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明确:篇一要求:反复诵读全文,体会作者的壮志豪情,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小组交流,加强感受。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二《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读一首诗:《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你知道本是谁所作吗?毛泽东(也有人说是明人的作品)。

19xx年,毛泽东的年龄正与我们现在相仿,性格决定命运。

看看毛泽东的情怀,想想我们现在考进华理大附中(许多人一副落丧的样子)的心态吧,我们不一定都具备毛泽东那样的领袖气质,但至少要自信啊!顺便再看一首毛泽东的诗:《立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引入到《沁园春长沙》。

二、齐读全词。

正音。

三、了解大致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

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之后创立新民学会《湘江评论》湖南共产主义小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农民运动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长沙橘子洲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诵读欣赏①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②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表明地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独立洲。

关键词句:上片看字、下片忆字。

万类霜天竞自由。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

有表现力的词句:上片万遍漫争击翔。

下片挥斥指点激扬粪土等。

2、整体感知思考:本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根据内容给各幅画拟出小标题。

讨论、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霜天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五、再诵诗歌,品味鉴赏1、写壮景,抒豪情①独立寒秋图:注意独字。

②湘江秋景图:抓住看字。

注意视角、用词、手法。

品味明确: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仰视:鹰击长空(动)俯瞰:鱼翔浅底(动)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高语文必修一《沁园春 长沙》教案设计二

高语文必修一《沁园春 长沙》教案设计二

《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二毛泽东知识目标:词牌、题目、领字、结构能力目标:炼字炼句、写景技巧、触景生情情感和价值观:志向:志存高远;胸怀:博大宽广;精神:斗志昂扬——伟岸(形象)。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朗读训练: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学生讨论:1.景物特点:(壮丽阔大)2.情感基调:(高昂豪迈)3.停顿:4.重音:学生练读: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二、结构:起——承(上片)——转——合(下片)三、表达方式:上片:写景下片:叙事、抒情过渡: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四、赏析关键词:“独”“看”“染”“透”“击”“翔”“忆”“粪土”“遏”1.“独”:以脚下滚滚北去的江水作为陪衬,突出主人公伟岸挺拔的形象,引出下文对壮丽秋景的描写。

2.“看”“忆”领字,“看”字领起七句写景内容;“忆”字领取下文七句叙事内容。

3.“染”:形象写出了秋天山林经霜之后变为一望无际红色的情景,也写出了红色之浓、红色之广。

化动为静,增强了红色的活力感和动感,形象传达了秋色的壮丽,表现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情景。

4.粪土:文言现象,意动用法,把……当作粪土,表现了少年同学们蔑视富贵利禄的豪迈气慨和“指点江山”“主大地沉浮”的远大志向。

五、课堂练习:1.学生独立赏析“透”“击”“翔”“遏”等词的妙处。

2.积累词汇:“廖廓”“风华正茂”“意气”“挥斥”“指点江山”“激浊扬清”“击楫中流”“中流砥柱”3.连词成句:用上面的八个词语写成一段文字,要求围绕一个中心来写,恰当使用词语的意义,力求有文采。

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课文二、赏析词文1.意象(包含强烈主观色彩的事物):“山”“林”“江”“舸”“鹰”“鱼”。

请同学们加上修饰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些景物共同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卷?具有怎样的意境特点?(万类霜天竞自由)(雄浑壮阔,充满力感)2.形象(学生讨论,教师点拨)词的下片中书生有哪些鲜明的特点?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意气强劲、奔放。

高一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二

高一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二

高一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二高一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二【教学目的】1、了解思维的一般规律和构思的一般规律。

(重点)2、认识宋词对唐诗的发展。

(难点)3、与《沁园春?雪》相比,看作者思想的成熟与发展。

【教学方法】讨论为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题解"沁园春",词牌名。

"长沙",是本词的标题。

二、范读一定要带着感情去读,在读中感受其情感与韵味。

三、讨论1、词上阕的陈述对象是什么?"橘子洲"2、词人对这个陈述对象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3、通过哪些局部描绘来表现?大背景:"独立寒秋"。

小背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主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4、总体感受是什么?"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5、上阕以形象思维为主,那么形象思维的一般规律是什么?形象思维的一般规律:整体印象;细节描绘;总体感受。

起:"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承:"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合:"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6、下阕以抽象思维为是,那么抽象思维的一般规律又是什么?抽象思维的一般规律:话题;阐述;结论。

7、下阕前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从形式上讲是一个转折,从记叙转为议论,议论的话题是"峥嵘岁月"。

8、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阐述这个话题的?承"百侣"而来,展示老一辈革命家年青的风采:"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酉。

"转而称颂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热情以及胆识与魄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沁园春·长沙》全文;(2)了解毛泽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3)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4)把握诗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中国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向往;(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背诵与理解;(2)诗中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分析;(3)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汇的解释;(2)诗中历史背景的理解;(3)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毛泽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阐述《沁园春·长沙》在毛泽东诗词中的地位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2)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中的生僻词汇;(2)解析诗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3)阐述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诗文背诵;(2)让学生结合诗文,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作业布置1. 背诵《沁园春·长沙》;3. 结合诗文,谈谈自己对作者情感变化的体会。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文的掌握情况如何,是否存在教学上的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沁园春·长沙》优质教学设计1(第2课时)

《沁园春·长沙》优质教学设计1(第2课时)

《沁园春·长沙》优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品味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3.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难点: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课时目标1.赏析下阕中“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2.背诵诗词,进一步把握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重点难点。

赏析下阕中“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

教学设计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上阕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作者则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并含蓄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与本节课知识相衔接。

)二、赏析下阕(一)1指名读“携来百侣曾游……粪土当年万户侯”。

2.分组讨论:(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2)“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3)词中如何表现“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的他们的形象如何(4)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明确:(1)本词上阕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

(2)“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

(3)战斗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峥嵘岁月稠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积极进取,斗志昂扬。

(4)词人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

(二)1.指名读“曾记否……浪遏飞舟”。

2.师简析。

当年,作者曾和同学战友,在盛夏水涨的时候到湘江游泳,坚持不懈,直到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胆识。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4篇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4篇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朗读感受词的慷慨激昂的情感。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景、情的崇高美。

二、过程与方法1、感知作品内容、感情,建立整体认知。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秋景的把握,感受词的崇高美。

三、德育目标通过对抒情主人公及少年形象的把握,感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以国家振兴为己任的伟大情怀,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诗词内容,学会赏析诗词。

2、感悟词人崇高的理想和开阔的胸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课文1、词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作品,很讲究节奏、韵律,所以,只有诵读出来才能感受词的艺术境界,下面听录音朗读,整体感知此词的艺术境界。

(教师)从朗读中,你们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生)慷慨激昂2、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看看能否读出这种情感?3、学生朗读,边读边思考,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上片:写景下片:忆事三、鉴赏课文(一)赏析词的上片1、词的前三句给我们透露哪些信息?(学生朗读,个别回答,老师总结)交代观景的人物、时间、地点2、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看到了哪些景物?(明确)山、林、水、船、鹰、鱼3、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色彩绚丽、生机勃勃4、面对这样的美景,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对祖国河山的赞美毛泽东又想到了什么?明确:毛泽东不仅仅是感慨祖国山河的广阔、壮观,尤为祖国命运担忧,从而有了深沉的思考—国家的命运由谁来主宰,抒发一种忧国忧民之情。

(二)赏析词的下片1、对于“谁主沉浮”的问题,作者在下片是否做出回答?(学生带着问题朗读下片)2、词的下片忆事,作者回忆了哪些事?(PPT展示毛泽东在长沙和同学们的一段经历。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1课沁园春长沙(第2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1课沁园春长沙(第2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1课沁园春长沙(第2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大成目标】(目标解读、课堂组织2分钟)1、准确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了解作品背景及词的有关知识。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品味词的语言,明确赏析“情与景的关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使用说明】1、在学习时一定要深入理解课文。

2、要注意培养爱国情操。

3、建议两课时完成。

第二课时基础案(6分钟)能够理清整首词的思想感情一、自读课文,了解作者及词的创作背景,积累词的相关知识。

(1)走进作者毛泽东,字润之。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2)了解背景这首词写于1925年。

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

当时中国阶级斗争异常激烈。

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已经爆发农民运动也势如破竹,迅猛异常,在全国十几个省蔓延开来。

毛泽东同志当时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村运动先后在韶山等地建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成立雪耻会,并创立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中共韶山支部。

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各党派对革命领导权进行激烈的争夺。

国民党右派势力了想篡夺立功难道权利,而党内,陈独秀又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国民党”的错误主张。

毛泽东等同志同国民党右派势力和党内右倾机会注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军阀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秘密离开了韶山,前往广东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

他在途经长沙时重游了橘子洲。

面对绚丽的秋景,毛泽东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3)文体知识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词也跟乐府诗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高一语文教案设计:《沁园春长沙》2篇

高一语文教案设计:《沁园春长沙》2篇

高一语文教案设计:《沁园春长沙》高一语文教案设计:《沁园春长沙》精选2篇(一)教案设计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文学作品《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2. 理解诗人对沁园春的赞美和对长沙的感情表达。

3.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理解诗人的感情表达。

教学准备:文学作品《沁园春·长沙》的课文,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对长沙的了解程度和感受,引导学生对长沙的印象进行描述。

Step 2:背景介绍向学生介绍《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简要介绍毛泽东的生平和革命经历,引导学生了解《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失败后,感慨万千而写下的一首诗。

Step 3:诗歌欣赏播放诗歌《沁园春·长沙》的录音或视频,在教师的讲解下,逐句解读诗歌的意思和感情。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对沁园春的赞美和对长沙的感情表达。

Step 4:诗歌鉴赏带领学生通过对诗歌的鉴赏,了解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感。

Step 5:个人表达让学生通过写一篇短文或朗读诗歌,表达自己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展示个性和审美能力。

Step 6:课堂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表达,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回顾课堂上的学习内容,提醒学生重点和难点。

教学延伸:1.了解其他与长沙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2.参观长沙相关纪念馆或景点,体验诗歌所描绘的长沙风情。

3.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比赛或诗歌朗诵比赛,展示学生的文学才华。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讲解导入、课堂讨论、朗诵演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毛泽东的生平和《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意义并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鉴赏和表达,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11《沁园春长沙》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docx

111《沁园春长沙》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docx

1. 1.1.《沁园春•长沙》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习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

2、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和欣赏,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习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

2、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和欣赏,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彖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1、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觉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2、启发式导读按诗词阅读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阅读的主要过程为:读释一一串解一一赏析一一悟旨,期间,利用课文注解和教学幻灯片材料作为辅助手段,师生讨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笫二课时六、下阕导读:第一层(第五、六两个整句)【读释】O1携來百侣曾游:携,同;來,助词,无意,又如:“归去来兮辞”;侣,革命战友,百侣,很多伴侣。

02峥蝶:原指山势高峻,词屮指不平凡。

【串解】回忆过去,曾经与许多战友在这里浏览聚会,度过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赏析】从上阕的“独”游,联想到过去的“百侣曾游”,前后呼应,过渡自然,别具深义。

“峥嵯岁月”引起下文的忆述。

第二层(第七、八句)【读释】O1恰:正当。

02风华正茂:茂,盛也;风采才华正盛。

03书生:同学。

04挥斥方遒:挥斥,奔放;方,正当;遒,强劲有力。

05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指点,评论;江山,国家天下大事;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

06粪土: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粪土,视……为粪土。

万户侯,这里指大军阀,大官僚。

【串解】那时,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斗志旺盛,经常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一般。

【赏析】一个恰字领起,像上阕的被领起部分一样,用铺陈的手法,使诗句连贯而下,非常有气势, 到“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句,推向一个高潮,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准备了充足的背景气氛。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
教法
学法
语言品读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预习任务
(课前)
布置预习任务(见《新学案》)7.8.题
学生认真完成预习作业.
预习任务
检测
展示预习题目答案。
学生对照答案题目,各组员互评,组长统计错误之处。
自主学习
展示
老师提前把任务分配下去。
上课前将原生态的答案展示在黑板上,并解释答案。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不能。“独立”既表明词人是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合作
探究
(探究题目见《新学案》)7.8题)
1.学生对照修改自己的答案。
2.展示的学生总结自己答案的得失。
课题
第一单元
课程章节
课时安排
第1课沁园春.长沙
3课时
使用班级
高一班
教学课时
第2课时
备课组
高一语文备课组
主备教师
审核人
教学
目标
1.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难点
1.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2.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板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设计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1.抓关键词,理清思路: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课时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对于“雪涨莲韵清芬净,梅含烟态细香浓”的部分进行详细的讲解。

大约需要30分钟的时间进行讲述,其中建议使用多媒体辅助讲解,包括音频和视频。

教学目标•理解“雪涨莲韵清芬净,梅含烟态细香浓”的表述方式•掌握以形容词为主的写作技巧•了解诗歌中的意象以及其表现方式教学重点•用形容词来描述意象•理解意象所表现的内容教学难点•理解“表现方式”和“意象”在诗歌中的意义和作用教学方法•讲授分析法,逐句讲解文章,并结合多媒体辅助讲解。

•听、看后理解法,请学生听、看后简要概述文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PPT•可以放音频和视频片段的设备教学流程1.教师简单介绍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并以“雪涨莲韵清芬净,梅含烟态细香浓”作为引子发起讨论。

2.教师用PPT放映,黑板板书逐句分析这段诗句。

3.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放音频、视频片段,并指导学生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

4.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意象表现的方式,例如运用形容词和修辞的技巧来表达,这些技巧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都可以得到体现。

5.结束时,教师向学生补充其他知识点和更多的阅读方法。

教学评估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询问学生的理解,并在坚定考核中对学生的学习给出抽屉性的评估。

课后作业1.学生将学习到的内容编写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论文,对其中的意象表现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2.进行阅读练习,阅读大量具有意象的作品,并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总结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学生将掌握一个或者多个新的阅读技巧,特别是理解文学作品中意象和表现方式的技巧,这将增加学生对文学阅读的热情和兴趣。

同时,通过阅读Newman的创作,他们将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和历史,这对他们进行批判性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13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13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13篇)《沁园春·长沙》教案篇1【示范教案】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教学目标】一、学问教育目标1.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进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力量培育目标1.训练同学诵读力量。

2.着重训练同学抓准词中意象的力量。

三、德育渗透目标1.培育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喜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日的一切,激发同学奋勉向上的热忱。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妙的。

缘由在于越写山河的壮美,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词人正是在这不全都中突出了剧烈的革命精神。

当然,这里面也含有喜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亮,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教导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精确精当。

【解决方法】1.指导同学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同学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学问。

【同学活动设计】1.课外提前预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老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争论。

【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课内美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诵读背诵1.抽查同学朗读,老师点评。

李镇西讲《沁园春 长沙》第二课时教案

李镇西讲《沁园春 长沙》第二课时教案

李镇西讲《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李镇西讲《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体会诗歌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2、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情景交融、对比、象征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手法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3、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通过有感情地朗诵,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看”字所统领的秋景图,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分析“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所表达的诗人的胸怀和志向。

2、难点(1)领悟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人通过写景抒情、寓情于景所传达的深刻思想。

(2)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和含蓄,理解诗人运用的象征手法及其寓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诵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今天我们将深入探究这首词的艺术魅力和深刻内涵。

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朗诵这首词,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2、精读上阕(1)请同学们找出上阕中总领写景的一个字。

(明确:“看”)(2)“看”字统领了哪些秋景?(明确: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3)这些秋景具有怎样的特点?(明确:绚丽多彩、生机勃勃)(4)诗人是如何描绘这些秋景的?(明确:从视角、色彩、动静等方面进行描绘,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从色彩角度描绘,“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从动静角度描绘)3、精读下阕(1)下阕由景入情,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自信)(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由上阕的写景过渡到下阕的抒情和叙事)(3)“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几句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明确:塑造了一群意气风发、壮志凌云的青年形象)(4)“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4、艺术手法赏析(1)情景交融这首词上阕描绘了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秋景,下阕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景与情完美融合。

《沁园春长沙》教案(2课时)

《沁园春长沙》教案(2课时)

《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难点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1、语言品读法。

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比较法。

如对《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的比较。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题解与背景):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我们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长征)中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

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

创作于1925年秋,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

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因有此作。

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一起来领会诗歌的意境,同时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二、朗读,了解大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一)思路理清1、听录音,注意字音、节奏、感情基调。

2、齐读(模仿、评价)3、说出大意。

指名①通过读,你能说出这首词的大意来吗?你认为自己读懂了哪几句?②词作一般分为上、下阙,上阙写景,下阙抒情。

这首词分上下两阙,各写什么?③找出思路关键词。

明确:①②上阙:写景,橘子洲头的秋景下阙:抒情,回忆了早年的革命斗争生活③(二)品析上阙1.①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上阙所绘之景。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

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2. 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3. 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难点)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少年壮志)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老而弥坚)(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橘舸遒遏(三)研习全文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

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高中语文1沁园春长沙(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1沁园春长沙(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一、抽背二、继续分析图画,抓住意象,把握内容大意。

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诗人提出了什么问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三)峥嵘岁月图1、“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过渡作用2、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明确: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四)中流击水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有何深意?明确:形象地表明,我们年青一代有能力掌控中国的命运。

三、总结全文1、用语形象生动“万”写出了山之多“遍”写出了红之广“染”拟人手法,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美女妙手染成一样,十分壮美;生动地展现了枫叶重叠、满山皆红的自然景色,并且渲染出一种火红的热烈气氛;化静为动,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漫”写出了江水之盛“透”写出了江水之清备课札记“争”写活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击”突出鹰“飞”得猛、劲以及搏击长空的矫健英姿“翔”突出鱼“游”轻、快、悠然自得的情态2、写壮景,抒豪情这首词写的事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伤感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真知灼见是活泼、美好、壮丽的。

原因在于越是写山河的壮丽,就越能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3、思路立—看—怅—问—忆—记4、立意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及青年时代生活的回忆,表现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四、比较阅读参看课本第5页附录的三首毛主席诗词。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七律·长征》、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五、作业试比较毛泽东的《虞美人·枕上》与《沁园春·长沙》在写景和抒情上的异同。

虞美人•枕上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

《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

《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词的体裁知识,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

(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2.抓住关键词语,梳理词作思路。

3.把握词中意象,体会词境。

4.体会并学习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抱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词作的意象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领会毛泽东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如果让你以“青春”为题拍一张照片,你会拍什么呢?(学生自由描述)不同的历史时代,青春呈现不同的风采。

我们作为“零零后”,开启了最现代的青春模式;但我们也要学会让目光穿透时光,去欣赏盛开在不同时代的青春之花。

本节课先让我们去体会伟大的革命先辈毛泽东在特殊时代的青春风采。

二、解题1.出示文学常识卡片,复习“词”这一文体。

2. 词牌名“沁园春”来由: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叫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叫沁园。

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

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

“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这个词牌的特点:豪迈、奔放、雄壮。

三、写作背景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

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本词实际上是毛泽东用词的体例所写的现代诗。

四、诵读入境1.出示诵读步骤要求:(1)听范读音频,注意标准读音和节奏。

(2)自由诵读诗词,注意把握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3)请根据课下注释,正确诵读并理解这首词。

2.出示节奏划分,自由朗读3.明确重点字词读音沁园春(qìn)橘子洲(jú)漫江(màn )百舸(ɡě)怅寥廓(liáo kuò)峥嵘(zhēng róng)恰同学(qià)挥斥方遒(qiú)浪遏(è)4.情境课文诵读欣赏5.课文情境跟读五、诗歌解读(一)解读上阕1.出示问题(1)通过诵读,大家脑海中都有哪些画面呢?(2)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诗人为什么要把“独立”放在最前面?(3)上阕写了哪些景物?写景句是由哪个字领起的?(4)诗人描写景物的视角变化和顺序是怎样的?2.引导明确(1)通过诵读,大家脑海中都有哪些画面呢?(学生自由作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第二课时)
此篇“沁园春长沙”高一语文教案为大观区2014年优质课评比教案。

一、教学设想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抓住关健词语,理清思路
3、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二、教学过程(用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片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作者则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并含蓄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二、阅读“起句”:
1、指名朗读;
2、将这两句恢复成正常的语序。

(提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携百侣来游。

)
3、小结:这两名是作者总写过去的日子。

四、阅读铺叙:
1、导入:、”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
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

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

3、总结:这七句是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分写。

五、阅读煞尾:
1、指名说出结尾三句的意思:还记得吗?我们当年曾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的时候,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
词注释: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

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

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

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峰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

这里,诗人从上片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

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

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讨恶扬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

“击水”,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

”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

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诗人正是从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

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感谢陈印老师提供此篇“沁园春长沙”高一语文教案。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高一语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