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文化传播特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播特性
赵 子 龙
吉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吉林四平 1 3 6 0 0 0
摘要 : 微博作 为一利逐渐成熟起 来的大众传播 方式 , 正在 以其无可替代的作用影响 并改 变着 ̄ , - 4 J ' 1 的生活。本文将就微 博的文化层面 , 浅析微谪文化传播 的各种特性。 关键词 : 微博文化 传播媒介 特性 微博是 We b 2 . 0又一创造 型网络社 交服务 ,用户 可以通 过网页 、 WA P页 面、 手耄 『 短信、 I M 软件 ( Q Q 、 MS N、 微信等 ) 及 A P I 应 用等方式直接 发: 图片 、 视频 、 消息 等 , 与外界进行 开 放的对话和交流。微博 的字数一般需 在 1 4 0字 以内 , 用户更 多地利用它来表达 、 分享和传播 即时的心情 、 感受 和信息 。微 博 的文化具有 以下 的传播特性 。 微小型 简洁、 短小 、 锐利是微博的主要特性 。 “ 用1 4 0个字符改变 世 界” , 这既降低 了用户 荧布信息 的心理 障碍 , 又 用最具吸 引 力 的亮点抓住受众 , 还提高 了信息的流转速度 。 在这看似微小的“ 铹观世界” 里, 微博形成了一种“ 微传播 力” 。 微传播 的核心特征 微” , 即传 播的内容是“ 微内容 ” ( 一 句话、 一个表 情符号 、 一 张 图片 等等 ) ; 传 播体验 是“ 微动作 ” ( 通过简单的按键操作 、 鼠标点击就能完成选择 、 评价 、 投票等 功 能) ; 传播渠道是“ 微介质” ( 手机等介 质 ) ; 传播 对象是“ 微受 众” ( 小众 、 对象性传播 ) 微 , 是每一个普通的公民 , 动力 , 就是 改变世界 的行动 。 微传播能通过优化你我 的沟通 、 促生个体 的 行动 , 进 而改变 了世界 。 此外 , 微博具有 的短小和随意性 , 正好契合 了人们 的微 阅 读 习惯 , 适合人们打发零碎 、 无聊 的“ 微 时间” 。比如 当你在上 下班 的途中 , 在排 队或 人时 , 在心情不好 时 , 都可 以随时参 与微博 发布信 息 、 发表评 论或 发泄情感 , 把“ 零 碎” 变得有 价 值, 把“ 无聊” 变成充实 。 二、 实效性 微博拥有强大的时效性和对敏感事件 、突发事件的快速 反应能力 , 使它能十分迅速及 时地抓住 当前 的重大事件 , 尤其 是突发事件。 2 0 0 7年 4月 1 3日墨西哥城发生地震时 , T w i t t e r 的用户早于任何一家媒体 , 率先 向世界发 出了这则新 闻。 2 0 0 8 年 5月 1 2日,对 汶 川 大 地震 事件 的发 布 , T w i t t e r 也 是 所 有 媒 介 中最快的 , 比彭博社快了近 2 2 秒 。2 0 0 9年我 国株洲高架桥 事件中 ,身为摄影记者 的博友火烨 利用 饭否网发 表了他用 手 机拍摄到的新 闻现场 , 速度比新华社通稿还快。 微 博让真正 的“ 随 ‘ 随地 ” 成为现实 , 它就 像一个对 自己 生活的“ 全天候的直播” 5 . L 台, 它也像块世界性“ 电子黑板报 ” , 你的喋喋不休 , 世界随时知道 。 即使 只是一句话 , 一条短信 , 一 张图片 , 一个链接…… 三、 草根性 We b 2 . 0的核 心理念之一就 是让用户参 与 内容创 造和生 产, 全民织网 , 每个人都是 信息发布者 、 价值 的创造者 。 无论是 琐碎 生活还是宏大叙事 无论是 S N S社 区( 以F a c e b o o k为代 表) 还是 微博 客( 以T w i t : e r 为代表 ) , 无 疑都 遵循 着 “ 去 中心 化” 的法则 。 在去 中心化 、 去权威化的实践过程 中, 每个人成 了 个个新的微型中心。 作为一种“ 平 民媒体 ” , 微博以其简单性 、 大众性 、 开放性 , 吸引 了越来越多的践行者 。与传统媒介信息发布的高 门槛相
片化” 状态 。 城市化 和快速移 动 的生 活方式 让 日常生活 呈现 “ 片段 化” , 把我们 的生活从“ 日子 ” 变成 了“ 段子” 。 有研究者提出 , 皮 尔分析中所定义 的“ 无 目的 自语” 看似平淡乏味 、 漫无 目的 , 其 实有其内在 的深层动机 ,把其定位为边缘 的 自我意识或者社 交准备更加合适 。 在微博 “ 碎片式 ” 的交流语境 中, 一方面孤独 的网络大众能得到一定的心理安慰和满足 ,另一方面也为人 与人 之间的进一步交往做了情感铺垫 。 五、 互动性
一
、
比, 微博 以其“ 零门槛 ” “ 、 草根民主” 著称。相对 于博 客的成熟 理性 、 较有深度等特 点 , 微博或是一 句话 短信 , 或是一则群发 的短信息 , 它通常不经修饰 , 十分的坦诚 、 朴素 、 易接 近。微博 成 了平 民艺术 家的舞 台, 在这里 , 每个人都有表达 、 分享 、 传播 的欲望 ,人人都有关注和被关注的机会 。作 为一种颠覆性话 语 ,微博客们 “ 表达着被强势媒体忽视的草根人群 的喜怒哀 乐, 表达着被主流媒体不屑的社会生活的细枝末节 , 表达着在 正统媒体无法 出现 的对公众人物的戏谑 。” 四、 碎片化 乔治 ・ 齐美 尔认为 , “ 现代性 的一个 本质特征 就是 ‘ 碎片 化” ’ 。社会 的“ 零碎化 ” 使人们成 为彼此孤立 、 离散 、 毫不相干 的原子式个体 , 人 的感性 与理 性呈现分离 , 人 的主体呈现 “ 碎
具有 “ 微传播 ” 特征 的微 博既是一种大众传播媒 介 , 又是 种人际互动工具 , 其用户主要通 过互 相关 注 、 私信、 @对 话 等方式来进行互动沟通 的 ,这种互动行为推动 了人与信息的 进一 步融合 , 以期最后能实现“ 人—信息—人 ” 的无缝链接 。 微 博 中的“ 一对 一” 或“ 一对 多” 互动频率是非 常高的 , 并且 它的 自传播速 度很快 , 通 过粉丝不 断转发 ( R e t we e t ) 扩散开来 , 使 互动产生 的影响力不断上升 ,最后很有可能会形成极具社会 影 响 的力 量 。 有学者发现 , 微博 的互动参 与性之所 以很强 , 与它的文本 输入框大小有关。微博微小 的文本框极大地提高了用户的主 动参与欲和互动心理。 六、 个性化 回顾 电子媒体 的历史 , 我们 发现 , 技术的力量首先使 “ 窄 播” 变成 了“ 广播” , 最后又使“ 广播 ” 重新演化成“ 窄播” 。在数 字化 生存 时代 , “ 我就是 ‘ 我’ , 不是人 口统计学 中的一个 ‘ 子 集’ 。” 在这里 , 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 只是单独一人 , 所 有商 品 都可 以量身打造 , 信息将变得极为个人化 。 从受众心理角度来
赵 子 龙
吉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吉林四平 1 3 6 0 0 0
摘要 : 微博作 为一利逐渐成熟起 来的大众传播 方式 , 正在 以其无可替代的作用影响 并改 变着 ̄ , - 4 J ' 1 的生活。本文将就微 博的文化层面 , 浅析微谪文化传播 的各种特性。 关键词 : 微博文化 传播媒介 特性 微博是 We b 2 . 0又一创造 型网络社 交服务 ,用户 可以通 过网页 、 WA P页 面、 手耄 『 短信、 I M 软件 ( Q Q 、 MS N、 微信等 ) 及 A P I 应 用等方式直接 发: 图片 、 视频 、 消息 等 , 与外界进行 开 放的对话和交流。微博 的字数一般需 在 1 4 0字 以内 , 用户更 多地利用它来表达 、 分享和传播 即时的心情 、 感受 和信息 。微 博 的文化具有 以下 的传播特性 。 微小型 简洁、 短小 、 锐利是微博的主要特性 。 “ 用1 4 0个字符改变 世 界” , 这既降低 了用户 荧布信息 的心理 障碍 , 又 用最具吸 引 力 的亮点抓住受众 , 还提高 了信息的流转速度 。 在这看似微小的“ 铹观世界” 里, 微博形成了一种“ 微传播 力” 。 微传播 的核心特征 微” , 即传 播的内容是“ 微内容 ” ( 一 句话、 一个表 情符号 、 一 张 图片 等等 ) ; 传 播体验 是“ 微动作 ” ( 通过简单的按键操作 、 鼠标点击就能完成选择 、 评价 、 投票等 功 能) ; 传播渠道是“ 微介质” ( 手机等介 质 ) ; 传播 对象是“ 微受 众” ( 小众 、 对象性传播 ) 微 , 是每一个普通的公民 , 动力 , 就是 改变世界 的行动 。 微传播能通过优化你我 的沟通 、 促生个体 的 行动 , 进 而改变 了世界 。 此外 , 微博具有 的短小和随意性 , 正好契合 了人们 的微 阅 读 习惯 , 适合人们打发零碎 、 无聊 的“ 微 时间” 。比如 当你在上 下班 的途中 , 在排 队或 人时 , 在心情不好 时 , 都可 以随时参 与微博 发布信 息 、 发表评 论或 发泄情感 , 把“ 零 碎” 变得有 价 值, 把“ 无聊” 变成充实 。 二、 实效性 微博拥有强大的时效性和对敏感事件 、突发事件的快速 反应能力 , 使它能十分迅速及 时地抓住 当前 的重大事件 , 尤其 是突发事件。 2 0 0 7年 4月 1 3日墨西哥城发生地震时 , T w i t t e r 的用户早于任何一家媒体 , 率先 向世界发 出了这则新 闻。 2 0 0 8 年 5月 1 2日,对 汶 川 大 地震 事件 的发 布 , T w i t t e r 也 是 所 有 媒 介 中最快的 , 比彭博社快了近 2 2 秒 。2 0 0 9年我 国株洲高架桥 事件中 ,身为摄影记者 的博友火烨 利用 饭否网发 表了他用 手 机拍摄到的新 闻现场 , 速度比新华社通稿还快。 微 博让真正 的“ 随 ‘ 随地 ” 成为现实 , 它就 像一个对 自己 生活的“ 全天候的直播” 5 . L 台, 它也像块世界性“ 电子黑板报 ” , 你的喋喋不休 , 世界随时知道 。 即使 只是一句话 , 一条短信 , 一 张图片 , 一个链接…… 三、 草根性 We b 2 . 0的核 心理念之一就 是让用户参 与 内容创 造和生 产, 全民织网 , 每个人都是 信息发布者 、 价值 的创造者 。 无论是 琐碎 生活还是宏大叙事 无论是 S N S社 区( 以F a c e b o o k为代 表) 还是 微博 客( 以T w i t : e r 为代表 ) , 无 疑都 遵循 着 “ 去 中心 化” 的法则 。 在去 中心化 、 去权威化的实践过程 中, 每个人成 了 个个新的微型中心。 作为一种“ 平 民媒体 ” , 微博以其简单性 、 大众性 、 开放性 , 吸引 了越来越多的践行者 。与传统媒介信息发布的高 门槛相
片化” 状态 。 城市化 和快速移 动 的生 活方式 让 日常生活 呈现 “ 片段 化” , 把我们 的生活从“ 日子 ” 变成 了“ 段子” 。 有研究者提出 , 皮 尔分析中所定义 的“ 无 目的 自语” 看似平淡乏味 、 漫无 目的 , 其 实有其内在 的深层动机 ,把其定位为边缘 的 自我意识或者社 交准备更加合适 。 在微博 “ 碎片式 ” 的交流语境 中, 一方面孤独 的网络大众能得到一定的心理安慰和满足 ,另一方面也为人 与人 之间的进一步交往做了情感铺垫 。 五、 互动性
一
、
比, 微博 以其“ 零门槛 ” “ 、 草根民主” 著称。相对 于博 客的成熟 理性 、 较有深度等特 点 , 微博或是一 句话 短信 , 或是一则群发 的短信息 , 它通常不经修饰 , 十分的坦诚 、 朴素 、 易接 近。微博 成 了平 民艺术 家的舞 台, 在这里 , 每个人都有表达 、 分享 、 传播 的欲望 ,人人都有关注和被关注的机会 。作 为一种颠覆性话 语 ,微博客们 “ 表达着被强势媒体忽视的草根人群 的喜怒哀 乐, 表达着被主流媒体不屑的社会生活的细枝末节 , 表达着在 正统媒体无法 出现 的对公众人物的戏谑 。” 四、 碎片化 乔治 ・ 齐美 尔认为 , “ 现代性 的一个 本质特征 就是 ‘ 碎片 化” ’ 。社会 的“ 零碎化 ” 使人们成 为彼此孤立 、 离散 、 毫不相干 的原子式个体 , 人 的感性 与理 性呈现分离 , 人 的主体呈现 “ 碎
具有 “ 微传播 ” 特征 的微 博既是一种大众传播媒 介 , 又是 种人际互动工具 , 其用户主要通 过互 相关 注 、 私信、 @对 话 等方式来进行互动沟通 的 ,这种互动行为推动 了人与信息的 进一 步融合 , 以期最后能实现“ 人—信息—人 ” 的无缝链接 。 微 博 中的“ 一对 一” 或“ 一对 多” 互动频率是非 常高的 , 并且 它的 自传播速 度很快 , 通 过粉丝不 断转发 ( R e t we e t ) 扩散开来 , 使 互动产生 的影响力不断上升 ,最后很有可能会形成极具社会 影 响 的力 量 。 有学者发现 , 微博 的互动参 与性之所 以很强 , 与它的文本 输入框大小有关。微博微小 的文本框极大地提高了用户的主 动参与欲和互动心理。 六、 个性化 回顾 电子媒体 的历史 , 我们 发现 , 技术的力量首先使 “ 窄 播” 变成 了“ 广播” , 最后又使“ 广播 ” 重新演化成“ 窄播” 。在数 字化 生存 时代 , “ 我就是 ‘ 我’ , 不是人 口统计学 中的一个 ‘ 子 集’ 。” 在这里 , 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 只是单独一人 , 所 有商 品 都可 以量身打造 , 信息将变得极为个人化 。 从受众心理角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