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新理念 全书简要(一至三章)
《教育新理念》word版
教育新理念》复习资料
第一章课堂教学的革命
第一节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一、创造力是人人具有的天然禀赋
创造、创新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创新是个体意义上的创新,而不是种系意义上的创新,也就是说,创新不创新是就他个人而言的,而不是与别人比是否有所创新。从个体思维发展的角度说,一名小学生发现了他个人未曾发现的东西,与科学家发现了人类未曾发现的东西,是等价的,虽然在社会价值上他们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我们并不期望中小学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我们却希望或者是要求学校、教师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可能,而且非常必要。因为如果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从小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就会逐渐地受到抑制甚至丧失。这样的学生,要想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就困难多了,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说,创新更在于创新意识、创新个性的培养。现实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快,我们的学生走向社会以后,能不能成为社会的主人,能不能在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中有自己的独立位置,关键在于能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不断变化。这种适应绝不是消极的、被动的适应,而是主动的、创造性的适应。
创造性并不神秘。求异思维的冲动和能力,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与生俱来的禀赋,是人生下来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的天然保障。它与人的智力水平并没有简单的正相关,而更多地与文化习惯、与教育影响相联系。
二、创造始于问题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早在20世纪3 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
教育新理念(第3版)
作者介绍
这是《教育新理念(第3版)》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第一章课堂教 学的革命
4
第二章学科教 育的新视野
5
第三章教学方 式的变革
1
第四章创新人 才的培养
2
第五章对理想 教育的追求
3
第六章校长的 文化使命
4
第七章教育家 的诞生
5 第八章面向
2030的教育改 革
第一节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第二节化结果为过程的教学 第三节以综合为导向的教学 第四节研究性教学 第五节追逐知识前沿的教学 第六节课堂教学的悖论
第一节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 第二节社会理想主义的教育观 第三节科学主义的教育观 第四节人文主义的教育观 第五节钟摆与融合
第一节教育的当代使命 第二节决胜未来的三种核心能力 第三节批判性思维是核心素养的基础 第四节学校教育的结构性变革 第五节办有选择的教育 第六节校长的第一使命 第七节把学校办成有文化的地方
读书笔记
新版增加了未来对教育的挑战,观点和理念都新颖,做老师或想做老师的,值得一读。 看到第一章第一节时,就决定了买了纸质书,非常有意义,每一节都值得深思。 看这本书初衷,不是老师不是家长,只是单纯的对我国现行的填鸭式流水线式教育有那么点担忧、好奇和改 革期待。
目录分析
1
再版前言
2
新版序言
现代教育理念[1]
现代教育新理念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它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打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健康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和选拔教育;同时它面向学生德智体美心(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而不是只训练学生怎样应试。素质教育也要、而且应该提高学生应该的能力,但它不单纯以此为目的。它要在提高学生应试能力,追求更多学生升学的同时,更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法制纪律、心理人格、意志品质、健全体魄、生活技能、适应环境、交往共处等等素质的锻炼培养。其中,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求未知世界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也就是我们说的教育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学校教育理念
精彩人生从这里开始将教育延伸到出生的那一刻…….
以人文情怀奠基孩子未来。
有了爱就有了教育。
以德辅幼,始基之矣启迪幼儿完美心。
用爱关注成长细节,用心捕捉教育瞬间。
梦想世界成就孩子灿烂一生。
守护孩子唯一的童年。
让孩子在关爱中健康和谐成长;让孩子在赏识中自主互动学习;让孩子在探索中主动把握未来。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开启孩子一生爱的旅程。
给孩子一种环境,让他去感受;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去体验;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去解决;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往前走。
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
全脑开发,全程关爱创意阅读,终生受益。
我们发现孩子孩子发现世界。
《现代教育学新论》教学大纲
《现代教育学新论》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学习目标:
本章是认识教育的起点,从整体上鸟瞰式地把握教育要素、结构及发展脉络是本章是本章的重要学习内容。本章涉及不少教育方向的基本概念,这是构建整体认识的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达到掌握教育的基本概念及构成要素,理清中外教育及教育学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而对教育及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有新的认识。
复习思考题:
1.辨析“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就有阶级性”。
2.辨析“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
3.简述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4.教育学史上关于“教育问题”的论争中的几种观点?你有何述评。
5.请说出:(1)两本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方面的论著(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后的三本有影响的教育专著。
6.试述西方国家的“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
7.简述中国历史上“教育学”概念的出现与发展。
8.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
9.试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10.简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第二章教育目的
学习目标:
理解教育目的对于确立教育观具有重要意义。学习完本章后应能清楚表述教育目的的内涵,并了解教育目的的功能及价值取向。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变化,正确表述当今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同时,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渊源、科学含义、具备的社会条件以及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各组成部分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
1、辨析“教育目的实质表现为教育功能。”
2、判断“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目标”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
3、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当代教育新理念》辅导课件
(5)关注生命教育的层次性
(二)生命教育的构建
1、观念的深层嬗变 我们需要还原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赋予其个体生命发展的自主权,让 其主动发展,自主选择,关注其精神生活,拓展其精神空间,培育其生命情感 2、思维范式的转换 抽象→具体,封闭→开放,现实→未来 3、生命情感氛围的营建 营建理性的生命情感氛围,积极让生命情感引人振奋、达观、向上、充满朝气, 把人引向与周转世界的活泼交流,成为人生动力与光明之源。
兖州市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辅导 教师培训班 《当代教育新理念》
辅导教师:蔡绪太 2005年8月17日
《当代教育新理念》
◆引论 ◆第一章:当代世界教育发展概述 ◆第二章:主体性教育 ◆第三章:生命教育 ◆第四章:创新教育 ◆第五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第六章:生活教育 ◆第七章:活动教育 ◆第八章:尊重的教育 ◆第九章:建构主义理论 ◆第十章:多元智能理论
当代教育新理念1
引论
1、认识狭窄化所谓狭窄化,就是把“基础”具体理解为学好学校开设的主要科目,它们往往是那些要考试的、知识性强的,如语文、数学、外语等,或者是当前社会上较重视和强调的,如计算机等。不少人还认为,加强了外语和计算机教学,就算体现新的基础要求了。
2、认识短期化所谓“短期化”,是指强调基础教育对近期的、可测量的考核、评比标准的满足。比如,把学科教学的价值定在考试成绩提高,把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对准文明评比;把教育质量等同于升学率等。其结果是丢失了中小学教育更为根本和长远的价值——对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发展的奠基性价值。
3对于现代基础教育的价值定位问题,我们应树立科学的基础观①基础教育必须面向未来、突出创新②基础教育必须全面、适度③基础教育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性发展④基础教育必须具有社会性
第一章当代世界教育发展概述
4当代世界教育的发展(一)当代世界教育的背景(二)战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三)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5.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改革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都有所不同,但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特征:(1)进一步加强教育同现代生产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提高教育的效率和效益,使教育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2)以提高质量为中心。世界教育正由重视数量增长向全面重视质量提高的新时代的转变;(3)改革课程和教材,增强教育内容的适应性:(4)重视道德、文化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和谐的发展;(5)普遍重视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工资待遇。
6填空:重点改进各级学校的数学、自然科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即所谓“新三艺”的教学。
教育新理念
《教育新理念》复习资料
第一章课堂教学的革命
第一节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一、创造力是人人具有的天然禀赋
创造、创新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创新是个体意义上的创新,而不是种系意义上的创新,也就是说,创新不创新是就他个人而言的,而不是与别人比是否有所创新。从个体思维发展的角度说,一名小学生发现了他个人未曾发现的东西,与科学家发现了人类未曾发现的东西,是等价的,虽然在社会价值上他们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我们并不期望中小学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我们却希望或者是要求学校、教师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可能,而且非常必要。因为如果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从小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就会逐渐地受到抑制甚至丧失。这样的学生,要想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就困难多了,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说,创新更在于创新意识、创新个性的培养。现实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快,我们的学生走向社会以后,能不能成为社会的主人,能不能在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中有自己的独立位置,关键在于能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不断变化。这种适应绝不是消极的、被动的适应,而是主动的、创造性的适应。
创造性并不神秘。求异思维的冲动和能力,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与生俱来的禀赋,是人生下来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的天然保障。它与人的智力水平并没有简单的正相关,而更多地与文化习惯、与教育影响相联系。
二、创造始于问题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
当代教育新理念(个性教育)
美国人从小就牛
没有人生下来就“牛”。美国人的牛气,是熏陶出来的。 女儿小的时候,我带她去学棒球。和她一起的还有一些美国女 孩。只要小孩挥一下球棒,一旁观看的大人就会发出赞叹:“太好了, 真了不起。” 轮到女儿打球了,后面的小女孩扔给她一个球,她没击中,再 来一个球还是击不中。我站起来,急了,大声喊:“路易莎,好好 打!”哪知道教练喊的却是:“试得很好!再试一次!” 女儿失败了一次又一次,教练说了一次又一次:“试得很好, 再试一次。”我也跟着学会了:“试得很好,再试一次。你能够做 到!” 直到女儿最终击中了一次,大家都给她鼓掌。教练高兴地说: “路易莎,你真棒!”
在教师的意识中学生是龙,于是他们就成了龙;在教 师的意识中学生是虫,他们也许真的会变成虫。
(“皮格马利翁效应”)
一个名叫 多萝茜•洛•诺尔特 的西方学者说得好: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 鼓励 之中,他就学会了 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 忍耐 之中,他就学会了 耐心。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 表扬 之中,他就学会了 感激。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 接受 之中,他就学会了 爱。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 认可 之中,他就学会了 自爱。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 承认 之中,他就学会了 要有一个目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 分享 之中,他就学会了 慷慨。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 诚实 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别人。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 友爱 之中,他就学会了 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 真诚 之中,他就会 头脑平静地生活。
第九章 当代教育新理念
二、学习教育新理念的意义
(一)对于个人而言,教育新理念是促进人 主动发展的动因 (二)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教育新理念是 其进行教育反思和教育实践的支柱 (三)对于教育的发展而言,教育新理念是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动力 (四)对于教育的社会作用而言,教育新理 念是教育发挥独立社会功能的体现
(一)全民教育理念形成的背景 (二)全民教育的内容 1.全民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完全的教育机 会平等,保障世界上每一个人的教育权利的 实现,也就是说人人接受教育,教育面向一 切人。 现阶段全民教育的基本内涵是:普及初等教 育、扫除成人文盲,这不仅依靠国家内部力 量的强化,也需要国际力量的监督和协助。
交往教育理念的基本观点
交往教育批判了传统的教育观,强调教育的本质是交 往 交往教育批判了传统师生二元对立的师生观,强调师 生的平等交往 交往教育批判了传统的单向交往观,强调师生互动, 更突出生生互动 交往教育批判了单一的知识传授观,强调丰富的交往 内容 交往教育批判了传统的知识媒介观,强调丰富的交往 媒介 交往教育批判了传统的教育目的观,强调个体的独立 性与交往能力
(二)教育理念的价值
1.反思作用:教育理念往往就是对优秀教育经验特别是自己 的成功经验的高度概括和系统化。 2.激励作用:理念是坚信不移的判断和看法,其中不仅蕴涵 着人们的理性智慧,能感染和激励人们去为理念而奋斗。 3.约束作用:教育理念约束着人们不做与理念不符的行为, 否则就会心里不安。 4.指导作用:教育理念是人们教育言行的指南,先进教育理 念才能有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5.创新作用:不论是寻求理念的过程,还是理念确立后的行 动都能引导人们破旧立新,促使人们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去追 求更真更善更美的结论,追求更高的价值和更有效的手段。
教育新理念
二、没有氧气就不能燃烧吗? (略) 三、牛顿力学可靠吗? (略) 四、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等于180度吗?
五、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
知识是人们认识的结果,是已经获得的 结果,也是已经过去的结果。 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 态延伸。 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 识变成智慧。
第二章 课堂教学的革命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也是教育改革的原点.
第一节 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一、创造力是人人具有的天然禀赋 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创新是个 体意义上的创新. 中小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可能, 而且非常必要。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说,创新更在于创新 意识、创新个性的培养。 创造性并不神秘。
叶圣陶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 就说过:“教育的最后目标却在种 种境界的综合,就是说,使每个分 立的课程,所发生的影响,纠结在 一块儿,构成个有机体似的境界, 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在其中。”
它对教师提出了三个相关的要求:
第一,教师综合意识与综合知识的自我更 新; 第二,培养教师的大学改进课程结构,跨 越学科界限,拓宽学术视野,培养适应综 合性教学的新师资; 第三,改进教师在职培训的内容结构,突 破单科进修的固定模式,为教师的跨学科 进修提供机会。
当代教育新理念
(四)创新教育的实施原则 • 个性化原则; • 自主性原则; • 探索性原则; • 开放性原则; • 民主性原则; • 实践性原则。
谁 掌 握 了 教 育,谁 就 赢 得 了 21 世 纪!
四、多元智力理论: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
(一)提出的背景 • 对传统智力观的质疑:认知智力、智商测定。 • 社会发展的需求:科学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 对人才要求既博又专。 • 科技竞争的直接产物:美苏争霸是直接动因。 (二)理论依据 • 对大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大脑皮层机能定位; • 对特殊儿童的研究:神童与白痴奇才; • 对多种智力学说的研究:斯皮尔曼、吉尔福特、斯 腾伯格。
谁 掌 握 了 教 育,谁 就 赢 得 了 21 世 纪!
(二)未来教育的新使命
• 江泽民: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 识经济已见端倪,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 教育在知识经济的社会发展中,肩负着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创造型人才培养和知识创 新的新的历史使命。
(三)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
谁 掌 握 了 教 育,谁 就 赢 得 了 21 世 纪!
六、素质教育的实施 • 根据素质教育目标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弊端要改变;课程形 式: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研究性课程、 隐性课程;课程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 课程。 • 选择和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 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处理好教师主 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当代教育新理念
当代教育新理念
一、科学的基础教育观
1、基础教育必须面向未来,突出创新。
基础教育是人生接受正规教育的起步阶段,它的价值不只是满足眼前的需要,还要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当然,这里所说的“未来”,是指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和个人发展的未来,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未来社会是一个变化与发展的社会,其变化的速度、幅度和深度都远远超出以往任何时期人类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呈现加速趋势。因此,像过去那样,把继承和掌握人类历史上积累的基础性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基础教育的最重要价值的判断,显然是不够的。对于一个变动不居的社会来说,它更要求其成员具备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也只有具备这种意识和能力的人,才能在面对一个陌生的世界时不会惊慌失措,能够和善于运用自己的学习和创造能力,去解决挑战性的新问题。所以,从未来而不只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规定基础教育的“基础”之含义,要求中小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就是对基础教育“面向未来”的最基本的界定。坚持“面向未来”的思想,基础教育必须时时瞄准创新打基础,打好有利于创新的基础。因为已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就是知识创新。知识经济时代必然要求教育肩负起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新使命。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培养学生从小
学会独立思考的意识、探索真理的志向,培养学生运用获得的知识去选择、获取和吸收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那种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是专业教育的事情的观念是极端片面的,将创新仅限定为重大的发现和发明的观点也是片面的。创新能力的真正获得,首先在于创新精神、创新性格与创新习惯的养成,在于学习主体的创新精神得到充分尊重与爱护,在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
当代教育新理念简要
当代教育新理念简要
《当代教育新理念》
导学提纲
引论——根底教育价值上的科学根底观〔详见2—7页〕
1.根底教育必须面向未来,突出创新
从未来而不只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规定根底教育的“根底〞之含义,要求中小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开展奠定根底,就是对根底教育“面向未来〞的最根本的界定。
知识经济时代必然要求教育肩负起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新使命。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从根底教育抓起,培养学生从小学会独立思考的意识、探索真理的志向,培养学生运用获得的知识去选择、获取和吸收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2.根底教育必须全面、适度
这里所说的“全面〞,是相对于应试教育的“片面〞而言的,是着眼于人的终身开展和可持续开展,在知识、技能、智力、情感、意志、品德、个性等几个方面,真正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为学生一生的健康成长,打好稳固的根底。
根底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根底〞阶段,应通过具体活动开展学习指导,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根底知识,获得根底学习的根本技能,养成自觉学习的态度;应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的智能;应磨练和陶冶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的情趣;应使学生保持和增强足以承受得住未来学习和生活变化所需要的强健体魄、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从终身教育的观念和可持续开展的观念去理解根底教育,我们应把那些最具迁移性、生长性,真正属于“根底〞的东西作为学生的“精神养料〞,而把那些非根底的东西剔除出去,保证“根底〞的适度。
3.根底教育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性开展
强调根底教育要注重学生主体性开展,是为了消除现行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见物不见人,重学科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价值,轻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开展价值的
教育新理念提纲
《教育新理念》复习资料
第一章课堂教学的革命
第一节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一、创造力是人人具有的天然禀赋
1、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
2、综合国力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
二、创造始于问题
(一)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二)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
三、问题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开展问题性教学,增强问题意识、提高问题能力(一)“去问题”教育的危害(二)问题意识与问题能力的培养
1、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1)创设问题情境,活跃学生思维,诱发勤思(2)要唤醒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保护他们的好奇心,鼓励多问。
2、学生问题能力的提高
(1)授之以渔,使学生质疑有“章”可循,有“法”可依(2)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设(3)引导学生对结果质疑
第二节化结果为过程的教学
一、树立新的知识观
(一)知识是发展的1、知识的本质在于不断地推陈出新2、坚持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二)知识是相对的1、认知是受多方面因素制约的2、要树立变化发展的观念
二、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
(一)知识是过去的结果(二)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第三节以综合为导向的教学
一、世界是综合的(一)分析只是认识的需要(二)知识的割裂导致高分低能
二、知识的综合与知识的综合教育(一)专才与通才(二)高校课程综合化及其对基础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课程综合化的主张:1、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设置综合性学科3、分科课程综合化
第四节研究性教学
一、探究(研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一)探究(研究)并不神秘1、易制作、动手等2、探索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本能,研究是有层次的3、好奇心、探究心是研究性教学的心理基础4、研究就是探索事物的本质、规律和真理
当代教育新理念
当代教育新理念
一、科学的基础教育观
1、基础教育必须面向未来,突出创新。
基础教育是人生接受正规教育的起步阶段,它的价值不只是满足眼前的需要,还要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当然,这里所说的“未来”,是指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和个人发展的未来,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未来社会是一个变化与发展的社会,其变化的速度、幅度和深度都远远超出以往任何时期人类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呈现加速趋势。因此,像过去那样,把继承和掌握人类历史上积累的基础性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基础教育的最重要价值的判断,显然是不够的。对于一个变动不居的社会来说,它更要求其成员具备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也只有具备这种意识和能力的人,才能在面对一个陌生的世界时不会惊慌失措,能够和善于运用自己的学习和创造能力,去解决挑战性的新问题。所以,从未来而不只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规定基础教育的“基础”之含义,要求中小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就是对基础教育“面向未来”的最基本的界定。坚持“面向未来”的思想,基础教育必须时时瞄准创新打基础,打好有利于创新的基础。因为已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就是知识创新。知识经济时代必然要求教育肩负起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新使命。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培养学生从小
学会独立思考的意识、探索真理的志向,培养学生运用获得的知识去选择、获取和吸收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那种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是专业教育的事情的观念是极端片面的,将创新仅限定为重大的发现和发明的观点也是片面的。创新能力的真正获得,首先在于创新精神、创新性格与创新习惯的养成,在于学习主体的创新精神得到充分尊重与爱护,在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
《教育新理念》主要内容
《教育新理念》主要内容
(2010-05-18 13:59:41)
转载▼
阅读《教育新理念》一书,内容很多,涉及教育的各个层面的问题很广,其主要的内容梳理如下:
第一章,课堂教学的革命: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教育改革的原点。
第一节,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一、创造力是人人具有的天然禀赋
1、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创新是个体意义上的创新;
2、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说,创新在于创新意识、创新个性的培养。
二、创造始于问题
首先要保护好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
三、问题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四、我们到底追求什么
中国式教育: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去问题式教育)重在知识的传授。
西方式教育: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问题走出教室。(生成问题式教育)重在方法和意识的培养。
五、冲破观念障碍
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应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
第二节,化结果为过程的教学
一、知识是从哪里来的?
知识的本质不在于它的确定性和稳定性;而在于它的推陈出新。因此,科学态度好科学精神必须渗透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之中。
二、没有氧气就不能燃烧吗?
三、牛顿力学可靠吗?
牛顿理学的核心概念是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分离、互不联系的。但是其他的科学家一起经过艰苦的努力,经过思想上的不断交锋,建立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新航程。
四、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等于180度吗?
只有在思想深处认识到这种发现,只有使这种的发展的观念成为思想方法,成为思维习惯,成为生活的信念,才能自觉地不断更新知识,才能真正获得创新的精神和勇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教育新理念全书简要(一至三章)
当代教育新理念全书简要(一至三章)
/p-0833********.html
《当代教育新理念》
导学提纲引论——基础教育价值上的科学基础观(详见2—7页)1.基础教育必须面向未来,突出创新从未来而不只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规定基础教育的“基础”之含义,要求中小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就是对基础教育“面向未来”的最基本的界定。知识经济时代必然要求教育肩负起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新使命。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培养学生从小学会独立思考的意识、探索真理的志向,培养学生运用获得的知识去选择、获取和吸收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2.基础教育必须全面、适度这里所说的“全面”,是相对于应试教育的“片面”而言的,是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知识、技能、智力、情感、意志、品德、个性等几个方面,真正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为学生一生的健康成长,打好稳固的基础。基础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应通过具体活动开展学习指导,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获得基础学习的基本技能,养成自觉学习的态度;应培
养灵活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的智能;应磨练和陶冶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的情趣;应使学生保持和增强足以承受得住未来学习和生活变化所需要的强健体魄、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从终身教育的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去理解基础教育,我们应把那些最具迁移性、生长性,真正属于“基础”的东西作为学生的“精神养料”,而把那些非基础的东西剔除出去,保证“基础”的适度。3.基础教育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性发展强调基础教育要注重学生主体性发展,是为了消除现行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见物不见人,重学科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价值,轻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发展价值的弊端。强调在中小学教育价值观中注重学生生命主体性发展,就是要使每一个教师都强烈地意识到我们的教育工作直接面对生命主体,关系到人类最宝贵的财富——生命的成长。教师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要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作好教育教学工作。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主体的发展是全面而和谐的发展,而不仅仅是某些方面或部分的片面发展。只有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看成学习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真正发挥其主体性时,教育才能取得成效。若离开学生本身的积极活动,教师的一切努力终将化为泡影。4.基础教育必须具有社会性必须加强基础教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
础知识和技能,力争使课程内容及时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反映学生生活经验,体现时代特点,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一章当代世界教育发展概述第一节当代世界教育的发展(一)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背景(详见8—11页)1.科学占据社会的中心地位2.高技术产业占据主导地位3.劳动者以智力型为主4.人类活动越来越国际化5.经济竞争、科技竞争、教育竞争成为新世纪国际竞争的基本特征(二)战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详见11—16页)(三)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详见16—25页)1.教育终身化(1)终身教育的含义①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不是在正规学校结束时便告结束的,学校教育阶段只是人生在其一生中接受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教育的任务不只是传授一些现存的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习,使其在走出校门以后,也能自己去获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满足社会的需要。②终身教育应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总和。③学校教育系统内部具有互通性。学校教育结构的多样性不能变为多轨性,互不相通,堵住学生持续发展的出路,应建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允许有条件的学生从一类学校转入另一类学校学习,让接受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生都有机会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2)终身教育只是提供一种指导思想,而不提供某种固定的模式。目前,世界各国正
纷纷按照终身教育的思想来构建本国的教育体系。2.教育民主化(1)含义: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公民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教育民主化追求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成为民主化教育的主体。(2)表现:①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年限的延长。②教育机会的均等。③教育教学的民主化。3.教育个性化(1)强调个性发展是当今世界教育的共同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曾指出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并把它作为当代教育的宗旨。(2)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教育要克服目前存在的划一性、僵化和封闭性,树立尊重个人、发展个性、培养自我责任意识的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就是要使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学生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学生的个人价值。因此,个性教育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尊重个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和价值,促进人的个性自主和谐发展。(3)教育个性化含义①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尊重人和人的个性,突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②教育的个人化和个别化(包括应考虑个人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考虑个人的天赋、特长、兴趣、爱好,考虑个人的社会志向和职业选择,等等)。
③学校的个性特色(包括有个性特色的培养目标,有特色的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教师的个性,以及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等等)。4.教育信息化(1)表现方式:①多媒体技术;②计算机网络;③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④多媒体远程教学。(2)对现行教育产生的极大影响:①对教学内容的影响。使教学内容集约化、综合化、模块化,进一步加强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使之更加适合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趋势。②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实现由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向创设学习情景,学生主动探索、协商、讨论、意义建构的新模式转化。③对教学方式的影响。使教学形态由传统的班组制走向个别制,形成在人机对话的的网络中学习的新个别化教学形态。④对教师、学生角色的影响。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灌输者,而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咨询者、督促者和组织者。学生也有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发现者。教育信息化的趋势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教师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问题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相应地,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学习不再是艰苦的差事。⑤对教育目标的影响。这种更深层面的影响,主要涉及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和信息道德的教育。(3)新技术的发展必然大大改变教师的作用,但丝毫不会削弱教师的作用。5.教育国际化(1)表现:①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