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影响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试论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影响

试论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影响

2015年第4期一、传播学的学科内涵、研究重点及研究范围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前后,它是一门以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及过程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传播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以人类之间信息传播的过程、手段、媒介;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度;信息传播的目的及控制等为研究重点。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自身传播、人际传播、团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而其中又以大众传播为主。

研究的实质就是研究人和他人、团体、组织甚至社会之间的关系;研究人是怎样受到影响并相互影响的;研究人是如何报告信息、接收新闻和数据,如何受教于人,如何消遣和娱乐的。

其研究的立足点是人与社会。

信息传递的最终目的是要影响人们的心理,即传播作用于人及人的心理。

因而传播学在它诞生之初就与心理学产生了联系,许多传播学学者本身就是心理学家,如卢因、霍夫兰、奥斯古德、费斯廷格等,他们所得出的一些传播学的原理大多数也都是由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发展、借鉴和衍化而来的。

有传播学学者指出:“对传播学影响较大的是心理学和社会学。

许多舆论和传播研究的先驱都受过心理学的训练。

”①由此可见心理学在传播学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心理学与传播学在研究中的融合萌芽于19世纪末的科学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直至开始被世人认为是门科学,从被认为是研究精神和心理的科学到被界定为研究行为的科学,其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壮大。

进入20世纪以来,大众传播业迅速发展起来,然而以实践为基础的传播业迫切需要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和分析传播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如受众的心理、传播的效果等等,以期望能够促进传播活动的有效开展。

由于大众传播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新传播技术革命的推波助澜,以传统报学为基础的新闻学已经无法很好的解释在传播活动中所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

于是一些心理学家将他们在心理学研究中所得出的理论运用到了实际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得出了有关传播学的一些新理论,并很好的解释了在大众传播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媒体的广泛普及,新闻传播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闻以其及时性、客观性和权威性,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形成观点的重要渠道。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包括受众的认知、情感、态度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新闻的有效传播。

利用心理学的视角对新闻的有效传播进行分析是有意义的。

一、认知因素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认知是人们接收、处理和理解信息的心理过程。

在新闻传播中,受众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会直接影响他们对新闻的接受和理解。

对于不同认知水平的受众,新闻报道的选题、标题、内容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确保信息的有效传达。

认知水平较高的受众更喜欢接受深度、复杂的新闻内容,他们更注重新闻的深度和广度,对于陈词滥调和简单故事感到厌倦。

在向这类受众传播新闻时,媒体需要更加注意挖掘新闻事件的背后原因,提供更多的分析和解读,以满足这类受众的需求。

认知风格也会对新闻传播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人更喜欢图像或图表形式的信息,而另一些人更偏好文字形式的信息。

在新闻传播中,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媒介形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认知风格,从而提高信息的有效传播。

情感在新闻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在接收新闻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情感因素会影响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接受度和记忆深度。

首先是情感的亲和力。

新闻报道如果能够触动受众的情感,激发他们共鸣和共情,就会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和接受。

在新闻传播中,媒体需要通过故事化、生动化的表达方式,让新闻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从而增强受众的情感共鸣。

其次是情感的正负性。

正面情感一般能够更容易引起人们的积极情绪和关注,而负面情感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抵触和厌恶。

在新闻报道中,媒体需要适当地选择和平衡新闻事件中的情感色彩,避免过于负面的情感刺激,以保证信息的有效传播。

最后是情感的情绪化。

情绪化的新闻报道往往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但同时也容易引发受众的情绪化反应。

现代传播理论的心理学基础

现代传播理论的心理学基础

现代传播理论的心理学基础现代传播理论是研究信息传播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方面。

而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学科,在现代传播理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现代传播理论的基础,分析心理学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传播理论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认知过程的学科,它关注人类如何接收、处理和理解信息。

在现代传播理论中,认知心理学的视角被广泛运用,帮助我们理解信息传播的机制和规律。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在接收信息时会经历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过程,这些过程影响着信息的传播效果和接受程度。

通过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受众对信息的感知和理解方式,从而提高传播效果。

在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认知特点对信息的接受和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认知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注意力、记忆、语言能力等。

在传播理论中,我们需要考虑受众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以便更好地制定传播策略和手段。

通过了解受众的认知需求和心理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信息传播,提高传播效果和传播效率。

二、情感心理学视角下的传播理论情感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的学科,它关注人类情感对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在现代传播理论中,情感心理学的视角被广泛运用,帮助我们理解情感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

情感是人类情感体验的核心,它可以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态度、情绪和行为反应。

通过情感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情感对信息传播的影响机制,从而提高传播效果和传播效率。

在传播过程中,情感对信息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类行为和决策的重要驱动力,它可以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和态度形成。

在传播理论中,我们需要考虑情感对信息传播的影响,以便更好地制定传播策略和手段。

通过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和情感共鸣,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信息传播,提高传播效果和传播效率。

三、行为心理学视角下的传播理论行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行为决策的学科,它关注人类行为的动机、目的和结果。

社会心理对媒体传播效果的影响分析

社会心理对媒体传播效果的影响分析

社会心理对媒体传播效果的影响分析近年来,随着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从电视、报纸到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渠道不断丰富多样。

然而,媒体传播的效果却并非完全受制于技术和媒介本身,社会心理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对媒体传播效果的影响,并进行细致的分析。

首先,社会心理对媒体传播效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接受和判别过程中。

人们在接受媒体信息时,会受到自身的经验、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自己的认知偏好和心理倾向。

例如,一个内向的人可能更倾向于接受传统媒体的信息,而一个外向的人则更有可能通过社交媒体获取信息。

不同的心理特征导致了对媒体信息的接受度和信任度存在差异,进而影响着信息的传播效果。

其次,社会心理在媒体传播中还表现在信息解读和意义构建的过程中。

媒体传播的目的是将信息传递给受众,而受众在接收信息后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个人态度等因素对信息进行解读。

社会心理特征会影响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和解释,进而决定其对信息的接受度和态度。

例如,一个对政府抱有不信任心态的人,在接受到来自政府官方媒体的信息时,可能会对其进行怀疑并做出负面评价。

而一个对政府持支持态度的人,则可能更容易接受这些信息并表达出正面态度。

此外,社会心理还会影响媒体传播的态度和行为效果。

人们在了解信息后,会从心理层面对信息做出不同的反应。

例如,在传播一则令人激愤的社会事件时,有些人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表现为愤怒、悲伤等,可能触发社会舆论的集体情绪反应。

而另一些人则可能产生冷漠和麻木的态度,从而影响信息的传播和社会反应的强度。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心理对媒体传播效果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考察。

例如,在社交媒体上,人们的社会心理特征会影响他们的点赞、评论和分享行为,进而影响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此外,社会心理还会对新闻报道的效果产生影响。

人们的心理倾向和行为习惯会导致对某些类型的新闻更感兴趣和关注,从而影响新闻报道的选择和权重。

关于传播的心理学

关于传播的心理学

关于传播的心理学传播是一种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现象,它可以传递情感、思想、文化、技术等种种信息,对个人、群体和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传播涉及到人类的心理学,因为人类的思维、情感、信仰等因素会影响传播行为和结果。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探索传播的心理学。

第一,传播和人类的心理学传播的第一步是信息的产生,这涉及到人类思考和观察世界的方式。

人类的思考是基于个人经验和社会文化的,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对信息的认知产生影响。

而人类的观察来自于感官,人们会在众多的信息中筛选出所需的信息。

因此,个体间的认知差异、文化差异和感官差异都会对信息传播产生影响。

其次,传播需要被接收方接受和理解,这也涉及到人类的心理学。

接受方的个人经验和思维方式会影响信息的理解和接受,这可能会导致传播信息时信息的变形、错解和误读。

此外,接受方的情感、信仰等因素也会影响信息的接受和表达。

第二,传播和认知心理学传播的成功需要信息的正确理解和接受,因此认知心理学也与传播密切相关。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记忆、知觉、思维等。

在传播过程中,注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人们的注意力有限,传播者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受众的注意,以便他们接收和理解信息。

此外,记忆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人类的记忆具有选择性和失真性,传播者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强化信息,使之在受众的记忆中占据重要位置。

知觉和思维也影响着信息的接受和理解。

因此,传播者需要注意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以便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接收。

第三,传播和社会心理学传播是社会交往的一种方式,因此社会心理学也与传播密切相关。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和群体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在传播过程中,群体心理和行为的规律对于传播的成功也非常关键。

人们通常更倾向于接受和相信与自己所属群体认同的信息,而对于不认同的信息则更加怀疑。

此外,传播也会引起社会影响和社会变化。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和群体对于社会变化的接受和适应。

因此,传播者需要注意传播信息的社会影响和变化,以便更好地调整传播策略。

心理学与文化传播的互动关系研究

心理学与文化传播的互动关系研究

心理学与文化传播的互动关系研究近年来,心理学与文化传播之间的互动关系成为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课题。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的学科,关注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而文化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交流和共享信息的方式和途径。

这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形成,同时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传播模式对人们心理活动的影响。

首先,心理学可以对文化传播的影响进行研究。

文化传播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将特定的价值观、思想和行为方式传递给受众。

心理学家可以研究文化传播中的各种符号、图像和信息对人们情绪、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从而揭示出人们在接收和接触不同文化传播方式时的心理变化。

这种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人们对文化传播信息的感知和接收,以及文化传播方式对个体行为的塑造作用。

其次,文化传播可以对个体的心理活动产生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导致了个体差异的存在,而文化传播通过传递和强化这些差异,进一步影响个体的思维和行为。

心理学家可以通过研究文化传播方式对个体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影响,揭示出文化传播方式对个体心理活动的塑造作用。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媒体传播对人们的价值观和态度具有重要影响,这些影响进而引发了人们的情绪变化和行为模式的改变。

最后,心理学和文化传播可以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揭示个体心理活动的规律和机制,为文化传播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而文化传播则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证材料和实践环境,促进心理学理论的验证和发展。

两者相互交融、相互借鉴,可以形成有益于社会进步的相互促进的关系。

例如,心理学家可以通过文化传播方式对人们心理活动的调控,帮助个体克服心理问题,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文化传播则可以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供更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和策略,从而更好地实现社会意义的传递和推广。

总之,心理学与文化传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心理学揭示了个体心理活动的规律和机制,而文化传播方式则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影响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

传播学视角下的心理学影响研究

传播学视角下的心理学影响研究

传播学视角下的心理学影响研究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过程、媒介传播方式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学科。

而心理学则关注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心理过程。

将这两个学科结合起来,就可以探讨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心理学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信息传播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一环,它通过各种媒介手段将信息传递给接收者,进而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心理学研究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探讨人们是如何接收、理解和反应信息的。

在传播学视角下进行心理学影响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信息传播过程中心理机制的运作。

首先,传播学视角下的心理学影响研究可以探究媒介对个体的心理影响。

媒介通过报道和呈现不同主题的信息,引发个体的情绪和态度变化。

例如,新闻报道中的负面信息会引起个体的恐惧和焦虑,而正面信息则会使个体感到积极和安抚。

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媒介对个体心理的影响程度,进而制定相关的策略来引导媒介的信息呈现。

其次,传播学视角下的心理学影响研究还可以研究个体对媒介的调节作用。

个体在接受媒介信息时,会通过自我调节来适应信息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可以探讨个体接受信息的认知策略、情感调节机制和行为反应等,以及这些调节机制对媒介信息传播的影响。

以社交媒体为例,个体在浏览信息时会选择性地接触和分享特定的内容,这一行为受到个体心理需要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此外,传播学视角下的心理学影响研究还可以探讨媒介对社会的心理影响。

信息传播不仅影响个体,还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例如,宣传广告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政治宣传对选民的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可以通过广告效应、社会认同等多个维度来分析媒介对社会心理的塑造作用。

这对于政府、媒体和公众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引导社会心理健康发展。

传播学视角下的心理学影响研究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

例如,与社会学结合可以研究群体行为和社会变革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学结合可以研究市场传播和消费行为;与教育学结合可以研究教育宣传和学习效果等。

心理学对媒体和传播的研究

心理学对媒体和传播的研究

心理学对媒体和传播的研究媒体和传播在现代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向大众传递信息,还能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由于媒体和传播的广泛应用,心理学家们开始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及心理机制。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探讨心理学对媒体和传播的研究。

1. 媒体与认知心理学媒体对认知过程产生重要影响,许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媒体对人们信息处理和判断的影响,探索媒体如何改变人们对信息的感知和认知。

例如,研究发现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媒体形式会影响人们的注意力分配、记忆和决策过程。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了媒体如何引起人们注意力偏向、记忆增强和决策承诺等现象,揭示了媒体对认知活动的调节作用。

2. 媒体与情绪心理学媒体不仅对认知过程产生影响,还能够调动人们的情绪。

许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媒体对个体情绪产生的影响,探索媒体如何影响人们的情感体验和情绪调节。

研究发现,影视剧、音乐、广告等媒体形式能够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增强情感体验或调节情绪状态。

心理学家通过调查问卷、生理指标测量和神经影像等研究方法,揭示了媒体对情绪的调节机制和效应,为情绪管理和心理治疗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3. 媒体与社会心理学媒体和传播不仅影响个体,还对整个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媒体对社会认同、社会交往和社会观念的影响,揭示了媒体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作用和意义。

例如,新闻报道、广告和社交媒体等媒体形式能够塑造公众对社会群体和社会问题的认知和态度。

心理学家通过纵向和横向的调查研究,研究媒体对社会认同、态度形成和社会影响的机制,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4. 媒体与发展心理学媒体和传播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媒体对儿童与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揭示了媒体在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效应。

研究发现,过度使用电子媒体可能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社交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心理学家通过纵向研究和实验设计,探索了媒体使用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儿童和青少年媒体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传播学现象解读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传播学现象解读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传播学现象解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的是信息、思想和观点的传播。

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一些信息能够迅速传播开来,而另一些则默默无闻?为什么有些观点能够深入人心,而另一些则被人们所忽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

首先,社会心理学指出了群体行为的重要性。

传播学现象往往是由大量个体的行为所构成的群体行为。

在一个人类社会中,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作用。

人们的决策和行为往往受到他人的影响,特别是那些亲近、尊崇或认可的他人。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容易相信自己身边的人所传递的信息。

这种群体行为在传播学中很常见,例如社交媒体上的点赞、分享、评论等,都是人们通过群体行为来表达他们对某一信息的认同或反对。

其次,社会心理学揭示了人们的认知偏差。

传播学现象往往受到人们的认知偏差的影响。

人们在接收和传播信息时,往往会受到自身认知偏差的影响,导致信息的失真或歪曲。

例如,人们更容易接受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而对于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信息则抱有怀疑或排斥态度。

这种认知偏差在传播学中被称为“筛选效应”。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信息能够在某个群体中迅速传播开来,却在其他群体中无法产生相同的效果。

再次,社会心理学强调了情感的重要性。

传播学现象往往与人们的情感密切相关。

人们在传播或接收信息时,往往会受到自身情感的影响,导致信息的传播效果不同。

例如,趣味性、情感共鸣和争议性等因素,都能够增加信息的传播效果。

人们越是对某一信息产生情感,就越有可能去分享或传播这一信息。

而这种情感的传播往往是通过故事、梗笑或感动的形式来实现的。

情感是人们思考和决策的关键因素,也是传播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最后,社会心理学关注了权威和社会认同的作用。

传播学现象往往受到权威和社会认同的影响。

人们在接收信息时,往往会受到权威人士或社会群体的影响,导致信息的接受程度不同。

例如,当一位权威人士发表观点时,他的观点往往会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1.华生: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

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2.托尔曼: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

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3.斯金纳:斯金纳认为,要确定因变量和自变量、第三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最好的办法是依靠实验,通过设置和控制一定的实验情境,实验者操纵自变量,然后观察后继的行为变化。

4.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模式同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一起被称为解释学习的三大工具。

班杜拉在其观察学习的研究中,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并且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把强化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行为主义重刺激—反应和轻中枢过程的思想倾向,使解释人的行为的理论参照点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变5.魔弹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骇人的威力,将受众描写成受其本能驱使、人数庞大、缺乏教养、没有个性和独立见解的群众。

他们孤寂无援,彼此隔离,难以沟通,除了有限的社会规章、法制、契约外,严重依赖大众传媒跟社会发生关系。

他们被看作射击场里固定不动的靶子或护士面前昏迷的病人,是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只要枪口对准靶子,针头对准人体部位,子弹和注射液就会产生神奇效果。

传播学 心理学

传播学 心理学

传播学心理学
传播学与心理学是两门紧密相连的学科,其中传播学研究人类交流与
信息传递的方式,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类思维、行为、情感和态度等方面。

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深入探讨人类交流和思维方式的内在机制。

传播学中的“认知理论”是从心理学衍生出来的,它认为人们会根据
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理解信息。

这个理论解释了信息传达的过程,涉
及到一个人的接受、理解和记忆等方面。

它的核心点是人们在接收信
息时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进行过滤和解释,然后在接受和处理信
息时,再和自己的情境、与他人的沟通之间进行交互。

已经有很多实
验调查表明了认知理论在信息传递和接受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心理学的“社交认知理论”也影响了传播学的发展。

社交认知理论认
为一个人的思考和行为往往受到周围的其他人的影响。

传播学原本关
注的媒介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态度,但在社交认知理论的指导下,传
播学者也开始重视身边人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媒介的影响。

这些研究
表明在传达信息时,我们需要了解自己所在的情境和文化,并且要考
虑到我们的听众在如何接受和理解信息时会受到哪些社会和文化因素
的影响。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传播学和心理学之间的互动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往往有很多方面可以被这两门学科解释。

因此,
我们需要深入学习这两门学科,并尝试将它们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
理解人类交流和思考的内在机制。

心理学与文化传播的心理学解释

心理学与文化传播的心理学解释

心理学与文化传播的心理学解释近年来,心理学和文化传播领域的研究日益深入,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人们的心理状态如何影响文化传播,以及文化传播如何塑造个体的心理。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对文化传播的解释,并探讨这种关系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影响。

一、文化传播对心理状态的影响文化传播在塑造人们的心理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研究表明,文化传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引起人们的情感波动、认知反应和行为变化。

例如,流行音乐的传播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他们在听到喜欢的音乐时感到快乐和激动。

同样,电影、电视剧和广告也可以通过情节、角色以及营销手段影响人们的情绪和态度。

这种文化传播对个体心理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人们可能不经意间接受到这些影响。

二、文化传播中的心理效应文化传播的不同形式和内容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

例如,一些广告利用心理学原理来引发人们的购买欲望。

通过使用积极形象、吸引人的音乐和情绪激发等手段,广告可以在观众心中树立品牌形象、提高知名度、刺激购买欲望。

此外,文化传播还可以通过塑造社交期望、强化社会身份、传递社会价值观等方式对个人的心理产生作用。

三、心理学对文化传播的解释心理学通过研究认知、情感、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工作原理,为文化传播提供了解释。

例如,认知理论将注意、记忆和理解等认知过程的作用与文化传播相结合,认为人们对文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评估,从而影响其后续行为。

情感心理学则研究文化传播中情感的激发和调节机制,探索人们对文化信息的情感反应以及这些情感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

此外,社会心理学也提供了对文化传播的解释。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信念、态度和行为往往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因此,文化传播通过塑造社会规范、社会身份和群体认同等方式,进一步塑造了人们的心理状态。

社会认同理论则解释了为什么个体在接受文化传播时往往会更容易接受与自身价值观相符的观点和态度。

四、心理学对文化传播的应用心理学对文化传播的解释对于各个行业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心理学在传播学中的应用研究

社会心理学在传播学中的应用研究

社会心理学在传播学中的应用研究引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背后的原因及其影响的学科。

传播学是研究传播媒介与信息的传递、接收、处理和影响的学科。

在信息传播日益发达的时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应用在传播学领域,帮助我们深入探索信息传播背后的社会心理影响机制。

本文将介绍社会心理学在传播学中的应用研究,分为“社会认知与媒体受众反应”、“社会影响与舆论形成”以及“心理干预与传播效果提升”三个章节。

一、社会认知与媒体受众反应1. 社会认知的影响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知觉、思考、判断和推理过程。

社会认知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对信息的接受、理解、记忆和加工的方式往往是受社会认知影响。

在传播学领域,研究者们常常运用社会认知理论来探究媒体受众的反应。

2. 媒体受众的反应媒体受众的反应是指受众对媒体传播内容所产生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反应。

研究表明,媒体受众的反应是多方面的,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内在认知、情感、价值观念和社会性别、年龄、文化背景等。

二、社会影响与舆论形成1. 社会影响理论社会影响是指社会环境对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在传播学领域,研究者们常常运用社会影响理论来探究舆论的形成机制。

2. 舆论形成机制舆论形成机制是指在社会环境中,信息传播和交流经过特定的途径和方式,最终形成一种广泛接受的公共看法和态度。

舆论形成机制不仅受到个体内在认知和情感的影响,也受到媒体的引导和社会群体的压力、认可等社会影响的影响。

三、心理干预与传播效果提升1. 心理干预理论心理干预是指通过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来促进个体或群体的健康和福祉。

在传播学领域,研究者们发现,运用心理干预理论和方法可以提高信息传播的效果和影响。

2. 传播效果提升传播效果提升是指针对特定受众,通过针对性的传播策略和优化的传播内容,以提高信息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研究表明,心理干预理论和方法可以在传播效果提升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传播学与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流动

传播学与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流动

传播学与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流动传播学与社会心理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两大重要学科,在不同程度上,都在从事关于信息、态度、行为等方面的研究。

两者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很多方面又存在着交叉和互补。

在实际的学术研究与教学中,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之间的知识流动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本文将从传播学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入手,探讨这两门学科之间的知识流动,以及这种知识流动对于学科的发展与实践的影响。

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之间的联系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意义生成与传播、传播媒介与技术、传播效果与评价等内容的学科。

传播学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信息传播的过程和结果,包括传播过程的机制、传播行为的心理和社会基础、传播媒介的特性、传播效果的评价等方面。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社会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包含社会认知、社会影响、人际关系、团体行为等内容。

社会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社会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和行为,包括其个体心理机制和社会心理过程。

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存在较强的交叉性。

在信息传播、舆论形成、传播效果等方面,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有着共同的研究兴趣和目标。

传播学关注信息传播的过程和结果,而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和群体的态度、情感、认知等心理因素对于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的影响。

而在研究方法上,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也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

两者都常常采用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内容分析等方法,来获取信息和验证假设。

在实际的学术研究与教学中,传播学与社会心理学之间的知识流动非常普遍。

一方面,传播学借鉴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研究中加入了更多的心理学因素。

社会心理学也受到了传播学的影响,在研究中更多地考虑了传播的因素。

具体而言,传播学与社会心理学之间的知识流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播学在研究方向和内容上受到社会心理学的影响,逐渐向心理学领域延伸。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传播过程和效果受到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的影响,因此传播学在研究方向和内容上逐渐向心理学领域延伸。

心理学在媒体传播中的应用有哪些启示

心理学在媒体传播中的应用有哪些启示

心理学在媒体传播中的应用有哪些启示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传播的影响力日益凸显。

而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其在媒体传播中的应用为我们带来了诸多深刻的启示。

首先,心理学中的“认知偏差”理论对于媒体传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往往存在各种偏差,例如“确认偏差”,即人们倾向于寻找和关注能够支持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而忽略与之相悖的信息。

这就提醒媒体在传播信息时,要充分考虑到受众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以更加客观、全面的方式呈现事实,避免强化受众的固有偏见。

比如在报道某个社会热点事件时,不能只呈现一方的观点,而应尽可能多地展示不同方面的声音和证据,引导受众形成更加理性和平衡的认知。

“注意力经济”也是心理学在媒体传播中的一个重要应用点。

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如何吸引和保持受众的注意力成为关键。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并且容易被新奇、有趣、情感强烈的事物所吸引。

因此,媒体在制作内容时,常常会运用一些吸引注意力的技巧,如采用醒目的标题、精彩的图片或视频、富有情感色彩的故事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过度追求吸引注意力可能会导致“标题党”等不良现象,反而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

所以,媒体应该在吸引注意力的同时,确保内容的质量和价值,真正为受众提供有意义的信息。

另外,心理学中的“情感诉求”在媒体传播中也发挥着巨大作用。

情感是影响人们决策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媒体往往通过触动受众的情感来增强传播效果。

比如,公益广告常常会展示一些令人感动的场景,激发人们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促使人们采取行动;新闻报道中也会通过讲述当事人的遭遇和感受,引起受众的共鸣和关注。

然而,情感诉求的运用也需要适度,过度渲染情感可能会导致受众的情感疲劳,甚至产生反感。

从受众心理的角度来看,“从众心理”也是不可忽视的。

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往往会参考他人的行为和意见。

媒体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展示多数人的观点和行为,引导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探索心理学在媒体与传媒中的应用

探索心理学在媒体与传媒中的应用

探索心理学在媒体与传媒中的应用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它不仅可以应用于临床医学和教育领域,还可以在媒体与传媒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索心理学在媒体与传媒中的具体应用,并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广告与营销心理学对广告与营销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通过心理学的研究,广告商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心理,以此来创造更吸引人的广告内容。

例如,心理学中的颜色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颜色会引起人们不同的情绪与联想,广告商可以利用这一知识选择合适的颜色来传达产品的形象和特点。

此外,心理学也可以帮助广告商研究人们对广告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从而提高广告的效果与影响力。

二、社交媒体与用户行为分析社交媒体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媒体公司和社交平台更好地理解用户的行为与需求。

通过分析用户的社交网络活动及与他人的互动情况,心理学研究可以揭示人们的社交心理与行为规律。

基于这些研究,媒体公司可以开发出更加吸引用户的功能和设计,并提供给用户个性化的信息和推荐。

三、媒体与传媒内容的心理效应心理学在媒体与传媒内容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对媒体内容的接受和理解受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可以帮助媒体工作者更好地把握受众的需求,了解他们的情感和认知特点,从而创作出更加契合受众口味的内容。

此外,心理学还可以帮助媒体工作者研究和应用悬念、激励、情感等元素,增加内容的吸引力和情感共鸣。

四、影视剧与电影的心理描绘影视剧和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体形式,涵盖了丰富的情感和心理描绘。

心理学在影视剧和电影创作中可以帮助编剧和导演刻画人物形象,塑造深入人心的角色。

通过研究情绪和悲剧、幽默等心理现象,心理学可以提供给影视创作者创作的灵感和指引,使其作品更具收视率与票房的吸引力。

五、舆论与传播心理学舆论与传播心理学研究人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心理与行为反应。

通过对信息获取、接收、加工与传播等方面的研究,心理学可以帮助理解人们对媒体信息的接受与反馈。

社会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影响初探

社会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影响初探

社会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影响初探马广海山东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内容提要】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受到社会心理学的深刻影响。

社会心理学不仅为传播学提供了最基础的学科知识,而且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还贯彻到了传播学的许多具体研究之中。

就两学科的关系而言,社会心理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学科,而传播学则是以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具体科学。

【正 文】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它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曾受到过许多相关学科的影响。

在众多的相关学科中,社会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影响尤为突出。

社会心理学不仅为传播学提供了最基础的学科知识,而且,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还贯彻到了传播学的许多具体研究之中。

本文拟就社会心理学在传播学的形成与发展中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传播学是一门以人类的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然而,对于人类最基本的传播行为的研究,却首先是在社会心理学中进行的。

社会心理学通过对社会互动、社会交往等人类最基本的沟通活动的研究,揭示了传播行为的一般本质,从而为传播学提供了丰富的学科基础知识。

这是社会心理学对传播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影响。

我们知道,人类的传播行为是丰富的、复杂的,概括起来可分为如下四类:一、内向传播;二,人际传播;三,组织或群体传播;四,大众传播。

作为以人类的所有传播活动为内容的传播学,应该包括对上述四个方面的研究。

然而,纵观传播学的历史,我们发现整个传播学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大众传播问题进行的,“近一百年来……打出‘传播研究’旗帜的成果,几乎都集中在大众传播方面”〔1〕。

对于其他广泛的丰富多彩的传播活动的研究,则是由社会心理学完成的。

这一方面表现了传播研究中的片面性,另一方面也看出了社会心理学对传播学的重要性,因为没有社会心理学,在传播学中关于人类大量的传播活动还是知识的空白。

首先,让我们看内向传播,即个人内部的信息传递问题。

在传播学中,除了认定内向传播是人类传播行为的一种之外,并没有对它做更多的事情,几乎所有的内向传播问题都是在社会心理学中得到研究的。

心理学与传播学

心理学与传播学

心理学与传播学心理学和传播学是两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分别研究人类的心理过程和信息传递。

然而,这两个学科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和互相影响。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与传播学之间的关系,并阐述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首先,心理学对于传播学的研究非常关键。

传播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信息传递和沟通行为,而心理学可以提供有关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深入洞察。

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人们为什么会选择某种传播媒介,以及他们对不同类型的信息作出的反应。

同时,心理学还可以帮助传播学研究人们对于传媒和广告的认知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传播活动的效果。

其次,传播学也对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传播学广泛探讨了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手段,包括口头、书面、图像等,这些都对人类的心理产生着深远影响。

例如,口头语言的表达方式和声音的音调可以影响听众的情绪和态度;书面文字的排版和字体选择可以影响读者的注意力和理解能力。

传播学对这些传达方式的研究,使心理学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和解释人类的思维和感知过程。

此外,心理学和传播学在应用层面也有着重要的联系。

心理学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可以应用于传播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

例如,社会认知理论可以帮助传播学者了解受众对于不同信息的接受和解释机制,从而选择恰当的沟通策略。

另外,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和测量工具可以用于评估传媒和广告的效果,以及受众的反应。

通过将心理学与传播学相结合,我们可以更科学地制定和实施传播活动,提高其效果和影响力。

心理学和传播学的交叉研究也为现代社会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面临着大量的信息输入和选择。

了解人类的心理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们对各种信息的反应和偏好。

同时,传播学研究也可以提供指导,帮助我们设计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传播媒介和沟通方式。

通过心理学与传播学的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信息过载的问题,同时创造更加积极和有意义的传播环境。

总之,心理学与传播学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和相互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对传播学研究发展的影响(摘自大众传媒心理学)一、行为主义心理学1.简介1.1华生古典行为主义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反射规律。

1.2斯金纳新行为主义他受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研究意识现象没有意义,主张心理学应描述环境和有机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他致力于行为的实验分析,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创立了操作条件反射并提出条件反射的强化联结理论。

斯金纳是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认为可以通过操纵刺激条件来塑造动物的行为,并创造了训练动物行为的方法。

1.3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修正华生的极端观点,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

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1.4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模式同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一起被称为解释学习的三大工具。

在其观察学习的研究中,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并且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把强化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行为主义重刺激—反应、轻中枢过程的思想倾向,使解释人的行为的理论参照点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变。

提出的学习理论包括交互决定论、自我调节论、自我效能论。

2.行为主义对传播学的影响2.1行为主义研究范式与效果研究行为主义假设可以通过可观察的外部表现——即对各种环境刺激的反应——来了解人类。

虽不否认有机体的内部过程,但认为由被试自我报告的发生在有机体内部的事情是无法通过客观的观察予以证实的。

通过对行为的客观研究,既可以预测已知刺激引起的反应,也可以预测引起反应的刺激。

行为主义采用实验方法,研究可观察、可测量、可控制的外显行为,这就要求所研究的现象(因变量)必须是能在实验当场被直接观测到的。

行为主义方法论影响下早期传播研究把传播效果定义为可观察的态度和行为改变,采用实验法进行研究,因此只能以即时的显性的短期效果作为研究对象。

当未能发现态度或行为的改变时,就只能解释为效果是强化而不是改变,或者是没有效果。

这一研究模式局限了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传播效果研究思路。

现在传播研究中的行为主义主要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而起作用,它所强调的客观实证的研究方法至今仍然对传播学有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已成为传播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2.2 S-R联结与魔弹论行为主义的S-R理论是魔弹论的理论基础。

魔弹论所隐含的“主动性是传播者专属的,效果是受众专属的”。

这和华生所认为的,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控制行为和预测行为的思想是一致的。

即只要确定了传播内容,掌握了宣传技术,效果就会自然产生。

魔弹论”的出现和流行还与当时的新的传媒形式——收音机和电影的出现有关。

对于新事物的出现,人们总是带有本能的恐惧。

2.3观察学习与传媒暴力研究在对传媒暴力的心理学解释中,最有影响的当属来自观察学习理论(Bandura,1973)的角色模仿。

最著名的有班杜拉的“贝贝玩偶实验”,但由于伦理限制相关实验研究较少,更多依赖可信度更低的统计法。

考姆斯托克和斯切勒(Comstock&Scharrer,1999,p.287)认为,对这项工作的元分析提供了“无可置疑的证据,可证明对电视暴力的暴露跟反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着正相关”。

这种相关受到其他许多变量的影响,因而在所有研究中不可能得到一致的控制。

一些证据表明,攻击性原型的魅力和对攻击性原型的认同程度,加深了传媒暴力的影响。

但总的来说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

二、精神分析心理学1.简介1.1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包括潜意识论、本能论、人格论、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

同时代还有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阿德勒认为人是一个有自己独特目的、寻求人生意义和追求理想的不可分割的实体,并且是一个与社会和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他的主要观点有追求卓越、自卑与补偿、生活风格、社会兴趣、创造性自我。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主要观点有:字词联想与情节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三部分);心理类型学(人的态度内倾型、外倾型//四种功能类型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心理动力学(心理能量由外界能量转化而来,有前行和退行两种流动方向。

);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1.2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1)自我极其同一性:艾里克森认为自我是一个独立的力量,而不是本我和超我压迫的产物。

他把自我看作一种心理过程,它包含着人的意识活动并且能够加以控制。

自我是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并且能够把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来,共同引导心理性欲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决定着个人的命运。

(2)人格发展的渐成论原则(3)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1.3弗洛姆社会文化学派(1)对社会的精神分析a.社会潜意识(是由社会不允许其成员所具有的那些思想、认识、态度和情感组成。

)b.社会自恋(社会自恋指一个社会陷入自我欣赏之中,夜郎自大,过分炫耀自己的光辉历史,夸赞本社会的进步与文明)c.社会精神危机(表现之一是自我异化,表现之二是个人对自由的逃避)(2)需要理论(相属、超越、根值、认同、方向性框架与现身)(3)文化与神经质之间的关系(焦虑;神经症需要)(4)三种病态人格(依存型、敌意型、孤立型)2.精神分析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影响精神分析理论假定,人类行为的解释存在于个体之中,特别是存在于无意识之中。

今天所使用的许多重要的传播学理论都在个体当中寻求推动行为变化的力量,尽管这些理论没有直接用到精神分析。

如平衡理论、认知不和谐理论、拉斯韦尔的政治领袖精神分析等等。

法兰克福学派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今天的批判的传播理论。

国内的研究有:(1)潜意识广告与说服;潜意识广告认为将受众暴露于影视节目中短暂呈现的说服性文字中,广告信息就可进入受众的记忆。

潜意识广告理论的假设是,注意和知觉是消费者购物的足够动机,好象购物是孤立的个体在恍惚的状态下采取的行动。

对他的批评主要是第三者效应。

(2)人格发展的阶段论与大众传播的对象性。

将人格发展分成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中心发展任务,不同时期,这个任务是不同的。

具体地说,就是要解决每一对矛盾。

矛盾解决得好,则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解决得不好,则形成消极的个性品质。

大众传播的对象性,是指针对特定的受众提供特定的内容以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

三、认知心理学1、简介1.1格式塔心理学也叫完型心理学,主张研究心理现象的整体、形式或形状,宣称心理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所显现的结构性或整体性,反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主义和行为主义的S-R公式。

研究对象有直接经验、行为、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知觉的组织原则、学习理论、似动现象的研究。

1.2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进而探索认识和运算的心理起源,也就是“发生认识论”学说。

发生认识论是研究知识的心理起源的学说。

主要观点有:智慧的本质;关于认知结构的基本概念(图式、同化和顺应、平衡);儿童心理发展因素与阶段。

1.3信息加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新范式、新思潮、新取向,从研究对象上是对行为主义的否定,从方法上则是对行为主义的深化。

对那些放弃了极端观点的新行为主义,信息加工心理学更是继承多于批判。

主要观点有:(1)人是一种信息加工系统(将电脑视作人脑的心理模型,企图发现一般的信息加工原理。

)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主动寻找信息、接受信息,进行信息编码并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中进行加工的过程。

(2)强调知识对行为和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

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外部环境而排除内部因素的立场相反,信息加工心理学强调人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人的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

(3)强调认知过程的整体性。

信息加工心理学以整体论的观点看待人的认知过程,它吸收了信息论和控制论的思想,将人的感知、注意、表象、记忆和思维等心理过程纳入信息的输入、加工、存储和提取的完整的计算机操作过程。

改变了过去对认识过程作简单划分和片面理解的做法。

(4))记忆信息加工的研究。

1.4布鲁纳和奥苏伯尔的理论观点主要观点有:(1)布鲁纳认知发现说。

(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主动地进行加工活动(认知结构;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育过程的核心。

)(2)奥苏伯尔认知—接受说。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心理机制;有意义言语学习的实质及机制)2、认知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影响认知心理学强调认知过程的整体性和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

与之相适应,各种传媒理论越来越多地把传播过程看作信息的加工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传媒致效的中介因素和考虑受众个体的认知结构等差异。

2.1认知观点与传媒理论研究早期的传播研究中效果主要局限于外显得行为变化。

如各种线性模式都深受行为主义的影响,将媒介看作刺激,受众的行为和态度改变看作反应。

后来的传播效果研究虽引入中介变量,但主要考虑由于受众的个人差异导致的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行为。

虽考虑了个人差异,但是研究的重点仍是把个人差异作为影响因素,目的仍是考虑受众外在行为的变化,而非探讨受众接触媒介信息时的内部处理过程。

格式塔心理学家卢因将传播理论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他提出的“场论”认为,在传播学研究中,我们所面对的是人的整体性抑或整体的人,因而无论是传者还是受者,其所具有的整体的系统特征足以证明传播活动的复杂性,仅仅专注于单一类型的浅表层次的传播研究,难以满足学科发展的真正要求。

70年代后,行为主义的效果研究模式进一步改变。

(议程设置研究把认知而非态度作为媒介效果,把一般传播而非说服性传播作为研究的对象。

使用与满足理论将个人看作在个人需要驱使下的媒介信息使用者,大众媒介则为信息提供者。

知识沟理论强调受众的认知结构差异对进一步认知的影响。

)和有限效果模式相比,这些研究存在三方面转变:(1)因变量由态度到认知。

(2)自变量由说服性传播到指向性较少的一般传播。

(3)从关注简单的变化到认知结构和意义的建构以及媒介信息的处理过程。

2.2态度改变的研究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构成的、持久的个人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和个人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发出反应受其调节。

20世纪40和50年代,在卢因的影响下产生海德的平衡论、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和纽科姆的ABX模式。

而第一个真正为大众传播研究所作的传播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的理论基础也是认知一致性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