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能减排过程仍存在四方面主要问题

合集下载

浅谈我国面临的能源危机问题及其应对之策

浅谈我国面临的能源危机问题及其应对之策

浅谈我国面临的能源危机问题及其应对之策摘要: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类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原动力,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世界经济的发展就得益于能源的大量投入和广泛应用。

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能源危机问题日益突出。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面临着能源危机的重大挑战。

当前,我国应大力开发新能源并提高能源利用率,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关键词:能源危机;能源发展战略;新能源;太阳能;氢能;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类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原动力,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各种能源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了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得益于各种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与核裂变能等的大量投入和广泛应用。

可以说,世界经济就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经济。

然而,由于人类长期的无度开发和使用,使得这些化石能源在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就接近枯竭,进而导致世界能源危机问题日益突出。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增长最快的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也面临着能源危机的严峻挑战。

当前,我国应努力开发新能源并不断提高能源利用率,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当前全球能源的现状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的重大问题,它关系着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当前,能源消费继续强劲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尤其是世界能源供需矛盾突出,更是成为导致全球性能源危机的根本原因。

进入21世纪以来,能源枯竭的危险进一步逼近,然而全球能源消耗却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这无疑使得能源问题雪上加霜。

据乐观估计,石油大约还可以用50年,天然气大约只够用70年,煤炭最多可用300年,普通的核裂变材料铀-235不到100年就即将用完,人类的能源前景令人堪忧。

根据欧佩克的《世界能源展望》预测,到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将从目前的7700万桶/日增长到1.14亿桶/日。

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演进-文档资料1

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演进-文档资料1

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演进文献标识码:A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针对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排放的公共政策陆续出台。

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的节能减排政策呈现出不同的结构特征,形成了政策演进的不同阶段。

系统梳理各个阶段的政策及其特征,并在公共政策相关理论框架指导下进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及作用规律,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出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优化路径。

一、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演进过程节能减排的本质是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有害物的排放。

节能减排政策的产生,源自解决资源、能源消费的环境外部性及稀缺性问题。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将节能减排政策界定为“节能节水、减少SO2和COD排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以及发展或使用新能源方面的政策”[2]。

中国现行的节能减排政策,可分为法律法规和财税政策两大类。

其中,法律法规包括国家发展规划、节能减排相关法律和法规条例;财税政策包括节能减排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等。

另外,围绕节能减排政策而进行的管理体制改革,节能减排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应用,也属于节能减排政策的范畴。

[3]1978年以来,中国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节能减排相关政策。

根据政策的出台时间、时代背景和内容特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节能政策与减排政策并行的政策形成阶段(1978―1988)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相比1978年版宪法,1982年版宪法明确了环境保护的范围和内容,突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制定普通法律的根本依据。

依据宪法,1979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三十二字方针”,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环境保护的专门法律。

中国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中国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无论 是从 时 间上 还是 从 已采 取 的措 施 和取 得 的成
业和各领域节能减排的任务还很艰巨, 还存在很多
问题有 待改进 和完善 。 ( ) 一 单位G I E D ̄ 下降的同时节能任务仍然艰 巨
节能减排是中国调整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的重要 抓手 和突破 口。随着 国家各 项宏 观调控措施 的进一步推进和落实, 中国重工业特别是高耗能行 业的增速的下降成为重点攻关的目 。 标 尤其是出口 退税大幅降低 , 加征关税之后 , 出口成本 明显增加 , 将直接对高耗能和高污染的产 品出口形成有力遏
社会经济延续 了“ 十一五” 间又好 又快发展的良 期
好势 头 。20 年前三 季 度 ,在经 济增 长 1. 07 5 1 %的 同 时 , 能 减排 工 作 也取 得 了明显 成 效 , 而 为在 经 节 从
济快速增长中实现节能减排 目标提供 了有益的经
验 。然 而 , 在取得 成效 的 同时 , 还必须 看到 中国各 行
看 ,煤炭下降约8 %,钢铁下降约7 %,建材下降约
8 化工下降约5 %, %, . 纺织下降约0 %, 3 . 电力下降 8
Hale Waihona Puke [ 作者简介 ]肖 真(9 6 )男, 元 15 一 , 山西临汾人 , 上海经济研究 中心秘 书长 , 国务院发展研 究中心研 究员, 士, 究方 向为管理科 博 研 学; 王明和(9 5 ) 男, 15 一 , 上海人 , 东北大学高级工程师, 究方向为 自动控制 ; 家(9 3 ) 男, 研 曹积 15一 , 辽宁大连人 , 东北大
战略 目标。 目前, 中国节能减排 的任务还相 当艰 巨, 应增加节能减排的资金投入 , 高节能减排的激励和处罚标准 。 提

关于节能减排措施不合理的说法

关于节能减排措施不合理的说法

关于节能减排措施不合理的说法节能减排是当前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议题,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然而,在讨论节能减排措施时,有时候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说法,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并进行回应。

第一种说法是认为节能减排会限制经济发展。

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实际上,通过节能减排,可以促进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减少能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也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节能减排不是限制经济发展,而是在可持续的基础上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二种说法是认为个人的节能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

虽然个人的节能行为可能看似微小,但如果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节能的重要性,采取相应的措施,累积起来的效果是非常可观的。

例如,节约用水、减少能源消耗、选择环保的出行方式等,都是个人可以做出的贡献。

而且,个人的节能行为还能够影响他人,引起更多人的共鸣,形成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

第三种说法是认为节能减排措施成本过高,难以实施。

事实上,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逐渐降低,许多节能减排措施的成本已经大大降低,有些措施甚至可以实现零成本。

比如,简单的节约用水、熄灭灯光、调整温度等,都是低成本的节能行为。

而对于企业而言,通过引入节能技术、优化生产流程,也可以降低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

因此,节能减排的成本并不是不可承受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投资,能够带来环境和经济的双重效益。

综上所述,节能减排是一个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节能行为对环境的重要性,采取实际的措施来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政府、企业等各方也应该共同努力,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进行。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建设美丽的家园。

我国节能减排的现状、问题与解决路径——一个文献综述

我国节能减排的现状、问题与解决路径——一个文献综述


蕾 力

魏 后凯
王振 霞


目前

大 部分 学 者 都 是 利 用 全 要 素 能 源 效 率 来 测 量节 能 减 排 的 潜


全 要 素 生 产 效率


是基 于 数 据 包络 分 析


种 全 新 的 能 源 效率 测 度 方 法


到 广 泛 应用

测量 我 国 节 能 减排 的 潜 力 需 要有



激 励 与 约 束机 制 不 完 善 导 致 政 府缺 乏 节 能 减排 的 动 力


分税


我 国 产 业 结 构 的 不 合理

为 此

我 们 需 要 从优 化 产 业 结构


调 整 外 贸结 锦 标赛



弱化


污 染避 难所 完 善 激励

效应


及 增 强 技 术进 步 效应 入 手
我 国 节能 减排 的 现 状

问 题 与
解 决路径
个文 献 综 述
余泳泽

邓 姗姗

南 京财 经 大 学产 业 发 展 研 究 院
南京
摘要

国 的
节 能减 排 问 题


趋突



本 文从 文献梳 理 角 度 对 我

国 巨
节 能 减 排 的现 状 大


存在 的 问 题 以 及解 决路 径 进 行 低下

低碳经济现状及问题分析

低碳经济现状及问题分析

2007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 案》,确定了中国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同时科技部等 13 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以落 实国家方案: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 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贡献。 ”同年 11 月,中国启 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合作计划” 。2008 年 10 月 29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 动白皮书》,阐明了气候变化与中国国情、气候变化对中国 的影响、应对气候战略目标、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 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合作 、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等重大问题的原则立场和各种积 极措施。2009 年 4 月,国家发改委宣布,国家已着手制定《 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此后,全国各地都在探索 适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模式,纷纷制 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并以低碳经济理念来指导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规划。
而技术瓶颈的存在也使得清洁能源替代火电还有很长 的路要走。交通部门通过制定尾气排放标准来限制汽 车CO2排放,各大汽车企业加紧研制新能源如混合动 力汽车还普遍存在成本较高和推广困难,其中最大的 制约因素是技术成本问题,虽然在许多情况下,中国 通过国际技术市场购买、引进,但大量的引进费用是 一个沉重的负担,也是制约中国由“高碳经济”向“ 低碳经济”转移的关键。
节能减排的任务仍然艰巨 节能减排是指减少能源浪费 和降低废气排放 国家要求“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 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 少10%。但由于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 变,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靠大量消耗资源来实现, 不仅浪费大,污染严重,而且资源利用率低。2006年 全年万元GDP能耗实现自2003年以来首次下降,主要 污染物排放增幅减缓,全年全国未能完成年初确定的 节能减排目标。虽然 2007 年两项主要污染物二氧化 碳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同比下降,但在经济增长情 况下,完成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紧迫。2009 年初,面对 世界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保经济增长、促就业的政 策,很多地方重工业建设的势头仍然强劲,

目前我国能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目前我国能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目前我国能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

自古以来,人类就为改善生存条件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停地进行奋斗。

在这一过程中,能源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来看,能源问题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能源的消耗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能源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人们已经把能源比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同时能源的重要性还使大多数国家把能源的供应与国家的安全联系在一起。

目前我国能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1、化石能源的短缺:目前人类使用最多的能源是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因为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而导致的工业革命促进了煤炭工业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石油和天然气开始得到广泛利用。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化石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

由于化石燃料作为不可再生能源,其资源十分有限,未来化石燃料将会变得日益紧缺。

目前我国的能源形势十分严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也持续攀升。

能源需求的强劲增长已经使我国目前的能源生产供不应求,未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能源供需矛盾会更加尖锐,能否保障充足的能源供给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因此节能已经成了势在必行的任务。

2、能源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突显:煤炭作为消费占比最多的化石能源,在利用时会释放出大量烟尘和有害物质,引起环境的严重污染,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

化石燃料的大规模使用,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并导致气候异常。

CO2的大量排放,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化石能源的使用还会排放大量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它们会形成酸雨,对人体健康和土壤等产生不良影响。

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更是日趋严重。

污染使得中国在外交、外贸方面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的现状、挑战与对策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的现状、挑战与对策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的现状、挑战与对策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碳中和已成为各国共同的目标。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中国在碳中和的道路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相应的对策。

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在保障能源安全的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以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文章将先对碳中和及能源转型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概述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历程。

随后,我们将分析当前中国能源转型的主要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如能源结构调整、技术瓶颈、市场机制不完善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中国在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提供有益参考。

二、中国能源转型的现状在碳中和目标的引领下,中国能源转型的步伐正在加快。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投入显著增加,推动了一系列能源项目的建设和发展。

在能源消费结构上,煤炭的比重逐渐下降,而天然气、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比重则在持续上升。

在电力领域,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市场。

截至2023年,中国的太阳能和风能装机容量均位居世界前列,清洁能源发电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逐年提高。

中国还在积极推进核电项目的建设,计划在未来几十年内大幅增加核电装机容量。

在交通领域,中国正在大力推广电动汽车和公共交通,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政府通过提供购车补贴、建设充电设施等措施,鼓励消费者使用电动汽车。

同时,中国还在发展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便利性。

在建筑领域,中国正在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提高建筑的能效。

政府通过制定节能标准、提供税收优惠等措施,推动建筑行业向低碳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在工业领域,中国正在推动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降低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比重。

中国政府还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然而,尽管中国能源转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为例

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为例

【 键 词 】 共 机 构 ; 能 减排 ; 关 公 节 对策
【 b tatP bi et n rysvn n rysv gi hn n e cso ew r,h rc ePo l S a kbac nC e gu fr A s c]u l seo eeg aige eg ai C iaa dkyf u fh ok teat l t t epe n rn hi h nd ,o r c r n n o t ie o h B
排 宣 传 , “ 式 主 义 ” 口号 、 语 多 , 多 数 人 对 节 能 基 本 知 识 了 解 但 形 的 标 大 的人 均 能 耗 为 发 达 国 家 的近 2 0倍 。 约 占我 国 总 能 耗 的 5 %左 右 , 比例 少 。 行 曾 采取 问卷 调 查 方 式 对 单 位 干 部 职 工 了 解 节 能管 理 有 关 知 识 银 很 大 。 成 公 共 机 构 能耗 过大 的原 因包 括 : 是 节 能 意 识 淡 薄 , 造 一 长期 以 进 行 专 项调 查 , 查 结 果 显 示 : 《 共 机 构 节 能 条 例 》 要 内容 “ 知 调 对 公 主 不 来 , 共 机 构 的 能 耗 费 用 全 部 由政 府 财 政 买 单 , 共 机 构 不 用 考 虑 能 公 公 道 ” 占 1%。对 《 共 机构 节 能 条 例 》 施 时 间 答 错 的 占 3 % 。 “ 的 3 公 实 4 对 主 耗 费 用 的筹 集 。导 致 部 分 公 共 机 构 节 能 意 识 薄 弱 , 为 有 钱 不 花 白不 认 管全 国节 能 监 督 管 理 工 作 的 机 构 ” 错 的 占 5 % 。 《 答 6 对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 花 。 二 是 现 有 的节 能 管 理 体 制 还 不 完 善 , 多 公 共 机 构 没 有 专 门 的节 很 节 约 能 源法 》 本 内容 了解 情 况 答 “ 知 道 ” 占 2 % 。三 是 随 着 人 民 基 不 的 3 能 机 构 和 节 能 措 施 , 有 的 节 能 制 度 得 不 到 有 力 的贯 彻 和 实 施 ; 乏 现 缺 生活 水 平 的提 高 . 生 活 质 量 要 求 不 同 , 能减 排 观 念 意 识 淡 薄 。 为 对 节 认 统 一 的 公 共 机 构 能 源 消 耗 定 额 和 支 出标 准 。 尚未 建 立 有 效 的 能 耗 统 “ 有钱 . 耗能” 我 愿 计 , 源报 告 制 度 和 节 能 考 核 制 度 , 未 形 成 科 学 化 、 范 化 的管 理 体 能 还 规 系 。三 是 节 能 激 励 和 约 束机 制 不 健 全 。在 节 能 管 理 、 能 改造 、 能 应 3 节 能 减 排 工 作 的 对 策 节 节 用等方面, 尚未 建 立 有 效 的 激 励 和 约束 机 制 , 约 没 有 奖 励 、 耗 没 有 节 超

我国节能减排的意义、现状及措施

我国节能减排的意义、现状及措施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钢铁行业的节能减排 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应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强能源 管理和资源优化,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努力为建设 美丽中国作出贡献。
谢谢观看
一、节能减排的意义
节能减排对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节能减排有 利于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 转变。其次,节能减排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品 质。最后,节能减排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节能减排方向
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钢铁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节能减排的关键。通过 改进生产工艺、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炉窑热效率、电力转化效率等,可 有效降低能源消耗。
2、优化资源利用
钢铁生产中需要大量的铁矿石、煤炭等资源。优化资源利用,提高原材料的利 用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向。例如,采用选矿技术提高 铁矿利用率,降低废石排放;优化炼焦工艺,提高煤炭利用率,减少废弃物产 生等。
总之,我国节能减排工作任重道远。通过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 们相信未来我国将会在节能减排领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实现经济、社会和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内容
一、背景
钢铁行业是全球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的主要行业之一,其节能减排对于应对气候 变化、降低能源消耗以及提高企业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作为钢铁大国, 节能减排形势尤为严峻。本次演示将探讨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的方向及具体措施, 以期为相关企业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3、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将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减少能源和 资源浪费,是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向。例如,利用废气余热发电、进行 废水资源化处理、利用固体废弃物制作建材等。

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演进

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演进

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演进【摘要】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演进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节能政策的提出与实施、减排政策的重要性、国家政策的逐步完善、区域性减排政策的推进以及现代科技在减排政策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探讨。

通过对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演进历程进行回顾和总结,分析了政策的发展趋势和取得的成就。

也指出了未来发展中需要面对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强调了节能减排政策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响应政策,共同努力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更大发展。

通过对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全面讨论,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政策的了解,还可以提高环保意识,共同建设美丽的家园。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节能、减排、政策、演进、提出、实施、重要性、完善、区域性、推进、现代科技、应用、未来发展、挑战、解决方案、环境保护、意义1. 引言1.1 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演进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中国政府逐渐意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因此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来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

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演进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政策提出到逐步完善和推进,再到如今的应用现代科技来支持政策的执行。

这一演进的过程不仅展示了中国政府在环保领域的决心和努力,也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改善环境质量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不断完善和实施各项节能政策,包括制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推广节能环保产品、鼓励企业实施节能技术等措施。

这些政策的提出和实施,为中国节能减排工作奠定了基础,也为未来环保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愈发严重,减排政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中国政府不断完善国家政策,提出了更加具体和有力的减排目标和措施,以确保减排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国还积极推进区域性减排政策,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减排方案和措施。

这些举措的推进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减排工作,并为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中国节能减排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国家节能政策的分析与评估

国家节能政策的分析与评估

国家节能政策的分析与评估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能源消耗的增长,节能成为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问题。

作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能源消耗大国,中国政府不断加强能源环保方面的政策扶持,致力于推动国民经济的绿色发展。

近年来,国家节能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生态平衡,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国家节能政策的出台与特点国家节能政策的出台,主要是为了推动能源结构转型,降低能源消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从1991年开始,中国政府便开始陆续出台有关节能环保的政策法规。

2005年6月,国务院出台的《中国节能法》成为国内法规界最早正式明确的节能立法文件。

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实行节能服务公司制度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地区加强能源管理,支持发展节能服务行业,促进节能型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政府的节能政策不断加强,不仅涉及建筑、交通、制造等领域,还特别聚焦于能源消耗大国的重要领域,比如钢铁、煤炭、建材等工业领域,以及民生领域,如家电、照明等。

同时,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对政策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与适应,从而使节能政策体系更具普适性与可操作性。

二、国家节能政策的效果及反馈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政府加强节能政策的效果不断显现。

根据《全国节能减排绩效评价报告(2015-2017)》的数据,2016年,全国总用电量达到55527亿千瓦时,比2011年节约了7559亿千瓦时,能源消费强度每万元可支配收入下降了19.1%,比2005年下降了33.6%。

同时,各地区针对能源领域的减排目标不断出台,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推广,促进了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三、国家节能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国家节能政策的出台与实施,除了节约能源和减缓环境污染外,还可促进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

根据《全国节能减排绩效评价报告(2015-2017)》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节能和环保产业产值高达太阳能照明led绿色照明应用发展报告》中提到,LED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不仅节省了大量的能源,还推动了LED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从而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我国电厂节能减排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电厂节能减排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电厂节能减排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电厂节能减排问题是全球性热点问题,也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保护问题。

一是温室气体排放问题。

我国电厂温室气体排放已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比重超过30%,对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是污染物排放问题。

电厂污染物排放主要指各种废气(SO2、NOx)、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如灰尘、烟尘、烟气中的重金属等。

由于电厂污染物排放,空气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三是节能减排问题。

电厂消耗大量能源,会造成能源浪费,增加碳排放,从而造成环境污染。

电厂节能减排的对策包括: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

落实《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明确电厂节能减排的义务与责任,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强化行业自律;
二是加快推广新型能源。

推广燃煤发电技术,加大清洁能源发电技术攻关研究,加快推广应用,替代传统能源发电;
三是加强电厂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

改造燃煤发电技术,开展高效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如脱硫减排、脱硝减排、低排放烟气净化技术、节能燃料发电等技术改造;
四是开展综合能源规划。

加强电厂能源预测,完善多能源规划,实施可再生能源开发,加大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节能减排;
五是实施综合治理措施。

实施多种手段并举的综合治理措施,如完善节能减排标准、加强电厂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加大政府补贴等,构建节能减排的法治政策环境。

目前我国能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思考

目前我国能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思考

目前我国能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思考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现代发展,我国的能源需求迅速上升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随之而来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不容乐观。

当前,在“双碳”背景下,我国能源利用过程中仍存在的很多问题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下文将对目前我国能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阐述并给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1 能源结构问题我国主要依赖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而化石能源中煤则占据了能源消耗的绝大部分。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问题严重,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另外,煤炭、石油等多种能源的开采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质。

煤炭开采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废气,污染大气环境。

煤炭开采过程的废气主要有甲烷、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

我国每年矿井开采排放甲烷量超过70亿立方米,占世界甲烷排放总量额30%左右。

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能源结构还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的能源安全,据统计,我国煤炭资源的总存储量目前约为1002491 012吨,世界排名第三,人均水平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石油总存储量为10401011吨,世界排名第12,天然气总存储量为471013立方米,世界排名第10,但都未达到世界人均水平。

因此,我国石油和天然气长期依赖进口,这对我国国家能源安全形成了不小的挑战。

针对能源结构存在的问题,我国急需加快能源结构转型,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重,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能等,积极推动新能源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鉴于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和现状,应该对各种可再生能源制定各自的战略。

具体来说,水电和风电应放在当前和不久的将来优先发展的首要位置,因为技术更成熟,成本更低。

从长期来看,太阳能发电将在国家政策支持、技术突破、成本降低的情况下实现快速增长。

在资源得到良好保障的条件下,生物质能和地热能也有望快速增长。

与其他可再生能源一样,海洋能源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浅谈我国绿色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我国绿色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我国绿色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二、我国绿色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政策法规不完善我国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体系还不完善,目前主要是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节能方面有所规定,但对于绿色建筑的认定、评价和标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

二)市场需求不足由于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度不高,对于绿色建筑的需求也不足,导致绿色建筑的市场规模不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

三)技术和人才瓶颈我国在绿色建筑领域的技术和人才储备还不充足,特别是在建筑节能、绿色材料、绿色施工等方面仍存在瓶颈,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

四)绿色建筑认证体系不健全我国绿色建筑的认证体系还不健全,缺乏权威性和标准化,导致绿色建筑的认证难度大,认证成本高,也难以保证绿色建筑的质量和效益。

三、对策建议一)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应加强对绿色建筑的认定、评价和标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制定和完善,促进绿色建筑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二)提高市场需求和认知度应通过宣传和教育等方式提高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度,增加市场需求,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三)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应加强对绿色建筑技术和人才的研发和培养,提高绿色建筑的技术水平和人才储备,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四)建立健全的认证体系应建立健全的绿色建筑认证体系,提高认证的权威性和标准化程度,保证绿色建筑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绿色建筑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概念的误解。

绿色建筑的标识不明确,导致一些开发商将其作为提高房价的手段,使得绿色建筑成为了一个欺骗性概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的标识,并通过对建筑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室内环境的具体性能进行实测,给出数据,将绿色建筑从一个简单的概念变成定量化的检测标准。

只有达到标准的建筑才能被标记为绿色建筑,这样伪绿色就会现原形,最终退出房地产市场。

第三、高绿化、大景观的误解。

在广告轰炸和概念炒作盛行的今天,绿色建筑也被误解为高档建筑、高绿化和大景观。

浅论我国污染减排的现状及对策

浅论我国污染减排的现状及对策

《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年第3期浅论我国污染减排的现状及对策钟少芬(漳州市长泰环境监测站福建漳州363900)摘要:人"的生%随着经济时+的来临变得更1多3多彩,但是随之而来便是环境问题,这一问题给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给人"的生%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干扰。

文章中便具体探究了当前我BY染减排的现状,再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改善Y染减排的具体措施,进而为提高Y染减排工作提供些许意见"关键词:污染减排;现状;经济发展;具体措施引言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腾飞阶段,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做好污染减排工作,如对城市周边的废水的全收集全处理;优化产业结构、加强重点领域的监督监测做到达标排放并实现逐年减排;引进先进设备提高污染物的处理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提高国民环保意识等,才可以早日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的目标$1当下我国污染减排的现状1.1排污税征收覆盖面不足201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在我国正式实施,环境保护实现了费改税,根据税法的规定,纳税主体变成直接向环境排放应税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它的经营者,应税污染物为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和噪声,但事实上并不止这4类。

一是污染环境的种类,类似农村生活污水#土壤污染、光污染等并未纳入其中,覆盖面不足;二是应税污染物种类较少,对大气污染物征收范围,按每一排放口的污染物种类数以污染当量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最多不超过3项(重金属污染物为5项),大气污染物的应税污染物主要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随着全球变暖,碳排放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但备受关的二氧化碳并未纳入其中,个别行业其他未进的污染物排放量也相当高,却不在征税范围内,给减排加重了负担;三是目前的税率设置远远低于污染物的处理成本,缺乏激励性或重惩性条款,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中所规定的罚款金额或奖励金额也没有对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产生一定的威慑力,部分企业会认为排污成本低,进而不顾忌生态环境肆意排放污染物,给排污区域的周边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卩]叫1.2污染减排技术政策未及时更新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逐渐深入,我国部分城市中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目前我国政府所实施的污染减排措施仍然是采用排污许可证和排放税相结合的方法,但是这一政策却无法满足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使得部分企业由于环境治理金额过高或减排技术研发过难而放弃研制%因此我国政府需要在排污减排的研发补助和发明专利上给予相关企业一定的补偿或赞助,并提高对排污减排技术专利的保护力度,通过政策大力鼓励排污减排技术的创新'1.3工业废水对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废水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工业废水主要是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在我国部分地区工业生产中,施工方主要采用井工的生产模式,在这种生产模式下工业废水主要是以矿井下方的涌水为主,这种废水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工业废水中所含有的悬浮颗粒物较多,通常在每升废水中都含有近500毫克的硫物质甚至更高,并且这些硫混合物中还具有较多的重金属'此外在部分城市周边区域的地质储存中还有较多的铁元素和猛元素,使得工业废水表面呈现发黑或发黄的特征,并且废水如果长期处于密封环境下,还会出现恶臭的气味,影响周边生态环境;第二,在工业生产中所生产出的废水,如果在地表区进行渗透,由于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悬浮物和重金属物质,这样便会对区域性土壤造成污染铁因此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若没有对工业废水进行处理,工业周边区域土壤就很可能被严重污染,甚至周边土质无法生长植被;第三,在工业生产中所生产出的废水,若不经处理直接排放,还会对周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污染,这样不仅会对周边居民的用水健康造成影响,同时还会对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威胁'1.4环境监测中污染物排放量不断上升随着我国的工业产值数额不断增加,继而产生的一些工业废物排放问题不容小觑'基于工业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在某些地区可能会产生严重的重金属污染,这主要来源于工业废弃物的排放°由于大量工业废弃物的产生,它对于当地的水体环境、土地环境、空气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需要相应的环境监管部门围绕工业产业发展内容作出严格检查'并根据有毒废物的排放标准,对其制定合理的策略,使得工业排放废物能够符合国家安全质量标准'还必须根据工业产业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科研发展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为重金属的防治工作提供有效保障,这也成为后续进行生态环境结构改善、做好污染减排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生态环境系统中,工业产业所制造的一些重金属是主要的污染源,这导致环境监测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量不断上升'同时,人们在城市生活中所产生的一些废物也是重金属污染物之一,其总污染物含量不断上升°2完善我国污染减排的具体措施2.1完善征收种类与标准环保税的初衷为多排多缴,少排少缴,旨在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发展,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因此需要加强对土壤污染、光4《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年第3期污染、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废水的监管,增加应税污染物种类;设定征收环保税的最低排放量,按照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罗列的污染物种类进行征收,同时配合年度减排考核目标,督促排污单位逐步实现减排;目前我国各地污染与发展的情况各不相同,可要求地方政府围绕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与环境污染状况,在给定范畴之内进行征收标准确定$虽然征收标准是相对固定的,但是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制定激励性或惩罚性政策,给相关排污企业一定的威慑力,使企业经营者不敢轻易冒险向外排污$同时方政府与相保可同环保环境保护责任险,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地方环境造成的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减少排污过程中带来的经济风险,也可以进一步地促进企业合理排污制度的落实"$#$2.2及时更新污染减排技术政策企业在生产中所制定的排污减排技术政策,与企业的排污减排$方政府应当合相构,大力开展排污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创新,通过成立专项资金对排污减排技术开展深入研究$通过事实证明,排污减排技术研发投入越多,所带来的研发回报率越高$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当完善排污减排专利技术的保护制度,进而对相关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提高企业研发排污减排技术和排污减排产品的经济性,这样便可以降低企业排污减排成本、减少社会中能源消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进而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2.3优化创新工业废水处理技术优化创新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政府对环境整治的力度,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通过化学法对工业废水进行处理&所采用的化学法主要是在工业污水中投入化学药剂,进而对工业污水中的一些有害物质或污染物质进行降解和中和,进而转化工业污水中的一些有害成分,提高工业污水的净化程度,将要实现在工业生产中对污水进行有效的处理&例如,在工业污水处理中通过使用氧化亚硫酸盐还原菌法处理废水,在对污水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通过硫酸根离子来还原污水中的硫化氢,并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硫化氢转化为单质硫,该技术在酸性的工业污水处理中,对污水中的硫元素去除率达到了96%;通过物理法对工业废水进行处理叫物理法主要是在污水处理中通过过滤或沉淀等方式,将污水中一些大颗粒物质进行筛选或截流&目前在工业污水处理中,主要采用重力分离污水处理技术,该技术可以将工业污水中的一些大颗粒污染物质进行降解,减小工业污水的浑浊度&通过物理处理技术与化学处理技术结合使用,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业污水处理质量;通过活性炭吸附法对工业废水进行处理&在工业污水处理中通过该技术主要通过活性炭对工业污水中的酚类高毒物质进行吸附和净化,活性炭吸附法是当前处理煤炭污水中有毒物质的最佳手段之一&但利用该技术吸附煤炭污水中有毒物质时,需要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对工业污水进行过滤,并且需要将过滤速度控制在每小时40〜50米,这样便可以将工业污水中的大量有毒物质进行吸附;通过超滤技术对工业废水进行处理&通过应用超滤技术对废水进行处理主要是通过一种特殊的双分子过滤膜,将工业污水中的漂浮物、煤粉、矿粉等物质进行过滤,此外该过滤膜不仅可以过滤工业污水中的漂浮物,同时还可以降低工业污水中所含有的细菌量&由于该技术在操作过程中运行成本较低、操作步骤简单,成为当前我国工业污水处理中的主要技术之一&2.4完善当前环境监测中的管理制度基于环境监测工作开展过程,也必须围绕全面化管理制度建设去对环境污染做出控制,这需要监测机构对于局部环境污染状况进行分析&找出针对性污染调整策略,提高工作人员对于污染工处理的重视程度&此外在开展环境监测制度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需要保障污染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对污染样本进行采集的过程中,监测机构需要针对采集、储存、处理等流程制定出将配套的处理方案,避免在监测过程中出现二次污染,造成环境监测保护工作滞后&环境监测机构须对于环境保护制度作出预先调整,在环境监测过程中针对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给出明确条令&要求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端正自身的态度,将工作表现与个人绩效进行直接挂钩&围绕员工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的表现状况,随后对其后续的成绩做出评定&这可以提高环境保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积极性,提升环境监测有效性,真正对于环境监测内容做出保障&结语减排工作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程,在短时间内并不能起到一定的效果,需要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从当地排污减排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相适宜的排污减排政策和模式,不断更新相关企业排污减排技术,并在社会中给全体公民营造出良好的环保意识,共同保护所拥有的生态环境,引导企业经营者严格落实国家相关规定,在生产中实施国家所倡导的污染减排措施,为保护区域性生态环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参考文献[1]周志勇,陈佳玲,李贝艳,林淑青,江宝彬•我国环境保护税法解读:不足与改进建议卩]録色财会,2018,06,(003):8-14.[2]刘羽珊.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税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J].西部皮革,2020,42(23):46-47+56.[3]刘娜.浅析我国在役锅炉能耗,污染物排放现状及节能减排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07):1-2.[4]薛媛.浅谈中国环境污染的差异与减排路径[J].市场周刊*理论版,2017(37):0196-0196.[5]安彤.浅论大气环境管理重心由总量控制向质量改善转型[J].环境与可发展,2013,38(1):40-43.⑹周一枝.浅谈煤炭企业污染减排对标方法与实践[J].能源环境保,2011,025(002):62-64.[7]曹纪运.浅谈新型泵在节能减排及降低污染方面的重要作用[J].中国科技博览,2013(27):176-176.作者简介钟少芬(1987.8-),女,畲族,漳州龙海,硕士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监测质量管理&5。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困难和建议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困难和建议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困难和建议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碳排放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但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

本文将从政策、技术和社会等方面分析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推进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政策方面政策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保障。

但目前,我国碳市场尚未完善,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偏低,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机制。

此外,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监管机制,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佳。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政府加强碳市场建设,完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提高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促进碳减排的市场化。

同时,应加快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细则和监管机制,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

二、技术方面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

但目前,我国在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还存在一定的瓶颈。

此外,一些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缺乏动力和投入,难以推动碳减排的技术进步。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政府加大对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投入和创新,推动碳减排的技术进步。

三、社会方面社会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力量。

但目前,一些地方和企业在碳减排方面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形成全社会的碳减排共识。

此外,一些公众对碳减排的认知和理解还存在一定的误区,难以形成全社会的碳减排意识。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政府加强对公众的碳减排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碳减排意识和认知水平。

同时,应加强对地方和企业的碳减排政策引导和监督,促进全社会的碳减排共识形成。

总之,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只有加强政策、技术和社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才能实现碳减排的目标,为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作出贡献。

中国汽车业节能减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汽车业节能减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 国 汽 车 业 节 能 减 排 中 存 的 主 要 问 题 及 对 策 研 究 在
何解 定 刘石玲
H Ji di g Ii S Ii E e n u hi ng
( 南科 技学 院 经济 与管 理系 。湖 南 湖
永州 45O) 2 10

( c n mi S a d M n g m n D p r m n i H n n U e s y o oin e a d E e rig Y n z o u a 2 1 0 C a ) E o o n a a e e t e a t e t u a n r f S c n g e n , o g h u H n n 4 5 C n i v i t e i n O h i n

a  ̄ sd te y ia p o lms n o n rdi ai g n r y drd c ge sino t mo i s 缸 al ip t o w r o l e n ye pc l r be c u m e svn e g u i h t e n e n a e n mis f uo b e o a l 1 't u r ads mer a d y f et
E o o c& T a e U d t u NO. 4 J l. 0 2 c n mi r d p a eS m. 2 7 uy 2 1
T e R s a c n N w P 0 l m n o n em a u e o h n s u o o e I d sr n t e D v l p e t o a i gE eg h e e rh o e r b e s a d C u t r e s r s fr C i e eh t m t v n u t y i h e eo m n f S v n n r y i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问题分析与减排对策建议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问题分析与减排对策建议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问题分析与减排对策建议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碳排放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其制造业碳排放量巨大,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分析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减排对策建议,以期为中国制造业的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明确了中国制造业碳排放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然后,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资料,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制造业碳排放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接下来,文章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针对性的减排对策建议,包括优化产业结构、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监管等方面。

文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为中国制造业的碳减排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二、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现状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碳排放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国制造业的碳排放问题尤为突出。

目前,中国制造业的碳排放总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导致能源消费量大幅增加,进而产生大量的碳排放。

据统计,制造业的碳排放量占中国总碳排放量的比例超过30%,其中,钢铁、电力、化工、建材等高碳排放行业是主要的碳排放源。

在制造业内部,不同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存在较大差异。

一些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如钢铁、电力等,其碳排放强度相对较高。

而一些技术含量较高、能源消耗较少的行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其碳排放强度则相对较低。

这种行业间的碳排放强度差异,也反映了中国制造业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制造业的碳排放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和能源结构决定了其碳排放强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粪攀糍翘篇黧 蒸
整体能源 中 占
根本改变 当 。
成为国际趋势
是 国际上 其他 国家人 均碳 排放 基 本成下 降趋
势 中 国 目前 这 一 数 据 仍 在 上 升

..
第 三 个 问题 是 国 内节 能减 排技 术相 对 落 .

T 业 增 加 值 同 比增 长 19 5 % 像钢 铁 有 色 电
依 执法 不 严 的问题 更要 加大 力度改变执法 不


严 的情况 。
轻市场手段 : 重做大单位
激原油 消费的方法来加快经 济增长 “ 节能是长期优 。
GDP 能耗分母 轻做小社会总耗能


应该发挥市场
先坚持的战略 要 将节能减排作 为新 的生 产 和 消费增 .
主导作用 将节能作为一 个盈 利市场来经 营


蜜 嚣羹芸羔鬻嚣黼 篇 兹裟

商 的 判 断 大 概 到 2


究 院院长黄震 表示 这 表 明我 国长期处 在 出 口 产业 .
下积极稳妥地 发展其他可再生能源 。
链 末端 以 粗加工 消耗 不 可 再 生 资源 卖苦力 的方



据 悉 国 家 能 源 局 官 员 称 中 国 考 虑 调 整 《核 电 巾 .
式 的出 口 创汇 而 这种方式需要改变


长期发展规 划》将原 定 的到 2 0 2 0 年 时 核 电装 机 容量 ,


在体制 政 策 法 规方 面有 待进 一 步健全



E 三
年上 半年 与 2 0 0 7 年 同期相 比 国 内单位 GD P 能
国 家 社 科 院 副 院 长 陈佳 贵 在 论 坛 上 指 fJJ .
要 健全 节能减排 的相关法规 强 制企业 加大节 .
藕罴巍巍 滋 善漂
能减排 的投入 。
同时更加应该 注意 的是有法 不
年 的 时 候 ’ 中 国能源 消 费


还 要 翻一
番 。
目煎它垦的蒌黜 。~
,。

,…
‰.

a* ”

姆 能 源 ’ ≮

黼1 * ‰
煤炭 虽 然近年来核能技术得到发展 但在 国内


? 爵邕 i 顾 秉 林 表 示 节 能 减 排 中存 在 的第 一 个 问 ,
翔或 题是 国 内工 业 化 比 重 不 平 衡 高 耗 能 高 污 染
据介绍 经 济增 长 的资源 和环 境代价过大是制 .
计 划 达 到 4 0 0 0 万 k W 的 目标 渊 高 为 7 0 0 0 万 k W .
约我 国经 济社 会发展 的首要 因素 我 国万 元 GDP 能 。
或以上 。
目前 我 国 的 核 电装 机 容 量 约 为 9 0 0来自万 k W..



后 。
因 为 国 内资源 消耗 型 产 业 占比较 大 .
单位
GDP 能耗较 高 例如水泥 占 50% 生 产过 程 中


i 与F 力 等 都 属 于 高 耗 能 行 业 而 同期 国 内规 模 以 上 ,
耗水 耗能与 国际先进 水平差距 较大 多数行业


壅吴尝黧飘麓 麟
篓生 产耗水 高 于 国 际 水平 例如 建筑 陶瓷 国 内耗


水是国际水平的 1 97 倍


第 四 个 问题 是 国 内节 能 减 排 的政 策体 系



水排放量 废 气排 放 量 等都成 下 降趋 势 尤其


绩效考核体系 以 及执法监 管体系仍很 不 完善


町函 十 “ 一
五 期 ,, 间 节 能 减 排 力 度 加 大 据 了 解 2 0 0 8
对 于 如何 在 金 融 危 机 中刺 激 经 济 周 大地 表 示


占总 发 电量 的 8 4 % 。
加大基 础设施 建设 并不 是拉动经 济增 长 的很好 的方
有专家指 出 在节 能减 排T 作 巾还 存在 着两 个 .
式 他说 虽 然现 在石油价格走低 但是也 不能采用 刺



误 区—

重 行政命令 .

日前 举 行 的 中 国 国 际 节 能 环 保 论 坛 上 国 家 发 ,
’ I上 改 委 能 源 研 究 所 研 究 员 周 大 地 表 示 我 国 经 济 .
长点 并且 在危机 过 后 能源 高价将会 卷土 重 来 ”



在他看来 本次金融危机 恰恰是调整能源结构


发展呈 现减缓势头 并不完全是受金融危机影 响的 .
的机 遇 。
今后 优质能源 发展 空 间包 括将核 电作为主
结果 .
同时 也 是 我 国经 济 内部 调 整 的表 征 。
对于金
要 的发展 能源 把天然气作为能源调整 的重要 部分


融危机 对 出 口造成 巨大影 响 上 海交通 大学能源研 .
坚定地 发展 水 电 在分析技术 经 济和 可行性 的前提

源 消耗为发达 国家的 4 倍之多 .
比 H本高
9
倍 。

占全 国 电力 总 装 机 容 量 的 1 3 % 。 而 以 烧 煤 为 主 的 火
业 占 G D P 的 5 0 % . 工 业 占据 了 7 0 % 的 能 源 消耗 。
电装 机 却 占到 全 国 电 力 装 机 总 容 量 的 7 6 % 火 电发 电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