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古文经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一)
简述汉代经学对汉代文论的影响
简述汉代经学对汉代文论的影响汉代经学对汉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学在汉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包含了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教学,对后世文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学对汉代文学的定义、文学审美观念的转变、文学批评方法的改变等方面进行简述。
汉代经学对汉代文学的定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一时期,儒家经典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基石。
经学家们把儒家经典视为经传,强调经典的研读与理解。
这对汉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由于经学的主导地位,儒家经典成为了文学创作的重要参考。
在文学创作中,汉代文人往往力求符合经典的规范,以达到“经义通奥”的目的。
同时,经学的兴起也催生了大量的经学评论著作,这些著作对文学审美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经学对汉代文论的影响体现在文学审美观念的转变方面。
汉代文人对于文学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上,文学被视为一种娱乐方式,追求的是感官上的愉悦和娱乐效果。
然而,随着经学的兴起,文学才开始被赋予了更高的价值。
汉代文人开始将文学与经学相联系,将其视为一种表达思想和道德的工具。
在经学家的影响下,汉代文人开始将文学视为一种从儒家经典中获取道义的方式,因此他们追求的是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内容。
这种转变对后来文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经学对汉代文论还影响了文学批评方法的改变。
在汉代经学家的推动下,文人们开始以儒家经典的标准来评价文学作品。
他们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备经学中所强调的“积善之门”的儒家伦理道义,表达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
这种对文学作品的评判标准对后来的文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学家们提出了很多关于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如“以古为师”的古体诗评论、对经典的解读和注释等。
这些方法对后世文论批评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汉代经学对汉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重新定义了文学的地位和意义,使文学成为道德教化和思想表达的工具。
经学还改变了文学审美观念,使文学追求思想与道义的内容。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关系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关系汉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文学和经学在这个时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文学是汉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经学则是汉代文化的核心。
汉代文学和经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汉代文学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官方文学,另一类是民间文学。
官方文学主要是指官方编纂的文集、史书和诗歌等,如《汉书》、《后汉书》、《诗经》等。
这些文学作品都是经过官方认可和审定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规范性。
民间文学则是指民间创作的各种文学作品,如《楚辞》、《乐府诗集》等。
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各种风貌和民间文化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经学是汉代文化的核心,也是汉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经学主要包括儒家经典和道家经典两大类。
儒家经典主要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这些经典著作是汉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道家经典则是指《道德经》、《庄子》等经典著作,这些经典著作反映了汉代道家思想的特点,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汉代文学和经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首先,汉代文学对经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汉代文学作品中不乏对儒家经典和道家经典的引用和解释,这些作品对经学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经学对汉代文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汉代文学作品中不乏对儒家经典和道家经典的引用和借鉴,这些作品受到经学思想的影响,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文化内涵。
总之,汉代文学和经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汉代文学和经学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一、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习气。
西汉学校教育是经公孙弘倡导发展起来的,朝廷置博士官,立太学,郡国置五经率史,目的是培养经师和各级官吏。
二、浪漫的文风和经学的虚幻性。
三、汉代文学重摹拟,缺少创造性,汉代经学重承袭,前汉重师法,后汉重家法。
四、汉代文学经历了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东汉初经学界删繁就简之风兴起。
五、经学对文学思潮的影响,文学思潮很大程度上是经学的延伸和具体化。
《毛诗序》阐述的基本观点,成为汉代文学思潮的灵魂和主调。
《毛诗序》主张诗歌要“发乎情,止乎礼义”,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规范情感的表现。
它强调诗歌的讽谏教化作用,将其功能归结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有“工具论”色彩。
汉代文学批评主要以此为尺度,对文学现象作判断;对屈原及其作品和汉赋的评价,都是从经学的基点上立论,以经论屈骚,以经论汉赋。
六、司马迁继屈原的“发愤以抒情”提出的“发愤著书”说,把文学创作视为抒发抑郁之情的方式。
汉代古文经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讲,汉代的古文经学对于文学创作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汉代古文经学更多的是追求相对简明的文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长篇大论,也使得文学创作逐渐向由繁趋简发展。
此外,汉代的古文经学更加讲究兼通,可以博采众长,文化创作过程中借鉴汉代古文经学能够使文章的表现题材更加包罗万象以及无所不至,增强文学创作的批判精神。
本文就汉代古文经学对文学创作的相关影响展开详细论述。
汉代古文经学;文学创作;影响从专业化角度出发,与今文经学表现出来的烦琐以及迷信相比较,汉代的古文经学更多表现出了不同的解经取向。
具体来说,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在于汉代古文经学的简明性,一般情况下不会为章句之学。
其次是讲求兼通,而不重视家法师法,可以博采众长。
最后是通常会反对谶纬,而不会凭空臆说,具有相对较少的迷信成分。
汉代古文经学引起自身的优点为当前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深远影响。
一、汉代古文经学所具有的简明文风有助于文学创作的发展汉代的古文经学通常情况下不会是章句之学,也没有广征博引,而是尽量追求简明文风,并以才学为胜,从而使得文章可以深刻地表现出才气横溢。
从历史角度出发,古文经学得到广泛重视是在东汉时期,影响深远,其文学著作也逐渐向由繁趋简方向进行发展。
汉大赋所表现出来的鸿篇巨制也已经逐渐消解,短篇式小赋日益兴盛。
该种短篇式小赋内容方面并不追求富博,在抒写过程中也非常平淡,但是却可以把物、志趣、景、事与情感因素进行有机结合,形成虚实相衬的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其想象空间,有效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蔡邕作品《蝉赋》、赵壹作品《穷鸟赋》以及阮!作品《纪征赋》都是短篇小赋[1]。
此外,小赋由于其自身的体式相对简短,而且更加注重章法,再加上取材相对集中、讲究意趣,具有相对较强的个性以及情深意切,所以技巧弥精,在人物刻画方面非常细致,章法趋严以及辞采日美。
文章的气韵相对生动,具有言短意长的特点,从而为之后的诗体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比如张衡的《思玄赋》已经逐渐暗合了七言诗体。
汉代文学和经学的关系
汉代文学和经学的关系在汉代,文学和经学是两个相对独立但又互相影响的领域。
文学是指汉代以文学作品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艺术创作,而经学则是指以经典著作为基础的学术研究和教育。
尽管二者在形式和目的上存在差异,但它们在汉代社会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相互促进、交织在一起。
汉代文学对经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汉代文学作品广泛传播,成为人们了解和学习经学的重要途径。
例如,汉代的《诗经》、《论语》等经典著作被广泛引用和传唱,成为经学研究的重要素材。
同时,文学作品中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也对经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代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理解经学中的人性和道德观念。
经学对汉代文学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经学对于文学作品的主题、内容和形式都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
例如,汉代经学强调儒家思想,崇尚中庸之道,这对汉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观念、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另外,经学的学习和研究也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许多汉代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引用和借鉴都来自于经学经典著作的内容。
文学和经学在汉代社会中都扮演着教育的角色。
文学作品被用于教育和培养人们的情感、思维和创造力,而经学则是一种正式的学科,培养人们的学术能力和思维方式。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汉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的来说,汉代文学和经学在形式和目的上存在差异,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文学作品为经学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启发,同时经学对文学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两者在教育和思想传播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汉代文学和经学的关系不仅丰富了汉代文化,也对后世的文学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汉儒学对文学影响
儒学和文学,同属于意识形态领域。
一个时代的思想和文学,会遇到其期间经济基础的影响。
文学风采与时代政治、社会经济和创作主体的关系较为显然,而与思想和学术的关系则相对隐晦。
固然这样,思想和学术依旧是影响文学发生的重要外面要素。
本文以东汉儒学发展变化为线索,阐述儒家思想和学术对文学的影响。
自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学成为统治两汉社会的主流思潮,是两汉社会的主要意识形态。
但儒学发展的道路其实不平展,向来遇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使两汉儒学思想表现出复杂的相貌。
西汉末年,陪伴着汉王朝地位的危如累卵,以谶纬学说为主要内容的神学思潮,继承了董仲舒的灾瑞之说,以神学理论附会儒家经典,开始侵入到儒学内部。
进入东汉早期,儒学相貌就渐渐发生变化,表现出新的特点。
整个东汉王朝,从早期的儒学相貌发生变化开始,到中期儒学的统治地位产生摇动,到汉末儒学完全衰颓下去,儒学经过了一个由盛转衰的发展变化过程,这是一条贯串东汉社会思潮的主要线索。
而由儒学派生的谶纬神学、自由学派①以及汉末子学,它们或附会儒学,或增补儒学,或修正儒学,这些内容共同形成了东汉儒学的整体风采。
东汉早期,因为最高统治者的鼎力倡导,神学思潮占有社会心识形态的制高点,必定会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发生矛盾。
而东汉早期的今文经学,以追赶利禄为其强盛的发展动力,大批的繁琐解经、饾饤成文之风又致使了今文经学自己堕入僵化,一定找寻生计和发展的打破口。
追赶利禄的天性使得今文经学很快向神学聚拢,经学一定依赖神学求得自己的生计和发展,神学也需要借助经学,才能将其荒唐的思想和学说正统化、经典化,今文经学所以很快走向神学化的道路。
神学化的今文经学是儒学的变异,它产生的是一种学术的怪胎。
它经过神化孔子和六经,把孔子塑造成知后代有汉的预知家;经过肢解六经原文,把六经弄成谶纬之书。
于是大批对于孔子的预知和六经的纬书充满于东汉早期的儒学之中,成为东汉早期儒学思想的最主要理论形态。
这类变异后的儒学,是儒学的表象,神学的本质。
汉代古文经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的论文
汉代古文经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的论文论文关键词:汉代古文经学文学创作论文摘要:汉代古文经学对文学的创作深有影响。
古文经学不为章句之学.追求简明的文风,消解了长篇巨制,文学创作也由繁趋简。
古文经学不谨守家法师法,讲求兼通,能博采众长,故古文经作家能够出入经史,表现题材也包罗万象,几乎无所不至;而且作家的思想也不为经学所拘,开始表现内心的情感同时,古文经学反对谶纬,迷信成分极少,这在客观上增强了文学的理性批判精神,这在政论散文中表现得尤为鲜明,同样的光芒在汉赋和诗歌中也有体现。
自西汉末年刘欲争立《春秋左氏传》为博士,从而确立了古文经学的地位以来,经一大批古文经师的推动,特别是其中的能文之士的创作实践,使得汉代文学呈现出一些迥异的风貌。
较之今文经学的烦琐与迷信,古文经学表现出了迥异的解经取向。
其特点一是简明,不为章句之学,自然也就不以引申饰说为尚了,诚如范文谰所说“古文经学按字义讲解经文,训话简明。
>,}i)(pi17,二是讲求兼通,不重家法师法,“其有不乐守章句师法者,当时称之日‘古学’。
古学必尚兼通。
,” }2)(p238)由于学术上尚兼通,故博采众说,熔今古文于一炉。
三是反对俄纬,不凭空臆说,迷信成分极少。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区别之一便是对待图俄的态度,“经学治1、不治诫之界,即为今学、古学之界矣。
古文经学对文学的影响表现为:第一,古文经学者不为章句之学,著文不似今文经学者那般广征博引,追求简明的文风,属文以才学为胜,使得文章富赡精工,才气横溢。
古文经学在东汉逐渐受到重视,影响所及,文学著述也由繁趋简。
汉大赋的鸿篇巨制逐渐消解,代之而起的是短篇小制式的小赋。
这种短章在内容上不求富博,抒写亦平淡,却将物、景、事及情感、志趣等因素结合起来,虚实相衬,拓展了想象空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如蔡琶的《蝉赋》、赵壹的《穷鸟赋》、阮璃《纪征赋》等作多如是。
汉小赋因体式简短而注重章法,因取材集中而讲究意趣,因情意深切而个性鲜明,故其技巧弥精,刻画愈细,辞采日美,章法趋严,渐以气韵生动,言短意长为尚,为后之诗体的形成提供了借鉴,如张衡《思玄赋》:“愿得远渡以自娱,上下无常穷六区。
北师大版“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后思考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后思考题先秦文学思考题1.比较《诗经》中“国风”和“小雅”诗的风格特征。
2.试述风、雅、颂的文体特征。
3.试述赋、比、兴的文学意义。
4.试析《诗经》怨刺诗的思想和表达特点。
5.论述《诗经》的现实精神。
6.试论《诗经》的基本情感特征。
7.试论《诗经》的形式特征。
8.试论《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9.简述《春秋》记事的特征。
10.古人是如何论述《春秋》的“微言大义”的?11.《左传》的理性精神是如何通过叙事表现出来的?12.论《左传》人物描写的特点。
13.试析《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14.试析《左传》的叙事特征。
15.试述《左传》的记言特征。
16.结合战国文化背景,论述《战国策》的思想特征。
17.试述策士的基本游说技巧。
18.试述《战国策》寓言的特征。
19.比较《左传》和《战国策》说辞的艺术特征。
20.从陈述方式、语体风格等方面比较“语录体”和“论辨体”散文的特征。
21.谈谈先秦议论散文的文体发展线索。
22.举例说明《孟子》文章“循循善诱”的表达特征。
23.试析《庄子》的文体特征。
24.论述《庄子》的艺术特征。
25.简析《庄子》文章中意象的特点。
26.简述《荀子》的文章体制的特点。
27.从结构、意象、论述方式等方面谈谈《庄子》散文的“诗性”特征。
28.简述《韩非子》文章风格特征。
29.具体比较《孟子》、《庄子》、《韩非子》三书中寓言的不同特征。
30.简述《离骚》的主题思想。
31.试述《离骚》的艺术特色。
32.谈谈《离骚》和《九歌》在运用象征手法上的共同特点。
33.简述《九歌》表达相思之情的特点。
34.试论《天问》的结构特征。
35.简述宋玉的文学成就。
36.简述屈原和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两汉文学思考题1.汉代的经学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2.汉代的文学思想有哪些主要观点?3.西汉前期的论说文有什么共同特点?从朝廷作家和藩国作家中各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4.汉武帝时期的论说文出现了哪三种倾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倾向?5.西汉后期和东汉时期儒道两家思想对论说文创作各有什么影响?6.贾谊、晁错等西汉散文家在哪些方面继承了战国说辞的艺术成就。
汉末魏晋时期的经学与辞赋(一)
汉末魏晋时期的经学与辞赋(一)【内容提要】汉末魏晋时期经学衰微,但在某些时期又显现出复兴的趋势,经学对文学的影响不绝如缕。
在经学文学观的影响下,汉末魏晋时期产生了许多歌功颂德、匡时救俗的赋作。
建安时期,经学的余绪犹存,接绪两汉辞赋的传统,关乎美刺讽谕的赋作不少。
魏明帝时期的辞赋充斥着浓厚的尊君思想和谶纬成分。
晋氏受禅以后,经学复兴,歌功颂德之作不断涌现。
东晋王朝偏安于江左一隅,此时润色鸿业的辞赋仍然存在。
汉末魏晋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创作张扬个性,突出个人情感。
抒情赋的大量涌现与古文经学对个性觉醒的启迪作用关系密切,王肃之学重视亲情,经学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抒情赋的创作。
【关键词】经学;辞赋;美刺;缘情制礼经学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哲学,在我国学术文化史上源远流长,影响深刻而广泛。
文学的发展与经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汉末魏晋时期,社会动荡,经学式微,但并末消失。
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与经学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从经学的发展轨迹中探讨其对辞赋创作施加的影响。
在当时的以美刺为目的的辞赋当中,以及在当时风行的抒情赋当中,我们可以明显地见出经学影响的痕迹。
一、汉末魏晋时期经学的发展状况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今文经学作为官方学术在两汉时期一直处于学术思想的核心地位。
东汉中叶以后,古文经学势力逐渐增强,今文经学则日渐衰微。
古文经学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求得朝廷的承认,往往从今文经学方面汲取某些成分,以适应统治者的要求。
这种学风从刘歆已经开始。
东汉时代的郑兴、贾逵、马融都是兼通古文、今文的经学大家。
马融的弟子郑玄融汇经今、古文学,遍注群经,成为通学派的大师。
三国时期的王肃也是一位通学派的人物,他遍注群经,形成“王学”。
混同今、古文的郑、王之学是汉末魏晋经学的主流。
汉末魏晋经学一方面打破经今、古文学的师承门户和宗派壁垒。
另一方面又删繁去重,简省浮词。
《后汉书·郑玄传》载:“及东京,学者亦各名家。
而守文之徒滞固所禀,异端纷纭,互相诡激,遂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
经学对汉代作家及文学创作的影响
经学对汉代作家及文学创作的影响:
经学对汉代作家及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表现:
1.文学体裁:汉代经学注重对经典的诠释和注疏,这种学术传统也影响了文学体裁的
发展。
例如,《诗经》的注疏本就是对原诗的解读和阐释,这种形式在后来的诗歌、散文中也有所体现。
2.文学思想:经学思想强调“文以载道”,认为文学应该承载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
这种思想对汉代文学的创作观念产生了影响,使得许多作家在创作中注重表现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追求文学的教化功能。
3.文学风格:汉代经学崇尚简练、质朴的文风,这种风格也影响了汉代文学的创作。
例如,汉代散文简洁明快,语言质朴有力,这种风格与经学的文风有很大关系。
4.文学题材:经学关注的问题也影响了汉代文学的创作题材。
例如,《诗经》中的“风
雅正变”等主题,成为汉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
同时,经学中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也成为汉代文学创作的素材。
两汉经学与文学
两汉经学与文学作者:高乐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1期摘要:两汉是我国古代经学全面确立时期,也是经学获得繁荣的第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本文通过对照经学的发展与文学的演进进程,得出汉代经学的发展与两汉文学的嬗变的关系。
关键词:两汉;经学;文学作者简介:高乐,女,(1987.07-)陕西延安人,西北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古代文学先秦方向。
[中图分类号]:K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1-0089-01两汉是我国古代经学全面确立时期,在经学上的成就斐然。
而汉代经学并非孤芳自赏的孔雀,它还以其独特的魅力,从多个层面对汉代文学进行着影响和渗透。
一、经学的全面确立和繁荣“经”是对于一部分儒家典籍的专指与特称,“经学”则是以诸经为对象的阐释、考辨、研究之学。
经学的滥觞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而其全面确立亦在于两汉时期。
《庄子·天运》载“孔子”之语:“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虽出自庄派学人之口,却表明战国中期或稍前儒家已有“六经”之说。
《荀子·劝学》云:“(学)其数则始乎诵经”。
在春秋战国时,儒家把《易》、《诗》、《书》、《礼》、《乐》、《春秋》等一批古籍列为经,随后对这些典籍进行传习与研究。
孔子、孟子、荀子以及一大批儒门弟子,都曾于此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实已启经学之发端。
然而,直到周末,儒家传经、治经,却局限于儒家学派内部,无“经学”之名。
秦火焚书,给儒家典籍的流传带来了挫折。
直至汉建国以后,经学才得到真正的确立和全面的发展。
汉代立国之初,与民休息、黄老之学因无为而治大行其道。
随着汉朝的逐渐恢复,“无为而治”的统治策略无法满足汉代统治者的进取雄心。
而经学适用于汉代早期的顺治守成,“反廉耻之节、仁义之厚”,对健全和完善社会、伦理、政治等级秩序有规范作用。
贾谊称“定经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亲各得其宜,奸人亡所几幸,而群臣众信,上不疑惑!此业壹定,世世常安,而后有所持循矣。
汉代古文经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汉代古文经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汉代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时期,受当时经学盛行的影响,古文经学在文学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汉代古文经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文经学对文学语言的塑造古文经学是汉代以来的一种经典文献研究方法,它依赖于对《易》、《诗》、《书》、《礼》等经典文献进行解释、比较、推导等方法,对古代文字的起源、演变、意义进行研究,这种方法塑造了汉代的文学语言。
汉代古文经学对文学语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对文学语言进行了规范和纠正。
在古文经学的影响下,人们开始重视词汇的精确用法、语法结构的正确性和句子的朴实、简明。
例如,汉代古文经学家所提倡的“永言慎行”,表明他们在语言的使用上一定会严谨、审慎。
其次,它对文学语言的丰满和多样性产生了影响。
文言文和白话文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语言,古文经学家开展的经典文献研究实践不仅促进了文言文语言的拓展和延伸,而且形成了更为自由、松散、贴近生活的白话文风格。
最后,它也在文学语言的历史和文化方面进行探究。
古文经学家通常关注古代文献的历史渊源、书写技艺和文化背景,这样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文学语言的丰富性,而且也推进了文化传承的发展。
二、古文经学对文学题材的选择和创新的促进古文经学家的研究范畴涉及到历史、思想、文学等多个领域,这种探究方式对于文学创作的题材选择和创新都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首先,它开拓了文学题材的范围。
受到古文经学家的影响,文学创作者得以从传统的佛教、神话、武侠等题材中解放出来,扩大了创作的视野和空间。
同时,古文经学家还将对道德伦理和社会现实的关注融入到文学创作中,更好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和社会问题。
其次,它促进了文学创新的探索。
古文经学家的研究方式鼓励文学创作者从经典文献中寻找灵感和创意,从而进行更为前卫、创新的文学创作。
例如,《论语》、《诗经》中的人生智慧、爱情美学、哲学思辨等元素成为了汉代文学创作者进行文学探索的重要源泉。
汉代经学与文学的关系
汉代经学与文学的关系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因为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更因为汉代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汉代,经学和文学是两个重要的领域,它们不仅相互依存、相互支撑,而且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汉代经学和文学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相互关系三个方面,探讨汉代经学与文学的关系。
一、汉代经学和文学的发展历程1. 经学的发展历程汉代经学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学术体系。
在汉代,经学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前汉初期:经学的发展主要是对先秦儒家经典的注解和整理。
在此期间,经学家主要是以校勘经典为主要任务,致力于对《周易》、《尚书》、《礼记》等先秦儒家经典的传承和研究。
(2)前汉中期:经学的发展开始注重理论研究。
在此期间,经学家主要是以“经义”为主要研究内容,探讨经典的本义和经典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经传集注”的学术体系。
(3)前汉后期:经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经学家开始注重实践应用。
在此期间,经学家主要是以讲学为主要任务,致力于将经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社会提供儒家思想的指导。
2. 文学的发展历程汉代文学是以汉朝为背景的文学,它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前汉初期:文学的发展主要是以诗歌为主。
在此期间,汉朝的文学家主要是以古体诗为主要创作形式,诸如“九歌”、“离骚”等名篇就是在此时期创作的。
(2)前汉中期:文学的发展开始注重散文的创作。
在此期间,汉朝的文学家主要是以散文为主要创作形式,创作了大量的史传、志传、杂记等文学作品。
(3)前汉后期:文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文学家开始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
在此期间,汉朝的文学家主要是以文学的艺术性为主要创作目标,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
二、汉代经学和文学的特点1. 经学的特点(1)重视经典的传承和注解。
在汉代,经学家注重对经典的校勘和注解,致力于将经典传承下去。
(2)注重理论研究。
在汉代,经学家注重对经典的理论研究,探讨经典的本义和经典之间的关系。
汉代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发展脉络
汉代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发展脉络(一)西汉今文学:发生在西汉,就是所谓的“今文十四博士之学”,在西汉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在学术界有独尊之势,后来古文学的暴兴,和郑玄、王肃混乱家法,今文学便逐渐衰落。
延到曹魏、西晋,因为战乱和胡祸的过烈,连仅存的章句传说也随兵灾而消灭了。
一直到清代的中末页,由于社会政治、学术等各方面趋势的汇合,于是这骸骨似的今文学忽而复活,居然在学术界有“当者披靡”的现象,当时所成为常州学派、公羊学派,就是这西汉博士的裔孙。
现在清覆亡已16年,但这今文学的余波影响依然在学术界存在着,并且似乎向新的途径发展着。
西汉今文学以孔子为政治家,以六经为孔子致治之说,所以偏重于微言大义。
其特色为功利的,而其流弊为狂妄。
东汉古文学:发生在西汉末年,到了东汉,由于今文派自身的腐化和古文派大师的努力,大有取今文学而代之之势。
郑玄、王肃虽说混淆家法,但究竟祖袒古文学。
所以魏、晋时代,今文学亡灭,而古文学反日趋于发扬开展。
后来六朝的南北学,隋、唐的义疏派,虽然虚实繁简不必尽同,但立场与古文学却无差异。
一直到北宋庆历以后,经学上的怀疑学派——宋学崛兴,于是这正统派的古文学暂时衰歇。
但明代末期,因为姚江学派流于虚妄,和清廷思想压迫政策的实现,于是顾炎武扛了“舍经学无理学”的大旗来复兴古学。
清代三百年学术界的权威,便被这一派独占;所谓以惠栋为领袖的吴江派和以戴震为领袖的皖派,都同东汉古文学有着血统的关系。
东汉古文学以孔子为史学家,以六经为孔子整理古代史料之书,所以偏重于名物训诂,其特色为考证的,流弊为繁琐。
宋学:宋学的怀疑精神,唐代经师如啖助,赵匡,陆淳辈已开端绪,但这种风气的盛行不能不说是在北宋庆历以后。
到了南宋,因为研究方法的不同,虽可分为以朱熹为领袖的归纳派,以陆九渊为领袖的演绎派,和以叶适、陈傅良为领袖的批评派三派;但前两派立足于哲学的见解,以理欲心性为研究对象,而借助于经学的解释却并没有不同。
汉代古文经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自西 汉末年刘歆 争立 《 春秋左 氏传》 为博 士 , 从
而确立 了古文经学 的地位 以来 , 一 大批 古 文经 师 经
蔡 邕的《 赋》 赵壹 的《 鸟赋》 阮璃 《 蝉 、 穷 、 纪征 赋》 等 作多如是 。汉小 赋因体 式 简短 而 注重 章法 , 因取 材
的推动 , 特别是其 中的能文之 士的创作实 践 , 使得 汉
摘
要 : 代 古 文 经 学对 文 学 的创 作 深 有 影 响 。 古 文经 学 不 为章 句之 学 . 求 简 明的 文 风 , 汉 追 消解 了长篇 巨
制 , 学创 作 也 由繁 趋 简 。古 文 经 学 不谨 守家 法 师 法 , 求 兼通 , 文 讲 能博 采 众 长 , 古 文经 作 家 能 够 出入 经 史 , 故 表
使 然。
收 稿 日期 :0 9— 4—1 20 0 5 作者简介: 樊伟 峻 (97一) 男, 17 , 内蒙 古 呼和 浩特 人 , 士 , 宁 师 范学 院 中文 系讲 师 , 从 事先 秦 两汉 文 学与 文化研 究 硕 集 主要
3 5
第二 , 古文经 学者不谨 守家法 师法 , 不重一 家一
影 响 较 深 , 有 司 马迁 那 么深 沉 , 后 汉 书 ・班 固 没 《
传》 他陈述史 实“ 激诡 , 抑抗 , 说 不 不 赡而 不秽 , 而 详
有体 ” 与《 , 史记》 显 不 同。宋 人 程颐 评 论 二人 之 明
经学者那 般广 征博引 , 求简 明的文风 , 文 以才学 追 属 为胜 , 使得文 章富赡精工 , 才气横溢 。古文经学 在东
制式的小赋 。这 种短 章 在 内容上 不求 富博 , 写 亦 抒
平淡, 却将物、 、 景 事及情感、 志趣等 因素结合起来, 虚实相 衬 , 拓展 了想 象空 间 , 强 了艺 术感 染 力 , 增 如
汉代文学和经学的关系
汉代文学和经学的关系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关系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文学与经学的关系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汉代文学和经学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推动了汉代文化的繁荣和经学的发展。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关系体现在他们共同的价值追求上。
汉代文学注重人性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强调个体的情感体验和人性的价值。
而经学则关注社会秩序、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强调个体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的稳定。
尽管两者在价值追求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人文关怀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从而对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关系还体现在他们共同的知识源泉上。
汉代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借鉴了经学中的大量知识和思想,使文学作品更富有内涵和深度。
同时,经学作为一种学术研究领域,也受到了文学作品的启发和影响,使经学的研究更贴近人性和生活实践。
可以说,汉代文学和经学互为知识的补充和交流,共同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发展。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关系还体现在他们相互借鉴的创作方法上。
汉代文学作品多以诗、赋、曲等形式表现,注重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
而经学作为一种学术研究领域,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借鉴了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使经学的研究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
可以说,汉代文学和经学在创作方法上相互借鉴,共同促进了作品的创作和研究的深入。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关系还体现在他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上。
汉代文学作为一种广泛流传的艺术形式,通过作品的传播和演绎,使人们对人性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影响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而经学作为一种学术研究领域,通过研究和教育的传承,使人们对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推动了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可以说,汉代文学和经学共同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当时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代文学和经学在当时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他们共同追求人文关怀和社会秩序,共同借鉴知识源泉和创作方法,共同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汉代文学和经学的关系
汉代文学和经学的关系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文学和经学是当时文化生活的两个重要方面。
在汉代,文学和经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汉代的文学受到经学的影响较为明显。
经学是当时的主流学术,其思想和观念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
在汉代的文学作品中,经学思想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表现的社会现实非常明显,例如《汉书》中描述的伏生、张良、韩信等历史人物,他们的形象都充满了儒家的道德观念和政治理念。
其次,经学也受到文学作品的启示和借鉴。
汉代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各种思想和文化元素,如《史记》中的历史故事、《楚辞》中的爱情、《诗经》中的诗歌等等,这些文学作品对经学思想的发展和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汉代的文学和经学在史书记录中也有密切的联系。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年代为序的编年体史书,它不仅包括了历史事件的记载,也收集了许多文学作品,如《离骚》、《乐府诗集》等,使得文学和经学的关系得以在历史上留下印记。
总之,汉代文学和经学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关系,两者共同构成了当时的文化生活和思想体系,为后世的文学和经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 1 -。
浅论汉代经学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On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 Classics in Han Dynasty on "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 (Wen Xin Diao Long)作者: 于萍[1]
作者机构: [1]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出版物刊名: 牡丹江大学学报
页码: 47-51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2期
主题词: 经学;《文心雕龙》;刘勰
摘要:《文心雕龙》一书自产生后,就对中国文学的理论批评和文学作品的创作起着引导的作用.在现代研究中,研究《文心雕龙》的学术被叫做"龙学".刘勰论著《文心雕龙》的基本宗旨是"以经为宗".其中"经"就是汉代以来建立吸纳先秦原初儒学的经学,经学对刘勰论著《文心雕龙》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其思想理论建构和范畴学术上,都可以看见经学在里面的"痕迹",经学给《文心雕龙》以很多精神养料.《文心雕龙》五十篇,从理论体系来看,大致是文学本体论、创作论、文体论、作品论等,每个部分的著作,都立足于经学,离不开经学对其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古文经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一)
论文关键词:汉代古文经学文学创作
论文摘要:汉代古文经学对文学的创作深有影响。
古文经学不为章句之学.追求简明的文风,消解了长篇巨制,文学创作也由繁趋简。
古文经学不谨守家法师法,讲求兼通,能博采众长,故古文经作家能够出入经史,表现题材也包罗万象,几乎无所不至;而且作家的思想也不为经学所拘,开始表现内心的情感同时,古文经学反对谶纬,迷信成分极少,这在客观上增强了文学的理性批判精神,这在政论散文中表现得尤为鲜明,同样的光芒在汉赋和诗歌中也有体现。
自西汉末年刘欲争立《春秋左氏传》为博士,从而确立了古文经学的地位以来,经一大批古文经师的推动,特别是其中的能文之士的创作实践,使得汉代文学呈现出一些迥异的风貌。
较之今文经学的烦琐与迷信,古文经学表现出了迥异的解经取向。
其特点一是简明,不为章句之学,自然也就不以引申饰说为尚了,诚如范文谰所说“古文经学按字义讲解经文,训话简明。
>,}I)(PI17,二是讲求兼通,不重家法师法,“其有不乐守章句师法者,当时称之日‘古学’。
古学必尚兼通。
,"}2)(P238)由于学术上尚兼通,故博采众说,熔今古文于一炉。
三是反对俄纬,不凭空臆说,迷信成分极少。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区别之一便是对待图俄的态度,“经学治1、不治诫之界,即为今学、古学之界矣。
古文经学对文学的影响表现为:
第一,古文经学者不为章句之学,着文不似今文经学者那般广征博引,追求简明的文风,属文以才学为胜,使得文章富赡精工,才气横溢。
古文经学在东汉逐渐受到重视,影响所及,文学著述也由繁趋简。
汉大赋的鸿篇巨制逐渐消解,代之而起的是短篇小制式的小赋。
这种短章在内容上不求富博,抒写亦平淡,却将物、景、事及情感、志趣等因素结合起来,虚实相衬,拓展了想象空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如蔡琶的《蝉赋》、赵壹的《穷鸟赋》、阮璃《纪征赋》等作多如是。
汉小赋因体式简短而注重章法,因取材集中而讲究意趣,因情意深切而个性鲜明,故其技巧弥精,刻画愈细,辞采日美,章法趋严,渐以气韵生动,言短意长为尚,为后之诗体的形成提供了借鉴,如张衡《思玄赋》:“愿得远渡以自娱,上下无常穷六区。
超逾腾跃绝世俗,飘遥神举逞所欲。
”已暗合七言之体。
史传文学也表现出了相应的特点,比较《史记》与《汉书》,可以看出《汉书》的语言已大为简炼。
司马迁属于私家着史,较少受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干预,而且他在写作时融人了个人的满腔情感,“发愤以抒情”,在客观史实的叙述中,倾注了作者的正义评判。
班固则不然,他着史属于官修,受到正统思想影响较深,没有司马迁那么深沉,《后汉书·班固传》说他陈述史实“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与《史记》明显不同。
宋人程颐评论二人之不同,说:“子长著作微情妙旨,寄之文字蹊径以外,孟坚之文,情旨尽露于文字蹊径之中。
读子长文,必越浮言者始得其意,超文字者乃解其宗;班氏文章亦称博雅,但一览之余,情词俱尽,此班、马之分也。
‑=peso,司马迁与班固的分歧,也正是时代风气使然。
第二,古文经学者不谨守家法师法,不重一家一人之说,治经也不拘泥于一经,而能博采众长,他们“往往博学经籍,不守一门,知师法之所以然,打通学说之间狭隘的限域,从而出入通脱,无所胶滞。
‑f4](P179)今文经学者固守于五经经典,所涉不出经典之外,而古文经学者大多具有广博的知识,受此影响,文学创作表现出了尚通脱的特点,不拘一事一理。
作家将视野拓宽到各个领域,出人经史,把文学所能涉及到的事、物、情、景等都齐拢笔端,俯拾皆是,文笔悠肆汪洋。
观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所描绘的面极广,诸如地理形制、都城宫殿、物产形胜、田猎娱乐、歌舞宴飨、宗庙祭祀、朝会聘享、市民生活、商贸集市等,举凡耳目之所享、声色之所好,都汇聚笔下,这与作家博闻强识分不开,也是以学识为赋观念的反映。
由于抛开了家法的限制,作家索性纵情所致,刘舞《文心雕龙·杂文》说“七体”作家的创作,
是“莫不高谈宫馆,壮语败猎。
穷瑰奇之服撰,极蛊媚之声色。
甘意摇骨体,艳词洞魂识。
”作家流连于宫馆、败猎、服撰、声色等的享乐中,文学表现的情色大开,开始关注作家自我情感的表达。
张衡是一科学家,又是朝廷的重臣,但他也作了抒发内心情感的《归田赋》,构想了一个充溢着自然情趣的田园画面:“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
原限郁茂,百草滋荣。
王雏鼓翼,鸽鹤哀鸣,交颈领顽,关关缨缨。
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作家笔下的景致何等清新,廓清了经学陈腐的习气,他也极愿“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一种通脱的情怀洋溢于字里行间,已开后世田园文学的先河,如鲁迅所说:“更因思想通脱之后,废除固执,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人。
‑:,5](P82’蔡岂的《青衣赋》则直接描写脾女之美,“盼倩淑丽,皓齿蛾眉。
玄发光润,领如b。
纵横接发,叶如低葵。
修长冉冉,硕人其颁。
”自己也情不自禁地产生爱恋思念之情,“非彼牛女,隔于河维。
思尔念尔,怒焉且饥。
”作为封建大儒的蔡琶有此情思,难怪张超《消青衣赋》要讥消他“文则可嘉,志鄙意微”,但这足以从反面说明此时期人们的放达,不拘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