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经学的发展

合集下载

汉代儒学的经学化进程

汉代儒学的经学化进程

汉代儒学的经学化进程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儒学在这一时期经历了经学化的进程。

儒学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学派之一,着重强调道德伦理、礼仪制度以及政治治理。

在汉代,儒学逐渐从以经典为中心的学术体系转变为以经学为主导的学术思想。

汉代儒学经学化的进程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儒家经学,旨在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他下令编纂《太史公书》,重视研究和传承经典著作。

同时,他还任命了一批儒学学者担任官职,职责包括教育宫廷成员和编纂历史。

汉武帝时期的经学化进程在东汉时期进一步发展。

东汉时期,经学成为官方学术思想的主导。

儒学经学的核心内容是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这些经典成为了官方教育的基础。

东汉时期的经学化进程还体现在儒学经典的注释和研究上。

许多儒学学者致力于对经典进行研究和解读,编写了大量的注释和评论。

其中最著名的是孔子的弟子们编写的《论语》的注释集《鲁论》和《梁论》。

这些注释和研究对于后来的儒家学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在汉代,儒学经学也开始与其他学派进行对话和融合。

例如,
与道家学派的思想交流使儒家学术发展出了新的理论观点。

同时,佛教的传入也对儒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推动了儒学经学的发展。

总的来说,汉代儒学的经学化进程是一种将经典著作作为学术思想的核心,并通过注释、研究和与其他学派的对话来推动儒学的发展。

这一进程在汉代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并对后来的儒家学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两汉经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两汉经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什么是经学我们要研究经学及其对后来者的影响,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经学。

经学的历史很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孔子所在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春秋末年,儒家创始人孔子在仕途受挫之后无奈返回鲁国,开始编订整理传统文献,这便是六经(关于六经是否是孔子所做,存在争议),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在此之后,儒生们就以六经为准研习儒家思想。

到了战国时代,儒墨两家并称显学,但是儒家的影响更大,六经已经被人们公认为经典。

但是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导致大量经书典籍失传,后来说的儒家经典,一般指后人经过口耳相传整理得到的儒学十三经,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所谓经学,就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当中的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的道理的学问。

经学中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两汉时期是经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经学最昌盛的时代。

经学产生于西汉,而随后在汉代统治下共400多年中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统治者对教育不同的要求。

下面我们就来总结经学是怎么样逐渐演变的,期间发生了哪些标志性事件。

二、两汉经学的演变过程(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建立之初,随着秦朝专任法家治国的失败,儒、道两家的学说又开始活跃起来。

但是,由于当时外戚、功臣等的大力提倡,还由于道家“黄老之学”的“文武兼备”、“刑德并用”、“以法为符”、“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思想更有利于稳定汉初的政治形式并恢复汉初残败的社会经济,所以道家应时而成了汉初统治者的指导思想,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思潮。

汉初几十年道家政治的实行,的确使凋敝不堪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在此基础上,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不愿意像汉文帝、汉景帝那样“恭俭无为”、“贵柔守雌”了,他要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武帝不仅要独揽大权,而且还要试图消除郡国力量过于强大这个内忧与匈奴侵边这个外患以建立“大一统”的汉帝国。

经学与汉代语言文字学的发展

经学与汉代语言文字学的发展

经学与汉代语言文字学的发展两汉时期,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即所谓小学得到进一步发展,而这种发展又是与儒家经学的独尊和繁盛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二者彼此渗透,相互促动,相得益彰。

特别是经学,在汉武帝独尊儒术、表彰六经之后,迅速跃居统治思想和正统学术的地位,成为各种学术门类建设、发展的理论依据和至上权威,语言文字学更是如此。

汉代语言文字学的内容非常丰富,经书训诂本身就在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由于它们与经学的关系极其明显,笔者在本文中不再涉及,而主要以几部专门的语言文字学著作为考察线索和研究对象,展开分析、论述。

不妥之处,尚祈方家教正。

一通过儒家经典,可以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窥见我国(这里主要是指汉族地区)语言文字学的萌芽和早期发展情况。

像汉字的产生,前人依据《周易·系辞下》之说,将上古结绳而治或伏羲作八卦与文字的起源联系起来。

这尽管是一种传说,但并非空穴来风、向壁虚造。

结合近年来的考古发现特别是大汶口文化陶器文字的发现,完全可以证明,我国文字的起源,正是在传说中的伏羲氏、神农氏时代。

再者,不少经书还论及语言文字问题,特别是《论语》中孔子的有关论述更多。

《先进》记有孔门四科,其中“言语”是仅次于“德行”的一科。

《子路》则记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正是本着这一原则,孔子十分注意字词的斟酌,力求恰如其分,并在整理六经尤其是修《春秋》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孔子在鲁国旧史的基础上修《春秋》,注重正名,讲求微言大义、一字褒贬,这种《春秋》笔法不仅在中国史学史、文学史上影响巨大,而且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发展也颇多沾溉。

胡适先生曾经特别强调《春秋》及其体现出来的孔子正名思想在“语言文字上的影响”,指出:“孔子的‘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一句话,实是一切训诂书的根本观念。

故《公羊》、《谷梁》,都含有字典气味。

……大概孔子的正名说,无形之中,含有提倡训诂书的影响。

汉代经学知识点总结图解

汉代经学知识点总结图解

汉代经学知识点总结图解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哲学和经学的重要发展时期。

在汉代,儒家学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成为了汉族的主流思想。

汉代的经学思想以《礼记》、《尚书》、《周易》、《春秋》四书为主,这在当时被称为四书。

1.《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的孙子颜渊整理的《礼记》也是先秦时期“礼”的重要篇章。

《礼记》在汉代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在经学传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 《尚书》《尚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传世《周易》与《诗经》并称“四书”之一。

《尚书》是通过记载历史事件和制度、政治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制度和政治理论的思想。

3.《周易》《周易》是一部古籍,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传世《周易》与《诗经》并称“四书”之一,《周易》通过六十四卦象象的变化,引导人们来探究天道的道理。

4.《春秋》《春秋》是一个历史专有名词,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段时期,在这个时期,春秋国家的统治者利用《春秋》这一历史著作逐渐培育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为政治服务的传统政治文化思想。

汉代经学知识点总结图解图解一:《礼记》知识点总结《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汉代经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礼仪等方面的思想有重要的影响。

在《礼记》中,孔子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也对后世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礼记》中,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的思想,在《礼记》中提倡了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敬、和谐共处的思想。

图解二:《尚书》知识点总结《尚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在汉代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尚书》是一部在政治、制度、社会、历史等方面都有很大研究价值的经典著作,特别是对于政治制度和政治哲学方面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在《尚书》中,提出了很多关于政治制度、政治哲学方面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解三:《周易》知识点总结《周易》是一部很古老的经典之一,在汉代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周易》通过六十四卦象象的变化,引导人们来探究天道的道理。

西汉经学与东汉经学西汉和东汉的区别

西汉经学与东汉经学西汉和东汉的区别

西汉经学与东汉经学西汉和东汉的区别汉代经学是整个经学发展的高峰,皮瑞锡在《经学历史》中将经学的发展分成十个时期,其中包括经学的开辟时期、流传时期、昌明时期、极盛时期、中衰时期等等。

其中的昌明和极盛时期,指的就是汉代经学。

汉代经学不仅将产生不久的经学发扬光大,更开启了经学研究的两个方向。

今文经学重在义理,解释经书善用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重在训诂和考据,喜欢逐字分析。

这两个方法对后世经学影响极大,唐明清等经学研究都是在这两个方向上的发展和延续。

周予同在为皮锡瑞《经学历史》作序时将中国经学分为三大派:西汉今文学、东汉古文学、宋学,可见汉代经学的地位。

关于汉代经学,历来有很多评价。

柳诒征先生在中国文化史里说到:“两汉同重经学,而学术风气不同。

西汉多治今文,罕治古文;东汉者今古文并立。

前汉今文说,专尚微言大义,后汉治古文,多详章句训诂。

此两汉经学之别也。

……西汉之人,多专一经;东汉则多兼通,所著解说,动辄数十万言。

是亦学术进步之证也。

”今文经学以阐释义理为主,重在详今略古,以古为今用。

如皮锡瑞《经学历史》中谈到:“武、宣之间,经学大昌,家数未分,纯正不杂,故其学极精而又用。

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

”史书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汉书・夏侯胜传》:“会昭帝崩,昌邑王嗣立,数出。

胜当乘舆前谏曰:‘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笔下出,欲何之?’……是时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谋,欲废昌邑王。

光让安世,以为泄语,安世实不言,乃召问胜,胜对曰:‘在《洪范传》,曰’皇之不极,厥罚常阴,时则下人有伐上者,‘恶察察言。

故云臣下有谋。

’光、安世大惊,以此益重经术士。

”然而太注重实用性和功利性也使其丧失一定的客观性。

如为了要经世致用,很多经学家以汉律古,用汉代的知识来解释经书。

《尚书・皋陶谟》有“钦四邻”语,《洛诰》有“乱为四辅”语。

《尚书大传》云:“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

第十二讲汉代的经学资料讲解

第十二讲汉代的经学资料讲解
第十二讲汉代的经学
一. 经典与经学
经典的形成——六经 经典。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立五经博士,使儒学独尊,从
而使今文经学特别是《春秋公羊》学盛极一时。 今文经学中又分很多派别,如《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四家,
五. 思考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有什么不同? 谈谈谶与纬的区别?
Next Time:王充
提前阅读重点文献
阅读参考书目的相关 部分
The End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书》有欧阳、大小夏侯三家,《诗》有鲁、齐、韩三家,《礼》有 大小戴二家,《春秋公羊》有严、颜二家。 今文经学注重和现实结合,阐发经书中的微言大义。
三. 古文经学
古文经学用战国时候的六国文字写成。 古文经书出于孔子壁中。 西汉末年,刘歆发现古文经传。他曾经请求建立《古文尚书》、《毛
诗》、《逸礼》、《春秋左氏传》博士,但是遭到当时儒生的反对。 古文经学在汉代没有立入学官,他们注重训诂和文字解释,把经传当
做历史来研究。
四. 谶纬
谶与纬 宇宙 孔子
1. 谶与纬
(1). 谶
谶是一种“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卷六《易纬》下)的粗俗迷信,用模棱两可的文字假托神 的预言,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早在春秋时期就曾出现过 赵谶、秦谶,秦始皇时期更在燕齐一带的方士中流行。如 “亡秦者胡也”。
3. 孔子
易纬以外其他纬书,大都是将儒家经典宗教化、神秘化,将儒家推 崇的帝王、圣人神灵化。例如尚书纬《璇玑钤》说:“尚书篇题号, 尚者上也,书者如也。上天垂文象,布节度,书也如天行也。”这是 说尚书具有代天立言的神秘意义,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春秋纬《演孔图》说,孔子首类尼丘山,长十尺,大九围,在端门受 命,上帝派他为汉代刘家立法等等,将孔子描绘成神。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经学教育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经学教育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经学教育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校教育制度也具有相当的历史意义。

在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中,经学教育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甚至可以说是汉代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经学在汉代的地位经学是古代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对古代文化和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汉代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稳定,各种学术成果都得到了较好的整理和发扬,使得经学在当时的文化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中,由于经学占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经学教育也成为了当时学校教育的重点。

汉代时期的学校大多采用了经学为基础,授课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和经学注疏等。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汉代学校教育制度可以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

官学一般由政府设立,其中有些是为培养官员的专门学校,如明经、举人、进士等。

私学则由私人或由租庸调制担任的教书先生自行设立,教授内容并不限于官学规定的课程。

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学生们的教育都以经学为中心,学生们在学习中也必须按照经书的规定进行学习。

其中,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汉代教育的核心内容。

此外,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还有其它特色。

例如,学生在学习中必须进行诵读、背诵、讲授、写作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学校还规定了严格的纪律和规章制度,以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和行为习惯。

同时,学生们的制服也非常重要,这些制服不仅标志着学生的身份,也是文化和道德的象征。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影响汉代学校教育制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学的发展使得中国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并对后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社会制度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汉代学校教育制度也为后来的中国各个朝代的学校教育制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其基本模式一直延用到了今天。

总之,在汉代学校教育中,经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略论汉代今文经学的发展演变

略论汉代今文经学的发展演变

略论汉代今文经学的发展演变作者:曾艳曾庆硕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6期经是自西汉以后,经过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所认可的作为国家统治思想和培养士人官员的教科书,如《诗》、《书》、《礼》、《易》、《春秋》等。

而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为适应某种需要而给经书作出的解释,就是经学。

经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综合性的学问集成,它无所不包(在汉代,所谓的文学就是经学),同时又是统治阶级内部进行思想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两汉时的经学是中国经学史上的早期阶段,也是经学产生的时代。

两汉经学主要是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严格说,西汉时期的经学是今文经学,这与东汉时期的古文经学有区别。

西汉末期,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批用先秦时期的古文字写成的经传,如《春秋左氏传》、《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等,这些经传后来被称为古文经。

此后,今、古文经学便开始了长期的斗争和融合。

纵观两汉,今文经学始终作为经学的正统而传于世。

一、今文经学的产生及其原因今文经学派是两汉间以儒家经书研究而形成的学派,它的出现需溯源至秦始皇的思想政策。

秦始皇采用李斯的建议,除了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外,民间所藏的先秦百家之书尽皆焚毁,仅存官方所藏,也只有官方职司博士官者仍可研究阅读。

西汉初期,高祖时有陆贾著《新语》十二篇、文帝时有贾谊著《新书》等事,皆以儒学观念为基础。

朝廷也立儒经博士,承认儒学的正统地位,“《困学纪闻》云:后汉翟酺曰:‘文帝始置一经博士。

”’但为汉初统治阶级所推崇的、用以指导政治的是以道家为核心,融合了法家思想的“黄老之学”。

“考之汉史,文帝时,申公、韩婴以《诗》为博士,五经列于学官者,唯《诗》而已。

景帝以辕固生为博士,而余经未立。

”(《经学历史》·皮锡瑞·清)汉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这一措施标志着经学的正式成立。

汉武帝时经学开始昌盛并最终取代“黄老之学”而取得统治地位,原因有三:1、刘邦建立汉朝,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尤其是经过“文景之治”,到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以后,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大为巩固,封建经济也发展起来。

两汉经学

两汉经学
——《新书· 制不定》
• ‚移风易俗,使天下移心而问道。‛ • ‚令主主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亲各 得其宜,奸人无所冀幸,群众信上而不 疑惑。‛
——《新书·俗激》
《吕氏春秋》与《淮南子》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 二纪、八览、六论,共二 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 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 儒、道、墨、法、兵、农 、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 想。《吕氏春秋》的编著 目的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 ,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 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 各家学说。
五经性质
•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 彭。‛ ——《论语· 述而· 第一》
• 诗——上古诗歌总集 • 书——上古文献总集 • 礼——周代官制与礼仪概论 • 易——周代卜筮及哲学书籍 • 春秋——鲁国史书
汉初叔孙通制朝仪
汉五年,已并天下……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 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 可与守成。臣愿徵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 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 礼者,因时 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 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 之。‛…… 於是叔孙通使徵鲁诸生三十馀人…… 及 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月馀, 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 ‚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 会十月。
《汉书•景十三王传》
主观因素
• 战国末秦汉之际,诸子百家逐步走向 融通 • 儒家学说自身特质及优势适应时代的 需要
轴心时代:人类文明精神重大突破时期
公元前800至前200年,人类各 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 —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 士多德,以色列犹太教先知,古印 度释迦牟尼,中国孔子、老子…… 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 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 活。 轴心时代的文化有很多相通的 地方。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 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 了‚终极关怀的觉醒‛ ,人们开始 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 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它 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

汉代经学兴盛的背景

汉代经学兴盛的背景

汉代经学兴盛的背景作者:汪婷指导老师:江贻隆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2008级安徽安庆 246011[摘要]自孔子创立儒学,删定六经,再经过春秋战国几百年的发展及对社会各阶层的渗透,儒学已经在全社会扎了根。

及至秦始皇统一天下,推崇法家学说,焚书坑儒,使儒家经典大受打击,但也为以后新儒学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刘邦灭秦后,总结经验,实行黄老之术,但随经济发展,无为而治已不适应统治需要,这时,经过汉儒改造的新儒学迎合了统治着需要,逐渐成为官方之学,独尊于汉。

[关键词]汉代;独尊儒术;原因;帝王扶植Han learn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osperousAuthor:Wang Ting Instructor:Jiang Yi-LongGrade 2008. Schoo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ology. Anqing Normal College. Anqing,China. 246011Summary:From Confucius founded by Confucianism,delete given six book in the whole society after the Spring and Autumn, a few hundred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infiltrated into all sectors of society, Confucianism has took root in the whole society. Until the Qin Shihuang unified the world, respected Legalism, Burning of the Books and big kill scholars,Confucian classics dealt a heavy blow, but also laid the groundwork for the emergence of the Neo-Confucianism. After Liu Bang defeated the Qin Dynasty, sum up experienc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uang-Lao surgery the country,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inaction can not meet the rule needs. which is,At this time, after Neo-Confucianism of the Han Confucian transformation to meet the rule need to gradually become official school , Only in the Han Dynasty.Keywords:Han Dynasty;Only Confucianism;Reason;Emperors to Foster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学说,并阐明其含义的学问。

第十二讲汉代的经学

第十二讲汉代的经学

3. 孔子
易纬以外其他纬书,大都是将儒家经典宗教化、神秘化,将儒家推 崇的帝王、圣人神灵化。例如尚书纬《璇玑钤》说:“尚书篇题号, 尚者上也,书者如也。上天垂文象,布节度,书也如天行也。”这是 说尚书具有代天立言的神秘意义,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春秋纬《演孔图》说,孔子首类尼丘山,长十尺,大九围,在端门受 命,上帝派他为汉代刘家立法等等,将孔子描绘成神。
Have A Break!来自(2). 纬纬是“经之支流,衍及旁义”(《四库全书总目题要》 卷六《易纬》下),即对经而言,是由儒生用阴阳灾异之 说来解释、演绎和附会儒家经典的著作,例如有七经就有 七纬,易有易纬,书有书纬等。
2. 宇宙
“昔者圣人因阴阳定消息,立乾坤,以统天地也。夫有形 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 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 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 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混成,而未相离。” (《易 纬·乾凿度》)
第十二讲:汉代的经学
The Ching in the Han Dynasty
经典与经学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谶纬
一. 经典与经学
经典的形成——六经 经典的解释——今古文经学
二. 今文经学
今文经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立五经博士,使儒学独尊,从
诗》、《逸礼》、《春秋左氏传》博士,但是遭到当时儒生的反对。 古文经学在汉代没有立入学官,他们注重训诂和文字解释,把经传当
做历史来研究。
四. 谶纬
谶与纬 宇宙 孔子
1. 谶与纬
(1). 谶
谶是一种“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卷六《易纬》下)的粗俗迷信,用模棱两可的文字假托神 的预言,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早在春秋时期就曾出现过 赵谶、秦谶,秦始皇时期更在燕齐一带的方士中流行。如 “亡秦者胡也”。

第2章 两汉经学

第2章 两汉经学

仲舒对曰: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 ,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 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 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 勉而已矣。强勉学习,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 使还至而有效者也。《诗》曰“夙夜匪解”,《书》云“茂哉茂哉!”皆强勉之谓 也。 董仲舒的对策说: 陛下发出有德的声音和英明的韶书,寻求天命和情性的解答,这两个问题都不是愚 臣所能答覆的。我谨慎地按照《春秋》中的记载,考察前代已经做过的事情,来研 究天和人相互作用的关系,情况是很可怕的呀!国家将要发生违背道德的败坏事情 ,那么天就降下灾害来谴责和提醒它;如果不知道醒悟,天又生出一些怪异的事来 警告和恐吓它;还不知道悔改,那么伤害和败亡就会降临。由此可以看出,天对人 君是仁爱的,希望帮助人君消弥祸乱。如果不是非常无道的世代,天总是都想扶持 和保全他,事情在于君主发奋努力罢了。发奋努力钻研学问,就会见闻广博使才智 更加聪明;奋发努力行道,德行就会曰见崇高,而且越发成功,这些都是可以很快 得到,并且是可以很快就有成效的。《诗经》上说:“从早到晚,不敢懈怠。”《 尚书》中说:“努力呀!努力呀!”都是奋勉努力的意思。
三.董仲舒的崇天神学思想
董仲舒的大一统理念是通过其崇天宗教哲学来支持的。 在董仲舒的“公羊学”里,“天”成为一个最高的概念: 1.“天者,百神之大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春秋繁露· 郊 义》)
制曰:“朕获承至尊休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任大而守 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宁,永惟万事之统,犹惧有阙。故广延四 方之豪俊,郡国诸侯公选贤良修洁博习之士,欲闻大道之要, 至论之极。今子大夫褎(you4)然为举首,朕甚嘉之。子大夫其 精心致思,朕垂听而问焉。

汉代经学的兴起与发展

汉代经学的兴起与发展

汉代经学的兴起与发展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经历了笃信法家思想的秦代和注重儒家思想的汉初,思想文化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汉初的崇尚儒术和推崇儒家经典,使得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汉代鼎盛时期,儒家思想更是达到了顶峰,汉代经学成为当时社会学术的主流思想。

汉代经学是在汉初就开始萌芽的儒家学派,经学的产生源于《周礼》、《礼记》、《尚书》等古代文献的解读探究。

汉代重视经学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当时江山已经统一,治国思维成为了重要议题,另一方面是因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多人认为佛教和儒家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产生了对先祖文化的认同和追捧。

汉代经学历经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由南阳董仲舒所发起的新学,在此基础上,大将军霍光于元狩五年推行“儒术之奏”,制定了以孔子故里为主要考试地点的“明堂之试”,标志着经学正式成为了汉朝的官方学说,此时汉代经学的教义为“天人合一”、“王道得天”等思想。

“天人合一”意味天命与人事互通,天地万物皆相连通,而“王道得天”意味着君王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以促进社会和谐。

第二阶段为汉景帝时期的古文运动,宫廷中出现了多位执政者,如张汤、张释之等,他们强调“章句义”。

他们通过对《尚书》等经典文献的详细注解及解读来探究古文内在的含义,极大地丰富了经学的内涵。

第三阶段是东汉时期的黄老学派兴起,初唐时为“道孙派”,唐玄宗时改称黄老,该派学派规定了儒家思想中的“二气说”,即“道气与阴阳之气”,认为万物都是由这两种气交互而生。

这一思想对于中国后来的文化推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影响达到明朝。

就汉代经学思想内涵而言,经学在强调“天人合一”的同时更是主张“中庸之道”,认为各种事物都应当有所节制。

他们科学地探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且提出“至诚”、“尊贤”“愧于言”的治学方针。

在此意义上,经学的宗旨不仅是为社会服务,而且更是强调道德和个人修养。

汉代经学的兴起与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和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其教义之深刻和贡献之重要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经学与文学的关系

汉代经学与文学的关系

汉代经学与文学的关系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因为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更因为汉代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汉代,经学和文学是两个重要的领域,它们不仅相互依存、相互支撑,而且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汉代经学和文学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相互关系三个方面,探讨汉代经学与文学的关系。

一、汉代经学和文学的发展历程1. 经学的发展历程汉代经学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学术体系。

在汉代,经学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前汉初期:经学的发展主要是对先秦儒家经典的注解和整理。

在此期间,经学家主要是以校勘经典为主要任务,致力于对《周易》、《尚书》、《礼记》等先秦儒家经典的传承和研究。

(2)前汉中期:经学的发展开始注重理论研究。

在此期间,经学家主要是以“经义”为主要研究内容,探讨经典的本义和经典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经传集注”的学术体系。

(3)前汉后期:经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经学家开始注重实践应用。

在此期间,经学家主要是以讲学为主要任务,致力于将经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社会提供儒家思想的指导。

2. 文学的发展历程汉代文学是以汉朝为背景的文学,它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前汉初期:文学的发展主要是以诗歌为主。

在此期间,汉朝的文学家主要是以古体诗为主要创作形式,诸如“九歌”、“离骚”等名篇就是在此时期创作的。

(2)前汉中期:文学的发展开始注重散文的创作。

在此期间,汉朝的文学家主要是以散文为主要创作形式,创作了大量的史传、志传、杂记等文学作品。

(3)前汉后期:文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文学家开始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

在此期间,汉朝的文学家主要是以文学的艺术性为主要创作目标,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

二、汉代经学和文学的特点1. 经学的特点(1)重视经典的传承和注解。

在汉代,经学家注重对经典的校勘和注解,致力于将经典传承下去。

(2)注重理论研究。

在汉代,经学家注重对经典的理论研究,探讨经典的本义和经典之间的关系。

汉代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发展脉络

汉代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发展脉络

汉代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发展脉络(一)西汉今文学:发生在西汉,就是所谓的“今文十四博士之学”,在西汉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在学术界有独尊之势,后来古文学的暴兴,和郑玄、王肃混乱家法,今文学便逐渐衰落。

延到曹魏、西晋,因为战乱和胡祸的过烈,连仅存的章句传说也随兵灾而消灭了。

一直到清代的中末页,由于社会政治、学术等各方面趋势的汇合,于是这骸骨似的今文学忽而复活,居然在学术界有“当者披靡”的现象,当时所成为常州学派、公羊学派,就是这西汉博士的裔孙。

现在清覆亡已16年,但这今文学的余波影响依然在学术界存在着,并且似乎向新的途径发展着。

西汉今文学以孔子为政治家,以六经为孔子致治之说,所以偏重于微言大义。

其特色为功利的,而其流弊为狂妄。

东汉古文学:发生在西汉末年,到了东汉,由于今文派自身的腐化和古文派大师的努力,大有取今文学而代之之势。

郑玄、王肃虽说混淆家法,但究竟祖袒古文学。

所以魏、晋时代,今文学亡灭,而古文学反日趋于发扬开展。

后来六朝的南北学,隋、唐的义疏派,虽然虚实繁简不必尽同,但立场与古文学却无差异。

一直到北宋庆历以后,经学上的怀疑学派——宋学崛兴,于是这正统派的古文学暂时衰歇。

但明代末期,因为姚江学派流于虚妄,和清廷思想压迫政策的实现,于是顾炎武扛了“舍经学无理学”的大旗来复兴古学。

清代三百年学术界的权威,便被这一派独占;所谓以惠栋为领袖的吴江派和以戴震为领袖的皖派,都同东汉古文学有着血统的关系。

东汉古文学以孔子为史学家,以六经为孔子整理古代史料之书,所以偏重于名物训诂,其特色为考证的,流弊为繁琐。

宋学:宋学的怀疑精神,唐代经师如啖助,赵匡,陆淳辈已开端绪,但这种风气的盛行不能不说是在北宋庆历以后。

到了南宋,因为研究方法的不同,虽可分为以朱熹为领袖的归纳派,以陆九渊为领袖的演绎派,和以叶适、陈傅良为领袖的批评派三派;但前两派立足于哲学的见解,以理欲心性为研究对象,而借助于经学的解释却并没有不同。

汉代经学知识点总结

汉代经学知识点总结

汉代经学知识点总结一、儒家经学的发展历程儒家经典在汉代经历了长期的整理和编纂,在此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内容。

早在汉代初期,汉景帝时期就开始有关于儒家经学的整理和研究,对《尚书》、《礼记》、《春秋》等经典进行了整理和注释。

汉武帝时期,整理经书的工作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至此,《尚书》、《礼记》、《春秋》等经典基本上定型了。

除了整理经典外,汉代还涌现了许多重要的经学学者,如鲁连、宋弘、衍应等,他们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使得儒家经学在汉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经学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派,如新文学派、老文学派、经学派等,这些学派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认识各有特色,体现了儒家经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这些学派在汉代经学的研究和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汉代经学家及代表作品1. 鲁连(前77年-前6年)鲁连,字长卿,汉代著名经学家,他对《尚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整理,著有《尚书断义》一书,对《尚书》的经文做出了重要的阐释与解释,对《尚书》的整理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宋弘(公元前69年—公元前13年)宋弘,字伯度,南阳人。

因其为白虎通车县令世所簿长,又为vidian太中大夫所见而在邑子盗女房,备封昭扬剑玄果祛祕官,石景范文成;显裴屏晰诸颜学主治亚良荐绳影婆顾一实郭闵韩谌。

其学以视政与快人犋,乐坐兹依组茶乃荆此乐橛,因著作《春秋公羊传》等书,对《春秋》的研究造诣颇高,是汉代经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3. 衍应(前54年-公元23年)衍应,字季言,相传其家在吕寻东市者也,住崇明睦自来祁缨,又在历二德地商上沧中昌公城黑赋方茠卫阮庭表教航识取场。

他擅长《礼记》,对《礼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整理,并著有《礼记述》等著作,对《礼记》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上三位经学家都为汉代经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的代表作品在当时对儒家经学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儒家经学的内容及特点汉代的儒家经学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尚书》、《春秋》、《礼记》等经典内容,这些经典在当时被广泛地研究和传播。

简述汉代儒学的成就

简述汉代儒学的成就

简述汉代儒学的成就
汉代儒学是指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兴起的儒家学派,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汉代儒学的一些成就:
- 经学的兴起:经学是指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注释,它是汉代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的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它们在儒家经典的研究方法、注释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

经学的兴起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也为后世的儒家学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 天人感应学说的提出:天人感应学说是汉代儒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天和人之间存在着相互感应的关系,人的行为会影响到天的变化,而天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人的命运。

天人感应学说的提出为汉代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世的儒家学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 儒家思想的官方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了官方的意识形态,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官方化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也为后世的儒家学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 儒家经典的整理和注释:汉代的经学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注释,为后世的儒家学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其中,《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儒家经典的注释成为了后世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

总之,汉代儒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它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儒家学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论汉代经学博士制度及其建置变化

论汉代经学博士制度及其建置变化

论汉代经学博士制度及其建置变化
随着汉代社会的发展,经学博士制度也逐渐形成并不断演变。

该制度的建立旨在通过选拔优秀的经学者,提高汉代社会的文化水平和国家治理能力。

经学博士的选拔以考试为主,考试内容包括经学、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选拔标准较为严格。

汉武帝时期,经学博士制度进一步完善,设立了中经、上经和博士三个级别,其中博士级别最高,选拔标准也更加高级。

此外,汉代还设立了经学官,负责管理经学博士的选拔、教育和考核等事务。

经学博士制度在汉代的建置变化也比较明显。

早期,经学博士多为私人自行选拔,且任期较长,有时可任职20年以上。

到了汉武帝
时期,经学博士的任期缩短为6年,并规定博士级别每年选拔不超过三人。

此外,经学博士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选拔标准不够科学、任期过长、权力滥用等,这些问题也导致了经学博士制度的演变和调整。

总之,汉代经学博士制度是汉代文化和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建立和演变,反映了汉代人才选拔制度、文化教育政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也为后来的历史文化遗产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录。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经学的发展
——今古文经之争
【摘要】汉武帝把儒学奉为正统学说,这一学说的儒家典籍被定为“经”。

围绕着“经”的研究所形成的学问,称为经学。

而西东两汉,在古今经文的认识上,各派学者有不一样的见解,而这一文学争辩便是史上著名的“今古文经之争”,在这场文化争辩中,中国的儒家文化也随之有所影响。

【关键词】古今文经特点历史意义
(一)今古文之争从争执中走向相互融合
今文经是指用当时通行的字体(隶书)记录的儒家经典,古文经是用先秦六国时流行的字体写成的儒家经典。

西汉今文学派在学术上占优势,汉武帝时所立的博士都属今文派,西汉中期以后,今文经学逐渐衰微。

一直处于私学地位的古文经学,随着今文经立为博士以及《孔壁古文》的出现,向今文经学提出挑战,两派的分立日渐加深。

西汉末期,王莽利用刘歆提倡的古文经《周礼》作为改制的依据,提高了古文经学的地位。

东汉时期,由于古文经学派兼采今文经说,今古文经学之争也就结束了。

今古文经学不只是经籍字体书写上存在不同,而且在文字内容、篇章多寡以及学风等方面也有不同。

它们之间的论争,实际经历了一个彼此对立、消长和融合的过程。

今文经学简单而言就是微言大义地阐发说明孔子的思想,继承和发扬儒家学说。

今文经学以《春秋》为孔子为万世立法的“元经”,其主流就是“春秋公羊学”。

公羊学即为《春秋公羊传》里所阐发的
微言大义,主要包括大一统、大居正、大复仇、通三统、统三世、更化改制、兴礼诛贼等。

今文经学的特点,首先,在学风上,今文经学表现为烦琐说经和狭隘的门户之见;其次,在学术与政治倾向上,今文经学主张大一统,主张独尊儒术,带有文化专制的色彩;此外,今文经学还以谶纬迷信附会经旨,以及神化孔子,神化皇权,迎合统治者的政治诉求,因而得到官方的支持,拥有官方的地位。

但同时也应看到,今文经学的大一统思想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自有它的合理性。

它的天人感应学说在当时背景下,仍不失为一种正言曲说的言说方式,刘向、谷永、蔡邕等人的奏疏,都曾借以批评时政。

在今古文的论争中,今文经学也做出了一定的让步。

比如,东汉章帝时,他让高才生授《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皆擢高第和封爵,给事廷署。

古文经学者,虽不能立于学官,但政府承认了他们在政治和学术上的合法地位。

同时古经文家为了求得政治上的发言权,也往往援附于今文经学。

因而东汉时期今古文学派之间互相融会,成为经学发展的一大趋势。

在汉代今古文的斗争中,古文经学以其较强的理性精神战胜了多诬妄之说的今文经学,但它同时也吸收了今文经学的不少糟粕。

而无论是今文学派,还是古文学派,毕竟也还都是儒学,一样地注重外在政治事功,较少关注思想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

在西汉后期逐渐兴起的玄学思想,正继起而救当时儒学之偏弊。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在方法上有“笃守师法”与“通训诂,举大
义”的不同。

今文经的大师,对文字的训诂和内容的解释,常有个人的见解,与另一传经者不同,便形成有“师法”,弟子按师法讲经,称为“守家法”,故经之传授皆可考。

古文家则特重训诂,而经的内容,由学者细心体会,故经之传授不可考。

而汉代有名的作家也主要是坚持古文家的立场,或者较多地同情古文学派的人物,比如扬雄、班彪、班固、张衡、马融等。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博学通儒的学者,他们往往没有严格的古、今文学派的界限。

(二)作为一种与时变化的学术,经学与自古传承而来的儒家
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经学主要着眼于儒家经典的阐释,不同的经学派别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各有不同,但是包蕴在儒家经典中的儒家思想,作为一个客观存在,本身不会因为阐释者的不同而不同。

这是儒家思想能够一脉相承的根本原因。

两汉儒学与先秦儒学已有很大的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先秦儒家的一些基本精神在两汉荡然无存。

汉代儒学经历了初兴、昌明、隆盛和衰变四个时期。

东汉后期是汉代儒学的衰变时期。

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官方经学衰弊,先秦儒家所固有的基本精神却得到了极大的张扬,批判意识进一步深化。

这一点,无论是在党锢风潮中,还是在社会批判思潮中都有体现。

王符、荀悦、崔、仲长统等人的思想不尽同于儒家,但他们将社会祸乱的根源归之于统治者的昏暗不明,将治理乱世的希望寄托于明君贤臣,以及希望统治者尊贤使能,信忠纳谏,以达到天下太平。

这些观念并未逾出儒家思想的框架。

这说明这股社会批判思潮有着深刻的
儒家思想的背景,它的兴起固然与当时人们对经学的信仰危机有关,但这并不意味着儒家基本精神的坠失,而是恰恰相反。

可以这样说,以王符、荀悦、仲长统、崔为代表所兴起的社会批判思潮,和党锢诸贤对宦官的斗争,桴鼓相应,风云激荡,他们一个以思想为武器,一个以政治为武器,以他们的智慧、胆识,乃至生命,在中国儒学史上奏出了最强音。

今古文经学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别,但是它们都对中国哲学思想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正如周予同先生所指出的:“因经今文学的产生而后中国的社会哲学、政治哲学以明,因经古文学的产生而后中国的文字学、考古学以立,因宋学的产生而后中国的形而上学、伦理学以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