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铜厂斑岩铜矿脉体类型分布律及对成矿的指示意义
江西省德兴市德兴铜矿铜厂矿区西北深部成矿浅谈

江西省德兴市德兴铜矿铜厂矿区西北深部成矿浅谈德兴铜矿铜厂矿区是环太平洋成矿带的组成部分,位于中国江西省德兴市东北方向,属于德兴市泗州镇管辖,是德兴铜矿的主要产区之一,核定生产规模为2970万吨/年。
近年来,随着对表层铜矿的大量开采,矿区的开采深度逐渐加深,本文将从铜厂矿区西北深部矿藏的成矿方面略作剖析,旨在促进德兴铜矿铜厂矿区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大开采量和资源利用率。
标签:矿区德兴铜矿深部成矿铜矿德兴铜矿铜厂采区是江西铜业公司的最主要矿山之一。
近年来,随着矿山开采技术的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服务年限的增加,德兴铜矿铜厂采区每年以2~3个台阶的速度不断向地下延伸,德兴铜矿铜厂采区的地质储量正在逐渐减少。
部分采取的勘探程度已远远达不到开采设计的要求,例如,在采区西北部的黄坑区域的地质勘探深度基本为200 m×200 m,少部分为100 m×200 m,难以控制矿体的形态,因此为增加矿区的地质储量,应当对铜厂矿区的深部成矿规律进行勘探,加大矿区的地质储量。
1德兴地区简介德兴铜矿铜厂矿区位于德兴市东北方向直线距离约18km处,属于德兴市泗州镇管辖。
该区内经济主要以有色金属采矿业和农副产品的加工为主,地下矿产资源丰富,素有“铜都”、“金山”、“银城”的美誉。
德兴矿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露天铜矿,年产铜金属量达12万吨,区内金、银都有色金属都有较高的储量。
2区域地质历史德兴铜矿田处于扬子准地台的江南台隆与钱塘江台坳两个正负二级构造单元交接部的北西部。
上述隆、坳是以规模宏大的赣东北深大断裂为界,沿赣东北深大断裂的北西侧,自婺源东坑口向南西经德兴铜矿田、银山矿田、弋阳姚坂、直至东乡枫林一带是本省重要的铜铅锌多金属一级成矿带。
由于该地区的大地构造,主要构成了3种成矿系列。
海底火山喷流、热水沉积和变质铜成矿系列。
铜厂矿多产于花岗岩和千枚岩内、外相接处的地方,矿体分界明显。
3以往对资源储量的现状调查统计据有关资料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铜厂矿区资源储量:铜厂矿区保有资源储量(111b+122b+333)矿石量622838.72千吨,铜金属量2873276.06吨,平均品位0.461%,动用资源储量(111b+122b)矿石量479499.71千吨,銅金属量2316147.6吨,平均品位0.483%,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11b+122b+333)矿石量1102338.43千吨,金属量5189423.66吨,平均品位0.471%;伴生钼矿保有资源储量(333)金属量70205.95吨,共有资源储量(111b)金属量54643.88吨;伴生金矿保有资源储量:金属量(333)118339.4千克,共有(111b)金属量91104.95千克;伴生银矿保有资源储量:金属量(333)682.65吨,共有(111b)金属量525.53吨;伴生硫矿保有资源储量:(333)10189.47吨,共有(111b)7783.38吨。
江西德兴铜金矿集区成矿规律

2001年增刊 矿产与地质第15卷2001年10月M IN ERA L RESO U RCES A ND GEO LO GY增刊江西德兴铜金矿集区成矿规律邓国萍(江西金地勘查有限公司,江西南昌330001)摘 要:德兴矿集区铜金成矿受地层、岩性、岩浆活动、构造等多种因素的控制,通过对控矿作用的研究,指出了矿集区铜金成矿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铜金;矿集区;成矿规律;江西德兴中图分类号:P61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63(2001)增刊-0400-041 矿集区概况德兴矿位于江南复合地体次级德兴地体中铜厂—银山—金山三角地带,在长约20km,宽约10km,面积约200km2范围内,分布着铜厂、银山、金山3个大矿田和蛤蟆石金矿化区。
铜厂铜矿田包括3个大型—特大型斑岩Cu(Mo、Au)矿床,矿化垂深达1200m,主要矿体规模巨大、分布集中、形态规整、产状稳定,含矿率达0.83~0.92。
银山多金属矿田是一个火山-次火山岩-斑岩成矿体系。
全矿田包括5个成矿区段、12个矿带,矿化垂深已控制1300m,圈定矿体近百个,其中主要矿体规模大、形态较规整、品位较稳定,并伴生多种有益组分可供综合利用。
金山矿田包括金山、朱林、西蒋、石碑等数个大、中型剪切带蚀变岩型金矿床,主要矿体规模大、形态规整、产状稳定、品位较稳定。
蛤蟆石金矿化区则包括蛤蟆石、奈坑、东风、南充、下阳坂等中小石英脉-蚀变岩型金矿床、矿点,矿体规模小、分布不集中、形态不规整、品位变化较大德兴矿集区范围不大,聚集如此众多的大型以上矿床的现象是与该区特定的地质构造环境及其演化历史密切相关的。
由赣东北韧性剪切蛇绿岩构造混杂带控制的双桥山群成矿建造、燕山期成矿岩浆活动和适宜的控矿构造在本区叠加复合,孕育了极为有利的成矿条件。
这些大型、特大型矿床是构造作用-岩浆作用-成矿作用三位一体统一的地质作用的产物。
2 矿产的时空分布规律矿集区内矿产分布与主要矿床成因类型和成矿演化规律密切相关。
斑岩铜矿床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

斑岩铜矿床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1. 引言斑岩铜矿床是一种重要的铜矿床类型,具有广泛的分布和巨大的经济价值。
本文将讨论斑岩铜矿床的形成条件以及它们的分布规律。
2. 形成条件斑岩铜矿床形成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地壳构造背景斑岩铜矿床常常形成在地壳构造活动较为明显的区域。
地壳构造活动可以导致岩浆活动和地壳的破碎断裂,从而为铜矿床形成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的来源。
2.2 富含铜的岩浆来源斑岩铜矿床的形成与富含铜的岩浆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岩浆通常富含铜、硫等矿物质,并且具有较高的流动性,能够在地壳中形成较大规模的矿床。
2.3 适宜的成矿环境斑岩铜矿床的形成还需要一定的成矿环境。
一般来说,这些矿床往往形成在具有较高的温度、较低的压力和适宜的pH值的环境中。
此外,也需要存在适合矿物沉淀和成矿反应的条件。
2.4 适当的流体运移条件斑岩铜矿床的形成还需要适当的流体运移条件。
流体运移可以将矿物质从岩浆中运输到地壳中,并在特定环境下沉淀形成矿床。
流体运移的条件包括流体的温度、压力、流速以及适宜的岩石孔隙结构等。
3. 分布规律斑岩铜矿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大范围的地质条件斑岩铜矿床往往集中分布在富含铜的岩浆活动区域,如火山弧带、造山带等,这些区域通常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和丰富的岩石类型。
3.2 区域性的控矿因素斑岩铜矿床的分布还受到一系列区域性的控矿因素的影响,如断裂、褶皱、岩浆活动强度等。
这些控矿因素可以改变地壳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影响铜矿床的形成和分布。
3.3 空间上的聚集分布斑岩铜矿床常常表现出一定的空间上的聚集分布特征。
这些矿床往往以矿体簇群或成矿带的形式出现,集中分布在一定的地区或特定的构造单元中。
3.4 随深度的分布变化斑岩铜矿床的分布还受到地壳深度的影响。
一般来说,随着地壳深度的增加,斑岩铜矿床的分布会逐渐减少,并且矿体规模和品位也会逐渐降低。
4. 结论斑岩铜矿床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地壳构造、岩浆来源、成矿环境和流体运移条件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斑岩铜矿介绍

概念:空间分布和成因上与一些弱酸性的斑岩类小侵入体有关,规模巨大,低品位的细脉浸染型矿床。
主要以铜、钼为主,也有斑岩钨矿(含钼)、斑岩锡矿。
其矿体可以产在斑岩体内部,也可以产在围岩中。
成矿地质环境:位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和板块内部构造岩浆活动带内。
成矿时代:岩体时代一般较年轻,有重要意义的斑岩型矿床均出现于显生宙,特别是中、新生代,其次是晚古生代。
共同特征:①矿化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等②具有一定的面型矿化蚀变分带性,硫化物大量出现,富含黄铁矿。
③矿石具细脉浸染状构造。
工业意义及经济意义:Cu、Mo为主,其次为W、Sn、Au、Ag、Pb、Zn等。
规模大、品位低、矿化均匀。
埋藏浅,易开采,矿石成分简单,易选,可供综合利用的矿种多。
斑岩型矿床以斑岩型铜矿床为主,又称细脉浸染型铜矿床,是目前最重要的铜矿床和钼矿床类型,约占世界已探明铜矿储量的一半,钼矿储量的三分之二。
美国、智利、秘鲁三个主要产铜国家的铜矿储量的80~90%来自斑岩型铜矿床。
近年来,我国江西、云南、黑龙江、西藏、河南等地也相继有所发现,斑岩型铜矿床已成为我国的主要铜矿床类型。
斑岩型铜矿床以其全岩均匀矿化、埋藏浅、适于露采、规模大、选矿回收率高为特征。
铜品位一般在0.4%左右,少数可达0.8%,单个矿床的铜储量可达百万吨,矿石中除伴生钼外,还有金、银等元素可综合利用等特点,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铜矿类型。
斑岩型铜矿床常成群成带出现,构成成矿区或成矿带。
有时斑岩铜矿床还和其它矿床类型相伴产出,构成一个成矿系列。
一、成矿地质条件1.岩浆岩条件中酸性、钙碱性、浅成或超浅成、小型斑岩侵入体。
(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等)。
岩体规模较小(<1-2km2) 个别达10余km2。
岩体的形成时代以中―新生代为主。
化学成分以富钾为特征(K2O>Na2O)。
江西斑岩型铜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江西斑岩型铜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黄考辉;王平【摘要】江西铜矿储量居全国首位,也是世界两大超大型斑岩铜矿之一,其分布广阔,本文主要通过以江西德兴铜矿、红山铜矿为例分析了江西斑岩型铜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希望为江西铜矿找矿项目提供指导.【期刊名称】《世界有色金属》【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2页(P198-199)【关键词】斑岩铜矿;时空分布;地质特征;成矿规律;江西【作者】黄考辉;王平【作者单位】江西有色地质勘查一队,江西鹰潭335000;江西有色地质勘查一队,江西鹰潭33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3工作单位:江西有色地质勘查一队。
研究方向:地质找矿勘探。
联系方式:**************************斑岩铜矿床(porphyry copper deposits),是在地槽岩浆作用下,与具有斑状结构花岗岩类侵入体共生的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和细脉状铜和钼—铜组分的富集体,斑岩铜矿成矿地质背景集中分布于新生代,世界上90%超大型斑岩铜矿在大陆边缘,太平洋西岸[1]。
斑岩铜矿体发育在广泛出现热液蚀变岩地带。
世界上超大型斑岩铜矿仅有中国江西德兴铜厂铜矿和印尼格拉斯贝格。
本文分析江西斑岩型铜矿时空分布特征,重点对德兴铜矿、红山铜矿典型斑岩型铜矿床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成矿规律,为下一步勘探提供指导意义。
斑岩型铜矿以中性成分为主的斑岩侵入体,与其伴生的非金属矿物绢云母、钾长石、黑云母等形成稳定可矿物结构层次特征。
斑岩铜矿床形成于地槽褶皱区,斑岩铜矿床具有网状细脉浸染成矿特征。
江西斑岩型铜矿分布特征中,矿体和热液岩中具有稳定分带性,偏基性侵入体含矿岩浆建造所侵入地壳厚度和成分。
江西斑岩型铜矿时空分布中,江西著名斑岩型铜矿有德兴铜矿、红山铜矿、永平斑岩铜矿等,江西斑岩铜矿时间上分布主要集中在新生代,约53.4%,其次为中生代,约30%,江西这种矿石中铜与钼比值中,WO3品位0.08%~0.26%、Cu品位0.8%~3.1%,非金属矿物排序:Fe3+一Mo(Cu)一Cu(Mo)。
江西德兴铜厂斑岩体铜品位的分形结构

1998年矿 床 地 质M I N ERAL D EPO S IT S第17卷 第4期江西德兴铜厂斑岩体铜品位的分形结构Ξ3金章东(南京大学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提 要:铜厂斑岩体铜品位空间分布的分形研究表明,7个钻孔的铜品位分布具有统计自相似性。
铜品位分维值由斑岩体南东侧(下盘)向北西侧(上盘)逐次增大(1139→3175),并在上盘表现为双重分维结构,表明铜厂斑岩体铜主要来自岩浆,围岩矿质仅小量掺入于岩体上盘底部低品位区。
结合岩体产状、矿体赋存部位等特征,越靠近岩体上盘,分数维D值越大,流体势越强,矿化越好。
关键词:分形 斑岩体 铜品位 江西德兴斑岩矿床赋存的空间序列信息反映了矿化过程中热液流体的时间演化特征,而空间变化的矿化信息是能较准确获得的,如矿石品位。
分形几何学的发展又为品位的空间分布是否具有分形结构提供了定量描述的可能性。
在此,可将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某种性质的事件看作空间变量的复杂函数,矿石品位即是取自空间序列的合适变量值集,而品位的变化又是矿床理论研究、生产各环节均关注的、参与空间场变化的变量组合。
本文利用分形理论详细研究了江西德兴铜厂斑岩体铜品位分布的分形特征,并探讨了影响分维值变化的主要因素,为矿床进一步勘查、评价提供了有利的定量信息。
1 分形理论与品位分数维D值在研究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不规则形态和复杂集合体过程中,B B M andelb ro t(1983)发现自然界显示的诸多无序变化决不意味着绝对无规律,分形具有自相似性或标度不变性,并证明描述自相似性的分数维值可以是小数[8]。
分形几何学(fractal geom etry)已越来越成为描述非线性图形、集合体结构性等微细变化、偏倚性的有力工具。
虽然各种地质作用(如岩浆活动、流体演化等)与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不能精确地表述,但通过现有的大量地质数据之间结构的研究表明,表征成矿作用的各种地质数据具有混沌特性,广泛存在分形结构[1]D L T u r2 co tte[9]、沈步明等[2]认为矿石品位与累计储量、矿化类型之间存在分形特征。
江西德兴铜厂斑岩铜矿床成矿金属物质的正岩浆来源

江西德兴铜厂斑岩铜矿床成矿金属物质的正岩浆来源在讨论了目前对德兴铜厂斑岩铜矿床外围炯含址降低场的过分强调而忽略对引发成矿作用的斑岩体的研究之后,作者论述了Rb/Sr比值和Sr同位素组成自斑岩体中心至接触带的变化规律、铜品位空间分布分形结构以及流体包裹体研究等对Cu,Mo等金属成矿物质正岩浆模式来源的支持。
标签:斑岩铜矿成矿元素正岩浆来源江西德兴关于江西德兴特大型斑岩铜矿床的成矿金属物质的来源问题一直存在分歧,并且近几年来已由正岩浆模式逐渐偏向于围岩提供主要成矿物质的观点,其中后者是以矿床外围2--5 km范围内围岩中铜含量降低场的存在为重要依据的。
在矿工作几年来对斑岩铜矿和德兴铜厂矿床的了解在与外界的地质专家的指导,觉得目前有关对该矿床成矿金属来源研究存在一些误区,而有些误区也是矿床成因研究中经常存在的。
同时,结合近来的一些研究新成果认为,铜厂斑岩铜矿床符合正岩浆成因模式。
1目前研究误区1.1关子降低场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场的存在表明在一定地质作用下某些元素发生了活化迁移,于是德兴斑岩铜矿外围2-5 km铜含量降低场的存在成了成矿物质来自围岩论点的最直接证据。
然而,如果降低场的存在是由于浅成岩浆侵人和热液活动引起一定范围内成矿物质发生迁移变化的结果,那么,对于岩石层位和岩性完全相同的正常场和降低场之间铜的含量应是渐变的,而不应该象断层一样的突变。
同时,作为铜含量降低场和正常场划分依据的围岩样品主要采自地表或近地表,而矿体周围则由于勘探生产控矿的需要可得到大量深部钻孔样品、于此,对围岩铜含量降低场分布是否只是一个(近)地表的、片面的评估是值得怀疑的。
而要系统地评价外围地层目前尚不可能,因此该降低场至多只能限制地描述为“(近)地表降低场”。
结合矿田范围内广泛存在的、由赣东北深大断裂衍生的北东一北北东向和北西向区域性9级断裂体系的产状特征,该降低场极可能与断裂体系有关,因为Q级断裂体系不仅控制了铜矿化岩体的定位也控制了区域Cu,ma等成矿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的分布形态,并且区域断裂体系骨架与降低场形态基本吻合。
斑岩型铜矿的主要地质特征

斑岩型铜矿的主要地质特征:(1)与岩体的关系: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矿床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
而斑岩体以小侵入体或次火山岩体产出,出露面积不大,一般小于1km2(如江西德兴朱砂红岩体0.02 km2),也有达十余平方公里的。
矿化多集中在岩体项部,岩体形态复杂,以岩株、岩筒状对成矿较有利,岩石常具有斑状结构,岩体内外伴有角砾岩带,有的矿化角砾岩筒是主要的开采对象。
岩体时代一般较年轻,典型的斑岩铜矿床从晚古生代到中新生代,尤以中新生代占绝对优势。
(2)围岩蚀变特征:矿床的围岩蚀变很发育,蚀变范围可达几百米到几千米,常具有明显的、有规律的水平和垂直的分带现象。
多数情况自岩体中心向外可分为:(1)钾化带(钾质蚀变带);(2)石英绢云母化带;(3)泥化带(粘土化带);(4)青盘岩化带;上述四个带在一个矿床中不一定都存在,可以是其中某一两个带特别发育,围岩蚀变呈带状分布的特点,可作为寻找斑岩铜矿的有效标志。
金属矿化分布在岩体内或部分在岩体内,部分在岩体外,石英绢云母带常为主要的矿化带。
(3)矿床地质特征:矿体形态主要受各种复杂地质条件控制,如侵入体的形态、接触面的形状和产状、成矿前的裂隙构造及围岩蚀变等。
矿石构造以细脉浸染状为主,也有呈致密块状、角砾状的等等。
矿石品位一般较低,但矿化均匀。
矿化明显分带,片矿化向外为:Mo—Cu、Cu—Mo、Pb-Zn、Au。
(4)地质构造环境:岛弧,特别是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岩浆弧环境钙碱系列的安山岩带有利于斑岩型铜矿的形成。
矿床多分布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过渡带相对隆起的一侧,一般为深-大断裂带及其上盘。
(5)成矿作用:当岩浆侵位于地壳浅部时快速冷凝结晶而形成斑状中酸性次火山岩体。
随后,深部岩浆房中析出的含矿流体迅速上升至次火山岩体的上部,并因减压沸腾形成细脉浸染状矿化或发生隐爆形成角砾岩筒。
在有化学性质活泼的围岩时也可形成矽卡岩型矿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2月Februar y,2012矿床地质M I NERAL D EPOSI T S第31卷第1期31(1):94~110文章编号:0258-7106(2012)01-0094-17德兴铜厂斑岩铜矿脉体类型、分布规律及其对成矿的指示意义X王翠云1,李晓峰2,肖荣1,杨锋1,王增科3,朱小云3 (1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2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2;3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德兴铜矿,江西德兴334224)摘要德兴铜矿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大型斑岩铜矿,由朱砂红、铜厂和富家坞等3个矿床组成。
在详细的野外脉体填图基础上,文章把德兴铜厂斑岩铜矿的成矿脉体划分为A脉、B脉、D脉和H脉等4种类型。
研究发现,A脉的形成与钾化蚀变有关,脉体不规则且不连续,以粒状石英?钾长石?黑云母?磁铁矿?少量黄铁矿?少量黄铜矿的矿物组合为特征;B脉的形成与钾质硅酸盐水解有关,脉体较规则且连续,以石英?辉钼矿?黄铜矿?黄铁矿的矿物组合为特征,石英颗粒呈典型的梳状或长柱状对称于脉壁生长;D脉的形成与石英-绢云母化蚀变有关,以黄铁矿?石英?黄铜矿的矿物组合为特征,脉壁发育绢云母晕;H脉的形成与碳酸盐化有关,以方解石?赤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的矿物组合为特征。
这4种脉体分别记录了成矿流体演化至不同阶段,热液蚀变作用的特点及其与Cu-Mo 硫化物沉淀的关系。
脉体的宽度-间距定量统计分析表明,脉体宽度(T)服从于幂次分布定律;脉体间距(S)服从于负指数分布或介于对数正态分布与负指数分布之间。
脉体宽度分维值D值(0191~1135)普遍>1,反映脉体系统的连通性较差,矿化程度较弱。
脉体间距变差系数C M值(0149~0192)均<1,说明脉体簇生聚集程度较低,矿化程度较弱;处于脉体聚集中心的脉体,代表着热液流体运移的通道,制约着其他脉体的展布。
关键词地质学;脉体类型;脉体宽度;脉体间距;Cu-M o矿化作用;斑岩铜矿;铜厂;德兴中图分类号:P618.41文献标志码:ATypes and distribution of veins in Tongchang porphyry copper deposit,Dexing,Jiangxi ProvinceWANG CuiYun1,LI XiaoFeng2,XIAO Rong1,YANG Feng1,WANG ZengKe3and ZHU XiaoYun3 (1Institute of Geo logy,Guilin University of T echnology,Guilin541004,Guangx i,China;2State K ey Laboratory forGeochemistry Research,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Chinese A cademy of Sciences,Guiyang550002,Guizhou,China;3Dexing Copper M ine,Jiang xi Copper Co.L td.,Dex ing334224,Jiangx i,China)AbstractT he Dexing copper ore district is composed of Zhushahong,Tongchang and Fujiaw u ore deposits.Based on system atic field observation of veins,the authors divided the veins in the Tongchang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in-to four types:A,B,D and H,which have recorded the evolution of ore fluids.The A-ty pe veins related to pr-i marily K-feldspathization are irregular and slighly mineralized,characterized by quartz?K-feldspar?biotite? magnetite w ith minor pyrite and chalcopyrite;the B-type veins whose symmetrical pectinate quartz is vertical toX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2065)、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0项目的资助第一作者简介王翠云,女,1988年生,硕士研究生,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
Email:wang1988cui yun@通讯作者李晓峰,男,研究员。
x--f li@收稿日期2011-05-20;改回日期2011-08-09。
张绮玲编辑。
the vein w all are enriched in chalcopyrite and molybdenite,related to hy drolysis of potassium silicate and charac-terized by quartz?molybdenite?chalcopyrite?pyrite;the D-type veins related to sericitization are enriched in pyrite w ith sericite halos;the latest hypothermal H-type veins related to carbonatization are characterized by ca-l cite?hematite?pyrite?chalcopyrite.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thickness distribution of veins in the T ongchang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indicates that vein thickness data conform to the power-law distribution w herea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veins follows a negative exponential law or a law betw een the negative expo-nential and log-norm al.The fractal dimension D relative to the linkage of vein systems reflects the mineralization rate.The fractal dimension D(0191~1135)is high,w hich indicates poorly-connected systems and w eak m in-eralization.The C v coefficient(0149~0192)is low,w hich indicates a bad clustered organization of the veins and w eak mineralization.The veins located in the clustering center as the function of channel w ays for ore fluids are thicker and control the development of vein systems.Key words:geology,vein type,vein thickness,vein spatial distribution,Cu-Mo mineralization,porphyry copper deposit,Dexing,Jiangx i Province斑岩型矿床是世界上Cu、M o等金属的主要来源,其成因研究一直受到矿床学界的高度关注。
近几十年来,对斑岩型铜钼矿床的研究较为深入,尤其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蚀变-矿化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演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Low ell et al.,1970;Gustafson et al.,1975;H ollis-ter,1974;Eastoe,1983;Dilles,1987;Dilles et al., 1992;Hedenquist et al.,1998;U lrich et al.,2001a; 2001b;Proffett,2003;Seedorff et al.,2004a; 2004b);而对与成矿作用相关的脉体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Meyer(1967)较早在美国Butte斑岩铜矿主成矿阶段首次鉴别出EDM脉,随后,Gustafson等(1975)把智利E1Salvador斑岩铜矿中的脉体分为A、B、D等3种类型,Clark于1993年增加了M脉; Gustafson等于1995年增加了早期的黑云母脉(EB)和C脉;Muntean等(2000)在智利Maricunga成矿带的斑岩金矿中划分出了带状的石英网脉。
然而,上述成矿脉体的研究大多数仅限于脉体的矿物学特征及其分类方面,而Gruen等(2010)在美国Bing ham Canyon斑岩铜钼金矿床成矿脉体分类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各类脉体的产出状态,反演出矿床形成的应力机制演化过程;随后,Redmond等(2010)也在美国Bingham Canyon斑岩铜钼金矿床鉴别出黑云母脉、EDM脉、A型石英脉、石英辉钼矿脉、石英绢云母黄铁矿脉等5种脉体,并探讨了成矿流体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德兴斑岩铜矿田由朱砂红、铜厂及富家坞3个矿床组成,其中铜厂矿区的Cu储量最大,Au和Mo 也有较大工业价值。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对德兴斑岩铜矿床的地质特征(包括岩体地球化学特征、控矿-导矿构造、围岩地层、蚀变-矿化特征)、成矿流体起源、演化及沉淀机制、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构造背景等进行了较为系统、详细的研究,并在某些方面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如德兴含矿斑岩体的成岩物质为壳-幔混合来源,成矿物质主要来自花岗闪长斑岩岩体,少部分可能来自围岩,成矿流体除主要来源于高温岩浆外,深部围岩的非岩浆流体和大气降水也有不同比例的介入(朱训等,1983;芮宗瑶等, 1984;朱金初等,2002;金章东等,2002;钱鹏等, 2003;2006),但在成岩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和含矿斑岩成因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分歧(朱训等,1983;华仁民等,2000;王强等,2004;侯增谦等,2007;蒋少涌等,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