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声合唱《桃花红杏花白》的创编分析

合集下载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山西民歌是中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方特色。

以《桃花红杏花白》为代表的山西民歌在中国乃至世界民间音乐界都享有盛誉。

本文将从旋律特征、歌词内容和表达情感等方面对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进行浅析。

我们来谈谈《桃花红杏花白》的旋律特征。

这首歌的旋律简洁、朴实,主要采用了传统的五声音阶,表现出民歌的朴实、清新和自然之美。

在编配上,常常采用二声部对位式的形式,旋律线条清晰,既引人入胜,又富有地方特色。

歌曲的曲调简单易记,动情激昂,更能深入人心,使人思乡念情。

我们来谈谈《桃花红杏花白》的歌词内容。

该歌的歌词朴实、真挚,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歌词中常以桃花、杏花等当地的自然景物为载体,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

“桃花红,杏花白,家乡的山山水水美如画”,这些词句不仅展现了山西乡村的田园风光,也凸显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歌词中还包含了对生活、爱情、友情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和感悟,让人在朴素的音乐语言中感受到深沉的情感追求。

我们来谈谈《桃花红杏花白》的情感表达。

这首歌的情感表达非常深刻,在朴实的旋律中流露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歌手在演唱时往往以深沉的情感来演绎,让人仿佛置身于广袤山川之中,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和生命的炽热。

尤其在外乡演唱时,歌手的倾情演唱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让人不自觉地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这首歌不仅在山西当地广为传唱,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也备受喜爱,成为了山西乃至全国人民共同的精神寄托。

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以其独特的旋律特征、真挚的歌词内容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民俗音乐中的一朵奇葩。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样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山西民歌,传承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

解析新编民歌《桃花红杏花白》

解析新编民歌《桃花红杏花白》

首优 秀 的双 主题 并 置 的三段 体 曲式 的 声乐 作 品 。各部 分之 间对 比 后 面 的短 修饰 音 时要 运用 当地甩 腔 唱法 ,像甩 东 西一 样把 音 甩 出
明显 ,感 染力 强 ,为表 演者 提供 了很 好 的演 唱空 间 。 四 、新编 民歌 《 桃 花红 杏花 白》的演 唱方 法和 情感 处理 去 ,当音 的 时值拖 够 之 后 ,然 后马 上换 气 唱下 一句 ,这样 唱 既 体
行 了变 化 发展 ,歌词 为 下一 段 的 内容 做 了铺 垫 。 1 7 至4 O 小 节 是 问奏 ,节 拍 变 为 八 三 拍 , 已经 出现 了 《 开 花 曲更 加 的生动 感 人 。第 二 ,三句 虚 词 “ 啊 ”虽 然谱 面 标注 音 量 为 调 —— 会 哥哥 》 的旋 律 ,4 1 小节 进 入B 段 ,4 l 至5 2 小节 为 《 开花 f f ,但是 也 不可 唱 的太 大 声太 凶 ,应该 连 贯深 情 ,感 叹 山西 农 村 调— — 会 哥 哥》 的原 始旋 律 ,歌 词 为新 创 。5 3 至7 2 小 节 为变 化发 青 年 男 女 的爱 情 和 家 乡 的 美 丽 。 歌 曲最 后 一 句 中 “ 一 片 片 红 云 展 。7 3 至8 4 小节 ,又重 现 《 开 花调 —— 会 哥 哥》 的旋 律 ,原 曲填 飞 ,一阵 阵 暖风 来 ”要 用柔 美 的音 色来 演 唱 ,表 达 出对 家 乡美 好 新词 。8 5 至9 9 小节 为连接 部 。 白》 的变 化再现 。 的面 貌 的赞 叹 ,演 唱者似 乎 陶 醉在 眼前 美 丽 的景 色 中 。全 曲最 后
全曲最后的一个啊个呀呀呆需渐慢注意演唱技巧旋律较之前提高6度最高音呀字要有所控制的轻唱形成甜美的声音特别注意气息的支撑形成头腔共鸣演唱第二个呀这种长音后面的短修饰音时要运用当地甩腔唱法像甩东西一样把音甩出去当音的时值拖够之后然后马上换气唱下一句这样唱既体现了左权方言特有的语气又使长音听起来有头有尾穿透力极强5

混声合唱《桃花红杏花白》的创编分析

混声合唱《桃花红杏花白》的创编分析
经过编创以后的混声合唱《桃花红杏花白》,在和弦变音 的作用下,使六声(D 徵调式)扩展为七声调式,使单一调式 形态扩展为交替调式(D 徵七声燕乐、清乐与雅乐)的形态。
例2:
从例3中我们看出,男低音声部第16小节变化音级还原 F 和20小节的 C 音的出现,使原调式中的变宫音变为清羽音。 同时,给六声调式增添了清角音,而构成例2所示的 D 徵七声 燕乐调式。
此处还运用了富于表现力的左权方言啊圪呀呀呆作为衬词并把啊圪呀呀呆的节奏扩大一倍为整首合唱的转调做了有力的铺垫使得作品的衔接更为自如流畅上例中调式色彩由明亮变为柔和婉转男低音声部从2930小节的gfd开始的下行旋律线条在和声色彩变化的同时清晰地呈现了具有g羽调式特性的三音列使调式转换清新自然在混声合唱桃花红杏花白的和声运用中为了丰富和声音相渲染的特殊音乐意境作曲家运用了降六级降七级和弦构成了对语言逻辑重音的强调和音乐意境的渲染31对语言逻辑重音的强调中男低音声部12小节还原f的出现构成了建徵调式降三级上的大三和弦
·172·
艺术研究
3.2 对于音乐意境的渲染 在混声合唱《桃花红杏花白》中,48小节女中音声部降 G 音与男高音声部降 D 音的出现,形成降 B 宫系统 F 徵调式 的降二级大三和弦,使之构成了降 G 宫系统的宫音和弦。这 个和弦的瞬息即逝,并不指明调式交替的方向,仅形成了调色 彩的对置。这里值得思索的恰恰是这种色彩闪烁的耐人寻味 之处。请看例6中,这个和弦的出现正是在“不想旁人光想你 呀”这一句的重复之时,这无疑是为了渲染歌词所表达的意境 与情感。 例6:
5 合唱织体 混声合唱《桃花红杏花白》,由于原民歌旋律的风格性较 强、民歌旋律的独立性较高、民歌旋律的识别度较广,使得其 他声部无甚独立性,只能在节奏上起补充或长音衬托作用。在 作品中主要采用和声长音的衬托、固定节奏的衬托、节奏填充 式的衬托3种技法进行写作。 5.1 和声长音式的衬托 在男声声部的7~9小节、男声声部11~12小节、男低音声 部31~32小节、男声声部和女低音声部35~36小节,均出现了 和声长音式的衬托,主旋律都在女声声部或者女高音声部。主 旨是,用作和声长时值地进行突出主声部的旋律,使主旋律处 于显著的地位,这样使得男、女声在音色上做出对比,在声部 的连接过程中起到声部递进、承接的作用。 5.2 固定节奏的衬托 15~22小节中,清脆的女声声部采用三度、四度的和声音 响,运用八分休止的切分音构成华丽的固定节奏型,形成与主 旋律截然不同的节奏特征,以衬托出爽朗、纯净的男声主旋 律声部。这种音型简短,加强节奏感,同时填充声部进行中的 空隙。 5.3 节奏填充式的衬托 在男低音声部的第10小节出现节奏填充式的旋律,主要 起着基本节奏律动的填充和感情连接作用。另外,在男高音声 部与男低音声部的42小节中也出现此种现象。 混声合唱作品《桃花红杏花白》,技术手法精炼、和声色彩 新颖、曲式结构丰富等,均扩大了原民歌的表现力,同时亦保 持着原民歌浓郁的风格特性。这首作品的创编对民族文化的 传承与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山西民歌是中国民歌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中《桃花红杏花白》是山西地区著名的民歌之一。

这首民歌在整个山西地区都有广泛的传唱,其歌词简洁朴实,歌曲旋律优美动人,深受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从歌曲的主题、创作特征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对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进行浅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这首民歌的魅力所在。

我们来看一下《桃花红杏花白》这首歌的主题。

这首歌以描绘桃花和杏花的美丽景象为主题,歌颂了自然界的绚丽风景和四季变换的美好。

歌中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通过对桃花和杏花的赞美,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歌曲所表现的主题可以说是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同时也展现了山西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

我们来分析一下《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这首歌曲的创作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歌曲的旋律优美动人。

整首歌曲的旋律轻快流畅,搭配着简单朴实的歌词,给人一种清新愉悦的感觉。

其次是歌词的简洁朴实。

这首歌的歌词使用了非常简单的词语,但却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意境,让人们能够很容易地理解和感受到歌曲所传达的情感。

再次是歌曲的编曲和演唱方式。

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这首歌曲的编曲和演唱方式可能会有所调整,但都能够很好地表达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我们来看一下《桃花红杏花白》的表现手法。

这首歌曲在表现手法上主要采用了夸张、对比和写实等手法。

首先是夸张手法,歌词中对桃花和杏花的描绘都采用了夸张的手法,使得这些花朵显得格外美丽和动人。

其次是对比手法,歌词中对桃花的红和杏花的白进行了对比,突出了这两种花的不同特色,增强了歌曲的艺术感染力。

再次是写实手法,歌曲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非常写实,使人们仿佛置身于绚丽的自然风景之中,通过歌曲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展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其歌词简洁朴实,旋律优美动人,再加上夸张、对比和写实等表现手法,使得这首歌曲成为了山西地区民众喜爱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是一首富有乡土气息的民歌,歌词情真意切,曲调优美动人。

这首歌歌颂了家乡的美景和朴实的乡村生活,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深情。

本文将从旋律、歌词和表现形式三个方面,对这首山西民歌的创作特征进行浅析。

我们先来看看这首民歌的曲调和旋律。

《桃花红杏花白》的曲调轻快活泼,富有活力和动感,整首歌曲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歌曲配器采用了琵琶、胡琴等乐器,这些乐器的运用增强了歌曲的乡土情怀和民俗特色。

在旋律上,《桃花红杏花白》采用了较为简单的旋律,易于传唱。

这种简单朴实的旋律与歌曲所歌颂的乡村生活和纯朴情感相得益彰,使得这首歌曲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整体来说,这首民歌在旋律上通过轻快的曲调和富有乡土气息的配器,创造了一种朴实、真挚的乡村氛围,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淳朴。

我们来分析一下歌词的创作特征。

《桃花红杏花白》的歌词简洁明了,直接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歌词中重点描绘了家乡的美景,如桃花红、杏花白、小桥流水等,展现了一派田园风光,富有唯美和诗意。

与此歌词中也透露出对家乡亲人和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愁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整体而言,这首歌曲的歌词简单明了,散发着纯朴和真挚的乡土情感,让人产生共鸣。

我们来谈谈这首山西民歌的表现形式。

《桃花红杏花白》采用了典型的民歌表现形式,简单朴素,没有过多的华丽修饰,使得这首歌更能贴近人心,让人产生共鸣。

歌曲在编曲上采用了简单的民间乐器,增强了歌曲的民俗特色和乡土气息。

歌曲的演唱方式也十分朴实真挚,没有过多的装饰和修饰,更显出歌曲的朴素和真挚。

整首歌曲在表现形式上体现了山西民歌的特点,简单朴实,浸透着乡村风土人情。

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以其朴实的风格、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旋律,在乡村民歌中独树一帜。

这首歌曲通过其独特的创作特征,让人感受到了山西乡村生活的美好和纯朴,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厚爱。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桃花红杏花白》是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一首知名的民歌,此歌曲源于泽州县境内东
柏树镇三角形村。

该歌有着较强的地域性和民俗色彩,我们可以通过对该歌曲的分析,了
解到其创作和表现的特征。

首先,该歌曲的创作特征是纯朴自然。

其表现内容主要是以桃花和杏花为主要景观,
以颜色为特征,通过对这两种花的描述,展现春天万物生长的美好。

极力追求朴素自然的
创作风格,使得歌曲富有朴实、真实的感受,让听众感到身临其境。

其次,该歌曲的表现特征是直白自然。

该歌曲的表现方式不夸张,不刻意追求词藻华丽,以琅琅上口,如行云流水的语言形式表现传统乡土风情。

歌曲词与曲之间的结合自然
明朗,旋律和歌词相和谐,让人听了忍不住跟着哼唱。

再次,该歌曲的情感表达特征是淳朴自然。

歌曲节奏缓慢,节拍舒缓,唱腔悠扬动听,让人产生一种自然、感性、朴素的情感体验。

歌曲呈现出的民间情感,具有浓郁的土地气
息和乡土情怀,鲜明表现了晋南农民朴实的文化内涵。

最后,对于歌曲的演唱特征,该歌曲讲究的是真声自然,主要表现出晋南民歌流派的
风格。

在演唱方面,强调自然发声,追求真实自然的唱法,演唱者不刻意加工,将感受和
情感直接传达给听众。

演唱方式自然天成,颇有清新可爱之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桃花红杏花白》这首山西民歌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俗色彩,表现了山西
民歌所具备的朴实自然、真实感性的创作风格,展现了农民尊重自然、喜爱乡土文化的精
神风貌,对传承山西民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民族声乐作品《桃花红,杏花白》赏析

民族声乐作品《桃花红,杏花白》赏析

民族声乐作品《桃花红,杏花白》赏析摘要:由刘麟、王志信创编词曲的《桃花红杏花白》,是当前民族声乐表演与教学领域女高音声部的代表性曲目之一。

它既继承了山西左权民间音乐的传统,同时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被赋予了新的因素。

其浓郁的地方风格和富有表现力、时代感的创新发展,在为演唱者提供发挥声乐表演技术与能力空间的同时,也向表演者提出了相应的传统文化与艺术素养要求。

因此,在表演与教学过程中,分析音乐作品的特点、开展以演唱处理为核心的二度创作,既是把握作品的地方风格、乡土味道的要求,更是准确理解词曲作家的艺术追求与创作技法,用恰当的歌唱技术与方法塑造良好声音形象的基础。

关键词:《桃花红杏花白》;创作;演唱;分析目录一、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概况 (3)二、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历史沿革 (3)三、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基本美学特征 (4)四、《桃花红杏花白》赏读 (6)五.对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科学性缺乏系统的总结 (7)六.民间与音乐院校缺乏和谐有效的协作 (8)一、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概况(一)民族的涵义讲到民族声乐,首先必须要搞清楚民族的涵义,民族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各种人的稳定共同体。

一个相对稳定的共同体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自然过程。

这一共同体必须在生活居住地、语言、文化传统、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具备统一性,只有这样,才可以将某一区域的人类群体称为民族。

(二)民族声乐的涵义民族声乐是声乐艺术中的一种,一般是指具有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歌唱技巧及表现特色。

本文所研究的民族声乐是站在更加宽阔的视域和视角上,对民族声乐所进行的理解。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国的民族声乐,更能呈现出其自身的特殊性,即历史性、民族性、群众性。

音乐在每一个民族的形成过程中,被幻化为人与人、人与自然斗争的武器,成为人类与神灵沟通和交流的工具,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

声乐作为音乐表现形式的一种,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不同的民族在语言、地域、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各民族声乐有着各自的特点,从创作内容、表演形式、审美评价等各方面都具有本民族声乐发展的特点,并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桃花红杏花白》是一首流传于山西地区的民歌,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备受关注。

下面将对这首民歌的创作特征进行浅析。

从歌词内容来看,《桃花红杏花白》以山西儿女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美景的情感为主题,歌颂了山西的风光和人文特色。

歌词中使用了形象明确的景物描写,如“红霞几九重”“晚上天,星点点”,生动具体的描绘了山西的春天景色。

歌曲还融入了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元素,如“洪洞县”“绿堤边”,进一步强调了歌曲所寄予的山西之美。

从曲调和音乐形式来看,《桃花红杏花白》采用了自然朴实的旋律和简单明了的节奏,给人以亲切舒适的感觉。

整首歌曲以男女对唱的形式呈现,旋律柔美而悠扬,既表达了对美好家乡的深情,又展现了山西独特的人文魅力。

歌曲的编排也是简单明了的。

开头部分通过短暂的介绍建立情境,然后进入歌曲主旋律部分,最后通过增强音乐力度营造出高潮感,极具听觉冲击力。

从表演形式来看,《桃花红杏花白》通常以群众性的方式进行演唱,常见于各种歌舞晚会、亲友聚会等场合。

在表演中,歌者们往往身着传统的山西民俗服饰,以舞蹈和动作表现出家乡的美景和丰收的喜悦,通过舞姿和唱腔的结合,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活泼。

这种形式的表演不仅展示了山西人民的风采,也将歌曲中凝练的情感传递给了观众。

从历史传承和文化影响来看,《桃花红杏花白》作为山西地区的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这首歌曲不仅展示了山西地区的风土人情,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

它代表了山西地区的文化特色和民间艺术的风格,对当地的传统音乐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其独特的韵味和表现力,也逐渐受到其他地区的欢迎和传唱,成为山西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山西民歌是中国民歌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其曲调优美、歌词质朴,传承着山西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桃花红杏花白》是山西民歌中的经典之作,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从曲调、歌词和传承等方面对《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进行浅析。

从曲调的角度来看,《桃花红杏花白》的曲调优美动听,通俗易懂,深受人们喜爱。

曲调以山西地区特有的音乐元素为基础,融合了山西地方音乐的特色,旋律优美、婉转动人,给人一种舒缓愉悦的感觉。

这首歌曲的音乐节奏明快,旋律朗朗上口,使人容易记住,从而流传广泛。

曲调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很强,让人在听到这首歌曲时,会不自觉地被吸引,产生共鸣。

《桃花红杏花白》的曲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动人心弦,是山西民歌中的一朵璀璨明珠。

从歌词的角度来看,《桃花红杏花白》的歌词质朴真挚,表达了山西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对家乡的热爱。

歌词中描述了桃花红、杏花白的美丽景象,诉说了人们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歌词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体现了山西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深情厚谊。

歌词中还融入了山西方言,增加了歌曲的地方特色,使人们在听歌的更能感受到山西的土地和人文韵味。

这种朴实、真挚的歌词,使《桃花红杏花白》深受人们喜爱,并被广泛传唱。

从传承的角度来看,《桃花红杏花白》已经在山西地区流传了数百年,成为山西民歌的经典之作。

在家庭、宴会、节日等场合,人们常常会唱起这首歌来,以此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这首歌曲也得以通过网络传播,传唱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可和喜爱。

一些音乐人也对《桃花红杏花白》进行了现代化的改编,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进一步推动了这首歌曲的传承和发展。

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以其优美动听的曲调、质朴真挚的歌词以及源远流长的传承历史而成为了山西文化的一张名片。

它不仅代表了山西的地方特色,还承载着山西人民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和对生活的热爱。

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桃花红杏花白》这首经典的山西民歌会继续被传承下去,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桃花红杏花白》是山西省典型的民歌之一,这首歌充满了浓郁的地域特色以及当地的文化气息。

该歌曲通过独特的节奏感、多样化的音调和优美的歌词,既展现了山西的百姓生活,又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本文将从歌词、旋律和歌曲背景方面进行浅析,以探讨这首歌曲的创作特征。

首先,歌曲的歌词表现了山西民间的文化氛围和地域特色。

歌词中充满了对桃花和杏花等春天的描绘,以及牛羊等动物的生活状态。

这反映了山西省的自然风光和农业生产的特点。

另外,歌词中还提到了当地的一些传统文化活动,例如在“杏园里唱戏”的场景。

这些细节极大地丰富了歌曲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了山西省独具特色的民歌之一。

其次,歌曲的旋律鲜明、明快,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

歌曲开头的五度音阶以及不规则的节奏,使得这首歌曲极具特色。

节奏变化多样,旋律曲折流畅,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美感。

同时,歌曲中还穿插了一些耳熟能详的乐器,如古筝、二胡等,这更加丰富了歌曲的音乐元素,表现了山西省音乐的独特性。

最后,歌曲的背景是该区域的社会背景,反映了当地百姓对生活的期望和追求。

山西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人民的生活主要依靠土地和天气。

因此,歌曲中所描绘的生活场景和细节都是与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

同时,歌曲中也体现了人民对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呼唤着人们积极向上,奋勇前进。

综合来看,《桃花红杏花白》这首民歌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魅力。

其歌词、旋律和背景都是相互关联的,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艺术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曲不仅反映了山西省的民生情况,还反映了当地百姓所怀有的民族情感、文化观念和生命精神。

通过这首歌,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山西省各个方面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发展历程,同时也更好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壮丽。

新编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艺术风格与演唱技巧

新编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艺术风格与演唱技巧

影响,其曲调与旋律手法也有着相似之处,曲调上句开放,下句收拢,旋律起伏较大。

当然,对朴实的山西人民来说,自耕自种,自给自足就是他们最传统的生活方式。

从他们乐观的生活态度中折射了出山西人民的坚韧不拔与吃苦耐劳优良品质,所以山西民歌总是热情又欢快,自然又洒脱。

他们敢爱敢恨又爱憎分明,他们的音乐也是和谐美与自然美的象征。

随着二十世纪初学堂乐歌的兴起,使得山西的民族音乐取得了前所未有发展。

卷席片、开花调、山曲等都是山西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西民歌的种类多样,体裁形式也各不相同,但总体来看呈现出世俗化的特点,其内容主要描写人们日常生活及生产劳动,不仅通俗易懂更是朗朗上口,充满浓厚的地方色彩,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三)左权开花调的音乐特征《桃花红杏花白》是开花调的代表性曲目。

“‘开花调’是在20世纪30年代时从小调中派生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开花调’中,任何可以比喻的东西都可以开花,比如板凳、簸箕、扫帚、门搭搭(门搭扣)、玻璃……左权民歌蕴藏丰富,据《辽州志》载,宋元以来,当地就有“闹元宵”、“闹社火”、“闹红火”的传统风俗。

经过历代民众的不断传承与创作,陆续产生了许多传统民间音乐体裁,如山歌、小调、号子、套曲、小花戏和吹打等,其中以开花调最具代表性。

”“开花调”有其独有的特点,它可以巧妙地运用各种比喻手法来表达作者想说但是又难以说出口的话。

作为一种户外演唱的作品,通常在作品的开头就会出现高音,以便宣泄演唱者的音乐情感,后段的音乐则通常表现出委婉含蓄的音乐情感。

“开花调”主要有两种曲调成分,第一种是妇女在家劳作时所唱,第二种是在山野田间劳作时所唱。

前者音域较窄,婉转悠长,后者音域宽广,嘹亮高亢。

其曲式结构多采用上下句平行对称的结构,短小精悍的曲调使其显得精炼又不失内涵,结尾处大多使用衬词作补充,就比如“啊个呀呀呆”。

“开花调”的旋律多以七声性极进音阶为主,在曲调中间会出现大跳音型,这些大跳音程用于表现情绪及情感的跌宕起伏,来增强音乐的感染力。

桃花红 杏花白论文

桃花红 杏花白论文

论文题目:《桃花红杏花白》传唱与传承的分析及思考摘要:由刘麟、王志信创编词曲的《桃花红杏花白》,是当前民族声乐表演与教学领域女高音声部的代表性曲目之一。

在当今社会文化生活中传承的《桃花红杏花白》,至少有原始民歌、改编民歌和创编民歌3种形态。

它们同时存在、深受欢迎、广为流传,成为了一种受人关注的文化现象。

究其缘由,其核心或者说艺术之源无疑是山西左权民间音乐悠久的文化传统与浓郁的地方风格,但是,从音乐表演、艺术创作的角度而言,由内容到形式的不断创新,是使《桃花红杏花白》不断保持与相应时代艺术审美相一致,从而永葆艺术魅力、深受大众欢迎与喜爱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桃花红杏花白》;创作;传承;分析;思考在当今民族声乐领域,甚至在民族传统音乐领域,将《桃花红杏花白》作为一种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现象予以讨论,似乎并非十分过分。

《桃花红杏花白》是山西左权民歌∀开花调#的代表性曲目之一,上个世纪50年代,山西民间歌手刘改鱼将它带出太行山、带到北京城,成为经久不衰、传唱至今的中国民歌经典之作;《桃花红杏花白》是一首具有浓郁山西地方风格的民间歌曲,从刘改鱼、单秀荣到卢秀梅、张也、陈俊华到石占明、阎维文,女歌手演唱它、男歌手演绎它,山西地方性歌手在原生态民歌舞台上表演它,当今国内歌坛具有较大影响的歌唱家在春节歌舞晚会上也演唱它;,它既有刘改鱼传承于程计年的独唱形式,也有殷秀梅、戴玉强等歌唱家表演的重唱形式,在音乐表演舞台以及各种合唱比赛中,更可以看到中央民族乐团等团体表演的《桃花红杏花白》合唱版本;《桃花红杏花白》不仅仅只是一首声乐作品,同时它还有大提琴演奏的器乐表现形式;1956年,《桃花红杏花白》随着它的传承者刘改鱼进入中国音乐专业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央音乐学院,从此,这首歌曲被编入中国民歌教材,成为了中国民歌这一中国音乐专业教育基础课程中的经典曲目,在中国各音乐专业院校和各层次学校、各类型学校的音乐专业学生中代代传唱;《桃花红杏花白》还是中国民族声乐专业教学中的经典曲目,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这首歌曲成为了多种版本的中国民族声乐教材中的必选作品,从而使传唱者还具备了相对稳定的声乐专业后备人员!《桃花红杏花白》既是音乐表演者传唱的曲目,也是民族音乐理论研究者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着关注的对象,以及音乐创作者热衷运用的重要素材。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桃花红杏花白》是山西省的一首著名民歌,深受广大民众喜爱。

这首歌曲以其动人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展现了山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深情眷恋。

本文将从旋律、歌词和创作背景三个方面来浅析这首民歌的创作特征。

一、旋律《桃花红杏花白》的旋律简单明快,富有山西地区特有的神韵和节奏感。

它以轻盈的节奏和富有韵律感的旋律,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一种舒缓、愉悦的感觉。

在旋律方面,这首民歌运用了丰富的旋律变化,通过对音高、音长、音域等各种元素的处理,使得整首歌曲既有层次感又不失和谐统一,使人听起来感到悠扬和动听。

二、歌词《桃花红杏花白》的歌词朴实、感人,贴近生活,表达了大多数山西人民的普遍情感。

歌词中描绘了山西美丽的山川河流和丰收的场景,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歌词中不仅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还有对老百姓艰苦生活的关怀,从而使得这首民歌深受人民的喜爱。

歌词在创作特征上既有表达感情的真挚性,也有对现实生活的关照性,这正是这首民歌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

三、创作背景《桃花红杏花白》这首民歌的创作背景与山西地区的文化传统、人文风情紧密相连。

山西素有“关中之魂,岁岁遍地红”的美誉,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传统乐器和音乐形式多样的地区。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创作出这样一首深受人民喜爱的民歌也就不足为奇了。

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主要体现在它朴实自然的旋律、真挚感人的歌词以及与山西地域文化的密切联系上。

这些特征使得这首民歌深受人们喜爱,成为山西地区乃至整个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备受尊重的一首经典之作。

希望这首民歌能够继续在人们心中流传下去,成为代表山西地域文化的一部分,让人们对山西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1. 引言1.1 介绍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是中国山西省地方传统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民歌以独特的旋律和深沉的情感吸引了无数听众,被誉为山西民歌中的经典之作。

《桃花红杏花白》的歌词简洁优美,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这首歌曲在山西乃至整个华北地区都享有极高的声誉,被广泛传唱和演奏。

它不仅在民间流传甚广,也被许多音乐家和歌手重新演绎,为这首经典的山西民歌增添了新的魅力。

从古老的山西大地传承至今的《桃花红杏花白》,不仅展现了山西人民的勤劳朴实和热情好客,也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歌曲不仅是山西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珍贵遗产,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传递着美好的情感。

2. 正文2.1 歌曲的创作背景《桃花红杏花白》是一首源自山西的民歌,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古代。

在古代山西农村,桃花和杏花是非常常见的花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桃花代表着美好的愿望和希望,象征着温暖和幸福;而杏花则寓意着平安和长寿。

在古代社会,人们经常以桃花、杏花等花卉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歌曲《桃花红杏花白》正是受到这样的民间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场景的启发而创作出来的。

作者通过歌曲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以桃花红杏花白的形象来描绘无忧无虑、幸福美满的生活情景。

这首歌曲既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向往,也借助桃花和杏花这两种花朵的形象来表达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2.2 歌曲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桃花红杏花白》是一首山西民歌,歌曲的主题主要表现了山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在这首歌中,桃花红、杏花白这两种颜色被用来象征着幸福与快乐,寓意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整首歌曲以轻快欢快的节奏和明快的旋律,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歌曲的情感表达主要体现在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歌词中多次提到“桃花红、杏花白、瓦马街上欢天喜地”的场景,展现了人们对家乡乡土的眷恋和热爱。

论声乐作品《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与演唱处理-文档

论声乐作品《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与演唱处理-文档

论声乐作品《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与演唱处理-文档论声乐作品《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与演唱处理《桃花红杏花白》作为众多民族声乐学习的必唱曲目。

它包含了传统的地方民族音乐元素,添加新的音乐因素便于融入演绎时代需求。

“新”“旧”的多元融合,给了民族声乐作品应运时代的契机,更好地迎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也给民族声乐的学习与教学与艺术素养的培养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因此,在音乐作品的特点分析上,开展二度创作的演唱处理为核心,既是把握作品的乡土味道的要求与地方风格,更是理解词曲家的创作技法与艺术追求,成为了塑造良好声音形象的基础。

一、歌曲的创作背景(一)作者介绍王志信:1942年生,河北乐亭人。

国家一级作曲家、指挥家,1958年入中央歌舞团、中央民族乐团研究副主任,合唱队常任指挥;作有歌曲《金色的田野》、《一丛山茶花》等。

(二)创作背景《桃花红杏花白》继承山西左权民间音乐的传统,根据山西两首民歌组装和发展而成,两首歌曲都是人们比较熟悉并都流传甚久的开花调,第一首就是歌曲的开头段:“桃花来你就红来杏花来你就白......”此段的“啊个呀呀呆”意思就是我的情哥哥,开头段基本上是根据原歌曲写的。

第二首歌曲在原来二拍子上改编为节奏欢快的三拍子开花调,与第一首的慢拍形成对比,歌词表现的是农村青年男女们的爱情在春天里所表现的喜悦之情,实际上是用这个来表现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新面貌和新气象。

作曲家把原歌曲作为两个主题通过节奏、旋律、速度、情感等变化而展开对整首歌曲的改编来表达新的意境,整首歌曲在改编之后赋予了新的时代气息。

二、歌曲的创作特征(一)从创作题材上看王志信的《桃花红杏花白》继承的题材是原始民歌的情歌题材,《开花调――桃花红杏花白》和《开花调――会哥哥》主题音调与民歌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十分明显。

两首作品保留了地方民族音乐元素,地方语言的衬词,更加俏皮与生动,原始音调的要素具有明显变化!中部的题材是由主部变化而来,旋律变的欢乐,节奏改编为三拍子,歌词内容由以前的简短而丰富;歌曲结构由精简,各有优势,三段体曲式结构的民族声乐作品;音乐形象由原来小阿妹对情哥哥的爱情转寓意为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新面貌;以及表达方式、表现技法等方面的创造性发展也同样十分明显。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1. 引言1.1 介绍《桃花红杏花白》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是一首流传于山西地区的经典民歌,也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这首民歌在山西乡村间广为传唱,深受人们喜爱。

《桃花红杏花白》的歌词清新朴素,曲调优美动听,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这首民歌以其朴实、真挚的情感赢得了听众的喜爱,在民间口耳相传,流传至今。

《桃花红杏花白》这首山西民歌在歌词和曲调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体现了山西民歌的鲜明风格和传统特色。

通过对这首民歌的分析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山西民歌的创作特征,探讨其在传承和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对《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山西民歌这一重要文化形态的特点和价值。

1.2 说明分析创作特征的重要性分析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对于理解山西民歌及民歌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民歌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情感表达和审美情趣。

通过对《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山西民歌的独特魅力和特色,从中挖掘出民歌的发展规律和变化趋势,进一步推动民歌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分析民歌的创作特征,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民歌所表达的情感主题,加深对民歌艺术的欣赏和理解,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对于《桃花红杏花白》这样具有代表性的山西民歌作品,深入探讨其创作特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助于拓展民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有助于唤起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 正文2.1 歌曲主题明确《桃花红杏花白》是山西省的一首知名民歌,广泛流传于山西各地。

这首歌的主题非常明确,主要围绕着桃花和杏花这两种花进行讴歌和赞美。

歌词中反复出现的桃花和杏花,直接揭示了歌曲的主题。

桃花和杏花作为春天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花之一,象征着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歌曲以赞美这两种花为主题,歌颂了自然界中美丽的春天风景,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美好的愿望。

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背景和艺术表现

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背景和艺术表现

山西㈱《超血杏花白》的创作背景和三术表现一、《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点由刘麟编词、刘志信编曲的《桃花红杏花白》,是民族声乐中的经典曲目之一,具有一定的演唱难度,是民族女高音在教学和表演中经常练习的曲目,演唱者对声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首先要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歌曲特点。

(一)左权开花调传统民歌《桃花红杏花白》是山西民歌左权开花调,曲调构思精巧短小,歌词贴近劳动生活,衬词衬句凸显浓厚的山西地区民族色彩,感染力极强。

左权开花调音调简洁,朗朗上口,歌词真孥,乐句工整,绝大多数由相互呼应的上下两个乐句组成,上句起兴,下句点题,旋律进行以级进七声性音阶为主,间或出现大跳音型,用于表现情绪、情感的起伏跌宕,大大增加了音乐的感染力。

左权开花调多属情歌,歌词大都是人们在乡间田野劳作时即兴而作,上句借喻花开,下句说情叙事.(二)创作背景《桃花红杏花白》由两首左权开花调《桃花红杏花白》和《会哥哥》改编而成,整体呈现为“慢一快一慢”的单三部曲式。

它在原本的基础上丰富/歌曲的形式和歌词内容,保留了开花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小调特点,同时借鉴西方创作技法,节拍的变化使歌曲情绪丰富,加强了表演性。

4/4和3/4的结合的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歌曲时既要具有表现出抒情部分的感染力,又要表现出三拍子具有的律动性。

抒情的优美与律动的活力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力完美的结合,强调歌曲的“慢一快一慢"部分的不通风格使其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单三部曲的结构特点。

歌词的编配完善了开花调的情歌特征,借花开隐嗡女子期待爱情的美好向往,加强了歌词的逻辑性,同时也强化了歌曲内涵和艺术性。

二、《桃花红杏花白》的艺术表现(一)地方哩语和衬词衬句的作用《桃花红杏花白》中多次出现了"来"、"来你就"、"啊个呀呀呆”等地方哩语,它们作为衬词、衬句出现在歌曲里,凸显了左权的方言特征,同时也表达了一种亲昵、爱恋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声合唱《桃花红杏花白》的创编分析
作者:任苗霞
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8期
摘要:本文针对混声合唱《桃花红杏花白》进行创编分析,以作曲手法作为切入点,以情感表达作为主线,旨在给予音乐创作者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调式扩展;合唱织体;民歌创编
山西左权民歌《桃花红杏花白》,旋律优美、婉转动听,普及广泛、老少皆知。

以它改编的独唱曲成为专业演唱的重要曲目,由芝达林创编的混声合唱更是在国内外广为传唱。

混声合唱《桃花红杏花白》,所运用的多声部创作技法,突出地表现在:调式扩展、调式转换、和声表现手法、曲式结构、合唱织体五个方面。

1 调式扩展
原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调式基本形态为:加变宫的D徵六声调式。

例1:
经过编创以后的混声合唱《桃花红杏花白》,在和弦变音的作用下,使六声(D徵调式)扩展为七声调式,使单一调式形态扩展为交替调式(D徵七声燕乐、清乐与雅乐)的形态。

例2:
调式结构的复杂变化使音乐表现力更为丰富,成为民歌合唱作品改编的重要创作手法。

让我们进一步分析该作品中调式扩展的技术细节。

例3:
从例3中我们看出,男低音声部第16小节变化音级还原F和20小节的C音的出现,使原调式中的变宫音变为清羽音。

同时,给六声调式增添了清角音,而构成例2所示的D徵七声燕乐调式。

此外,在女高音声部17小节与21小节中升C音的出现,恰好给六声调式增添了变徵音,而形成例2中所示的D徵七声雅乐调式。

在例3的音乐片段中出现的升四级、原位四级以及降七级,不仅增添了纷繁的和声色彩,拓展了调式音列。

同时,还构成七声燕乐与七声清乐,以及七声燕乐与七声雅乐等调式特征
音,在相邻小节构成的色彩対置和调式交替。

此类现象还出现在31~38小节,以及39~44小节中。

2 调式转换
在我国民间音乐中,常见的传统转调方法有“变宫为角”与“清角为宫”。

混声合唱《桃花红杏花白》中,则采用不同于传统的“以宫为羽”的转调方式,由G宫系统转入降B宫系统,构成富有色彩性的小三度调关系。

此处还运用了富于表现力的左权方言“啊圪呀呀呆”作为衬词,并把“啊圪呀呀呆”的节奏扩大一倍,为整首合唱的转调做了有力的铺垫,使得作品的衔接更为自如流畅。

例4:
上例中,调式色彩由明亮变为柔和婉转,男低音声部从29~30小节的G、F、D开始的下行旋律线条,在和声色彩变化的同时,清晰地呈现了具有g羽调式特性的三音列,使调式转换清新、自然。

3 和声表现手法
在混声合唱《桃花红杏花白》的和声运用中,为了丰富和声音相渲染的特殊音乐意境,作曲家运用了降六级、降七级和弦,构成了对语言逻辑重音的强调和音乐意境的渲染。

3.1 对语言逻辑重音的强调
在例5中,男低音声部12小节还原F的出现,构成了建立在D徵调式降三级上的大三和弦。

这个和弦的出现无疑增添了由于调关系的变化而产生的新鲜色彩。

更重要的是,色彩变换的位置恰恰出在歌词“爬山越岭我寻你来呀”中的逻辑重音“寻”字的位置上。

这就不难看出,作曲家在刻意地渲染词中所表现的,为了寻求真爱“爬山越岭”苦苦追寻的内心情感。

例5:
3.2 对于音乐意境的渲染
在混声合唱《桃花红杏花白》中,48小节女中音声部降G音与男高音声部降D音的出现,形成降B宫系统F徵调式的降二级大三和弦,使之构成了降G宫系统的宫音和弦。

这个和弦的瞬息即逝,并不指明调式交替的方向,仅形成了调色彩的对置。

这里值得思索的恰恰是这种色彩闪烁的耐人寻味之处。

请看例6中,这个和弦的出现正是在“不想旁人光想你呀”这一句的重复之时,这无疑是为了渲染歌词所表达的意境与情感。

例6:
4 曲式结构
混声合唱《桃花红杏花白》,由于音乐内容的丰富变化,回避了原民歌的分节歌式的单一乐段。

运用了结构扩展手法、引子衍生手法等,使之在保持浓厚的左权民歌风格的同时,塑造了更为丰富的音乐形象。

4.1 结构扩展手法
左权民歌是对比的、方整的、上下句的四段式分节歌。

经过创编后的混声合唱,在结构上同时兼有分节歌与通体歌的双重曲式结构。

从旋律上讲,主旋律基本相同为分节歌,却由于合唱织体的不同,使它兼有变奏性的原则,这种变奏性的原则使得分节歌又具有通体歌意味。

因此,使其构成了有引子、有连接、有尾声的、带有变奏性的通体歌曲式结构。

例7:
4.2 引子衍生手法
“啊圪呀呀呆”在左权方言中用来表达对心爱之物的赞美。

作曲家说:混声合唱《桃花红杏花白》的引子音调(见例8),第1~6小节正是根据原民歌曲调中“啊圪呀呀呆”这一句衍生发展而来。

引子中,开始的女声声部与男声声部都是在D徵调V级上构成了四度音响,女声声部是加大二度的下倚音的长音,男高音声部与男低音声部分别用四度代替三音的I级与V级的分解和弦。

第3~4小节的女高音声部与第5~6小节的男声声部构成引子曲调,这里的女中音声部做对位声部,起补充律动的作用。

整个引子音调呈示了D徵调式的骨干音D、E、#F、G、A、B、D,曲调进行的基本音调是,旋法由下而上波浪式地下行后,落在D音上,旋律主要在d~d1八度音区之间进行。

例8:
5 合唱织体
混声合唱《桃花红杏花白》,由于原民歌旋律的风格性较强、民歌旋律的独立性较高、民歌旋律的识别度较广,使得其他声部无甚独立性,只能在节奏上起补充或长音衬托作用。

在作品中主要采用和声长音的衬托、固定节奏的衬托、节奏填充式的衬托3种技法进行写作。

5.1 和声长音式的衬托
在男声声部的7~9小节、男声声部11~12小节、男低音声部31~32小节、男声声部和女低音声部35~36小节,均出现了和声长音式的衬托,主旋律都在女声声部或者女高音声部。

主旨是,用作和声长时值地进行突出主声部的旋律,使主旋律处于显著的地位,这样使得男、女声在音色上做出对比,在声部的连接过程中起到声部递进、承接的作用。

5.2 固定节奏的衬托
15~22小节中,清脆的女声声部采用三度、四度的和声音响,运用八分休止的切分音构成华丽的固定节奏型,形成与主旋律截然不同的节奏特征,以衬托出爽朗、纯净的男声主旋律声部。

这种音型简短,加强节奏感,同时填充声部进行中的
空隙。

5.3 节奏填充式的衬托
在男低音声部的第10小节出现节奏填充式的旋律,主要起着基本节奏律动的填充和感情连接作用。

另外,在男高音声部与男低音声部的42小节中也出现此种现象。

混声合唱作品《桃花红杏花白》,技术手法精炼、和声色彩新颖、曲式结构丰富等,均扩大了原民歌的表现力,同时亦保持着原民歌浓郁的风格特性。

这首作品的创编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芝达林.中国北方民歌合唱曲集[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
[2] 樊祖荫.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 芝达林.蒲剧音乐调式研究[J].中国音乐,2010(3).
作者简介:任苗霞,山西师范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技术理论。

指导老师:芝达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