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全套教学课件)

06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典型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案例分析
典型地区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如华 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进行
地下水资源评价案例分析。
评价结果
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地下水资 源的数量、质量、开发利用潜 力及存在的问题。
评价方法
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水文地 质勘察、地下水动态监测、数 值模拟等,对地下水资源进行 评价。
05
地下水资源保护与管理
地下水资源保护的措施与手段
立法保护
制定严格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法律, 明确规定开采、使用和污染地下
水的行为将受到的法律制裁。
规划管理
制定科学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 规划,合理安排开采布局和开采 强度,避免过度开采和滥用水资
源。
污染控制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地下水污染源, 包括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 城市污水等,防止对地下水造成
检测方法
包括化学分析、光谱分析、色谱分析、 电导率测量等,用于测定地下水中的 各种成分。
地下水水质的评价与分析
评价方法
根据地下水水质指标与标准的对 比,评估地下水的水质等级和安
全性。
分析方法
对地下水水质数据的统计分析,识 别主要污染源和污染途径,预测地 下水水质的变化趋势。
结果应用
根据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制定相 应的保护和管理措施,包括水源地 的保护、污染源的控制、地下水资 源的可持续利用等。
案例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分享实践操 作的经验和心得,提高地下水资源评 价的能力和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和谐性原则要求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维护生态平衡。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问题
现状
第七节 地下水资源评价

图I
农业和生活供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31 8
维普资讯
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山丘 区地 下水资源评价 方法综述
I 、概 述
地下水资源,是指在一个完整 的水文地质单元内,地下水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大 气降水或地表水体的入渗补给而形成其与质量具有一定利用价值并按水文周期呈现规律变化 的多年 平均补给量。山 区和岩溶 山丘区的入渗补给量直接估算有 困难 ,根据补排平衡 的原则,可 以通过 水文测验成果分析得到 的各种排泄量求 出地下水资源量 。在一般 山丘区可从河川径流过程中分析出 地表径流 、 壤中流和地下径流 3 部分( 见图 1 岩溶山丘区可从河J径流中分析 出地表径流 、 ) 。 i I 快速流
作 必要 的了解 。一般 山丘 区 由于 所 处的
I 详 水I I
l
地理位置、流域 内的岩性和植被分布等 差异,其径流特性有很大的差别。在我
国南方多雨地区,径流过程随着暴雨接
连不断,洪峰一个接一个发生,且一次
暴雨退水未完又接着 降落大雨( 时间主
要在汛期1 其典型年径流过程, , 如琼雷 型( 见图 3。 )有些地区全年各季节都有暴
维普资讯
第七节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F 水资源评价是水利规划 、水资源合理开发 、利用和管理的基础 ,它 同国土资源整治和农业 区划都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国民经济建设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为了便于水量平衡计算和评价,地下水资源可分为补给量、储存量 、排泄量和可开采量,现就 这几个量的基本特征予 以叙述: ①补给量 补给量是指天然和开采条件下单位时间内进入单元含水层 的水量,主要包括降水和地表水体入 渗、地下径流进入、隔水层越流补给、灌溉回归水补给和人工回灌等。根据补给量 的成因,又可分 为天然补给量和开采补给量 。 天然补给量是指没有开采的情况下的补给量,包括垂 向和侧向两个方面。其表现形式是指降水 入渗 、相邻上覆和下伏含水量间或相邻含水层单元地下水的流入 。在水文气象 因素的综合影响下, 流入量和入渗量是流出量和蒸发量的对立统一中形成和发展的, 以有年的或多年 的周期变化规律 。 所 天然补给量如 图 l 所示。 ②储存量 储存 量系 指储 存在 含水 层 内的重力水 的体积。 根据储
地下水资源评估与利用

地下水资源评估与利用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有效评估和科学利用地下水资源,保证其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估和合理利用。
本文将以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下水资源评估的方法地下水资源评估是指对地下水的量、质和可持续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和评估。
在评估中,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采样分析法:通过采集地下水样品,进行化学分析,评估地下水的水质状况。
2.地下水位观测法:通过长期观测地下水位变化,分析地下水的补给与消耗情况,评估地下水的资源量。
3.水文地质方法:通过地质剖面观测和水文地质剖面图绘制,评估地下水的储量和流动状况。
二、地下水资源利用的原则地下水资源利用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合理开发:根据地下水的资源量和质量特点,合理规划和开发地下水,确保不超过地下水可补给的范围。
2.节约用水:减少浪费,提高用水效率,采用节水技术和设备,保证地下水的合理利用。
3.生态保护:保护地下水的周边生态环境,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三、地下水资源评估与利用案例以下是几个地下水资源评估与利用案例,供参考:1.我国某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估:通过采集地下水样品,对其进行化学分析,评估该地区地下水的水质状况。
同时,通过长期观测地下水位变化,分析地下水的补给与消耗情况,评估该地区地下水的资源量和可持续性。
2.地下水资源利用规划案例:某城市在地下水资源利用规划中,采用了节水技术和设备,如设置水表,开展居民节水宣传等,有效减少了浪费,提高了用水效率。
同时,该城市加强了地下水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了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案例:某县政府进行了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通过水文地质方法,绘制了地下水的储量和流动状况图,为该县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地下水资源评估与利用的挑战与对策在地下水资源评估与利用过程中,可能面临以下挑战:1.地下水污染:地下水受到农业、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污染,需要加强污染源的控制和地下水保护工作。
地下水资源评价(全套教学课件)

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对于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 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 手段之一。
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
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概述
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是对城市区域内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可持续利用能力进行评估 的过程,目的是为城市供水、防洪减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包括水文地质勘察、地下水动态监测、水质监测等,通过这些 方法可以了解城市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储量、质量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意义
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对于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是实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地下水资源评价(全套教学课件)
目录
• 地下水资源评价概述 •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 地下水资源评价实践 • 地下水资源管理对策与建议 • 地下水资源评价案例分析
01 地下水资源评价概述
地下水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地下水资源是指赋存于地下岩层中的重力水,具有动态变化性、不可再生性和有限 性等特点。
地下水资源在地球水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之一。
法律和政策依据
地下水资源评价应符合国家法 律法规和政策要求,遵循相关
标准和规范。
02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是地下水资源评价 的重要环节,主要通过水文地质勘察、 地下水动态观测、地下水开采试验等 方法进行。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需要考虑含水层的 富水性、地下水补给量、地下水排泄 条件等因素,同时还需要考虑不同地 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差异。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groundwater resource eveluation)通过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评定地下水中可供生产和生活开发利用的水量和水质的方法。
水量的评价要按照符合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合理的地下水资源分类法进行。
水质的评价根据水的用途按不同的用水标准确定。
地下水资源分类法地下水资源分类有一分法(开采量)、二分法(天然资源和开采资源)、三分法(储存量、补给量和开采量)和四分法(静储量、动储量、调节储量和开采储量)等。
在中国,普遍使用的是储存量、补给量和开采量的三分法。
储存量储存在含水层中的重力水的总量(以体积计)。
储存量按埋藏条件分为潜水储存量和承压水储存量。
潜水储存量是给水度与含水层体积的乘积;承压水储存量是释水系数、含水层面积与水头降低值的乘积。
滞留于含水层中的重力水不是静止的,随着补给量的周期变化,储存量也相应地呈周期变化,但其变化在有些地区是十分迟缓的。
储存量的大小还与地下水的排泄量和地区的排泄基准面有关,在排泄基准面以下的储存量,在天然状态下即使没有补给也能长期保存。
对这一部分储存量,有人称之为永久储存量。
当含水层的补给大于排泄时,储存量增加,直至溢出地表使土地沼泽化;当含水层的补给小于排泄时,储存量减少,直至滞留或枯竭。
只有当含水层的补给和排泄保持动态平衡时,储存量才能保持常量。
对补给和排泄而言,储存量在含水层中起库容的调节作用。
补给量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含水层的水量(以单位时间体积计)。
补给量按补给性质分为天然补给量和开采补给量,按补给方向分有垂直补给量和水平补给量。
对含水层的补给,常见的途径有:地下水径流的流入、降水的渗入、地表水的渗入、相邻含水层的补给和人工补给等。
可见补给量与气象、水文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
补给途径可以是天然条件下发生的,亦可以是在开采条件下诱发的。
天然补给量与开采补给量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是依靠人类的生产活动夺取的新的补给量。
补给量进入含水层后,一部分转化为储存量,滞留在含水层中;另一部分成为排泄量排出。
水文地质学地下水资源评价

第11页/共59页
3.2试验外推法
类型 直线型 抛物线型 幂函数型 对数型
野外常见的 Q—S 曲线
表达式
说明
Q qs s AQ BQ 2 Q As B
q 为单位涌水量(m3/dm) 在s / Q Q 坐标系中为直线。A、B 为待定系数。 在 1gQ—1gs 坐标系内为直线。
Q A B lg s 在 Q—lgs 坐标系中为直线。
单位储存量法
第5页/共59页
开采试验法-第二种情况
第6页/共59页
近似直线下降
单位储存量法
• 用开采情况下抽水稳定、水位下降较均匀时,任
意时段内的水量均衡:
Q抽
Q 补
F
S t
• 式 中 : F 为 水 位 下 降 1m 时 储 存 量 的 减 少 量 , 简 称 单 位 储 存 量
(m3/m);S 为Δt时段的水位降深(m)。
降。因此,有保证的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应控制在 2600-2700 m3/d 之内。
水位恢复计算表
时段(月 水位恢复值
日)
(m)
s (m / d ) t
平均抽水 量(m3/d)
采用公式
7.2-7.6 19.36
3.87
0
Q补
F
s t
补给量 (m3/d)
2798
7.21-7.26 平均值
19.96
3.33
25880 23 5 253
1841.2
m3 / d
t补 rT补 0.7 112 88.6 日
•
求
补
给量 Q补
。
(F
分' st析 Q当抽 )
地T雨多(年2588水0 文1气1.7象
水文地质勘查技术:地下水资源评价

(2)计算储存资源量:即地质历史时期累积而成的地下水资源量,应是计算时段内地下 水水位变动带以下含水层系统中存储的水体积。
储存资源量是不可再生性资源,一般不列入可开采资源量,但为了最大降度发挥地下水 系统的调蓄能力和保障能力,可以利用含水层系统的储存资源的能力实现区域水资源的调蓄。 这时,储存资源量可作为可开采资源量的一部分。
四、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可开采量)的分级
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相当于固体矿产的储量,由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统 一审批。根据《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将下水允许开 采量分为A、B、C、D级。
各级的精度按下列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1)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程度 (2)动态观测时间的长短 (3)计算所引用原始数据和参数的精度 (4)计算方法和公式的合理性 (5)补给的保证程度
地下水资源 评价类型
局部水源地地 在局部地段(水源地)影响范围内,为保证某具体部 下水资源评价 门的供水而评价地下水资源
区域地下水资 源评价
即大面积范围内(如某一水文地质单元或某一行政区 划内),为规划开发利用地下水或综合利用自然资源 而评价地下水资源。
2、地下水资源评价原则
(1)可持续利用原则: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在保证生态良性循环的前提下, 地下水系统能永久持续提供一定水资源量,以满足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般来说: A级精度:主要作为调节开采制度、科学管理及改造扩建水源的依据; B级精度:作为建设水源地,进行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的依据; C级精度:可为供水选择水源地提供初步设计依据; D级精度:主要是为建设项目的总体设计或为经济发展规划提供水源的依据。
总结:地下资源评价
1、地下水资源评价及评价原则 2、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 3、计算方法的选择 4、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可开采量)的分级
地下水资源评价内容

地下水资源评价内容我是一名地质工作者,这地下水资源评价啊,就像是一场在地下世界的寻宝之旅,只不过我们找的是珍贵无比的水资源。
就说上次我们去那个偏远山区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事儿吧。
我和我的队友们,有经验丰富的老陈,还有刚参加工作的小孙,背着各种仪器设备就出发了。
到了目的地,那是一片青山绿水,但我们知道,这地下的水才是我们要深入探究的宝藏。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地质勘查。
老陈拿着地质锤,在山坡上这儿敲敲,那儿敲敲,就像个寻宝的探险家。
小孙好奇地问:“陈师傅,您这敲敲打打就能知道地下有没有水啊?”老陈笑着说:“这可大有学问。
不同的岩石敲击的声音和反馈的手感不一样,通过这些我们能大致判断地层结构,而地层结构对地下水的储存和流动有着关键影响。
”我在旁边记录着老陈的发现,说道:“就像我们在找宝藏的入口,这地质结构就是那隐藏的线索。
”接下来就是打井勘探了。
这可是个大工程,我们请来了当地的几个村民帮忙。
打井机轰隆隆地响着,村民们好奇地围在旁边。
其中一个大叔问:“你们这井要打多深啊?”我回答说:“大叔,这得看地下水位的情况,我们得打到含水层才能确定地下水资源的相关信息。
”小孙在一旁看着钻井的进度,突然喊道:“看,这土的颜色变了,是不是快到含水层了?”老陈走过去,仔细看了看,说:“还不一定,得继续往下打,取些岩芯样本分析一下。
”岩芯样本取出来后,我们围在一起研究。
老陈拿着岩芯样本,像拿着稀世珍宝一样,对小孙说:“小孙,你看这岩芯的纹理和颜色,能反映出这里的沉积环境,也能帮助我们推测地下水的水质和水量。
比如这一层,颗粒比较粗,可能意味着这里的含水层渗透性比较好,水的储存量也许比较大。
”小孙认真地听着,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
在进行抽水试验的时候,也发生了不少趣事。
我们把抽水泵放进井里,开始抽水。
小孙负责记录数据,他眼睛紧紧盯着仪表,嘴里念叨着:“这水位下降的速度怎么比预计的快呢?”我和老陈赶紧过去查看。
原来是抽水泵的功率设置得有点大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地下水资源评价第一节概述“地下水资源”指有利用价值的、本身又具有不断更替能力的各种地下水量的总称,它属于地球整个水资源的一部分。
地下水有利用价值必定包括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地下水能够构成资源首先是因为它有利用价值,这是由质来决定的;而其来源多少则是由量来体现。
所谓地下水资源评价主要指在水质评价的前提下对水量的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是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的根本性任务,它要求在一定的天然及人工条件下,对地下水水量及水质作出定量评价。
其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符合给定水质条件下的允许开采量和补给的保证程度。
地下水资源评价具体内容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地下水水质评价:即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是否会产生严重恶化等方面的预测。
2.地下水量评价: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拟订的需水量,确定开采方案及开采量;并应探讨其补给保正程度以及是否需要进行人工补给等。
3.开采技术条件的评价:主要指开采期内水位下降值是否会超过技术允许的范围;地下水对取水构筑物是否可能出现腐蚀作用以及水井可能的使用年限等。
4.评价开采地下水时可能产生的影响:如对邻近现有的取水工程、其它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干扰和地面沉降等。
5.开采时是否需要特殊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包括水源地卫生防护措施)。
第二节地下水资源的组成一、地下水资源分类地下水资源分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进一步弄清地下水资源的一些基本概念,更重要的是使分类能客观地反映地下水资源形成的基本规律以及它的经济意义,便于我们在实践中对它进行研究和定量评价。
正确地进行地下水资源分类,对供水水文地质勘测、试验和长期观察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础理论之一。
为此,长期以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对地下水资源分类进行了不少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分类方案。
下面就国内外常见的地下水资源分类作一些简要介绍。
(一)国外地下水资源分类1.前苏联普洛特尼柯夫储量分类普氏分类将地下水储量分成静储量、调节储量、动储量和开采储量四大类。
前三者合称为天然储量,它表示天然状态下含水层中未经取水设备扰动的地下水总量。
(1)静储量:一般指储存于地下水最低水位以下含水层中的重力水的体积。
亦即当含水层全部疏干后所能获得的地下水量,数值上等于含水层的体积与给水度的乘积。
hF=Qμ(7-1))(静式中:μ为含水层的给水度;h为最低地下水位以下的含水层平均厚度;F为含水层的分布面积。
(2)调节储量:指存在于地下水位年变动带(即年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之间)内的含水层中重力水的体积,亦即疏干该带时所获得的地下水量。
Q∆=μhF(7-2)(调)∆为地下水位的年变幅;其余符号同前。
式中:h(3)动储量:指通过含水层某一横断面上的地下水天然流量。
ωQ=KJ(7-3)(动)式中:K为含水层的平均渗透系数;J为地下水流的平均水力坡度;ω为过水断面的面积。
(4)开采储量: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使在整个开采期间不发生明显的水量减少或水质恶化等不良现象,用取水工程从含水层中所能开采出来的地下水量。
2.前苏联宾德曼(Н.Н.Биндеман)等人提出的地下水储量和资源分类前苏联宾德曼等人1973年将地下水储量和资源划分为:①天然的;②人工的;③诱导(引入)的;④开采的四大类,现分别简述如下:天然储量(natural reserve):指天然条件下含水层中重力水的体积。
承压含水层中由弹性释放而获得的那一部分水量又称弹性储量。
天然资源(natural resources),即在天然条件下通过大气降水入渗、河流的渗透、上覆或下伏含水层的越流以及来自邻区的水平迳流等方式进入含水层中的水量。
它可根据含水层水均衡中所有收入项的总和或消耗项的总和来确定。
人工储量(artificial reserve):由灌溉渠道与水库渗漏、灌溉回归水、地下水人工补给等因素储藏在含水层中的水量。
人工资源(artificial resources):利用渠道和水库的渗漏,加强地下水的再补给后能够进入含水层的水量。
诱导资源(drawn resources):当地下水补给区与排泄区(包括人工排泄)一致的情况下,开采后产生或强化河、湖的渗透、相邻(通常是上部或下部)含水层的越流,同一含水层内分水岭的迁移而使地下水补给增加的那部分水量。
宾德曼认为开采储量(exploitation reserve)与开采资源(exploitation resources)是同义词。
3.法国的地下水储量和资源分类法国常称的地下水储量是指储存于含水层空隙中的重力水体积,是一个单纯的物理量。
而地下水资源是指从含水层中能提取出来的水量,它不仅与储量有关,而且又受一定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所以资源又赋予经济的概念。
研究储量为确定资源服务,由此,他们将地下水储量分为地质储量、天然储量、调节储量及开采储量四类。
而把地下水资源划分为理论潜在资源、实际潜在资源与可采资源三种。
4.美国、日本等国家将地下水资源作为水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考虑,他们从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及管理出发,着重研究开采资源。
因开采量常随着地区经济发展需要、采水单位的经济效益、取水设备能力、开采时地下水水质及水量允许变化的范围及法律等各种因素变化而变化,因此它不是一个常量。
根据不同具体条件,各种不同的开采量术语名目繁多。
有安全开采量(safe yield)、疏干性开采量(depletive yield)、持续开采量(sustained yield)、延缓常年开采量(deferred perennial yield)、最大常年开采量(maximum perennial yield)等。
(三)我国地下水资源分类1.1979年《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中的分类方法我国水文地质工作者通过多年实践,1979年提出地下水资源分类方案,即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中提出的地下水资源分类。
该方案将地下水资源划分为储存量、补给量和允许开采量三大类。
前已指出,地下水是在不断补给和消耗中形成和发展的。
天然状态下,地下水补给和消耗处于不断变化的动平衡中。
人工开采以后,地下水从天然动态向开采动态转化,达到开采条件下的新的平衡。
所以开采前后,任何时刻任何地段地下水普遍地由补给量、储存量和排泄量三部分组成。
1)补给量:指天然状态或开采条件下,单位时间从下列途径进入含水层(带)的水量:①大气降水渗入;②地表水渗入;③地下水迳流的流入;④越流补给;⑤人工补给。
补给量通常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水体积表示之(如立方米/天,或亿立方米/年)。
一般说,补给量是一个变量,它既随外界补给源的变化而不同,又可随排泄基准面或开采量的变化而变化,当补给源和排泄基准面(或开采量)相对稳定时,补给量基本上是一个常量。
补给量根据天然和开采条件的不同,分为“天然补给量”和“开采补给量”两种。
前者是指天然条件下在含水层或含水带中循环流动的地下水量;而后者为开采条件下,地下水补给与循环条件改变后所增加的补给量。
“开采补给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取水建筑、补给边界的导水能力、地下水流域的大小和其补给水源的性质等因素。
由于人工开采后,增大了井域内的水力坡度,产生比天然条件下更为强烈的地下水循环,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开采补给量”比“天然补给量”总要大得多。
2)储存量: 指储存于含水层内水位变动带以下的重力水体积,通常用立方米表示。
季节水位变动带内的地下水量是补给量的一部分,不应计入储存量内。
潜水含水层中,储存量的变化主要反映为水体积的变化,所以称之为“容积储存量”储Q '。
V Q ⋅='μ储(7-4) 式中V 为潜水含水层内水位变动带以下的体积;μ为含水层的给水度。
而承压含水层中,通过开采减压能释放出来的水量又称“弹性储存量”储Q ''。
FSh Q =''储(7-5) 式中F 为含水层的分布面积;h 为承压含水层自顶板算起的测压高度;S 为承压含水层的贮水系数。
3)允许开采量:指通过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构筑物,在整个开采期内出水量不明显减少,地下水动水位不超过设计要求,水质和水温变化在允许范围内,不影响已建水源地正常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的工程地质现象等前提下,单位时间内从水文地质单元或取水地段中能够取得的出水量。
通常用单位时间的水体积表示,如立方米/日。
允许开采量不是任意的一个量,它代表一定范围均衡单元内的含水层中,单位时间内以最优取水方案可以取出的最大水量。
建国初期,我国曾广泛采用前苏联普洛特尼柯夫1946年提出的地下水储量分类。
此分类反映了天然状态下地下水资源组成的一般规律,分类名称简单易记,单项计算也比较方便,因而在当时勘探工作中曾起过一定作用。
但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普遍感到该分类中的储量概念和计算原理不能确切地反映地下水的形成和运动规律,特别是不能反映在开采条件下地下水开采资源的组成及各种组成成分在开采资源中的所起的作用。
我国广大水文地质工作者于1979年提出的“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地下水资源分类方案具有下列特点:(I)分类抓住了来水过程地下水运动的主要矛盾。
补给与排泄或补给与开采是地下水运动中的一对对立面,储存量在运动中起着某种调节或缓冲的作用,因此补给量、储存量、开采量的划分从量上反映了地下水运动组成的三个基本方面。
三个计算量概念明确,关系清楚。
(2)分类突出了地下水补给量的计算,因为补给量是构成地下水开采资源最基本的组分。
同时又注意了开采前后补给与排泄间数量的变化。
(3)由于在开采条件下,分类考虑了地表水和大气降水等对地下水补给的增加量、人工补给量以及排泄的减少量,因此使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比过去更接近于实际值。
(4)紧密结合地下水开采方案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
但是该分类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大家知道,补给量、储存量的划分与研究,最终都是为更确切地获得开采量服务的;但分类对开采量的定义比较概念化,影响允许开采量的众多的因素在实践中常常不能同时考虑。
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情况对开采量再作进一步研究。
其次,分类所提出的各个术语没有规定相应的确定其量的方法,特别是开采量的计算,这就会在实践中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
2.《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15218-94)中的分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15218-94)中,将地下水资源划分为允许开采资源和尚难利用资源两类。
允许开采资源的含义与《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对允许开采资源的定义相同,这里就不再赘述。
尚难利用的资源是具有潜在经济意义的地下水资源。
指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在一个地区开采地下水,将在技术、经济、环境或法规方面出现难以克服的问题和限制,目前难以利用的地下水资源。
这此问题有:地下水的补给资源和储存资源有限,在整个开采期出水量得不到保证;建井区或水源地位置偏远,输水工程耗资巨大;含水层埋藏过深,施工水井工程耗资过高;含水层的导水性很差,单井出水量过小;地下水的水质或水温不符合要求;新建水源地对原有水源地采水量或泉水流量产生过大的削减;地下水开采后,将会产生危害性的环境地质问题;建设取水构筑物,在地质或法规方面存在难以克服的问题或限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