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比较

合集下载

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

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

今古学派今古学派,是指儒家经学中的两个学派,即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间的争论虽然由来已久,但冠以学派之名则是晚近的事。

据钱穆、李学勤等学者的研究,晚清以前的学者虽常常论及古文经书、今文经书,且做了大量考证与辨伪工作,—但却没有以今文、古文来分派。

以今文、古文来分派的始作俑者是近代的廖平,廖平于1886年撰《今古学考》,提出汉代经学分为今文、古文两派,彼此对立,如同水火,“西汉今学盛,东汉古学盛”,及至郑玄,两派归于涡灭。

这以后康有为撰《新学伪经考》,强调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分,他的观点,明显是受廖氏启发再加发挥而成的。

自此以后,学术界一般接受了这个说法。

从历史上看,“古文”与“今文”对举,始见于《史记》。

司马迁除提及“古文《尚书》”(《儒林列传》篇)外,还声称“余读《春秋》古文”(《吴太伯世家》篇),但他没有提出古文经与今文经对立的概念。

至班固撰《汉书》,沿袭刘歆《七略》的图书分类法,正史志书开始划分今文经与古文经两类。

所谓“今文经”,是指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即当时今文)写成的经籍;而“今文经学”,就是指对今文经典所作的章句训诂与经义的阐释解说。

所谓“古文经”,是指用战国时东方六国的文字写成的经籍;古文经之“古文”,有其严格的时间与地域限定,它既与春秋时期文字有别,更与殷、周之世文字殊异,此外还有鲁、齐、梁、楚等地文字间的差异;而“古文经学”,就是指对古文经典所作的章句训诂与经义的阐释解说。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不仅在经籍文字的字体上明显不同,而且在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经籍中有关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也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所以会出现,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直接相关。

秦王朝建立后,为了强化专制君主集权统治,秦始皇在采取了“书同文,车同轨”等重要措施之外,实施了统一思想的文化政策,而“焚书”就是其体现之一。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丞相李斯借博士官淳于越批评秦朝不行分封制之由,提出了“焚书”之议:“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汉代经学两大派别之争

汉代经学两大派别之争

汉代经学两⼤派别之争近千年来,儒学⼀直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构成中华⽂化的核⼼。

其宣扬的仁义礼智信,不仅在思想上影响着千年来的⼈们,同时也在政治等⽅⾯影响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

但是儒学也并不是⼀成不变的,同样也不是独有⼀家之⾔的。

它在不断变化发展,⾃我更新,甚⾄也出现过较⼤的差异和争论的。

下⾯,我们来看下发⽣在汉代时期,⼀次较为激烈的儒家两⼤派别的争论。

古、今⽂经学派的产⽣众所周知,儒学在秦朝时期受到了巨⼤的摧残,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儒家的经书⼏乎全部被毁坏。

但随着朝代的更迭和统治者思想的变化,在西汉初期,儒学重新兴起,汉景帝时儒学被⽴于学官。

在汉武帝时期,儒学再次得到重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置博⼠、表彰六经等这⼀系列的政策之后,迅速跃居统治思想和正统学术的地位,成为官⽅正统哲学。

之所以儒学⼜被称为“经学”,是因为汉代的儒学是以注释《诗》、《书》、《礼》、《易》、《春秋》等先秦儒学经书的形式出现的,所以称之为经学。

随着国家的重视,经学得以繁荣,儒学产⽣了古、今⽂经学两⼤学派。

这两⼤学派有何区别呢?古⽂经派的出现是因为汉朝时期出现了⽤古⽂字抄写的经书。

这些经书由地下或相传从孔壁挖出来的和民间所献的,⽤当时已经不易辨识的籀⽂、六国古⽂字等先秦古⽂字抄写的经书传本。

由于秦朝⾄汉朝时期,⽂字形体已经发⽣变化,由秦代所官⽅规定的秦⼩篆发展为⾪书,⼩篆或者更早的⽂字——籀⽂、六国古⽂字已经不太容易辨认。

这些经书被称为古⽂经,弘扬古⽂经的学派被称为古⽂经学派;今⽂经派是先秦时期靠⼝⽿相授,把那些儒家经典的经书流传到西汉初期,并⽤当时通⽤的⾪书记录成书的经书,这些经书被称为今⽂经,弘扬今⽂经的学派被称为今⽂经学派。

古⽂经和今⽂经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所记录的⽂字形体的不同,更重要的差异产⽣的原因是,⼀个是百年前的古书原本,⼀个是⼈为⼝⽿相传,由不同的⼈记录下来的今⼈之作。

古⽂经派认为今⽂经讹变之后,错误颇多;今⽂经派认为古⽂经出处荒谬。

今古文之争 (最后定稿)

今古文之争 (最后定稿)

以《春秋》为例浅谈今古文之争经学是我国历史上训解和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

其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说文解字》将“经”训为“织”,段玉裁注为“纵线”,以此引申为穿订书册的线,进而指书籍,然而这里的“经”是专指官方指定的儒家经典。

经学产生于西汉。

由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的焚书坑儒,将全国图书以及学术集中到咸阳城,秦亡后,项羽焚烧咸阳,致使大量先秦典籍消失於历史舞台,六经除了《易经》之外,其它几未能幸免于难。

汉朝建立后,从文景时期开始展开了大量的献书和古籍收集工作,部分年长的秦博士和其他儒生,或以口述方式默诵已遭焚毁的经典,或把秦时冒险隐藏的典籍重新拿出,使之传世。

因为文字、传述和解释体系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学派,但其版本上则基本相同,后来统称为今文经。

汉景帝末年鲁恭王扩建王府,坏孔子宅,从鲁壁中发现一批经典;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收集了大批的古典文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周官》,皆收入秘府;汉宣帝时又有河内女子毁坏老屋,得几篇《尚书》。

这些出土的文献都是用战国古文字书写,与通行的五经相比,不仅篇数、字数不同,而且内容上也有相当差异,此后即统称为古文经。

以解释《春秋》为例,今文经有两本,分别为《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古文经也有两本,分别为《左传》、《毛传》。

现以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重要著作为例, 探讨二者的差异。

首先是经书的文字、版本、篇章的差异。

《左传》、《毛传》所依据的经书一般都是西汉中期以后在民间发现的古书,用六国古文字所书写而成。

而《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在汉代及其以后整理成书,用汉隶抄写的。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并不仅仅是在此的差异,主要在于它们对经书的解释与治学方法的不同。

1.今文经学重在阐述经书的“微言大义”,学风活泼,但又往往流于空疏荒诞。

如:元年春王正月。

(《春秋. 隐公元年》) 上引《公羊传》、《穀梁传》对《春秋》的解释,主要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 如:“大一统”、“子以母贵, 母以子贵”等等, 目的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

今古文经学之争

今古文经学之争

2.今古文经学区别今古文经学根本区别,是西汉武帝时期所立的《五经》博士官学经学与非官学经学的对立,并且它们的主要差别并非全归于所依据的经书文本不同,而实在是由于彼此对于经书的解释不同,代表着不同的思想倾向。

具体而论,可分为所主经传文本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学术思想不同、推尊宗主。

所主经传不同,主要体现在《春秋》《礼》二经上,即今文经学主《春秋公羊传》,而古文经学主《春秋左氏传》《周礼》。

研究方法不同。

今文经学注意到经书文字与作经书的圣人之意之间的矛盾关系,主张言不尽意,认为后学者可以通过言辞把握思想,但有不能拘泥于言辞,完全理解经书几乎不可能,董仲舒就说:“《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

”因此,他们注重经书中的微言大义和言外之意,力图从古代经典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药方。

而古文经学主张言尽意,认为后学者可以通过对经书字词的理解得到其中的古帝王之道,所以特别重视文字、音韵、史料、制度的研究。

学术思想不同。

今文经学是为西汉大一统帝国以至整个中国古代宗法等级社会制定基本的指导思想,它是对先秦儒学的发展,也是对整个先秦诸子学和上古王官之学的融合。

而古文经学则是针对西汉末年的社会问题,通过回归三代官学的形式,对今文经学学术思想作出修正,使之顺应社会要求。

推尊宗主不同。

今文经学重视孔子在经学中的地位,按照《诗》《书》《礼》《易》《春秋》的顺序排列经书,并且认为这个顺序是按照难易程度排列的,越往后越难理解,也越高深。

而按照传统说法,《诗》《书》《礼》《易》皆为古帝王时代的产物,唯有《春秋》为孔子所作,这个顺序明显在抬高孔子。

还有一些今文学家则进一步神化孔子,封孔子为“素王”,取代秦王朝的地位,直接三代政统而下启刘汉王朝。

古文经学则不然,它按照《易》《书》《诗》《礼》《春秋》来排序,这个序列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这就大大降低了孔子在经学中的地位,而更推尊古代圣王。

争论。

昔唐虞既衰,而三代迭兴,圣帝明王,累起相袭,其道甚著。

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名词解释

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名词解释

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名词解释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名词解释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是中国古代的两大经学流派,是中国古代经学研究的两大主流。

古文经学是中国古代经学的传统流派,是先秦到汉代的主流经学。

今文经学是对古文经学的批判和发展,于宋代形成并成为主流。

两者在研究方法、文献选择、语言鉴定上存在差异,但都致力于研究和传承中国古代经典的精髓。

古文经学,顾名思义,即是研究古代经典文献的学问。

首要之义是注重文献的古代版本,以求尽量还原古代经典的原貌。

其研究方法主要是依据格物致知的原则,通过勘误、校勘等手段还原古代文献的原始面貌。

在古文经学中,研究者注重对经典原文的王维解读,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资料。

《周易》、《尚书》、《诗经》、《礼记》等经典文献都是古文经学的研究对象。

古文经学强调对古代经典的传承和保护,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

今文经学是指在古文经学的基础上,对古代经典文献进行批判性的研究和发展。

今文经学主要关注的是文献的今文版本,强调诠释和解读古代经典文献。

今文经学强调注重对古代经典文献的逻辑推理与哲学解读,不拘泥于古代版本的还原。

今文经学在宋代达到鼎盛,其代表人物有程颢、程颐等。

今文经学跳出古代版本的束缚,以一种全新的、更加解释性和批判性的视角去诠释古代文献,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哲学的理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虽然在研究方法和文献选择上存在差异,但都是对中国古代经典文献进行研究和诠释的主流学派,都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文经学注重对古代文献原貌的还原,今文经学则更加倾向于对古代文献的批判性诠释和发展。

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看来,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古文经学传承古代经典的原貌,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今文经学则强调对古经典的诠释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使古代经典文献得到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理解。

今文经和古文经的起源与差异

今文经和古文经的起源与差异
劉歆在西漢哀帝時,上奏請立古文經學官,於是產生了今 古文經之爭。
直到鄭玄注經以後,兼采今古文兩家之說。鄭玄之注一出, 今文經各家漸衰,因此今古文經在內容和主張上漸趨統一, 彼此間的門戶之見也漸衰。
今文經和古文經的起源與差異?
今文經是在西漢武帝年間,廢止禁書令,但經書在 秦朝時幾乎都被燒燬了。因此理紀錄起來,而成為了「今文經」。 今文經是以隸書寫成的,西漢的經學家也主要是治 今文。博士學官是用今文經來講授,他們所注重的是 微言大義,並且只要能精通一經就可以治學。今文經 是兩漢時代學術上的正統,使得遭受秦火毀滅後的典
籍能大致上修補完成。
古文經的發現是因為魯恭王破壞孔子的宅第,意外在牆壁 中發現了大批經書,並且是用秦、漢以前的文字所寫成的, 當時的人很難加以辨識,因此成為「古文經」。
古文經是以篆文寫成的,東漢經學家主要治古文。民間人 士說經多是採古文經。他們治學必須兼通數經,所注重的乃 是章句訓詁,並且要求得經文的真義。因此後世人讀經一定 要靠東漢經學家的訓詁。古文經在曹魏之後成為學術上的正 統。

如何看待今古文经之争?

如何看待今古文经之争?

如何看待今古文经之争?郑玄两汉之际,经学有今文经和古文经两种。

一方面,今文经着重閛发经文的微言大义,大讲“天人感应”和灾异之说,势必导致迷信附会之风滋生。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很多用谶语解释经典的纬书,如《春秋纬》、《礼纬》、《白虎通义》等。

另一方面,从民间发掘出不少用先秦古文写的古文经典,如《周礼》、《毛诗》、《春秋左氏传》、《古文尚书》等。

西汉末年经学大师刘歆率一批儒生对古文经进行了一次大整理,还奏请设立古文博士,遭到了今文经学家的反对,于是,出现了今古文经之争。

王莽执政时,任用刘歆为国师,设立古文博士,古文经学发展起来,与今文经学相抗衡。

今古文经学除了在文字、训诂方面有别,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古文经学反对今文经学的“天人感应”说和谶纬说。

两汉之际的扬雄、桓谭、王充、张衡等都是支持或倾向于古文经学派的,东汉时马融、许慎也是古文经学派的代表人物。

两派代表着不同的思想倾向,其实质是官方经学与非官方经学之间的对立。

东汉末年至曹魏初年,两派趋于合流,今古文之争逐渐平息。

郑玄兼通古今文,他剔除谶纬学的糟粕,糅和各家学说,不拘泥于各家的“师法”、“家法”,重新注释诸经。

曹魏王肃注经也是兼通今古文不拘师法家法的。

今古文经学虽有争论,有师法、家法之别,但从几个主要思想家来说,如董仲舒、司马迁、扬雄、王充、王符、郑玄等,他们对于儒家人文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则是一脉相承的。

虽然在“天人关系”上有种种不同甚至于对立,但在王道政治和道德伦理学说方面却是基本一致的。

尤其是王充和董仲舒两个人,在天道观和天人关系上,王充固然颇多批评董仲舒之言,但在王道政治理论和道德思想方面,不仅肯定而且赞美董仲舒,认为董仲舒是继承并发扬孔子学说和事业的。

“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

”(《论衡.超奇篇》)在人性论方面,王充的《论衡.本性篇》载:“孟轲言人性善者,中人以上者也;孙卿言人性恶者,中人以下者也;扬雄言人性善恶混者,中人也。

若反经合道,则可以为教;尽性之理,则未也。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区别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区别
汉代扬雄、桓谭、王充均倾向于古文经学。东汉古文经渐盛,出现贾逵、马融、郑玄等古文经学大家。其中郑玄破除今古经学的界限,以古文经学为基础,吸收今文经学,遍注群经,创立“郑学”。清代乾嘉学者治经追郑玄、许慎,精通小学,号为“汉学”。近世章炳麟是古文经学一派。古文经学对语言文字、古代历史研究都有贡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西汉前、中期,今文经学独盛,西汉晚期,古文经学兴起。两者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所讲经义都不相同。今文经学用阴阳五行观点阐释经义,讲谶纬神学,搞繁琐哲学。古文经学通训诂,举大义,尊孔子,不主张变革,与汉代的政治、现实问题联系不多。古文经学者刘歆请立古文经于学官,引起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斗争。
西汉今文经学的代表是董仲舒,东汉时是何休。清代后期,社会矛盾激化,有的学者借春秋公羊学发挥政见,今文经学复起。康有为利用今文经学倡导维新变法。戊戌变法失败后今文经学衰竭。今文经学对巩固西汉封建制度、动摇清末封建制度均起过相当大的作用。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西汉初年,汉代儒家经籍中有两种写本:一种是汉初学者根据前辈学者口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文字写定的写本,称今文经;一种是景帝以后陆续从古旧屋壁中发现、从民间搜集到的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写本,叫古文经。汉代经学中研究、阐发今文经经义的学派为今文经学,研究、阐发古文经经义的学派为古文经学。

今古文经学之争

今古文经学之争

今古文经学之争2.今古文经学区别今古文经学根本区别,是西汉武帝时期所立的《五经》博士官学经学与非官学经学的对立,并且它们的主要差别并非全归于所依据的经书文本不同,而实在是由于彼此对于经书的解释不同,代表着不同的思想倾向。

具体而论,可分为所主经传文本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学术思想不同、推尊宗主。

所主经传不同,主要体现在《春秋》《礼》二经上,即今文经学主《春秋公羊传》,而古文经学主《春秋左氏传》《周礼》。

研究方法不同。

今文经学注意到经书文字与作经书的圣人之意之间的矛盾关系,主张言不尽意,认为后学者可以通过言辞把握思想,但有不能拘泥于言辞,完全理解经书几乎不可能,董仲舒就说:“《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

”因此,他们注重经书中的微言大义和言外之意,力图从古代经典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药方。

而古文经学主张言尽意,认为后学者可以通过对经书字词的理解得到其中的古帝王之道,所以特别重视文字、音韵、史料、制度的研究。

学术思想不同。

今文经学是为西汉大一统帝国以至整个中国古代宗法等级社会制定基本的指导思想,它是对先秦儒学的发展,也是对整个先秦诸子学和上古王官之学的融合。

而古文经学则是针对西汉末年的社会问题,通过回归三代官学的形式,对今文经学学术思想作出修正,使之顺应社会要求。

推尊宗主不同。

今文经学重视孔子在经学中的地位,按照《诗》《书》《礼》《易》《春秋》的顺序排列经书,并且认为这个顺序是按照难易程度排列的,越往后越难理解,也越高深。

而按照传统说法,《诗》《书》《礼》《易》皆为古帝王时代的产物,唯有《春秋》为孔子所作,这个顺序明显在抬高孔子。

还有一些今文学家则进一步神化孔子,封孔子为“素王”,取代秦王朝的地位,直接三代政统而下启刘汉王朝。

古文经学则不然,它按照《易》《书》《诗》《礼》《春秋》来排序,这个序列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这就大大降低了孔子在经学中的地位,而更推尊古代圣王。

争论。

昔唐虞既衰,而三代迭兴,圣帝明王,累起相袭,其道甚著。

浅谈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

浅谈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

浅谈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摘要】汉代经学是儒家经典的确立阶段。

经学自确立之时起,便经历了波澜起伏的思想斗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汉代经学的两个不同学派。

这两个学派在文字和传本、对五经的排列顺序、对五经性质的认识以及学派门人的历史观等方面都有所区别。

虽然有所区别,但是今古文经学都对中国哲学思想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关键词】汉代古文经学今文经学区别前言以儒家的重要典籍为阐述对象的经学,是中国古代传统学术文化的核心,对中国社会政治、伦理、文学、艺术乃至民族精神,都有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令人欣慰的是,经学研究在中国内地走过长期式微的曲折道路之后,近些年来又活跃起来,学者们关于经学研究的论著日益增多,研究的内容和视角也与时俱进。

新观点、新见解不时涌现,除整理发掘各种文献史料外,一些新出土的文物——马王堆帛书、郭店竹简也被运用到经学研究当中,这些都有利于经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

事实上已往和当前的经学研究确也存在不少难点和争论。

诸如经学究竟产生形成于何时?经学发展的历史分期应如何断限、各个时期的经学有何特点?经学发展演变过程中有哪些派别、汉代是否有经今古文学派之争?等等。

对这些问题都应在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的学术氛围中开展讨论。

也只有这样,经学研究才能进一步深入。

正是基于如上考虑,我选择了《浅谈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这样的题目。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一)经“经”之本义,是指编织中的纵向丝线,线有纵横,故分经纬,“织之纵丝谓之经,必先有经后有纬”1。

春秋战国时代,文字记载在竹木简上,典籍以牛皮绳编缡(如孔子晚年喜读的“韦编”,《周易》即是),如同织物之经,于是一些权威的开创学派的诸子文献便分别被其后学通称为“经”2。

除“儒经”之外,墨家有“墨经”,道家有“道经”,法家有“法经”,医家有“医经”,天文学家有“星经”。

先秦时期,儒经只要是指所谓“六艺”(与西周的“六艺”修养不同),即蕴藉着“古之道术”的文化渊籔——《诗》、《书》、《礼》(《仪礼》)、《乐》、《易》、1段玉裁:《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44页。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今文经和古文经的区别
1、概念不同今文学派是两汉间以儒家经书研究而形形成的学派,它的出现需溯源至秦始皇的思想政策。

今文经,西图国以物国老面同面,口耳相特的经文与解释,由第干用当时的教利(中文)记录下来的经典。

古文经学,是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

与“今文经学’,相对。

古文经,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

2、形成方式不同今女经指汉初由儒生口传,并用兰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籍。

古文经指汉代前期从民间征集或藏威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用先秦古福文字写成的经精。

3、对孔子态度不同今文经学认为六经皆孔子所作,视孔子为托古改制的“素王”,注重阐发经文的“微言大义”,主张通经致用;以董仲舒、何休等为为代表,最重《春秋公羊传》。

古文经学崇奉周公,视孔子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师;偏重训诂,与现实政治问题联系较弱;以刘歆、费達等为代表,最重《周礼》。

4、经典顺序不同《诗》、<书》、<札》、今文经学规孔子为教育家、思想家,所以将五经顺序定为‘将五经顺序定为《易》、经学规孔子为史学家。

《易》、《春秋》,由浅入深;古文经常期,平的列。

战神先生认为今古交经学之争《书》、《诗》、<礼》、《春秋》,始于干利益之争,当是定论之言。

5、兴盛衰落不同今文经学长期垄断汉代官学。

后今文经学逐渐陷入汉武帝所立五经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字,流于妄诞,西汉后期见衰。

了僵化和烦琐,且又与谶纬结合,古文经学却不断发展壮大,王莽当政时一度得立学官,东汉后期逐成压倒今文经学之势。

今古文经学对比举例

今古文经学对比举例

今古文经学对比举例
今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经文不同:
- 字体不同:今文经多用汉代通行的隶体,古文经多用秦汉以前的大篆(籀)、小篆体。

- 内容不同:现存的经书主要依靠老儒依靠记忆背诵记录,字体为汉代通行的隶书,称为今文。

有的经书发现于私人收藏或屋壁之中,用汉代以前的字体写成,便称为古文,导致内容上的不同。

- 解释不同:古文经学的学风比较朴实保守,接近于孔子的讲法。

今文经学的学风比较浮夸,喜欢讲阴阳五行、谶纬灾异,解释篇目时存在“支叶繁滋”的问题。

以上是今古文经学的对比举例,今古文经学的分歧和斗争自西汉末年开始,一直持续到清朝,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浅析阮、康南北分派

从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浅析阮、康南北分派

从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浅析阮、康南北分派关键词:南北分派;阮云苔;康南海;经学清代金石学、文字学的兴起,对书法界产生强烈冲击,换言之,清代经学中兴,对整个清代书坛有着巨大影响,因为金石学和文字学都是经学的附庸。

清代前、中期书坛笼罩在经学的氛围之中,不仅如此,我们从清代书家的名单中发现,经学家占有很大比例,金石学家更是不计其数。

所谓经学,就是诠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

经学不等于儒学,却是儒学的主体和灵魂。

“经学”一词最早见于《汉书·兒宽传》载:“兒宽治《尚书》,事欧阳生,曾从孔安国问学,后见汉武帝,“语经学”,汉武帝很高兴,提拔他作中大夫,迁左内史。

”1根据这一记载,经学至迟在汉武帝时代已经形成。

经学形成以后,历经两千余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宋学三大派系。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相对而言。

今文经在西汉时占据优势,当时的经典皆用隶书书写。

古文经出现于西汉末年,盛行于东汉。

汉武帝末期,鲁共王坏孔子宅,发现用古籀文字书写的经籍数十篇,为了与通行的经典相区分,人们便把用隶书写的经籍称为今文经,而称秦统一中国以前的经书为古文经。

林久贵先生在其文章中总结到:阮元学术重心在经学,其经学研究,一方面在对古名物、典制的考证,力图还古名物、典制本来面貌,具有典型的乾嘉朴学之风;另一方面在对经学领域诸重要范畴的阐释,努力廓清千百年来重重误说,推明原始儒家经义,倡导新的经学观念及新的经学研究范式。

阮元治学“以新知为主,不惑于陈言”,极力“推明古训”,复兴“古学”,还经文本来之义,坚持实事求是的文献考证精神;同时,又强调“古今义理之学,必自训诂始”(《揅经室集·冯柳东三家诗文疏证序》)、“有训诂而后有义理”(《揅经室集·西湖诂经精舍记》),把训诂看作义理之学的基础,希望通过对一些“古人最称说之恒言要义,而后人置之不讲”(《揅经室集·释顺》)的文字的训释,推阐经典所蕴含的先秦儒家学说和圣贤之道。

今古文经学

今古文经学

今古文经学
摘要:
一、引言
二、今文经学的起源与发展
三、古文经学的起源与发展
四、今古文经学的异同
五、影响及意义
正文:
今古文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史上两个重要的经学流派。

它们各有起源与发展,并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引言
今古文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史上两个重要的经学流派。

它们各有起源与发展,并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今文经学的起源与发展
今文经学起源于战国时期,以儒家经典为研究对象。

当时,儒家经典被简化为今文,以便于传习。

至汉代,今文经学成为官方正统,董仲舒将其发扬光大,强调“天人感应”和“大一统”思想。

三、古文经学的起源与发展
古文经学起源于西汉时期,以发掘、研究先秦古文经典为主要任务。

古文经学家们认为,古文经典是先秦圣贤的真正遗教,因此对古文经典进行了深入研究。

至东汉时期,古文经学逐渐与今文经学并驾齐驱,如许慎的《说文解
字》便是古文经学的代表著作。

四、今古文经学的异同
今古文经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发展历程上有所差异,但它们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解释经典、阐述儒家义理。

今文经学注重经典的历史性和实用性,强调社会伦理和政治制度;古文经学则注重经典的原始性和学术性,强调文字训诂和名物制度。

五、影响及意义
今古文经学对中国古代学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推动了经学的发展,丰富了儒学的内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浅谈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

浅谈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
今古文经学对五经性质的认识也有所区别。今文经学认为五经是寄托了孔子改制的理想,蕴涵着孔子为后世所制定的法典,因此今文经学家们提出了三代改制、阴阳灾异等观念来解释五经,反过来又通过经说来论证三代改制、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等学说的正确。古文经学则认为五经是制度之书和道德训诫之书,五经记载了王道理想的制度,并通过史诗的批判和诗歌的讽喻来表达王道理想的道德价值观,特别是注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等级规范。比如,贾逵认为:“《左传》崇君父,卑臣子,强干弱枝,劝善戒恶,至明至切,至直至顺。”而今文经学则认为《春秋》是孔子改制之书。
今古文经学的区别
今文经和古文经从表明上看只是文字和传本的差异。今文经是用汉代隶书书写的,而古文经则是用战国时六国的文字书写的,是出土和民间所献的先秦古书,因而其篇章和文字与今文经是不同的,进而对经文的解说也有差异。
周予同先生在其《经今古文学》艺术中简明阐述了今、古文经学的差别。周先生认为,今文经学的主要特征是:崇奉孔子;尊孔子是“受命”的“素王”;认为孔子是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移孔子为“托古改制”;以六经为孔子作;以《春秋公羊传》为主;为经学派;经的传授多可考;西汉都立于学官;盛行于西汉;斥古文经传是刘歆伪造之作,今存《仪礼》、《公羊》、《谷梁》、《小戴礼记》和《韩诗外传》;信纬书,以为孔子微言大义间有所存。古文经学的主要特征:崇奉周公;尊孔子为先师;认孔子是史学家;以孔子为“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以六经为古代史料;以《周礼》为主;为史学派;经的传授不大可考;两汉多行于民间;盛行于东汉;斥今文经传是秦火残缺之余;今存《毛诗》、《周礼》、《左传》;斥纬书为诬妄。
今古文经学家的历史观也有所不同。今文经学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循环变化的,按照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而变化,所以新王必须要改制,这体现了天道的变化规律,从上古三代一直到春秋的历史就是历史循环发展的例证,今文经学家对五经的注释的目的就是阐发和证明这种历史观。而古文经学家则不强调历史的循环发展和改制的必要,而是注重王道礼制的建设和道德的历史批判。长于制度之学是古文经学的长处,尽管古代的礼制同样无法在汉代照搬挪用,但是古文经学毕竟在思想上对众多的社会问题、社会制度有一

我的学生什么对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进行全面总结

我的学生什么对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进行全面总结

我的学生什么对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进行全面总结
现在,大家所说的今文经学,即西方古代的希腊语文献学;而古文经学是以中国古代的《诗》、《书》、《易》、《礼》、《春秋》五部典籍为基础形成的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这个问题很复杂,我们不能只听某些人单纯介绍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与联系,更应该让他们对其作出全面总结,使之互相补充,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下面就从几个角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一,要了解什么叫做“今文”?什么叫做“古文”?二者有何关系?
今文经学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巴比伦和苏美尔两河流域一带。

当时,居住在那里的阿卡德人已创造了楔形文字,并且开始用它记录神话故事和宗教祭祀活动。

后来,腓尼基人把这种文字传到埃及,再通过埃及传入亚述帝国,最终被亚述王尼布甲尼撒破译。

据此,亚述人将其定名为“圣书体”(或称“亚兰文”)。

随着这种文字向东传播,先后进入波斯、印度、中国等地。

公元1世纪左右,汉朝时期的佛教僧侣用这种文字翻译佛经,因此也称为“佛经体”。

后来,随着佛教的衰落,这种文字逐渐消失。

- 1 -。

浅谈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

浅谈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

浅谈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摘要】汉代经学是儒家经典的确立阶段。

经学自确立之时起,便经历了波澜起伏的思想斗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汉代经学的两个不同学派。

这两个学派在文字和传本、对五经的排列顺序、对五经性质的认识以及学派门人的历史观等方面都有所区别。

虽然有所区别,但是今古文经学都对中国哲学思想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关键词】汉代古文经学今文经学区别前言以儒家的重要典籍为阐述对象的经学,是中国古代传统学术文化的核心,对中国社会政治、伦理、文学、艺术乃至民族精神,都有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令人欣慰的是,经学研究在中国内地走过长期式微的曲折道路之后,近些年来又活跃起来,学者们关于经学研究的论著日益增多,研究的内容和视角也与时俱进。

新观点、新见解不时涌现,除整理发掘各种文献史料外,一些新出土的文物——马王堆帛书、郭店竹简也被运用到经学研究当中,这些都有利于经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

事实上已往和当前的经学研究确也存在不少难点和争论。

诸如经学究竟产生形成于何时?经学发展的历史分期应如何断限、各个时期的经学有何特点?经学发展演变过程中有哪些派别、汉代是否有经今古文学派之争?等等。

对这些问题都应在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的学术氛围中开展讨论。

也只有这样,经学研究才能进一步深入。

正是基于如上考虑,我选择了《浅谈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这样的题目。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一)经“经”之本义,是指编织中的纵向丝线,线有纵横,故分经纬,“织之纵丝谓之经,必先有经后有纬”1。

春秋战国时代,文字记载在竹木简上,典籍以牛皮绳编缡(如孔子晚年喜读的“韦编”,《周易》即是),如同织物之经,于是一些权威的开创学派的诸子文献便分别被其后学通称为“经”2。

除“儒经”之外,墨家有“墨经”,道家有“道经”,法家有“法经”,医家有“医经”,天文学家有“星经”。

先秦时期,儒经只要是指所谓“六艺”(与西周的“六艺”修养不同),即蕴藉着“古之道术”的文化渊籔——《诗》、《书》、《礼》(《仪礼》)、《乐》、《易》、1段玉裁:《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44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