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慎对今文经学的批判与吸纳
“许慎文化”刍议
“许慎文化”刍议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升温,有些学者明确提出了“许慎文化”的概念。
经过近年来的研究、倡导和宣传,“许慎文化”已经得到学界的认可和重视。
“许慎文化”的核心是许慎精神,即求真务本、兼容并包、发展创新的学术精神;“许慎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是汉字学和汉字文化研究。
许慎通过《说文解字》为中华经典的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支配中国人思想的五经有重要贡献。
在当代中华文化建设上,“许慎文化”仍然会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许慎;许慎文化;汉字学;中华文化中国文字学会和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于2005年和2010年在河南漯河举办了第一届和第二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
两次会议都有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就“许慎文化”与《说文解字》进行学术研讨。
经过近年来的研究、倡导和宣传,“许慎文化”成为河南乃至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在河南文字学会会长王蕴智教授提出“许慎文化”概念并大力倡导中原家乡进行许慎文化资源开发建设后,也有部分学者加以响应并撰写了有关文章①。
关于如何理解“许慎文化”的内涵、如何利用“许慎文化”强化河南文化建设乃至中华文化建设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本文拟就上述两方面内容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并加以简单论述。
一、“许慎文化”的提出许慎用数十年心血完成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不仅在汉字学史上为奠基之作,而且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说文》自产生以后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之书,历朝历代研治《说文》者大有人在。
至有清一代,更是大家层出,学者们对《说文》的推崇更是达到顶峰。
“家有洨长之书,人习《说文》之学”②,《说文》获得了崇高的地位。
历代注疏之学,多得益于《说文》,历代工具书大抵是直接或间接祖述《说文》。
今天,《说文》仍是我们认识汉字、分析形义关系所必需借助的工具书,也是我们弄懂其他古代文献的锁钥与研究甲骨文、金文的桥梁,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核心地位是无可争议的。
正是由于《说文》的重要地位,后来形成了所谓的“《说文》学”或称“许学”。
经学与汉代语言文字学的发展
经学与汉代语言文字学的发展两汉时期,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即所谓小学得到进一步发展,而这种发展又是与儒家经学的独尊和繁盛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二者彼此渗透,相互促动,相得益彰。
特别是经学,在汉武帝独尊儒术、表彰六经之后,迅速跃居统治思想和正统学术的地位,成为各种学术门类建设、发展的理论依据和至上权威,语言文字学更是如此。
汉代语言文字学的内容非常丰富,经书训诂本身就在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由于它们与经学的关系极其明显,笔者在本文中不再涉及,而主要以几部专门的语言文字学著作为考察线索和研究对象,展开分析、论述。
不妥之处,尚祈方家教正。
一通过儒家经典,可以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窥见我国(这里主要是指汉族地区)语言文字学的萌芽和早期发展情况。
像汉字的产生,前人依据《周易·系辞下》之说,将上古结绳而治或伏羲作八卦与文字的起源联系起来。
这尽管是一种传说,但并非空穴来风、向壁虚造。
结合近年来的考古发现特别是大汶口文化陶器文字的发现,完全可以证明,我国文字的起源,正是在传说中的伏羲氏、神农氏时代。
再者,不少经书还论及语言文字问题,特别是《论语》中孔子的有关论述更多。
《先进》记有孔门四科,其中“言语”是仅次于“德行”的一科。
《子路》则记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正是本着这一原则,孔子十分注意字词的斟酌,力求恰如其分,并在整理六经尤其是修《春秋》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孔子在鲁国旧史的基础上修《春秋》,注重正名,讲求微言大义、一字褒贬,这种《春秋》笔法不仅在中国史学史、文学史上影响巨大,而且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发展也颇多沾溉。
胡适先生曾经特别强调《春秋》及其体现出来的孔子正名思想在“语言文字上的影响”,指出:“孔子的‘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一句话,实是一切训诂书的根本观念。
故《公羊》、《谷梁》,都含有字典气味。
……大概孔子的正名说,无形之中,含有提倡训诂书的影响。
历史趣闻文字家家许慎在文学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文字家家许慎在文学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
导语:世人都知道《说文解字》,而这本闻名于世的巨著的作者就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他在经学方面的研究堪称中国之最,此外他
世人都知道《说文解字》,而这本闻名于世的巨著的作者就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他在经学方面的研究堪称中国之最,此外他对于文字方面做出的贡献也是历史上少有人能及的,被后人尊称为“字圣”。
许慎,也称许叔重,是如今的河南漯河人,他性格敦厚、温和、质朴,自永平九年起就开始研习六书,开始了漫长的经书典籍的学习之路,他广泛阅读各种诗书李易春秋以及诸子百家等著作。
至78年开始,许慎初入仕途,后来担任五经博士、校书东观,他认为当今各家对于五经的解析十分混乱,且评价不一,于是特意作了一本《五经异义》,到了88年,许慎被推为孝廉。
许慎在担任校书期间,阅读面更加广泛,对于知识的涉猎也更为全面,于永元十二年,他初步完成了《说文解字》。
当时他的研究日益精深,虽然创作已经完成,但是许慎始终没有定稿,一直在坚持不断地修改,并且加入许多新的知识要点与收获,使之更加完善。
直到建光元年,许慎最终完成定稿,将这本巨著《说文解字》献给朝廷,从此以后,许慎便退仕了,一直在家乡附近的村落之间教授经书、文字,最终病逝于建和三年。
许慎尽献毕生所学,致力于弘扬、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在经学方面,他自始至终都立足于古文经学的立场,为古文经学最终能够在与今文经学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做出了难以泯灭的贡献。
许慎故事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论述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论述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论述15世纪以后美洲作物在中国和欧洲的传播及影响。
(2013年统考真题)正确答案:(一)美洲作物在中国的传播。
(1)传播时间与路线。
明中叶,花生、甘薯、玉米等美洲作物传人,在沿海与边疆地区引种。
清代中期甘薯、玉米等耐旱、高产作物已在全国普遍种植。
马铃薯、烟草在清代逐渐成为重要的作物。
(2)新作物对中国的影响。
一是新作物改变了农作物种植结构,增加了粮食总量,丰富和改变了人们的食物结构,是明清时期人口骤增的重要因素。
二是新作物促成山区的迅速开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
(二)美洲作物在欧洲的传播。
(1)传播时间与路线。
马铃薯先在西欧种植,后逐渐传播到欧洲各地,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主食。
可可、烟草风靡欧洲,玉米、番茄也成为欧洲人的重要食物。
(2)新作物对欧洲的影响。
美洲作物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和消费习惯,推动了经济发展与洲际贸易。
涉及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2.列举中国近代史上五种报纸,并简评之。
(南京大学2008年中国近现代史复试真题)正确答案:(一)《申报》。
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
1909年,《申报》由美查公司转入国人之手。
买办席子佩接手后,由于经营不善,于1912年5月转让给张赓、史量才、应季中、赵竹君等五人,由史量才任总经理。
此后20余年,史量才作为中国最大的报业资本家,孜孜于经营《申报》。
1911年创办的《自由谈》是它的著名副刊。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
《申报》是近代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日报。
(二)《国闻报》。
1897年10月创刊于天津,严复为主编。
主要刊登国内各省要闻,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最有影响的是严复翻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在维新运动中影响很大,成为维新派的重要宣传阵地。
1898年停刊。
(三)《国粹学报》。
1905年在上海创办,主要撰稿人有章炳麟、刘师培等。
《国粹学报》在该刊《略例》中声明:“本报以发明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不存门户之见,不涉党派之私。
许慎《五经异义》的经学贡献
许慎《五经异义》的经学贡献
儒学研究《驳五经异义》
《驳五经异义》是经学著作,东汉郑玄著。
汉代的经学,出现了今古文之争。
今文经用汉时通行的隶书抄录,古文经用古代篆文抄录。
除此而外,两派所据经书的字句、篇章以及所记事物和人物也都有不同之处。
双方各持己见,形成学派之争。
至东汉,著名学者许慎以“五经传说,减否不同”,故撰《五经异义》,论述古文经与今文经的不同。
许著问世之后,郑玄不同意许慎的看法,即著《驳五经异义》,对许慎之说进行反驳。
两书均已失传。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收入此书,而至《宋史·艺文志》则未见,故两书可能在唐宋之间散佚。
新、旧唐书著录此书,称《五经异义》十卷,许慎撰,郑玄驳。
《四库全书总目》据此认为“盖郑氏所驳之文,即附见于许氏原本之内,非别为一书”。
《驳五经异义》的一些内容散见于各种经书的注疏及《太平御览》等类书之中。
明代有题为王应麟编的辑本。
清修《四库全书》时,认为该本“错杂相参,颇失条理”,故重新厘正,以义、驳两全者汇列于前,仅存义或驳者,则附录于后,成《驳五经异义》一卷。
另将清代学者朱彝尊和惠栋所辑佚文,删重去复,选定五十七条,别为补遗一卷附于其后。
此外,《驳五经异义》还有清王复、孔广森、黄奭、袁钧等多人的辑本,分见于《榕园丛书》、《艺海珠尘丛书》、《通德堂遗书所见录》、《汉学堂丛书》、《郑氏佚书》等丛书之中。
清末有皮锡瑞《驳五经异义疏证》。
试论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的性质
试论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的性质黄丽丽(汉语大词典编纂处,上海200001)提要: 今古文经学的对立是学术体系的全方位对立,它们在学派宗旨、学术内容、治学方法、学术渊源和思想资料等诸方面有很大的歧异。
这两大学派斗争的性质是学术成分参杂着政治成分。
在阶级社会中学术是脱离不了政治的,但学术有其独立的价值所在,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一种学术或学派衰朽了,自有另一种学术或学派兴起以矫正其弊病或取而代之。
今古文经学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斗争和融合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 汉代;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斗争;性质中图分类号: I20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07)02-0094-08一、目前学术界的六种意见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是我国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一个极予人启迪的经典个案。
前贤时哲对此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探讨,建树甚多。
但在这两大学派的斗争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问题上,则见仁见智,观点至今仍有分歧。
目前主要有六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是学术观点之争。
如清季廖平认为今古两派学术观点截然不同,各自为家,今文学派宗奉孔子,以 王制为本,谓孔子是托古改制的政治家;古文学派宗奉周公,以 周礼为本,谓孔子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史学家,故两派壁垒森严,势如水火、阴阳!。
第二种意见认为是政治斗争和政治利益之争。
如蒋逸雪说:∀汉代今、古之争,自来视为学术论难,今观武帝之于河间献王,光武之于桓谭、尹敏,以及经师之作伪篡易,是属于学术问题者少,而属于政治问题者多也。
#∃范文澜也指出:∀今文经学反映着统治阶级当权部分的政治利益;和它相对立的古文经学,反映着不当权部分的政治要求,就是要求古文经学也作为入仕的一条道路%%争斗的结果,由于得势部分的腐朽无能崩溃下去了,原来不得势的部分一方面与某些崩溃中的得势部分相混合,一方面取得了胜利成为得势者。
#&孙筱则认为今文学派是维新派,其观点是王权专制政治的反映;古文学派是守旧派,其观点是宗法政治的反映,代表了两汉时诸侯王国和豪门世族的要求;今古文之争是汉代各种政治斗争的表现。
略论汉代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
略论汉代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作者:曲宏实来源:《商情》2014年第27期两汉的今古文经历了斗争和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受政治影响很大。
在政治和学术的共同影响下,今古文经走向了统一。
在今古文经的融合中,许慎和郑玄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郑学的出现是汉代传统经学改造和融合最终完成的标志。
两汉今古文之争融合许慎郑学一、斗争西汉哀帝之前立学官五经皆为今文经,当时古文经未出,故“古今文经”名称未立,无所谓争论。
大胆地系统地提出各种古文经《古文尚书》、《逸礼》、《左氏春秋》、《毛诗》等,要求立学官,以与今文十四博士相抗衡者是刘歆。
但刘歆的建议遭到今文博士抵制,至此始有今古文之争。
就史书记载看,较重要之斗争有四次,第一次发生在西汉末年,其他三次发生在东汉初年。
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刘歆提出为《古文尚书》、《逸礼》、《左氏春秋》、《毛诗》立学官的建议遭到太常博士反对。
刘歆为古文经立博士理由有二:一、今文经因遭秦火而残缺不全,古文经则较完备,可补今文经之缺。
如《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又如《礼古经》(古文《逸礼》)比高堂生之《仪礼》多三十九篇(这三十九篇即《逸礼》);二、古文经较今文经可信。
以《左传》为例,左丘明为孔子同时代人,亲见夫子,好恶与圣人同,而公羊、榖梁等人则在“七十子”之后,传闻之于亲见详略不同,可靠性亦不同。
博士们一方面辩解说今文经是完备的,另一方面攻击古文经是伪造的。
另有一些博士“不肯置对”。
刘歆求助于孔光,孔光亦不肯帮忙,刘歆在一气之下写成一封著名之信《移让太常博士书》(见《汉书·刘歆传》):“专己守残,党同门,妒道真,违明诏,失圣意。
”因言辞激烈引起众博士大哗,“诸儒皆怨恨”,当时名儒光禄大夫龚胜以辞职相抗议,大司空师丹亦大怒,奏刘歆“改乱旧章,非毁先帝所立。
”刘歆因得罪掌权大臣,恐诛,请出外任。
第一次古今文经学的斗争以古文经失败告终。
直到王莽执政,重用刘歆,扶持古文经学,《古文尚书》、《礼》、《春秋左氏传》、《毛诗》、《易》及《周礼》都立了学官,古文经学才第一次取得合法地位,但“新”朝短命,古文经博士又都随之废除了。
经今古文之争名词解释
经今古文之争是中国清代经学中的重要派别之争。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本是指经书的文字和篇章结构,并没有什么政治内容。
但到西汉末年,两种经学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东汉的古文经学家贾逵、许慎等认为刘歆将“左氏传”、“毛诗”、“周礼”等归入官学是“颠倒五经”,“离其宗旨”,并指责刘歆“非毁先帝,嫉害圣人”。
东汉末年,郑玄兼采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著《六艺论》批评“今文师说立于学官,而古文之学,至郑犹不绝”。
清初学者黄宗羲、朱权、毛奇龄等都是明末清初的学者,他们反对明末的空疏学风,提倡经世致用。
他们认为,今文经学注重阐发义理,古文经学注重训话名物,两者有互相补充的作用,不应互相攻击。
但是到了康熙后期,清代中叶以后,王阳明学说流派占据统治地位。
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的原因
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的原因自从春秋时代孔子教学以经授徒以后,五经成为后代儒生必读的经典古籍。
然而这些经书,最迟从战国时代开始,由于流传的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因而传本文字也有所不同;又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很多古代文献付之一炬,加上不同时代环境的变迁和各地语言文字的差异,传世的经典文献和后来出土的版本文字资料,难免因形体不同,繁简不一,使得经师和儒生在讲授解释时,各有不同的主张,因而造成经义理解上的歧异,和思想倾向上的对立。
到了西汉时代,经学就有了今文经与古文经之分。
今文经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抄写的,古文经则是用秦汉以前的古文字写成。
虽然同样是先秦儒家留传下来的经典文献,但在经师和儒生心目中,前者大都出自西汉初年宿学名儒的口耳相传,像《今文尚书》《诗经三家诗》《公羊传》《仪礼》等书,都属于今文经;后者则是西汉景帝以后孔壁出土或民间呈献的古籍,像《古文尚书》《毛诗》《左氏春秋(左传)》《周官(周礼)》《古文孝经》等等,都属于古文经。
今文经学者以为经书讲的是经世济民之学,可由三纲五常推衍到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甚至可藉阴阳五行之说来推究政治得失及天人之道。
他们重视的是阐发经文中的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者则是把这些经籍视为历史文献,主要做为授徒讲学之用,注重的是文字训诂,首先要求把经文解释清楚。
因为重点不同,师承不同,于是逐渐分成两大学派,造成汉代今文经学派与古文经学派的门户之争。
在汉代今、古文学派长期的对立斗争中,起先壁垒分明,各不相让:在政治上,今文学派配合时务,关心世事,古文学派则主张复古,专心学术,趋于保守;在思想上,今文学派倡言阴阳五行,以谶纬图书附会政治人事,古文学派则讲究典章制度,论政亦悉依古圣先王;在学术上,今文学派喜就经文以阐发微言大义,古文学派则多按字面以训解经文本义。
演变到后来,不论是今文学派或古文学派,学者多株守一经,家有家法,师有师法,陈陈相因,牢不可破矣。
起码在西汉末年已是如此。
西汉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由于帝王的提倡和公卿的好尚,设科射策,劝以官禄,今文经学非常昌盛,很多今文学派的学者受到重用,有的立为博士,而古文经学则多止流行于民间。
《说文解字》读后感(精选多篇)
《说文解字》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说文解字》读后感因为多年教低段语文学科,所以更多的时间要去研究怎样教孩子识字,前段时间我去书店我专门购买了《说文解字》一书,细细品读起来。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我国语文学史上的一部辉煌巨著,也是世界第一部大字典。
据说在1926年,只有郭沫若一人能看懂甲骨文,因为他读了《说文解字》。
曾在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说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了中国,那么许慎则用一部书统一了中国的文字,规范了汉字的形、音、义,也规范了一种文化的框架。
”作为小学的语文老师更应该去研读。
据统计,汉字共有约十万个,可谓浩如烟海。
要想对其进行全面的解析,既无可能。
所以《线装经典》编委会编写的这本《说文解字》一书以独特的视角,选取了约三百个有代表性的汉字,分三章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分析:第一章为“最让人惊讶的汉字”,解析了一百多个典型的本义和今义全然不同的汉字;第二章为“最‘汉’的汉字,通过对每个字的解析,系统阐释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十二生肖以及五常这些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的概念;第三章中解析的是“生”、“老”、| “病” 、“死”等最具代表性与人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汉字。
每个字的解析有分四个版块:第一个版块中主要阐述该字的字音和基本义。
第二个版块为“汉字溯源”从原始字形入手,对汉字进行寻根探源。
此版块让我知道很多汉字的字源,并知道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汉字这一伟大业绩中所表现出来的惊人智慧,认识中华文明古国五千多年来的灿烂文化;懂得字源,有助于我们探索每个字的演变过程,认识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工农生产、军事交通、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历史面貌。
第三个版块为“字形演变” 。
此版块让我知道“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
由于甲骨文主要是用尖刀刻写在龟甲兽骨文上的,而龟甲兽骨文非常坚硬,所以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但线条细而均匀。
我国第一部系统字典
我国第一部系统字典《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为东汉的许慎。
该书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到目前流传最广的中文必借工具书。
此书在流传过程中屡经窜改,今本与原书颇有出入。
本书首创的部首编排法,为后世字书所沿用,对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和古史学的研究作用极大。
在清代,研究《说文》成为专门的学问,给它作注的大家就有数十家。
简介许慎(约58-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县)人。
古文经学家、古文字学家。
他初举孝廉,后入京,官至太尉南阁祭酒。
曾从贾逵学习古文经学,博通经籍,当时洛阳儒生称其为“五经无双许叔重”。
许慎对我国文字学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许慎所处的时代,古文经与今文经的论争非常激烈。
今文经的儒生大多认为当时通行的用隶书书写的经典解说字义不严肃,谬语较多。
而古文经的儒生则认为从孔壁中发掘出来的用六国文字书写的经典是可靠的。
这场斗争对推动经学和文字学的发展是有益的。
处于这个时代的许慎,“性淳笃”且“博学经籍”,并注意研究周秦时的西土文字籀书及“孔壁古文”(又称“东土文字”),尤其着力于小篆和六书,诸如《仓颉》《博学》《凡将》《急救》《训纂》等字书无不涉猎。
由此,为他后来撰写《说文解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他才学过人,成年后即任职汝南郡功曹。
在任上,他勤于政事、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刚毅多谋、颇有政绩,因此被举为孝廉,来到了京师洛阳,补为太尉南阁祭酒。
许慎到洛阳后,尽管他“少博经籍”,颇有造诣,但仍“从逵受古学”,拜当时的儒学大师贾逵为师。
所以,他对古文经和仓颉古文、史籀大篆的研究,又有了更高的造诣。
汉代儒生研究古代文献,有古文经和今文经两大学派。
今、古文经之争到汉章帝时代已进行了二百多年。
今、古文经之争也诱发了那些不肯墨守成规、敢于创新的有志之士的创造欲,许慎就是其中一位不断进取、锐意创新的学问家。
许慎针对古、今文经之争的根源在于使用文字的混乱,批评今文经学家牵强附会、随意解说文字,只凭笔画臆测文字起源与结构,是荒诞不经的“巧说邪辞”。
略论汉代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
略论汉代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一、概述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极为丰富的时期,经学作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学术流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古文经学作为汉代经学的两大主要分支,它们之间的斗争与融合构成了汉代经学发展的重要线索。
今文经学主要依据汉代通行的隶书书写的经书进行阐释,强调经文的微言大义和义理阐发。
而古文经学则依据更早的篆书或六国文字书写的经书,注重经文的文字训诂和历史背景。
由于这两种经学在经书的版本、解读方法以及学术理念上存在差异,因此它们之间产生了激烈的斗争。
这种斗争不仅体现在学术观点的交锋上,更体现在政治权力和文化地位的争夺上。
今文经学在汉代初期受到官方的推崇,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古文经学的兴起和发展,其学术地位逐渐得到认可,并对今文经学构成了挑战。
尽管今古文经学之间存在斗争,但它们之间并非完全对立,而是有着相互融合的趋势。
今文经学家在坚持自身学术理念的也吸收了古文经学的某些观点和方法另一方面,古文经学家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学说,与今文经学形成互补。
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汉代经学的内涵,也为后世经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代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是汉代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反映了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发展性。
1. 汉代经学的历史背景与重要性汉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其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均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在这一时期,经学作为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发展与演变对于整个汉代乃至后世的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经学的兴起,首先源于秦朝焚书坑儒后儒家文化的衰落与复兴。
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寻求治国理政的方略,开始重视儒家文化,提倡经学。
随着汉代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人们对于文化传承的需求也日益增强,经学因此得以在汉代社会中广泛传播。
汉代经学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于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经学家们通过对经典文献的诠释与注解,不仅使得儒家文化得以延续,更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汉代经学体系。
汉代语言学研究成就及历史贡献
汉代语言学研究成就及历史贡献浅论汉代的语言学研究摘要:汉代是语言学研究兴盛的时期,研究领域涉及多方面,主要以文字学,或者说训诂学为主,随采用多种释义方式,但主要还是以形意之间的关系为重。
在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语言学家和语言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带语言学的建立。
本文简述汉代语言学兴起的背景,通过对汉代这一时期语言学家及专著的浅析,阐释语音,词汇,语法,语义,文字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而得出结论,概括出汉代语言学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汉代,语言学,研究成果,历史贡献,小学,训诂学训诂方式今文经古文经特点正文:语言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语言的学问。
最早对语言的研究,有证可查的当属文字的产生。
文字是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是对语言深入研究的结果。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陶器文字,距今约有六千多年,也就是说华夏民族对语言的研究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对语言研究的资料最早的记载是先秦时期的语言研究。
先秦诸子关于语言的激烈争论是关于“名实”的问题的。
这个问题从本质上来看就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
对语言的研究从语言的社会本质入手,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其后训诂学、方言学、文字学、词源学、语音研究、音韵研究、修辞研究、语法研究等相继出现并不断完善。
整体来看,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是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即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语言学研究概况。
其任务是总结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研究状况和不同阶段的衔接。
态度是有继承有发展的。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语言学处于萌芽状态,发展到了秦汉时期,语言学逐步兴起,出现了一批语言学家和著作,西汉时有《尔雅》和扬雄的《方言》;东汉时有许慎的《说文解字》,刘熙的《释名》等。
汉代语言学的成就标志着我国古代语言科学的建立。
汉代国家更加统一,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和发展有助于语言的统一。
中国古代语言学在封建社会里一直被称为“小学”,“小学”之名就是从汉代开始使用的。
浅议今古文经学之争
浅议今古文经学之争乔娜娜【摘要】经学在两汉时期得到繁荣发展,分为今、古文经学两种思想派别,两者经过四次论争后,呈现今文经学由盛而衰、古文经学由弱变强、今古文经学融合渗透的局面,最终经学达于统一,对当世学术思想和学风改变起到促进作用,对后世义理学与训诂考据学影响深远。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2页(P54 52)【关键词】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融合统一;影响【作者】乔娜娜【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34“‘经’,常道也,即不可变易之道也;以不可变易之道,载之于书,谓之‘经籍’。
”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并阐明其含义的学说,其发展经历了六经、九经至十三经的过程。
六经作为古代文化及政教之源,经孔子编订、始皇焚书后,至汉代仍得以推崇,以义断事,后世皆以崇孔子重六经为要,经学得以兴盛。
在此背景下,汉代经学分化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种思想派别,在相互批驳融合的过程中,经学走向统一。
今古文经学各为儒家的两个学派,其含义相对而言。
今文经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古文经则以先秦篆书书写,今文经学为西汉政治服务,立为官学,古文经学通小学、明训诂,作为学问、历史知识流传于民间,它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以儒家典籍为历史资料,记载历史事实。
由于二者诸方面的差异及社会背景的影响,造成了今古文经学之争不断深化,今文经学为了独占学官地位,只能接受古文经学挑战。
今古文经学的论争是两汉经学史上的重大事件,自西汉后期至东汉后期近二百年间,今文经学始终占据官学显位但由盛至衰,古文经学被排斥在外,经历了由弱到强的历程,成为东汉经学主流,两种思想派别论争涉及五经但以《春秋》为主,在相互交流融合中,以古文为主对今文兼收并蓄,奠定了经学统一的基础,其延续时间之长、论争深度之广,对两汉思想史与文化史均产生重要影响。
古文经在汉代文献中出现共有七种不同的记载:一是鲁恭王在扩建王宫拆毁孔子旧宅时,从孔壁中寻得古文经;二是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购得多部先秦古文经;三是北平侯张苍献获得了《春秋左氏传》旧书;四是鲁淹中之地出现了古文《礼古经》;五是昭帝时鲁三老向朝廷进献古文《孝经》;六是藏于汉代朝廷秘府中的古文经典;七是民间私下传习者拥有的古文经。
成语故事焚书坑儒的主人公是谁
成语故事焚书坑儒的主⼈公是谁 焚书坑儒,⼜称"焚诗书,坑术⼠,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的主⼈公应该有很多⼈不是很了解吧。
下⾯是店铺给⼤家整理的焚书坑儒的主⼈公的解答,供⼤家阅读! 焚书坑儒的主⼈公 焚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请史官⾮秦记皆烧之。
⾮博⼠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在秦始皇三⼗四年(公元前213年),博⼠齐⼈淳于越反对当时实⾏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百姓以古⾮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民间医药⼘筮种树之书以及不属于博⼠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今的灭族;禁⽌私学,想学法令的⼈要以官吏为师。
此即为"焚书"。
坑儒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闻(侯⽣、卢⽣)亡,乃⼤怒⽈:"吾前收天下书不中⽤者尽去之。
悉召⽂学⽅术⼠甚众,欲以兴太平,⽅⼠欲练以求奇药。
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闻。
卢⽣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诸⽣在咸阳者,吾使⼈廉问,或为訞⾔以乱黔⾸。
"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诸⽣传相告引,乃⾃除犯禁者四百六⼗馀⼈,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益发谪徙边。
始皇长⼦扶苏谏⽈:"天下初定,远⽅黔⾸未集,诸⽣皆诵法孔⼦,今上皆重法绳之,⾂恐天下不安。
唯上察之。
"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史记·儒林列传》:及⾄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六艺从此缺焉。
在秦始皇三⼗五年(公元前212年),⽅⼠卢⽣、侯⽣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执政以及求仙等各个⽅⾯,之后携带求仙⽤的巨资出逃。
略谈“今古文经学”
略谈“今古文经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以“十三经”为代表的儒家典籍是法定的经典。
“经”在周代的铜器铭文中即已出现,为“经营”之义。
关于儒家经典被称为“经”的原因,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经,织也。
”清段玉裁进一步解释为:“织之纵丝谓制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之常经。
”这里认为经为事物之根本。
东汉班固在《白虎通艺》中说:“经,常也。
”认为经为常,是常道,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因此,儒家典籍之所以称为“经”,是因为认为它们是永恒的真理,它们所包含的道德伦理观念、价值体系等也是不变的,是社会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儒家典籍被确定为“经”之后,战国和东汉就开始有专门的著作对其进行解释,称为“传”或“记”。
而这些“传”或“记”,如《春秋》三传、《礼记》等又被当作“经”了,后人又对其进行解释。
人们在解释经书时又往往同当时的社会政治思想、伦理观念等紧密结合,这样就形成了内容丰富而又流派众多的儒家经学。
但概而言之,可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大派别。
经学之所以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由于经学最初版本的不同和对孔子评价的不同而产生的,众所周知,秦时“焚书坑儒”,古代典籍遭受了一场毁灭性的打击。
汉代的经籍有两个来源:一是由幸存的儒生口头传诵,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如今文《尚书》是由秦博士伏生口授,晁错隶书记录的。
汉代人称之为“今文经”。
另一种是从墙壁或地下发现的古本,是用先秦六国的文字或大篆书写的,如西汉末年鲁恭王从孔子故居的夹壁中发掘出的古本《尚书》《春秋》《礼记》《孝经》和《论语》,汉代人称之为古文经。
关于对孔子的评价和如何看待孔子与“六经”的关系方面,今文学派认为“六经”皆孔子手定,经学源于孔子,是为万世立不易之法,经书为圣人之言,每句话甚至每个字,都寓有“微言大义”。
西汉以董仲舒为代表,他们竭力为汉王朝的封建“大一统”寻找理论依据,而他们所谓的“微言大义”常常离开经文而任意引申、比附,为封建统治服务。
许慎对今文经学中阴阳讖纬思想的吸纳
许慎对今文经学中阴阳讖纬思想的吸纳
蒋泽枫
【期刊名称】《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30)001
【摘要】在东汉时期强大的阴阳谶纬神学的影响下,许慎没有能够突破这一藩篱,表现出对阴阳谶纬神学的折中态度.但许慎对阴阳谶纬思想的吸纳,对于说解文字、推演经义的内容、诠释经籍都是颇有价值的.体现出其科学合理的积极一面.
【总页数】3页(P74-76)
【作者】蒋泽枫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吉林,通化,134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34.99
【相关文献】
1.古、今文经学之争与许慎的《说文解字》 [J], 康国章
2.论许慎的哲学思想及其在《说文解字》中的表现 [J], 邹晓丽
3.许慎《说文解字》与阴阳五行说 [J], 庞子朝
4.许慎对今文经学的批判与吸纳 [J], 康国章
5.传承中吸纳吸纳中融合——基于“坚守与吸纳”的小学生国际理解教育之学科渗透实践 [J], 邓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汉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
两汉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经学,简言,即文献学。
最早见于《汉书·邹阳传》:“邹鲁守经学,齐楚多辨智。
”在中国封建社会,经学主要指的就是统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迎合某种政治需求从而对经书作出解释的一门学问。
包含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宗教、文字依据等,此外还包括一些自然科学知识。
可以说经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意识形态,也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进行斗争的形式。
它所关注大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小到个人修养。
西汉时正式确立,二千多年来,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经学也在发生这不断的变化。
一、今古文经学及其区别今文经学指的就是西汉时期,博士传授弟子的经书是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写成的,西汉经学的历史主要就是今文经学发展的历史。
西汉初期,并没有古文经学。
汉成帝河平二年(前27),命刘向较理秘书,其子刘歆担任助理。
刘向较书20余年,死后哀帝命刘歆继续担任较理工作。
刘向刘歆父子在长期的较书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一些用古文字写的经传如《春秋左氏传》、《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等,这些经传是由秦将文字统一为小篆以前的大篆和六国使用的文字书写的,大篆和六国的文字对于当时的人来讲,就是古文字,因此用古字写成的经传就叫做古文经。
从表面上看,今古文经学得名是因为所书写的文字不同,实际上,古文经学要想流传必须改写成今文,而今文经学的原始底本就是古文,所以这种文字方面的区别是次要的。
今古文经学方面的根本区别在于随着经师源流的不同、治经的方法和对经文解释的不同,因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学统和宗派。
(1)经师源流的不同:按照日本学者本田成之的说法,古文学派源于荀子,因大师多为鲁人,又叫“鲁学”;今文学派源于孟子,因大师多为齐人,又称为“齐学”。
(2)治学方法不同:今文经学派重微言大义,根据现实的政治需要来解读经,为了需要甚至不惜歪曲经义来论证现实政治的合理性,以致走向阴阳五行和神性化的道路,其特点可概括为“合时”;古文经学派则重名物训诂,也就是按字义解释经文,力求弄清经文的本义,训诂较简明,不凭空臆造,迷信成分较少,其特点可概括为“合古”。
什么是经学与小学?
什么是经学与小学?两汉时期,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即所谓小学得到进一步发展,而这种发展又是与儒家经学的独尊和繁盛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一、小学与经学关系首先说小学是经学的基础,这从小学与经学的关系去看。
+ {* J# L R- K$ N; t* L所谓“经学”,就是对先秦经典文献的研究与整理。
当时人们认为,六经皆出于孔子。
由于《乐经》早已亡佚,就剩下《诗》、《书》、《易》、《礼》、《春秋》这五经了。
至于后来《十三经》,是将《礼》扩展成为《仪礼》、《周礼》、《礼记》,统称为《三礼》;将《春秋》的《三传》,即《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也列为《经》;再加上《论语》、《孟子》、《孝经》、《尔雅》,就成为《十三经》。
由于师承的不同,资料的来源不同,更主要是治学的方法、途径、方向的不同,汉代的经学分为今文经和古文经两大不同的经学派别。
从表面上看来,今文学派所根据的《经》是用汉代通行文字书写的传世典籍,而古文学派所根据的是孔子壁中所出土的用战国文字书写的古籍。
而实际的主要分歧在于:今这派主张阐发圣人的微言大义,强调经世致用;古文学派则主张恢复古籍的本来面目,首先解决文字、韵、训诂等问题,反对随心所欲地解释古代文献。
经今古文学本来只是两个单纯的不同学术派别,是根据不同的资料来源,利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一个共同的对象。
概括起来说,今文经学是采用传世的古籍,从哲学和史学的角度去研究经学,探索其中的微言大义,为当前的政治服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最初的代表人物是公羊学派的董仲舒。
古文经学则是以出土文献为依据,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来加以整理和研究,以达到恢复古代文献本来面貌为目的。
这一学派的奠基人物应该是刘向、刘歆父子。
这两个不同的学术派别后来演变成为不同的政治派别,则不仅仅是单纯的学术问题了。
" l- e6 `) T* N7 m# S) k; L1 b1 @& \! S3 i2 O- G至于所谓“小学”,就其原始来说,则是由经学派生出来的一门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6卷 第3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46 No.32006年5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May.2006许慎对今文经学的批判与吸纳康国章(安阳师范学院《殷都学刊》编辑部,河南安阳455000)摘 要:许慎以古文经学家的身份,在反对今文经学的斗争中,撰成了《说文解字》,成为批判今文经学的锐利武器。
同时,许慎又以其博大的胸怀,并不完全拘泥于古文经学,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今文经学的成果,为古今文经学的融合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关键词:许慎;经学;《说文解字》中图分类号:I209;H1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42(2006)03-0099-03 收稿日期:2006-02-06 作者简介:康国章(1970-),男,河南商丘人,安阳师范学院《殷都学刊》编辑部副教授。
《说文解字》的形成是基于两汉经学大的学术环境之下的。
许慎是东汉古文经学阵营中最为重要的一员,其《说文解字》是汉代古文经学的结晶,也是与今文经学斗争的有力武器之一,这一论断为大多数学者所公认。
近些年来,不少学者注意到,两汉经学在其发展的历史趋势中,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斗争经历了由壁垒森严到逐步融合的趋势,这种融合最终完成于东汉的郑玄,而两者融合实肇始于东汉建初四年(79)的“白虎观会议”与那个时期学者对于古、今文经学的兼收与并取,而许慎尤为典范。
关于此说,如寇养厚、杨天宇、王承略、姚文铸等都曾论及。
但许慎对今文经学的批判与融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许慎在批判今文经学的前提下是如何包容今文经学的,目前尚无人专门论述与总结。
笔者不揣愚陋,试作此探讨。
经学在汉武帝独尊儒术、表彰六经之后,迅速跃居统治思想和正统学术的地位。
伴随着经学的繁荣,出现了古、今文经学两大学派。
古、今文经学的差别不仅体现在文字方面,还体现在解经方式上:今文经学主张阐发圣人的微言大义,强调经世致用,惯以唯心主义的态度去解释经学,进而用来穿凿比附时政,直接为当时的封建统治服务;古文经学视儒家经典为古代史料之书,反对随心所欲地解释经书,他们以出土和传世文献为依据,以恢复古书的本来面貌为目的,主要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重点解决经籍中的文字训诂等问题。
由于古、今文经学两派所据的材料不同,解经的方式不同,形成了严重的门户之见,从西汉后期至东汉末年,两派之间的斗争持续了将近200年。
在许慎生活的年代之前,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曾发生过三次大的论争:第一次是西汉哀帝时期古文经学家刘歆与今文经博士们之间的论争;第二次是东汉光武帝时期古文经学家陈元与今文经学家范升之间的论争;第三次是东汉章帝时期古文经学大师贾逵与今文经学家李育之间的论争。
一、许慎对今文经学的批判许慎,字叔重,东汉汝南郡召陵(今河南郾城)人。
建初八年(83),贾逵入京讲学;同年,贾逵奉诏授徒。
许慎正是逢此机遇,作为高才生被选为贾逵弟子,潜心研习古文经学。
除《说文解字》外,许慎还撰有《五经异义》,“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
[1]《说文解字》始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前后历经20余年,至汉安帝建光元年(121)许慎卧病在家,才由其子许冲进上,算得上许慎的呕心沥血之作。
从经学史的角度来看,许慎撰述《说文解字》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古文经学的衣钵,从而更好地把握、弘扬儒家经义。
许慎之子许冲在《上〈说文解字〉表》中云:“臣父故太尉南阁祭酒慎,本从逵受古学。
盖圣人不空作,皆有依据。
今五经之道,昭炳光明;而文字者,其本所由生。
自《周礼》、《汉律》皆当学六书,贯通其意。
恐巧说邪辞使学者疑,慎博问通人,考之于逵,作《说文解字》,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虫虺、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
”[2](P320)许慎自己在《说文解字・叙》中也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
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
”[2](P316)可见,许慎作《说文解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文字训诂的手段,以阐发“五经之道”。
故此,《说文解字》在说解字义时很多情况下直接引述儒家经义。
[3](P11-12)99《说文解字》的撰述,昭示古文经学与文字训诂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正如王国维所言:“观两汉小学家皆出古学家中,盖可识矣。
原古学家之所以兼小学家者,当缘所传经本多用古文,其解经须得小学之助,其异字亦足供小学之资。
故小学家多出其中。
”[4](P376)从这个角度来看,《说文解字》既集东汉之前文字学之大成,又集两汉古文经学训诂之大成。
贯穿于《说文解字》中的文字学理论“六书”之说,早出于《周礼・地官・保氏》的“六书”,后承于刘歆、郑众等古文经学家的统绪,足见其根基之固。
《说文解字》说解时“博采通人”,其所称的“通人”,古文经学家居多,其引用的汉代名师学说,主要出自于刘歆、张敞、杜林、爰礼、贾逵等古文经学大师。
特别是对于其师贾逵,更是敬重有加,《说文解字》中17次引用贾逵的学说,并称其为贾侍中,[5](P19-20)如《说文解字・象部》:“豫,象之大者。
贾侍中说:‘不害于物’。
从象予声。
”[2](P198)联系到《说文解字》全书共引用各家成说110条,所引贾逵17条,居引各家学说之冠,足见贾逵在许慎心中的地位。
许慎作《说文解字》,显示了古文经学在文字训诂方面的优势和实绩,是古文经学反对今文经学的一种锐利武器。
许慎不仅通过撰述《说文解字》,分析9353个汉字的本义,用实践来反对今文经学对于汉字的随意比附,而且在理论上也对今文经学进行了坚决的批判。
在《说文解字・叙》中,许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今文经学家们的浅见陋识:“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旨。
”[2](315)许慎非常厌恶今文经学者浅陋的学风,称之为“俗儒鄙夫”,指责他们随意解经却自以为得圣人微言大义,蔽于浅习而不知博学通识,玩于野言竟不顾文字规律,拘于成见而对古文百般诋毁。
由于今文经师没有古文字的基本概念,竟把秦朝传下来的古隶书当作皇帝时代苍颉所造的文字,所以在分析字形时盲目依隶书字形为本,进而说解经书义理,造成极其荒谬的局面。
如把“长”字据隶书字形说成是“马头人”,把“斗”字说成是“人持十”,把“虫”字曲解为“屈中”,都是非常荒谬可笑的。
这种不良的风气在当时流毒甚深,以至于当时的尉吏讲刑律,也凭着拆析隶书字形来决断刑狱。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叙述了文字发展的历史,总结出文字造字的规律,完善了“六书”理论,以篆书为基本字形,联系“古文”,把所收的9353个字形分成540部,“分别部居,不相杂厕”;许慎更是把“六书”理论贯穿于对9353个汉字的字义说解当中,建立起完备的汉字形音义系统,从根本上打击了今文经师们穿凿附会的解经之弊。
许慎选择用古文经学家所熟知的文字训诂手段与今文经学派进行斗争,可谓是切中了今文经学派的要害,揭穿了今文经学派自欺欺人的伪谬,沉重地打击了今文经学派的气焰,提高了古文经学派的地位,对于古文经学最终压倒今文经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许慎对今文经学成果的吸纳在古、今文经学的斗争中,许慎坚定地站在古文经学阵营之中,但他并不像今文经学家那样偏执一端,而是博采众长,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今文经学的学术成果。
许慎批判今文经学家“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2](315)自己也从中汲取了教训,打破了狭隘的门户之见,博通群经及今古文经学,对今文经学的包容体现了他作为一代宗师的博大胸怀。
许慎对于今文经学的包容与吸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今文经书及经解的引用鉴于文字训诂与经学的密切关系,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一方面借文字证经书,另一方面用经书考文字。
《说文解字・叙》云:“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左氏》、《论语》、《孝经》皆古学也。
”[2](P316)许慎列出的经书,其中的《易》孟氏就是今文经。
段玉裁指出,许慎所据的《礼》,实际上也是今文经《仪礼》。
《说文解字注》说,当时“有大戴、小戴、庆氏之学,许不言谁氏者,许《礼》学无所主也。
古谓之《礼》,唐以后谓之《仪礼》,不言《记》者,言《礼》以该《记》也”。
[6]在《说文解字》的字义说解中,许慎引用的今文经学派的著作主要有《公羊传》、《谷梁传》、《鲁诗故》、《齐诗故》、《韩诗故》、《五行传》、《春秋繁露》,等等。
对于汉代名师成说的引用,《说文解字》虽多采古文经说,但也兼采董仲舒、京房、欧阳乔、王育等今文经学家的说法。
在很多情况下,许慎所借鉴、吸收的经学之说,有些已很难判然区分古今。
值得注意的是,许慎对于今文经说的引用,多是集中在关乎社会政治、伦理道德问题的一些文字的解释上。
[7]如对于“王”字的解说许慎就引用了董仲舒的说法:“王,天下所归往也。
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2](P9)(二)对于声训方法的采用今文经学的治学方法从整体上来说是荒谬的,但也并非一无是处。
在文字训诂上,今文经学派所广泛使用并得以张扬的声训形式,虽然很多情况下带有牵强附会色彩,但却包含着一定的合理成分。
许慎在与今文经学派作斗争的同时,却能吸纳声训这一释义方法,从而丰富与完善了汉字的释义方式。
《说文解字》中对于声训的使用,可谓比比皆是,但到底占据多大比重,很难作出准确的统计。
(三)对于阴阳谶纬的折衷阴阳谶纬思想在汉代非常盛行,今文经学家更是把它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
尤其是经由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后,阴阳谶纬与儒经融为一体,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社会统治的思想工具。
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整001个汉代的学术思想,无不打上阴阳谶纬的烙印。
作为古文经学大师,许慎在撰述《说文解字》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阴阳谶纬思想的影响。
《说文解字》始一终亥的编撰体例,实际上就是阴阳谶纬思想的体现。
以“一”部开头,意在“惟初太始,道立于一。
造分天地,化成万物”,[2](P7)源自于《易纬》“天本一,而立一为数源”[8](P871)的理论;以“亥”结尾,意在“亥而生子,复从一起”,[2](P314)仍是阴阳循环的易学思想。
在《说文解字》的文字说解中,在涉及阴阳谶纬与政治、伦理道学说的基本概念时,许慎往往放弃学术原则,用今文经学的方法比附阴阳谶纬思想。
如《说文解字・土部》:“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
”[2](P286)这种对“土”的解释,实际上出自《春秋纬・元命苞》的“土之为言土也。
子成父道,吐精气以辅也”。
[9](P42)许慎的《说文解字》之所以打上了阴阳谶纬思想的烙印,实为那个时代所致,特别是许慎把文字看成是“经艺之本,王道之始”,[2](P316)出于维护王政,他固然不能无视王政思想支柱的阴阳谶纬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