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虫歌》教案 (3)
《蝉虫歌》教学设计
蝉虫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欣赏《蝉虫歌》,感受侗族大歌的和声效果。
(2)通过用竖笛演奏《跳月歌》,切身体会彝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聆听录音,观看演唱视频,体会侗族大歌的演唱效果。
(2)学会快速吹奏。
3.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侗族音乐风格特点。
(2)能够熟练吹奏《跳月歌》,了解彝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欣赏歌曲。
【教学过程】活动1音乐导入1.播放乐曲《布谷催春》,请同学们聆听乐曲,思考:你们听到了什么?(出示课件)2.请同学们说说这首歌曲与平常听到的歌曲有什么不一样?活动2介绍侗族文化1.通过几张图片来介绍侗族服饰。
2.请同学们看侗族简介,更多地了解侗族。
3.通过图片,介绍侗族的鼓楼和花桥。
活动3新课学习1.聆听歌曲并思考:这首歌的演唱形式是什么?(出示课件)2.播放乐曲《花儿与少年》,请同学们看一看,听一听,这两首合唱歌曲有什么不同?3.介绍侗族大歌。
4.请同学们读歌词,想一想:歌词有什么特点?5.拍打节奏①XX XX XX X|② XX X XX X|6.聆听乐曲,听完后,请同学们把乐曲中感觉最美的旋律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出来。
①学生表演。
②请同学们说说为什么感觉这段旋律很美呢?7.乐理知识:装饰音:前倚音。
①教师讲解前倚音的作用。
②请学生唱一唱两条旋律,然后说说两条旋律的区别。
8.再次聆听乐曲,想一想:歌曲中的和声给你什么感觉?歌曲中的人声模仿了什么动物的叫声?①请同学们说说歌曲中的和声给你什么感觉?②播放没有和声的《蝉虫歌》,请学生说说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③学生用和声唱《蝉虫歌》的部分旋律。
④请学生说说歌曲中的人声模仿了什么动物的叫声?9.讨论并总结: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有哪些?。
《蝉虫歌》教学设计
备课教师杜兰芬任教科目音乐任教班级课题蝉虫歌跳月歌课型讲授课时 1 授课教师杜兰芬授课班级教学目标1.聆听《蝉虫歌》,了解侗族音乐风格特点,感受侗族大歌的和声特点。
2.准确地用竖笛吹奏《跳月歌》,感受彝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1.通过欣赏《蝉虫歌》了解侗族大歌这一演唱形式。
2.熟练吹奏《跳月歌》教学难点掌握歌曲的演唱形式突破重、难点的手段通过反复聆听,多媒体感受教师备课教案备课时间: 年 月 日教 学 过 程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含设计意图)授课教师 二次备课一、新课导入播放音乐《蝉虫歌》,思考:这首乐曲出自于哪个民族吗?学生回答。
教师展示有关侗族风土人情的图片。
二、欣赏歌曲《蝉虫歌》1.聆听《蝉虫歌》,思考: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歌曲表现了大自然中的什么场景?2.欣赏并讨论: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有哪些?3.教师介绍有关侗族大歌的相关知识。
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合唱歌曲,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竖笛演奏《跳月歌》 1.聆听音乐,思考:这段音乐的有着什么样的情绪? 2.识读乐谱,随乐哼唱旋律,了解八五拍子的节拍规律。
3.竖笛进行do 、mi 、sol 的指法练习。
练习1:练习2:在练习1的基础上将速度加快一倍,教师注意强调吐音的练习。
4.教师示范,识读乐谱并逐句用竖笛吹奏。
5.观看视频,学习正确的演奏指法与演奏姿态。
6.分小组练习:慢速、流畅的演奏乐曲。
7.用正常的乐曲吹奏速度欢快的表现乐曲。
8.分小组表演。
通过听赏侗族民歌的特点,了解侗族人民的风俗特点。
通过用准确的旋律吹奏乐曲,感受音乐的旋律。
并能够融入其中。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评价与 总结教学手段与媒体PPT 、多媒体备课组长(教研组长)签名:时间:年月日。
蝉虫歌教案
蝉虫歌教案
蝉虫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蝉虫的生活习性和特征;
2.学唱蝉虫歌,培养学生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
3.通过对蝉虫歌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大自然,增强对自然的爱护意识。
二、教学步骤
1.导入(5分钟)
展示一段蝉虫的视频,或者播放一段蝉虫合唱的音频,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蝉虫。
2.探究(15分钟)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蝉虫生活的环境、蝉虫的形态以及蝉虫的鸣叫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蝉虫的生活习性和特征。
可以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完成探究:
蝉虫生活在哪里?它们喜欢什么样的环境?
几月份是蝉虫的高产期?
蝉虫的颜色有哪些?身上有什么特别的标记吗?
蝉虫的叫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叫声?
3.学习(20分钟)
教师和学生一起学唱《蝉虫歌》。
先听一遍范唱或录音,再逐字逐句教唱,并简单解释词汇的意义。
随着学生逐渐熟悉歌曲,快慢适当增加,情绪逐渐激动起来,最终齐唱一遍。
4.巩固(10分钟)
给学生展示另一段蝉虫视频或音频,让学生模仿蝉虫叫声,并现场演唱《蝉虫歌》。
5.拓展(10分钟)
了解蝉虫与人类的关系。
蝉虫的栖息地往往在人类居住的地方,
蝉虫的鸣叫声又大又响,会不会对人类造成影响?如何和谐共处?
三、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蝉虫的生活特征和鸣叫方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们大胆模仿蝉虫,积极参与学唱蝉虫歌,培养了他们的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
同时,通过对蝉虫与人类关系的拓展,培养了学生保护环境、珍爱自然的意识。
蝉虫歌教案
蝉虫歌教案
教案主题:蝉虫歌教学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了解蝉虫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学生能够听懂、理解并能够演唱中国古代童谣《蝉虫歌》;
3. 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
1. 通过观察蝉虫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了解蝉虫的基本知识;
2. 学习童谣《蝉虫歌》的歌词和曲调;
3. 让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一起演唱《蝉虫歌》。
教学准备:
1. 课件或图片展示蝉虫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录音或视频播放《蝉虫歌》。
教学过程:
引入活动:
1. 教师播放蝉虫鸣叫的声音,引起学生的兴趣,问学生是否知道是什么昆虫在叫声,并询问学生对蝉虫的了解程度。
展示蝉虫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教师通过课件或图片向学生展示蝉虫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蝉虫的特点。
学习童谣《蝉虫歌》:
3. 教师播放童谣《蝉虫歌》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先倾听,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曲调。
分组合作学习《蝉虫歌》:
4.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先分工合作,其中一部分学生负责学习歌词,另一部分学生负责学习曲调。
小组合作演唱《蝉虫歌》:
5. 每个小组轮流上台演唱《蝉虫歌》,其他小组进行鼓掌和欢呼,给予肯定和鼓励。
总结:
6.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到的蝉虫知识和童谣歌曲,让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
拓展活动:
7.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不同地区的蝉虫种类和分布情况,并以海报或展板的形式展示出来。
评价与反馈:
8. 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并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反馈。
《蝉虫歌》教学设计
《蝉虫歌》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材《生物学》第四章“动物界”,具体涉及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蝉虫。
教学内容包括蝉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殖方式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说出蝉虫的主要特征,理解蝉虫的生活习性和生殖方式。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蝉虫与环境的关系。
3. 学生培养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提高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蝉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殖方式。
难点:蝉虫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显微镜、蝉虫标本、PPT。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蝉鸣》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蝉的生活环境。
2. 讲解:用PPT展示蝉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详细讲解蝉虫的特点。
3. 观察: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蝉虫标本,加深对蝉虫形态结构的理解。
4.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蝉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行为反应。
5. 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蝉虫与环境的关系。
6.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心得。
六、板书设计蝉虫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殖方式与环境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画出蝉虫的形态结构图,并标注各部分名称。
答案:略2. 根据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蝉虫生活习性的短文。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对蝉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殖方式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实践操作的训练。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调查本地区的蝉虫种类,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殖方式,进一步探究蝉虫与环境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细节补充《蝉虫歌》的教学内容选自教材《生物学》第四章“动物界”,具体涉及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蝉虫。
教材内容不仅包括蝉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殖方式,还涉及到蝉虫与环境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蝉虫的特点,理解蝉虫的生活习性和生殖方式,以及蝉虫与环境的关系。
蝉虫歌音乐教案
东安英才学校教案年级组别初二授课人于玥上课时间课题蝉虫歌三维目标了解乐从的自然条件、经济特色及其发展。
培养学生爱我家乡,为建设家乡而努力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与表现自我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培养学生爱我家乡,为建设家乡而努力的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与表现自我的能力。
教学准备对课堂可能发生情况的预测与对策通过作品欣赏,主要让学生明白侗族大歌特点及彝族“阿细跳月”。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师导生探”教学法板书设计蝉虫歌、跳月歌学习过程设计意图个人细化一、导入——同学们,你知道这是那个民族的服饰吗?你知道什么是侗族大歌吗?二、学习新知:(一)欣赏《蝉虫歌》1、音乐知识师:同学们,刚刚大家一起观看的视频音乐是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
20XX年,侗族大歌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2、想一想——请同学们聆听歌曲并思考:点明主题小组合作完成(1)聆听歌曲并思考: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2)教师简介侗族大歌的有关知识。
(3)仔细聆听歌曲,尤其是歌词,想一想:歌词有什么特点?(4)聆听歌曲并思考: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歌曲中,人声模仿了哪些自然界的音响?(5)讨论并总结: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有哪些?(二)欣赏《跳月歌》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彝族的《火把节》,这节课我们接着欣赏彝族人民给我们带来的《跳月歌》(1)聆听录音,思考:这首乐曲具有哪个民族的音乐风格特点?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主奏乐器是什么?(2)老师讲解八五拍的有关知识。
与之前学过的作品进行比较教学感悟本课学习了西南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民族民间音乐,学生积极性高,能很好的感知音乐,借助乐曲了解了我国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
学生们能够根据学到的内容总结下自己的所学,树立学习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湘艺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第9课《(演唱)蝉虫歌》教学设计
湘艺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第9课《(演唱)蝉虫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蝉的生活习性;2.了解蝉鸣的声音和特点;3.学会唱《蝉虫歌》;4.大声、有气息地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点1.学习并掌握《蝉虫歌》;2.学会模仿蝉鸣的声音;3.大声、有气息地演唱歌曲。
三、教学难点1.调子和节奏的把控;2.指导学生表现蝉鸣的声音。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老师先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一起学唱湘艺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第9课《(演唱)蝉虫歌》,大家知道蝉是什么吗?”大声回答“蝉是一种昆虫,夏天很多。
”老师:“对,蝉是夏天里常见的昆虫,你们有没有听过蝉鸣?”学生回答:“有!”老师:“可以模仿一下蝉鸣的声音吗?”学生跟着模仿蝉鸣的声音,互相听一下谁模仿得最象。
2. 学唱歌曲老师准备好《蝉虫歌》的原唱和伴奏音乐,用投影仪播放歌曲,并唱一遍,指导学生掌握曲调、节奏和歌词。
然后,分段教唱歌词,对于掌握不好的段落,可以练习多遍直到熟练掌握。
3. 分组唱歌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小组进行练习与排练。
老师可以轮流到各个小组中,指导学生完成歌曲演唱和动作表演。
4. 全班演唱最后,让各个小组合起来进行演唱表演,大家一起唱着《蝉虫歌》。
5. 总结反馈在表演结束之后,老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总结反馈,让学生回顾这堂音乐课的内容,分享自己的心得和体会,督促学生重视音乐的学习和实际应用。
五、教学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考察学生的歌唱表现、动作表演、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以及对歌曲中表达的含义与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六、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全面、多元的教学方法,包括情境创设、模仿训练、独唱训练、小组合作、全班合唱等方法。
七、教学建议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互动和交流,让学生参与探究和创作,在实践中学习音乐,并且将音乐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营造积极愉悦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八、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湘艺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材、原唱和伴奏音乐、投影仪、音响等。
湘艺版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九课 蝉虫歌
<<禅虫歌>>教案教学目标:1、在听、辩、唱等活动中进行探索和合作,感受和分辨声音的谐和与不谐和。
2、了解和学习循环呼吸的合唱方法。
3、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能与同学合作生动地演唱《蝉虫歌》,体验侗族大歌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合作演唱《蝉虫歌》。
教学难点:变化拍子的感受和演唱。
教学设想:1、创设开放、趣味式的音乐学习情境,以走进侗族山寨聆听大歌入手,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探究愿望,培养他们的审美体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让孩子们在美好的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学习音乐。
2、听、辩、唱结合。
在“听一听、唱一唱”中听辩声音的协和与不协和,学习循环呼吸,以“6”构唱协和音程。
在歌曲学习中聆听变化拍子。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材、钢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2/4,3/4拍的节奏练习。
2、导语:我国有多少种少数民族?(五十六种)你认识图中的民族吗?(多媒体出示)3、教师引入“侗族”及“侗族大歌”。
4、欣赏“侗族大歌片段”。
(多媒体播放)设计意图:创设意境,让孩子认识侗族及侗族大歌,激发学习兴趣。
二、听一听、唱一唱1、学习循环换气。
教师弹奏1 6 ,6 ,学生模唱“咕噜”,“噜”(保持长音),模仿山谷流水声,体会流水淙淙、涓涓不息的感觉,指导学生自由轮流换气,练习循环呼吸。
2、趣味听辩、模唱音程。
(1)教师在低音6上弹奏小三、纯四、纯五度音程。
1 2 36 6 6(2)教师在学生唱出的持续低音6上构唱音程。
分别唱1、2、3三个音。
(学生分两声部唱音程)1 --2 --3 --6 -- 6 -- 6 --(3)教师弹奏二度音程,请学生听辩,引导学生想象是山间石头偶然砸入水中的不协和音。
设计意图:音程听辩与模唱音程练习,可以为《蝉虫歌》的合唱部分做铺垫。
三、学习歌曲《蝉虫歌》1、感受歌曲。
师引入:侗族山寨的流水、虫鸣都是歌声,走入山寨,(1)听听年轻人模仿山寨歌王蝉虫的歌声,聆听《蝉虫歌》。
蝉虫歌音乐教案
蝉虫歌音乐教案教案标题:蝉虫歌音乐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蝉虫歌这首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自然声音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技巧和团队合作意识。
3. 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欣赏蝉虫歌这首音乐作品。
2. 学习和掌握蝉虫歌的歌词和旋律。
3. 学习和掌握音乐表演技巧。
教学准备:1. 蝉虫歌的音乐录音或视频资源。
2. 蝉虫歌的歌词和谱曲。
3. 音乐乐器(如钢琴、小提琴等)。
4. 音乐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约5分钟)- 播放蝉虫歌的音乐录音或视频,让学生感受自然的声音和音乐的美妙。
- 引导学生讨论蝉虫歌的特点和表达的意境。
2. 学习歌词和旋律(约15分钟)- 分发蝉虫歌的歌词给学生,让他们跟读和理解歌词的意义。
- 引导学生跟随音乐录音或视频,学习和掌握蝉虫歌的旋律。
- 分组让学生合唱蝉虫歌,指导他们注意音准和节奏。
3. 学习音乐表演技巧(约20分钟)- 引导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乐器(如钢琴、小提琴等)。
- 分别指导每个小组学习和表演蝉虫歌的伴奏部分,强调合作和协调。
- 教授基本的音乐表演技巧,如节奏感、音色控制等。
4. 音乐创作和表演(约2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利用自己的声音和乐器来模仿蝉虫的声音。
- 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创作出自己的蝉虫歌曲。
- 每个小组依次表演自己创作的蝉虫歌曲,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表演能力。
5. 总结(约5分钟)- 回顾学习过程,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蝉虫歌的理解和感受。
-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声音在音乐中的表现方式和意义。
-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欣赏音乐作品,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或演出,让他们近距离感受音乐的魅力。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演奏其他音乐作品,培养他们的音乐才能和表演能力。
3. 组织学生参加音乐比赛或演出,展示他们的音乐成果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对歌词的理解、旋律的掌握和音乐表演技巧的展示。
湘艺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9课《蝉虫歌》教案
湘艺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9课《蝉虫歌》教案一. 教材分析《蝉虫歌》是湘艺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9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生动描绘蝉虫的形象和活泼的节奏,展现了夏日的生机和活力。
歌曲为2/4拍,共16小节,结构简洁明了。
歌词采用方言演唱,富有地方特色,让学生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感受到家乡的魅力。
歌曲难度适中,适合三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蝉虫的形象和生活习性不够了解,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此外,学生对家乡方言的认知程度不同,会影响他们对歌曲的接受程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演唱《蝉虫歌》,感受歌曲的生动形象和夏日氛围。
2.培养学生对家乡方言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学习家乡文化的兴趣。
3.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方言唱词。
2.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走进夏日,感受蝉虫的生活环境。
2.互动教学法:分组学唱、合唱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
3.示范教学法:教师示范演唱,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和演唱技巧。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音乐器材:钢琴、吉他等。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了解蝉虫的生活习性和夏日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演唱《蝉虫歌》,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节奏。
3.操练(10分钟)分组学唱歌曲,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和演唱技巧。
重点讲解方言唱词的发音,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4.巩固(5分钟)各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学生自主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探讨家乡的其他特色文化,如民间艺术、传统美食等,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兴趣。
6.小结(3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意义和价值。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熟唱《蝉虫歌》,了解家乡的其他特色文化。
湘文艺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第9课《(演唱)蝉虫歌》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演唱歌曲《蝉虫歌》教学设计执教年级:湘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演唱歌曲《蝉虫歌》教材分析:《蝉虫歌》是一首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侗族人民视歌为宝,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歌来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
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的精华,它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族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
《蝉虫歌》的侗语名称为“嘎吉哟”,意译为“声音歌”或“蝉之歌”。
它模拟蝉叫、虫鸣、流水之声,表现出时令、自然景物以及侗家人的生活情趣。
它的歌词极为简单,各地演唱时歌词不尽相同,但是低声部都是运用长时间的主音持续音,需要运用循环呼吸的技巧,高声部采用频繁换领唱的手法,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意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用轻快的声音完整地、正确地、有表情的演唱歌曲《蝉虫歌》2.能与同学一起用和悦耳的声音合作演唱歌曲的高低声部,体会侗族大歌的音韵魅力。
过程与方法:1.在听、辩、看、唱等活动中进行探索和合作,感受旋律中的和谐音程。
2.在歌曲学习中聆听变化拍子,再模仿蝉虫忽长忽短、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情感价值观:通过歌曲的学习,让孩子感受侗族大歌的音韵魅力,体验大自然的盎然生机和侗族人的生活情趣,从而激发孩子热爱音乐、热爱民歌,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完整地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教学难点:1、唱准圆滑音的音准和变换拍子节拍、时值2、歌曲中合唱部分的和声处理与配合教学准备:侗族服饰、课件、多媒体、钢琴、月琴、卡片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演唱二声部歌曲《蝉虫歌》高声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用轻快的声音完整地、正确地、有表情的演唱歌曲《蝉虫歌》高声部过程与方法:在听、辩、看、唱等活动中进行探索和合作,感受旋律中的和谐音程。
情感价值观:通过歌曲的学习,让孩子感受侗族大歌的音韵魅力,体验大自然的盎然生机和侗族人的生活情趣,从而激发孩子热爱音乐、热爱民歌,热爱家乡的情感。
蝉虫歌教案
蝉虫歌教案蝉虫歌教案教学内容:蝉虫歌教学目标:1. 通过学唱蝉虫歌,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
2. 学习蝉虫的基本知识,了解蝉虫的生活习性。
3. 通过游戏和活动,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1. 学唱蝉虫歌,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
2. 学习蝉虫的基本知识,了解蝉虫的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1. CD和播放器。
2. 蝉虫的图片和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蝉虫的声音,让幼儿猜一猜是什么声音。
2. 引导幼儿回忆夏天的场景,谈论他们见过的蝉虫。
3. 教师出示蝉虫的图片,让幼儿观察,谈论。
二、学唱蝉虫歌(15分钟)1. 教师播放蝉虫歌的音乐,带领幼儿一起学唱歌曲。
2. 分段教学:教师先唱一段,然后幼儿跟着唱,逐段学习,最后整体唱。
3. 注意节奏和音准的准确性,鼓励幼儿用自己的声音模仿蝉虫的声音。
三、了解蝉虫的基本知识(10分钟)1. 教师出示蝉虫的模型,介绍蝉虫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 让幼儿观察模型,找出其中的腿、翅膀等部位。
3. 讲解蝉虫的生命周期,从卵、若虫到成虫等阶段。
4. 引导幼儿谈论自己在生活中见到过的蝉虫,分享经验和观察结果。
四、创意活动(20分钟)1. 以蝉虫为主题,引导幼儿开展一系列创意活动,如绘画、手工制作等。
2. 绘画活动:准备纸、颜料和画笔,让幼儿画出自己心中的蝉虫。
3. 手工制作:使用纸板、颜料、剪刀等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蝉虫模型。
4. 活动结束后,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的过程和感受。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学习的内容,重点总结蝉虫的基本知识和蝉虫歌的歌词。
2. 鼓励幼儿发表自己对课堂内容的感想和理解,并与他人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唱蝉虫歌和了解蝉虫的基本知识,培养了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
创意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幼儿的音准和节奏掌握还有待提高。
(演唱)蝉虫歌-湘文艺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演唱)蝉虫歌-湘文艺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湘文艺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的第一单元《欣赏声音的天地》中的一节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唱歌的方式感受音乐。
二、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蝉虫歌的基本情境,学习蝉虫歌的歌词;2.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唱出正确的音高;3.学生理解蝉虫歌传递的主题信息,感悟春天的美好。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蝉虫歌的音频或视频资源;2.教师准备黑板或白板,准备粉笔或白板笔;3.教师准备课件,展示歌曲的歌词和图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与学生们打招呼,并与学生们分享春天的美好,有关春天的图片或小故事。
2. 歌曲欣赏教师播放蝉虫歌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们认真聆听。
3. 歌词教学教师出示歌词,带领学生们一起学习歌曲的歌词。
教师可以逐行教唱,重复几遍,帮助学生们掌握歌词。
4. 音乐元素分析教师向学生们提问,引导他们分析歌曲的节奏、音高和音调,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首歌的音乐元素。
5. 演唱教学教师带领学生们唱这首歌,分几段进行教唱,并不断重复,让学生们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6. 情感教育教师通过简单的讲解,引导学生们了解蝉虫的习性和人们对蝉虫的思考。
通过听歌、学唱以及情感的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们感受春天的美好。
7. 听课总结教师再次播放蝉虫歌,让学生们回味这首歌曲。
同时,教师向学生们提问,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掌握了蝉虫歌的歌词和旋律,更重要的是学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感悟到春天的美好。
同时,学生们通过唱歌的方式学习,培养了他们的良好的音乐表现能力以及良好的情感沟通能力。
六、拓展延伸1.学生们可以观察蝉虫的生活,学习体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2.学生们可以尝试使用乐器或身体打击等方式创编自己的春天音乐,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创意思维和审美意识。
蝉虫歌音乐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蝉虫歌音乐教案导语: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之一,而音乐教案的编写对于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根据标题《蝉虫歌音乐教案》的要求,结合具体教学环境和教学目标,为教师们提供一份完整的蝉虫歌音乐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蝉虫歌的音乐形式和特点;2.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和审美能力;3.通过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和演唱能力。
二、教学准备材料:1.录制好的蝉虫歌音乐素材;2.音乐教学PPT或黑板;3.音乐播放器。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以问答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于蝉虫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小时候的夏天有没有听过蝉虫的声音。
2.教师播放一段蝉虫歌的音乐,并问学生对于这段音乐的感受和印象。
步骤二:讲解蝉虫歌的音乐形式(10分钟)1.教师介绍蝉虫歌的起源、传播和流行情况。
2.通过PPT或黑板,讲解蝉虫歌的音乐形式和特点,包括:音域广,节奏鲜明,旋律简单。
步骤三:合唱练习(25分钟)1.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练习。
每个小组负责学习并演唱一部分蝉虫歌的歌词。
2.教师分组进行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熟悉歌曲的节奏和表达方式。
3.每个小组进行独立练习,确保每个小组都能流利地演唱出自己负责的部分。
步骤四:整体合唱(15分钟)1.每个小组轮流进行展示,通过整体合唱展示学生的演唱成果。
2.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点评,并鼓励学生,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3.在教师的带领下,全班学生一起进行整体合唱练习,提高整体的演唱效果。
步骤五:总结(5分钟)1.教师总结学生在本节课中学到的内容和收获。
2.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蝉虫歌音乐形式,并表达对于音乐的感受。
3.教师展示相关音乐作品,鼓励学生继续对音乐进行深入探索和学习。
四、教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踊跃参与,合作意识得到了提高。
教师在指导学生演唱时注重个别辅导,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蝉虫歌 音乐教案
蝉虫歌音乐教案标题:蝉虫歌音乐教案教案概述:本音乐教案旨在通过学习和演唱传统儿童歌曲《蝉虫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学生将能够理解歌曲的意义、学习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并最终能够合唱这首歌曲。
教学目标:1. 理解歌曲《蝉虫歌》的意义和背景;2. 学习歌曲的旋律和歌词;3.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合作意识;4.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蝉虫歌》音频或视频;2. 歌曲歌词;3. 音乐乐器(如小型打击乐器);4. PPT或黑板;5. 学生合唱团队。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PPT或黑板展示蝉虫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蝉虫的兴趣;2. 向学生介绍《蝉虫歌》的背景和意义,如该歌曲是描写夏天的自然景象以及蝉虫的生活习性;3.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蝉虫的认识和感受。
学习歌曲:1. 播放《蝉虫歌》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先听一遍;2. 分段播放歌曲,让学生跟随歌曲的旋律拍手或轻拍打击乐器;3. 逐句教唱歌曲的歌词,帮助学生熟悉歌曲的歌词和旋律;4. 分组练习,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唱练习,鼓励他们互相帮助和合作;5. 整合各小组的合唱,形成学生合唱团队。
音乐表达活动:1.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蝉虫的感受和想象,可以是舞蹈、画画或其他形式的表达;2. 分享学生的表达作品,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3. 组织学生进行小型音乐会,让他们在班级或学校内展示合唱和个人表达作品。
评估与总结:1. 观察学生在学习和表达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 对学生的合唱和个人表达作品进行评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3. 总结本次教学活动,回顾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
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音乐鉴赏活动,了解更多传统儿童歌曲;2. 组织学生参加音乐比赛或演出,提供更多展示和发展音乐才能的机会;3. 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的歌曲或编写新的歌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教案评估:本教案通过引入活动、学习歌曲、音乐表达活动和评估与总结等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三年级歌曲《蝉虫歌》教学设计
三年级歌曲《蝉虫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学唱《蝉虫歌》,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增强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集体合唱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音准感,提高音乐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学唱《蝉虫歌》歌曲的歌词和旋律。
2. 增加一些动作和舞蹈动作,以增加趣味性和参与感。
教学准备:1. 录音机或音乐播放器。
2. 《蝉虫歌》的歌词和伴奏音乐。
3. 教学查字典和其他学习资料。
教学步骤:1. 创设情境:老师带领学生进入蝉虫的世界,通过图片、声音等媒体展示蝉虫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蝉虫的欢快和神秘。
2. 引入歌曲:老师播放《蝉虫歌》的伴奏音乐,让学生先听一遍,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然后,让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拍手或拍桌子。
3. 学习歌词和旋律:老师将歌词和旋律分段教给学生,先教唱第一段,然后逐渐教唱后面的段落。
在教唱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分解教学的方法,让学生逐句跟唱,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记忆。
4. 加入动作和舞蹈:播放歌曲伴奏音乐,教师示范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动作和舞蹈,如模仿蝉虫在树上的活动、翅膀的扇动等。
让学生通过动作和舞蹈来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表达。
5. 合唱练习: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安排一个角色,如主唱、和声等。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唱练习,老师在旁边指导和纠正。
然后,每个小组轮流表演自己的合唱,全班一起合唱。
6. 合唱表演:经过反复练习后,安排一个时间,让学生在班级或学校的音乐活动中进行合唱表演。
可以邀请其他班级或家长进行观摩。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参与的积极程度和合作的情况。
2. 听学生的演唱和合唱表演,评估他们的歌唱质量、音准和节奏感。
3. 通过学生的表演,观察他们对歌曲内容和动作的理解程度。
教学延伸:1. 可以进一步进行相关的创作和表演活动,让学生编写歌曲的歌词,创作舞蹈动作,进行小型音乐剧的演出。
2. 可以结合生活中的自然环境,让学生观察和了解更多的昆虫,提高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听赏)蝉虫歌(合唱)-接力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听赏 | 蝉虫歌(合唱)- 接力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歌曲《蝉虫歌(合唱)- 接力版》的曲调和歌词,理解其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2.能够通过合唱练习,掌握歌曲的节奏和声部表现;3.能够理解音乐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和感悟。
二、教学内容1.歌曲名称:《蝉虫歌(合唱)- 接力版》;2.歌曲主题:自然;3.歌曲形式:合唱。
三、教学重点1.合唱形式的音乐表现;2.歌曲的节奏和声部表现。
四、教学难点1.合唱形式的音乐表现;2.掌握歌曲的节奏和声部表现。
五、教学过程1. 初步了解歌曲1.通过播放歌曲录音,让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曲调和歌词;2.让学生感受歌曲所表达的自然景色和自然气息;3.鼓励学生谈论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想法。
2. 歌曲节奏和声部练习1.将歌曲分成几个部分,逐一教授歌曲节奏和声部表现;2.带领学生一起合唱,每部分练习完成后合唱全曲,直到练习到完整的歌曲。
3. 推广应用1.让学生将歌曲带回家,与家人一起合唱;2.在学校或社区组织合唱比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
六、教学评估1.考察学生对歌曲的曲调和歌词的理解情况;2.对学生的合唱表现给予评价和指导;3.综合考核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七、教学后记《蝉虫歌(合唱)- 接力版》是一首表现大自然的歌曲,通过合唱形式的表现,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和感悟。
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主题和内涵,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更深入地感受音乐带来的美好与力量。
接力版三下音乐四绚丽的民族风4蝉虫歌教案
接力版三下音乐四绚丽的民族风4蝉虫歌教案一. 教材分析《蝉虫歌》是一首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歌曲,它展现了我国民族音乐的魅力。
歌曲以蝉虫为主题,歌词描绘了蝉虫在夏天鸣叫的景象,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充满了活力。
这首歌曲旨在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歌曲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民族音乐,对民族音乐的基本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音乐表现方面,如音准、节奏、唱腔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蝉虫歌》的旋律和歌词,能够独立演唱这首歌曲。
2.使学生了解和体验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音准和节奏,特别是民族音乐特有的节奏和音准。
2.歌曲中的民族唱腔和音乐表情。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先行示范,让学生跟随演唱,以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节奏错误。
2.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3.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演唱和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4.生生互动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互相学习,提高音乐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2.准备钢琴或其他键盘乐器,用于伴奏和音准指导。
3.准备歌词和乐谱,便于学生学习和演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蝉虫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蝉虫,激发学生学习《蝉虫歌》的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特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蝉虫歌》的视频或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随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演唱歌曲,让学生对歌曲的旋律和歌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对歌曲的音准、节奏和唱腔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发声练习。
蝉虫歌-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蝉虫歌-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蝉虫歌曲的音乐节奏、旋律、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
2.学习唱歌和合唱的基本技巧,培养音乐听觉和歌唱能力;
3.通过合唱,提高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增进情感交流和感受音乐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对蝉虫歌的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2.学生的歌唱和合唱技巧,以及个人和团队表现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播放蝉虫鸣叫的录音让学生了解蝉虫的生活习性,引出本堂课要学习的歌曲《蝉虫歌》。
2. 学唱《蝉虫歌》
1.先分别教授男声和女声部分的歌词,并且让学生听一遍范唱;
2.然后再慢慢带领学生跟着唱,注意节奏和旋律的准确性;
3.最后,将男声和女声合起来进行合唱。
3. 感受《蝉虫歌》的情感表达
通过欣赏录音或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歌曲中蝉虫的哀怨、孤独和自由的情感表达。
4. 团队合唱
让学生将男声和女声合起来,分班进行合唱练习,并进行团队合作和交流。
5. 巩固练习
通过反复练习,巩固学生对歌曲节奏和旋律的掌握,以及对蝉虫歌曲情感表达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
1.理解能力评价:因材施教,让学生对蝉虫歌曲的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有一定的理解;
2.歌唱技巧评价:通过实际唱歌情况的评价,检测学生唱歌技巧的掌握情况;
3.合作和交流评价:观察学生在团队合唱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延伸
1.了解蝉虫的生活习性,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蝉虫的生活状态;
2.通过学习其他有情感表达的歌曲,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情感交流和感受音乐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蝉虫歌
教学目标:
1、了解乐从的自然条件、经济特色及其发展。
2、培养学生爱我家乡,为建设家乡而努力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与表现自我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爱我家乡,为建设家乡而努力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与表现自我的能力。
美德育渗透点:通过歌曲的学习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家乡。
教学过程:
引入:音乐《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课件展示乐从景观(自动切换放映)。
一、侗族简介
二、聆听《蝉虫歌》
要完整地聆听全歌,感受、体验歌曲的基本情绪,并认识歌曲的体裁形式——混声合唱。
对这首合唱来说,还应引导学生知道它包括了哪些声部及合唱中的领唱形式。
可以引导学生唱一唱这首歌的两段音乐素材,初步体验歌曲的风格及衬词的作用。
复听时要引导学生着重体验、领会歌曲的民族风格及合唱所形成的艺术效果。
三、乐曲分析
《蝉虫歌》的歌词较短。
从实质上看,这种歌的衬词要比歌词重要的多。
因为其衬词部分才是歌的主体。
通常,歌手们要凭借歌曲的优美的旋律及令人遐想的和声来展示自已动人的歌喉及高超的演唱技巧。
这首歌采用了支声性二声部合唱的形式。
歌曲的主旋律有时在第一声部,有时又在第二声部。
因此,演唱者既要演唱主旋律,也要以和声去伴合主旋律,从而表现蝉虫在树上鸣叫的情景。
《蝉虫歌》是一首女声合唱。
第一声部由2—3人领唱。
整个合唱的音色,给人以明亮、柔美、清雅的印象。
四、侗族大歌
侗族人民多居住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的毗邻地区。
其语言属汉藏语系。
侗族人多通汉语。
侗族人民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在演唱多声部民歌方面,侗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按演唱体制及社会功用分类,侗族民歌有大歌、踩堂歌、拦路歌和花歌几大类。
在侗族中,“大歌”含有古老的歌、很长的歌、很大的歌
等意思。
因此,“侗族大歌”可以理解为结构庞大的侗族民间合唱歌曲。
侗族大歌可分为“普通大歌”、“声音大歌”及“叙事大歌”三类。
其中,声音大歌是“以表现歌曲的曲调和歌队的声音为主的大歌”。
这种歌的歌词较短。
一首歌通常有两段词,多的也不超过五段,每段歌词也仅有三、四句。
它的主要特点是:每段歌的后半部分都有一个相当长的持续音衬腔。
侗族人民把这部分视为声音大歌的主体,常常要使用“循环呼吸”的方法来演唱。
声音大歌往往对自然景物进行惟妙惟肖的模仿与刻画。
蝉鸣声、杨梅虫叫声、山羊跳跃的形象、小河蜿蜒流水的情态等。
五、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