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影响

合集下载

试论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

试论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

试论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

内容摘要:中国是历史上古代文明起源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社会早期法制文明比较发达的重要国度,其逐渐发展形成的

中华法系所独有的儒家文化特征,不仅对中国也对周边封建国家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历史进程和特征

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从汉代以法律儒家化取代秦代法律法家化就开始了法律儒家化的历史进程,至“唐律一准乎礼”,标志着法律儒家化的最后完成,奠定了中华法系礼法并用的治国模式和中国独特的儒家法律文化。

关键词:古代法律儒家化进程影响

自从西汉武帝“罢黔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引礼入法”便成为了法律儒家化的萌芽,历经了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和完善,到隋唐时期代《唐律疏议》的颁布,标志着礼法结合的全面完成,儒家思想遂成为了封建法律的正统思想,自此以后历朝历代均沿袭不变,并对后世封建传统法制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这些影响的影子。本文将从法律儒家化的进程、特征和影响方面加以浅析论述。

一、中国法律儒家化的进程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而要想国家得到长治久安,政权得到稳固,法制也就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了。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夏商周时期,那时的法制明显具有浓厚的神权性质,接着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法学得到了兴起和大发展,儒、

法、墨、道各家都从自身的理论出发,对法学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儒家以孔子、孟子等为代表,从人性善的哲学出发,强调圣人、贤人、圣君、贤相的个人力量,重视道德礼教的作用,主张礼主刑辅、综合为治,并对这些观点进行论证。由于这是一个混乱的时期,自然儒家所标榜的那一套不适合这个阶段,因此各国君主都给予回绝,如此此时期的中国法律具有法家化的特征,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秦朝。前面我已提到自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便是法律儒家化的开端,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却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秦朝法律的严苛,残暴的统治导致农民纷纷揭竿起义,至刘邦建立汉朝吸取前朝经验,废除严刑峻法,与民休息,无为而治,虽然汉初统治者信奉的是黄老思想,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法律儒家化有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法律制度的影响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法律制度的影响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法律制度的影响

作者:于汉卿

来源:《人间》2016年第15期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发展脉络,分析其对中国古代立法和司法的具体影响,找出我国法制现代化过程中可以借鉴儒家法律文化中的精华,从而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增砖添瓦。

关键词:儒家思想;法律制度;礼法合一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77-01

儒家思想是中國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正式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古代礼、法关系也由分立、对立走向合一。“春秋决狱”是礼法融合的一个重要标志,以之为开端,儒家思想全面贯注至法律中,成为古代法律制度的灵魂,开启了中国法律儒家化的进程。

一、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进程

(一)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肇始——汉朝“引礼入法”。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创立新儒学,指出应以儒家经典《春秋》统一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理论,将儒家思想推崇为社会、政治乃至家庭生活的最高准则。董仲舒还主张“德主刑辅”之说,确立了“三纲五常”的绝对准则,并提出“春秋决狱”制度。自汉代春秋决狱、引礼入法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

(二)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深入——魏晋南北朝“礼法进一步结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深入阶段,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渗透到立法领域,受汉代“春秋决狱”及律令章句之学的兴起,掀起了引经注律的高潮,推动了儒学的法律化和法律解释的经学化,进一步促进了“礼”与“法”的结合,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向纵深迈出了具有实质意义的一步。

儒家思想对于古代法律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于古代法律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于古代法律思想的影响古代中国的法律思想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和人的自觉,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人际关系,这对于古代社会的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思想观念、法律制度和审判实践三个方面来探讨儒家思想对于古代法律思想的影响。

一、思想观念的影响

1. 仁爱伦理观的引入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人的仁爱之心,认为人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行为规范。这种思想观念对古代法律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法律作为社会规范和约束的重要手段,不仅仅关注惩罚行为的公正,更加注重引导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从根本上预防犯罪的发生。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身,家庭和睦,国家治理以及天下安宁。这种思想观念推动了古代法律制度的完善。古代法律制度的目标不仅仅是维护个人权益和社会秩序,更加注重培养公民的道德品质,促进家庭和谐,实现国家治理的稳定和天下安宁。

二、法律制度的影响

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

儒家思想强调了个人修身,家庭和谐,国家治理以及天下安宁。这种思想观念对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古代法律制度规

定了人们在道德规范下的行为规则,强调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实现国家的治理和天下安宁。例如,《礼记》中记载了一系列的家庭

仪式和政治仪式,强调了个人、家庭和国家之间的和谐关系。

2. 法律的公正和公正审判的要求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公正,倡导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对于古代法

律制度带来了公正和公正审判的需求。儒家思想认为公正是治理社会

的基础,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应该基于公正原则。这种思想观念推动了

略论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

略论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

略论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

一、本文概述

《略论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一文旨在探讨中国传统法律在历史进程中如何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并逐渐融入儒家价值观、伦理观和道德观的过程。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国传统法律的历史背景和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然后分析了儒家思想如何通过各种途径逐渐渗透到法律体系中,使得传统法律呈现出浓厚的儒家色彩。这一过程不仅体现在法律条文的制定和解释上,更体现在法律实践和法律文化的形成中。文章还将深入探讨儒家化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包括对法律理念、法律制度、法律实践等方面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现代社会法律制度的启示。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同时也为现代法治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儒家思想的基本特点与价值观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主导思想体系,其深远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更在中国传统法律体系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儒家思想的基本特点,在于其强烈的道德色彩、重视人文精神和强调社会秩序。其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仁、义、礼、智、信”五

常之中,这些价值观不仅塑造了儒家学说的核心精神,也为中国传统法律注入了深厚的道德底蕴。

儒家思想重视道德,认为道德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在儒家看来,法律只是道德的辅助工具,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道德理想。因此,儒家思想强调法律的道德化,即将道德规范融入法律之中,使法律成为道德的载体。这种思想倾向在中国传统法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德主刑辅”的立法原则、“亲亲得相首匿”的司法原则等,都是儒家道德观念在法律中的体现。

中国法制史儒家思想对古代法律的影响

中国法制史儒家思想对古代法律的影响

一、名词解释

(一)、亲亲得相首匿

亲亲得相首匿是汉代刑罚适用原则之一,具体指汉代法律所规定的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以外的罪行,有罪应相互包庇隐瞒,不得向官府告发;对于亲属之间容隐犯罪的行为,法律也不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录囚

录囚创设于汉代,指皇帝、刺史、郡守,审录在押的囚犯,检查下级机关的缉捕、审判行为是否合法、是否有差错,以便及时平反冤案、及时审决案件的制度。录囚是上级司法监察机关对下级司法行为的监督。

(三)、准五服以制罪

“五服”制度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准五服以制罪”,就是按照五服所表示的亲属关系远近及尊卑,来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本质是维护家族的等级制。

二、解答

(一)、简述《开皇律》的立法成就

在中国古代史上,开皇三年改定而成的《开皇律》,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其成就和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篇章体例更加简要

《开皇律》十二篇的篇名依次是: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

中国古代刑法典的篇目体例,经过从简到繁、从繁到简的发展过程,《开皇律》的十二篇标志着这一过程的完成,显示了中国古代立法技术的进步和成熟。这种十二篇的体例,后来被唐律所沿用。

2、刑罚简明宽平,确立封建制五刑

隋朝在《开皇律》中首次正式确立了轻重有序、规范而完备的封建制五刑体系即笞、杖、徒、流、死,其中,死刑分斩、绞两种;流刑自一千里至二千里分为三等,每等以五百里为差;徒刑自一年至三年分为五等,每等以半年为差;杖刑自六至一百分为五等,笞刑自十至五十分五等,每等均以十为差。这种刑罚体系与残酷的奴隶制五刑相比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顺应了中国古代刑罚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发展趋势。封建制五刑自此时确立后直至明清,一直为后世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成为其法典中的一项基本制度。

浅析我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

浅析我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

浅析我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

[摘要]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的理论对我国古代法律的影响很大,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被直接纳入很多的法律制度之中,由此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塑造了我国古代法律“伦理法”的性格。文章就是通过对儒家思想和中国古代法律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作出介绍。

[关键词]儒家思想;中国古代法律;法律儒家化

法律是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我国古代自从国家出现后,统治阶级就开始通过国家机关制定法律,建立法律制度。自夏商周到明清,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古代法律制度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内容丰富、沿革清晰、特点鲜明的法律体系。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创立。孔子研究总结、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儒家传统的思想文化,形成了一套全面、完整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1]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不仅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而且对全世界尤其是东亚都产生过非常深远的影响。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后,历朝历代的儒学家们根据各自所处的不同时代的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改造和完善,不断地丰富和充实,形成了对中华民族影响最为深刻的儒家思想,这不仅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更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一、我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开端——“引礼入法”

“礼法”二字是用来描述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法律之间关系的最贴切的词语,中国古代法律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礼与法的相融合和渗透,并由此形成极具特色的中华法律文化。“引礼入法”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开端,从战国末期开始,到秦汉之际形成,到汉武帝时最终确立,再到隋唐时期的成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一千多年的曲折、渐进的发展,最终形成自己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中国古代法律系统。[2]

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

儒家的法律学说侧重讲求“宽猛相济”,“恩威并施”的综合治世艺术,董仲舒在孟,苟的基础上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学说,并对儒家思想改造以迎合统治者的需要,加强专制,使其成为了社会正统思想和法律思想。后世儒学随社会发展不断改进,一直统治中国千余年,其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在各方面均有体现。正视这种影响对了解我国法律思想发展脉络和当今法制发展则具有重要意义。

一、儒学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

(一)对法律指导思想的影响

先秦时儒家的法律思想基本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来“礼制”和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维护礼治,重视人治的法律观点。最为重要的是孔子提出了“仁”的观点,基于此呼吁“为政在人”“德主刑辅”的观点。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学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德主刑辅”的法律指导思想一直保留着,从汉朝“大德小刑”到唐朝“德刑并用,以德为主”再到明清“明刑弼教”,中国的法律精神自然和谐,以人为本是没有变化的,这也是其区别于西方法律思想的鲜明特征。

(二)对法律制定的影响

1.刑法上

中国传统法律步入封建社会尤其是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后,根据德主刑辅的原则,刑法原则基本上秉承了“恤刑慎杀”的指导思想。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废除肉刑,这是儒家人治对法律的具体影响。此外,刑名的减少,封建制五刑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以及加役流,死刑复审的创立无不闪耀着当政者以民为本的儒学思想。

儒家法律思想对古代刑法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其家庭本位的观点对使古代法律伦理化。孔子从“亲亲”的家庭主义原则出发,提出了“父子相隐”,这不仅是引礼入法的表现,也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刑法适用与诉讼。从以后的封建法典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带有明显亲情原则的刑法规定,如“亲亲相隐”“存留养亲”“宽纵复仇”。此外,这种法律思想还体现在男尊女卑对法律适用的影响以及爱护老幼的人本色彩。

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特征

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特征

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特征

1.五德十二时辰的法律态度:在中国古代的法律观念中,有一种以天文地理为基础的宇宙观念,即五德十二时辰的观念。五德指的是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十二时辰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照这种观念,中国古代人们认为人类活动和社会秩序受到五德十二时辰的影响。因此,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中出现了按照五德十二时辰来制定法律的思想和实践,例如明代的《六替永时则》就是按照五德十二时辰来制定的法律。

2.仁义的法律精神: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中,强调仁义的法律精神。仁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也被看作是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原则。在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中,法律不仅仅是为了惩罚犯罪行为,更重要的是通过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弱者,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这种法律精神体现在古代法律制度中的各个方面,如明代的《大明律》中就有许多条文强调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3.儒家思想对法律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中,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思想主张道德责任的履行和个人的道德修养,这种思想渗透到了古代法律文化中。根据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法律不仅仅关注实际成效,更注重道德的引导和教育意义。例如,古代的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的《礼记》和《仪礼》都有详细规定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法律义务。

4.教化的法律观念: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中,存在着一种教化的法律观念。古代统治者相信通过法律可以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起到教化的作用。因此,在古代法律制度中,有很多法律法规对于道德教化和身份修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明代的《大明律》规定了严格的道德

对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评价

对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评价

对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评价

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是指在古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法律制度逐渐

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塑造,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法律体系。

对于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首先,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儒家思想强调秩

序和稳定的重要性,注重社会道德规范和人伦关系的维护。通过将儒家思

想融入法律体系,可以引导人们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并维护社会正义。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如仁、义、礼和智,对于塑造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

道德具有重要的影响,从而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维护与和谐发展。

其次,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有助于确保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儒家思想

强调君臣、父子、兄弟等人伦关系的规范和恪守,提出“君权神授”和

“人君圣明”的观念,主张君主统治的合法性需要有道德修养和责任感的

支撑。这种观念在法律制度的塑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君主制提供了道

德合法性的基础,也为国家法律体系的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第三,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有助于法律的人性化。儒家强调人的价值

与尊严,主张“养育天下”,即对人民的保护和关爱。通过将这种关怀融

入法律体系中,可以使法律更加注重人民利益、人道主义精神和公平正义

的追求。例如,古代中国的法律注重求情制度,允许被告在法庭上陈述自

己的情况,并且考虑到情节轻重来进行量刑,体现了一定程度的人文关怀。

第四,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一方面,儒家

思想对于强调社会秩序和稳定,可能过于重视权威和传统,忽视对个体权

益的保护。另一方面,部分儒家思想强调等级制度和等级差异,可能容易

浅谈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法律的关系

浅谈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法律的关系

浅谈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法律的关系【摘要】

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法律密不可分,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法律体系。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礼制,这对古代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仁爱与法治的关系促进了法律的公正和人性化,礼制与法律的衔接使法律更具社会规范性和文化内涵。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法律也对儒家思想进行了规范和引导,保障了社会秩序和稳定。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法律的互动关系依然持续,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仍在不断延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与法律共同构成了一种复杂而统一的法治体系,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关键词:儒家思想,古代法律,仁爱,法治,礼制,法律体系,互动关系,持续影响。

1. 引言

1.1 儒家思想与法律的关系

儒家思想与法律的关系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古代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制和道德规范,这些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法律并不是独立

于儒家思想之外的存在,而是与之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儒家思想倡导的仁爱和礼制被纳入法律之中,从而塑造了中国古代法律的特色和风貌。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也对儒家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其在社会中发挥更为深远的作用。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法律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律体系。在当今社会,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依然存在,并且仍在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法律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

古代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法律思想的主

要内容包括对人的道德修养、社会秩序和政治治理的思考,体现了

儒家对于法律与道德、政治与伦理的辩证统一。在儒家法律思想中,儒家经典中的《论语》、《孟子》等著作对于法律的功能、价值和

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独特的法治理念和制度建构。

首先,儒家法律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儒家重视个体的修身

养性,提倡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在儒家看来,法律的

作用不仅在于惩罚和约束,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人们的道德行为,

使人们自觉遵守法律,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因此,儒家法律

思想强调了法律与道德的内在联系,认为法律应当以道德为基础,

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儒家法律思想注重社会秩序的维护。儒家认为,社会秩

序是法律的基本功能之一,法律的存在和实施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

定和秩序。儒家经典中多次提到“安民”、“治国”等概念,强调

了法律的治理功能,主张通过制定公平公正的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的利益和权利。儒家法律思想认为,法律应当是社会秩序

的重要保障,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

再次,儒家法律思想关注政治治理的理念。儒家经典中对于政

治治理的思考贯穿始终,提出了“仁政”、“民贵君轻”等理念,

强调了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儒家法律思想主张君主应当以

仁义为本,依法治国,尊重民众的权利和利益,使政治权力得到合

理的制约和约束。儒家法律思想认为,政治治理应当以法律为准绳,以德治国,实现君民和谐共处。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一、儒家法律文化

儒家法律文化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之一、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

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儒家注重德行教化,强调人伦关系和

道德规范。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男尊女卑、父慈子孝、君臣忠诚等儒

家价值观都被反映在法律制度中。例如,中国古代的家法制度中,严格规

定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基于谦恭、孝顺和忠诚等儒家道德

观的行为规范。

二、道家法律文化

道家法律文化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思想

强调自然法则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体现了对自然

法则的尊重和追求“无为而治”的理念。例如,在中国皇权专制制度下,

君主通过宏观调控来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以实现天人合一的目标。

三、法家法律文化

法家法律文化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家思想

注重权威和法治。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法家的观念得以体现。例如,

中国古代的律法严明,对违法行为进行严惩,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法家法律文化也强调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注重制度的严密性和规范性。

四、民间法律文化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还存在着丰富多样的民间法律文化。中国是一个

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民族和地区都有各自的传统法律文化体系。

例如,藏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法律文化,体现了不同民族和地区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承载了丰富的思想和价值观,对中国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以人伦关系为核心,注重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强调治理的效果和实际效果。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精神,以合法合规、诚信公正的态度对待法律,推动法治建设和社会进步。

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及其影响

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及其影响

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及其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被广泛接受并成为国家的官方思想,因此,儒家的伦理观念和道

德准则也渗透到了法律制度中。

首先,儒家化的法律强调家庭伦理和家族关系的重要性。家庭是儒家

思想中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家族关系被视为重要的纽带和道德的根基。因此,古代中国的家庭法律制度非常重视维护家庭和谐和家族的传承。例如,婚姻法律规定了夫妻之间的义务和责任,维护了家庭的稳定。继承法也注

重传统家族的延续,继承权在家族中的先后顺序和亲属关系中有明确规定。

其次,儒家化的法律强调社会伦理和公共秩序的维护。儒家思想强调

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服务社会的义务,因此,法律也体现了对公共秩序和社

会和谐的重视。古代中国的刑法和治安法律规定了种种罪行的惩罚和处罚,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共秩序。同时,法律也鼓励个人尽忠职守、

奉公守法,并对道德行为和奉献给予褒奖和保护。

最后,儒家化的法律强调仁义和公正。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和人伦

关系,追求公正和仁爱。因此,法律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注重公正和正义,并以仁爱之心对待被法律涉及的个人。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包括了许多民

事法律和商业法律,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易,鼓励人们以仁爱之

心对待他人,并追求公正和公平。

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儒家化的法

律加强了家庭和家族的地位,维护了传统家族的稳定和延续。这使得中国

的家族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并对社会结构和家庭价值观产生了影响。其次,儒家化的法律强调了社会秩序和公共道德的维护,促使个人尽职尽责,奉

总结儒家法律思想

总结儒家法律思想

总结儒家法律思想

儒家法律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法律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法律思想以孔子及其弟子所倡导的仁爱之道为核心,强调人伦关系和道德价值观在法律制度中的作用。儒家法律思想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儒家法律思想注重人伦关系的维护。儒家思想强调家庭伦理、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儒家认为,人的伦理关系是法律制度的基础,通过道德教育和礼仪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儒家法律思想对于人伦关系的维护起到了重要作用。儒家思想强调“好

人治国”、“以德化人”,要求国家法律制度从德治的角度来培

养人们的良好道德品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其次,儒家法律思想注重人性的教育与改造。儒家思想主张“人皆有性”,认为人性本善,但受到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人性容易出现偏差。因此,教育是重塑人性的主要途径。儒家法律思想强调道德的教育和法律的教育相结合,通过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正确的法律观念,引导人们向善向义。儒家思想重视教育的重要性,推崇礼仪教化,注重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再次,儒家法律思想倡导君臣关系的规范化。儒家思想将君主和臣民的关系视为一种伦理关系,强调君主在治理国家时应符合仁爱之道,以身作则,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同时,臣民也应服从君主的统治,尊重君主的权威,并以道德约束自己的行

为。儒家的君臣伦理观念影响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使其更加注重规范君臣关系,建立了一套相对公正且适用的法律制度。

中华法系的内容和特点

中华法系的内容和特点

中华法系的内容和特点

中华法系的内容和特点

概述

中华法系是指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法律制度体系,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法律制度为基础的独特法律体系。中华法系包括了大陆法系、港澳法系和台湾法系,虽然各自有所不同,但都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法系的影响

1. 儒家思想对中华法律制度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华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仁爱”、“正义”、“礼教”等观念,这些观念在中国古代就已经被运用到了司法实践当中。例如,在古代中国,刑罚不仅仅是为了惩罚犯罪者,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并且改正过来。这种以教育为主导的刑罚思想也被称为“教育刑”。

2. 道家思想对中华法律制度的影响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这种思想也被运用到了中华法律制度当中。在中国古代,法官们不仅要依照法律规定来审判案件,还要考虑

案件当事人的实际情况,根据情况做出合理的判决。这种以人为本的

审判方式也被称为“人本主义审判”。

二、中华法系的特点

1. 法律制度体系的多样性

中华法系包括了大陆法系、港澳法系和台湾法系,每个地区都有自己

独特的法律制度。例如,在大陆地区,中国采用了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在香港和澳门地区,采用了英国传统的普通法和自由贸易港口特殊经

济地位下所需要的一些特别规定;在台湾地区,则更多地继承了中国

传统文化。

2. 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中华法系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中华法系

所采用的一些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念上。例如,在中华传统文化中,

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制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制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制的影响

摘要:儒家思想包含内容丰富的以“礼治”和“德治”为核心的法律思想。随着古代礼、法关系由分立、对立向合一的演变,中国法律在礼法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确立了其在封建正统思想中的权威。春秋决狱是中国法律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之为开端,儒家思想在官方的认同和儒学大师的推动下全面贯注到法律中。中国法律儒家化从两汉发端,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深入发展至隋唐时期最

终完成,对中国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思想礼法融合春秋决狱中国法律儒家化

中国几千年的法制,沿革清晰,内容丰富,特色鲜明,自成体系,素有中华法系之称。中华法系从表及里贯注着儒学的精神,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包涵着丰富的伦理观和法律观。礼作为中国法文化的核心,为整个社会规范和行为确立了明确的标准。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学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法律化。儒家思想成了封建法律的灵魂,法律成了维护礼的工具,礼成为制定法律、执行法律的指导。“春秋决狱”是礼法融合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开端。从此,中国法律被儒家思想改造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以“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结构为形式的伦理法,使中国封建法律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其统治效能,[1]对中国法制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封建法制史中的儒家思想之起源

儒家思想这一中华文明智慧的明珠产生于先秦的春秋战国之际,其缔造者是历朝历代中国文人膜拜的孔子,当时社会处于从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的剧烈动荡时期。在思想领域,西周以来的天赋神权观念已经动摇,反映并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也已崩溃。孔子对这些变化嗤之以鼻,希望恢复周代以礼为准则而构筑起来的社会制度,及其于这种制度而产生的社会秩序。为了这一目的,孔孟推出了“五常”之一儒家思想核心——“仁义礼智信”,其中“仁”指的是仁爱之心,施于政治便成为仁政,“义”指的是公直、正义,“礼”则指的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和家庭理规范,“智”则指的是智慧及其运用,而“信”则指信用、信誉。该五常及孟子加之以“勇”被后世儒家弟子奉为常理,常理——即不可违反的真理,时时刻刻都要遵循的定理。而在后世从政的儒家学者更是将这种信条施之以政,如“仁政”、“德王天下”更出现了后面的“引礼入法”。但以“礼”做为社会行为规范在那个思想动荡,战乱纷争的时代显然是不实际也不可能的。于是经过战乱过后,秦因其商秧变法而产生的强大国力统一中国脱颖而出,秦统治者所器重的法家思想给其带来了迅速的崛起,但也因其统治的残酷而迅速瓦解,因其统治者倾向于法家思想也同时给儒家思想以——“焚书坑儒”这一重创,到了汉代,经大儒董仲儒,才又将儒家思想重新振作,并成统治者和社会的主流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影响

宗法以血缘为纽带,一个典型的宗法制社会中,所有的人都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被组织在一定的亲属集团如家庭、宗族之中。以血缘关系结成的家是社会的基本细胞,而家的无限扩大便构成国,它同样是宗法性质的。

中国古代社会又是等级制的社会,即所有的人都按其所处社会经济地位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依等级的高低卑尊分享政治、法律上的权力。宗法社会是一个以维护尊卑伦常为要义的等级结构,而等级特权既是宗法制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和巩固宗法制度。宗法等级特权观念扩展和渗透到社会关系的各个领域,司法领域尤然。

梅因:“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这里所说的“身份”是指个人对父权制家族的依附关系。在以身份关系为基础的社会里,身份是一种先赋的、固定不变的条件。人们一旦获得了某种身份,也就意味着他获得了与此种身份相适应的种种权利。而“契约”则是民事主体自主地设定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一种协议。在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中,个人可以通过签约为自己创设权利和义务。作为一种合意,其本质是平等、自由。“从身份到契约”标志着个人不断地从血缘家族团体束缚的身份化状态中解放出来,进入由自由契约所规范的人格状态。中国法制近代化的演变,正是一种从家族本位为核心的身份法向权利本位为核心的契约法转变的过程。

民事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民事法律制度、理念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惯性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作为规范人们日常生活法律,与其他法律相比,民法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关系最为紧密。由于民法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关系,民事法律制度、理念的形成往往与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习俗密切相关。

与儒家思想相关的民事法律制度:

(一)对婚姻家庭制度的影响

离婚的家族本位思想。离婚在古代也称做“绝婚”,即断绝二姓姻好的意思。中国古代的离婚大抵有两种形式:法定弃妻、强制离婚,协议离婚。“七出”虽是丈夫弃妻的法定离婚条件,但其基本精神仍是从家族利益出发的。“义绝”,是指夫妻之间的恩义已绝,因此法律规定这种婚姻关系必须解除。如果这种婚姻不自动解除,国家就要强迫解除并给以惩罚。最早见于唐律,《唐律·户婚》规定:“诸犯义绝者离之,违者徒一年。”发生义绝的情况都是亲属间互相侵犯的行为,强制离异仍然是以家族为中心,为维护封建伦常观念和封建家庭秩序而设的。

(二)对继承制度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继承”一词,不单纯是指财产继承,还包括身份、地位的继承。继承也不仅仅是一种权利的承继,还包括祭祀祖先、延续宗族血脉的义务承担。古代以宗祧继承制度为主,财产继承附见于

内,继承法律关系突出反映了家族本位思想。

1、继承法中家族本位思想——身份的嫡长子继承。

“宗”字的意思是祖先、祖庙;“祧”字特指远祖之庙。宗祧继承是宗法社会制度的产物,是以嫡长子继承为中心的一种宗族身份的继承。这种继承以嫡长子为主要继承人,有子立长,无子立嗣来确定宗祧继承者。祭祀、供奉祖先;延续祖先香火、血脉;乞求祖先的护佑;使家族、宗族发扬光大作为宗祧继承的基本宗旨和目的,使得继承中更多的是体现一种义务和家族的利益。

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早在西周就已经确立,后世长期沿袭一直作为身份继承的原则。中国古代家庭实行一妻多妾制,导致一个家庭中子女同父异母的现象,嫡长子继承制便应运而生。就诸子来说,嫡子为正妻所生子,庶子为妾所生子,法律上严格区分嫡庶实际上是在家庭内部建立一种伦常秩序,这种秩序是维护家庭内部稳定所必需的。所以,嫡长子继承制对于确定诸子间的名分与权利,解决家庭内部秩序的混乱和争斗有着实际的作用。法律对于祭祀身份继承人的选定顺序作了严格规定,违反法定顺序的要受惩罚。如《唐律·户婚》规定:“诸立嫡违法者,徒一年,即嫡妻五十以上无子者,得立庶以长,不立长者亦如之。”中国古代定礼制律来确定身份继承,乃是从祭祀祖先、延续血脉的宗法家族思想出发,延续家族血脉构成嫡长子继承制的核心。

嫡长制身份继承思想贯穿于各个历史时期,为了防止家庭绝嗣,在没有符合立嫡条件的亲生嫡庶子孙的情况下,派生出了立嗣、兼祧、

归宗等一系列继承行为和制度。祭祀身份的继承关涉家族或宗族的延续,异姓外族是不能继承宗祧的,《左传》曰:“非其族类,神不歆其祀”。由于异姓之男非我族类,因此,继承者必须是同宗昭穆相当者,也就是立同宗相应辈分的人作为继承人,以此保证祭祀祖先、血脉延续的正统性。家族本位思想在身份继承上体现的尤为突出。

2、继承法中的均衡思想——财产的诸子均分。

宗祧继承是以祭祀祖先、延续血脉为内容和宗旨一种身份继承,而财产继承则是继承制度中最具实质内容的部分,是遗产转移的实质。古代财产继承与宗祧继承特别是立嗣、收养、归宗等现象同时存在时,财产继承就要受宗祧继承的制约。这时宗祧继承成为财产继承的前提,只有取得宗祧的身份,才能继承财产。而“诸子均分”主要反映嫡庶子之间的家产继承方式,财产分配的均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血缘亲情与财产利益的和谐统一。

“诸子均分”,指所有儿子平均分配家产的方式,是基于直系血缘关系的男子单系继承制,所有儿子不论长幼、嫡庶,原则上都有相同的家产继承权。1中国古代基于伦常的考虑在身份继承上严格区分嫡庶,但在财产继承上却实行“诸子均分”的绝对平均主义,就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①是由于诸子与父亲的血缘关系度是相同的,均系直系血缘关系,也是最纯朴的亲情关系。为了避免“情与利”的尖锐矛盾,在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即家产析分时,尽量采取合乎情理的平

11“诸子均分”,一般是嫡庶子继承份额相同,而私生子只能继承其一半的份额。明清法律都规定:“奸生之子,依子量与半分。”在无亲生子的情况下,嗣子与私生子平分财产;如果嗣子也没有,私生子才可以继承全部财产。

均方式,诸子人人有份,连庶生子也一视同仁,使亲情与财产利害的矛盾得到有机统一。②儒家的中庸之道理论尤其强调即“中和位育”,位者安其所,育者遂其生,不过分奢求,更不能让利欲压倒亲情。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并认为“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2将财产的均衡作为维系家族人际关系和稳定的重要手段,也使得温情脉脉的人伦主义精神在物质上有所附着。所以,自秦汉以后,在财产继承方面一直贯彻“诸子均分”的原则,诸子在遗产面前一律平等。人人有份,个个相同,遗产按照儿子的人数均分成几份,再由诸子抽签确认。“诸子均分”原则作为家产继承的法定原则,分家不均则会被视为不仁不义,为人所不齿,同时也属于违法行为。《唐律疏议》中规定了家产析分不均的处罚方法:“同居应分,不均平着,计所侵,坐赃论减三等。”明代也有相似规定,“若同居尊长应分家财不均平者,罪亦如之。”不论老少,凡分家不均、多占家产都被视为与偷盗相近的罪过。

中国古代家产继承实行“诸子均分”也带来一定的负面效果。一方面使得遗嘱继承在继承制度中一直被忽视,尤其是份额不均的遗嘱完全不被认可,被继承人的意志和权利在继承制度中无法得到体现。另一方面,“诸子均分”的家产继承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梁漱溟先生曾指出:“西洋为什么能由封建制度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呢?即是因为长子继承制的缘故,——因为长子继承制,所以在封建制度中已为他造成一个集中的力量,容易扩大再生

2《论语·学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