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老子》二章》word教学设计之二

合集下载

老 子二章教案

老 子二章教案

老子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老子》二章中的基本思想和观点。

2、引导学生领悟老子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和应用。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老子》二章中“有无相生”“福祸相依”等重要概念。

(2)体会老子辩证的思维方式。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老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2)对于老子思想中较为抽象的部分,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老子的生平和《老子》一书的基本情况,以及二章的主要内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老子的观点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老子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约 5 分钟)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得与失”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事物两面性的思考,从而引出老子的思想。

(二)老子及《老子》简介(约 10 分钟)1、介绍老子的生平,包括他的姓名、籍贯、所处时代等。

2、简单介绍《老子》一书的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和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三)《老子》二章内容讲解(约 30 分钟)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逐句讲解文意,重点解释“有无相生”“无为”等概念。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就有了丑?这反映了怎样的一种思维方式?(3)探讨“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含义,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可能体现。

2、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谜,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解释文段中字词的意思,如“闷闷”“察察”等。

(2)重点分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福祸相依的现象。

老子二章(高一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老子二章(高一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老子》二章《众妙之门》《祸兮福倚》一老子生平及轶事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生卒年月无处可考。

据说他的母亲感应到天空有一颗大流星人腹,怀孕十一个月才生下老子,母亲却因难产而死。

神奇的是,老子是“从母左腋出”,生下时上唇有一道淡淡的白胡子,两只耳朵大得出奇,因而取名为李耳,字聃。

李耳生下来就能开口讲话,而且耳大是富贵之相,因而深得爷爷的喜爱。

早在李耳出生之前,他的父亲就离家出走了,母亲又难产而死,因而李耳一直跟着爷爷生活。

小时候的李耳就肯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每一件事都能给他以启示。

民间流传有李耳童年买牡丹花的故事。

李耳的家乡曲仁里是著名的牡丹之乡。

一天来了个卖牡丹的人,这人能说会道,大声咳喝道:"一朵牡丹放红光,光彩照人满院香。

"李耳买了一棵牡丹根,后来发现是一棵狗尿蒺子树。

第二年春天又来了个卖牡丹根的,李耳问他是狗尿蒺子还是牡丹,小贩瓮声瓮气地说:"好坏就这样,随你要不要。

"态度十分生硬,但买回来的牡丹根后来就开出了几朵像碗口那么大的牡丹花。

由这件事,老子总结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这个民间传说明显带有附会、斧凿的痕迹,一个小孩怎么会有如此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耳是一个聪慧而有天赋的孩子,正是由于他的善于思考,才为他后来的立论著述打下了基础。

长大以后的李耳开始师从常枞。

据记载,常枞是一位精通殷商礼乐的学者,他学识渊博,教诲学生孜孜不倦。

常枞对李耳的教导都要李耳自己体悟。

他告诉老子,人在经过故乡时要下车,表示不忘故旧根本;在高大的树旁经过要弯腰伛背,以示其对长辈的尊敬。

老子很勤奋,再加上常枞的教导,他的思想日益成熟。

他与孔子生活于同时代,比孔子稍微年长些。

当时的老子已是一个颇有声望的学者,学识在当时无人能及,因而被任命为周守藏室之史官,管理朝廷的众多藏书。

在这里,老子的思想又一次产生了飞跃。

李耳在任史官的过程中研读了《尚书》。

02 教学设计_ 老子(第2课时)2

02 教学设计_ 老子(第2课时)2

第二课时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注释]⑩①安:安然未变时。

②持:持守,保持维护。

③兆:显露迹象。

④谋:谋划,解决。

⑤泮:同“判”,分离。

⑥散:散失、消散。

⑦为:做。

⑧毫末:毫毛的末端。

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⑨累léi:同“蔂”,土筐。

累土,一筐土。

⑩败:坏事。

⑪执:把持。

⑫失:失去。

⑬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⑭几:jī,接近。

⑮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⑯贵:意动用法,以……为贵。

⑰学:学习。

⑱复:弥补,补救。

[译文]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

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

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

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思考]道家的“圣人”与儒家一样吗?[分析]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不同于儒家,儒家的圣人是伦范化的道德人;道家的“圣人”则体任自然,拓展内在的生命世界,扬弃一切影响身心自由活动的束缚。

道家的“圣人”和儒家的圣人,无论对政治、人生、宇宙的观点均不相同。

[补充]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八上《老子_二章》教案

八上《老子_二章》教案

八上《老子_二章》教案一五《老子》二章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时安排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80—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

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八年级语文上册《老子》二章教学设计长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老子》二章教学设计长版

《老子》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多种读法、小组合作、重点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涵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老子。

1.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

曾任周守藏室之史(或称柱下史)。

相传孔子适周,曾向他问礼。

后弃官归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

其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主张贵柔守雌,无为而治”。

《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学派的经典。

今通行本分上、下二编八十一章(《道经》三十七章,《德经》四十四章,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本子,则《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相传为老聃所作,今人认为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但基本保留了老子本人的思想。

《老子》语言朴素流畅,多用排比韵语,音调谐婉,便于记诵,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2.背景介绍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

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

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老子二章教案

老子二章教案

老子二章教案教案标题:《老子二章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老子》中的第二章内容,理解老子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对《老子》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1. 掌握《老子》第二章的核心内容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并解读《老子》的思想。

3.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老子》中的哲学观点和思想。

2.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教学准备:1. 《老子》第二章的原文及翻译版本。

2. PowerPoint或白板等教学工具。

3. 学生阅读材料和相关练习题。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老子》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老子》有什么了解?你们对哲学有什么认识?步骤二: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分发《老子》第二章的原文及翻译版本,让学生阅读。

2. 学生个人阅读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带领全班进行集体讨论,梳理出《老子》第二章的核心内容和主题。

步骤三:思考与分析(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老子在第二章中表达了哪些思想和观点?这些思想和观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 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老子》思想的理解和评价。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步骤四:归纳与总结(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老子》第二章的核心思想和观点。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思想和观点如何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何启示?步骤五: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分发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老子的其他章节和思想。

2. 提供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

步骤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分析和评价《老子》第二章的思想和观点。

老子二章教案大学语文

老子二章教案大学语文

一、教学目标1. 认识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的历史地位和哲学思想。

2.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内涵,把握其哲学精髓。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掌握《老子》第二章的文句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运用哲学知识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的历史地位和哲学思想。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阅读课文1. 学生自读《老子》第二章,理解文意。

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语气和节奏。

(三)讲解课文1. 解释重点字词,如“无为”、“无欲”、“道法自然”等。

2. 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包括:a. 无为而治:主张统治者不要过度干预民众生活,让民众自行发展。

b. 无欲无求:强调内心的平静和淡泊,不追求物质利益。

c. 道法自然:认为宇宙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应该顺应自然。

(四)讨论与思考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子》的哲学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五、作业1. 阅读与《老子》相关的著作,如《道德经》等。

2. 结合实际,撰写一篇关于《老子》第二章哲学思想的应用文章。

六、板书设计1. 老子简介2. 《道德经》简介3. 《老子》第二章重点字词解释4. 《老子》第二章哲学思想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老子》第二章,使学生了解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长春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5.老子二章word教案(2)

长春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5.老子二章word教案(2)

十五《老子》二章课前预习·基础知识全解信息驿站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赏析]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相互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坏的结果。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赏析]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这两句诗蕴含着哲理,比喻在困境中也往往孕育着希望。

作者语录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作者小传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关于老子的传说有很多,据传老子无父,因其母李氏,在李树下摘食一李果而怀孕,故姓李;又因其耳大垂肩,故叫“李耳”;又因其母怀孕时间长达九九八十一年,生下来即有满头白发,故又叫“老子”。

老子出生后智慧过人,博学多识,曾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

老子道行很深,曾令孔子仰之。

据说孔子在拜访他以后对自己的学生这样说道:“鸟,我知道它们善飞;兽,我知道它们善跑;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可是天上的龙,我不知道它们的形状,也不知道它们怎样飞翔的。

今天,我看到了老子,就好像看到了龙一样啊!”《道德经》是老子的主要著作,又称《老子》《五千文》等,这是老子厚积而薄发,晚年成就的一部百科全书,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从公元7世纪开始流传于世界,先后译成的外文版达到100多种,研究老子的书籍和刊物,更是达到1800多种,《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说,“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本体,是万物之母,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

“德”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或性质。

老子认为,宇宙的根源是“自然”,“自然”产生宇宙,宇宙生万物,这些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就是《道德经》的主要精神。

作品相关知识1、写作背景老子的《道德经》是在函谷关完成的,春秋末年,老子辞官隐退西游。

2023年秋人教新版八年级上册:21《老子》二章(教案)

2023年秋人教新版八年级上册:21《老子》二章(教案)

2023年秋人教新版八年级上册:21《老
子》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内容和意义
- 探讨《老子》所强调的道德价值观和哲学思想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
- 掌握《老子》第二章的核心观点和论述
- 理解《老子》的主题和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 深入理解《老子》第二章的抽象思想和哲学观点
- 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解读《老子》中的意象和比喻手法
教学准备
- 《老子》第二章的课文原文
- 解读《老子》的相关资料和解析
教学活动安排
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关于自然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的规律和秩序。

2. 呈现:带领学生阅读《老子》第二章的课文,逐句解读其中的抽象概念和哲学观点。

3. 解析:结合课文内容,讲解《老子》中的主题和思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老子》所强调的道德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5. 分析:分析《老子》中使用的意象和比喻手法,让学生体会到语言在表达思想方面的力量。

6.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研究内容,强化对《老子》第二章的理解。

7. 拓展:提供额外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老子》和其它相关哲学著作。

教学评价
- 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 学生对《老子》第二章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教学延伸
- 鼓励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老子》第二章的理解和观点。

- 邀请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进一步探讨《老子》的思想和影响。

参考资料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
- 《老子》相关资料和解析。

老子二则教案

老子二则教案

一、导入新课在开始新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函谷关(老子)故里,领略一下那里的美景和人文情怀。

二、函谷关简介1. 地理位置2. 历史背景(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因地处要冲,形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三、了解老子1. 简介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一说出生在公元前770年以前的春秋时期),比孔子还年长20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相传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是我国古代的哲学家,他创立了道家学派。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对中华伦理、哲学、科学、宗教、文化都有极大的影响。

《道德经》是章旨简明、含义深奥的哲学著作。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修身治国、遵道重德。

他告诉人们的是一种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的圆融处世哲学。

几千年来,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普通百姓,无论是儒家学者还是道家学者,都把老子看作是他们精神的导师。

正是因为他的著作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来参观访问的美国学者休斯顿·兆民先生就说:“老子是一部最伟大的智慧书。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两则老子的名言警句。

四、研读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准确、流利、把握感情基调。

并让学生自己给自己提出问题。

(教师提出思考题)①这两段文字中重点理解词语的意思。

②把握两段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③这两段文字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那么它上启什么?下引什么?弄清文章由何及彼?又如何承上?那么文章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为什么?④在《道德经》中,“道”和“德”有何含义?它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第一则文字中重点理解的词语有“大道”、“多言”、“小国寡民”、“使有”等。

“大道”即“大路”,“多言”即多语、多智。

“小国寡民”是具体的生活场景。

“使有”即让人们守柔不争。

“德”就是人们遵道之行。

第二则文字中重点理解的词语有“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不言之辩”、“不争之德”、“归根复命”等。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教学设计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教学设计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教学设计《老子》二章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21世纪教育网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21世纪教育网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

品老子智慧,悟作文之道-道德经第二卷教案设计

品老子智慧,悟作文之道-道德经第二卷教案设计

品老子智慧,悟作文之道——《老子》第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以《老子》第二章为例,介绍《老子》,加强学生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认知。

2、学习《老子》智慧,并将其应用到作文写作上。

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老子》在国际畅销书榜第二名的情况,引出《老子》一书。

二、介绍作者老子以及其作品《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一字或曰谥伯阳。

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在出函谷关前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

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三、介绍《老子》第一章第二章的地位,顺带介绍一下《老子》第一章。

学术界有人认为前两章是全书的引言,全书的宗旨都在其中了。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章是全书的导论,主旨是论“道”,即贯通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的“道”。

本章说明了“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阐明了“道”的基本特性,指明了“道”是观察天地和万物的总纲。

四、学习《老子》第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参考译文: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相互促就,长和短互为显示,高和下互为呈现,音和声彼此应和,前和后连接相随。

优化《老子》教案二的设计,让学生容易理解

优化《老子》教案二的设计,让学生容易理解

优化《老子》教案二的设计,让学生容易理解老子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的生平和思想体系。

2.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治”、“道德经”等概念。

3.掌握老子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材分析1.《老子全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2.教学重点是老子思想的应用,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老子思想去看待问题。

3.教学难点是如何解释老子的“无为而治”和“道德经”等概念,教师应适当减少抽象概念的使用,讲解应具体、生动。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没有听过老子?对老子这个人有什么了解?2.了解老子的生平(10分钟)老师讲解老子的生平,如何成为一个大思想家,他是如何提出了“道”这个概念,并且深化和拓展了它的内涵,从而创立了“无为而治”等学说。

3.理解老子的思想体系(20分钟)①道的本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道?道是不是只存在于指导个人行为和家庭关系?老子的“道”是什么?从“道”的起源,内涵、外延、重要性等方面,讲解老子“道”的本质。

②无为而治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无为是不是没有做事?无为是不是无所作为?从无为的概念出发,讲解老子思想中“无为而治”的内涵,引导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4.掌握老子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5分钟)老师举例说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利用老子思想去看待问题?如何“无为而治”?⑴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如何“制敌有法,抱怨于己”;⑵在教育孩子方面如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⑶在领导管理方面如何“言之无文,行之有制”;⑷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5.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30分钟)⑴启发思考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老子思想中的“道”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很高的智慧,如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⑵分组讨论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专长,组成几组,让学生自行分别讨论。

⑶学生分享分组探讨结束后,由每组同学进行内容分享,学生们互相学习,分享,相互启发,有助于学生们切实了解老子思想的实际应用。

《老子》二章

《老子》二章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说到死而不亡,国外有很多用科学去研究如何长寿,咱们中国其实在古代很久以前就已经知道这个方法了,古代“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等都能说是死而不忙,因为他们都活在咱们心中。现代有伟大的“毛主席”“雷锋”等。其实有些东西只要是顺其自然去做,即使你不想得到的没有要求得到的,也会顺其自然的到你身边。而且你不会把他看的太重。这也是得“道”人的智慧。
解读:道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美与丑、善与恶、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称谓、概念与价值判断,都是在相对的关系中产生的,同时这种相对关系也不断地变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说明一切事物在相对的关系中,显现相成的作用,互相依赖,相互补充。
2、知人者智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言行不离道之规律能够长久,躯体虽死而精神永久的人才是长寿的。
道家认为:人不应该与道作斗争,而应该服从道,按照道来办事。积极追求得到权力或积极寻求行使权力,与其说是不道德的,倒不如说是愚昧无知和徒劳无益的。道是不可消灭的,人们在生活中应力求顺道而行。一个道家的学者会指出水是无限柔软的,它顺地流向最低点,甚至对最弱的力也不加抵制,但是它却是不可毁灭的,而最硬的岩石是最终会被磨掉的。

《老子》二章教案

《老子》二章教案
课型:预习课课时:1
预习
目标
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文,理解把握文中的一些词语,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理解、疏通文意。




导学提纲内容
教法学法
第一课时《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预习:一、熟读课文
1、注意字音
2、注意断句
二、理解阅读
1、了解老子及《老子》
2、朗读。
3、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重要实词。




课型:展示课课时:1
展示环节
具体内容
教法学法
知识
回顾
理解老子的思想
展示
目标
学生围绕文章内容进行展示,赏析老子思想,鼓励创新,有个性的见解。
展示
内容
第一展示任务:
第二展示任务:
第三展示任务:
第四展示任务:
展示
总结
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更好的理解老子的思想。
反馈
检测
1、背诵。2、解释加点的词语
3、问题(略)4、读本节感受、收获。
教学时间
课时安排
2
序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NO
教学内容
一五《老子》二章




1、知识与技能: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文,理解把握文中的一些词语,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展示提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热爱生活,加强自身修养。




熟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积累文言实词。理解、疏通文意。




三、探究阅读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教案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把握其核心思想。

2. 分析《老子》第二章中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通过对《老子》第二章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

2. 分析《老子》第二章中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

教学难点:1. 把握《老子》第二章中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

2. 将《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课文学习1. 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老子》第二章的内容。

2.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含义。

3. 讨论课文中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三、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老子》第二章中的哲学思想。

2.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无为而治”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无为而治”。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

2. 提出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老子》第二章的理解。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课文学习1. 再次朗读课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老子》第二章的语言魅力。

2. 分析课文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含义。

3. 讨论课文中的“道法自然”思想,以及如何将这一思想应用于现实生活。

三、课堂讨论1.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道法自然”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法自然”。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和现实意义。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老子》第二章的读后感。

大学老子二章教案

大学老子二章教案

##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重要语句。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对古代哲学思想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道家哲学思想的认同感。

##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老子》第二章的核心思想,掌握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以及如何将《老子》的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 引入话题:简要介绍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激发兴趣: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无为而治”?它对现代社会有何启示?### 二、课文讲解1. 整体感知:让学生朗读课文,初步了解第二章的内容。

2. 字词解释:对文中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如“虚其心”、“实其腹”等。

3. 重点段落讲解:- “虚其心,实其腹”:解释“虚心”与“实腹”的寓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到内心的平和与物质的节制。

- “弱其志,强其骨”:讲解“弱志”与“强骨”的含义,探讨如何平衡个人志向与身体力行。

-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阐述“常德”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回归纯真、简单的生活状态。

### 三、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老子》第二章中提出的“无为而治”与现代社会的治理有何关系?-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践“虚其心,实其腹”的哲学思想?2. 分享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 四、课堂小结1. 回顾重点:总结《老子》第二章的核心思想,强调“无为而治”的重要性。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子》的哲学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

### 五、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老子》第二章的读书笔记。

2. 收集与“无为而治”相关的名言警句,并进行分析。

##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分享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老子》第二章的核心思想,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哲学素养。

《老子》二章 教案

《老子》二章 教案

《老子》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读字词。

2.理解两章内容。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二、教学思路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三、创新意图突出同学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一)认读课文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积累”、“思索与争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留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章”朗读课文,每读一章,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解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解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二)析读课文1.同学们双向沟通,相互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章的内容大意。

3.老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爱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爱它。

(三)理读课文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依据纸上支配好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登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前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宏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进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进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在“成语”类登记: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胜3.在“名言警句”类登记:同学自选。

4.“难句翻译”类练习:同学自我整理。

下课之前,同桌同学相互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创意说明:此教学方案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

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颜色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力量及习惯。

这种力量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同学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

而“归类”是“讨论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同学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常课堂上,同学花大量时间记录的、学问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老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学问积累、力量培育、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究竟有多大?在课堂上指导同学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老子》二章》word教学设计之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
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
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

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
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5.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现“君子”这个词,“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而在《老子》中则经常提及“圣人”,何谓“圣人”呢?
道家的“圣人”指的是悟“道”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人,也有的人认为“圣人”指的是统治者。

6.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
治国应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

7.“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治国思想,“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
不是。

道家的“无为而治”并非什么事都不做,而是无心于为。

无心即没有特别的意念,顺其自然,就是“我不特别想怎么样”。

老子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慎行贵言,顺应自然,不要肆意妄为,扰民害民,更不能作威作福,为所欲为,应该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甚至让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才是做到最好。

否则,就会招致更大的反抗,引起天下大乱。

8.虽然我们并非圣人,但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我们的精神给养,你觉得这一章对你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
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9.如果说在修身为人方面能带给我们启示的,《知人者智》一章则更为集中。

这一章主要谈的是修身和自我发展的问题。

请同学们齐读这一章,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思想收获。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死而不亡
10.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明朝哲学家王阳明曾说:“去山中之贼易,去心中之贼难。

”这一章中的哪句话可以作为这种观点的佐证?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古人也认为人是“死而不亡”的,认为人死后并没有消失,所以才有祭拜祖先灵魂之举,这与老子的观点是否一致?
不一致。

老子主张的“死而不亡者寿”指的是身虽死而精神犹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死而不亡”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精神长存,足够后人敬仰和效法;二是回归于“道”,亦即永不消逝。

这与古人祭拜祖先灵魂是不同的。

四、背诵感悟。

按照教师板书提示背诵。

五、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继续阅读《老子》。

板书设计: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处无为之事
天下皆知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行不言之教
美之为美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功成而弗居
相反相成,互相转化——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死而不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