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马原论文
马原课结课论文
谈马原课感想说快也快,一个学期的马原课学习就到了尾声,在这一学期中,虽然之间有过几次因为专业课串讲,不得不错过课程,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格外感谢在这一学期的马原学习中带给我的知识和触动,所以要在此谈一谈我的心得。
当初因为是选教课,很迷茫不知道该在7-8位老师中作何决定,于是仔细得读了读各位老师的简介,十分肯定刘秀华老师一定是一位出色而又经验丰富的人选,便毫不犹豫,也没跟宿舍人商榷就填选了志愿。
当正式开课时,刘老师用略带北京味的口音,幽默地话语迅速调动起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她经常会结合当下时事,将个人观点和马克思理论知识讲述给我们,只要一有这种环节我都是兴奋的而且痴迷的。
原本认为无聊的马原课,都全是充满了欢笑。
作为一名理科生,当听见三个文科室友评价马原内容差不多都是高中学过的知识点时,其实我是拒绝的。
因为想起在高中政治会考阶段的经历就觉得挺艰难,我的抵触心理油然而生。
可是当听过第一节课以后,发现马原的知识却并不完全等同于政治的教条思想,更多的是老师的实际结合和师生交流,当下时事评价和社会舆论高谈论阔,这些都是灵活而不枯燥的。
刘老师纵观古今中外,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虽然不敢说对马克思主义有多深入的理解,但确实比以前增加了不少知识。
?其中,最值得说的便是分小组做展示的活动。
一组十个人,选择一个主题,分工进行论文PPT和展示的任务,从活动中不但学到了知识,还在人员工作安排上锻炼了我。
从学习中谈收获: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构成,看似深奥,其实都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在于帮助自己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因此,使自己在学习中,着重用学习领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升自己对思想问题、学习问题、社会问题等进行思考的能力和方法。
关于马原矛盾的论文[3篇]
关于马原矛盾的论文[3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关于马原矛盾的论文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关于马原矛盾的论文第一篇摘要:大学生活是走进社会的前提基础,在大学里学会充分掌握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对立统一思想,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区别对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使我们在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解决出现的种种问题.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了在枯燥无味的政治课上:老师在讲台上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啃得津津有味,而至于马列主义,因为它理论内容乏味而且不实用,因此我们常常对它提不起兴趣来了.但是在校园中惬意、浪漫的我们,几年后终究是要走出象牙塔,踏进这个复杂纷烦、快节奏的社会,每天都要在那个充满了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都说大学是我们走进社会的准备阶段,因此在大学里就很有必要处理各方面的事情.但是在大学里,有时工作、学习、生活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的话,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的希望有一双洞察一切的慧眼,正确认识生活中各种矛盾,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让一切困难迎刃而解.其实,我们最需要的那双慧眼就在我们的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的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对立统一规律也是唯物辩证法区别与形而上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在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形态,这是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对立性指的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互相排斥的属性和互相分离的趋势.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学会处理好它们的关系,可以改善我们的工作,提高我们的有助于我们成功成材.在大学里,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一、公共课与专业课.现行教育模式下,每一个大学生都要学习数学、英语、政治、计算机等公共课和各自不同的专业课,这正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因此就必须开设不同的专业以培养不同的人才,这是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同时,不同的人才都需要具备某些公共的素质,如数学能力、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和政治修养,这是人才培养的共性.事物的共性蕴涵在个性之中,是个性得以存在的基础.就大学生来说,如果没有这些公共课的学习,一个人就不能成为人才.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同学忽视了公共课的学习,急于在本专业上有一技之长.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没有公共课坚实的基础,就不可能在专业知识上有长足的发展. 二、恋爱与学习.恋爱是大学生公开的秘密,也是大学生活里最敏感最通俗的话题.恋爱与学习既可以看作一个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也可以看作两个独立的矛盾.对于恋爱中的同学来说,恋爱和学习是日常生活的两个基本要素.二者既有对立性,又有同一性.恋爱和学习都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二者此消彼长,这是对立性.但是,如果二者关系处理得当,对感情的追求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学习上的共同进步又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传统观念里,恋爱一定会影响学习,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片面论,只看到矛盾的对立面,否认了矛盾的同一面,这是思想僵化的表现.对于所有的大学生来说,恋爱和学习是两个独立的矛盾,是我们人生中必须面对的两件大事.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在处理问题办事情时,应当先抓主要矛盾,后抓次要矛盾,避免胡子眉毛一起抓.对于大学生来说,我认为学习是主要矛盾,恋爱是次要矛盾.在二者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当牺牲恋爱,集中精力搞学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毕业工作之后,恋爱就上升为主要矛盾,这时候把恋爱提上日程,就可以实现事业与爱情的双丰收.三、工作与考研.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说,这是必须面对的两个选择.从短期来看,这对矛盾具有不可调和的特点,要解决这对矛盾,必须一方克服另一方,要么考研,要么工作.从长远来看,这对矛盾也有统一的一面.考研是暂时的,工作是迟早会面对的.因此,就有了先考研后工作和先工作后考研这两种兼顾二者的选择.先考研后工作,就可以站在一个高的起点上,工作能力势必比刚毕业的本科生强.相反,先工作后考研,有了一定的工作经历,就可以选择一个更合适的专业,学习上也会更有针对性,不会像应届生那样,整天不知所措,一脸盲目.很多同学认为哲学没有用,只能耍耍嘴皮子.其实不然,每个人每天都在运用哲学知识处理问题,只是自己没有发觉罢了.哲学不是具体的科学,不是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它是各个学科的抽象和概括,同时渗透在每一门具体科学的发展思想中.如果具体科学是世界本质规律的个性,那么哲学就是它的共性.哲学存在与具体科学当中,具体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这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体现,也是哲学的妙处所在.从这点我们可以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最高产物和结晶.哲学以其独有的方式引导人们深层次地思考自然、社会和人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现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结晶.通过一学期的马哲学习,我知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其中阐述的哲学理念和思想精华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哲学博大精深,又因为自己的人生阅历有限,可能对它的了解只触及皮毛,对深层次的问题了解不够,在以后的学习中还要不断努力.关于马原矛盾的论文第二篇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矛盾,它无时无刻不与我们为伍。
马原论文_精品文档
马原论文马原(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经过列宁主义的发展而形成的一套理论体系。
马原是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
本文将对马原进行全面的解读和分析,旨在深入理解这一重要的理论体系。
首先,马原的核心是对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的研究。
马原认为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社会发展受到一系列客观规律的制约和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规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马原指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关系则是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推动社会的前进和变革。
其次,马原强调阶级斗争和革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马原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业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激烈,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这最终会导致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马原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将最终消灭阶级剥削制度,建立无阶级社会。
第三,马原强调国家的作用和性质。
马原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维护其利益的机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用以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马原指出,无产阶级需要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标。
第四,马原关注人的历史作用和发展。
马原认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是人民创造出来的。
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出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的发展。
马原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强调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
马原指出,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
最后,马原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和追求。
马原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阶级社会。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将享受到全面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共产主义社会将消除剥削和压迫,通过共同富裕和共同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综上所述,马原是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
浙大马原论文_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题目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姓名__________XXXXXX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XXXXXXXXXX_____授课教师__________汪建达_____专业__________土木工程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大二_____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XXX,XXXXXXXXXX,大二,土木工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生前所著,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
《提纲》被认为是一份包含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大纲。
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
从篇幅上看《提纲》非常简短,由十一条大纲构成,仅千余字。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同时简要叙述了自己的新世界观。
提纲简明扼要而内容深刻,结合其他材料并通读数遍后我才有些许见解。
马克思早年曾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是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同时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的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等表示不赞同。
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批判了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
旧唯物主义从经验直观出发,把人归结成单纯受动性的生物自然,把自然、对象理解为单纯外在的、感官直观的对象。
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也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哲学的思维方式不同,人们随之思考相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不一样。
哲学史上存在过的哲学体系,都有不同的思维模式,而以往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都是形而上学的。
费尔巴哈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抛弃了从事物自身出发的能动性原则,他理解的“人”,有时候是经验的、个体的,有时候又是超经验的,所以他的唯物主义一旦放到社会历史领域,就一定程度的成了唯心主义。
马原论文大全
马原论文大全第一篇:马原论文大全建设生态文明,建成美丽中国,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此次十八大报告中一个新的创新点就是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独立成篇,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由经济建设的突出地位转向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一个重大变化。
这是我国在政治理论指导思想上的又一大进步,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虽然只有简单的八个字,但背后却蕴含了无限的哲学思想。
首先,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社会物质性的表现。
人类依赖于自然,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离开了自然,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表明了只有人类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在发展社会的同时不忘保护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和自然才能和谐相处。
其次,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充分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物质世界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着。
当代的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时期,可是鲜亮的经济成绩单背后却是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所以我们必须把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的建设联系起来看,不能孤立的处理其中一方面的问题。
最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还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以前我们都只看到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斗争性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同一性,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只能取其一;现在,我们必须要看到它们的同一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以达到矛盾双方的平衡。
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非常严峻,特别是近来的雾霾天气,已经成为一大热门话题。
要建设美丽中国,就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就要改变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增长,以及单纯依靠行政手段保护环境的倾向,贯彻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也要大力提高国人的文化道德素养,在每一个人心中树立起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望。
马原课实践论文
自我的认识与超越我是一个善良的人,因为我相信我一定会做一个善良的人。
我诚实守信,我会努力在生活中做到尽量不说假话,答应过别人的承诺就一定会竭尽全力地去实现,哪怕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我拥有很强的正义感,因为我也希望我是一个正直纯正的人,我也一直在向这方面努力着,我希望自己在充分掌握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明辨是非,学会判断对与错之间的界限,学会做一个真正的人。
我热爱做祖国,我敬佩那些可歌可泣的为祖国的伟大事业而献身的英雄们,我敬佩他们感人至深的精神品质,我想也许今生今世我都永远无法忘怀。
以上大概都是我的优点,其实我也有缺点,我希望自己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缺点,别害怕,别慌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世界正是因为残缺而显得更加美好。
我有时候会显得有些自私,先把自己的利益考虑在先,也许这是我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受到的某些不好的影响,“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然而其实我更敬重范仲淹先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个令我十分向往的境界,值得我去好好学习。
我有时候会显得十分“笨拙”,自己完全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总是表现出一些“强迫症”的症状,有时候会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有时候总会怀疑自己的感觉,我觉得这可能是自己对自己的强迫行为数量较多而造成的影响,我觉得自己有时候太苛求自己了,其实也许是我太看重成绩了,就像一个人在社会中十分看重“名利”,我也是芸芸众生中一个“汲汲而求”的人。
我的目标有很多,我最喜欢的一个目标有些类似于毛主席曾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我的目标可能没有毛主席所说的那样伟大、那样美好,我的目标很简单:我希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像小时候长辈常常教导的一样,首先需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作为我们大学生来说,现在重要的任务就是学好各个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为未来的工作做准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3篇)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3篇)论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3篇)论文预读: 摘要: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摘要:专题式教学是符合大学生的主体条件、学习能力、认知规律的理想教学方式.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式教学应该明确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课程定位,注意与中学政治课的衔接和创新,突破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框架和教学方式;在设计专题主题、选取教学案例、配置教学方法时,要立足现实问题,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解释力,解决学生的实际困惑,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式教学;专题设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之一.课程旨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范畴、命题,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在实践中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长久以来,“原理”课面临着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的问题.教师难免陷入了完成知识讲解和课堂互动讨论的两难之中.如何做到既能完成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又能增加课堂互动和讨论的时间,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这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任课教师,既要认清课程性质,把握教材精神、立足课程的教学目的,又要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紧抓课程重点难点,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能力.专题式教学是在理解教材和教学要点基础上领会课程精神,根据课程中的基本理论,提炼出重点和难点,以问题为核心、综合教材内容后整合成的主题式教学方式.从高校“原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课程定位等因素出发,专题式教学是符合大学生的主体条件、学习能力、认知规律的理想教学方式.一、“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的突破口(一)注意与中学政治课的衔接和创新大学开设的“原理”课与中学的政治课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高校“原理”课需要注意与中学政治课的衔接和创新.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政治课教学衔接存在以下两个明显问题.首先,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政治课的教学衔接上普遍存在着教材内容重复.在中学政治课中学生已经接触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关于唯物主义原则、辩证法原则、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以及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等等.高校“原理”课中依然是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基本原理,教学内容存在重复.其次,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政治课的教学衔接上普遍存在着教学方法重复.中学的政治课主要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转化为对共产党、社会主义的热爱.在这一过程中,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宣传、说教和灌输的特点.而目前高校“原理”课依然是采用课堂讲授的传统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应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政治课既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与中学政治课一脉相承的是,两者都应该坚持执政党执政理念的主旋律,都涉及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领域,都应该侧重思想性和政治性,传播的是执政党的指导思想,高扬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高校“原理”要继续坚持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把握课程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与中学政治课不同的是,高校“原理”课要在中学政治课基本原理讲解的基础上,更加立足社会现实,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解释社会现象,解答大学生实际面临的困惑,让大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例如,在高校“原理”课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必须明确这一章主要讲授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而基本原理在中学政治课中,学生已经基本了解和掌握.教师在安排具体的专题内容时,应该抓住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条基本主线,联系我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重点讲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矛盾运动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等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原理”课程重点、难点突出,而且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大大提升教学效果.根据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政治课既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的特点,要克服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政治课教学衔接存在的教材内容重复和教学方法重复的问题,专题式教学就要突破传统教学理念、传统教学框架和传统教学方式.(二)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原理”课由三部分组成,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课传统教学理念是立足教材体系,也拘泥于教材体系,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三个组成部分,独立展开阐述.“原理”课专题式教学应该突破传统单向灌输式的授课理念,不再对教材做全面撒网式的泛泛阐述,不再仅是对教材表面性知识的初层次阐述,而应该“抓大放小”,站在21世纪的高度,围绕根本性问题进行详细浅论,开展专题式的讲授,集中力量解决难点问题和重点问题.而教材中出现的众多概念和知识点,可以简单讲解,甚至让学生自学.突破传统教学理念,还应大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专题式教学中略讲的概念和知识点可以放进网络教学平台,鼓励学生自学,满足学生系统学习的需求.专题式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突出“原理”课的方法论功能和实践功能,改变课堂教学中对教材面面俱到的灌输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对教材的取舍和把握,突出重点和难点,采用专题教学,共同探讨、研究、回答和解决时代、社会、人生所提出的难点、热点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解答学生的困惑.(三)突破传统教学框架传统教学框架立足传统教学理念,把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分开讲授.但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彼此在理论上相互支撑,相互渗透,不可分离,环环相扣而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专题式教学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框架,专题的设计应当充分把握教材精神和课程目标,各专题之间应当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主题内容,还应具有贯通的理论逻辑,在专题内容的逻辑安排上做出相应的考虑和设计,把握好三个组成部分间各个范畴和规律之间的逻辑关系.专题式教学要突破传统教学框架,在专题的选取上,要注重教材的相关性.例如,在设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历史观专题时,可以突破教材章节的限制.教材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而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的实际运用,可以突破教材的框架,作为一个完整的专题来讲解.(四)突破传统教学方式专题式教学能重点突出、针对性强、问题意识鲜明,既能有效解决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又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整体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学生的实际困惑形成专题讲授,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原理”课专题式教学除了立足课程重点、难点,结合社会现实问题和学生的实际困惑形成专题外,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形成案例专题式教学、问题专题式教学、讲座专题式教学、讨论专题式教学等.如案例专题式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能生动具体地阐述观点说明问题,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问题专题式教学可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问题意识,启发学生对问题多方面的探讨,学以致用.讨论专题式教学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他们自主学习能力.而案例和讨论相结合,不仅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互动性,还可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专题式教学要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开阔的现实视野和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专题式教学有针对性、现实性和时代感.二、“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的注意事项“原理”课不是一般的知识课,有其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原理”课专题式教学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和魅力,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蕴含的本质性、深刻性和思想逻辑性,改变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空洞的政治说教的形象和面貌.(一)专题式教学要明确课程性质、教材精神和教学目标充分认识“原理”课的课程性质、教材精神和教学目标,是端正教学指导思想、确立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过程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所以,“原理”课专题式教学应该仅仅围绕课程性质、教材精神和教学目标,从感悟的启迪、知识的传授、信念的确立、行动的引导四个方面来选择和设计专题.(二)专题式教学要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虽然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但从思维形式和思想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命题(观点)、方法和体系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推进、浑然一体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相互一致、高度统一的.例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专题式教学要特别注意三个部分的联系,在专题的选取和设计过程中,重点阐述相关专题内容的同时,要注意专题间的联系和贯通,凸显各自专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作用和地位.“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不是相互独立的三个部分.二是必须重视对贯穿于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尺度和价值尺度的把握.三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基本立场贯彻到全部教学过程的始终.(三)专题式教学要立足现实,解答学生的现实困惑专题式教学在设计专题主题、选取教学案例、配置教学方法时,要有问题意识,立足现实,立足学生的现实困惑,重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现实问题,解决学生的实际困惑,这样才能凸显马克思主义的闪光点和当代价值,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在长期从事“原理”课的教学和研究中,笔者总结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几个主要困惑.困惑一:马克思主义已经过去将近170年,对当代社会现实是否适用?有何当代意义和价值?针对这一类困惑,专题式教学应该立足现实问题,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当代社会出现的许多新生事物,增强对现实社会的解释力,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例如,在专题教学中以当前收入差距、“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考如何处理好收入分配差距和扩大内需之间的问题.困惑二: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马克思主义,存在的只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解释.针对这一类困惑,专题式教学应该立足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重在阐述马克思主义明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阐述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规律的本质认识.任何不同的理解和解释都不能违背这个本质.困惑三:马克思是因为“仇富”才成为无产阶级伟大导师吗?马克思与恩格斯是完全一致的吗?针对这一类困惑,专题式教学可以详细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和友谊,重在阐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理想信念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全人类解放的理想信念是完全一致的,引导学生思考青年应该怎样作出自觉和主动的人生选择.困惑四:什么是共产主义?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许多变化,其本质变没变?马克思主义揭示的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代替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变没变?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遇到挫折,其前途还光明不光明?为什么说苏联版的社会主义是不成功的,西方的资本主义也是不成功的?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怎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针对这一类困惑,专题式教学要立足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立足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在阐述中应该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突出讲解,如公民与市民的区别、蜜蜂的活动和人的劳动的区别、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共同体等,使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真正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原理”课专题式教学应该以问题作为教学起点和着力点,以教师自身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理性的思辨能力去获得学生的认同,凸显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引起学生共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在对“原理”课专题式教学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以大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性格特点等实际情况和课程本身的性质为依据,注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政治课的衔接和创新,突破传统教学理念、传统教学框架,立足学生现实困惑,科学合理地设计专题主题、安排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制作教学课件.只有这样,“原理”课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参考文献:[1]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体会和讲授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15-20.[2]郭凤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70-73.[3]鲍金.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目标和育人目标的内在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2015(12):71-75.[4]高宁,刘松乔.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类型[J].思想教育研究,2015(11):69-72.[5]庄文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式教学及其实现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6):49-53.[6]叶启绩.关于马克思主义及其基本原理与整体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6(1):26-36.[7]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版)修订中着力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9):11-15.。
马原心得论文,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马原心得论文,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第一篇:马原心得论文,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之于“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我们可以在了解“事物发展”的情况下,将它概括为“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不必多说,发展就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所学的马克思原理知识,来看待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就自然能得到许多启示。
就好比,我们各自的一生。
从小,到大,生老病死。
或许,在我们所诞生的那个时间里头,我们就好比新事物的诞生。
先别忙着想:此时的“新事物”为什么没去取代“旧事物”。
取代是必然结果,可是任何一个新事物,他都有一个从小到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新事物需要成长,我们,也都如此。
现在的我们是欣欣向上的太阳,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真正阻止我们的成长壮大(启示:正因为这样,之于客观的规律,我们就应该认清自己的使命,承担它,并拥有广大的社会责任感)。
可此时的“旧事物”又会是什么呢,当然不应该会是我们的长辈,他们可不会竭力阻止我们成长。
可也并不代表者旧事物并不存在,或许它是抽象的,亦或许就在我们身边时刻相伴着。
而我们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向上,提高自我,才会有所更大更广更充分地察觉。
随时迎接“旧事物”所给我们有形,或无形的挑战(启示:当遇到挫折时,我们不应该去抱怨去责怪谁和谁没有帮助自己。
奋发向上是我们对自己的责任;直面挫折,笑看人生是自我的一种态度和胸襟)。
在我们踏上成长的道路上,这段时间里,我们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欣赏、相互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每一代人整体上来说,都是在前进的,正所谓“前途是光明的”。
(启示:我们没有理由让自己堕落,当自己在懒惰的同时,别人仍在努力着,所以我们不得不去奋斗)然而,社会上的不良气息,自生不完善的同时所并存的各种缺点,以及本身和各种事物之间的摩擦,又在阻止着我们前行,所以道路并没有想象的顺畅,相反,曲折。
马原小论文1000字
马原小论文1000字篇一:马原结课论文1000字左右经过了半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使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我们的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与作用。
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我感受到了以下几点:1.老师态度认真,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
2.课程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由浅入深的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奥妙。
3.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进行探究。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马克思理论指导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部分。
“哲学就像猫头鹰,总是在夜幕降临时沉思、反思。
” “马克思是时代的产物。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客观世界物质存在不可改变,但客观世界的状态发展方式可以改变。
”实现物质极大丰富、人民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无产阶级是哲学的心脏,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头脑。
”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
“科学是发动机,哲学就是方向盘。
”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是有意识,有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申论作文马原
申论作文马原
近年来,马原课程在高校教育中日益受到重视,成为学生们必修的一门课程。
然而,有人认为马原课程的内容过于抽象、晦涩,对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和应用。
我完全赞同这一观点。
首先,马原课程的内容晦涩难懂。
马原的思想体系十分庞大,其中包含了许多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内容。
对于初接触这些理论的学生来说,很难迅速理解其中的主旨和内涵。
而且,马原的表述方式往往深奥而晦涩,更增加了学生的困惑难度。
其次,马原课程缺乏实践与应用。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与实践相结合,但在马原课程中,很少有教师能够将其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让学生能够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学习马原课程往往只是死记硬背,缺乏实践操作,难以真正理解和应用其思想。
此外,马原课程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
马原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单一的讲授方式,缺乏互动和趣味,使得学生们很难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兴趣。
这样一来,学习效果也会打折扣,影响学生对马原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改进马原课程的教学。
首先,教师应该将抽象晦涩的马原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
其次,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此外,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游戏互动等方式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综上所述,马原课程的晦涩难懂、缺乏实践应用以及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等问题是亟待解决的。
只有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真正使马原课程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
马克思原理论文3000字
马克思原理论文3000字篇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000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盖论》,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使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我们的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与作用。
这门课的学习,使我的思想有了深层次的改变,再次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洗礼。
在这里就把我对这门课的感悟与体会讲一讲以谋求思想上的进一步升华。
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首先要准确地掌握它的基本概念,人人都有世界观,不管他自己是否意识到了,但并非每个人的世界观都形成了理论体系,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只有形成了理论体系的世界观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并非一切世界观都是哲学。
在掌握哲学这个概念时,既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又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不要把哲学与世界观相混淆。
我们把经济基础定义为“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而不是定义为“生产关系的总和”。
因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与“生产关系的总和”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
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中,都不只存在一种生产关系,而是既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又有各种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如旧生产关系的残余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等。
“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了所有这些生产关系,内容十分宽泛,而“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仅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的总和。
在掌握经济基础这个概念时,切不可将“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与“生产关系的总和”相混淆。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
事物的各个方面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方面相依赖、相联系的。
马克思主义每一个基本原理,都全面地反映了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个方面的联系。
因此,一定要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原论文(建设生态文明)
马原论文(建设生态文明)第一篇:马原论文(建设生态文明)用历史唯物主义解读生态文明建设摘要: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我国学者从八十年代初就已经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生态文明进行理论探讨,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反思当前的环境问题,从直接的物质生产出发,并与生产方式相联系,才有可能真正看到环境问题的本质所在。
”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审视和思考生态文明观,对当代生态问题及其出路进行进一步的哲学讨论,此举对于我们解决环境问题,保持生态平衡,建设生态文明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共十八大1982 年联合国高级专家委员会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战略。
生态文明是我国学术界站在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高度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拓展或诠释。
最早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叶谦吉先生在《中国环境报》上发表的《真正的文明时代才刚刚起步—谦吉教授呼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随后其理论研究才逐渐兴起。
但是到目前为止对其概念界定学界尚存在一定的争议和分歧。
郭洁敏提出,广义上的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黄爱宝认为,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目标,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众多的生态文明定义,反映了人们对生态文明理论视野不断深化的过程。
虽然目前还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定义,但总体说来都强调自然具有其内在的价值与权利,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应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生态问题的探讨不仅涉及理论领域,它更是一个实践性的课题。
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造成了环境和生态上的问题。
马原理课程总结论文
马原理课程总结论文引言马原理课程作为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础课程,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环节。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我们深入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对于我们做好党的工作、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总结马原理课程的学习经验,探讨课程的学习收获以及对未来工作的影响。
马原理课程学习经验总结学习内容的系统性与科学性马原理课程的学习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对当今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等。
通过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体系,具有非凡的思想深度和理论内涵。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通过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加强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马原理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加深我们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解。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深入研究现实问题,并根据学习的理论知识为工作实践提供指导。
同时,在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激发思考和批判精神马原理课程培养了我们的批判精神和对问题的思考能力。
通过对历史、社会现象和时事的深入分析,我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客观评价。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被动接收知识,更是积极思考和质疑,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这种思考和批判精神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影响未来工作的方向与选择通过马原理课程的学习,我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指导我们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想武器。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我们都能够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来提升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更好地适应和面对各种社会变革和挑战。
在未来工作中,我们将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思想方向,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论马原理课程是党员干部和马克思主义学习者的必修课程,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2000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
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思想认识的深度。
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
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
同时,我也认识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发展趋向方面的主题、任务及其精神需求,它渗透在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引着无产阶级时代前进,推动文明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前进和发展中的工作,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原理在中国运用的体现我们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一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善于对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概括,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
马原实践论文要求(精选5篇)
马原实践论文要求(精选5篇)第一篇:马原实践论文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论文《反思转基因》黄孟洲20120230001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论文”的格式要求一、页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论文:《反思转基因》(加黑);直接写学生自己的学号、姓名(宋体小5—如本页页眉)二、论文提要:要求200-300字(宋体-小4号)三、关键词:3-5个(宋体-小4号)四、正文:(宋体-小4号,所有标题加黑)1、提出问题:(标题宋体-小4号加粗)(内容宋体-小4号)(1)问题是什么?(2)问题的由来或背景(3)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4)产生和解决的社会影响、作用或意义或价值或启示。
总之,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2、分析问题:(标题宋体-小4号加粗)(内容宋体-小4号)(1)分析问题产生的理论根源(2)分析问题产生的实践根源(历史或现实)3、解决问题:(标题宋体-小4号加粗)(内容宋体-小4号)(1)解决问题的总思路或总体构想(2)具体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或手段有哪些?为什么这些方法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针对性。
4、注释:引用文章的作者、题目、出处(什么杂志或书籍或网址——哪一期、哪一页)出版时间(宋体-小4号)5、参考文献:作者、题目、出处(什么杂志或书籍或网址——哪一期、哪一页),出版时间(内容宋体-小4号)6、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年龄(年月)、籍贯、身份(如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硕士)、联系方式:电话、电子邮箱(内容宋体-小4号)五、正文的标题题号要求:每个问题之间隔一行。
六、正文字数:3000字以上;打印稿于第8周课堂上交,电子文档在9周前由各班学习委员打包上传到:*********************,过时不侯!电子文档的文件名写学生自己的姓名和学号!未竟事宜由黄孟洲解释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黄孟洲 2014年9月1日第二篇:马原实践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韩村河实践报告14会计2班201411690579张悦5月21日清晨,我们乘坐着客车,开始了韩村河实践之旅。
1500字马原论文事例
1500字马原论文事例篇一:马原20xx字论文浅谈微信最近看到了很多讨伐微信朋友圈的文章,关于微信给我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议论也是炙手可热。
毋庸置疑,微信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社交发明,但同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
微信出现以后,迅猛发展到今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微信用户超过6亿,据微信团队匿名人员介绍,日活跃用户达到3亿。
为何微信在短时间之内变得如此热门?用唯物辩证法在发展上的观点来说,微信创始人树立长远的眼光,他们认识到当今的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看中了移动互联网的无限发展潜力,主推语音交互方式,避免用户在窄小的空间上打字的烦恼。
此外,微信抓住了人们的内心最真实的欲望,设计漂流瓶和摇一摇这两个项目来满足人的倾诉的情感需求,满足了人对跨空间同类的陌生人的好奇,对随机的好奇。
微信,满足了人类的贪嗔痴,将产品,推向社交通信的头把交椅。
微信并没有止步于此,它将目光放于发展多元化,推出公众平台帐号,使其在原本的通讯工具的角色上又增加了自媒体传播属性。
作为近年来社交发明之一,微信是一个半封闭社交平台,如果把社交模式按照熟人、轻熟人、陌生人三种划分,微信则是没有陌生人的社交模式,只有陌生人到轻熟人的入口:摇一摇、附近的人,一旦在微信里成为好友,至少是轻熟人社交。
正是由于这种社交模式,微信社交可以说是建立在一定熟悉甚至信任的关系之上的关系网。
基于此,微信营销就开始大展拳脚了。
众所周知,在营销中,有一个著名的“鱼塘理论”,即客户比喻为一条条游动的鱼,而微信公众平台就相当于这个鱼塘。
微信营销是靠品质、服务、信用简历品牌实现商品价值,是再小的个体通过梳理自我品牌,通过实现点对点的精准营销展现商品的使用价值赢得客户的青睐。
更重要的是微信营销是生产企业摆脱中间商、卖场盘剥,利用便捷的互联网增加生产商剩余价值,来扩大其生产规模,积累资本。
传统企业利用电子商务走向直销,将自己的商品所具有的独特使用价值展现给客户,然后通过长期的诚恳服务赢得客户的信任。
马原论文五篇
马原论文五篇第一篇:马原论文人类----宇宙最伟大的骄傲---------《宇宙与人》观后感【摘要】一个不十分了解宇宙的民族,在很多理念上是容易脆弱的。
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的形成、生命的起源充满了浪漫多彩的幻想,人类渴望了解茫茫宇宙,渴望了解生命的真相。
影片《宇宙与人》对有关宇宙诞生、生命起源、外星世界、恐龙灭绝等一系列充满神秘色彩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形象、科学的解答。
【关键词】宇宙人类科学正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观看了《宇宙与人》科教片,我看到了宇宙的浩渺,也为之震撼,从地球系、太阳系、、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在里面孕育着太多的未知,而人类也不断为之而探索着。
宇宙是一切生命的本源,宇宙的诞生是一个奇迹,但生命的诞生更是一个奇迹,一个纯粹的物质世界,却能创造出生命,这是一个经过不断进化、发展的生命过程,这个过程是无比的漫长和伟大的。
对于有生命的星球,到目前为止,研究发现只有地球是拥有生命的,在如此浩渺之宇宙中,人类是孤单的。
从整个生命的起源过程来看,也是历经了几十亿年的历程,从恐龙时代,到现在的人类统治时代,世界开始出现文明,人类懂得了思考,这一切注定人类是出现的最伟大的生物。
这似乎已经出乎了物质所能接受的范畴,或者说物质不再是单纯的物质,物质的含义更加丰富了起来。
一宇宙的物质结构150亿年前,一个温度高得不可思议的能量奇点突然爆裂,造就了这个充斥着大大小小星际物质的浩瀚宇宙。
而且,这一爆炸过程至今仍在进行着,因为一旦宇宙停止向外运动,它必将会被自身的引力所灭亡,所以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本身没有行为,而物质中蕴含了4种力却决定了宇宙的一切。
其中最强的是强力,它存在于强子之中,核能就是靠它产生的,但这种力只在原子核的直径范围起作用,所以,产生核能就必须让它们相互接触,也就是核聚变。
核聚变必须有中子,而另一种弱力,能使质子衰变成中子,并释放出射线,这个力是核聚变不可缺少的。
马原论文(关于我国通信行业发展问题的哲学反思)
关于我国通信行业发展问题的哲学反思姓名:学号:电话:【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通信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在通信网络建设和运作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而是应该从更高的哲学视点去寻找通信行业的下一个增长点。
近年来,经过结构调整、电信重组,通信行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竞争格局,我国通信行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通信行业的下一个增长点又在哪里?这都是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
一、通信行业发展的综合环境(一)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包括宏观经济形势以及通信行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等。
目前的经济竞争从其行为主体来看,实质上是企业的竞争。
近年来,日益红火的拇指经济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增值电信业务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通信行业竞争的又一个战场。
随着中国通信市场的重组,通信行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由于信息数据安全问题,例如内部破坏、硬件故障、病毒侵袭、软件缺陷、信息泄露、人为失误等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品牌形象负面影响的事件屡见不鲜。
通信行业的经济环境分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们对战略制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知道,一般企业的竞争手段无非是新产品开发、广告、降价和促销活动等。
然而,在通信行业中,竞争的强化是由诸多因素所决定的。
通信行业之间在竞争的地理区域、增长速度、竞争对手的规模等特征和结构方面往往存在着一些因素上的差异,这将直接影响通信行业的整体盈利水平。
(二)组织环境从组织的宏观层面,全面透视组织中政府部门的导向行为。
政府部门是通信行业推动者的角色,要制定更为有效的行业发展规则,营造有利于通信行业的发展环境,特别是在培育需求和激励创新方面,政府要起到推动的作用。
从组织的微观层面,深入剖析竞争对手的项目管理策略。
在现有行业竞争规则的前提下,为了尽可能不受竞争力量的影响,应从长远目标、现行战略、假设和能力四个方面诊断竞争对手并制定相应的竞争战略,关键在于评价竞争对手所面临的战略选择,监测其行动并预测其下一步将要采取的行动,充分掌握竞争对手项目管理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产党宣言》——指引光明的新方向18世纪末,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并将其投入到了工业生产中。
从此,人类结束了以人为原动力的时代,开始进入了以机器为动力的全新时代。
随着大机器生产时代的到来,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通过一系列革命在欧洲大陆建立了一个个新兴的资产阶级“帝国”。
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也一点点暴露出来,这使得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明显。
终于在19世纪40年代,在法国、英国、德国先后爆发了三次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不懂得只有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政权才能实现社会的改造,所以这三次工人运动都以失败告终。
同时代的马克思、恩格斯也一直致力于工人运动之中,在见证了工人运动一次次的失败之后,他们意识到只有成立共产党,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工人阶级,才可以取得在与资产阶级斗争中的胜利。
于是,在1848年2月24号,马克思、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发表了《共产党宣言》。
不得不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如一盏明灯,为今后的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指引了全新的光明的方向!《共产党宣言》首先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古代有自由民和奴隶的斗争、贵族和平民的斗争等等等等,包括资本主义本身也是在和封建势力的斗争中取得了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地位的。
宣言中十分中肯的表示资本主义在历史上也的确有过它的积极意义(“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今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比如结束了封建社会,开拓了世界市场(发现了新大陆),解放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
但是,资本主义固有的弊端也在其快速的发展中完全暴露了出来,它破坏了人们过去的生产生活关系,把一切一切的家庭关系、情感关系都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同时资本主义的扩张受益者只是少部分的大资本家,社会财富在不断增加,却全部流入了少部分人手中。
辛勤的底层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却没有在蓬勃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获得半点利益。
相反,他们为了生存,早已沦为大资本家们生产的工具了。
《共产党宣言》指出,由于机器的推广和分工,工人逐渐变成了机器纯粹的附属品,他们只需要做些重复的简单的动作,也因此,他们的工作时间被不断的延长,但是工人们所获得报酬并没有一点点的增加。
工人们的工资如此之低,生活又完全没有保障,而资本家们却坐享其成,“生产过剩”时宁愿销毁产品也不愿给工人福利。
《共产党宣言》里说道:“至今的一切社会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的。
”显然,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少数大资本家就是压迫阶级,而大多数的包括工人在内的无产阶级则是被压迫阶级。
因此,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为了解放无产阶级,为了所有人不再被压迫,我们必须开始抗争!在让我们认清了资本主义的丑陋面目后,《共产党宣言》紧接着就向我们介绍了光明的共产主义。
“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是的,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的剥削与不公平,其实都源于私有制,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创造的财富,让这些财富成为了他们囊中的私有财产。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资本和生产资料不该作为一种个人力量,而应该是一种社会力量。
也就是说,资本、生产资料——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应该从资本家手中解放出来,把它们化为社会、全体人民的公共财产,只有这样,剥削阶级才能从人类历史上彻底消失,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完全公平公正。
但是怎样才能实现共产主义描绘的如此光明美好的社会呢?《共产党宣言》紧接着就提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因此,无产阶级作为在欧洲大陆上新兴的政治力量,一定要联合在一起,通过有组织有理论基础的“暴力”革命活动取得自己的政治地位,成为统治阶级,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全人类,让每个人在这个新社会里都得以完全的自由发展!当然,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年代正是工人运动惨烈、各种社会主义萌生的年代,不同阶级的人们都构想着自己的社会主义——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的社会主义,但是显然他们都由于自身所处阶级的局限性没有意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这也就使得多次工人运动都最终失败了。
但是也正是一次次的失败,让人们开始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需要科学的理论支持,需要优秀的领导人指引他们,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共产主义都已经成为了新时代强有力的武器了。
共产党人高呼:“。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
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从此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开始如火如荼的展开了——前苏联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等等等等无不印证着共产主义的科学性与高度的预见性。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共产党宣言》自身也存在一部分局限性,其中人们讨论最多的就是《共产党宣言》对妇女权益不够重视,比如《共产党宣言》认为资本主义的一个弊端就是让男工受到了女工童工的排挤,使男工的工资与女工一样了;另外《共产党宣言》中还提到要实现公妻制,想要破坏现有的家庭关系。
这个在现代看来的确会显得有些错误,现代注重以人为本,讲究社会公平,提倡男女同工同酬,而且中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也规定了一夫一妻制。
但是我们应批判的看待《共产党宣言》这部分言论,其实,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这些观念恰恰是为了说明男女平等,男女工人阶级之间不该因为性别产生差异,男女工人同为受压迫阶级,应当不分性别的联合在一起,共同争取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与资产阶级作斗争!只有实现了工人阶级的完全解放之后,所有人才能真正实现完全的平等,这时男人女人才能拥有真正的独立自由,才有机会实现男人女人共同生产生活,消除包括工资在内的所有有私有制所带来的差异。
当然公妻制的提出过于超前,现阶段社会实现公妻制还不恰当。
在如今社会,《共产党宣言》仍然有着它独特的指导意义,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发展变化及其历史命运,让我们时刻铭记着无产阶级前辈为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作出的贡献,让我们时刻清醒而坚定的走在科学的社会主义道路上。
当然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今的中国也不是19世纪的欧洲了,所以在新的时代里,在新的神州大地上,我们也要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也就是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当然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不能一步到达,我们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当前阶段我们应当立足国情,脚踏实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一步步的实现,从而逐渐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总之,《共产党宣言》自1848年诞生以来,给无数共产主义者指引了前行的方向,尤其是给我国带来了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变化,让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又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宣言》,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我们如今如此幸福的生活。
所以在未来,我们应当以《共产党宣言》为标准,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由于时间关系,原文没有修改了,添加了附文。
可能比较有悖主流观点,但是我想老师即使不赞同也会包容这些思想的吧)附:个人认为其实《共产党宣言》还是相当有其历史的局限性的。
比如认为理想的社会主义是生产力高度发达,一切生活资料都是按需分配的,即所有人都是绝对公平绝对自由的,甚至妻子也是公有制度,孩子也是大家共同照顾,家庭制度将会被消灭。
但是这真的是我们理想的社会么?我感觉我很难赞同马克思的这种理想社会,我觉得即使未来生产力真的如此发达了,我们也无法摆脱私有制,如果一切都是公有制的了,那么最可能导致的就是社会的懒惰,以前在老家和老人聊天时就听他们说,合作社那段时间其实田很多,但是由于吃大锅饭大家都没有劳动积极性,所以生产效率极大的降低了,反而最后闹了饥荒(当然他也承认了天灾的部分原因)。
当然马克思在宣言中也回答了这个问题,但我觉得他的回答只是他那么认为而已,缺乏实践性,事实证明这确实会产生问题!我认为实际上绝对的公平不是理想的社会,亚里士多德说过:“真正公平的分配是存在差别对待的。
”事实上,也正是差异性让我们的社会得以发展,只有允许差异的存在才会带来“竞争”,而只有良性的竞争才能带来进一步的发展。
Rowls曾提出“差异原则”——我们应允许贫富差距的存在,但是这种差异存在的条件是会使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也从中受益。
我认为这个观点和我们国家目前实施的政策相符,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通过先富起来的人带动所有人富裕起来,这就是允许差异的存在。
看似是不公平,产生了贫富差距,但其实所有人都在这一过程中受益了,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恰恰是承认了部分私有制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差异存在的必要性)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所有人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所有人都在这场革新中获益了。
当然这一切都归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拘泥于共产党宣言里所要求的那样。
对于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消灭家庭”、“消灭国家”的观念我也暂时无法赞同,我认为社会的高度发展不该消灭一些人类的基本情感,比如忠诚、亲情等等等等。
正是这些感情的存在让我们成为鲜活的人,会有各种情绪,会有各种丰富的生活。
其实这点也还是可以归结为人类对差异性的需求,这是我的家庭,那是你的家庭,其实这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之中包含了一种人类的情感——归属感。
我们对家庭的归属感让我们想要保护和照顾好自己的家庭,我们对学校的归属感让我们尊敬我们的老师、热爱我们的学校,我们对国家的归属感让我们有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所以我觉得理想的社会不该消灭家庭、更不该消灭国家,不该消灭人类一些基本的情感!对于任何事物都应该批判的接受,以上就是我对共产党宣言的看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