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变革大事、特点及启示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改革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改革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改革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改革是一个广泛而深远的话题。

通过回顾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探讨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和发展,并为当代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迪。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1. 封建教育制度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以封建制度为基础。

在封建社会,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士人阶层,传承文化和道德价值观。

著名的孔子倡导“仁者爱人”的教育理念,儒家经典《论语》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

2. 私塾教育除了封建官方的官学以外,私塾教育也在中国古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私塾是由有一定学问和知识的人设立,教授儿童和年轻人基础的文化知识和礼仪道德。

私塾教育促进了文化和知识的传播,也帮助了更多人接受教育。

3. 乡村教育在中国古代社会,乡村教育是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乡村学堂是为农民子弟设置的教育机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知识、家庭技能和礼仪道德。

乡村教育帮助了更多民众获得基础教育,提高生活素质。

二、中国古代教育改革的必要性虽然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传统,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教育不平等是其中一个主要问题。

古代的教育制度更注重士人阶层的培养,普通民众往往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这种教育不平等导致社会阶层固化,限制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另外,古代的教育也缺乏实用性和创造性。

教育内容注重经典和礼仪,忽视了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科技和经济发展。

因此,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需要进行改革,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当代教育改革的启示通过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回顾,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为当代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首先,教育的公平与包容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不同阶层、地区和群体的人们应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这需要政府制定公平的教育政策,扩大教育资源的分配,并提供经济上的支持。

其次,教育的目标应该更加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文化教育,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中国教育史发展心得体会(3篇)

中国教育史发展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教育就被视为国家兴旺、民族复兴的基石。

我国历史悠久,教育文化底蕴深厚,从古代的私塾教育到现代的素质教育,教育制度不断演变,教育理念日益更新。

在我国教育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对中国教育史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伟大意义,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以下是我对中国教育史发展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古代教育:礼乐教化与科举制度1. 礼乐教化在我国古代,教育被视为一种道德教化,旨在培养人们的品德和才能。

儒家思想强调“礼乐教化”,认为通过学习礼仪和音乐,可以使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古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使他们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2.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隋朝,盛行于唐宋,直至清朝末年废除。

科举制度以考试选拔人才,使得广大平民有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机会。

科举制度推动了教育的普及,促进了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近现代教育:新式学堂与留学潮1. 新式学堂19世纪末,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我国教育开始出现变革。

新式学堂的兴起,标志着我国教育从封建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变。

新式学堂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2. 留学潮近现代,我国教育界掀起了一股留学热潮。

许多有识之士赴欧美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育理念,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留学潮使得我国教育逐渐与国际接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

三、当代教育: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1. 素质教育20世纪末,我国教育界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质。

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使他们在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

2. 终身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中国古代教育体系变革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教育体系变革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教育体系变革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变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不同的朝代和时期,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都有所不同。

通过对古代教育体系变革的历史考察,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对于如何进行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代教育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主要是由在家教育和私塾教育组成。

古代中国的儒家教育思想开始形成,并对后来教育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以经典为中心的教育,强调德行、礼仪和人际关系的培养,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

这一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的长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教育体系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这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秦朝还设立了官方的教育机构,推行官方选拔制度,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学的建立。

然而,秦朝教育体制的确立使得教育内容过于功利化和权威化,削弱了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

随后的汉朝时期,儒家教育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儒家学说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思想,也成为了古代教育的主导思想。

此时的教育主要分为官学、私塾和民间教育三类。

官学以培养官吏为目标,追求知识的广博与才干的全面发展。

而私塾则主要面向士人阶层,注重经典的研究和讲解。

民间教育则更加注重实用技能的传授,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到了唐朝时期,由于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唐朝推行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为教育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经典和礼制,开始兼顾实用和人才培养。

唐朝的教育发展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对于后来的教育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回顾古代中国教育体系的变革历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首先,重视教育内容的全面发展。

古代教育在儒家的影响下,注重德育与智育的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对于当代教育发展,我们也应该加强德育内容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中国教育体制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教育体制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教育体制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教育体制的演变及其特点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中国教育体制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从古代的私塾教育到现代的学校教育,中国的教育体制一直在不断变革,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的要求。

本文将从不同历史时期出发,分析中国教育体制的演变及其特点。

一、古代教育体制古代的中国教育体制主要以私塾为主,这些私塾通常由有一定教育素养和知识水平的士人开办,用于培养贵族子弟和士人的学术能力和品德。

古代教育注重传统文化和礼仪教育,强调经典文学、音乐、礼仪、德行等方面的培养。

这一教育体制长时间地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也为后来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封建社会教育体制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中国的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这一时期,学校教育开始兴起,比如曾国藩的“家塾”模式在19世纪中叶开始风靡,并逐渐发展成为士大夫贵族子弟接受现代教育的主要途径。

同时,科举制度也发展起来,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状元府是科举制度的核心。

科举制度培养出了大量的士人,为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然而,封建教育体制的弊端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一方面,科举制度限制了人才的多样性,过分强调经典文化和文笔功底,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使得教育资源向上层人士倾斜,普通人民难以接受教育,造成社会不公平和不稳定。

三、近代教育体制的建立近代以来,中国遭受了外来侵略和内部动荡,教育体制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革。

在这一时期,一系列的现代学校得以兴起,这些学校采用西方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注重科学、实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同时,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在教育领域提倡文化变革和教育改革,呼吁人才培养要以国家利益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近代教育体制的建立也面临了许多挑战。

一方面,学校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巨大,但是短时间内很难满足。

另一方面,西方教育体制的引进和推行也遇到了一些困难,特别是对于传统教育思想和文化的冲击,使得教育改革产生了一些争议和不适应。

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特点

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特点

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特点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教育一直都是重要的话题。

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特点,是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本文将页对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特点进行探讨。

一、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在古代社会,教育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只有一部分人能够受到教育,这一部分人主要是统治阶级的子女和富裕阶层的子女。

在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家庭教育阶段。

古代最初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

在这个阶段,父母为孩子传授知识和道德,并教他们基本的技能。

2、官方教育阶段。

在古代,各个朝代都有设立官方学校的做法。

这些学校主要是面向统治阶级的子女和富裕阶层的子女,培养他们的人才。

这些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经典文化和道德规范。

3、科举制度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教育制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科举制度的出现。

科举制度是唐朝开始实行的,其主要特点是以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的出现,打破了门阀制度,让更多的人才有机会接受教育,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4、现代教育制度阶段。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古代教育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教育制度逐步形成。

二、古代教育制度的特点1、侧重传统文化。

在古代教育制度中,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内容。

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经典文化和道德规范,学生们要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来掌握生活的基本原则和处世之道。

2、朝贡制度的存在。

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外交关系主要是通过朝贡制度来维持的。

为了纪念外国贡使,一些朝代也会建立较为规模化的朝贡学校,随着时代演变,这些学校的重要性也逐渐下降。

3、门阀制度的存在。

在古代社会教育中,门阀制度是重要的一环。

在这个制度下,只有部分人才能够受到教育,而且受教育的人也只能够从事特定的职业和行业。

4、个性教育较为薄弱。

在古代教育制度中,个性教育相对较弱。

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道德规范,而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塑造,并没有重视。

5、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我国教育变迁史心得体会

我国教育变迁史心得体会

自古以来,教育就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基石。

从古代的私塾教育到现代的全民教育,我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迁。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回顾我国教育变迁史,我深感教育对个人、家庭乃至国家的重要性,同时也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以下是我对我国教育变迁史的心得体会。

一、古代教育:启蒙与传承在我国古代,教育主要以私塾教育为主,官学教育为辅。

这一时期的教育,注重启蒙与传承,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私塾教育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高尚品德和深厚学识的人才。

然而,由于古代社会等级森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很多人无法接受教育。

心得体会:古代教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教育经验。

我们应该珍惜这份遗产,传承和发扬古代教育的优秀传统,同时结合现代教育理念,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模式。

二、近代教育:变革与探索近代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教育改革成为时代的需求。

洋务运动时期,我国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具有新思想、新知识的人才。

辛亥革命后,民主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普及教育、男女平等、教育民主成为教育发展的方向。

心得体会:近代教育变革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要深刻认识近代教育的宝贵经验,坚定教育改革的信心,努力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迈向更高水平。

三、现代教育:普及与均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

然而,我国教育发展仍存在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心得体会:现代教育普及与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亮点。

我们要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我国历史上几次大的教育改革

我国历史上几次大的教育改革

我国历史上几次大的教育改革在我国历史上,教育改革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旨在提升教育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几次大的教育改革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将对其中的几次重要教育改革进行探讨。

一、清朝康熙年间的教育改革在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积极推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以提高全国人民的教育水平。

康熙皇帝注重对士人的选拔和培养,建立了六书堂和礼部大学堂等学府,旨在选拔人才和培养官员。

此外,他还对全国各级学堂进行了统一管理,加强了对教师培训、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规范。

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教育水平,并为后来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教育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提出了"教育要面向劳动、面向农村、面向现实需求"的口号,并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改革。

在20世纪50年代初,通过实施普及初级教育和恢复高等教育的政策,我国教育普及率迅速提高,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得到改善。

此外,新中国还通过取消旧制度、推行新课程改革、加强教师培训等措施,为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改革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于教育改革的意识更加强烈,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推进教育的发展。

首先,我国推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基本教育普及。

其次,我国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了更多的人才。

此外,我国还推行了素质教育、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以及校本管理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进一步提高了教育的质量。

总结起来,我国历史上几次大的教育改革,都对于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每一次的改革都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适应社会需求。

未来,我们应该继续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的努力。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变革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变革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变革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变革是一个历经千年的演变过程。

从古代的私塾教育,到封建时期的官学教育,再到现代的学堂制度,中国教育制度经历了多次的变革与发展,为中国古代教育的繁荣与进步奠定了基础。

在古代,教育主要通过私塾进行。

私塾是由一位老师在家中开设的教育机构,主要教授儿童基础的文学、礼仪和道德。

这种教育制度注重个体的培养,重视德育和文化修养。

孔子就是私塾教育的代表人物,他提倡的“教学相长”理念强调了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互动。

私塾教育在古代中国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后来的教育制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官学逐渐兴起。

官学是由政府设立的教育机构,主要培养官员和士人。

官学教育注重经世致用,强调实用性和政治素养。

在官学中,学生们学习经书、礼仪和政治理论,以备考取功名。

这种教育制度的出现,标志着教育与政治的结合,为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教育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变革。

近代以来,西方的教育观念和制度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家提出了“教育救国”、“教育兴国”的主张,呼吁改革中国的教育制度,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他们主张借鉴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制度,注重实用性和科学性,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教育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发展。

教育被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教育资源的普及和均衡发展成为政府的重要任务。

新中国推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保障了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大学和研究机构不断涌现,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变革仍然面临着挑战和问题。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城乡教育差距,以及应试教育的问题等,都是当前中国教育制度需要面对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不断推行教育改革,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及问题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及问题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及问题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并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问题。

一、古代教育发展历程1.远古时期的教育:在远古时期,教育主要以口耳相传和实践操作为主。

长辈通过示范和讲解,向年轻一代传授生产技能和生活经验。

2.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夏代已有学校,称为“序”或“校”,商代出现了正式的学校(称为庠、序、学、大学、鼙宗等),有了与今天大致相同的学校教育。

西周时期,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了国学和乡学两个系统,并重视思想道德、实用技能、文化知识和武备训练等多方面的教育。

3.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原先深藏于宫廷的图书典籍散落于民间,出现所谓的“文化下移”现象,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开创教育独立化过程,扩大了教育对象,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推动了教育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形成。

4.秦汉时期的教育:秦汉时期,教育逐渐走向正规化。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太学,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教官,并规定了考试制度。

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以儒家经典为主。

5.隋唐时期的教育: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

政府设立了国子监等教育机构,负责培养官员和士人。

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以儒家经典为主,并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

6.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宋元明清时期,教育逐渐走向多元化和世俗化。

政府设立了各级学校,包括国子监、府学、县学等,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

同时,书院也逐渐兴起,成为士人研究学问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

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以儒家经典为主,但也包括其他学派和思想。

二、古代教育发展中的问题1.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在古代中国,教育资源主要掌握在贵族和士人手中,普通人很难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

这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和社会阶层固化的问题。

2.教育内容的单一性:古代中国的教育内容主要以儒家经典为主,注重思想道德和伦理规范的培养。

这种教育内容的单一性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对今天教育的影响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对今天教育的影响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对今天教育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教育, 古来就有以三王为师, 尊孔崇孟, 甚至有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社会认同。

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体系广博且一脉相承, 时时创新。

各个时期的教育家各有其独特而鲜明的观点, 涉及教育意义、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等等, 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大作用, 而且对今天的教育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历史中可以看出, 我国的教育大发展开始于先秦百家争鸣时期, 由孔老夫子的开拓, 教育模式的中心由学在官府转向学在民间, 促进了我国私学的产生和发展。

这还不能完全的概括孔夫子大教育家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他总结出了诸多的优秀传统教育思想, 如“因材施教”、“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等等。

一.纵观中国的教育史, 可以从不同角度总结出相应的教育思想:二.从针对具有个体特点的学生来说,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总结出“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

主要指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 有的放矢, 循循善诱, 而不是千篇一律地说教, 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内心要求, 使学生的智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在现代教育中, 我们也要在循循善诱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使之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激励他们开动思维机器, 自觉地把探索知识结论的思维活动坚持到底。

三.从学习本身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来看, 我国古教育家总结出“温故知新, 学思并重”的治学方法。

温故知新告诉我们只有反复地学习实践, 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启发今天的我们既要重视时习温故, 又不忽视探索新知。

学思并重要求我们必须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 通过思维活动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这些对现代的我们自主学习有重要的意义。

四.从教学过程来看, 古人提倡“循序渐进, 由博返约”的教学和学习原则。

前者要求我们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不急不躁, 切忌急于求成, 要“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深思”, 量力而学, 踏实进步。

后者要求我们不仅要博学, 还要善于由博返约, 广博知识并能融会贯通, 由博返约, 以简驭繁。

教育改革的历史回顾

教育改革的历史回顾

教育改革的历史回顾教育改革是指对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政策制定、教育理念、教育资源配置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回顾教育改革的历史,探讨其中的变革与发展。

一、古代教育改革古代教育改革主要集中在中国和希腊两个古代文明国家。

在中国,古代教育改革的代表是孔子。

孔子提出了“教育无疆界”的理念,主张普及教育,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

他还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育方法,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在希腊,古代教育改革的代表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出了“教育是灵魂的养成”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则注重实践教育,提出了“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二、近代教育改革近代教育改革主要发生在18世纪至20世纪初的欧洲和美国。

在欧洲,教育改革的代表是德国的洪堡大学模式。

这一模式强调学术自由和学科交叉,提倡研究型教学和学术研究。

在美国,教育改革的代表是约翰·杜威。

杜威提出了“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主张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现代教育改革现代教育改革主要发生在20世纪中后期至今。

在中国,教育改革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教育体制改革、课程改革、教育评价改革等。

这些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国际上,教育改革的焦点主要是提高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促进教育的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

四、未来教育改革的展望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是适应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教育改革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二是教育内容的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三是教育方法的改进,提倡个性化教育和多元化评价;四是教育体制的改革,建立灵活多样的教育机制。

回顾中国古代学校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改革

回顾中国古代学校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改革

研究结论总结
注重实践教育
强调知行合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 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私学兴起与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各家学派 纷纷提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形成百家 争鸣的局面。
研究结论总结
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自汉代起,官学逐渐成为主流,太学、国子监等官办教育机构相继设立,推动 了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
养官吏和文人。
历代教育改革及其影响
隋唐时期
01
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不再依赖门第和血统,而是注重学识
和能力,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繁荣。
宋元时期
02
书院制度兴起,注重学术研究和自由讲学,培养了大批学者和
思想家。
明清时期
03
教育改革以强化儒家思想为主导,实行八股取士制度,限制了
思想的自由发展,但也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承。
师生关系
尊师重道,强调师承关系和师生间的情感联系,教师具有崇高的地 位和权威。
校园文化
注重礼仪、规范和秩序,倡导勤奋好学、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形 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生管理
实行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包括学规、学则等,对学生的行为、品德 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约束。
05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改革的启 示与意义
推动教育公平
中国古代教育强调教育机会的均 等和公平,这一思想对当代教育 改革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推动教 育公平,保障每个孩子享有平等 接受教育的权利,是当代教育改 革的重要任务。
注重全面发展
中国古代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 展,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 调培养。当代教育改革可以借鉴 这一思想,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推动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评价 。
科举制度的实施与影响

中国古代教育变革大事、特点及启示

中国古代教育变革大事、特点及启示

中国古代教育变革大事、特点及启示为一种社会现象,教育从产生的第一天起,就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相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当前,我国的教育变革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对别国经验的借鉴上,对本国的教育变革历史沿革的研究相对较少。

文章通过对我国从夏王朝到近代鸦片战争这段历史中的十一次重大教育变革事件的梳理,总结了我国古代教育变革的特点,并探讨了它们对今天的教育变革的启示。

标签:中国古代;教育变革;启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教育从产生的第一天起,就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相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就加大了教育变革的力度,对教育变革的实践和研究正在各个层面热烈地进行着。

当前,我国的教育变革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对别国经验的借鉴上,对本国的教育变革历史沿革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拟就我国古代教育变革中的重大事件和它们的特点进行分析,以期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有所启示。

一、中国古代教育变革的重大事件如果以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为线索去考察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发展,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社会发展变化对教育的影响,在从夏王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这段有几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中,有十一次意义比较重大、影响比较深远的教育变革大事。

1.我国的教育发源很早,相传五帝时就有了现在解释为用来宣讲教令的学校——“成均”。

但现在一般认为如同《古今图书集成·学校部》里提到:“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设西序为小学”那样,真正的学校形成于夏代称为“序”的机构。

《礼记·王制》里也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1],指出夏代把以前只具有比较单一的养老敬老功能的“序”改变成可以兼教习射的教育机构。

2.西周在继承夏商教育发展的基础上,使教育制度化、系统化。

受社会发展和西周社会特有的宗法制度的影响,形成了政教合一、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的“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在这种制度基础上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等级和职责都比较分明、比较完善的学校组织体系;建立了相对严格的视学制度;确定了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主的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变革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变革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变革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变革摘要: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变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从古代封建社会的私家教育,到中央集权的国家教育体系的建立,再到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中国教育制度在不断发展中经历了许多变革。

本文将从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制度变革入手,探讨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变革。

第一章:古代封建社会的私家教育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教育是贵族阶级和士大夫阶级的专有权力,一般百姓无法接受到正规的教育。

贵族和士大夫们采用私家教育的方式,雇佣知识渊博的家庭教师来教授子弟。

这种私家教育的特点是教授面窄、内容狭隘,只注重传承封建的统治思想和家族的家规。

这种教育制度的存在导致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大,民众对于教育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第二章:中央集权的国家教育体系的建立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变革主要是在中央集权的国家教育体系的建立下发生的。

这一时期,随着中央政权的强大和统一,国家开始建立自己的教育体系,以便于统治和巩固自身的权力。

公元前2世纪的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细学制度,将教育局设立为官府,由官员主持各地的教育事务。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尝试建立国家教育制度,由中央政权直接管理,逐步废除了私家教育。

第三章:近代教育制度的形成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变革在近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受到了西方先进教育制度的影响,开始意识到教育对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1862年,清朝政府颁布了《资政院章程》,规定了正式的官办学校的设立。

这标志着中国教育制度的变革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后,西方教育制度不断引进和借鉴,中国的学校教育开始逐渐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第四章:教育制度变革的主要特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变革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第一,从私家教育向国家教育的转变。

随着中央政权的强大和统一,封建时代的私家教育逐渐被国家教育所取代。

第二,从限制阶级教育向普及教育的转变。

近代教育制度的形成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到正规的教育,不再局限于贵族和士大夫阶级。

关于中国历史上三次教育创新的思考

关于中国历史上三次教育创新的思考

关于中国历史上三次教育创新的思考
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和多元的教育创新变革,它们对当下的教育创新乃至教育
事业发展影响巨大。

让我们一起来谈谈中国历史上三次教育创新,增进对教育教学的认知,充实教育事业无穷动力。

一次是中国教育史上几乎黄金年代的文治·武功时期,也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
展依据。

那时的宫廷中文,皆以战乱为表象,而汉朝自秦以来,致力于文治,开疆拓土,极力建设各种理论学校,让重视读书的精神普及开来,并坚持把书作为当时文化的核心,引导体制内学子求取知识,其成效为中国政治体制奠定坚实基础,使
中国文明进入和平安定,文化艺术兴盛的历史时期。

第二次是清朝康乾改革时期,朝廷在全国实施大规模的经济改革,在建档立证、利用税收和财政开支来减轻压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同时,朝廷对文化教育领域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变革,巩固了文化的根基,大力发展教育学科,乃至于改变启蒙教育,以便更好的发挥文化技术,经济、内治、外政等诸多方面均受益。

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大多数中国人中学毕业率极低,新创立的中国
政府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许多大力支持,人人可受教育的伟大理念得以实现,通过多年的努力,逐步实现城乡统筹,一致义务教育成为现实,大大增强了国家的素质,使教育走上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总的来讲,中国历史上的三次教育创新,对现代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们对对中国教育改革实施指导和启迪深刻影响,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不断贡献着力量,也提供了借鉴和启示,让我们更好地实现公平包容的教育环��,促进全民学习兴趣。

高中教育的历史演进及启示

高中教育的历史演进及启示

高中教育的历史演进及启示中国的高中教育追溯到先秦时期,自此发展至今,历经数千年,发生了多次变革,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这里将通过分析历史发展,讨论高中教育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以探索其不断发展的历程。

先秦时期,“礼乐”教育是统治者对下属的教育,它倡导崇尚礼仪、学堂知识、歌舞艺术、经史典籍,以及太极剑法等内容的学习,主要培养统治者的政治才能和政治意识形态。

自两汉以来,私塾学校层出不穷,铸就了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历史的进程,为整个社会的文化进步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高等教育机构建立了职业教育体系,实行文官职业教育改革。

自明朝开始,户部官员编制正式成立,学校设立官职教育考试,及上、中、下三本制度(称为“九品芝麻分”),将中国古代教育组织化,普及晚近的职业教育。

清末至今,中国进入了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时期。

从九峰元帅发起的“统一高等教育”,到民初设立的“三类学校”,到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普及高等教育,再到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完善的高中教育,以全面推动中国改革开放。

从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出,中国高中教育发达,推动社会发展有其重要性。

首先,社会发展对高中教育有着重要的要求,保证了高中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例如,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实施了大量的教育改革政策,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知识结构的需要,并实现教育大众化。

此外,在高中教育的进步中,也有一些具有重要启示的历史经验。

首先,改革要有效管理,以保证教育质量,以使教育更加有效。

中国古代的礼乐教育,就是一种有效教育,通过礼仪、歌舞艺术和正确的政治意识,培养出了一批内外兼修的精英统治者。

而现代高中教育,也必须有效管理,以保证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效果,以期达到社会对知识结构的完善要求。

其次,以教育体制建设为改革重点,健全教育政策,完善高中教育的制度和政策,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提高教育质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升。

例如,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发布了教育法、教育法规,使中国高中教育在政策上得到了规范,从而推动高中教育不断前行。

中国教育改革史心得体会

中国教育改革史心得体会

自古以来,教育便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教育改革始终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进。

从古代的私塾教育到现代的义务教育,从科举制度的废除到新教育体系的建立,我国的教育改革史是一部充满艰辛与辉煌的历程。

通过对中国教育改革史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1. 古代教育:古代中国教育以儒家思想为核心,重视道德修养和知识传授。

然而,由于社会阶层固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广大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2. 近代教育:鸦片战争后,我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为了救亡图存,近代教育改革应运而生。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都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发展。

3. 现代教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的需求日益迫切。

二、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1. 教育体制的改革:从古代的私塾教育到现代的义务教育,我国教育体制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的变革。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了“六三三”学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

2. 教育内容的改革:从古代的四书五经到现代的素质教育,我国教育内容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应试到素质的变革。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教育方法的改革:从古代的“经世致用”到现代的“以人为本”,我国教育方法经历了从注重知识传授到注重能力培养的变革。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教育管理的改革:从古代的“科举制度”到现代的“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我国教育管理经历了从封建专制到民主法治的变革。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推行“教育行政部门管宏观、学校管微观”的管理模式,提高了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教育改革的意义1. 提高国民素质:教育改革使广大民众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演变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商代时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进,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变化。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并探讨各个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最早的中国古代教育可以追溯到商代,这是一个封建社会,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贵族子弟的礼仪和仪容。

商代的贵族子弟通过家庭教育和私人导师的指导来学习诸如礼仪、音乐和占卜等方面的知识。

这种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子弟们做好家族的嫡长子或宗主的任务。

随着周朝的兴起,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也经历了重大变革。

周代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封建礼仪与文化教育并重。

周天子建立了学官制度,培养士人来担任国家的行政和文化工作。

学官制度被广泛应用于各级国家机构,受到封建官员和地主阶级的重视。

另外,周代还出现了以儒家学派为代表的思想流派,这对后来的中国古代教育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发展的关键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政策,使得当时的文化教育遭受重大的打击。

然而,汉朝的兴起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希望。

汉武帝采取了尊儒、兴学的政策,恢复了儒学的地位。

同时,汉朝还建立了官学制度,为中央和地方培养了一大批文人。

这个时期,科举考试也在官学中起步,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权的分裂和社会动荡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中国古代教育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地方。

这个时期出现了私学制度的兴起,私人教育机构开始兴盛。

私塾成为士人和富商子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教育内容多样化,不再局限于儒家学说。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发展的高峰时期。

唐太宗在位期间创建了国子监,成为中央培养士人的重要机构。

此外,唐宋时期科举考试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士人的主要途径。

这个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扩展到了文学、历史、政治等多个领域,使得教育成为社会晋升的重要途径。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教育制度逐渐趋于稳定,科举制度成为主导。

兴起了徽州学派、阳明学派等儒家思想的流派,对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变革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变革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变革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历经了漫长的岁月,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革。

古代中国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变革不仅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育制度完善的过程。

本文将从封建时代的诸子百家到儒家教育的兴起,再到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全面梳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变革。

1. 诸子百家与古代教育开始在封建时代,诸子百家形成了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主要流派。

这些流派不仅在政治、哲学、文学等方面有丰富的理论体系,还对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比如,荀子提出了“阳明教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观念,强调教育要以修身为本,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墨子则主张平等教育,以“兼爱”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成为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儒家教育的兴起与教育制度的完善随着儒家思想的兴起,儒家教育逐渐成为古代中国教育的主导。

儒家教育强调德育,倡导“仁义礼智信”的教育目标,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儒家教育体系中,有祭祀学、礼仪学、音乐学、史学、射学等课程,为后来教育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尤其是秦朝实行文化统一后,推行儒家教育成为国家政策,开创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新纪元。

3. 科举制度的诞生与全面推行在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形成并得以推广。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一项重要创新,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实现了教育与选拔的有机结合。

科举制度取消了出身的限制,使得人人有机会通过考试来实现社会阶层的晋升。

科举制度持续了一千多年,直至清朝灭亡,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与教育改革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改革,现代教育体系逐渐建立起来。

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的冲击使中国的教育制度陷入了危机,中国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

西方学校、学院的设立和教育制度的改革使得中国教育开始走向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义务教育、普及教育、职业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教育变革大事、特点及启示为一种社会现象,教育从产生的第一天起,就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相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当前,我国的教育变革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对别国经验的借鉴上,对本国的教育变革历史沿革的研究相对较少。

文章通过对我国从夏王朝到近代鸦片战争这段历史中的十一次重大教育变革事件的梳理,总结了我国古代教育变革的特点,并探讨了它们对今天的教育变革的启示。

标签:中国古代;教育变革;启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教育从产生的第一天起,就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相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就加大了教育变革的力度,对教育变革的实践和研究正在各个层面热烈地进行着。

当前,我国的教育变革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对别国经验的借鉴上,对本国的教育变革历史沿革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拟就我国古代教育变革中的重大事件和它们的特点进行分析,以期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有所启示。

一、中国古代教育变革的重大事件如果以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为线索去考察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发展,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社会发展变化对教育的影响,在从夏王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这段有几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中,有十一次意义比较重大、影响比较深远的教育变革大事。

1.我国的教育发源很早,相传五帝时就有了现在解释为用来宣讲教令的学校——“成均”。

但现在一般认为如同《古今图书集成·学校部》里提到:“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设西序为小学”那样,真正的学校形成于夏代称为“序”的机构。

《礼记·王制》里也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1],指出夏代把以前只具有比较单一的养老敬老功能的“序”改变成可以兼教习射的教育机构。

2.西周在继承夏商教育发展的基础上,使教育制度化、系统化。

受社会发展和西周社会特有的宗法制度的影响,形成了政教合一、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的“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在这种制度基础上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等级和职责都比较分明、比较完善的学校组织体系;建立了相对严格的视学制度;确定了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主的教学内容。

这样,西周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化紧密联系、合为一体,“以‘化民成俗’为旨归的西周社会教育化制度代代相袭,堪称中国古代教化之源,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3.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王朝统治力量的衰微和频繁的战乱,造成西周宗法制社会形态逐渐解体、“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逐渐消亡、学术挣脱官府的控制向民间扩散,同时,由于封建经济逐渐发展壮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增加,以孔子为代表的大批思想家应运而生纷纷开办私学,促使教育从国家行政中分离出来,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许多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开始了后世官学与私学并存的局面。

4.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在继续执行秦王朝几百年间形成的一些有效的教育制度的基础上,为了适应新的形势,统一了文字,立博士、设“三老”(有秩、啬夫、游徼)[3]来管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教育,采取“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政策,推行以“昌明法度、匡正异俗”为目的的社会教化活动,使秦王朝的官吏教育及相应的法制教育开展得很有声势,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但是,由于秦始皇在执政的最后四五年里,妄图恢复西周以前“学在官府”的局面,又颁布“挟书令”并“焚书坑儒”、采取禁止私学的政策,使普通教育活动受到很大的摧残。

5.在汉初休养生息、恢复了国力之后,西汉惠帝废除“挟书令”、文帝允许开办私学、武帝采用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在长安建立“太学”、“设五经博士为教官,选地主子弟去学儒家经典”[4],把教育和选拔人才的制度结合起来,开创了以儒取士的察举制。

这些变革不仅使汉代的文教模式成为后世之基础,也促使了汉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的形成。

6.由于受战乱及士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现实的影响,也为了选拔优秀人才,曹丕努力恢复儒学的地位,本着“以经学贡士”的原则,废除察举制,设立了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沿用了三百多年。

7.公元606年,在九品中正制衰落的情况下,隋炀帝杨广设立进士科考,以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以后的1300年,历代王朝竞相沿袭并对这一制度不断完善。

8.唐代将孔子神圣化,重新确立了儒术的正统地位,唐太宗李世民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增加了考试科目,编《五经正义》作为学习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武则天虽然崇信佛教而不重视儒学,但“创立了皇帝亲自考试录取进士的殿试制度,加强了皇帝对选官用人的控制”[4],并开创了至今还在使用的糊名考试的方法来保证考试的公平。

这样,在唐代,中国古代教育“完成了古代‘养士’和‘取士’之道合而为一的理想”[5]。

9.宋王朝采用重文抑武的策略来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制,除继续抬高儒学的地位、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外,还倡行理学,将理学作为教学指导思想,放宽了学生进入官学读书的资格限制,并在官学系统中设立了武学与画学;大力发展以书院为代表的私学教育,对其管理也更加规范化。

宋代先后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兴学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庆历兴学”时创立了“学田制度,将封建国家和社会私人办学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了当时地方官学的经费问题,扩大了教育面”[6]。

10.元代在宋代“三舍法”的基础上,采用“升斋等第法”和“积分法”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品德行为进行考察和管理,完善了学籍管理制度。

还在普通国子学之外设立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满足了促进国内多民族文化发展和交流的需要。

元代还进一步完善了学田制,通过它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使书院表现出官学化的倾向。

11.明朝和清朝前期进一步发展了社学制度,广泛设立学校,建立了从地方到中央衔接紧密的学制系统。

但由于在教育思想上以理学思想为正统,强化了科举制,把八股文规定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还大兴“文字狱”,使教育内容逐渐空疏无用,同时,因为控制的加强,书院制发展到清代就完全官学化了,导致中国古代教育的路越走越窄。

二、中国古代教育变革的特点通过以上对我国古代教育变革大事的梳理,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教育变革有以下一些特点。

1.教化为先。

虽然历次变革都是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条件,并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的,但从根本上讲,它们都把维护一定社会阶层的利益作为主要目的。

因此,先后指导我国古代教育变革的“化民成俗”、“以法为教”、“独尊儒术”、“一宗朱子之学”[1]等思想都强调教育的社会教化功能,注重对受教育者的道德伦理进行培养。

也正因如此,我国古代才有了焚毁书籍、修订图书和“文字狱”等有碍教育及社会正常发展的事件发生。

2.国家以行政方式推行。

社会中的人分成了不同的阶层,各阶层间的正常变换是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条件之一。

我国历次教育变革(除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而外)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国家的意志,都以国家行政命令的方式推行,这样,实际上我国古代每一次教育变革都是一次政治变革(比如,九品中正制的废除和科举制的产生,都带来了一定社会阶层的地位变化,对政治制度的影响就显而易见)。

也正是这样,一些优秀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推广,往往要借助政治力量来完成。

比如,北宋胡瑗的分斋教学,是现在的分科教学的前身,它在学校里分设专学儒家经义的经义斋和为了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治事斋。

虽然这种教学组织方式的产生符合教育发展的需要,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求学,但也是由于“深受立意变革的范仲淹的赏识,曾由宋神宗下诏加以推广”[7],才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控制学校。

中国古代学校制度是逐步发展完善的,由于社会教化思想和大教育观思想的共同作用,历代都如朱元璋认为“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1]那样,非常重视对学校的控制,并且唐以后把科举制和学校教育更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控制逐渐加强,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古代训诂学发达,科技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也使得中国古代的私学教育不是走上官办的道路,就是在低层次状态艰难维持。

4.高度稳定。

从上面的梳理中,可以看出几千年来中国的教育体系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上,因此,从科举制能在中国推行1300年之久,就可以看出中国教育组织体系的稳定性极大、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比其他国家大得多。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政治制度有很大关系,也与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5.注重实效。

虽然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体系有高度的稳定性,但历代管理者都不墨守成规,历代都有优秀的管理者能不同程度地将国家的需要和个人的需要同时代发展的需要结合在一起,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一定的调整。

比如,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唐太宗李世民做了一些改进,就有了后人“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的评语。

6.不重视教师培养。

我国古代教育变革主要在管理体制、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学制等方面做文章,而对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却关注不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教育变革的启示通过对整个历史发展过程进行观察后,我们可以了解到由于过于强调教育的社会教化功能,并且将国家选拔人才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导致我国古代过分夸大了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力,对教育促进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关注较少,导致我国教育经过几千年的演化后,学校教育的内涵扩大化、学校教育的功能夸大化、学校教育的权利神圣化,形成了一种以学校教育万能论和学校万能论两种观点为主要代表的特有的大教育观。

特别是在古代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国家里,由于工商业不发达,读书人的就业途径只能是“做官”、“从政”,将国家选拔人才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使科举制代代相传,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内容的空洞单一,以及明清两朝禁毁书籍、大兴“文字狱”的行动,阻碍了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在今天的变革中,我们应该注意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要充分重视社会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影响,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现实去进行单纯的教育变革,要将教育变革与政治改革联系起来,探索一条将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发展需要统一起来,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之路。

在变革措施的制定及实施和评价时,既要考虑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客观差异,更要考虑到我国传统的文化心理,做到统一与多样并存。

在教师培养上,我国古代历来重视学识和品德,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培养及提高关注较少,对教师的个性心理根本不做要求,这是我们要注意的,要通过加快教师专业化步伐建设和切实有效地开展教师职后培训。

最后,我国古代的教改从未考虑过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无权评价选择学习内容及教师,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学和学习的效益是不高的,特别是在发明和创造方面较差,在新一轮教改中,我们要变革管理体制,使我们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