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下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思考题

《中国教育史》思考题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 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 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 "成均" )和( "庠" )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答: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年长一代向年青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原始生活的需要和生产技能是相应的。

原始人类的教育意识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将知识传授给别人、向别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很低,但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发现和积累,教育的意识性、目的性、计划性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摆脱教育与生活混同的状态。

2、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 序),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1.简述教育的起源在原始社会时期,刚刚动物界的人类,生产力极为低下,生活条件极端艰难,故这是不裹腹的生活,生存环境也极为恶劣,经常受到洪水,雷电,毒蛇,猛兽的袭击。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单个人都无法生存,他们只能过着共同劳动的群体生活。

随着劳动经验的积累,原始人群掌握了劳动技能。

这些经验通过由年长一辈传授给年轻一代,而年轻一代想要立足当时的社会,完善自我,使人类得以繁衍和发展,就必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学习,掌握这些经验。

这种传授和学习的过程就是远古教育产生的过程。

所以教育产生于原始人群时期,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及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并为之服务。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它的产生会促进物质生产和人的再生产,会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2.简答教育在氏族公社的发展(萌芽状态的学校是什么)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教育的目的性有所加强,教育内容比原始人群时期丰富了。

增加了以下内容:1)生产劳动教育(种植与饲养以及原始工艺技术的学习);2)原始宗教教育(宗教仪式的学习以及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活动中的教育);3)原始艺术教育(诗歌音乐舞蹈雕刻的学习);4)道德和生活习俗教育(各种规范的学习与“成丁礼”的举行);5)武艺教育(体格和军训训练)。

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末期,军事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内。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开始与其他社会现象逐渐分化,出现了学校萌芽。

3.总结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男女教育均等;2)教育活动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进行;3)教育内容为生产、生活经验,原始简单,但又是多方面的;4)教育以耳口授受、言传身教、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5)教育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4.简答学校教育产生的时间、历史条件、特点和意义。

学校教育的产生时间是奴隶社会初期。

历史条件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2)脑体劳动的分离3)文字的产生、知识的积累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培养官吏和为他服务的知识分子。

中国教育史课后习题(选择题)

中国教育史课后习题(选择题)

中国教育史课后习题(选择题)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单项选择题1.官学的的衰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A.西周B.春秋C.战国D.东周2.私学的教学场所一般是()。

A.固定的B.不固定的C.在都城D.在乡村3.在教育对象的问题上,()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

A.墨子B.孔子C.老子D.孟子4.“六经”中除了《诗经》、《尚书》、《礼》、《乐经》和《春秋》外,还有()。

A.《左传》B.《道德经》C.《中庸》D.《易经》5.对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孔子提出了最著名的()原则。

A.深造自得B.教亦多术C.专心致志D.启发诱导6.孔子认为,学生学习要做到学问结合、学思结合和()。

A.学行结合B.学教结合C.学辩结合D.学与反省结合7.孔子的道德教育要求,对于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行为准则,要作到()。

A.仁B.忠恕C.孝悌D.爱8.《论语》“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指的是()。

A.荀子B.子贡C.颜渊D.子思9.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克己内省”,也就是说要()。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B.“过而勿惮改”C.立志D.力行10.孔子讲的温故知新的“故”指的是()A.刚学过的书本知识B.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C.刚了解的社会知识D.过时的知识11.我国古代学校的萌芽是()。

A.庠序之学B.国学C.私学D.泮宫12.奴隶社会的教育特点是()。

A.私学盛行B.教育平等C.刚刚萌芽D.学在官府13.西周的学校教育体系由国学和()构成。

A.畴人之学B.乡学C.家庭教育D.大学教育14.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典章制度教育和()。

A.武功之学B.生产劳动教育C.艺术教育D.礼乐教育15.私学发端于()。

A.西周B.春秋中叶C.春秋末期D.战国初期(二)多项选择题1.孔丘总结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A.学、思、行结合B.启发诱导C.因材施教D.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E. 持志养气2.春秋战国时的“显学”是指()。

学前教育史下卷第二编第五章近代学前教育实践

学前教育史下卷第二编第五章近代学前教育实践

下卷 第二编
第五章 近代学前教育实践 第二节 法国的学前教育
• • 四、福禄倍尔幼儿园对法国学前教育的影响 福禄倍尔幼儿园对法国学前教育的影响,主 要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 一方面是为上层社会的幼儿创设幼儿园。 • 其次,幼儿园的设施、质量都比托儿所好得 多,当然相应的费用也高,因而贫穷的市民和工 人阶级家庭没有能力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幼儿园。
下卷 第二编
第五章
近代学前教育实践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
唐家业
下卷 第二编
第五章
近代学前教育实践
第一节 英国的学前教育 • 一、欧文的幼儿学校欧文于1861年创 办了新兰纳克幼儿学校,是英国也是世界 上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
卷 第二编
第五章 近代学前教育实践 第一节 英国的学前教育 • 一、英国政府有关平民幼儿救济和保育 的政策。 • 英国政府于1697年颁布了“国内贫民救 济法”其中除规定一般的救济措施外,还 提出设置“纺织学校”和“贫穷儿童劳动 学校”的计划。
下卷 第二编
第五章
近代学前教育实践
• •
第二节 法国的学前教育 六、19世纪末的“母育学校”
1881年和1882年,法国政府颁布了法国历 史实施最长久的一个教育法令—《费里教育法》, 在这个法令中确立了国民教育的义务、免费和世 俗行三条原则,并规定初等教育中免费的原则同 样适用于母育学校。
下卷 第二编
下卷 第二编
第五章
近代学前教育实践
• •
第二节 法国的学前教育 五、巴黎公社的学前教育政策和措施
按照公社规定,新的学前教育机关以向所有 适龄儿童实施全面的学前教育为基本任务,并特 别重视适应劳动人民的需要。 • 巴黎公社还从一开始就把保护母亲和儿童看作 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同时,公社在巴黎许多 第五还创办了收容7岁一下幼儿的“儿童中心”和 “幼儿园”

中国教育史(下)

中国教育史(下)

中国教育史必备知识点第七章宋元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宋朝的教育知识点一:北宋的三次兴学?答:一是“庆历兴学”。

(1)州县立学,应科举这必须达到一定的在学天数,方可参加科举。

(2)改革科举考试,罢贴经与墨义,重策论和经学。

(3)改革太学,推行“苏湖教法”制度。

二是“熙宁、元丰兴学”。

(1)改革太学,创建“三舍法”(2)整顿地方官学。

(3)改革教育内容,新编《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4)设置专门学校,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等专科学校。

(5)改革科举考试。

三是“崇宁兴学”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官学。

(2)行三舍法,规定县学生通过考选升入州学,州学生每三年考选一次升入太学。

(3)改革扩充太学,新建辟雍,作为太学的外舍。

(4)恢复和创立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专门学校。

知识点二:三舍法的名词解释?答: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部分,即三个不同程度的等级。

外舍生成绩优良者可升入内舍;内舍生成绩优良者可升入上舍;上舍生学生卓异者主判直讲荐之中书,得免乡试和省试。

并按规定直接补官。

知识点三:苏湖教法?答:其主要内容为分斋教学,在学校内分为经义斋和治事斋。

经义斋选择“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学习儒家经义。

治事斋又称治道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科为主修,另选一科为辅修。

两斋的培养目标不同,经义斋以培养具有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良好的道德修养的高级统治人才为目标,治事斋以培养各个职能机构和部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死记硬背不同,而是以眀体达用,培养有实际才干的人为目标。

知识点四:北宋六大著名书院?答:湖南的石鼓书院和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和应天府书院、江苏的茅山书院。

知识点五:北宋书院教育的特点?答:1、书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有当时著名的学者主持,往往成为某一学派的教学和研究基地。

2、书院允许不同学派的学者来院讲学,交流学术。

3、书院学生可以自由听讲,不受院别限制,书院都会热情接待其他书院到访的师生。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1.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教育内容:简单、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教育方式:综合习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行为模仿)2.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1)学校萌芽的原因(理解)政治上,氏族社会末期部落显贵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促使教育的分化;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文化上,文化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2)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成均——实施乐教之地庠——养老与教育(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②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③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④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⑥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3.西周的学校的特点A.设置完备(1)两类:按行政级别分为国学:设在王城及诸侯国都(中央学校)乡学:设在国都郊外的六郊(地方学校)(2)两级:按入学年龄分为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4.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学在官府(1)学在官府: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

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2)“学在官府”的原因客观原因:社会生产力低下,影响文化教育的发展。

(唯官有书,而民无书;为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学,而民无学)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阶级想通过垄断文化教育,在贵族子弟中培养治国人才。

(3)“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官师不分,政教合一5.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史籀篇》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已失传。

6.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1)私学的特点(官、私学比较)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7.孔子的教育思想(1)论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在教育对象上,无论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

(2)论教育的作用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理解):①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来看,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②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来看,教育可以作为施政的手段,直接为政治服务。

中国教育的发展史

中国教育的发展史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一编:原始氏族社会、奴隶社会的教育第二编:封建时代的教育第三编:近代社会的教育第四编:现代社会的教育第一编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教育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发展初民生活所在时期叫做采食经济时期:男子外出采食食物,女子在家照料小孩,以年长的女子为首领,谓之母系社会。

这个社会没有文字、法则、制度、他们过着纯自然的生活。

又成为原始公有社会。

这个时期他们与自然作斗争。

后来经过长期斗争,征服异族,逐渐有了文字,有了粗笨的用具,开始从渔猎变为牧畜。

也是男子之与女子的一大革命,因此母系社会转为复习。

了解了初民生活的情形,就知道他们教育的起源。

教育发生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教育情形也跟着当时经济情形而变迁。

在渔猎经济时期,他们的教育就是教会怎样捕鱼,怎样猎取鸟兽,怎样拾掇果实;在牧畜时期就是教怎样架设栅栏,怎样追逐水草、喂牛养羊……足可以说明:劳动即学习,教育和生活是一致的。

在当时没有老师这个职业,而父母就相当于教师。

逐渐的社会阶级出现,有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后来统治阶级为了利益,私产观念日益鲜明,而土地成了最主要的生产手段,这两种手段混合为一,奴隶制、分工制及种种剥削情形由此产生。

原始教育的意义无形发生变化,带有阶级性,与实际生活不能完全一致,除了生物欲的目的外,还带了支配所属阶级的工具目的。

第二章、夏、商、西周的教育夏朝的建立标准着原始社会退出历史舞台,进入奴隶制社会。

经过商代、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西周奴隶制社会达到极盛时期。

这一历史阶段的教育开始同生产劳动相分离,并完全为奴隶主阶级用来培养本阶级的继承人,成为实施社会教化的一种工具。

它的基本形式是学校,即奴隶制官学。

一、学校的产生氏族公社末期学校萌芽出现后(有成均之学、虞庠之学等)二、夏代学校的雏形我国古籍中有关夏代学校的记载,列举如下:“夏后氏之学在上庠。

”①“序,夏后氏之序也。

②“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③“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现代各国教育(下)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现代各国教育(下)

二、 战后美国教育
(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
2. 《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案》
① 各州必须在12年内(即在2014年前)使所有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成绩达 到熟练水平。
② 各州必须为所有中小学学生制定具有挑战性的学术标准。 ③ 对所有3—8年级的学生进行年度数学和阅读考试。 ④ 实行严厉的奖惩制度。
二、 战后美国教育
(一) 《国防教育法》与中小学课程改革
战后美国大致经历了三次教育改革:第一次教育改革是20世纪60年代的中小学课 程改革,把高、难、新的科学知识充实到教材中;第二次教育改革是1976年的“回 到基础”教育运动,旨在恢复传统学校的基础学科教学;第三次教育改革是20世纪 80年代以来进行的以小政府、大市场为主导理念,为减少财政开支和提高教育质量 而进行的教育改革。
二、 战后美国教育
(二) “生计教育”和“回到基础”
2. “回到基础”教育运动
① 小学阶段强调读、写、算的基本技能训练。中学阶段集中学习英语、自然科 学、数学和历史。
② 强调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③ 成绩卡要用传统的等第评分法或百分制记分法并定期发给学生,经过考试证 明学生确已掌握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后方可升级或毕业。 ④ 取消选修课,增加必修课;取消点缀性课程,如泥塑、编织和做布娃娃等; 取缔新数学、新科学和电子玩艺教学等;取消学校的社会服务性项目。 ⑤ 重新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等。
二、 战后美国教育
(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
4. 美国新课程标准运动
由于美国教育的分权体制,美国新课程标准运动是两种不同的学校改革运动的暂 时和松散的联合,一种是绩效改革运动,一种是课程改革运动。
新课程标准推动下的12条相互联系的教学原则: ① 学校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教育的最佳起点是学生的兴趣、关注的焦点 和存在的问题。 ② 学校要反复强调体验性的学习。 ③ 所有学科的学习都必须是整体性的。 ④ 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是真实性的。

中国教育史第四章

中国教育史第四章

第四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官学的改革一、西晋的中央官学西晋在继续兴办太学之外,还创办了一所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子学。

这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另外设立一所传授同样内容的中央官学的开始,也是西晋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特点。

国子学的设立是为了满足士族阶级享有教育特权,严格士庶之别的愿望。

国子学的设置,使中央官学多样化,等级性更明显。

二、南朝宋的中央官学南朝宋文帝当政的元嘉时期,官学教育出现了暂时的繁荣。

文帝征召名儒,先后设立了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四馆并列,各就其专业招收学生进行教学、研究。

泰始六年(470年),宋明帝以国学既废,诏立总明观(亦称东观),置祭酒,设儒、道、文、史四科,每科置博士。

总明观并不是纯粹的教学机构,而是藏书、研究、教学三位一体的机关。

总明观的四科虽与元嘉时期的四馆分科相同,但它以总明观作为总的领导机构,在管理上更加完善,也使原来四个单科性质的大学发展成在多科性大学中实行分科教授的制度。

三、北魏的中央官学北魏明元帝时(409—423年)改国子学为中书学,中书学属中书省管辖,学内设中书博士以教授中书学生。

中书学名称是北魏的特创,太和十年(486年),改中书学为国子学。

为强调皇族的教育,北魏还建起了黄宗学。

黄宗学亦为北魏首创。

附:泰始:????(265年十二月-274年)是西晋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一个年号,共计10年。

这也是西晋的第一个年号。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392年-423年),北魏的第二任皇帝,鲜卑族人。

拓跋嗣文武双全,在位期间,勤政爱民,拓展疆土,励精图治,在北魏历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

第二节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一、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隋唐时期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文教政策和调整,文教政策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

在儒学德治思想的主导下,隋唐在开国之初都曾实行崇儒兴学的政策,作为推行教化的根本;又兼利用佛教和道教,作为控制民众思想的工具;积极发展科举,作为选拔人才、改进吏治的重要途径;提倡民间办学,听任私学发展,以补充官学。

中国教育的发展史

中国教育的发展史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一编:原始氏族社会、奴隶社会的教育第二编:封建时代的教育第三编:近代社会的教育第四编:现代社会的教育第一编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教育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发展初民生活所在时期叫做采食经济时期:男子外出采食食物,女子在家照料小孩,以年长的女子为首领,谓之母系社会。

这个社会没有文字、法则、制度、他们过着纯自然的生活。

又成为原始公有社会。

这个时期他们与自然作斗争。

后来经过长期斗争,征服异族,逐渐有了文字,有了粗笨的用具,开始从渔猎变为牧畜。

也是男子之与女子的一大革命,因此母系社会转为复习。

了解了初民生活的情形,就知道他们教育的起源。

教育发生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教育情形也跟着当时经济情形而变迁。

在渔猎经济时期,他们的教育就是教会怎样捕鱼,怎样猎取鸟兽,怎样拾掇果实;在牧畜时期就是教怎样架设栅栏,怎样追逐水草、喂牛养羊……足可以说明:劳动即学习,教育和生活是一致的。

在当时没有老师这个职业,而父母就相当于教师。

逐渐的社会阶级出现,有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后来统治阶级为了利益,私产观念日益鲜明,而土地成了最主要的生产手段,这两种手段混合为一,奴隶制、分工制及种种剥削情形由此产生。

原始教育的意义无形发生变化,带有阶级性,与实际生活不能完全一致,除了生物欲的目的外,还带了支配所属阶级的工具目的。

第二章、夏、商、西周的教育夏朝的建立标准着原始社会退出历史舞台,进入奴隶制社会。

经过商代、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西周奴隶制社会达到极盛时期。

这一历史阶段的教育开始同生产劳动相分离,并完全为奴隶主阶级用来培养本阶级的继承人,成为实施社会教化的一种工具。

它的基本形式是学校,即奴隶制官学。

一、学校的产生氏族公社末期学校萌芽出现后(有成均之学、虞庠之学等)二、夏代学校的雏形我国古籍中有关夏代学校的记载,列举如下:“夏后氏之学在上庠。

”①“序,夏后氏之序也。

②“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③“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精选10篇)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精选10篇)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精选10篇)九班级历史下册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以全面推动素质教育为中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的,不断深化历史课程改革。

二、学生情况分析初三级部共有4个班,从上学期的成绩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已有厌学情绪,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没有爱好。

三、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有八个单元,世界古代史和近代史两部分,从三四百年前人类的出现到俄国十月革命以来世界历史进展的基本进程,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

四、学期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世界古近代史的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制造的文明成果。

4、通过对世界历史的学习,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教学进度及单元课时安排总课时46节六、教学措施1、学习新的课程理念,转变老师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进展。

2、精心设计#教案# 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爱好。

3、继续深化“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写好利用好教学反思。

4、乐观参加教科研活动,合理使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准确定位教参的地位。

九班级历史下册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进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注重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给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进一步培育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下篇外国教育史——第十二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下篇外国教育史——第十二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下篇外国教育史一第十二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第一节基督教教育第二节世俗封建主的教育第三节西欧中世纪大学和城市学校第四节经院哲学与西欧中世纪教育早在公元4世纪末,基督教在中世纪就被定为了国教。

当时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

修道院学校因其藏书丰富、管理严格等特点而成为最为重要的教会学校。

第一节基督教教育一、修道院学校修道院学校主要是指设在修道院内的教育机构,是基督教修行制度(或称寺院制度)的产物。

公元3世纪时,在埃及等中东地区出现了最早的修道士和修道院。

公元4世纪中叶后,修行制度逐渐扩展到西欧。

529年(或530年),本尼狄克兴建了蒙特•卡西诺修道院,制定了《本尼狄克规程》,对修道院的组织管理、修道职责和日常生活、宗教活动等作了全面、详尽的严格规定。

到10世纪,修道院学校分为两部分:一是“内学”。

儿童10岁左右入学,18岁毕业时成为神职人员。

“内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督教教义、宗教音乐、宗教仪式等,此外还包括读、写、算的基本知识以及文法、修辞学、天文学等古典学科。

二是“外学”。

教学内容与“内学”相差无几,但程度要低一些。

随着时间的推移,“七艺”成为修道院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

后来随着志愿修行的女性人数的增多,也出现了培养修女的修道院学校。

修道院学校因其拥有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相对完整的教学制度以及一批著名的神学家,而成为中世纪前期西欧最好的教育机构。

关于教会公元9世纪以后,特别是11-13世纪,是教会的鼎盛期,在各方面都有所表现:首先,教会伪造“君士坦丁的赠礼”,确定了教皇国的神圣性,这一骗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被揭穿。

其次,教会也开始形成教阶制度:最高位者为教皇,主持梵蒂冈的内部事务;按下来是红衣主教,红衣主教是教会的主要领导人,教皇由红衣主教推举产生;然后就是都主教、宗主教和大主教,他们都是大教区的领导人;最下层的则是主教和神父,神父的职权范围是教堂,但不能主持圣礼。

28045学前教育思想史下 第2章

28045学前教育思想史下 第2章

【考核知识点】(一)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二)洛克的儿童教育思想(三)卢梭的儿童教育思想(四)裴斯泰洛齐的儿童教育思想(五)赫尔巴特的儿童教育思想(六)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思想【考核要求】(一)概念掌握夸美纽斯、母育学校、《教育漫话》、“白板说”、《爱弥儿——论教育》、“自然后果法”、《林哈德与葛杜德》、要素教育、《普通教育学》、“教育性教学”、《人的教育》、“恩物”。

(二)理解分析1.夸美纽斯学前教育思想的基础2.夸美纽斯对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的论述3.夸美纽斯学前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4.洛克的儿童体育思想5.洛克的儿童道德教育思想6.洛克的儿童教育思想的特点7.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8.卢梭关于感官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论述9.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10.裴斯泰洛齐创办的斯坦兹孤儿院的教育特色11.裴斯泰洛齐关于“爱”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论述12.裴斯泰洛齐的家庭教育思想13.赫尔巴特的儿童管理思想14.赫尔巴特关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论述15.赫尔巴特的学前教育思想16.福禄贝尔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原则的论述17.福禄贝尔关于学前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论述18.福禄贝尔的游戏理论近代外国历史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末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教育家,这一时期的教育理论都是在对封建教育、经院主义教育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是为了培养资产阶级所需要的“新人”。

这一时期教育家具有不同的教育理念,较大的分歧主要在对教育目的和作用的论述上,同时提出了不少具有创造性地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方法。

近代这些著名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及其教育理论,不仅对学龄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且都不同程度地论述了学龄前儿童的教育问题。

同时提出了很多对近现代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有积极影响的观点。

第一节 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 学前教育思想的基础 (一)人文主义儿童观 (二)重视早期教育 (三)遵循自然二 学前教育的目的、机构三 学前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一)体育 (二)智育 (三)德育 (四)游戏与活动(五)进入公共学校的准备人物历史背景:夸美纽斯,17世纪捷克教育家,他在世界教育史上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写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专门的教育理论著作。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文教政策:一个国家对教育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方向、水平和重心。

第一节先秦时期的文教政策一、夏朝:以“射”造士重视军事教育。

弓箭是当时战争中主要的武器装备之一,培养擅射的武士是统治者的要务。

教育便具有此项特点二、商朝:以“乐”造士《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

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

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孔子说:“殷人尊崇鬼神,领导人民侍奉鬼神,重鬼神而轻视礼仪,重刑罚而轻视奖赏,尊严而不亲和。

这给人民造成的弊端就是放荡不安分,好胜而没有廉耻之心。

周人崇尚礼而好布施恩惠,尊奉鬼神但敬而远之,亲近人并且忠厚待人,用爵位等来对人进行赏罚,亲和而不尊严。

这给人民造成的弊端就是贪利取巧,重文饰不知羞愧,相互残害而不知道事理。

”三、西周:以“礼”造士这种文教政要求为国家培养通晓并遵守礼仪的官员。

这可视为中国“文官政治”的开端。

礼:《说文解字》有言,”礼,覆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依此可知,它实指祭神的仪式和心态,其引申意为敬意、敬礼或礼貌。

周朝对礼赋予了“敬德保民”的新内涵。

西周的以“礼”造士为孔子所倡扬,更为西汉之后的历代帝王所借用,从而形成了“重教兴学”的传统,同时也确立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重德轻智”的基调。

四、春秋战国:“礼”文“戎”实所谓“礼文”,继续打着礼的旗号,以礼相标榜,以礼为文饰。

所谓戎实,则是以军事力量的积累作为实际的、潜隐的考量。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

但历史惯性决定,西周重礼的传统难以断然割裂。

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而兴养士之风。

官学教育耗财多而收效慢,故大多数统治者均不修官学,而讲财力倾斜于军备。

除以礼示人外,还重视礼在教化中的功用。

第二节秦汉时期的文教政策一、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1、书同文:统一文字工作;行同伦:匡正异风异俗;2、设三老以掌教化;3、禁游宦;4、禁私学,焚书坑儒;5、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二、汉代:独尊儒术1、设五经博士;2、兴太学;3、以儒术取士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教政策一、尊崇儒学二、玄学的滥觞玄学的思辨哲学,直承老子,而其人生观、教育观,则多取法于庄子。

中国教育史习题下

中国教育史习题下

中国教育史习题(下第十章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的代表。

2、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不久,改变了初期对儒家文化的政策,成立了“”,对儒家经典进行删改后印行,准民间阅读。

3.西方传教士在华兴办的第一所学校是1839年建立的。

4、在马礼逊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中,、黄宽、黄胜三于1847年在教会资助下随布朗至美国留学,成为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

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人物中,不属于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是谁?A、林则徐B、阮元C、龚自珍D、魏源三、简答题1、简述早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教育主张。

第十一章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是。

2、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与驾驶学校被誉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3、年,清政府派遣的首批留美幼童出发赴美学习,其中有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的。

4、张之洞将洋务派兴办洋务教育的基本经验概“”的教育宗旨,并在其中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

5、 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在上海举行第二次大会,决定将1977年成立的“”改组为“”。

二、判断题()1、中国最早创办的的新式学堂是福建船政学堂。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宗旨是维新运动时期提出的。

三、名词解释题1、京师同文馆:四、简答题1、洋务派办的新式学校有什么主要特点?2、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中,“中学”、“西学”分别指什么?其实质是什么?五、论述题1、评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第十二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是康有为在广州的讲学之所,他在此酝酿、研究、宣传维新理论,造就了一大批维新人才。

2、是1897年在长沙创办的维新学校,聘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对推动维新运动在湖南的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梁启超提出的“”,即普遍提高民众素质。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整理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整理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整理一、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部落显贵世袭引起教育的变化①专门的教育成为部落显贵世袭权力和财富的重要手段②适应社会劳心与劳力分工的需要,教育也逐渐分化为培养劳心者专门教育和教化劳力者的社会教育两种类型③教育的早期分化,使教育设施呈现出等级差别④在教育内容方面显现出以下变化:军事教育成为基本内容;“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强调礼乐之教。

二、西周时期的教育制度大学教育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学教育(贵族子弟,平民中的优秀分子经过一定程序的推荐选拔入学,要经过乡大夫和司徒两级,对德行道艺进行考核)提现了西周教育的等级性。

大学学程为九年,王大子十五而冠,其他人二十而冠,冠可入学天子五学:辟雍(四面临水)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半面临水)主要内容:礼乐射御大学教育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进行教学活动六艺教育1、礼乐奴隶主贵族的礼和乐是密切配合的,凡是行礼的地方,就需要乐。

礼乐贯穿整个社会生活活动,体现宗法等级制度,对年轻一代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行的培养有重大作用。

礼的内容极广,包括政治、伦理、道德、礼仪。

乐教受到高度重视,内容包括诗歌、音乐、舞蹈。

礼乐对于改变社会习俗,稳定社会秩序,加强各诸侯国与王室之间的联系起了重要作用。

2、射御文武未分家,贵族子弟都需要学射御。

3、书数书指的是文字读写,数指的是算法。

史籍说西周已经有字书,供小学文字教学之用。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1、生平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

2、重视教育的功用①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

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②政治上主张实行利民的德政,反对苛政。

为达到德政目的,强调以教育作为施政的基本手段,忠君孝亲,奉公守礼,这是教育最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表现③对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

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优越的思想。

《教育史》

《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西周的教育在文化教育上,其历史特征为:学在官府。

客观原因:1、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2、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3、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二、西周的教育制度(一)家庭教育(二)小学教育(三)大学教育(四)乡学设在王都的小学和大学,总称为国学。

而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为乡学。

三、六艺教育六艺:礼乐:诗歌、音乐、舞蹈射:射箭的技术训练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书:文字的读写数:算法第三节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一、官学衰微(一)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二)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三)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二、私学兴起四民:士农工商三、私学的历史特点四大自由: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

第四节孔丘的教育思想一、重视教育的作用1、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

2、孔丘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认为先要抓住经济建设以建立物质基础,随之而来就应当抓教育建设,国家才会走上富强康乐之路。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1、教育理论基础(1)人性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

孔子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学而知之者”和“困而学之”,属于中人;三等:“困而不学”,属于下愚。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的就是中人。

(2)提倡“有教无类”2、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3、教育内容: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作为教育内容,以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

教育内容的特点:其一,偏重社会人事。

属于社会历史政治伦理方面的文化知识,注重的是现实的人事,而不是崇拜神灵。

其二,偏重文事。

其三,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3、教学方法(1)学、思、行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必备知识点第七章宋元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宋朝的教育知识点一:北宋的三次兴学答:一是“庆历兴学”。

(1)州县立学,应科举这必须达到一定的在学天数,方可参加科举。

(2)改革科举考试,罢贴经与墨义,重策论和经学。

(3)改革太学,推行“苏湖教法”制度。

二是“熙宁、元丰兴学”。

(1)改革太学,创建“三舍法”(2)整顿地方官学。

(3)改革教育内容,新编《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4)设置专门学校,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等专科学校。

(5)改革科举考试。

三是“崇宁兴学”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官学。

(2)行三舍法,规定县学生通过考选升入州学,州学生每三年考选一次升入太学。

(3)改革扩充太学,新建辟雍,作为太学的外舍。

(4)恢复和创立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专门学校。

知识点二:三舍法的名词解释答: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部分,即三个不同程度的等级。

外舍生成绩优良者可升入内舍;内舍生成绩优良者可升入上舍;上舍生学生卓异者主判直讲荐之中书,得免乡试和省试。

并按规定直接补官。

知识点三:苏湖教法答:其主要内容为分斋教学,在学校内分为经义斋和治事斋。

经义斋选择“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学习儒家经义。

治事斋又称治道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科为主修,另选一科为辅修。

两斋的培养目标不同,经义斋以培养具有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良好的道德修养的高级统治人才为目标,治事斋以培养各个职能机构和部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死记硬背不同,而是以眀体达用,培养有实际才干的人为目标。

知识点四:北宋六大着名书院答:湖南的石鼓书院和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和应天府书院、江苏的茅山书院。

知识点五:北宋书院教育的特点答:1、书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有当时着名的学者主持,往往成为某一学派的教学和研究基地。

2、书院允许不同学派的学者来院讲学,交流学术。

3、书院学生可以自由听讲,不受院别限制,书院都会热情接待其他书院到访的师生。

4、书院教学重视个人读书研究,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问难和辩论。

5、书院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感情深厚。

第二节:朱熹的教育思想知识点一:朱子读书法答: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第八章明代的教育第三节: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知识点一: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答:1、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

2、儿童教育必须顺从儿童性情。

3、儿童教育内容是“诗歌”“习礼”“读书”。

4、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第十一章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第一节:洋务学堂的创立和发展知识点一:洋务学堂的定义答: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培养洋务活动所需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路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士,教学内容以所谓的“西文”与“西艺”为主。

大致分为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实业学堂。

第三节:“中体西用”的形成及张之洞的《劝学篇》知识点一:《劝学篇》的介绍答:张之洞的《劝学篇》共24篇4万余字,分内篇和外篇,内篇9篇,外篇15篇。

内、外篇各有主旨: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一开风气。

知识点二:“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答:1、“中体西用”在某种程度上批判了传统教育的空疏无用,促使了人们固有的思想观念的转变。

2、“中体西用”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的论证,扩大了系学西学的范围,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中体西用”仍有局限。

首先,这一思想中“三纲五常”封建思想占着重要地位,它反对维系变法,为封建制度卫道。

其次,“中体西用”思想没有克服中西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其本身就是粗糙的,以此作为指导的实践最终必然是行不通的。

第十二章维新运动到清末的教育第一节:维新教育的渐次推进知识点一:维新教育实践—新办学堂答:维新性质的学堂有两类,一类是为培养维新运动的骨干和维新力量的学堂,康有为的万木草堂,梁启超的湖南务实学堂。

另一类是体现维新精神的新式学堂,比洋务学堂更进步更彻底,南洋公学、经正女学。

第三节: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知识点一:癸卯学制答:时间:1904年1月13日基本内容:从纵向上看:分为三段七级。

第一段初等教育阶段,分三级蒙养院、初等小学、高等小学。

第二段初等教育阶段,不分级。

第三个阶段高等教育阶段,分为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分科大学、通儒院。

从横向看:普通、师范、实业三足鼎力的整体格局和框架。

意义:清末学制的制定是近代以来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果,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但学制中残留大量封建性因素和资本主义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

知识点二:废科举,新学堂的时间答:1905年8月,清朝发布“立停科举以广学校”的谕令。

知识点三:“退款兴学”含义答:1906年詹姆士提醒美国应该采取一种“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的方式”来控制中国的发展。

从1909年美国将所得的庚子赔款的一部分以“先赔后退”的方式退还给中国,并建议中国政府以所退的庚款发展留美教育。

美国这一举动被其他部分国家效仿,这就所谓的“庚款兴学”或“退款兴学”。

第十三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第一节:民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知识点一:民国教育方针答: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力教育、军国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教育。

知识点二:壬子癸丑学制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和清末的癸卯学制的两点不同答:第一点中小学取消读经和讲经的课程,第二点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活所必需的生产知识教育技能。

知识点三:壬子癸丑学制的特点答:第一,学制总年限缩短了3年,有利于普通教育的普及和平民化的发展。

第二,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定教育权。

第三,取消对毕业生奖励科举出身,废止清末高等教育中的所谓的保人制度,大学不设经。

另外,不采取清末中学的文、实分科的做法,取消高等学堂,只设大学预科。

第一节: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知识点一:蔡元培1912年无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答: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力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无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知识点二:蔡元培改革北大的教育实践答:1、抱定宗旨,改定校风。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4、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知识点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答:“无论为何种学问,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制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知识点四:蔡元培教育独立思想答:1、全国划分为若干大学区,教育行政独立。

2、教育部门必须经高等教育会议承认,不受政党内阁更替的影响,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

3、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4、各区教育经费,取自本区的税收。

比较贫困的地区,经高等教育会议决定后,由中央政府拨款补助,教育经费独立。

第十四章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第三节:1922年的“新学制”知识点一:1922年的“新学制”答:名称—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新学制。

内容—1、儿童满六周岁入小学,小学教育六年。

2、中学教育年限是六年,分初中和高中两年。

3、高等教育分专门学校和大学两种。

(具体结合讲义看看)特点—1、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发展阶段。

2、初等教育较旧制缩短,趋于合理,更加务实。

3、中学是这次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的最精彩之处。

4、大学取消了预科,实行选科制5、注意根据地方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克服了旧制整齐划一的弊端,有利于调动地方办学的积极性。

第十五章民国政府时期的教育第一节:民国政府时期的教育政策知识点一:教育宗旨和教育方针的变迁答:“党化主义”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战时需做平时看”的抗战教育政策第十六章民主教育家的教育探索第一节: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点一: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答:首先,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是他青年教育思想的核心。

其次,对青年学生学习的指导。

最后,对青少年生活的指导。

(具体结合讲义看看)。

第二节:晏阳初的教育思想知识点一:晏阳初的四大教育、三大方式答:四大教育: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能力;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能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

三大方式: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

(具体结合讲义看看)。

第四节:黄炎培的教育思想知识点一: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的作用、目的、地位答:作用: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加生产力之准备。

目的: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

地位:一贯的、整个的、正统的。

(这点具体结合讲义看看)。

第五节:陈鹤琴的教育思想知识点一: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体系的目的、内容、方法(“活教育”理论的体系由三部分构成: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答:目的:先前提出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后来增添为“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

内容:“五指活动”即: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

方法论: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实验与观察、阅读与思考、发表与创作、批评与研讨。

第六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知识点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答:第一,生活即教育。

第二,社会即学校。

第三,教学做合一。

(具体结合讲义看看)。

注:努力备考,这个东东悄悄看,别让老师发现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