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兰亭集序 教案 Word版第二课时(鲁人版必修三) (3)

合集下载

4.9 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鲁人版必修三)

4.9 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鲁人版必修三)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作者的人生情趣。

2、掌握重要实词“修、期、致、次”等。

3、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作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对人生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小组合作交流,八个小组分别完成八个问题。

一作者及文化知识二如何诵读三整体感知四1、2段详析五1、2段评析六3、4段详析七3、4段评析八拓展延伸第二课时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苏东坡物我皆无尽可共适清风明月的情怀,体悟了王安石尽吾志可无悔的精神,今天让我们一道走近一代书圣,共赴兰亭盛会,分享王羲之对人生的感喟吧!板书兰亭集序王羲之教学流程1.展示教学目标2.2组王逸凡诵读课文2组同学点评和补充老师补充: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夫/人/之/相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3.全体同学齐读4.整体感知,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的情感有哪些变化?3组同学回答问题内容: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

点叙宴集盛况——抒发人生感慨——交待作序目的用原文回答作者情感变化:乐——痛——悲(板书)5.作者为何而乐?4组疏通1、2段,5组同学分析师补充:游目骋怀理解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本文可谓良辰美景俱得,赏心乐事兼有,且有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信可乐也!6.全体试背1、2段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谁人不乐,谁人不爽?缘何而来“痛”与“悲”呢?7.6组疏通3、4段、7组分析师补充:痛之因——俯仰间老之将至,已为陈迹————人生短暂——俯仰间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世事无常——俯仰间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命运难测而古人云:“死生亦大矣”————由此而痛不同的天性,不同的人生,但一点是相同的,那便是盛会难在,好景难继。

高中语文4.9 兰亭集序 教案1鲁人版必修3

高中语文4.9 兰亭集序 教案1鲁人版必修3

《兰亭集序》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书序的特点。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的特殊现象。

二、能力培养目标1.仿学课文生动的语言——景语、情语、叙事语。

2.掌握书序体裁的特点,提高把握文言词类,句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理解作者关于生死的慨叹,把握作者对生死不得等量齐现,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诞之意。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把握书序的特点,学习本文洗练,自然、清新、生动的语言。

难点:如何看待作者借题发挥,阐明的生死观。

解决办法1.了解作者。

2.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

学生活动设计一、课前预习1.借功课下注释,朗读课文,了解其意。

2.注意课文生动语句的赏析。

3.归纳文意,疏通结构。

二、课内采用出题,学生自讲,教师总结的方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突出把握书序的特点,学习本文的生动语言。

2.明确评价作者阐明的生死观问题。

二、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作者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现在山东省临沂县)人。

他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蛇”,有“书圣”之称。

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

因他作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你又称他为王右军。

“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晚者,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土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于三月三日在会(kuài)稽(jī)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今存《兰亭诗》,包括21人所作37首作品,王羲之的序是当场写出的,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这篇序文,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朴素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并且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其中流露了一些消极思想。

本文作为一篇宴游诗序,感情色彩十分浓厚,篇首的叙事情景交融,诗情画意。

4.9 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鲁人版必修三) (3)

4.9 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鲁人版必修三) (3)

《兰亭集序》一、教学目标。

1、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修、期、致、所以、俯仰”等文言词的多义性,积累文中词类活用现象及几个特殊句式。

2、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品味文中精短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4、通过意读、情读、美读,深切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修、期、致、所以、俯仰”等文言词的多义性,积累文中词类活用现象及特殊句式。

2、通过意读、情读、美读,深切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情感。

三、书目推荐.魏晋名士,像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源陶令,他们喜好饮酒,不务世事,常“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以隐逸为高等哲学观,从而造就传奇的《兰亭序》,也造就了“魏晋风度”。

于是,清谈、药与酒渐渐在魏晋社会流行起来了,这种流行其实是一种文化人格流行。

你想知道其中原因吗?那就去读读鲁迅的名篇《魏晋风度与文学及药及酒之关系》。

四、文本教学。

(一)作者、序文、文化常识的简介。

(多媒体投放)1、作者。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号澹(dàn)斋。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2、序文: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序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及成书经过;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古代有“赠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诗序”,是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前面的一段序。

还有一类,既与赠序性质不同,又不专为诗而作,而多记写盛会的场面和宴饮之乐,这类序被称为“宴集序”或“宴游序”。

4.9 兰亭集序 学案第二课时(鲁人版必修三)

4.9 兰亭集序 学案第二课时(鲁人版必修三)

《兰亭集序》学案第二课时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了解古人生死观,为理解文中作者对生死的看法打基础。

二、预习内容名句积累(有关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王勃《滕王阁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前赤壁赋》)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

(《庄子•德充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鲍照《拟行路难》)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王羲之对人生的看法,理解其中的情感。

(2)通过对王羲之人生态度的分析,让学生珍惜人生,把握生命,提高人生境界。

二、学习过程诵读课文,合作探究(1)《兰亭集序》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2)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3)如何理解作者这种情感的变化?(4)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多媒体展示探究结论三、反思总结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

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

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

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四、当堂检测讨论:你是如何看待王羲之的生死观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只有一次的生命?课后练习与提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高中语文 4.9兰亭集序学案 鲁人版必修3

高中语文 4.9兰亭集序学案 鲁人版必修3

兰亭集序学习建议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念和热爱之情。

特别关注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及写法:岁在癸丑(guǐ) 修禊事也(xì) 流觞曲水(shāng) 清流激湍(tuān) 游目骋怀(chěng) 放浪形骸(hái) 情随事迁(qiān)重难点合作探究《兰亭集序》中表达的思想和老庄思想一致吗?我的思路:本文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自己高旷的宇宙情怀.但是,他的生命观不同于老庄的道家思想.在作者看来,对生的执着、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观存在,“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就彻底否定了老庄的齐生死的观点,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

能力步步高积累与运用一、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A 癸丑(guǐ)修禊(qiè)激湍(tuān)流觞(shāng)B 晤言(wù)趣舍(qù)骋怀(shěng)形骸(hái)C 嗟悼(jiē)虚诞(dàn)会稽(jī)曾不知(cēng)D 会稽(jī)琅邪(láng)若合一契(qì)彭殇(shāng)二、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 惠风静燥群贤毕致B 激湍俯仰游目骋怀C 修竹翼敝情随事迁D 暮春形骸崇山竣岭理解与鉴赏一、阅读文段,完成习题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一,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缘,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亦”,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高中语文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学案 鲁人版必修3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高中语文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学案 鲁人版必修3
明确:D。思想情趣。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趣舍万殊,静躁不同B.悟言一室之内
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明确:C。A项,“趣”同“取”;B项,“悟”同“晤”;D项,“景”同“影”。
4.下列关于“期”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注定)BΒιβλιοθήκη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希望)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高中语文版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学案鲁人版必修3
【教学目标】
1、检查1、2段的文言知识和背诵。
2、理解并掌握3段的文言知识。
3、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一、情境导入
1、检查1、2段文言知识。
2、检查1、2段的背诵。
二、精讲点拨
1、学习文章第3段。
(1)翻译,并找出文言知识(在课本上标出),如有疑问,可提出。
(2)词语古今异义
【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做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② 次要的地位。
三、当堂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群贤毕至(全)少长咸集(都)茂林修竹(修整)清流激湍(急流的水)
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人之相与(交好)崇山峻岭(高)暂得于己(短暂,一时)
C.感既系之(附着)修短随化(变化)终期于尽(至,及)向之所欣(过去,从前)
D.喻之于怀(比喻)其致一也(情趣)列坐其次(排列)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高中语文4.9兰亭集序学案2(鲁人版必修3)

高中语文4.9兰亭集序学案2(鲁人版必修3)

《兰亭集序》教学案※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抓住感情这根线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2.科学地指导学生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4.积累文中的名句。

掌握“修.期.致.临.次,一”等词的多义性。

【学法建议】1.采用师生互动,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

A. 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B. 第一段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

要多读,读到情随声出。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

《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资料链接(1)文章背景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家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

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临写了几本。

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2)文化知识: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暮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

高中语文4.9 兰亭集序 学案1鲁人版必修3

高中语文4.9 兰亭集序 学案1鲁人版必修3

《兰亭集序》学习指导与检测[学习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重点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案例剖析]这是一篇书序文中有些话说明诗集的由来,有些话说明编辑的目的,请一一指出并体会作者行文的妙处。

这一题目的考查目的是要求同学们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技巧。

说明诗集由来的话:“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实际上说明做诗的缘由。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即即席之作。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

说明编辑的目的:全文最后一段。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指出本书的意义。

[学法导引]1.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2.反复阅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把握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

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1. 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具体体现为第一部分:点叙宴集盛况(乐);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高中语文: 兰亭集序 示范教案 鲁人版必修3

高中语文: 兰亭集序 示范教案 鲁人版必修3

《兰亭集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二、订正读音。

癸〔gui 〕丑会稽(kuai ji ) 修禊(xi) 流觞(shang) 曲水游目骋(cheng)怀放浪形骸(hai ) 曾(zeng)不知临文嗟(jie )悼趣(qu)舍万殊齐彭殇(shang)三、讲读第一节1.请一生读第一节。

2.教师指导朗读:“永和九年〞至“修禊事也〞一节表达平稳,读时语气可以舒缓些;至“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短截警拔,节奏放明快些;而后“此地有〞以下,又变为舒展曼婉;接着一段“是日也〞三字提顿,然后一气流转而下。

读时要有节奏感、音乐感,保持从容萧散的仪态。

3.全班齐读第一节。

4.分析:教师问:“第一节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明确:“信可乐也〞教师问:那么乐从何来?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乐也。

良辰:暮春之初。

农历1、2、3月为春季,暮春自然是三月。

4.9 兰亭集序 学案(鲁人版必修三) (3)

4.9 兰亭集序 学案(鲁人版必修三) (3)

兰亭集序学习目标1、了解书序的特点。

2、掌握本文出现的“毕”“修”“引”“次”“是”等重点实词、“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

3、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学习难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本学案的内容共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课前预习”及文章整体阅读;第二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完成对全文情感主旨和写作特点的把握。

第一课时学习小目标1、了解书序的特点。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结合注解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

学习重点结合注解通读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难句理解。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1、王羲之及其书法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字逸少,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写下《兰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

王羲之幼年即从父辈学习书法,稍后又从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卫夫人(名铄)学书。

后四处游历,于是开始精研各书体势,博取众家之长,其楷书随字本身特征而赋形,出于前师但有所创新,“潇洒纵横,何拘平正”。

他的行书更是别具风格,在前人行书基础上,将各家用笔、结字中的一些长处加以融会贯通,创出享誉后世的行书体。

他的《兰亭集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梁武帝赞其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唐太宗李世民对其书法更是情有独钟。

大费周折从民间得来《兰亭集序》,一再把玩,临逝前又嘱咐用其真迹为自己殉葬。

在他看来,羲之之书乃“尽善尽美”,“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太宗对羲之书法是有些偏爱了,然其确有过人之处则是无可争议的。

4.9 兰亭集序 说课稿第二课时(鲁人版必修三)

4.9 兰亭集序 说课稿第二课时(鲁人版必修三)

兰亭集序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文言文学习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2)背诵全文。

高中语文_《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一、设计理念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兰亭集序》选自鲁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文明的踪迹”。

该单元收入了《都江堰》《兰亭集序》两篇必学文本和《古希腊的石头》《走进孔子》两篇自读文本。

综合单元的设计来看,所选文本都是语言优美、主旨深邃的。

《兰亭集序》作为一篇精巧简练的文言篇目,文言知识点少且相对简单,学生可以小组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注意积累整合重点字词“修、期、致、盛、所以”的含义和用法;利用多种朗读方式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兰亭集序》作为文言散文,充满了哲理意味。

整篇文章充满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并于深沉之中隐含着积极的人生态度。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认识文本中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成为了本节教学的重点。

三、学情分析高中语文内容更加广泛、丰富,知识性强,系统性强,学习高中语文需要学生更为积极主动的投入。

应课改的期待,学生已经养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辩证思维逻辑和形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我校一直倡导“一案三学四步”导学案引导学习法,学生已经在这样的模式中学会了预学、导学、固学三步走的学习模式。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平行的普通班,学生成绩分布比较均衡。

经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多数学生已经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到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具有良好的自觉性,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也在不断提升。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课标要求、高考考纲及教学文本的特点,我将教学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为:(一)诵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理清作者乐、痛、悲感情的脉络。

(二)通过文本细读与思考,认识并理解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人生态度。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3)(共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3)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朗读全文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

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应掌握以下实词:修:做。

禊事:禊,一种祭礼。

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

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

咸:都。

修:长、高。

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

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

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

曲水,引水环曲为渠。

(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

(名词作动词)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

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是,指示代词,这。

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极,穷尽。

娱,乐趣。

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

兰亭集序教案鲁人版必修

兰亭集序教案鲁人版必修

兰亭集序一、教学目标:1,积累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用法。

2,诵读课文,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培养文言语感。

3,把握文本主旨,分析评价作品的基本观点,有自己的见解认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把握文本主旨,分析评价作品的基本观点,有自己的见解认识。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温故知新:1、以前所学的序言作品有。

(二)作者简介1、王羲之(321~379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他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书法名手。

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他爱鹅,从鹅的形态中悟出笔的走势。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集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

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

2、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

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

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

姥初有愠色。

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摘自《晋书•王羲之传》)(三)背景材料:1、兰亭:景幽、事雅、文妙、书绝。

从绍兴城向西南,约20公里处的兰渚山下,有一座幽雅别致的古典园林,林中有一亭,相传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曾在此种植兰花,故名曰“兰亭”。

4.9兰亭集序教学设计(07版鲁人必修三)

4.9兰亭集序教学设计(07版鲁人必修三)

4.9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07版鲁人必修三)王羲之教学目标:1、掌握“次”、“修”、“与”、“因” 等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一些写景的句子。

2、提高诵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语感;学会比较、质疑与思考。

3、体会并认识作者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联想与比较,在“语境”中对其意义确认。

2、理清文章结构,提高诵读能力。

3、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认识。

教学设想:1、如此美文,诵读至关重要。

准备古筝曲《高山流水》配乐诵读。

2、通过联想、比较的方法,来阐释文体、积累词语、拓宽视野。

3、多媒体配合。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通过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导入课文。

1、你知道王羲之是在什么状态下创作出《兰亭集序》的吗?2、由书法美来领略文采美。

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1、朗读。

2、评价。

(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关键在:准确与流畅;把握展示作者的情感。

)三、配乐,古琴曲《高山流水》。

教师泛读。

1、提出思考题:分别用一个字(词)来概括每段的意思。

2、教师范读。

3、播放录音带。

四、揣摩、鉴赏文本1、第一段可用哪一个词加以概括?(可在文字中寻找。

)明确:乐2、哪些东西信可“乐”呢?明确:景——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山)清流急湍,映带左右(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人——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事——雅—一觞一咏3、联想、比较、拓展:①引入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②两人同写暮春江南,景物特点有什么不同?明确:丘迟之景,勃勃生机,活泼热烈。

意在唤起身处北方的陈伯之的思乡之情;羲之之景,清俊高雅,有超凡脱俗之韵。

③讲到“人贤”,引入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意在表明,美景配贤人(赏心悦目,良辰美景)。

4、学生试背第一段,教师示范背诵。

5、朗读第2段,用哪一个词概括本段?明确:痛6、“痛”在何处?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谈玄悟道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归隐山林情随事迁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7、引入范仲淹《岳阳楼记》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比较他们的精神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

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

②语气揭示。

难点突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极悲观实则积极的人生感慨,归纳总结一词多义。

[教学步骤]一、学生齐读全文,检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1.选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要求学生摘录写景句,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

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理解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学生尝试背诵。

2.齐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朗读语调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以“ ”调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痛”。

理清背诵思路: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

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

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选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

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

”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三、探究性阅读训练
思考: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四、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

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

时至今日捧读,仍恻然动人。

五、词语解难
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五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延伸阅读]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诗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教师可把《兰亭诗》打印分发给学生。

《兰亭诗》其一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

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序》中“俯查品类之盛”“清流激湍”。

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崇领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

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