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一部战争艺术

合集下载

解读《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

解读《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

解读《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山东省临邑县兴隆镇西袁学区小学陈恒利郎玉香邮编:251505 电子信箱:*****************本文主要通过对《三国演义》中战争故事情节的分析,浅析作者描写战争的艺术。

本文由官渡大战之两雄对决;赤壁大战之壮志难酬;彝陵大战之蜀帝遗恨等三部分组成。

通过对这三部分的分析,总结作者对战争描写的深刻之处:他叙述的重点并不放在战场上厮杀场面的面,更突出的是描写战争前后敌我双方的智谋较量也即着重于表现指挥员的战略战术指导思想是否正确,突出了战争中人的主观作用,将斗智、斗武、斗勇结合起来。

特别是斗智,也就是谋略的运用,在战争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总是将各次战争特定的环境、条件、双方的战略部署、战术运用、力量对比、矛盾转化等都做具体生动的描写,深刻的揭示出战争中矛盾转化的过程和胜败的原因。

《三国演义》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耳熟能详。

其故事情节扣人心弦。

在纷繁的战争描写过程中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不是单纯的军事对抗。

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军事实力,他与战争各方的政治状况、人心向背、战争的正义与否都密切相关。

《三国演义》因其战争描写的深刻性被认为是中国人写的描写战争的史诗性作品。

一、官渡大战之两雄对决两雄者,袁绍、曹操也。

袁绍乃布衣之雄,能聚人不能用人。

曹操奸雄,奸则奸矣,其雄才大略也昭然若揭。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曹操深谙此道,是深谋远虑的政治家。

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举措,首先给自己在政治上“正名”以示其名正言顺。

其次,其“唯才是举”的人才观,又给自己的霸业走向成功增加了筹码。

“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

武为表,文为里。

能审此二者,知胜败矣。

文所以视利害,辨安危;武所以犯强敌,力攻守也。

”其“武力为表,智谋为里”的兵家思想申明谋略的重要性。

惜哉袁绍,不谙此道,崇尚武力,刚愎自用,终致败亡。

还是在十八路诸侯伐董卓时,袁绍就问过曹操:“若事不辑,方面何所据?”曹操反问道:“足下意欲若何?”袁绍说:“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曹操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长篇小说,由明代作家罗贯中所创作。

在这部作品中,描绘了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的政治斗争、战争和人物形象,呈现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优秀的艺术成就。

首先,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来看,《三国演义》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权谋斗争的残酷性。

在这个作品中,人物形象多样且鲜明,他们展现了各种人性的特点和动机。

例如,刘备代表了仁义、忠诚和正直,曹操则代表了权力欲望和权谋心计。

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作品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揭示了人们在权力面前的贪婪和追求的本质。

此外,作品中还强调了团结和忠诚的重要性。

在三国时期,各个势力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政治关系和矛盾。

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些人物展示了忠诚和团结的品质。

例如,关羽、张飞和刘备三人结义,他们相互扶持、信任和支持,共同抵抗外敌。

这种团结的精神和忠诚的态度成为作品的一大亮点,也给读者传递了团结和友爱的价值观。

此外,作品中还强调了智谋的重要性。

三国时期充满了政治斗争和战争,各方势力需要通过智谋来博弈和争夺利益。

通过刘备、曹操和孙权等人物的智勇才略,作品展示了智谋对于政治和战争的影响。

同时,也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了智慧和才干在实现功绩和拯救人民中的作用。

在艺术成就方面,《三国演义》是一部极具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

首先,作品的人物形象丰满且独特,他们具有各自的个性和特点,形象饱满,思想深刻。

其次,作品的剧情紧凑、跌宕起伏,通过丰富的情节和悬疑的冲突吸引了读者的关注。

此外,作者巧妙运用了对话和描写的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作品还融入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传说故事,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学识和对历史的理解。

总结起来,《三国演义》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魅力。

通过对人性、团结、忠诚和智谋的探讨,作品呈现了千百年来仍然引人思考的深刻问题。

与此同时,作者通过巧妙的叙事和丰富的情节,创造了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浅谈三国演义对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

浅谈三国演义对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

浅谈三国演义对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第一篇:浅谈三国演义对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浅谈《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是一个各方势力军阀割据、战争频发的换乱时期。

这一时期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宏大的战争史。

而《三国演义》就是以这个历史时期为题材的,描写整个三国的形成和三国最终统一归晋的伟大历史小说。

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战争的历史性再现,因而战争描写成了小说的主基调,体现出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

小说吸收和发展了《左传》描写战争的方法,对战争的描写并不是停留在两军对垒、两阵对决、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简单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注重从宏观和侧面描写来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预示战争的结局;同时对战争中精彩的场面,也不乏细致、生动的描写.最为突出的特点如下:第一点是战争的多样化。

小说写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战争,展开了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场面,可以分为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例如水淹七军;又可分为攻战、守战,例如空城计;或分伏击战、偷袭战,例如诸葛亮六出祁山;或分阵地战,游击战,例如周瑜火烧曹操大军,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或主将比试,或两军混战,诸种形式的战争在作者笔下千变万化,互不重复,各具特点,表现出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第二点是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

同中求异,构思精巧。

如同是南征,刘备联吴抗曹是为了有立足之地,然后振兴刘氏的汉室基业;诸葛亮南征是为了解决与南方少数民族的纠纷,稳定后方,以便全力对付势力强大的曹魏;而曹操的南侵则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

虽然战争总是在紧张、惊险、激烈的气氛中进行,但有时赋予英雄史诗般的激昂格调,如赤壁之战、七擒孟获;有时则显出从容不迫的安详,比如空城计中诸葛亮专心弹琴、赤壁之战中庞士元挑灯夜读,动中有静,余味无穷。

第三点,战争的胜负系于智谋。

胜负关键在于运筹者的智能,能不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能不能客观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静处事。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摘要:《三国演义》在中国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书,其中的战争是很激烈,很热闹的,但里边也很有一些讲究和门道,值得我们去思索和体会。

本文结合专门描写战争的古书《孙子兵法》和《左传》,分别从战争描写的结构、视角、语言特点、叙事节奏、情节描写、描写手法等六个方面对《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三国演义战争艺术《三国演义》在中国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书,其中的战争是很激烈,很热闹的,但里边也很有一些讲究和门道,值得我们去思索和体会。

战争描写是《三国演义》文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国的战争描写既符合冷兵器时代大小规模战争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以主帅的“谋略”得失为成败关键的原则,为军事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份具有科学价值的材料,又不失优美的文采,刻划了一个系列化的历史人物的艺术长廊。

小说吸收和发展了《左传》描写战争的方法,对战争的描写并不是停留在两军对垒、两阵对决、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简单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注重从宏观和侧面描写来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预示战争的结局;同时对战争中精彩的场面,也不乏细致、生动的描写。

特别是在决定魏、蜀、吴三国命运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的描写上,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各具特色。

那么,它在战争描写方面的主要艺术特点都有哪些呢?一、战争描写符合古代战争规律小说战争描写体现了以“人谋”为成败关键的原则。

作者在第三十八回借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口向刘备点明“三分天下”的大计时说:“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

①”人谋即战略战术的正确安排。

在小说数量众多的大大小小战争描写中,最终获胜的一方,必是主将运用了正确的战略与战术,战前戒骄戒躁,审时度势,谨慎用兵的结果。

高明的主帅甚至能预料敌人的动机,两兵虽未相交,却已胜券在握。

反此道而行的一方则必败无疑。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艺术赵学丽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

作者以恢宏的笔调描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但其中更以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描写中体现出谋略的应用。

关键词:军事思想谋略的应用战争描写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艺术《三国演义》是写古代战例的典范作品,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

特别精彩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

善于描写战争,提供封建社会战争的某些有价值的研究材料,是《三国演义》具有积极意义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而且这本书在描写军事战争的同时,也不失文采。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最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

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

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

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

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

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

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和影响一、“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特征《三国演义》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很好地处理了历史小说中,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的关系问题。

清代章学诚在《丙辰札记》中说:“唯《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其惑乱。

”这显然是用史家的眼光来指责文学作品。

不过,“七实三虚”却符合《三国演义》的实际,代表了历史小说的特征。

所谓“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因为它毕竟是“历史”小说。

像《三国演义》所描述的自黄巾起义至西晋统一这段三国纷争就基本符合历史记载,书中的三大战役在历史上都确有其事,作品中的人物在历史上都确有其人,可以说正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则是指作者基于一定的思想观念和美学理想,在人物和事件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断,并辅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

相比之下,只要在主旨明确的前提下裁剪适当,“七分实事”不难做到,而“三分虚构”则相对困难。

如何使作品既不影响基本史实,又具有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的确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明清时期的许多历史小说,要么写得太实,成为通俗化的历史;要么太虚,与神魔小说、英雄传奇小说难以区分。

“全实则死,全虚则诞”。

只有像罗贯中《三国演义》这样,虚实结合,处理得当,才能成为艺术精品。

《三国演义》的艺术虚构,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技法:1、细心穿插、巧于构思。

即对正史、野史的各种材料重新组织,达到点铁成金的效果。

比如,“失街亭”和“斩马谡”正史有载,是诸葛亮失误的例证,而“空城计”只见于裴注所引的“郭冲三事”,而且与前二者毫无联系。

《三国演义》巧妙地把“空城计”插在“失街亭”和“斩马谡”之间,使之成为两个一般性情节之间的点睛之笔。

这一神来之笔,不但淡化了诸葛亮用人不当所造成的严重错误,而且还使“失、空、斩”成为历史上大智大勇、料敌如神的杰出才智的浓缩和典范,成为戏曲舞台上至今盛演不衰的火爆剧目。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摘要:在我国的小说名著中,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三国演义》。

全本书讲述了魏、蜀、吴三个国家为了争得国家的统一而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斗争。

作者在对每场战争的描述上,都采用了不同的手法,让整部小说富有变化,逻辑清晰,是一部成功的小说。

尤其是在战争中将人物的性格和形象进行了凸显,成为了我们日后的美谈,下面对《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进行重点分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色1.风云变幻、曲折跌宕的情节描写作者在战争的描写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情交代得非常清楚,在此基础上将战争的实况进行了重点的描写,体现了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的人物特点和性格。

比如最精彩的赤壁大战,对于这场大战的描绘上,作者从铺垫到大战的结束一共运用了八个回合的篇章。

不仅仅用浓墨重彩来描绘,还对赤壁大战的原因和历史事件进行了精雕细刻,让逻辑更加的清晰,让人们的观看感受更加的震撼,体现了作者的小说功底。

在描写战争的时候,不是仅仅就战争的各种打斗场面进行描绘,而是将三个政治军团的斗智斗勇巧妙地结合起来,将政治背景。

外交斗争、战争场面合理地进行组织。

并且是以斗智为主要的核心,充分的让人们体验到了一场赤壁大战带给我们酣畅淋漓的感受。

先看一个重要的高峰,那就是曹操的总体实力排名第一,孙权和刘备只能结盟来应对曹操的大军。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曹操吞并了袁术、袁绍、吕布等,集结了八十多万的军队挥师南下,想要在赤壁之战后中原在无大战,一统天下。

当时的刘备只是在新野偏居一隅,图谋发展,虽然已经请到了诸葛亮这样有智谋的军事,但是军事实力明显是三家最弱的。

反观孙权,虽然占据了东吴这样的富庶之地,但是跟曹操的百万大军相比,还是稍显逊色。

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孙刘只能结盟,这就形成了这两个弱小集团在历史条件下的必然结果。

也是在这次战役之后,孙刘两家克敌制胜的关键之处。

在东吴主站和主和派争吵不休,但是主和派支持的人比较多。

《三国演义》战争艺术分析资料

《三国演义》战争艺术分析资料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自学考试毕业论文题目(中文):浅析《三国演义》之战争艺术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汪慧倩准考证号:指导教师:李昱2012年12月21 日毕业论文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浅析《三国演义》之战争艺术特色》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研究、写作的成果。

论文中所引用是他人的无论以何种方式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独自承担。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汪慧倩 2012 年 12 月 21 日目录1.引言 (4)2.智谋天下 (5)2.1 懿亮之争,斗智斗勇 (5)2.2 赤壁之战,彰谋显略 (6)3.计与争锋 (8)3.1外交斗争—无间道之反间计 (8)3.2军事斗争—心理战之空城计 (9)4.战术风云 (10)4.1 后发制人—官渡之战,声东击西,以少胜多 (10)4.2地利之战—夷陵之战,火烧连营,以弱胜强 (11)5.结束语 (12)6.参考文献 (12)论三国演义战争艺术特色内容摘要:《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描写战争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小说,小说对战争的描写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小说吸收和发展了《左传》描写战争的方法,它大小共计四十多场,场场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它能让读者充分领略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深刻感受变幻莫测、星移斗转的战场风云,获得酣畅淋漓的精神愉悦。

它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注重从宏观和侧面描写来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预示战争的结局;同时对战争中精彩的场面,也不乏细致、生动的描写。

特别是在决定魏、蜀、吴三国命运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的描写上,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在这些战局中作者突出了智慧的力量,把握了战争的焦点,洞悉了战争的变化,显示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关键词:历史战争智慧深刻1.引言《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描写战争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的艺术风格剖析

三国演义的艺术风格剖析

三国演义的艺术风格剖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它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以英雄豪杰的战争与政治斗争为主线,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在艺术风格上,三国演义呈现出多种独特的特点,值得我们深入分析。

首先,三国演义以英雄人物为中心,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作品中的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观。

作者通过对这些英雄人物的刻画,展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勇猛无畏以及忠诚义气等品质,同时也展示了他们的缺点和矛盾之处。

这种丰富的人物形象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故事情节,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其次,三国演义以战争与政治斗争为主线,呈现了充满激烈冲突的故事情节。

作品中的战争场面描写生动,气势磅礴,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作者通过对战争策略、兵器装备以及战斗技巧等方面的描写,展示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和复杂性。

同时,作品中的政治斗争也是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各方势力之间的明争暗斗。

这些战争与政治斗争的描写使得作品更具有紧张感和吸引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动荡性。

此外,三国演义还以情节紧凑、跌宕起伏为特点,给人以强烈的阅读冲击力。

作品中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紧凑有序,不仅有大量的战争与政治斗争的描写,还有丰富的英雄人物的个人经历与感情纠葛。

作者通过对情节的安排和处理,使得整个作品情节跌宕起伏,节奏紧凑,读者读起来充满了悬念和期待。

这种情节的处理方式使得作品更加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最后,三国演义还以文笔优美、语言生动为特点。

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战争场面以及情节的描写,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

例如,作者运用对比、夸张、比喻等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形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感官冲击。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对话、叙事等不同的语言形式,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样,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品描述了中国三国时期(220-280年)的历史故事,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以描写战争为主题的代表作之一。

在小说中,作者罗贯中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英雄豪杰们的故事,也展现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

随着小说的推出,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学经典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对《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特点和艺术手法的剖析,来探究小说中战争描写的深刻内涵。

一、战争场面的描写在《三国演义》中,描写战争的场面是非常丰富和生动的。

作者通过对每个战场的细致刻画,生动地表现了双方的阵容、兵器、血腥、杀戮甚至死亡、自杀等悲剧场景,营造了一种壮烈的氛围。

在这些场面中,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战争技巧和战争策略。

比如,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水军被火攻击败,而在长坂桥之战中,张飞和关羽联手进行暴击,斩杀了马超。

这些战争场面不仅展现了当时最先进的战争技术,还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果敢勇毅”和“死战不退”的精神。

二、人物塑造与战争描写的结合在《三国演义》中,人物塑造与战争描写是密不可分的。

主要人物如关羽、张飞和赵云等人都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而且在战争中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能力和战斗力。

在“兵法”层面上,主人公刘备的《先主锦囊计》以及唐代李冰所作的《三十六计》等战略文本的引用,更是为小说增添了不少战争策略的花样与深度。

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其在战争中更能体现出自身的能力,让读者不仅能领悟战斗策略思想,更深刻地了解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命运。

三、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在小说的战争描写中,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方式。

小说中大量描写诸侯的私人情感、政治角逐和明显的大话、诡计等,这些因素都被巧妙地纳入战争场面的描写之中。

因此,形成的战斗场面不仅表现出了战争本身,也揭示了一些特定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命运的推移。

比如,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军的情绪波动和缺乏沟通导致了最终失败。

《三国演义》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艺术成就1、既尊重历史,又不受史实限制的七三实虚比例关系,开创了历史演义的体式范例,影响了后代所有的同类小说的创作体式。

2、出色的战争描写全景军事文学一部三国时期的战争史,大小40余场战争,三大战役,又濮阳、街亭等战,堪称我国军事文学的典范之作。

其描写战争,有以下特点:(1)以斗智为主展开战争描写战略决策和战术运用、斗智斗勇的结合。

把战争写得变化万千,丰富多彩。

如赤壁战,9回篇幅,头三回集中写战略决策,在曹魏83万大军的威胁下,诸葛亮奔走于夏口、柴桑间,争取与东吴结盟;孙吴内部展开战略决策的激烈辩论,主战、主和各执一端,孙权由狐疑不定到誓死抗战;诸葛亮舌战斗智,激将等法齐用。

决策过程迭宕起伏,变化莫测。

战争进程中,又展开孙、刘之间又联合又斗争;东吴内部主战主和的矛盾;主战派内部瑜、肃对待同盟军不同策略的矛盾。

小说把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结合起来,使战略决策的描写具有更深刻的内涵。

斗智斗勇相结合,还突出孙刘联军战术运用正确,从而揭示战争胜利的原因。

紧紧抓住北人不习水战的线索,写联军扬长避短,变劣势为优势;而曹军又如何设法摆脱不利,终因种种失误而导致失败。

周瑜利用蒋干进行反间计,除掉深谙水战的蔡瑁、张允;庞统献连环计;黄盖的苦肉计这一切谋略战术的运用,使隔江水战有了靠近的可能性在围绕不习水战线索展开描写的同时,又兼及荆州新附之兵人心不稳,曹操对之心存疑忌,庞统教徐庶脱身计,散布西凉马腾谋反,杀奔许都来的谣言,使曹不得不分散兵力。

谋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武将披坚执锐,斩将搴旗。

小说史上尚无一部作品能把战争写得如此如火如荼,丰满有力,饶有趣味,发人深思。

(2)全景军事文学A长达百年间的重大战役,著名战斗;战役的全景鸟瞰,战斗场面的特写镜头;既有火攻(博望、赤壁、上方谷、藤甲兵、其百里连营)又有水淹(曹漳河淹冀州、关水淹七军);既有设伏劫营(甘宁百骑劫魏营),又有围城打援;水上交战,陆地交锋;车战、马战、徒手肉搏(许褚裸衣斗马超、张飞夜战葭萌关)写出了古代战争的一切形式。

从三大战役论_三国演义_战争描写的艺术_陈景云

从三大战役论_三国演义_战争描写的艺术_陈景云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2006.06《三国演义》是第一部著名的历史演义小说,小说对战争的描写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小说吸收和发展了《左传》描写战争的方法,对战争的描写并不是停留在两军对垒、两阵对决、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简单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注重从宏观和侧面描写来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预示战争的结局;同时对战争中精彩的场面,也不乏细致、生动的描写。

特别是在决定魏、蜀、吴三国命运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的描写上,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各具特色。

笔者仅就以下三点略微谈谈《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的艺术。

首先,《三国演义》是以全景式的视角对战争进行全面描写,不仅描写双方军事力量(如兵力、粮草)的较量,而且更着重于描写了战争的形势、指挥员的战略战术思想、谋士的智慧和外交策略等等,突出了战争中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斗力和斗智、斗勇结合起来。

作者在描写战争时往往通过战争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渲染紧张气氛,制造悬念。

例如,在描写官渡之战时,从表面上看,袁绍一方地广兵多粮足,他拥有北方的冀州(今河北)、青州(今山东)、幽州(今河北、辽宁一带)、并州(今山西)等大片土地,又有丰足的粮草,共调动了七十多万军队进攻曹操,袁绍确实处于优势。

而曹操当时仅七万多人马,虽然说与东吴孙权结盟,但力量悬殊,不足以抗袁。

鹿死谁手,殊难预料。

但袁绍刚愎自用,盲目轻敌,袁绍不但不听取谋士沮授固守粮草与曹操长期作战的建议,还说要杀了他。

这让袁绍的许多谋士有错投主人之感。

袁绍又不善用人,只派了一个“性刚好酒”的淳于琼去守粮屯乌巢,淳于琼这个人“终日与诸将聚饮”,结果被曹操亲率五千精兵火烧乌巢。

袁军军粮被烧,既失谋士,大将又降曹,军心涣散,纷纷溃退,袁绍只引随从八百余骑逃去。

对于这场战争的结局,小说有两句诗作出了精辟的概括:“弱势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浅谈三国演义的战争历史艺术

浅谈三国演义的战争历史艺术

浅谈《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三国演义》作为一部通俗历史演义小说,从问世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了广大人民特别是中下层劳动人民的热爱。

它不但成了人民群众饭后茶余、田问地头谈论的重要话题,更为后世的戏剧、电影以至电视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这些现象的出现和存在固然是由于本书那曲折生动、跌宕起伏的情节以及书中那些呼之欲出、活龙活现的人物所决定,但其最重要的一点却不能不说是与书中对战争的大规模的描写有关。

它上承《左传》、《史记》善写战争的特点,“一改一般历史演义小说往往于排列正史材料之外,穿插铺叙一些野史逸闻,在故事情节上以收曲折离奇之效果”的做法,“而是根据正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加以扩展”,并充分根据人物的出身、地位、历史条件等赋于人物活的语言和行动,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绘,使其性格一步步完整、充实、鲜明。

致使它成了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特别是历史演义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并对后世的农民革命战争起到了教科书的作用。

《三国演义》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所写的大小战争多达40余次。

全书以三国之争为主要故事脉络,以魏、蜀、吴三国树“王道”、争正统、抢智能之才,最终以战争的手段去解决彼此之间的纷争为描写重点。

它在一派“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艺术氛围中,展开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战争故事。

用形象、艺术的手段,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魏、蜀、吴及其它政治军事集团之间“一幅幅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场景”。

那么,它在战争描写方面的主要艺术特点都有哪些呢?一、风云变幻、曲折跌宕的情节描写《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方面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形象地再现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一幕幕千变万化、威武雄壮的战争实况,生动地描绘了众多英雄人物“瑰伟动人”的“武勇智术”。

即以历来脍炙人口的“赤壁之战”为例。

“赤壁之战”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着力描绘的一次大战役。

作品从四十二回开始到五十回至,共用了八回多的篇幅。

作者不但花费大量笔墨,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绘声绘色、精雕细刻的描写,而且对一系列历史事件做了极其巧妙的安排,使其合于常规、合于事理。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
《三国演义》一部叙述三国时期战争的经典小说,描绘了许多英雄豪杰的战斗场面,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战争描写艺术。

首先,小说采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战争场面,让读者身临其境。

例如在赤壁之战中,小说描绘了风浪骤起,火光冲天,箭如雨下的情景,将这场战争的紧张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小说塑造了大量的英雄人物,他们的战斗技巧与战术布置和战争的胜负密切相关。

例如,关羽的长刀,张飞的蛇矛,赵云的七进七出,都是小说中所描述的经典战斗方式,展现了战争中个人的勇气和智慧。

此外,小说中还强调了统率和军纪的重要性。

在战争中,指挥才能和军队的纪律性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小说中的各个领袖都具备了过人的指挥才能,例如诸葛亮的八阵图,曹操的奇谋妙计等等。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是多方面的,它不仅通过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战争场面,还通过英雄人物的塑造、战斗技巧和战术应用、指挥才能等方面表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虚构与叙事艺术

《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虚构与叙事艺术

《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虚构与叙事艺术中国三国时期有许多伟大的史诗,其中最著名的史诗就是《三国演义》,该书描述了三国时期的史实,并拥有浓郁的叙事艺术。

其中最最著名的故事就是赤壁之战。

这场伟大的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三国之间的战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史书中对这场战争是虚构还是实事记载,到底有多少是真实的,两岸学者给出了各种不同的说法。

首先要知道《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虚构和叙事艺术,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赤壁之战的故事被大量的文艺作品所描述,如诗歌,小说,绘画,这说明这场战争的影响是深远的。

《三国演义》将对这场战争的描写写得细腻流畅,以其流畅的句式和细腻的情节,深入到了民间传说的层次,句句精彩,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生活经历,它使这种历史事件成为史诗般的故事,而不仅仅是一段史话。

其次,スト《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对事件起伏和剧情发展都进行了大量的细节处理,比如曹操祭出草船,杂草燃烧,漂浮湖水,大梁英雄联军包围魏军,赤壁之战的结果等等,它使这一史实变得更加浓烈,使人们更加容易理解。

最后,《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的过程中,运用了很多叙事技巧,来突出剧情发展的紧张性。

比如描述赤壁之战的经典描写“宝马驰骋洛阳城”,叙写“马头琴声动天地”的情景,等等,充满了诗意和热情,表现出丰富的情感。

因此,可以看出《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虚构了大量的场景,同时也运用了丰富的叙事技巧,来描绘赤壁之战的高潮流节,以激发读者的情感。

这也就是《三国演义》把历史叙述融入艺术的原因。

此外,学者也提出了两种相反的观点,即《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虚构观点和实事记载观点,但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是不可能完全区分开来的。

在赤壁之战的故事中,有些是根据历史记载整理出来的,有些则是根据古老的传统民间故事而写的,而另一些,则是作者写作者的虚构。

无论是虚构还是实事记载,它们都给我们作为一个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更深入地体验到《三国演义》的叙事艺术。

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美(一)

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美(一)

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美(一)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美(一)川雪《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战争为主要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

小说从各路豪强镇压黄巾起义开始,到晋灭吴统一全国止,写了上百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其中主要的有四十多次。

战争双方参加的人数从几千人到上百万人不等;战争的形式多种多样,陆战、水战、攻坚、对垒、列阵、偷袭、伏击、火攻、水淹,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几乎表现了我国古代一切形式的战争,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无异于一部军事百科全书。

但是文学作品毕竟不同于军事著作。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如何以其艺术魅力吸引读者,使读者从作品中获得精神愉悦和审美享受,这是作品能否受读者欢迎的主要因素。

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如果只求通篇写得紧张激烈,从头到尾打得热闹,杀得痛快,那么即使一些场面写得再精彩,情节再曲折,也只会增加读者的心理刺激,是不会有多少艺术价值可言的。

《三国演义》之所以几百年来流传不衰,除塑造了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外,其描写战争的艺术功力和由此产生的审美效应,也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下面从三个方面探讨一下《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美。

第一,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使战争描写具有层次美。

战争是敌对双方矛盾激化的产物,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有众多活动的人物代表各方的利害冲突,有战争展开的曲折过程,如果把这些都展示出来,必然会使作品繁琐杂碎,茫无头绪。

罗贯中在写每一次战争时丢弃了那种事无巨细、罗列尽致的写法,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叙事重点,显示出战争描写的层次感和明晰美。

首先,写战争的爆发阶段,重点写战前的准备,其次写战争的爆发。

任何战争的爆发都有一个酝酿过程,战争的起因,战争时机的选择,兵力粮草的准备,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

作者集中笔墨,把战前准备阶段的情况作仔细的文代,就使读者明白了战争的是非曲直,增加了对战争全局及参战主要人物性格的了解。

例如在“报父仇曹操兴师”一回里,写的是曹操为报父仇兴兵侵犯徐州。

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

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

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其以《三国志》为蓝本,人物性格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适度结合民间思想,再进行改造,如夸张、美化、恶搞、丑化等等,并以出色的战争场面描写和人物刻画成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现在我们分以下几点浅析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

一、真实与虚构并存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是通过适度改编后写成的小说。

故有《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之说。

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华雄是被孙坚杀的。

又如,三英战吕布,历史上公孙瓒并没有参加讨董联盟,刘关张自然没有参加。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是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

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也无法体现历史演义小说的特色。

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

二、人物与线索的紧密结合《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威猛刚烈,义薄云天”的关羽、“唯德唯仁,可以服人”的刘备、“七出七入,浑身是胆”的赵云等等。

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

并且,“忠、义”的艺术形象是贯穿全书的人物特点。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

三、诗词与歌赋的无限魅力《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

一部分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

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

篇头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浅谈《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浅谈《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浅谈《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它描绘了三国时期兵戈纷起,英雄辈出的历史画卷,刻画了一批塑造鲜明、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构建了一部堪称中国古典文学的巨著。

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刻的历史感受力《三国演义》描绘了三国时期的战争和政治斗争,反映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争斗和各个势力内部的矛盾。

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是真实存在的,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不仅注重个性特征,而且注重历史背景和时间感的刻画。

小说各章回的标题也都带有时代的味道,时时劝人不忘"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精神,彰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关心。

这种历史感受力在《三国演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众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思想、性格。

如关羽忠义、张飞咆哮如雷、孙策英姿飒爽、周瑜智勇双全等等,这些人物形象不仅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更是《三国演义》刻画的经典形象,堪称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一。

这些人物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中所重视的忠义、勇敢、智慧等品质。

三、奇幻的想象力《三国演义》融入了大量的想象元素,其中最典型的当属诸葛亮的空城计和赤壁之战。

这些情节烘托了登峰造极的人物形象,让小说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小说中还出现了一些趣味、滑稽的人物形象,如小桥流水人物、五虎上将的幽默表演等等,这些元素都为《三国演义》增添了不少娱乐性,使小说呈现出多样的文艺风范。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在历史性、人物性和想象性方面都有不可磨灭的代表性。

它继承并创造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丰富遗产,从不同角度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历史的精髓。

《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赏析《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历史小说,通过描述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英雄人物的故事,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这部小说在人物塑造、战争描写、历史背景、语言艺术和思想内涵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

一、人物塑造《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其中最著名的是刘备、关羽和张飞。

他们被称为“桃园三结义”,是忠诚、仁义和勇猛的代表。

此外,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人物形象,如曹操的机智、诸葛亮的智慧和吕布的勇猛。

这些人物形象通过小说的描述变得栩栩如生,使得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

二、战争描写《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战争的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战役是赤壁之战。

小说中通过对战争的细致描写,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

同时,通过对战争的描述也体现了人物形象的英勇和智谋。

战争描写是小说中的重要部分,为整个故事增色不少。

三、历史背景《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为历史背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军事和文化。

小说中的历史事件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

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描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四、语言艺术《三国演义》的语言质朴自然,既保留了文言文的韵味,又加入了民间的口语和俚语,使得整部小说的语言生动有力。

同时,小说中的语言运用也体现了人物形象的个性和身份,使得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五、思想内涵《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

其中最重要的是忠义思想,即忠诚于国家和人民,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此外,小说中还体现了智勇思想,即以智谋和勇气面对困难和挑战。

这些思想内涵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极高艺术成就的历史小说。

它的人物塑造、战争描写、历史背景、语言艺术和思想内涵等方面都堪称中国文学的瑰宝。

作为一部世界文化名著,《三国演义》将会永远被传承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一部战争的艺术摘要《三国演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它开辟了中国长篇小说,特别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先河。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它为后世的戏曲艺术、话本艺术提供了大量素材,他的故事深入人心,在战略与谋略上都有借鉴意义。

它的文学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巨大而深远。

本文就其对战争的描写上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战争艺术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三国时代,社会动荡,战火频繁,群雄竟起。

《三国演义》以文学的形式成功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特征。

战争的描写贯穿小说的始终,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读者产生了广泛地影响。

人们可以不熟悉三国时期的史实,却对那个时代的许多战争故事津津乐道。

笔者认为,《三国演义》对战争的描写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写出各自的战争特点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总结了《三国演义》中的十二条叙事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作者罗贯中在书中做到了同树异枝、同枝异叶、同叶异花、同花异果的描写效果。

在战争的描写过程中又能做到以善避为能,又以善犯为能。

给广大读者留下了一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且各具特色的阅读欣赏感。

这里所说的同树异枝和犯中求避,正是道出了《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一个显著特色。

全书大小战争写了共有百余次,同是写战争,但作者却能够抓住每次战争的特点,犯中求避,描写起来千变万化,绝不重复。

由于受时代的局限,火攻和水攻成为当时能造成大规模杀伤的有效战术,因而作为描写战争为主要内容的《三国演义》,对这种战术自然是大写特写。

有人统计,仅火攻本书就写了几十次,这就势必要“犯”,而作者却巧妙地“避”,每次火攻的描写都独具特色。

诸葛亮初出茅庐就放了“两把火”,先是在博望坡采取伏兵计,用火攻将曹兵打得大败,继而又率军主动撤出新野,布下口袋,待曹军钻入后,又施火攻,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

两次火攻战斗紧紧相连,同是用火攻,然而情节却不相同,博望之火在城外,新野之火在城中。

博望之火在林木,新野之火在房屋也。

小的战斗互不相同,大的战役更是各具特色。

官渡之战、赤水之战、彝陵之战三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大战役,且都是用火攻,但作者写来却毫无重复之处。

官渡之战侧重写失败的袁绍一方,着重揭示其失败的原因。

战争开始时,袁绍兵四十万,谋士成群,且不乏有见识之士。

先是在作战前沮授向他建议:“曹军无粮草,应该速战速决。

我军粮草充足,应该坚守阵地,待曹军疲惫,再乘胜击之,不应急战。

”战斗进行中,谋士许攸又向他建议:“曹军粮食已尽,可乘机派兵袭击许昌,两路击之,‘曹可擒也’。

”但作为主帅的袁绍“多谋少决”,缺乏决断,先是将沮授下狱,继之又逼走许攸,以至于一次次地失去胜机,最终被曹军烧了粮草,导致全线溃败。

赤壁之战则不同,战争失败的关键在于孙刘是否能结成联盟,利用己之所长,击敌之短。

因此,作者用重笔铺写了孙刘联盟的形成过程。

联盟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其中还伴随着许多矛盾,既有东吴内部主战主和之间的矛盾,又有周瑜和诸葛亮及他们各自代表的集团之间的矛盾。

经过诸葛亮、鲁肃、周瑜等人的艰苦努力,终于形成了对曹作战的联盟,最后火烧赤壁,战败曹操。

彝陵之战又有特点:刘备为报杀关羽之仇,亲率七十五万大军伐吴。

初战时,蜀军势如破竹,江东朝野极为震惊,人皆胆裂。

孙权大胆启用年轻的陆逊总督兵马。

陆逊上任后,采取坚守避战,后发制人的战略,与刘备相持半载有余,蜀军将士欲战不能,“兵疲意阻”,斗志懈怠,尽将营寨“移于山林茂盛之地”,战线拉长,绵延百里,明显犯了兵家大忌。

东吴军突发奇兵,火烧连营七百里。

此役描写的重点是写陆逊的谋略,起初人皆不识,多有抱怨。

而他却能忍辱负重,后发制人,反败为胜。

小说描写上先抑后扬,写来与前两次战役又显不同。

三次战役同是火攻,而方式却各不相同:官渡之战是烧粮草,赤壁之战是烧战船,彝陵之战是烧营盘。

就火场的描写来看也因所烧对象及地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官渡之战是对方前有守军,后又接应,放火的曹军有进有退。

在曹操的号令下,众军将士个个奋勇当先,冲向敌营。

霎时,火光四起,烟雾弥漫天空,袁军营中粮草很快被烧为灰烬。

赤壁之战的火则更有气势,东吴军乘东南风,驾船闯入曹军水寨放火,只见大火趁风的威力,大风加助了火的气势,战船如箭飞快向曹营行驶,烟焰弥漫天际。

彝陵之战陆逊火烧刘备军时,士兵每人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焰硝,各带火种,各执枪刀,一齐而上,但到蜀营,顺风举火;蜀兵四十屯,只烧二十屯,每间一屯烧一屯,火光连天而起。

江南、江北照耀如同白日。

如上火攻,烧法各不相同,描写各异,绝无重复雷同之感,可以说是各具特点,曲尽其妙。

二注重描写交战双方智的较量,强调斗智优于斗力纵观全书,无论是各派势力的兴衰,还是具体战争的胜败,智谋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吕布武艺高强,威风八面,然而他却勇无谋,轻易冲动,感情用事,幸得有陈宫相助,吕布如听陈宫的决策必胜,否则必败。

这就说明了陈宫的忠诚和聪慧。

然而,吕布放着有智之人不用,忠言听不进去,终至殒命城楼。

吕布的不成器,很大程度上是无智和有智不用所造成的。

曹操集团最终能统一天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能广纳才贤,采纳他们的意见和战略决策,说到底是智的力量在起作用。

东吴方面能于乱世之中独当一面,坚持较久,当与有周瑜、张昭、鲁肃等一批有志之士的辅佐密不可分。

刘备集团的命运更是如此。

刘备厮杀半生,竟无立锥之地,今天随曹操,明天投袁绍,后天依刘表,正当他马跃檀溪,狼狈不堪之时,得到水镜先生的指点,刘备三顾茅庐,引出智者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才使刘备走出困境,称雄西南,成为鼎立的一方。

集团的势力考智谋在逐鹿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具体的战斗更是靠智慧才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小说特别强调智谋在战斗中的作用,全书共一百二十回,仅标题直接带有“计”、“智”、“谋”等字眼的竟达三十回之多。

各种计谋,无所不用,上演了一出“斗智”的话剧。

赤壁之战是作者重笔描写的一次大战役,孙刘联军之所以能以少胜多,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智谋。

小说用了八回多的篇幅铺开来写,真正的战场厮杀只写了一回,其它诸回均为斗智的场面。

反间计、苦肉计、诈降计、连环计,计计成功;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群英会、草船借箭、借东风,回回得手。

智谋的运用,精妙至极。

其中作者描写了一大批有智之士。

诸葛亮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中心人物。

在全书中他几乎成了智慧的化身。

他足智多谋,料事如神。

赤壁之战充分显示了他的智谋。

无论是与曹操斗智,还是与周瑜比谋,他都明显高于对手。

惟其如此,他在整个战役中始终可以掌握主动权,处于有利地位。

不仅如此,作者为更突出地体现智谋在战争中的作用,小说后半部分更着重叙写了诸葛亮和他的劲敌司马懿之间的较量。

司马懿也是著名的将才,诸葛亮曾说:我的一生中没有可顾患的人,除司马懿一人之外。

两人展开了一系列智谋的较量。

空城计、木牛流马、布军斗阵、上方谷设伏,多次交手,司马懿终未斗过诸葛亮,只落得一再叹息:“吾不如孔明也!”“孔明真乃神人也。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多次的战争描写,都在反复昭示这样一个道理:有谋者胜,无谋者败;能用谋者胜,不能用谋者败。

三把战争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刻画结合起来本书中大量的战争场面描写中,人是战争的主体,人物的性格通过战争得到鲜明地体现,战争也因此才更显其魅力。

张飞的“莽”是出了名的,莽得至于古城会时险些杀了他的结义兄弟关羽。

当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来到古城时,张飞披挂上马,只见他环眼怒睁,胡须倒竖,大吼一声如雷贯耳,挥动长矛便向关公搠去。

关羽等人一再解释,叫他不要误会,他却不信,“我今与你拼个死活”。

直到关羽斩杀了蔡阳,他才停手。

张飞之莽,跃然纸上。

关羽的“义”,堪称一绝,他的义不仅表现在对待兄弟、朋友上,即便是在战场上面对敌手,他也是“义”字当先。

华容道义释曹操一节就写得十分精彩:再来华容道之前,他是以首级押了军令状的,然而当曹操真的来到的时候,他又不忍下手了。

当曹操提起昨日之事时,小说写道:“关云长是个义重如山的人,云长又见曹军个个惊慌失措,士兵泪流满面,心中不忍。

于是调转马头,对众军曰:你们先四下散开吧。

”这个分明就是放过曹操的意思。

曹操见云长,回了头勒了马,于是趁机和手下士兵一起冲了过去……至此,关羽的义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此描写,堪称传神之笔。

曹操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

他的性格突出一点就是诡诈,小说对此有许多生动的描写。

官渡之战袁绍的谋士许攸投降曹操后与他有一段对话:许攸问道:“丞相您军粮还有多少?”曹操说:“可以一年支用。

”许攸回道:“不对。

”曹操道:“还能用半年吧。

”许攸站起来理正言辞:“我对你诚信相待,你却为何这样欺骗我?”于是快步走出账外。

曹操急忙请许攸回来说:“您不要生气,我把实情告诉您。

我的军中粮草,现在最多只能坚持三个月。

”许攸微笑着说:世上的人都说您是个奸雄,今天我所知道了。

曹操笑曰着说:“兵不厌诈,尚容布露。

”于是就走近许攸附耳低声道:“现在军中只有这个月的粮草了。

”许攸随声答道:“不要瞒我了!您的粮草现在已用完了!”小说描写他的神态举动,貌似推心置腹,亲密无间,说出来的却是假话,满脸诚恳地说假话,其性格的“诡诈”,表露无遗。

小说不仅写曹操“诡诈”的一面,还表现他的胆识、气魄和意志。

曹操毕竟是一代枭雄,赤壁之战的结尾就表现了他败而不馁的顽强性格。

他从战火中仓皇出逃,行至乌林地面见树木丛杂,山川险峻,于是在马背上抬头仰面大笑很久,等他来到葫芦口,又抬头仰望苍天大笑,到了华容道,再次在马上扬鞭大笑。

尽管每次笑声未落,都有伏兵杀出,然而曹操却能在八十万军马都已灰飞烟灭之时纵声大笑,其胆识和意志可见一斑了。

小时中不仅主要人物性格鲜明,次要人物的性格也各有特点,如鲁肃的老实忠厚,周瑜的气量狭窄,将干的自作聪明等。

总之,随着战争场面的依次展开,人物性格也愈鲜活跳。

四注意战争场面气氛的渲染在“关羽温洒斩华雄”一节,作者并未直接描写关羽与华雄的厮杀,只是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从众诸侯眼中侧面写关羽,此时关羽的神勇风采毕现。

华雄已连斩四将,所向无敌,众诸侯皆大惊失色,此时又来大骂挑战,气氛已然紧张,此时关羽自荐出战,自然为众人所瞩目,随之引来一场身份高低之争,幸得曹操力举,关羽本人愿以头作保,气氛愈益紧张。

曹操斟酒以助关羽豪气,关羽不饮:“出账提刀,飞身上马。

”然后只听得寨前杀声震天,战争的气氛紧张得令人喘不过气来,然而众诸侯正在听时,随着战马铃声越来越近,不久战马到了军中,云长提着华雄的头颅走进营帐,掷于众将面前,所斟之酒还是热的!此一节描写历来为人称道,而作者善于对战争场面的气氛进行渲染显然是这一段文字成功的关键所在。

作者不仅善于渲染这种紧张气氛,还注意在紧张激烈的战争气氛中巧妙地插入舒缓宁静的抒情笔调,以取得有动有静、有张有弛偶的艺术效果。

赤壁之战在战斗即将迫近,双方剑拔弩张之时,插入曹操夜宴长江,庞统挑灯夜读等情节,使战争的描写显得有动有静,疾徐有致,跌宕多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