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高适《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原文译文赏析

高适《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原文译文赏析

高适《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原文|译文|赏析《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是唐朝诗人高适所做的诗词之一。

这首诗主要写佛塔的孤高以及登塔回望景物,望而生发,忽悟佛理,决意辞官学佛,以求济世,暗寓对国是无可奈何的情怀,下面我们来看看吧《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原文唐代:高适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译文及注释译文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

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

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胜过鬼斧神工。

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紧紧连着苍穹。

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

山连山如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

青槐夹着笔直驰道,楼台宫殿何等玲珑。

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苍苍茫茫弥漫关中。

长安城北汉代五陵,万古千秋一派青葱。

清净佛理完全领悟。

善因素来为人信从。

立誓归隐辞官而去,信奉佛道其乐无穷。

注释高适:唐朝边塞诗人,景县(今河北景县)人。

薛据,荆南人,《唐诗纪事》作河中宝鼎人。

开元进士,终水部郎中,晚年终老终南山下别业。

慈恩寺浮图:即今西安市的大雁塔,本唐高宗为太子时纪念其母文德皇后而建,故曰慈恩。

浮图,原是梵文佛陀的音译,这里指佛塔。

涌出:形容拔地而起。

出世界:高出于人世的境界。

世界,人世的境界。

磴(dèng):石级。

盘:曲折。

突兀:高耸貌。

峥嵘(zhēngróng):形容山势高峻。

鬼工:非人力所能。

四角:塔的四周。

碍:阻挡。

七层:塔本六级,后渐毁损,武则天时重建,增为七层。

摩苍弯:惊风:疾风。

驰道:可驾车的大道。

宫馆:宫阙。

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

五陵:指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及昭帝平陵。

净理:佛家的清净之理。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翻译、解析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翻译、解析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唐代:岑参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凑一作:走;似一作:如)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馆一作:观)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译文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

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

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胜过鬼斧神工。

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紧紧连着苍穹。

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

山连山如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

青槐夹着笔直驰道,楼台宫殿何等玲珑。

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苍苍茫茫弥漫关中。

长安城北汉代五陵,万古千秋一派青葱。

清净佛理完全领悟。

善因素来为人信从。

立誓归隐辞官而去,信奉佛道其乐无穷。

注释浮图:原是梵文佛陀的音译,这里指佛塔。

慈恩寺浮图:即今西安市的大雁塔。

涌出:形容拔地而起。

世界:指宇宙。

磴:石级。

盘:曲折。

突兀:高耸貌。

峥嵘:形容山势高峻。

鬼工:非人力所能。

碍:阻挡。

惊风:疾风。

驰道:可驾车的大道。

宫馆:宫阙。

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

五陵:指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及昭帝平陵。

净理:佛家的清净之理。

胜因:佛教因果报应中的极好的善因。

挂冠:辞官归隐。

觉道:佛教的达到消除一切欲念和物我相忘的大觉之道。

创作背景鉴赏此诗开头两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自下而上仰望,只见巍然高耸的宝塔拔地而起,仿佛从地下涌出,傲然耸立,直达天宫。

用一“涌”字,增强了诗的动势,既勾勒出了宝塔孤高危耸之貌,又给宝塔注入了生机,将塔势表现得极其壮观生动。

接下去四句:“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写登临所见、所感,到了塔身,拾级而上,如同走进广阔无垠的宇宙,蜿蜒的石阶,盘旋而上,直达天穹。

此时再看宝塔,突兀耸立,如神工鬼斧,简直不敢相信人力所及。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古诗和赏析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古诗和赏析

【诗句】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出处】唐·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翻译】萧瑟的秋风从西吹来,苍茫茫的秋色弥漫了整个关中。

【全诗】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唐] 岑参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全诗赏析】先看起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此叙诗人身在塔底,猛见七层之塔直耸云霄的瞬间印象,不仅发语突兀,而且著一“涌”字,顿有一种强烈的“生成”感:那塔仿佛才从地下冲涌而起,就扶摇直上,刹那间便穿透云空;其“孤高”自得之态,竟把缥缈森严的“天宫”,也逼得退避三舍。

笔端带有何等气势!至于杜甫,作诗既在其后,又有与岑参一比高下之心,开篇自亦吐语惊人、毫不相让:“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以“跨”字状貌高塔横出青穹的'雄影,又烘托以烈烈不息的天半之“风”,气势虽不若岑参,境界则更见阔远,可谓旗鼓相当。

接着四句叙登塔。

由于诗人巧妙地把塔外世界作为登高的参照物,那愈升愈高的景象,便带有了奇幻飘渺的错觉。

随着逐层的升登,诗人仿佛一步步踏“出”了人间的大千“世界”。

仰看头上的“蹬道”,因为有塔外碧天白云的衬托,便似乎不是架设在塔身之内,而是无所凭借地盘升于“虚空”之上!到了楼近塔顶的高处,感觉就更奇幻了:那峥嵘高峻的宝塔,仿佛不是从地上耸起,倒是靠了鬼斧神工之力,从悬浮的万里云空,突然压向了神州大地——“蹬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两句,正是从诗人登高俯、仰的错觉中,表现慈恩寺塔的峻高,不仅富于动态感,而且造出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奇境。

比较起来,杜甫之叙登塔,就略显逊色了:“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方始登高,便生“百忧”,自是忧国忧民的“诗圣”襟怀。

唐朝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古诗鉴赏

唐朝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古诗鉴赏

唐朝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古诗鉴赏唐朝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古诗鉴赏《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唐].岑参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题解】大雁塔在西安市南慈恩寺内。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皇太子李治为追念母后文德皇后,在原无漏寺旧址兴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命名,“慈恩寺”。

寺内高塔为著名僧人玄奘设计,因《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记:摩揭陀国有一僧寺,一日忽一雁离群落羽摔死地上,僧人惊忌,认为雁即菩萨,众即埋雁建塔纪念。

故将慈恩寺塔称为大雁塔。

塔初建为五层,武则天时增建为十层,后因战争破坏,残存七层,高64米,是中国著名的佛塔。

唐天宝十一年(752)秋,诗人与高适、薛据、杜甫、储光羲等同登慈恩寺塔,各有诗作。

此诗描绘外观塔势,继而写登高下临之所见景色。

高适,诗人,字达夫,仕至西川节度使、散骑常侍,诗与岑参齐名。

薛据,亦为当时诗人,终水部郎中,浮屠,梵文佛塔的译名。

【作者】岑参,唐代诗人,生平见前内蒙古《碛中作》诗。

【注释】①涌出:谓拔地而起。

《妙法莲花经·见宝塔品第十一》:“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旬,从地涌出。

”②世界:此为佛家语,“世”指时间,“界”指空间,犹言宇宙。

③蹬道:台阶。

盘:曲。

④突兀:高耸貌。

⑤峥嵘:高峻。

鬼工:极言建造精巧,非人工所能及。

⑥苍穹:苍空。

⑦“连山”两句写远观群山之状,似波涛奔涌。

⑧驰道:天子所行之路。

⑨苍然:秋色苍茫。

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

⑩五陵:指汉代五位皇帝的陵墓,即高祖刘邦的长陵,惠帝刘盈的安陵,景帝刘启的阳陵,武帝刘彻的茂陵,昭帝刘弗陵的平陵,皆在渭水北岸今咸阳附近。

写西安(古称长安)的古诗词

写西安(古称长安)的古诗词

写西安(古称长安)的古诗词一、《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唐·岑参)原文: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赏析: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大雁塔的雄伟气势,高耸入云仿佛从地面涌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让人感受到其建筑的壮观与非凡。

二、《题慈恩寺塔》(唐·章八元)原文: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

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

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

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蒙蒙。

赏析:将慈恩寺塔(大雁塔)的高耸和独特的建筑结构展现得淋漓尽致,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塔的外观和登上塔顶后的感受,以及周边的景色氛围。

三、《登乐游原》(唐·杜牧)原文: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赏析:诗人站在乐游原上,眺望远方,感慨历史的兴衰变迁,通过描绘眼前的苍凉景色,抒发了对时光流逝、历史无情的深沉叹息。

乐游原是古代著名的风景胜地,汉宣帝曾多次出游至此乐不思归,后又吸引着长安城的达官贵族、市井百姓来此踏青游玩,登高赏景。

四、《子夜吴歌·秋歌》(唐·李白)原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赏析:借助长安月夜下的捣衣声,表达了思妇对征夫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战争与离别的现实。

五、《长相思·其一》(唐·李白)原文: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赏析:直白地表达了在长安的相思之苦,通过描写秋夜的凄凉景象和内心的孤独哀怨,展现了诗人对远方之人的深深眷恋和无尽思念。

六、《长安遇冯著》(唐·韦应物)原文: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唐诗赏析——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唐诗赏析——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唐诗赏析——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简介《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此诗前十八句描摹慈恩寺塔的孤高、突兀、超逸绝伦的气势,以及佛塔周围苍茫、古寂、清幽的环境,烘托出一派超脱虚空的气氛;末尾四句,抒发情怀,流露出怅惘之情。

全诗主要描写了佛塔孤高危耸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登临后忽然领悟禅理,产生出世的念头,并暗寓对国是无可奈何的情怀。

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秋,岑参自安西回京述职,相邀高适、薛据、杜甫、储光羲等同僚诗友,出城郊游,来到慈恩寺,见宝塔巍峨俊逸,拾级而上,触景生情,遂吟诗唱和以助兴。

高适首唱,作《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其余人相和,岑参此诗就是当时的和诗之一。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如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注释1.浮图:原是梵文佛陀的音译,这里指佛塔。

2.慈恩寺浮图:即今西安市的大雁塔。

3.涌出:形容拔地而起。

4.世界:指宇宙。

5.磴:石级。

盘:曲折。

6.突兀:高耸貌。

7.峥嵘:形容山势高峻。

8.鬼工:非人力所能。

9.碍:阻挡。

10.惊风:疾风。

11.驰道:可驾车的大道。

12.宫馆:宫阙。

13.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

14.五陵:指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即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五位君王的陵墓。

15.净理:佛家的清净之理。

16.胜因:佛教因果报应中的极好的善因。

17.挂冠:辞官归隐。

18.觉道:佛教的达到消除一切欲念和物我相忘的大觉之道。

赏析此诗开头两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自下而上仰望,只见巍然高耸的宝塔拔地而起,仿佛从地下涌出,傲然耸立,直达天宫。

用一“涌”字,增强了诗的动势,既勾勒出了宝塔孤高危耸之貌,又给宝塔注入了生机,将塔势表现得极其壮观生动。

唐诗《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鉴赏

唐诗《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鉴赏

唐诗《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鉴赏【作者简介】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

天宝三载(744年)进士。

初为率府兵曹参军。

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

《与高适据登慈恩寺浮图》作者:岑参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如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注解:1、突兀:高耸。

2、鬼工:非人力所能。

3、宫馆:宫阙。

4、净理:佛理。

5、胜因:善缘。

6、挂冠:辞官。

7、觉道:佛道。

译:大雁塔的气势宛如平地涌出,孤傲高峻耸立好象直接天宫。

登上雁塔绝顶仿佛离开尘世,沿阶盘旋攀登有如升越太空。

高耸宏伟似乎压盖神州大地,峥崔嵬简直胜过鬼斧神工。

四角挺拔顶天遮住太阳光辉,塔高七层紧紧地接连着苍穹。

站在塔顶鸟指点翱翔飞鸟,俯身向下倾听阵阵怒吼狂风。

山连着山好比波涛汹涌起伏,奔走如百川归海来朝见帝京。

两行青槐夹着天子所行道路,宫阙楼台变得多么精巧玲珑。

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诗词赏析

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诗词赏析

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诗词赏析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①压神州,峥嵘如鬼工②。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如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③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④了可悟,胜因⑤夙所宗。

誓将挂冠⑥去,觉道⑦资无穷。

【注释】
①突兀:高耸。

②鬼工:非人力所能。

③宫馆:宫阙。

④净理:佛理。

⑤胜因:善缘。

⑥挂冠:辞官。

⑦觉道:佛道。

【简析】
此诗是写登佛塔回望景物,望而生发,忽悟佛理,决意辞官学佛,以求济世,暗寓对国是无可奈何的情怀。

首二句写未登之前仰望全塔;三、四句写登塔;五至八句写塔之高耸雄峻。

九、十句写由上俯看;十一至十八句,写在塔顶向东南西北各方所见的景物。

最后四句写忽悟“净理”,甚至想“挂冠”而去。

诗在描摹大雁塔的巍峨高大方面,可谓匠心独运。

“如涌出”、“耸天宫”、“碍白日”、“摩苍穹”等等,语语惊人,令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不禁为之惊叹。

高适《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原文译文赏析

高适《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原文译文赏析

高适《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原文|译文|赏析《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是唐朝诗人高适所做的诗词之一。

这首诗主要写佛塔的孤高以及登塔回望景物,望而生发,忽悟佛理,决意辞官学佛,以求济世,暗寓对国是无可奈何的情怀,下面我们来看看吧《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原文唐代:高适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译文及注释译文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

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

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胜过鬼斧神工。

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紧紧连着苍穹。

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

山连山如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

青槐夹着笔直驰道,楼台宫殿何等玲珑。

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苍苍茫茫弥漫关中。

长安城北汉代五陵,万古千秋一派青葱。

清净佛理完全领悟。

善因素来为人信从。

立誓归隐辞官而去,信奉佛道其乐无穷。

注释高适:唐朝边塞诗人,景县(今河北景县)人。

薛据,荆南人,《唐诗纪事》作河中宝鼎人。

开元进士,终水部郎中,晚年终老终南山下别业。

慈恩寺浮图:即今西安市的大雁塔,本唐高宗为太子时纪念其母文德皇后而建,故曰慈恩。

浮图,原是梵文佛陀的音译,这里指佛塔。

涌出:形容拔地而起。

出世界:高出于人世的境界。

世界,人世的境界。

磴(dèng):石级。

盘:曲折。

突兀:高耸貌。

峥嵘(zhēngróng):形容山势高峻。

鬼工:非人力所能。

四角:塔的四周。

碍:阻挡。

七层:塔本六级,后渐毁损,武则天时重建,增为七层。

摩苍弯:惊风:疾风。

驰道:可驾车的大道。

宫馆:宫阙。

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

五陵:指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及昭帝平陵。

净理:佛家的清净之理。

唐诗三百首赏析第1卷第23首《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唐诗三百首赏析第1卷第23首《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唐诗三百首赏析第1卷第23首一、原文《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唐代 岑参塔庙层层起,登高聊共游。

四顾风烟合,千里暮山秋。

长安城中望,如在日边楼。

下视百余尺,众心俱悄然。

二、重点词汇解析1.浮图(fú tú):佛塔。

2.层层(céng céng):一层又一层。

3.聊共游(liáo gòng yóu):暂且一起游览。

4.风烟合(fēng yān hé):风烟弥漫。

5.千里(qiān lǐ):极远的地方。

6.日边楼(rì biān lóu):如同在日光边缘的高楼。

7.下视(xià shì):向下看。

8.悄然(qiǎo rán):安静的样子。

三、现代文翻译(直译)佛塔一层层地耸立,登高暂且与友人同游。

四周风烟弥漫,千里之外的群山在秋日的暮色中尽显。

长安城从此处望去,宛如置身于日光边缘的楼阁。

向下看有百余尺的高度,众人心中都感到安静。

四、现代文翻译(意译)我们一起登上慈恩寺的佛塔,层层叠叠,景色壮观。

四周都是风烟,远处的群山笼罩在秋日的暮色中。

从这高处望向长安,就像站在太阳边缘的楼阁上。

向下俯视,有百余尺的高度,大家心中都静默无声。

五、赏析1.诗歌背景《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一起登上慈恩寺佛塔的壮丽景色和心境。

2.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慈恩寺佛塔的宏伟和登高临远的开阔视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心灵的宁静。

3.诗歌结构诗歌以登塔为线索,分为对佛塔的描写、对远眺景色的欣赏以及对心境的感受三个部分。

结构明晰,情感真切。

4.诗歌意象诗中的意象如“浮图”、“风烟”、“千里暮山”等,营造出一种高远而宁静的氛围,既体现了佛塔的壮丽,也反映了诗人的心境。

5.诗歌情感这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心灵宁静的追求。

岑参通过对佛塔和远景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欣赏和对心灵平和的向往。

唐诗《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唐诗《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唐诗《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唐诗《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与高适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年代: 唐作者: 岑参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与高适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唐诗赏:此诗开头两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自下而上仰望,只见巍然高耸的宝塔拔地而起,仿佛从地下涌出,傲然耸立,直达天宫。

用一“涌”字,增强了诗的动势,既勾勒出了宝塔孤高危耸之貌,又给宝塔注入了生机,将塔势表现得极其壮观生动。

接下去四句:“登临出世界,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如鬼工。

”写登临所见、所感,到了塔身,级而上,如同走进广阔无的宇宙,蜿蜒的石阶,盘旋而上,直达天穹。

此时再看宝塔,突兀耸立,如神工鬼斧,简直不敢相信人力所及。

慈恩寺塔,不仅雄伟,而且精妙。

再下去四句:“四角碍白日,七层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写登上塔顶所见,极力夸张塔体之高,天蔽日,与天齐眉,低头下望,鸟在眼下,风在脚下。

这鸟和风,从地面上看,本是高空之物,而从塔上看,就成了低处之景,反衬宝塔其高无比。

下面八句,以排比句式依次描写东南西北四方景色。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描绘东面山景,连绵起伏,如滚滚巨浪;“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状南面宫苑,青槐葱翠,宫室密布,金碧交辉;“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刻写西面秋色,金风习习,满目萧然,透着肃杀之气;“五陵北原上,万古青。

”写北边陵园,渭水北岸,座立着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它们是前汉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五位君王的陵墓。

当年,他们创基立业,轰轰烈烈,如今却默然地安息在青松之下。

诗人对四方之景的描绘,从威壮到伟丽,从苍凉到空茫,景中有情,也寄托着诗人对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忧思。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赏析】原文+注译_唐诗三百首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赏析】原文+注译_唐诗三百首

精心整理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赏析】原文+注译_唐诗三百首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作者: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佛理。

高耸宏伟似乎压盖神州大地,峥嵘崔嵬简直胜过鬼斧神工。

四角挺拔顶天遮住太阳光辉,塔高七层紧紧地接连着苍穹。

站在塔顶鸟瞰指点翱翔飞鸟,俯身向下倾听阵阵怒吼狂风。

山连着山好比波涛汹涌起伏,奔走如百川归海来朝见帝京。

两行青槐夹着天子所行道路,宫阙楼台变得多么精巧玲珑。

精心整理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悲凉秋色打从关西弥漫而来,苍苍茫茫已经布满秦关之中。

再看看长安城北汉代的五陵,历经万古千秋依然青青??
清净寂来的佛理我完全领悟。

行善施道素来是我做人信奉。

我发誓回去后行将辞官归隐,我觉得佛道的确能济世无穷。

【评析】:??此诗是写登佛塔回望景物,望而生发,忽悟佛理,决意辞官学佛, “碍白日”、。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的原文及赏析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的原文及赏析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的原文及赏析《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的原文及赏析【诗句】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出处】唐·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翻译】此情此景令人彻悟了佛理,美妙的善道是我历来所尊崇。

今后我决心挂冠隐去,以佛道为凭藉超然生死极乐无穷。

【全诗】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唐] 岑参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全诗赏析】顺着这一思绪,诗之结尾忽然化出了顿然悟道式的旷达之语:“净理(即佛理)了可悟,胜因(即“善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站在宝塔顶上,悟觉到世界之长久和人生之有限,则身外的功业、名利、荣华、享乐,又有什么可留恋的?倒不如挂冠弃官、超然世外,以领略佛家的无穷之“道”,不更有兴味些?从登高俯临的清奇之境,引发“了悟”佛理的旷达之思,这就是岑参《登慈恩寺浮图》所抒写的情志。

杜甫则不同:他在后半篇虽也描述了“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的俯览之景,却又隐隐与时局的.混乱、山河的破裂交织在一起,表达了“登兹翻百忧”的志士之慨。

所以,结尾又以“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的比兴,寄寓了那深切的忧国之思。

读来令人百感交集、惋叹不已。

明人王世贞称“岑(参)才丽而情不足” (《艺苑巵言》)。

比较一下岑、杜这两首同题之作,人们正可感受到:岑参旷达,杜甫执着; 岑诗以境界之清奇雄丽见长,杜诗则以诗韵之蕴藉深沉为优。

从诗以言志的传统眼光看,岑诗之“情不足”,恰为杜诗之韵深长所压倒。

判杜诗为“压卷”,良有以也。

倘若从对登高览景的审美观照看,则岑诗写景的奇恣清健,又非杜诗所能及也。

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岑参(唐代)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译文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

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

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胜过鬼斧神工。

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紧紧连着苍穹。

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

山连山如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

青槐夹着笔直驰道,楼台宫殿何等玲珑。

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苍苍茫茫弥漫关中。

长安城北汉代五陵,万古千秋一派青葱。

清净佛理完全领悟。

善因素来为人信从。

立誓归隐辞官而去,信奉佛道其乐无穷。

注释高适:唐朝边塞诗人,景县(今河北景县)人。

薛据,荆南人,《唐诗纪事》作河中宝鼎人。

开元进士,终水部郎中,晚年终老终南山下别业。

慈恩寺浮图:即今西安市的大雁塔,本唐高宗为太子时纪念其母文德皇后而建,故曰慈恩。

浮图,原是梵文佛陀的音译,这里指佛塔。

涌出:形容拔地而起。

出世界:高出于人世的境界。

世界,人世的境界。

磴(dèng):石级。

盘:曲折。

突兀:高耸貌。

峥嵘(zhēngróng):形容山势高峻。

鬼工:非人力所能。

四角:塔的四周。

碍:阻挡。

七层:塔本六级,后渐毁损,武则天时重建,增为七层。

摩苍弯:惊风:疾风。

驰道:可驾车的大道。

宫馆:宫阙。

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

五陵:指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及昭帝平陵。

净理:佛家的清净之理。

胜因:佛教因果报应中的极好的善因。

夙:素来。

挂冠:辞官归隐。

觉道:佛教的达到消除一切欲念和物我相忘的大觉之道。

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秋,岑参自安西回京述职,相邀高适、薛据、杜甫、储光羲等同僚诗友,出城郊游,来到慈恩寺,见宝塔巍峨俊逸,拾级而上,触景生情,遂吟诗唱和以助兴。

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全诗翻译与赏析

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全诗翻译与赏析

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全诗翻译与赏析《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作者:岑参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如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注解】:⑴浮图:原是梵文佛陀的音译,这里指佛塔。

慈恩寺浮图:即今西安市的大雁塔。

⑵涌出:形容拔地而起。

⑶世界:指宇宙。

⑷磴:石级。

盘:曲折。

⑸突兀:高耸貌。

⑹峥嵘:形容山势高峻。

鬼工:非人力所能。

⑺碍:阻挡。

⑻惊风:疾风。

⑼驰道:可驾车的大道。

⑽宫馆:宫阙。

⑾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

⑿五陵:指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及昭帝平陵。

⒀净理:佛家的清净之理。

⒁胜因:佛教因果报应中的极好的善因。

⒂挂冠:辞官归隐。

⒃觉道:佛教的达到消除一切欲念和物我相忘的大觉之道。

【韵译】:大雁塔的气势宛如平地涌出,孤傲高峻耸立好象直接天宫。

登上雁塔绝顶仿佛离开尘世,沿阶盘旋攀登有如升越太空。

高耸宏伟似乎压盖神州大地,峥嵘崔嵬简直胜过鬼斧神工。

四角挺拔顶天遮住太阳光辉,塔高七层紧紧地接连着苍穹。

站在塔顶鸟瞰指点翱翔飞鸟,俯身向下倾听阵阵怒吼狂风。

山连着山好比波涛汹涌起伏,奔走如百川归海来朝见帝京。

两行青槐夹着天子所行道路,宫阙楼台变得多么精巧玲珑。

悲凉秋色打从关西弥漫而来,苍苍茫茫已经布满秦关之中。

再看看长安城北汉代的五陵,历经万古千秋依然青青清净寂来的佛理我完全领悟。

行善施道素来是我做人信奉。

我发誓回去后行将辞官归隐,我觉得佛道的确能济世无穷。

白话译文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

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

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胜过鬼斧神工。

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紧紧连着苍穹。

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

山连山如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

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赏析

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赏析

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赏析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赏析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主要描写了佛塔孤高危耸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登临后忽然领悟禅理,产生出世的念头,并暗寓对国是无可奈何的情怀。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⑴塔势如涌出⑵,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⑶,蹬道盘虚空⑷。

突兀压神州⑸,峥嵘如鬼工⑹。

四角碍白日⑺,七层摩苍穹⑻。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⑼。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⑽,宫馆何玲珑⑾。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⑿。

五陵北原上⒀,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⒁,胜因夙所宗⒂。

誓将挂冠去⒃,觉道资无穷⒄。

【注释】⑴高适:唐朝边塞诗人,景县(今河北景县)人。

薛据,荆南人,《唐诗纪事》作河中宝鼎人。

开元进士,终水部郎中,晚年终老终南山下别业。

慈恩寺浮图:即今西安市的大雁塔,本唐高宗为太子时纪念其母文德皇后而建,故曰慈恩。

浮图,原是梵文佛陀的音译,这里指佛塔。

⑵涌出:形容拔地而起。

⑶出世界:高出于人世的境界。

世界,人世的境界。

⑷磴(dèng):石级。

盘:曲折。

⑸突兀:高耸貌。

⑹峥嵘(zhēngróng):形容山势高峻。

鬼工:非人力所能。

⑺四角:塔的四周。

碍:阻挡。

⑻七层:塔本六级,后渐毁损,武则天时重建,增为七层。

摩苍弯:⑼惊风:疾风。

⑽驰道:可驾车的大道。

⑾宫馆:宫阙。

⑿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

⒀五陵:指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及昭帝平陵。

⒁净理:佛家的清净之理。

⒂胜因:佛教因果报应中的极好的善因。

夙:素来。

⒃挂冠:辞官归隐。

⒄觉道:佛教的达到消除一切欲念和物我相忘的大觉之道。

【白话译文】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

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

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胜过鬼斧神工。

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紧紧连着苍穹。

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

山连山如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

青槐夹着笔直驰道,楼台宫殿何等玲珑。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的全诗及赏析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的全诗及赏析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的全诗及赏析《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的全诗及赏析【诗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出处】唐·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翻译】四周的曲檐阻碍了太阳的运行,七层的顶楼摩擦着苍天的穹窿。

【全诗】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唐] 岑参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全诗赏析】首二句写未登之前仰望全塔,状塔之外势,从地下“涌出” 到“高耸” 入天,动感强烈,非常具有可视效果,就像现代摄影大师的作品,首先从远景上给人以震慑之感。

三四句写登塔石级的陡峭艰险,“出世界”、“盘虚空”对登塔石级的超出凡尘之势,作了文学上的大胆夸张。

一个“盘”字又很形象地说出了登塔石级的九曲回肠的险峻。

五至八句写塔之高耸雄峻,气势浑雄。

“压神州” 句把一个塔的力量和整个神州大地的力量加以对比,很有创意。

“碍白日”、“摩苍穹” 也是神气想象的结晶,大可以挡住太阳,高可以直上苍天,对塔的礼赞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

九、十句写登塔俯看,用“高鸟”、“惊风”写来,极言塔之险峻。

试想,登塔之后,连飞得很高的鸟儿也在人的脚下,天空的'风云变换也只有俯身才能够看见。

塔之高耸,大概只有传说中的巴比伦“通天塔” 才可以媲美了。

十一至十八句,写在塔顶向东南西北各方所见的景物,长安全景,一览无余。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地上看来高大巍峨的宫殿和会馆这个时候都成了积木一样,娇小玲珑,这是用对比的手法来烘托塔的高峻。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又为后面的归隐之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最后四句点明主旨,写忽悟“净理”,甚至想“挂冠” 而去,辞官学佛,其实是暗寓对国事无可奈何的情怀。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岑参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岑参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岑参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要描写了佛塔孤高危耸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登临后忽然领悟禅理,产生出世的念头,并暗寓对国是无可奈何的情怀。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⑴塔势如涌出⑵,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⑶,蹬道盘虚空⑷。

突兀压神州⑸,峥嵘如鬼工⑹。

四角碍白日⑺,七层摩苍穹⑻。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⑼。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⑽,宫馆何玲珑⑾。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⑿。

五陵北原上⒀,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⒁,胜因夙所宗⒂。

誓将挂冠去⒃,觉道资无穷⒄。

【注释】⑵涌出:形容拔地而起。

⑶出世界:高出于人世的境界。

世界,人世的境界。

⑷磴(dèng):石级。

盘:曲折。

⑸突兀:高耸貌。

⑹峥嵘(zhēngróng):形容山势高峻。

鬼工:非人力所能。

⑺四角:塔的四周。

碍:阻挡。

⑻七层:塔本六级,后渐毁损,武则天时重建,增为七层。

摩苍弯:⑼惊风:疾风。

⑽驰道:可驾车的大道。

⑾宫馆:宫阙。

⑿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

⒀五陵:指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及昭帝平陵。

⒁净理:佛家的清净之理。

⒂胜因:佛教因果报应中的极好的善因。

夙:素来。

⒃挂冠:辞官归隐。

⒄觉道:佛教的达到消除一切欲念和物我相忘的大觉之道。

【白话译文】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

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

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胜过鬼斧神工。

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紧紧连着苍穹。

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

山连山如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

青槐夹着笔直驰道,楼台宫殿何等玲珑。

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苍苍茫茫弥漫关中。

长安城北汉代五陵,万古千秋一派青葱。

清净佛理完全领悟。

善因素来为人信从。

立誓归隐辞官而去,信奉佛道其乐无穷。

【创作背景】【赏析】此诗开头两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自下而上仰望,只见巍然高耸的宝塔拔地而起,仿佛从地下涌出,傲然耸立,直达天宫。

唐诗《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及赏析

唐诗《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及赏析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作者:岑参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如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注解】:1、突兀:高耸。

2、鬼工:非人力所能。

3、宫馆:宫阙。

4、净理:佛理。

5、胜因:善缘。

6、挂冠:辞官。

7、觉道:佛道。

【韵译】:大雁塔的气势宛如平地涌出,孤傲高峻耸立好象直接天宫。

登上雁塔绝顶仿佛离开尘世,沿阶盘旋攀登有如升越太空。

高耸宏伟似乎压盖神州大地,峥嵘崔嵬简直胜过鬼斧神工。

四角挺拔顶天遮住太阳光辉,塔高七层紧紧地接连着苍穹。

站在塔顶鸟瞰指点翱翔飞鸟,俯身向下倾听阵阵怒吼狂风。

山连着山好比波涛汹涌起伏,奔走如百川归海来朝见帝京。

两行青槐夹着天子所行道路,宫阙楼台变得多么精巧玲珑。

悲凉秋色打从关西弥漫而来,苍苍茫茫已经布满秦关之中。

再看看长安城北汉代的五陵,历经万古千秋依然青青清净寂来的佛理我完全领悟。

行善施道素来是我做人信奉。

我发誓回去后行将辞官归隐,我觉得佛道的确能济世无穷。

【评析】:此诗是写登佛塔回望景物,望而生发,忽悟佛理,决意辞官学佛,以求济世,暗寓对国是无可奈何的情怀。

首二句写未登之前仰望全塔;三、四句写登塔;五至八句写塔之高耸雄峻。

九、十句写由上俯看;十一至十八句,写在塔顶向东南西北各方所见的景物。

最后四句写忽悟“净理”,甚至想“挂冠”而去。

诗在描摹大雁塔的巍峨高大方面,可谓匠心独运。

“如涌出”、“耸天宫”、“碍白日”、“摩苍穹”等等,语语惊人,令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不禁为之惊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翻译及赏析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翻译及赏析
古诗原文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凑一作:走;似一作:如)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馆一作:观)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译文翻译
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

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

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胜过鬼斧神工。

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紧紧连着苍穹。

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

山连山如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

青槐夹着笔直驰道,楼台宫殿何等玲珑。

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苍苍茫茫弥漫关中。

长安城北汉代五陵,万古千秋一派青葱。

清净佛理完全领悟。

善因素来为人信从。

立誓归隐辞官而去,信奉佛道其乐无穷。

注释解释
浮图:原是梵文佛陀的音译,这里指佛塔。

慈恩寺浮图:即今西安市的大雁塔。

涌出:形容拔地而起。

世界:指宇宙。

磴:石级。

盘:曲折。

突兀:高耸貌。

峥嵘:形容山势高峻。

鬼工:非人力所能。

碍:阻挡。

惊风:疾风。

驰道:可驾车的大道。

宫馆:宫阙。

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

五陵:指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
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及昭帝平陵。

净理:佛家的清净之理。

胜因:佛教因果报应中的极好的善因。

挂冠:辞官归隐。

觉道:佛教的达到消除一切欲念和物我相忘的大觉之道。

创作背景
公元752年(唐玄宗天宝十一年)秋,岑参自安西回京述职,相邀高适、薛据、杜甫、储光羲等同僚诗友,出城郊游,来到慈恩寺,见宝塔巍峨俊逸,拾级而上,触景生情,遂吟诗唱和以助兴。

高适首唱,作《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其余人相和,岑参遂作此诗。

诗文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自下而上仰望,只见巍然高耸的宝塔拔地而起,仿佛从地下涌出,傲然耸立,直达天宫。

用一“涌”字,增强了诗的动势,既勾勒出了宝塔孤高危耸之貌,又给宝塔注入了生机,将塔势表现得极其壮观生动。

接下去四句:“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写登临所见、所感,到了塔身,拾级而上,如同走进广阔无垠的宇宙,蜿蜒的石阶,盘旋而上,直达天穹。

此时再看宝塔,突兀耸立,如神工鬼斧,简直不敢相信人力
所及。

慈恩寺塔,不仅雄伟,而且精妙。

再下去四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写登上塔顶所见,极力夸张塔体之高,摩天蔽日,与天齐眉,低头下望,鸟在眼下,风在脚下。

这鸟和风,从地面上看,本是高空之物,而从塔上看,就成了低处之景,反衬宝塔其高无比。

下面八句,以排比句式依次描写东南西北四方景色。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描绘东面山景,连绵起伏,如滚滚巨浪;“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状摹南面宫苑,青槐葱翠,宫室密布,金碧交辉;“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刻写西面秋色,金风习习,满目萧然,透着肃杀之气;“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写北边陵园,渭水北岸,座立着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它们是前汉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五位君王的陵墓。

当年,他们创基立业,轰轰烈烈,如今却默然地安息在青松之下。

诗人对四方之景的描绘,从威壮到伟丽,从苍凉到空茫,景中有情,也寄托着诗人对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忧思。

末了四句,“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诗人想辞官事佛,此时,岑参得知,前方主将高仙芝出征大食,遭遇挫折;当朝皇帝唐玄宗,年老昏聩;朝廷之内,外戚宦官等祸国殃民;各方藩镇如安禄山、史思明等图谋不轨,真可谓“苍然满关中”,一片昏暗。

诗人心中惆
怅,认为佛家清净之理能使人彻悟,殊妙的善因又是自己向来的信奉,因此想学逢萌,及早挂冠而去,去追求无穷无尽的大觉之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