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轲,字子舆,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
孟子名字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并称为
2020/4/22
列举六个历史人物Βιβλιοθήκη 排比共 1、出身都卑微
举例
同 2、经过艰苦磨练,
特 显露不凡才干。
点 3、都能担当重任,
干出一番事业。
个别到一般,就事论理
说明
天降大任,磨炼意志:思想、生活、行为。道理
益处: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
2020/4/22
个 身处困境,主观努力 人 才能奋发有为
★孟子,名 轲 ,字 子舆,战国 时 期 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 他和 孔子 并称为 孔孟 。孟子主 张行“仁政 ”,以统一天下。
★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 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仍 有积极影响。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的 书,现存 七 篇,是 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 等合著成的,南宋 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 ”之一。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
2020/4/22
集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所以
指示代词,这。使动用法,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使肤…,…痛苦
使……劳累
使……受饥饿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使……受贫困 违背 使……颠倒错乱。 用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使……惊动, 使 坚韧 2…020…/4/22
2020/4/22
吴君夫差骄奢淫逸,终输却百二吴地赴东流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方赢得三千越甲横北望
2020/4/22
课外活动
• 1、搜集古今中外逆境成才的名人事例,搜集 有关要有忧患意识的名言警句。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孟子青少年
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 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 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 人类以 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
孟子受教免休妻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向母其曰:“妇无礼, 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 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 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 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 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于是孟子自责, 不敢去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作者: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 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 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 必胜矣。
未学篇目中的孟子名言
1、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幼 吾 幼 以 及 人 之 幼。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5、老 而 无 妻 日 鳏,老 而 无 夫 日 寡,老 而 无 子 日 独 ,幼 而 无 父 日 孤,此 四 者 ,天 下 之穷 民 而 无 告 者。 6、尽 信 书 不 如 无 书。 7、富 贵 不 能 淫,贫 贱 不 能 移,威 武 不 能 屈,此 之 谓 大 丈 夫。 8
孟子故居
孟子林
孟子林亦称亚圣林,是葬埋孟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位于邹城市区东北 12公里的四基山西麓。据林内北宋景祐《新建孟子庙记》碑和孟氏《三迁志》载: 孟子林始建于景祐四年(1037年),经元、明、清历代扩建增修,至清康熙年间 已形成730亩地的规模。林内树木茂密、古老苍劲,是国内现存规模宏大、历史 悠久的家族墓地之一。1998年被定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孟子林前有狭长的神道,两侧古柏、白杨参天。神道中段有一座石拱桥(俗 称御桥),桥旁新竖有“亚圣林”行书巨碑,为国内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所书。 自拱桥向北是一条石砌甬道,直通享殿。享殿重建于明嘉靖年间,五楹,高大宽 敞,是孟氏后裔祭祀孟子的场所。殿内有供案和孟子神位,还有宋、元、明、清 碑刻9块,详细记载着历代皇帝祭祀孟子的祭文和孟子林修建的情况。享殿后即 孟子墓,高大的土冢上面绿草如茵,墓前有螭首龟趺巨碑,上书“亚圣孟子墓”,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建。 每年旧历四月初二日,是孟子林古会,成千上万的孟氏子孙和老百姓来到这 里游览、瞻拜。
《孟子两章》总结
• 正面事例:司马迁——宫刑 正面事例:司马迁 宫刑——《史记》 \\ 宫刑 《史记》 勾践——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灭吴 \\ 贝多芬,张 勾践 卧薪尝胆 灭吴 贝多芬, 海迪等 • 正反事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吴。夫 正反事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吴。 差贪图享乐,终亡国。 差贪图享乐,终亡国。
6)而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表并列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攻之(表修饰) 环而攻之(表修饰) 环而攻之而不胜(表转折,但是) 环而攻之而不胜(表转折,但是) 去之(表顺承) 委而去之(表顺承)
7)于 ) 畎亩//困 ①在:发于畎亩 困于心/征于色 征 版筑/举 ②从:举于版筑 举于士/起于鲁 起 由于,因为: 忧患, ③由于,因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天将降大任于 ④给: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对于: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 ⑤对,对于: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胡不见我于 ⑥向:胡不见我于王 仓鹰击于殿上/行十日十夜而至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 ⑦到:仓鹰击于殿上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 郢/飞于北海 飞
七、内容理解
1、孟子的文章长于言辞,多用排比, 、孟子的文章长于言辞,多用排比, 语言有气势,试举一例说明。 语言有气势,试举一例说明。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用了三个否定句构成排比句,增强语 用了三个否定句构成排比句, 强调“地利”不足恃, 势,强调“地利”不足恃,治国应靠 人和” 应实行“仁政” “人和”,应实行“仁政”, 引出主 气势磅礴的语言使说理更加有力。 旨,气势磅礴的语言使说理更加有力。
2)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 )舜发于畎亩之中,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开头列举事例有什么作用? (开头列举事例有什么作用? ) • 运用排比进行举例论证,增强语势, 运用排比进行举例论证,增强语势, 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 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 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 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 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有力证明人才是 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 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同时引出下文 议论。 议论。
寡人之于国也
三、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孟府
孟林亦称亚圣林,位于邹城市东北
孟 子 墓 碑
←孟子故里 山东邹城
孟庙亚圣殿→
←亚圣府 孟子后裔居住的地方
孟府仪门→
孟庙康熙碑亭→
←孟母林神道
时代背景: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 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 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 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 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 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 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 吾国?”(引自《史记· 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 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 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孟子》——乱世的哲思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 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 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 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论语》相 比,初具论说文的特征。 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 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 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 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儒 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就使百姓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
养生丧死无憾,(此)王道之始也。‛
•百姓对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丧(sāng) :为动用法 为----办丧事。 养生:古:供养活着的人 王道:为王之道, 始:开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精心整理-逐字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 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 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
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给下列红字注音: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百里奚举于市 行拂乱其所为 法家拂士 曾益其所不能
(quǎn)
(yuè) (gé)
xī
(fú) (bì) (zēn g)
被任用 田间 、田地 被选拔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版筑之间,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
A.开头列举6位名人的共同点:都出身卑微;都经历了 艰苦的磨炼;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得出结论:困境 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B.文章第一段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
C.“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反映了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 造就的。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 空乏(使.... 穷困缺乏) 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
性 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出(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举于版筑之间 : 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
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孟子》三章
威武不能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必先苦其心志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知识点小结——词类活用
劳其筋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其身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财资缺乏
所以动心忍性 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 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 (个别)
(一般)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客观)
(主观) (个人) 身处逆境须奋发
(正面)
结构图解
(国家) 国无忧患易灭亡
(反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心论点)
知识点小结——通假字
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
疏通文意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这。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第一章饿:使…饥饿。
空乏:使…财资缺乏。
行:指每一行为,每一件事。
拂:违背。
乱:扰乱。
所以:用来。
动心:使…心惊动。
忍性:使…性格坚忍。
曾益:增加。曾,同“增”。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
遵从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
使…迷惑
使…动摇 使…屈服
夫。”
疏通文意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 吗?(他们)一发怒,诸侯都会害怕;(他们)安 定地生活,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 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子出嫁 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 的夫家,一定要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孟子》三章 知识点
《孟子》三章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 (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二、故事背景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
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
他极力主张“行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
三、理解词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包围。
之:代这座城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是:这。
也:表判断语气,“是”。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固精良。
利:精良。
米粟(sù):粮食。
多:充足。
委:抛弃。
而:然后去:离开。
之:代词,代“城”。
是:代词,这故:所以。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以:凭借。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封,划定。
封疆:疆界、边境。
固:使巩固。
国:国防。
山溪:山河。
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威:威服。
以:凭借,依靠之意。
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23.《孟子》二则
课堂导学 基础闯关 阅读感悟 传统文化 课时答案
课堂导学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伟大的思 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亚 圣”,与孔子合称“孔孟”。
《孟子》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语言犀利酣畅,比喻准 确形象,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对后世的散文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
(原文有删改) 【注】①校:魏校,学者,王敬臣的老师。②疽(jū):毒疮。 ③瞀(mào)眩:眼花头晕,迷糊。④挈:带领。⑤斫(zhuó):砍。 ⑥亟(jí):急忙。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抑亟以身蔽.母(遮蔽,遮挡) B.不知所之.(去,往) C.或.语之曰(有人) D.汝慎无往就.死也(完成)
A.王敬臣的父亲背部长疮,他亲自为父亲吸舔脓疮;为了照顾 年老生病的父亲,他整夜不脱衣服在父亲床边服侍。
B.乱兵劫持了孙抑的母亲,求财不得就要用刀砍人,孙抑急忙 挺身而出保护母亲,使母亲免受伤害。
C.孙抑的父亲被乱兵劫走,孙抑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父亲, 最终没有成功。
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 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译注》)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
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 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 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4.[18 儒墨教研原创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
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A.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B.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C.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八年级语文上册23《孟子》三章课件
品味赏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①排比,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具有极强的感染 力; 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 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 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 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 丈夫。
• 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移,威武不能屈”?
委 古义:放弃
今义:托付
域
古义:界限,限制 今义:地域
2、通假字。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3、虚词。
亲戚畔之 代词,他
之 三里之城 助词,的
寡助之至 动词,到
泉香而酒冽 表并列,并且
而 夫环而攻之 表修饰
攻之而不胜 表转折,却、但是
如何看待孟子 “人和”的主张?(有什 么进步意义及局限)
进步意义:因为现代战争中,高科技技术迅猛发 展,而一切技术都需要人来研究和使用,所以 “人和”仍起决定性作用。
• 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 定要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经受饥饿之 苦,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方法 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 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在本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人才 观?怎么理解这一人才观?
他认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练造就。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 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 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 长人的上进心。正如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 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 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局限: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化战争中 起决定因素的是科学技术,谁掌握的技术先进, 谁就会赢得胜利,所以只靠“人和”,现代战 争也难以取得胜利。
《寡人之于国也》逐字逐句 对照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对照翻译
孟子,选自《孟子》 1.名轲,字子舆,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本文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都选自《孟子》。 3.《四书》是指《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4.《孟子》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 寡人: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焉耳矣: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很尽心竭力的吧!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粟:谷子,这里泛指谷类。亦然:也是这样。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粮食运到河东。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 候,我也是这样做的。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复习知识点整理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尊称为“亚圣”,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后人把孟子和孔子并称为“孔孟”2.《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体裁:语录体散文。
3.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4.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
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
寡助之至⒃,亲戚畔(叛)⒄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⒅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委]放弃;[去]离开。
⑽[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
⒂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顺] 归顺,服从⒆[故]所以。
(20)[是]这(2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gé
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xī 主管狱囚的法官(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 做买卖的市井之间(集市)
译文:
•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 傅 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 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 管 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 到任用, 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 地方被起用, 百里奚被从奴隶 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 第一部分 • 第1段: 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
(举例论证)
• 这些事例暗示: 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 第2段: 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
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道理论证)
• 第二部分 • 第3段: 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 • (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 • 第三部分 • 第4段: 点明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独
课文第二段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 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 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承接上文, 引起下文。“所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 这个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困苦
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使……劳累 使……饥饿
①所以: 用这些来…… ②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震动 ③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坚韧 ④动心忍性: 使他的心意震 动,使他的性情坚韧 ⑤曾: 同“增”,增加
探究:
(1)这段内容主要说的是什么? 说明一个人要成就大业, 有所作为, 必须先在 思想、生活、行为方面经受住磨练。
(2)本段与上段有什么联系? 是由第一段事例推断归纳出的结论, 反过 来也证明了上段的事例。
《孟子两章》0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曾益其所不能。
空乏:资材缺乏,这里用如动词. 拂:不顺. 曾益:增加. 曾:同“增”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 定要先使他的思想受折磨,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 使他的身体受到饥饿,使他这个人身受贫困,在行 事上使他受到扰乱和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的 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强他(过去)做不 到的能力。
益 古义: 增加;更加 今义: 利益 恒 比喻
今义: 长久
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常常 这样以后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奋起,指有所作为。 bì 同“横”,梗塞,不顺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在外面, 同“弼”,辅佐。 被人了解 在里面,指国内。 指国外。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试标出下边句子的节奏
/ /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 / 管夷吾举于士 ------/ / 2、故天 / 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必先苦其心志, / / 劳其筋骨, // 饿其体肤, /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
中心论点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 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足以使人 灭亡的道理了。
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留——保留原有的专有名词 删——删除一些语气词 换——将单音节实词替换为双音节词语 添——添加出容易省略的主语、介词或宾语 倒——倒换原句颠倒的语序
1、词性活用:
苦、劳、饿、空乏、乱、 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 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 译成 “使……”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教部编版推荐
故天将
,必先苦 ,劳 ,饿
,空乏 ,行拂乱 ,所以 ,曾
益
。
人 ,然后 ,困 ,衡 ,而
后作;征 ,发 ,而后喻。入
,
出
,国 。然后知
。
1、忘恩负义,卑鄙的嫉妒,利害关系 ,这一 切都缠 扰着社 会上各 阶层的 人。 2、世上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有各自的 悲伤, 他们大 多数都 有着委 屈。 3、爱情能持之以恒才是一件好事;可 是,如 果在别 的方面 没有恒 心,那 么爱情 方面的 恒心也 就一文 不值, 毫无意 义了。 4、人越是心高志大,就越少不了有种 种的小 弱点。 5、某种可喜的才能,某种幸运的机会 ,可以 形成某 一些人 上升的 梯子的 两侧, 但是那 梯子的 横级必 然是用 禁得住 磨擦和 牵扯的 东西做 的;没 有东西 可以替 代彻底 、热情 、诚恳 的真功 夫。 6、在地球上,没有一样东西在开始出 现的时 候,不 被一些 人笑得 死去活 来。 7、可以断定,思想和身体一样,稍有 过度的 安逸, 便会如 染瘟病 。类别 :思想 8、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 ,孩子 的心灵 将是一 片荒漠 。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苦心人龄
小
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今后 面对困难,一定不能泄气,而是要勇敢面 对,并设法克服;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甚 至是国家,若要生存发展,都必须要有忧 患意识。
背诵我能行!
舜发于 ,傅说举于 ,胶鬲举 ,
管夷吾举 ,孙叔敖举 ,百里奚举 。
★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仍有积极影响。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疏通文意,把握课文内容。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 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 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 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 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 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 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 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 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 顺之。以天下 之所顺,攻亲戚 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 天时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地利 人和 民心所向,上下内部团结。 环 围。 是 这。 兵革 武器装备。 委 放弃。 域 限制。 威 威慑。 道 仁义 、仁道。 2、选出朗读节奏不当的一项( D ) A、天时/不如地利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结构图解
战争事例
治国道理
小结
本文采用层层推理得出结论的论证方法进 行论证的。开头1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 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指出了“人和” 是夺取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为了证明这 一论点,在第2段以攻城为例,论证“天时 不如地利”,第3段又以守城为例,论证 “地利不如人和”,最后一段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进一步推论 “得道”与“失道”的不同结果。文章结 构严密,推理清楚,说理深刻,有很强的 说服力。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 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 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 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 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其言论和 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 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 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 的散文专集。
孟子的个人介绍
孟子的个人介绍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按:车,古文;舆,今字。
车又音居,是故,子舆、子车、子居,皆孟子之字也)。
汉族,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他认定个人不能单独存在,一切行为都是人和人相互关系的行为,都是伦理的行为。
孟子
孟子心得
讲到武士道,人们总是想到日本,若问起武士道的来 源,其实是来源于中国。梁启超曾编过一本《中国武 士道》,其实武士道精神盛行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或许我们不用“武士道”这个名,但无疑精神是一致 的。 我很欣赏孟子,也有一个原因,孟子充满了武士道 精神(中国的,不是日本的),即使以日本人看来, 孟子也是日本武士高高景仰的对象。新渡户稻造在其 名著《武士道》中写道:“继孔子之后的孟子,对武 士道也发挥了巨大的权威,他的强有力的而且常常是 颇为平民的说法,对于具有同情心品质的人很有魅力。 它甚至被认为是对现存社会秩序的危险思想,是反叛 性的,因而他的著作长期成为禁书,尽管如此,这位 贤人的言论却永远寓于武士的心中。”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 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 “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 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 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 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 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白话]过去孟子 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 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 “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 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 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 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 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寓言
有一日,孟子看到一个人在掘井,已经挖了七丈 二尺,可停止了,认为这里没水,孟子鼓励他: “继续挖啊,不要放弃。”那人听也不听,扭头 便走,他还是那个念头:这儿一定没水。于是便 去另一个地方掘井了。孟子说:“掘到七丈深, 离水泉涌流只有一步之遥了,就此罢手,岂不可 惜?”这就是孟子的名言 “有为者辟若掘井, 掘井九轫而不及泉, 犹为弃井也。”的来历。 这个故事告诉我,办任何事情,就像掘井一样, 若不到泉水涌流便放弃了,则达不到成功的彼岸。
《齐桓晋文之事》
异:对....感到奇怪
若:如果 隐:痛惜 择:区别
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 恶:怎么 那里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惜。我本来知道您是 不忍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吝惜一
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替换 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 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其:语气副词,表强调 殆:恐怕,可能 孰:谁 小、大:形作名。小国,大国 集:聚集(总面积) 服:降服
盖:通“盍”,何不 反,通“返” 本:根本 ---仁政
齐宣王说:“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 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 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说: “(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孟子)说: “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 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 中的一份。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使九分之八(的力量)降服,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 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
“ 王 甲兵, 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pián嬖bì不足 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 鱼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 么? 2、文章一步一步是如何 论证论点的?
• 3 、应用哪些论证方法?
第一段
六个人 排比举例
共1、同出的身特都点卑微推断 种田、筑墙的归、纳贩卖鱼盐的、
犯人、隐居者、奴隶
2出、不经同过凡艰人结苦的的论才磨干练。,显露
3、后来都被统艰治苦者委的以重磨任练,
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第二段
个人 常常处在困境, 才能不断奋发
国家 常常没有忧患, 往往遭至灭亡
经受 磨炼 的益 处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论证方法:
• 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 后推断出中心论点。
• 即特殊论据 —— 一般论 据 —— 中心论点。
首先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quăn
fù yuè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
起,被任用
田间、田地 gé
被举用, 被选拔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xī 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 集市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 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 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 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 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 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正面事例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 赋《离骚》。
韩非囚秦,《说 难》、《弧愤》。
司马迁受宫刑而 作《史记》。
欧 阳 修 两 岁 丧 父, 笃 而 成
才。
爱迪生小时候
曹雪芹举家 一边卖报一边作化
食粥而写出
学试验。有一次, 不慎在火车上引起
了不朽的 了火,被车长打聋 了一只耳朵。由于
《红楼梦》。他的刻苦努力,终
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指示代词,这。 使动用法,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使体…肤…,痛苦。
kòng使……劳累。 使……饥饿。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使 使动他…心的…忍贫心性困惊,动。违受曾,背阻同益、挠“其动扰增所乱词”不。,增能用 那 来加。来 样…。…( 的)通 途过 径 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3代)词委,而代去那之座城池
(
动词亲词戚,畔代之指“失道”“寡
( 助之至”的人
)
• 2.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1) 亲戚畔之 _畔_通_叛__
2)曾益其所不能 _曾_通_增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 _拂_通_弼__
拂
不顺
行拂乱其所为。
同“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 。
3.通假字。
• 曾同“增”,增加
• 曾益其所不能。
•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 衡于虑。
• 拂同“弼”,辅佐
• 入则无法家佛士。
4.虚词。
从 舜发于畎亩之中
于 给 故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
在 而死于安乐也
凭 以天下之所顺
以 用来 所以动心忍性
比较本文的两篇短文,看看它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及风格 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孟子,名 轲 ,字 子舆 , 春秋 时期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后人将他和 孔子 并称为 孔孟被 称为“亚圣”, 。孟子主张行 “ 仁政”,以统一天下。
★《孟子》是一部 记录孟子及其弟子 思想观点和政 治活动 的书,现存 七 篇,是 孟子和弟子万章 等合著成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 四书 之一。
相同之处:
1、两篇短文的题目均是编者加的,都是论点, 并且字数相等,都是由两个结构相同的短语构 成,都用对比,观点鲜明。
2、两篇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 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 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3、两篇短文都使用了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 强的说服力。
接着 说明人才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然后 最后
从正面论证个 人身处逆境须
努力奋发
从反面论证 国家无忧患
易灭亡
(中心论点)
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词性活用: 苦、劳、饿、空乏、乱、 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 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 译成 “使……”
2、一词多义:
国
国防 国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恒亡。
于成为举世闻名的
发明家。
贝多芬即使 在双耳失聪 的情况下, 仍然坚持音 乐创作。
反面事例
•春秋时的吴王夫差 •大文学家江淹 •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 •科学家牛顿晚年一事 无成
课 • 1.指出下列 “之”的不同用
堂 练
法
1)三助里词之“城的,”七里之郭
(
)
习 2)代环词而,攻指之代而“不小胜城”
(
)
★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 思想对后世仍有积极影响。
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留——保留原有的专有名词 删——删除一些语气词 换——将单音节实词替换为双音节 词语 补——添加出容易省略的主语、 介词或宾语 调——倒换原句颠倒的语序
• 水煮青蛙的故事 •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 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 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 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 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 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 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常常 这样以后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奋起,指有所作为。
不同之处: 两篇文章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
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 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
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 解说。
• 引申拓展
• 1.如何看待孟子 “人和” 的主张?(有什么进步意义及 局限) 2.你赞同孟子的 “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吗? (如果赞同请分别不出两个正 反面事例)
同而“后横喻”。,入梗则塞无,法不家顺拂bì士,出则无 被敌人国了外解患在者里,面国同,恒“指亡弼国,”内然,。后辅知佐生在 指。于外 国面 外, 。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 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 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 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 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 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