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轲,字子舆,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

合集下载

孟子名字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并称为

孟子名字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并称为
2020/4/22
2020/4/22
列举六个历史人物Βιβλιοθήκη 排比共 1、出身都卑微
举例
同 2、经过艰苦磨练,
特 显露不凡才干。
点 3、都能担当重任,
干出一番事业。
个别到一般,就事论理
说明
天降大任,磨炼意志:思想、生活、行为。道理
益处: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
2020/4/22
个 身处困境,主观努力 人 才能奋发有为
★孟子,名 轲 ,字 子舆,战国 时 期 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 他和 孔子 并称为 孔孟 。孟子主 张行“仁政 ”,以统一天下。
★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 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仍 有积极影响。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的 书,现存 七 篇,是 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 等合著成的,南宋 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 ”之一。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
2020/4/22
集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所以
指示代词,这。使动用法,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使肤…,…痛苦
使……劳累
使……受饥饿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使……受贫困 违背 使……颠倒错乱。 用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使……惊动, 使 坚韧 2…020…/4/22
2020/4/22
吴君夫差骄奢淫逸,终输却百二吴地赴东流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方赢得三千越甲横北望
2020/4/22
课外活动
• 1、搜集古今中外逆境成才的名人事例,搜集 有关要有忧患意识的名言警句。

孟子的简介及著作

孟子的简介及著作

孟子的简介及著作孟子的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名轲,字子舆,华夏族,今山东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汲的再传弟子。

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

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

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是鲁桓公的庶长子公子庆父的后代,公子庆父之子公孙敖另立一族,为孟孙氏,或称仲孙氏、孟氏。

齐宣公四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齐国攻破了孟孙氏的的食邑郕城,孟孙氏子孙遂分散开来。

孟子的祖先就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于是孟子自此成了邹国人。

《孟子》三章优质课件

《孟子》三章优质课件

品味赏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①排比,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具有极强的感染 力; 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 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 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 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 丈夫。
• 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 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 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之道。
居天下之 广居, 立天下之 正位,
宽广的住宅,指“仁” 正确的位置,指“礼”
行天下之
大道,
正确的道路 ,指“义”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实现
遵循
居住在天下最宽敞的的住宅‘仁’里, 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 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上。得志 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 志的时候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是人”指的是经受艰苦磨练之后,能够 成就不平凡事业的人。
故天将降大 任 于 是 人也,必先 苦
责任,使命 这
使…痛苦
其 心志, 劳 其筋骨, 饿 其体肤,
思想意志 使…劳累 使…经受饥饿
空乏其身,行拂 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
使…受到贫困 使…受到扰乱
忍 性, 曾益其所不能。
使…坚忍 通“增”,增加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 非不
城墙
护城河
武器装备
坚利 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 去
坚固锋利、精良 粮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放弃
离开
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两章》总结

《孟子两章》总结

• 正面事例:司马迁——宫刑 正面事例:司马迁 宫刑——《史记》 \\ 宫刑 《史记》 勾践——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灭吴 \\ 贝多芬,张 勾践 卧薪尝胆 灭吴 贝多芬, 海迪等 • 正反事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吴。夫 正反事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吴。 差贪图享乐,终亡国。 差贪图享乐,终亡国。
6)而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表并列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攻之(表修饰) 环而攻之(表修饰) 环而攻之而不胜(表转折,但是) 环而攻之而不胜(表转折,但是) 去之(表顺承) 委而去之(表顺承)
7)于 ) 畎亩//困 ①在:发于畎亩 困于心/征于色 征 版筑/举 ②从:举于版筑 举于士/起于鲁 起 由于,因为: 忧患, ③由于,因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天将降大任于 ④给: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对于: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 ⑤对,对于: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胡不见我于 ⑥向:胡不见我于王 仓鹰击于殿上/行十日十夜而至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 ⑦到:仓鹰击于殿上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 郢/飞于北海 飞
七、内容理解
1、孟子的文章长于言辞,多用排比, 、孟子的文章长于言辞,多用排比, 语言有气势,试举一例说明。 语言有气势,试举一例说明。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用了三个否定句构成排比句,增强语 用了三个否定句构成排比句, 强调“地利”不足恃, 势,强调“地利”不足恃,治国应靠 人和” 应实行“仁政” “人和”,应实行“仁政”, 引出主 气势磅礴的语言使说理更加有力。 旨,气势磅礴的语言使说理更加有力。
2)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 )舜发于畎亩之中,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开头列举事例有什么作用? (开头列举事例有什么作用? ) • 运用排比进行举例论证,增强语势, 运用排比进行举例论证,增强语势, 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 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 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 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 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有力证明人才是 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 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同时引出下文 议论。 议论。

文如其人:孟子的人格特征解读

文如其人:孟子的人格特征解读

文如其人:孟子的人格特征解读作者:王畅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6期摘要: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之所以能够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是和他的人格特征分不开的。

孟子的人格特征主要有: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坚韧执著、慷慨进取的人生态度,追求道义的赤子之心。

孟子的人格特征不仅对于文章的风格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对于后世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孟子;人格特征;对后世影响中图分类号:B2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137-0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宗师,被后世尊为“亚圣”。

人们常把孔子与孟子并论,称其为“二圣”,孟子确实对孔子的学说进行了继承和发扬,他上承孔子,下启百代,心怀济民之志,胸有万民之忧,深谙修身养性之理,宣扬仁义礼智之道,不仅对于当时战国时期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且对后世具有深远的意义。

那么孟子为何具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孟子独特的人格与文章的风格特征。

他文如其人,通过其文章的风格与词语,我们便可以知道孟子的人格特征。

一、孟子的人格特征所谓的人格,在社会学中被认为是某一特殊的文化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欲求和情感之动态组织,以之使人们能对这一社会群体的主要社会价值作适应性的反应,是一种特定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的统一,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了人格的差异。

①人格由多种诸如道德品质、价值追求、人生目标、性格特征等元素组成,由于孟子的道德品质、价值观的独特性就决定了他人格特征的独特性,又由于文章是心灵的外化与表现,是气质、情操、理念、人品的综合体现,所以透过孟子的作品我们便可能发现孟子的人格特征。

(一)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孟子的人格特征中最为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他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了,孟子曰:“我知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精心整理-逐字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精心整理-逐字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 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 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
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给下列红字注音: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百里奚举于市 行拂乱其所为 法家拂士 曾益其所不能
(quǎn)
(yuè) (gé)

(fú) (bì) (zēn g)
被任用 田间 、田地 被选拔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版筑之间,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
A.开头列举6位名人的共同点:都出身卑微;都经历了 艰苦的磨炼;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得出结论:困境 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B.文章第一段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
C.“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反映了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 造就的。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 空乏(使.... 穷困缺乏) 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
性 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出(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举于版筑之间 : 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
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孟子》三章

《孟子》三章
贫贱不能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
威武不能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必先苦其心志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知识点小结——词类活用
劳其筋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其身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财资缺乏
所以动心忍性 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 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 (个别)
(一般)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客观)
(主观) (个人) 身处逆境须奋发
(正面)
结构图解
(国家) 国无忧患易灭亡
(反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心论点)
知识点小结——通假字
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
疏通文意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这。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第一章饿:使…饥饿。
空乏:使…财资缺乏。
行:指每一行为,每一件事。
拂:违背。
乱:扰乱。
所以:用来。
动心:使…心惊动。
忍性:使…性格坚忍。
曾益:增加。曾,同“增”。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
遵从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
使…迷惑
使…动摇 使…屈服
夫。”
疏通文意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 吗?(他们)一发怒,诸侯都会害怕;(他们)安 定地生活,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 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子出嫁 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 的夫家,一定要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孟子》三章 知识点

《孟子》三章 知识点

《孟子》三章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 (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二、故事背景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

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

他极力主张“行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

三、理解词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包围。

之:代这座城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是:这。

也:表判断语气,“是”。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固精良。

利:精良。

米粟(sù):粮食。

多:充足。

委:抛弃。

而:然后去:离开。

之:代词,代“城”。

是:代词,这故:所以。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以:凭借。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封,划定。

封疆:疆界、边境。

固:使巩固。

国:国防。

山溪:山河。

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威:威服。

以:凭借,依靠之意。

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孟子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孟子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相关推荐孟⼦被后⼈尊称为什么孟⼦被后⼈尊称亚圣。

被加封为“亚圣公”后世称为“亚圣”孟⼦(约公元前390年—约公元前305年),名轲,字⼦舆,华夏族,周朝诸侯国邹国(今⼭东省邹城)⼈。

他是孔⼦之孙孔伋的再传弟⼦。

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庆⽗的后裔,⽗名激,母仉(zhǎng)⽒。

孟⼦是战国时期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物。

与孔⼦并称“孔孟”。

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他》已编⼊初中语⽂教科书中,《寡⼈之于国也》编⼊⾼中语⽂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主张法先王、⾏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反对杨朱、墨翟。

孟⼦继承并发展了孔⼦的思想,但较之孔⼦的思想,他⼜加⼊⾃⼰对儒术的理解。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推⾏⾃⼰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多年。

但孟⼦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之意,作《孟⼦》七篇”。

《孟⼦》⼀书是孟⼦的⾔论汇编,由孟⼦及其弟⼦共同编写⽽成,记录了孟⼦的语⾔、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之⾮,民贵君轻)和政治⾏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与《论语》、《⼤学》、《中庸》合在⼀起称“四书”。

⾃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

《孟⼦》是四书中篇幅最⼤的部头最重的⼀本,有三万五千多字,⼀直到清末,“四书”⼀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有七篇⼗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上、下;《尽⼼》上、下。

但考诸《孟⼦》,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孟⼦⾃作时所为也;⼜记孟⼦弟⼦乐正⼦、公都⼦、屋卢⼦皆以“⼦”称,也断⾮孟⼦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的弟⼦。

孟子简介资料大全

 孟子简介资料大全

孟子简介资料大全[关于孟子的简介资料]孟子简介资料大全孟子(约公元前年-约公元前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入先秦儒家承继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赠孟子为“亚圣公”,称呼为“亚圣”,其弟子及再录弟子将孟子的言行编撰成《孟子》一书,属于语录体散文集,就是孟子的言论编订,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撰写顺利完成,提倡“以仁为本”。

代表作存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为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早年受教孟子的长大之时距孔子之死去(公元前年)大约百年左右,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年至前年。

他就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孟孙氏衰弱后,存有一支从鲁移居至邹,就是孟子的祖先。

《史记·孟子荀卿本纪》说道,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他的老师孟子没谈他的姓名,却是说道:“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温故知新诸人也。

”其受业于何人,自汉代以来颇存有争议,一就是指出师从子思,一就是师从子上,一就是师从子思之门人。

朱熹云:“私,犹窃也。

淑,仁义也。

李氏以为方言就是也。

人,谓子思之徒也。

”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本纪》中记述,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

而且根据《史记·孔子世家》,子思的父亲孔鲤(孔子的儿子)生卒年,鲁缪公的即位时间展开测算,孟子受业于子思就是难以设立的。

由此看来,孟子师从子思之门人较为精整。

关于孟子的父亲更加缺乏资料,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认为孟子“宿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孟子幼年和孔子一样,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孟母教子的故事,史书上记载颇多,孟母的言传身教对孟子成为“亚圣”具有巨大的作用。

孟子对孔子备极尊崇,他在《公孙丑上》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

他游历列国的具体时间,已说不十分准确,只能依据《孟子》一书的记载,说明大体上的时间和情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gé
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xī 主管狱囚的法官(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 做买卖的市井之间(集市)
译文:
•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 傅 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 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 管 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 到任用, 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 地方被起用, 百里奚被从奴隶 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 第一部分 • 第1段: 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
(举例论证)
• 这些事例暗示: 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 第2段: 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
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道理论证)
• 第二部分 • 第3段: 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 • (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 • 第三部分 • 第4段: 点明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独
课文第二段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 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 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承接上文, 引起下文。“所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 这个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困苦
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使……劳累 使……饥饿
①所以: 用这些来…… ②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震动 ③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坚韧 ④动心忍性: 使他的心意震 动,使他的性情坚韧 ⑤曾: 同“增”,增加
探究:
(1)这段内容主要说的是什么? 说明一个人要成就大业, 有所作为, 必须先在 思想、生活、行为方面经受住磨练。
(2)本段与上段有什么联系? 是由第一段事例推断归纳出的结论, 反过 来也证明了上段的事例。

得道得助,失道寡助

得道得助,失道寡助

②对“得道者多助”的理解正确的 是( ) A.能搞好内部团结的君主, 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 B.能讲明正确道理的君主,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C.能施行“仁政”的君主,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③文中的“道”与下面哪个词中的“道”意 思相近?
A.道德 B.道歉 C.道路 D.王道 ④“战必胜”的根本原因是(原文) ______________ ⑤这篇文章论述的中心意思是( ) A.民心所向,上下团结,则战无不胜。 B.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界限,管理百姓。 C.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巩固国防。 D.不能靠武力的强大,威慑天下。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
深不入战则论已证。“得道”即“得人和”则 “战必胜”。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 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 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 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 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 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 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 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 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 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所以 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 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 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 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 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 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 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复习知识点总结整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复习知识点总结整理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尊称为“亚圣”,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后人把孟子和孔子并称为“孔孟”2.《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体裁:语录体散文。

3.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4.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

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

寡助之至⒃,亲戚畔(叛)⒄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⒅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委]放弃;[去]离开。

⑽[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

⒂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顺] 归顺,服从⒆[故]所以。

(20)[是]这(2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孟子两章》01

《孟子两章》0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曾益其所不能。
空乏:资材缺乏,这里用如动词. 拂:不顺. 曾益:增加. 曾:同“增”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 定要先使他的思想受折磨,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 使他的身体受到饥饿,使他这个人身受贫困,在行 事上使他受到扰乱和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的 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强他(过去)做不 到的能力。
益 古义: 增加;更加 今义: 利益 恒 比喻
今义: 长久
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常常 这样以后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奋起,指有所作为。 bì 同“横”,梗塞,不顺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在外面, 同“弼”,辅佐。 被人了解 在里面,指国内。 指国外。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试标出下边句子的节奏
/ /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 / 管夷吾举于士 ------/ / 2、故天 / 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必先苦其心志, / / 劳其筋骨, // 饿其体肤, /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
中心论点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 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足以使人 灭亡的道理了。
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留——保留原有的专有名词 删——删除一些语气词 换——将单音节实词替换为双音节词语 添——添加出容易省略的主语、介词或宾语 倒——倒换原句颠倒的语序
1、词性活用:
苦、劳、饿、空乏、乱、 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 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 译成 “使……”

《孟子两章》复习

《孟子两章》复习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 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君主。
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战,战就 必定胜利。
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 这样的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 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体 肤饥饿,使他资财缺乏受到困苦, 用种种行为违背扰乱他的所作所 为(使他做事不顺)。
熟记重点句子的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 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 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 内部团结。
(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 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作战时人 心所向、内部团结。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回顾作者:
★孟子,名 轲 ,字 子舆,战国 时 期 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 他和 孔子 并称为 孔孟 。孟子主 张行“仁政 ”,以统一天下。 ★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 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仍 有积极影响。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王道”,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提倡君王要“与民同乐”, 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 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 。
9、人恒过然后能力,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 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常常犯错,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 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 表现在脸上,叹息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能了 解他。 1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 (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 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地位相当的敌国和外来祸 患,国家往往会导致灭亡。 1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各朝代作家

各朝代作家

先秦作家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邑人。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

现存《论语》20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其核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

著有《孟子》一书。

共七篇,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3.荀子,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著有《荀子》32篇,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4.韩非(公元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况弟子。

法家代表人物。

现存《韩非子》55篇,代表作是《扁鹊见蔡桓公》汉代作家1.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撰有《说苑》《战国策》2.司马迁,字子长,别称太史公,建成史迁。

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

与班固并称“班马”。

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

3.班固,字孟坚,“班马”之一。

魏晋作家1.曹操,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诸葛亮,字孔明,别号卧龙。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

诗歌以《梁父吟》最著名,《出师表》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3.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魏文帝。

三国文学家。

代表作《燕歌行》,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著。

4.曹植(192—232)字子键,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

三国魏诗人。

他是文学史上五言诗的奠基人。

5.陈寿(233—297)字承祚。

西晋史学家。

著有纪传体分国史《三国志》。

6.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谥靖节,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7.干宝(?—336)字令升。

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志怪小说的创始人。

他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神话(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南北朝作家1.范晔,著《后汉书》。

字蔚宗。

南朝宋史学家、散文家。

2.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小说家。

孔子和孟子分别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孔子和孟子分别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孔子和孟子分别被后人尊称为什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孟子也是儒家代表人物,那么孔子和孟子分别被后人尊称为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和孟子分别被后人尊称为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和孟子分别被后人尊称为什么孔子丘,被尊称为文圣,意思是文化的圣人;孟子轲,被尊称为亚圣。

二人合称孔孟。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周朝诸侯国邹国(今山东省邹城)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

异:对....感到奇怪
若:如果 隐:痛惜 择:区别
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 恶:怎么 那里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惜。我本来知道您是 不忍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吝惜一
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替换 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 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其:语气副词,表强调 殆:恐怕,可能 孰:谁 小、大:形作名。小国,大国 集:聚集(总面积) 服:降服
盖:通“盍”,何不 反,通“返” 本:根本 ---仁政
齐宣王说:“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 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 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说: “(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孟子)说: “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 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 中的一份。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使九分之八(的力量)降服,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 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
“ 王 甲兵, 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pián嬖bì不足 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 鱼也。”

有关孟子的故事

有关孟子的故事

有关孟子的故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下是本站分享的有关孟子的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有关孟子的故事1、孟母三迁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2、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

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

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

先子诸秦选读七位思想家的差异

先子诸秦选读七位思想家的差异

先子诸秦选读七位思想家的差异“先秦七子”指的是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七个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这七个人都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1、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2、孟子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辑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等。

3、荀子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代)词委,而代去那之座城池

动词)“到”
4)寡助之至(

5)代亲词戚,畔代之指“失道”“寡
( 助之至”的人

• 2.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1) 亲戚畔之 _畔_通_叛__
2)曾益其所不能 _曾_通_增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 _拂_通_弼__
3、后来都被统艰治苦者委的以重磨任练,
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第二段
个人 常常处在困境, 才能不断奋发
国家 常常没有忧患, 往往遭至灭亡
经受 磨炼 的益 处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论证方法:
• 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 后推断出中心论点。
• 事例
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指示代词,这。 使动用法,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使体…肤…,痛苦。
kòng使……劳累。 使……饥饿。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使使动他…心…的忍贫心性困惊,动。违受曾,阻背同益挠、“其动扰增所词乱”不,。增能用 那 来加。来样…。…(的)通途过径 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于成为举世闻名的
发明家。
贝多芬即使 在双耳失聪 的情况下, 仍然坚持音 乐创作。
反面事例
•春秋时的吴王夫差 •大文学家江淹 •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 •科学家牛顿晚年一事 无成
课 • 1.指出下列 “之”的不同用
堂 练

1)三助里词之“城的,”七里之郭


习 2)代环词而,攻指之代而“不小胜城”


不同之处: 两篇文章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
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 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
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 解说。
• 引申拓展
• 1.如何看待孟子 “人和” 的主张?(有什么进步意义及 局限) 2.你赞同孟子的 “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吗? (如果赞同请分别不出两个正 反面事例)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 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 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 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 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 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 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常常 这样以后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奋起,指有所作为。
接着 说明人才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然后 最后
从正面论证个 人身处逆境须
努力奋发
从反面论证 国家无忧患
易灭亡
(中心论点)
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词性活用: 苦、劳、饿、空乏、乱、 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 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 译成 “使……”
2、一词多义:

国防 国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恒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 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 么? 2、文章一步一步是如何 论证论点的?
• 3 、应用哪些论证方法?
第一段
六个人 排比举例
共1、同出的身特都点卑微推断 种田、筑墙的归、纳贩卖鱼盐的、
犯人、隐居者、奴隶
2出、不经同过凡艰人结苦的的论才磨干练。,显露
★孟子,名 轲 ,字 子舆 , 春秋 时期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后人将他和 孔子 并称为 孔孟被 称为“亚圣”, 。孟子主张行 “ 仁政”,以统一天下。
★《孟子》是一部 记录孟子及其弟子 思想观点和政 治活动 的书,现存 七 篇,是 孟子和弟子万章 等合著成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 四书 之一。
★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 思想对后世仍有积极影响。
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留——保留原有的专有名词 删——删除一些语气词 换——将单音节实词替换为双音节 词语 补——添加出容易省略的主语、 介词或宾语 调——倒换原句颠倒的语序
• 水煮青蛙的故事 •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相同之处:
1、两篇短文的题目均是编者加的,都是论点, 并且字数相等,都是由两个结构相同的短语构 成,都用对比,观点鲜明。
2、两篇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 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 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3、两篇短文都使用了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 强的说服力。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quăn
fù yuè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
起,被任用
田间、田地 gé
被举用, 被选拔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xī 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 集市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 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 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 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 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 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正面事例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 赋《离骚》。
韩非囚秦,《说 难》、《弧愤》。
司马迁受宫刑而 作《史记》。
欧 阳 修 两 岁 丧 父, 笃 而 成
才。
爱迪生小时候
曹雪芹举家 一边卖报一边作化
食粥而写出
学试验。有一次, 不慎在火车上引起
了不朽的 了火,被车长打聋 了一只耳朵。由于
《红楼梦》。他的刻苦努力,终
同而“后横喻”。,入梗则塞无,法不家顺拂bì士,出则无 被敌人国了外解患在者里,面国同,恒“指亡弼国,”内然,。后辅知佐生在 指。于外国面外。,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 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 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 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 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 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不顺
行拂乱其所为。
同“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 。
3.通假字。
• 曾同“增”,增加
• 曾益其所不能。
•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 衡于虑。
• 拂同“弼”,辅佐
• 入则无法家佛士。
4.虚词。
从 舜发于畎亩之中
于 给 故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
在 而死于安乐也
凭 以天下之所顺
以 用来 所以动心忍性
比较本文的两篇短文,看看它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及风格 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