究的成果。
第二节
海底扩张
一、海底扩张说的提出
二、海底扩张说的验证
第二节
海底扩张
一、海底扩张说的提出
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较发达的西方各国出于军
事、资源与能源等方面的考虑,开展了广泛的海底地
形与地质调查。到20世纪60代初,海底调查已获得了
大量新成果与新资料,为海底扩张说的建立准备了条
冰岛西南方向大西洋中脊实测海底地磁条带
(二)深海钻探成果
深海钻探工作开始于1968年,深海钻探证实 ,深海沉积物由洋脊向两侧从无到有、从薄到 厚,沉积层序由少到多,最底部沉积物的年龄 愈来愈老,并且与海底磁异常条带所预测的年 龄十分吻合,深海钻探所采得的最老沉积物的 年龄不老于1.7亿年(晚侏罗世)。 深海钻探成果令人信服地证实了海底扩张 理论。
世界上其它地区都未找到这种动物化石,这表明
巴西和南美之间一定有过陆地相联系。
大陆漂移的 证据-古生 物学证据: 又如舌羊齿 植物化石, 广布于澳大 利亚、印度 、南美、非 洲等南方诸 大陆的晚古 生代地层中 。
大陆漂移的证据-古生物证据的解释 解释这些现象,古生物学家曾提出“ 陆桥说“ 魏格纳却认为,各大陆之间古生物面 貌的相似性,是由于这些大陆本来是直接 毗连在一起,到后来才分裂漂移开来。
第十章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
第一节 大陆漂移 第二节 海底扩张 第三节 板块构造
问题: 全球海陆面貌如何形成 地质历史中地壳或岩石圈演化发展的方式和规律 各种地质作用,特别是内部地质作用机理及相互联系
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现代地球科学对全球动力学认识的 主流,被誉为地球科学的革命,是在 确立了对大陆漂移与海底扩张的认识 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海底扩张的结果:
由于洋底一直在生长和更新着,所以不管是新生 的大西洋和印度洋,还是古老的太平洋,其洋底地壳
都相当年青,不早于中生代,从而接受的海洋沉积层
比较薄。大洋中脊顶部由于是热的地幔物质涌出的地 方,故出现高热流值;而海沟由于是冷的、轻的地壳 物质俯冲潜没的地方,故出现低热流值和重力负异 常。
大西洋洋脊
2.海沟及贝尼奥夫地震带
海沟主要见于太平洋及印度洋东北部边缘,沿大陆边 缘的岛弧或海岸山脉线状延伸。其横剖面多呈V字形,沟 底深度一般大于6000m,深者可达10000m以上(马里亚 纳海沟深达11033m)。
地球物理调查结果:
海沟的重力值相当低,出现负重力异常。 说明海沟下方物质的密度轻,是否也存在类似于高山 之下的地壳“山根”插到地幔之中? 据地壳重力均衡原理,密度低的物质必将上浮形成高
古 冰 川 证 据
大 陆 漂 移 学 说 的 证 据
—
大陆漂移的证据-南美和非洲岩石和构造的拼合
1:大于 20亿年 的地盾 2:年轻 的岩层 3:650 -450 Ma构造 线 4:放射 性年龄 测定点
古大陆再造– 全球大陆再造
魏格纳作了一个浅显的比喻:如果两片撕碎的报 纸按其参差的毛边可拼接起来,且印刷文字也可 相互连接,就不能不承认这两片破报纸是由一大
源排列成为一个由海沟向大陆方向倾斜的带,其倾角一般45°左右。
3.洋底地壳的新认识
20世纪50年代,地震勘探确定了洋底地壳的三层结构 。洋壳第一层即沉积层非常薄,平均不过0.5km。洋底沉 积物年龄应比较新。 通过在大洋裂谷及断裂带的基岩崖壁处施挖采样,至 60年代开展深海钻探以前,在洋底尚未发现比白垩纪更老 的岩石。 从古生物演化史以及大陆褶皱山系中的大量古老海洋 沉积岩来看,地表的海水或海洋无疑在很古的时期已经出 现。即洋壳发生着新旧更替,古老的洋壳已经消失,现在 的洋壳是后来形成的。
4.5Ma以来地磁场转向年代表
2.海底磁异常条期发现的, 特点是大致平行于洋中脊轴线延伸,正负异常相间排
列并对称地分布于大洋中脊两侧,单个磁异常条带宽
约数公里到数十公里,纵向上延伸数百公里以上而不
受地形影响,遇到洋底断裂带时被整体错开。
1963年,英国学者瓦因和马修斯结合海底扩张假 说与地磁场倒转现象,认为海底磁异常条带是在地球 磁场不断倒转的背景下海底不断新生和扩张的结果。
大陆漂移的证据—蒸发盐、珊瑚礁、红层和煤等古
气候证据。可用来推断形成时的古纬度。将石炭纪蒸发盐、 煤等的分布标在联合古大陆上,其中岩盐、石膏、沙漠砂 岩均集中在干燥的亚热带,为其所要求的古气候条件。
大陆漂移的证据—古冰川
古冰川的分布:3亿年前后的Pz2,在南美洲、非洲、澳
大利亚、印度和南极洲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有的 还可从冰川擦痕判断古冰川的流动方向。 南美、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古冰川遗迹残留在大陆边缘 地区,冰川运动方向从岸外指向内陆,反映古冰川不是 源于本地。这过去一直是地质学的难题。 漂移说认为,上述出现古冰川的大陆在当时连结在一 起,且处在南极附近,冰川中心位于非洲南部,古大陆 冰川由中心向四方放射状流动。
扩张说的有力依据。
第三节
板块构造
一、板块的边界类型及板块的划分 二、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 三、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问题
(三)转换断层的发现
洋脊被一系列横向断层切割,断层长度可达数千公 里,断层两侧洋脊被明显错断,错距可达数百至千余公 里。
这种巨大规模的横向断层早在50年代即已发现,加拿
大学者威尔逊(Wilson,1965)指出,这种横断中脊的断 裂带不是一般的平移断层,而是自中脊轴部向两侧的海 底扩张引起的一种特殊断层,称为转换断层(transform fault)。
海底扩张示意图
海底扩张可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扩张着的洋底同时把邻接的大陆向两侧推 开,大陆仿佛冻结在相邻的洋底上,与洋底一起向同一 方向移动。随着新洋底不断生成和向两侧扩展,新生的 大洋不断张开,两侧大陆逐渐漂移。在速度为每年数厘 米的海底扩张作用下,大西洋大约二亿年便可形成。 另一种情况是当洋底扩展移动至大洋边缘的海沟处 时,沿贝尼奥夫地震带向下俯冲潜没,重新返回到地幔 中去。洋底并不推动相邻大陆向两侧漂开,而是大陆逆 掩于洋壳俯冲带上。如太平洋,其洋底不断地在洋脊处 新生,同时不断在海沟处潜没消亡,好似一条运动不息 的传送带,大约2亿年左右洋底就可以更新一次。
转换断层不同于一般平移断层的特征:
其一,平移断层,随着时间推移,断层两侧的洋脊 将越离越远(A与B的距离);转换断层,中脊轴两 侧海底不断扩张,但断层两侧洋中脊之间的距离(C 与D的距离)并不一定加大。 其二,平移断层,错动是沿整条断裂线发生的;转 换断层,相互错动仅发生在两侧中脊轴之间的段落上, 该段落以外的断裂带上,断层两侧海底的扩张移动方 向相同,其间没有相互错动。 其三,转换断层中相互错动段的错动方向恰好与平 移断层中把洋脊错开的方向相反,这是转换断层和平 移断层的最重要区别。
第一节 大陆漂移
茫茫大陆,就像硕大无比的巨轮,竟然可以 一漂千里。它经历过长期的漂移,而且至今仍在 不停地漂移着。 大陆漂移(continental drift)的概念今 天已广为人们接受。但这一概念从提出到接受并 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提出、衰落到重新 兴起的过程。
大陆漂移学说
• 1912-1915年魏格纳提出。 • 证据:海岸线弯曲形状、古生物化石、地质 构造、古气候;此外还有重力、地磁、地震 波、大地测量等方面 大陆漂移学说的低谷与复兴 • 1928年的学术会议,遭到一致反对 • 50~60年代,古地磁、海底调查、地震台网 以及古生物、古气候等进展
两亿年前所有 陆地拼合到一起 的联合大陆可能 的图形 图中南极周围 影区是推测的当 时冰川覆盖区
现今海陆 分布格局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魏格纳起初曾从大西洋两岸
非洲和南美洲海岸线弯曲形状的相似性得到启发。
大陆漂移的证据-古生物学证据 中龙是一种营淡水生活的小型水生爬行类,既见 于巴西石炭—二叠系的淡水湖相地层中,也出现 在南非的石炭—二叠系同类地层中,而迄今为止
张撕开来的。
他还指出,在非洲和印度、澳大利亚等大陆间
也有地层构造之间的联系。
上述这些联系都限于中生代以前的地层和构造。
大陆的拼合好象撕碎的报纸外形和文字都可以拼合
大陆漂移学说的论据虽然很多,但漂移机制并 未很好解决。因此,受当时认识水平限制,大陆 漂移说受到许多地球物理学家和地质学家的反 对。20世纪30年代,大陆漂移说便逐渐衰落下 来。到50年代,由于一些新的、独立的大陆漂移 证据的发现,使大陆漂移说再度活跃起来。其中
的地势,这与海沟的地势相矛盾。
推测在海沟处必定有一种向下拉的作用力存在,这种
力破坏了该处的重力均衡,使轻的地壳物质强制下陷。
海沟的地热流比正常洋盆显著低,说明海沟下面的物质比较冷。
海沟附近是最强烈的构造活动带。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中,地震
震源深度变化很有规律:海沟附近都是浅源地震,离海沟较远出现 中源地震,在更远的大陆内部则出现深源地震,最深达720km,震 海沟附近的这种震源排列形式 是50年代美国学者贝尼奥夫发 现的,故称为贝尼奥夫地震带。
件。其中比较重要的体现在3个方面即: 1.全球大洋中脊及中央裂谷系的发现
2.海沟及贝尼奥夫地震带 3.洋底地壳的新认识
1.全球大洋中脊及中央裂谷系的发现
50年代晚期发现了纵贯世界大洋洋底的大洋中脊和裂 谷体系。大洋中脊在各大洋中互相连接,延伸总长约 64000km,总面积超过陆地面积的一半,是世界上最长最 大的山系,无疑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构造单元之一。 在洋中脊轴部常发育有平行洋脊的巨大的中央裂谷, 谷深可达1000~2000m,谷壁陡峭,实际上是一系列向谷 内陡倾的张性断裂。 这种张性断裂作用造成的谷地,显示洋中脊附近存 在巨大的张力作用。大洋中脊轴部常发生浅源地震及火山 活动,并有高的地热流异常可达(3~5)×41.686mW/m2, 反映中脊轴部是地热的排泄口和深部岩浆物质上涌的地 方。
转换断层与平移断层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