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列传 - 义守大学 I-Shou University
伯夷列传读书笔记
伯夷列传读书笔记读《史记》中的《伯夷列传》,就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与两位坚守道义的古人相遇。
伯夷和叔齐,这对兄弟的故事,让我感触颇多。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孤竹君想要立叔齐为国君,可等到孤竹君死后,叔齐却要把君位让给伯夷。
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我不能违背。
”于是逃走了。
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
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
这俩兄弟的行为在当时可谓是“奇葩”。
放着好好的国君不当,偏要去追求那所谓的道义。
你说他们傻不傻?但仔细想想,又觉得他们傻得令人敬佩。
在权力和财富面前,他们坚守了内心的原则,没有被世俗的欲望所迷惑。
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定力啊!他们听说西伯昌善于奉养老人,就打算去投奔他。
可等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正载着西伯昌的牌位,向东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作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
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
”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
武王平定了殷商的祸乱,天下都归附了周朝,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坚持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采摘薇菜充饥。
你看,这俩人多轴啊!周朝建立,天下太平,大家都欢天喜地地享受新的生活,可他们却偏要跟自己过不去。
但这种“轴”,又何尝不是一种对信念的坚定呢?在首阳山中,他们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艰苦。
薇菜可不是那么好采的,有时候跑了大半天,也采不到多少。
肚子饿得咕咕叫,却还是不肯低头。
有一次,伯夷不小心在山上摔了一跤,把脚给崴了。
叔齐心疼得不行,一边帮他揉脚,一边掉眼泪说:“哥啊,要不咱们还是回去吧,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
”伯夷却咬着牙说:“不行,咱们既然决定了,就不能反悔。
”就这样,他们在首阳山中苦苦坚持着。
终于有一天,他们连薇菜也采不到了。
兄弟俩饿得躺在山洞里,望着洞顶发呆。
伯夷有气无力地说:“弟啊,看来咱们的日子到头了。
”叔齐握住他的手说:“哥,能和你一起坚守道义,我不后悔。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及翻译注释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及翻译注释《史记·伯夷列传》原文如下:伯夷原为子羽所诛。
自来有牛焉,其毂发椎,歎于天子,曰:“伯夷固以义报子羽,石不足负,苍天有道,伯夷受诛,劳家于乱世,子佞鼓吹。
”夫子曰:“有所必言,昔伯夷之固主,天子之母也。
义者何?伯夷岂不义乎?”翻译注释:伯夷(Bó Yí)原为子羽(Zǐ Yǔ)所诛(zhū)。
自来有牛焉,其毂发椎(chuí),歎(tàn)于天子(Tiānzǐ),曰:“伯夷固以义(yì)报子羽,石不足负(fù),苍天(Cāngtiān)有道,伯夷受诛,劳家于乱世,子佞(Niǎng)鼓吹(chuī)。
”夫子(Fūzǐ)曰:“有所必言,昔伯夷之固主,天子之母也。
义者何?伯夷岂不义乎?”注释:伯夷: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的殷商时期思想家,有“天下之先”之称。
子羽: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的殷商时期思想家,与叔向、伯鱼、伯夷共同构成战国五典之一。
诛:以刑杀,处死。
椎:牛犊腿上端的硬骨。
歎:佩服,感叹。
天子:中国古代封建时代称帝王为“天子”。
义:道义,表现仁义道德,即所谓的“以义治天下”。
苍天:古代代表上苍的神秘力量,喻普遍的宇宙道理。
劳家:古代习惯上的谦称自己家庭。
乱世:败乱的时代。
子佞:子佞,有“不正当而有权位者”之意,在古代常被用作贬义词。
鼓吹:指宣扬贬义言论。
夫子:孔子,古代思想家,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以“夫子”敬称。
伯夷,子羽,叔向,伯鱼都是历史上的知名人物,他们都处于“乱世”,但是他们有不同的思想和行为。
伯夷为了正义,不惜以自己的性命来报仇雪恨,而子羽受到了天子的处罚;但是夫子以义的态度来评判伯夷的行为,认为他义无反顾,是可以得到赞赏的,因为他的固主是天子之母,但他却没有因此逃避责任。
伯夷列传翻译
伯夷列传翻译伯夷是殷末孤竹君的长子。
他的母亲怀了孕后,没有到规定的日子就分娩了,伯夷认为这件事违背常理,一定是他的母亲贪图富贵而把胎儿抛弃在路上,于是不肯继承父亲的职位,去朝见周武王。
伯夷又向西走了几百里,来到首阳山,就是太行山的发脉。
在这里遇见两个老人。
其中一个问:“你是何人?”另一个回答说:“我是伯夷。
”伯夷就和他们俩一起下山去了。
天快黑时,忽然听见敲鼓的声音。
他们又走了几十里地,来到一个大湖边,看见上千个小孩在湖边玩耍。
一个说:“将来有一位圣人出现,这些孩子都要成为天子的老师。
”伯夷对这话很不高兴,对那些小孩说:“快离开这个地方!这里难道会有圣人吗?”小孩子们笑着跑开了。
伯夷又向西走了几百里,来到了北海,他感慨地说:“就算我到死的那一天,我也不能看到北海的水干枯。
”在他临死之前,西海的神若木果然来到他的身边,用手搭在他的手臂上,对他说:“你该登上北海的山巅,那里的树上都长满了玉穗,风一吹,发出异香,那香气传到五百里外。
”周武王于是表彰伯夷说:“在正直的道理方面,修养品德比什么都重要啊。
从前,五帝的仁义恩惠,三王的礼乐教化,天下的美好政治法度,如同云雾一般笼罩着人们的心田,以致人们总想躲避他们。
周成王末年,世俗的浊流越来越厉害,圣贤的光辉越来越黯淡,不再能显扬出来,从而使得曾参、史佚、周公旦等贤士失去了他们本来应得的封地。
唉,现在那个世道,能够坚守清白品行而不污浊的人实在是稀少啊。
伯夷叔齐一定是坚持正道的人。
唉,即使在春秋的时代,坚持清白之道,放弃做高官厚禄的机会而不能坚守正道的人,也实在是太少了!”于是赐给他们俩大豆和小豆各一百多担,用以表彰他们。
又告诫说:“不要靠近食肉的猛兽,那种动物的肠胃不适合吃草籽,吃了草籽一定拉肚子,以至于拉得口唇发干,舌头生疮。
小国要慎重对待祭祀的肉食,只能在神灵享受祭品的时候才供给它们,不能平常供给。
所以尧帝只祭祀三次,而舜帝祭祀了五次。
因为尧帝与神灵相交融而不懈怠,而舜帝通过和神灵相往来而不骄傲自满。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与解析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与解析伯夷者,先帝之子也。
先帝音乐好,慕管仲、乐毅之士,常使人学焉。
及桀亡,纣作乱,随闾丘儿、仲尼南游。
到于河,伯夷见舜帝,曰:“伯夷远荒服食,亦将图乐乎?”舜曰:“可以教;人主不可以愚。
”伯夷因得闾丘使舜帝学五弦之琴。
舜曰:“尧存天下,甘棠乃之;我存天下,肃棠乃之。
二者恶能收乎!”乃收甘棠之一曲,以授伯夷。
舜未受天命,与二人处山泽之间。
及受命,乃致两人焉。
伯夷闻舜欲有道德之教,去帝位而善其民,曰:“予闻帝善听其群臣,而广取善言之,则号令清而民和矣。
今予受命矣,愿闻政事之要。
”舜告之曰:“务民之生,发人之资,修鬼神之道,尽地之利。
教民以十常之教:一,恭敬父母;二,慈爱兄弟;三,和睦夫妻;四,教化子孙;五,使老有所终;六,使壮有为;七,使二三十者能乐其业;八,使百姓安居乐业;九,使老士死,子孙承守其业;十,告死人曰:勿劫勿欺,以报我也。
”伯夷说,誓死行之。
伯夷伯阳之德,过于世人。
且受位之日,昧未明也。
是以隐于太行之阳。
七日而飞虎见之,见而弗食。
十日而庖羝(páo lí)见之,见而弗食。
五日而大羹见之,见而弗食。
甘棠见之,甘而食之。
伯夷入棠不息,甘棠不避时者三年。
群虎见伯夷之食甘棠也,皆见而咸伏。
有过其门者,皆见而欲逐之也,至者三十余司空载河山菽粟至也,统籴之糏禽兽甚众,皆厉理就食,无敢言陵伯夷之门者。
伯夷去舜而德斯在,天下莫敢择贺。
舜久思之,而不忍除。
二十年,舜东巡狩,尽问于夏庙人。
舜曰:“嗟!二十年矣哉!自蒸尧之居也,予年七十有二,子汝不谢天,将以伯夷清壮。
”舜遂以伯夷为壮老,列而舍之,久之而后除壮。
舜告其后:“后嗣予以伯夷为壮老,以为汝尔后之范。
”自舜论之,至于孟子,咸以伯夷为贤。
然桀、纣、崇、丸其稍非之矣。
原文解析:《史记》中的伯夷列传,详细记述了伯夷的传奇经历和他对音乐、政治、道德的见解和追求。
伯夷是先帝的儿子,先帝非常喜欢音乐,常常让人学习管仲和乐毅的才能。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伯夷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讲述了春秋时期两位食不厌精,爱民如子的贤臣伯夷和叔齐的故事。
这篇传记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颗瑰宝,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伯夷列传》的原文和翻译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一、《伯夷列传》原文《伯夷列传》原文的语言简练明了,形式优美,不但反映了伯夷叔齐的崇高品质,而且充分展示了古代文化的优越性。
以下是《伯夷列传》的原文:昔周有大夫伯夷、叔齐者,其食不甚俭,居不甚豪,其服文自直,其言及人无所阿,民之怨者朝夕至,而问罪者不过三焉。
是以民悦之。
鲁桓公欲用之,伯夷谢而去。
后入燕,燕公待之以国君。
吕不韦闻而欲用之,伯夷辞而去。
后入楚,成王待之以太子,而叔齐病而去。
于是三王者者皆悔之,自以不能用天下之贤而受一国之责也。
二、《伯夷列传》的翻译《伯夷列传》的翻译同样优美典雅,简练明了。
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尽可能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和风味,并注重翻译的可读性和美感。
以下是《伯夷列传》的翻译:很久以前,周朝有两位大夫,名叫伯夷和叔齐。
他们非常节约,生活简朴,而且衣服朴素,言谈严肃,从不阿谀奉承他人。
人们对他们非常敬重,见怨者朝夕不断,但是问责的人最多也只有三次。
因此,人民都非常喜欢他们。
鲁国的桓公曾想要任用他们,但是他们谢绝了这一荣耀。
后来他们到了燕国,被燕公尊为国君。
吕不韦听说了他们的事迹,想要请他们为自己的助手,但是伯夷还是婉言回绝了他。
最后他们到了楚国,而成王尊他们为太子。
叔齐因病回到家中,而伯夷则一直服务于楚国。
后来,这三位国王都为自己当初没有能够使用天下英才而感到懊悔。
三、分析和评价通过比较原文和翻译,我们可以发现,尽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了适当的改动,但是整个翻译过程还是比较忠实的。
这也证明了翻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译者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文化素养,同时也要具备准确翻译的能力。
此外,《伯夷列传》的原文和翻译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史记伯夷叔齐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伯夷叔齐列传原文及翻译原文:伯夷叔齐者,以贞不阿为德,食不厌精,居不惮深。
夷自少好学,才艺过人。
齐亦有美名,而志节不凡。
相与为友,志同道合。
及其长也,闻诸侯推贤,乃俱往试。
得行,施及其亲,不行,归,曰“不好学习,有蔽也。
”其後,伯鱼在虢食,为虢公饮酒。
醉而遇害,人谓子胥,子胥自杀。
於是夷齐二子避祸在外,为人悲歌,歌南风。
楚昭王闻其歌,召而问之,说以《正义》。
昭王大悦,拜为宰;群臣久之不悦。
历官副宰,厚遇之,然不过三闾大夫。
昭王崩後,楚相立昆弟而攻之,夷齐讨於楚,大败之;後为楚国将,伐吴灭越,功名冠三军,列为列侯,号曰襄仲。
夷齐篡楚,号曰昭王,杀太子,大臣宗族莫敢言者。
中文翻译:伯夷叔齐,以道德正直为美德,食物不讲究,宁可吃饱精却不为浅俗所动;居住也不畏深处。
伯夷自幼就热爱学习,后天赋惊人,才华横溢,叔齐也有很高的声誉,而且志向坚定。
两人成为好友,志趣相投。
成年之后,听说各地的诸侯正在招贤纳士,就前往应试。
如果考中了,就把自己的所学施及家人;如果没有考中,就回家反思,说“自己学习不够好,有所欠缺。
”后来,伯鱼在虢国吃饭,随同虢公饮酒,喝醉了之后遭到了众人的袭击,后人认为是子胥下的绣球惹祸,子胥于是自杀。
然后,夷齐二人为了躲避祸悲伤而出走,为人们唱悲歌《南风》。
楚昭王听了他们的歌声后,就召见了他们并问他们,伯夷叔齐说出了《正义》的内容,昭王感到非常高兴,于是拜伯夷叔齐为宰相;不过群臣对他们很不满。
历任楚国的副宰相,受到厚遇,但是却远称不上大臣。
昭王去世后,楚国的大臣立昆弟兄弟为王,伯夷叔齐为了讨伐他们,跑到了楚国,并大败了他们;后来成为楚国的将军,打败了吴国,把越国消灭掉,成为了冠军之首,获得了列侯的尊位,受封为襄仲。
后来,夷齐篡了楚国的皇位,自封为昭王,杀了太子,当时的大士族都不敢说出来反对。
西汉-司马迁《伯夷列传》原文、翻译及注释
西汉-司马迁《伯夷列传》原文、翻译及注释原文:伯夷列传西汉-司马迁夫学者载籍极博。
尤考信于六艺。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023年最新的《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
有学问的人,阅览的书籍极为广博,但仍然要从 六艺 中查考可信的依据。《诗经》、《尚书》虽残缺不 全,然而有关虞、夏史事的记载还是可以看到的。唐尧将要退位的时候,决定禅让给虞舜。而虞舜以及后来的夏禹,四岳九牧都一致推荐,才试任官职管理政事几十 年。待到他们的功绩已经建立,然后才把帝位传给他们。这表明,天下是最珍贵的宝器,帝王是最大的继统,传交帝位是这样的难啊!但是,有的人却说:尧要将帝 位让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并以此为耻而逃避隐居起来。到了夏代,又有卞随、务光两个人不肯接受帝位,双双投水而死。这些,又怎么说起呢太史公说:我曾 经登上箕山,那上面居然有许由的墓呢。孔子排列论述古代的仁人、圣人和贤能之人,象吴太伯、伯夷一类,记载十分详尽。我所听说韵许由、务光,他们的德义是 极高的,而有关他们的文字经书里记载得很少,这是为什么呢
2023年最新的《伯夷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 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 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子曰 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故曰 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贾子曰: 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 。 同明相照,同类相 求 。 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靓 。 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巖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 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苏子敬 伯夷列传
伯夷列傳析詮蘇子敬撰(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摘要〈伯夷列傳〉為司馬遷《史記》列傳之首,亦《史記》最著名篇章之一,歷來詮評不斷,講述不絕,或更以「神龍見首不見尾」喻其文之奇者。
時至當代,訓詁校詮方面,蓋以王叔岷先生之斠證最為精詳,而義理闡述方面,所見阮芝生先生之析論與發微二文最能貫其文脈、闡其要旨。
阮文拈出「以志釋怨」、「以名慰志」、「竊比青雲」之三部曲以及貴讓重德、提撕倫常之意等貫串〈伯夷列傳〉之脈絡與旨意。
思精情切,啟發灼灼,於我心更戚戚焉,而多年來每每印證呼應之。
然以愚慣習哲學思辯,喜尌問題以論義理而議事,教學相長之餘,亦略見其中尚更阮文隱而未發抑或另可進一步詳加探討釐清、引申立論之處,故不揣固陋,設問以討論或直抒胸臆以闡述。
傳中太史兯精切述出夷齊禪讓無爭、奔義餓死的道德精神,並帶出夷齊「怨耶?非耶?」的疑問以及天道「是耶?非耶?」之「德福一致與否?」的大困惑,而終借孔子「知命」的態度,以「志」在仁義,於幸與不幸之「命」則置之不顧,此等「義命分立」、「以義制命」的觀念以釋解其惑。
進而又「以名慰志」,認為不曵的千古美名亦是一種大福報,何必只認取現實富貴為善報?末了,太史兯「竊比青雲之士」,欲傳砥行者於世,而呼應篇首身為史家的使命。
吾人於贊歎夷齊之高節遺風與太史兯之千古妙筆之餘,嘗試縷析其脈絡與旨意,借儒家「義命分立」和「義命合一」兩層教義之分析,以明史兯之得與失。
又於聖人主觀絕對的福德一致之心靈境界外,指出「人文化成」可為解決德福不一問題的客觀進路。
更先擬設三大提問,而省思分辨以去可能之質疑,並於其中點出夷齊之逃隱與看似道家之個人主義式的隱者更所分異,亦依孟子略微對照了夷齊與伊尹等等,強調切莫誤以伊尹為西方「功利主義」,俗人援此以評斷夷齊「拘小節而遺大義」,乃迷思誤判也。
關鍵詞:伯夷列傳、伯夷、叔齊、伊尹、司馬遷、德與福、義命分立、義命合一、功利主義、人文化成、以志釋怨、以名慰志、竊比青雲伯夷列傳析詮一、述因緣〈伯夷列傳〉1為司馬遷《史記》列傳之首,亦《史記》最著名篇章之一,歷來詮評不斷,講述不絕,或更以「神龍見首不見尾」喻其文之奇者。
《伯夷列传》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古文观止
《伯夷列传》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伯夷列传》出自《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该篇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
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
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
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原文】伯夷列传出处:《史记》夫学者载籍极博①,犹考信于《六艺》②。
《诗》、《书》虽缺③,然虞、夏之文可知也④。
尧将逊位⑤,让于虞舜。
舜禹之间,岳牧咸荐⑥,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⑦,功用既兴⑧,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⑨,王者大统⑩,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11):“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12)?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13)。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14),何哉?【注释】①载籍:书籍。
②《六艺》:即《六经》。
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③《诗》、《书》虽缺:相传孔子曾经删定《诗经》、《尚书》,经秦始皇楚书后,多有缺亡。
④虞、夏之文:指《尚书》中的《尧典》、《舜典》、《大禹谟》,其中详细记载了虞夏禅让的经过。
⑤逊位:这里指让位。
逊,让,退位。
⑥咸:全,都。
⑦典职:任职。
此指代理职务。
典,主持。
⑧功用:业绩,成就。
⑨重。
伯夷列传翻译
伯夷列传翻译伯夷、叔齐在孤竹国时,互相推让国君的位置而逃避。
后来又互相争着吃东西。
接着他们又互相推让着喝酒。
等到天下太平了,就对孤竹君说:“我们兄弟二人在此受到束缚和拘禁已经很久了,请允许我们逃往别处去吧!”于是离开了孤竹,一直走到首阳山。
这两个人饿得快死了,就采了野菜、野果充饥,但是采来的野菜、野果,吃完了就没有了,他们就把国君的粮仓打开,偷取粟米。
这事被叔齐发现了,就对伯夷说:“我们两个人,一个主张采摘野菜、野果吃,另一个主张打开官府粮仓偷取食物。
伯夷、叔齐在孤竹国时,就因为互相谦让,国君才得以存活。
等到他们听说西伯昌死了,就马上动身前往西方投奔周文王,而遗弃了孤竹国君。
难道这就是仁义吗?”于是就在路上把自己的帽子和衣服扔掉,这表示永远不再回去。
后来到达西周国都,与西伯昌、伯邑考交往。
到了犬戎攻打西伯昌时,西伯昌就向北渡过黄河。
伯夷、叔齐也跟着他渡河。
三人乘车进入了一片胡地。
不久就听到了噩耗,赶忙就又渡过黄河返回,走到了西周国都的城门外。
守城的人把他们拒之门外,于是就站在城墙上痛哭。
城里的人听见哭声,就打开城门,让他们进来。
西伯昌对他们说:“不要进来,你们的父兄被杀死了。
”又把国内的情况告诉了他们。
说:“我不能忘记自己的国君,哪怕他已经死了。
”三个人就跪在西伯昌面前说:“父亲死了不埋葬,做儿子的怎么可以回去?而且您还年轻。
”于是就背着西伯昌的尸体走出城去,埋葬在首阳山。
然后就和西伯昌的臣属一起来到京城朝见文王。
伯夷和叔齐不愿做周朝的顺民,在路上就饿死在首阳山。
他们的行为感动了天帝,天帝因而赐福给西伯昌。
周文王就把二人封在北面的燕山,赐给他们叫“社”的土地。
从此,这里就称为燕山,这里的人也就称为燕人。
同一天夜里,文王正在宴请各位大臣,对武王姬发说:“我是个有德之人,却没有得到应该拥有的尊敬和赏赐,怎么样呢?”姬发回答说:“周武王能用自己的地位来使伯夷和叔齐归附,那么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姬发于是将他们安置在北方燕山地区,让他们奉守西伯昌的祭祀。
伯夷列传文言文翻译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益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曰:“吾闻之,父有疾,子弗奔丧,则是不孝也。
今殷王纣无道,天下苦之,予方以仁义伐之,何谓不孝也?且子为父报仇,臣为君死难,亦义也。
”遂罢马而还。
还归伯夷、叔齐曰:“父在,子不得自专也,吾将西归矣。
”二人遂相与归周,居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武王崩,成王立,天下宗周。
伯夷、叔齐闻之,益然曰:“归乎?归乎?吾闻西伯善养老,盖益归乎?”二人相与归周,未及食其政,而已饿死首阳山。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他们的父亲想要立叔齐为王,等到父亲去世,叔齐让位给伯夷。
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
”于是逃走了。
叔齐也不愿意接受王位,也逃走了。
国人立了他们的弟弟为王。
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善于养老,便决定前往归附。
等到他们到达那里,西伯昌已经去世,武王带着木主,号为文王,向东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车马,劝阻说:“父亲去世不举行葬礼,却急于发动战争,这能说是孝顺吗?以臣子的身份杀害君主,这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说:“我听说,父亲有病,儿子不奔丧,这就不孝顺。
现在殷王纣无道,天下百姓都苦不堪言,我将用仁义讨伐他,怎么能说是孝顺呢?而且,儿子为父亲报仇,臣子为君主而死,这也是仁义。
”于是放下马,返回。
回到伯夷、叔齐那里,说:“父亲在世时,儿子不能自己作主,我将要返回西方了。
”两人于是一起返回周国,住在首阳山,采集薇草为食。
等到武王去世,成王即位,天下都归附于周。
伯夷、叔齐听说这个消息,非常失望地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听说西伯昌善于养老,我们是不是应该回去呢?”两人一起返回周国,还没来得及享受周国的政治,就已经饿死在首阳山。
伯夷列传阅读笔记
伯夷列传阅读笔记《伯夷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中的第一篇,司马迁以伯夷、叔齐的事迹为主线,探讨了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抒发了自己对正义、道德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
孤竹君欲立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却让位于伯夷,伯夷认为这违背父命而逃走,叔齐也不肯继位而跟随伯夷离开。
他们听闻西伯昌善养老人,便前往归附。
但到达时西伯昌已死,其子武王正载着西伯昌的牌位,向东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扣住武王的马缰谏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左右的人想要杀掉他们。
太公吕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于是让人把他们搀扶走了。
武王平定殷纣之乱后,天下都归附周朝,而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坚守气节,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采薇为生。
最终饿死在山中。
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对伯夷、叔齐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他们坚守自己的道义和原则,不为权势和利益所动摇,这种精神令人钦佩。
他们的选择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面对改朝换代的洪流,他们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坚守着内心的信念。
这种对正义和道德的执着追求,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司马迁也通过伯夷、叔齐的遭遇,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像伯夷、叔齐这样品行高洁的人,却最终饿死,而那些作恶多端的人却往往能够享受荣华富贵。
他感慨“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句话似乎并不总是灵验的。
这反映了司马迁对命运不公的困惑和对天道的质疑。
他并非否定天道的存在,而是在思考为什么好人往往遭受苦难,而坏人却能逍遥法外。
这种对命运的思考,使这篇传记具有了更深刻的哲学内涵。
从文学角度来看,《伯夷列传》的写作手法独特。
司马迁在叙述伯夷、叔齐的事迹时,穿插了大量的议论和感慨,使文章不仅是简单的人物记录,更是作者思想的抒发。
他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伯夷、叔齐的坚守与当时社会的功利和浮躁相对比,更加突出了他们的高尚品质。
伯夷列传司马迁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伯夷列传司马迁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伯夷列传_司马迁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伯夷列传两汉司马迁夫学者载籍极博。
尤考信于六艺。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文言文 阅读 伯夷列传
伯夷列传西汉·司马迁①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⑪。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⑫。
其传曰:②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⑬。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⑭。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⑮,号为文王⑯,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⑱,可谓孝乎?以臣弑君⑲,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⑳。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⑴,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⑵,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③由此观之,怨邪非邪?④或曰:“天道无亲⑶,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⑷,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⑸。
糟糠不厌,而卒蚤夭⑹。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⑺,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⑺,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⑻,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⑤子曰⑼:“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⑽?【题解】本文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
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
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史记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第一
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索隐】:列传者,谓叙列入臣事迹,令可传於後世,故曰列传。
【正义】:其人行迹可序列,故云列传。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於六?。
诗书虽缺,【索隐】:按:孔子系家称古诗三千馀篇,孔子删三百五篇为诗,今亡五篇。
又书纬称孔子求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迄秦穆公,凡三千三百三十篇,乃删以一百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候。
今百篇之内见亡四十二篇,是诗书又有缺亡者也。
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索隐】:按:尚书有尧典、舜典、大禹谟,备言虞夏禅让之事,故云“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於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於位,典职数十年,【正义】:舜禹皆典职事二十馀年,然後践帝位。
功用既兴,然後授政。
示天下重器,【索隐】:言天下者是王者之重器,故庄子云“天下大器”是也。
则大器亦重器也。
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於许由,【正义】:皇甫谧高士传云:“许由字武仲。
尧闻致天下而让焉,乃退而遁於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隐。
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於颍水滨。
时有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
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
’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
污吾犊口。
’牵犊上流饮之。
许由殁,葬此山,亦名许由山。
”在洛州阳城县南十三里。
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索隐】:按:“说者”谓诸子杂记也。
然尧让於许由,及夏时有卞随、务光等,殷汤让之天下,并不受而逃,事具庄周让王篇。
【正义】:经史唯称伯夷、叔齐,不及许由、卞随、务光者,不少概见,何以哉?故言“何以称焉”,为不称说之也。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索隐】:盖杨恽、东方朔见其文称“余”,而加“太史公曰”也。
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索隐】:谓太史公闻庄周所说许由、务光等。
义至高,【索隐】:谓尧让天下於许由,由遂逃箕山,洗耳於颍水;卞随自投於桐水;务光负石自沈於卢水:是义至高。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伯夷列传》是一篇关于中国古代贤人伯夷的传记,通过讲述伯夷的生平和事迹,展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道德情操。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对伯夷的品德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感悟。
伯夷是商朝的一位贤人,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但他并不满足于享受贵族的荣华富贵,而是追求道德和品德的高尚。
在商纣王肆虐的时代,伯夷选择了离开王宫,与弟弟叔齐一起隐居在首阳山。
他们以采食山上的草木为生,过着简朴的生活。
他们宁愿忍受饥寒,也不愿屈从于纣王的暴虐统治。
这种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让我深受感动。
伯夷的行为展现了他对道德的高度追求和对暴政的坚决抵制。
他不为名利所动,不为权势所诱,而是选择了放弃一切,守护自己的良知和道德准则。
他的坚守和牺牲精神让我深受感动和敬佩。
他的行为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勇敢地追求真理和正义。
伯夷的故事也让我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功利和物质所迷惑,追求名利和权势,而忽略了道德和品德。
伯夷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追求道德和品德的高尚,守护自己的良知和底线,而不是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
只有这样,才能成就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读完《伯夷列传》,我深受启发。
伯夷的高尚品德和坚定信念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力量。
他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的地位和财富,而在于他的品德和行为。
只有拥有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才能成就一个有价值的人生。
我会在自己的生活中,时刻铭记伯夷的故事,不忘初心,坚守信念,追求道德和品德的高尚。
蹇叔哭师 - 义守大学 I-Shou University
蹇叔哭師壹、背景僖公30年(西元前630年),秦、晉聯兵圍鄭,鄭派燭之武遊說秦穆公,於是秦、鄭議和訂盟;秦派杞子、逢孫、楊孫三將在鄭國協助防守。
僖公32年,晉文公卒,鄭國讓杞子掌管北門,於是秦穆公想趁機襲滅鄭國,以實現秦襄公以來逐鹿中原的東進政策。
但因軍情洩漏,為晉、鄭所知,在匆促退師的情況下,被晉軍截擊於崤山,大敗而回;秦國的東進政策因此受挫,延遲達二百餘年。
............................貳、段落首段記秦襲鄭原因--杞子掌管北門,可做內應。
二、三、四段為本文重心。
蹇叔反對,穆公堅持。
末段記秦軍出發。
...................................參、注釋*殯:ㄅㄧㄣˋ。
死後將棺陳列在祖廟中。
殯於曲沃:停柩在曲沃。
*蹇叔:秦穆公時的賢大夫。
時約70歲或80歲。
*大事:戎事、喪事、祭祀。
此處大事指將有重大戰爭要發生。
*西師過軼:西師,西方軍隊。
過軼,經過侵犯。
軼,突擊。
*杞子:秦大夫。
*自鄭使告於秦:自,從。
使,派人。
*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使,用。
掌,掌管。
管,鎖鑰。
*潛師:秘密發兵。
國可得也:可取得鄭國。
*穆公訪諸蹇叔:訪,詢問、問。
諸,之於。
*勞師以襲遠:勞動軍隊攻擊遠方國家。
非所聞也:我沒有聽過這事。
*師勞力竭,遠主備之:軍隊疲勞,戰力會衰竭,遠方主人就容易防備。
*無乃:恐怕是。
*師之所為:軍隊的舉動。
*勤而無所,必有悖心:勤,勞動軍隊。
無所,沒有所得(收穫)。
悖心,背離的心念、悖慢的心。
*公辭焉:辭,卻而不受。
指穆公不聽。
*使出師:使,派。
出師,出兵。
*孟子:子,美稱。
此指孟明。
*公使謂之曰:使,派人。
謂,告訴。
之,蹇叔。
曰,說。
*中壽,爾墓之木拱矣:《呂氏春秋》安死篇:「中壽不過六十。
」由此可見蹇叔年過六十,秦穆公咒罵他早該死。
此句謂你如果中壽而死,墳上的樹木早已可兩手合抱了。
意外之意:斥責蹇叔老悖無知,出語不祥。
*蹇叔之子與師:與,參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歲時,司馬遷隨就任太史令的父
親遷居長安,以後曾師從董仲舒學 習«春秋»,師從孔安國學習古文 «尚書»,這都奠定了他學問的基礎。 二十歲那年,開始廣泛的漫遊,漫 遊開拓了胸襟和眼界,使他接觸到 各個階層各種人物的生活,並且蒐 集到許多歷史人物的資料和傳說。 這一切對他後來寫作«史記»起了很 大作用。
《史記》不以成敗論英雄,而是
以在歷史上是否推動過社會的進 步為著眼點來評價人物。例如:把 曾經同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爭奪天 下而以失敗告終的項羽,列入主 要記載帝王業績的「本紀」。
《史記》對不避艱險、忠心為國
的賢臣名將、志士仁人也作了傾 心讚揚。如禮賢下士的信陵君。 更令人注目的是,不僅在許多傳 記中頌揚了出身卑微的平民百姓, 還專給這些後世官吏中沒有一席 之地的下層人物作傳。如《刺客 列傳》、《游俠列傳》。
許嘉容(資料整理,課文翻譯報
告)9725044A 邱念淇(資料搜尋,課文朗讀) 9725100A 汪佳蓉(資料搜尋,資料整理, 口頭報告)9725102A
報告理由
想要藉此更了解伯夷、叔齊之間
的兄弟情誼。 為了深入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 因為司馬遷對中國史有很大的貢 獻,讓我們更想了解他的為人及 著作。
聽完司馬遷對李陵的讚美,皇帝
認定司馬遷犯了包庇叛徒的偽証 之罪,最後處以腐刑,雖然痛苦 又羞辱且有好幾次輕生的念頭, 但他為了完成史記的巨著就勇敢 的活下來了。
補充-腐刑
又稱宮刑、蠶室、陰刑,用刀閹割
男子生殖器,從此喪失性能力。
影片欣賞
6.張高評«史記研究粹編一、 二», 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81年,初版。 7.柏楊«中國人史綱»,台北:遠流出 版,91年,初版。
8.林聰舜«史記的人物世界», 台北: 三民書局,92年7月,再版。 9.杜維運 «中國史學史», 台北:三民書局,93年3月,再版。
課文朗讀
生難字詞
1.岳牧咸薦 : ㄒㄧㄢˊ
行不由徑:不從小路行走,比喻
光明正大。徑,小路。引申為邪 路。 道不同不相為謀:主張不同,彼 此不相商議、合作。為,與。- 語見《論語˙衛靈公》。 富貴如可求:原文作「富而可求 也」。—語見《論語˙述而》。
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句末有「也」
字。比喻只有經過嚴峻的考驗,才 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 見:同「現」。顯露。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疾,痛恨。稱,稱頌、讚許。語見 《論語.衛靈公》
在太始四年,寫於的際遇和心情作了一個完整的 交代,此後其事蹟不清,大概卒 於武帝末年。
西元前101年,中國派遣去匈奴
司馬遷的故事
汗國報聘的副史張騰密謀趁單于 外出打獵時,殺掉匈奴的智囊衛 律,並挾持單于的母親逃回中國, 但事蹟敗露之後張騰投降匈奴, 毫不知情的正史蘇武因不肯投降 而放逐到北海。才剛剛恢復的邦 交又開始以兵戎相見。
附驥尾:蒼蠅附驥尾而行千里;比
喻追隨名人、受到名人的稱揚之後 而成名。 驥,千里馬。 岩穴之士:在山野隱居的人。 趨:趨向,向前,取。舍:退隱。 堙滅:埋沒。 砥:磨刀石。引申為磨礪,鍛鍊。 青雲之士:德龍望尊、地位顯赫的 人。
惡:怎,怎麼,哪。 施:延續、流傳。
史記介紹
司馬遷的《史記》被魯迅譽為
徂(ㄘㄨˊ):通「殂」,死亡。
或:有人,有的人。 無親:沒有私心,沒有親疏、厚薄
天道:指左右人類命運的天神意志。
之分。 積仁絜行:積累仁德,使行為高潔。
七十子:孔子受徒三千,通六藝者
七十二人。七十,是舉整數而言。 空:空乏、窮困。 糟糠:借指粗劣的食物。糟:釀酒 剩的陳渣。糠:糧食之皮。 不厭:吃不飽。厭,寫作「饜」,飽
9725006A 李羿萱(資料搜尋,資料整理,口 頭報告)9725008A 謝旻珊(資料搜尋,資料整理) 9725010A
郭怡伶(資料搜尋,主持人)
9725018A 楊雯婷(資料搜尋,資料整哩, 口頭報告)9725024A 甘竹榆(資料搜尋,PPT製作) 9725026A 賴映蓉(資料搜尋,資料整理) 9725042A
卒蚤夭:終於早死。相傳顏淵二十
九歲白髮,三十二歲死去。蚤,通 「早」。夭,過早地死。 盜跖:盜匪 肝人之肉:烤人肉來吃。 暴戾(ㄌㄧˋ,力):粗暴乖張,殘 酷兇惡。
恣(ㄗˋ,字)睢(ㄙㄨㄟ,隨):
任意胡為。 彰明較著:形容非常明顯,容易 看清楚。彰、明、較、著,都是 明顯、顯著的意思。 近世:實則當世,這是避免招致 災禍的措辭。 擇地而蹈之:選好地方才肯邁步。 不敢輕舉妄動。
參考資料(按出版年代排列)
1.鄭樑生« 司馬遷的世界»,
台北:志文出版,67年4月,再版。
2.梁實秋« 名人偉人傳記全集»,
台北:名人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71年8月1日,再版。
3.白話史記編輯委員會«白話史記» 台北:聯經出版社 , 74年,初版 。 4.宋劍書«中國歷代史學家傳» 台南:大行出版社,78年10月,再版。 5.蕭黎、何茲全等著«中國古代史 學人物»,台北:久博圖書股份有 限公司,78年12月,再版。
其傳:《索隱》按其傳,蓋指 《韓詩外傳》及《呂氏春秋》。 國人:指居住在國都,享有一定 參與議論國事權力的人。 中(ㄓㄨㄥˋ,仲)子:古代兄 弟排行案伯仲叔季的次序,伯夷 排行第一,叔齊排行第三。中子, 就是次子。
盍:何不。 木主:象徵死者的木製牌位。 號:追諡的尊號。 叩馬:勒緊馬韁繩。叩,通「扣」 拉住、牽住。 爰:於是就。 干戈:古代常用兵器。干,盾。 戈,戢。 此處引申為戰爭。
弒(ㄕˋ,士):古代下殺上稱之
為弒。如子女殺死父母,臣殺死 君。 左右:身旁的隨從人員。 兵之:用武器殺掉他們。 宗周:以周王室為宗主。 恥之:以之為恥。認為武王平暴, 天下宗周是恥辱的事情。
義:堅持仁義、氣節。
薇:野豌豆,蕨類植物,草本,
其葉與果可食。 暴:前一「暴」指暴臣,後一 「暴」指暴君。易:換。 適:往。到…..去。 于(ㄒㄩ,虛)嗟:歎詞,表示 驚異。
一部《史記》,不僅有讚歌,有
頌詞、有揭露、更有抨擊。司馬 遷最為可貴之處在於敢於秉筆直 書,還它歷史的本來面目。
司馬遷之生平
司馬遷,字子長,左馮詡夏陽
(今陝西韓城)人。他的父親司 馬談是個淵博的學者,所著《論 六家要旨》一文,對先秦各家主 要學說作了簡要而具有獨特眼光 的評論。這對司馬遷的早期教育 有重要意義。
2.傳天下若斯之難也 : ㄔㄨㄢˊ 3.有卞隨、務光者 : ㄅㄧㄢˋ
4.其上蓋有許由冢云 : ㄓㄨㄥˇ 5.其文辭不少概見 : ㄍㄞˋ
6.盍往歸焉 : ㄏㄜˊ
7.爰及干戈 : ㄩㄢˊ 8.于嗟徂兮 : ㄘㄨˊ
9.積仁絜行 : ㄐㄧㄝˊ 10.而卒蚤夭 : ㄗㄠˇ
11.盜跖日殺不辜 : ㄓˊ
12.暴戾恣睢 : ㄗˋ
冢:墳墓。 其文辭:指《詩》、《書》裡記 載的文字。少:稍微,略微。概: 梗概。 怨是用希:即「怨用是希」。意 思是怨恨因此就少了。用,因。 是,此。希,同「稀」。稀少。 悲:此處引申為悲憐、歎服、同 情。
軼詩:指下文《采薇》詩,該詩 未收入《詩經》,所以稱之為軼 詩。軼,通「逸」、 「佚」,散 失。 可異焉:著實奇怪。因為前文 《論語‧述而》說過「求仁得仁, 又何怨乎?而歌辭中又有于嗟徂 兮,命之衰矣」這種表示怨氣的 話,所以感到著實奇怪。
蘇武被放逐的隔年,中國大軍分
兩路向匈奴進攻,一路是大將李 廣利深入西域到天山時就被匈奴 擊敗,一路是大將李陵,遭遇更 慘,撤兵了還被匈奴窮追不捨, 最後被俘,皇帝劉徹震怒加上大 臣們的諂媚,一致認為李陵應自 殺。
針對這件事皇帝就問了司馬遷的
意見,司馬遷說 :「李陵非常愛護 士兵,平時以殺敵報國為最大志 願,如今他戰敗,一些沒上戰場 的人卻在一旁挑剔他的過錯,而 我相信他忍辱投降絕非出自本心, 一定另有計謀來報效祖國的。」
徇財:為了獲得財物的目的而犧牲
性命。徇,通「殉」。為某種目的 而死。 烈士:有志於功業的人。 夸者:矜誇的人。死權:為權勢而 死。 眾庶:泛指百姓。 馮(ㄆㄧㄥˊ,平):通「憑」, 依靠,依據。
「同明相照,同類相求」「雲從
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 語見《易‧乾‧文言》,原文作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 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 作而萬物睹。」說的是同類事物 互相感應。作,起,出現,著述。 睹,顯露,昭著。
司馬談臨終前,把著述歷史的未
竟之業作為一項遺願囑託給司馬 遷。元封三年(公元前108), 司馬遷繼任太史令。孜孜不倦地 閱讀國家藏書,研究各種史料, 並參與了《太初曆》的製定工作。
李陵抗擊匈奴,兵敗投降,武帝
大為震怒,朝臣也紛紛附隨斥罵 李陵。司馬遷辯護,也觸怒了武 帝。因此受到腐刑的懲罰,對司 馬遷來說,是人生的奇恥大辱, 比死刑更為痛苦。在這場事件中, 他對專制君主無可理喻的權力, 有了新的認識。
ㄙㄨㄟ
13.貪夫徇財 : ㄒㄩㄣˋ
14.聖人作而萬物睹: ㄉㄨˇ 15.名堙滅而不稱 : ㄧㄣ
16.閭巷之人 : ㄌㄩˊ 17.欲砥行立名者 : ㄉㄧˇ
課文翻譯
名詞解釋
載籍:書籍 «六藝»:即«六經»。指«詩»、«書»、 «禮»、«樂»、«易»、 «春秋» «詩»«書»雖缺:相傳孔子曾經刪 訂«詩經» 、 «尚書» ,經秦始皇 焚書後,多有缺亡。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它不但是一部體大思精、無與 倫比的歷史名著,也是我國文 學寶庫不可多得的珍品,影響 巨大而深遠。
《史記》之所以能成為亙古未有
的百科全書式的巨著,之所以能 如此真實、深刻的反映社會歷史 的某些本質,這是時代提供了條 件,但也是司馬遷家學淵源、博 覽群書,及其獨特的人生經歷和 遭遇緊密相關。因此,我們說是 時代造就了司馬遷,是司馬遷完 成了時代的使命。
虞、夏之文:指«尚書»中的«堯典 » 、 «舜典» 、 «大禹漠» ,其中 詳細記載了虞夏禪讓的經過。 遜位:這裡指讓位。遜,讓,退位。 咸:全,都。 典職:任職。此指代理職務。典, 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