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实验报告
综合实验报告范文
综合实验报告范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一个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综合实验,并进一步提升实验者的综合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以一些电子设备的维修为主题,具体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步骤:1.故障现象观察和记录:对电子设备进行初步检查,观察出现的各种故障现象,并按顺序记录下来。
2.故障分析:根据故障现象的记录,对可能的故障原因进行分析,并进行实验验证。
3.故障修复:通过对故障原因进行实验验证,确认具体故障点,并进行修复。
三、实验步骤1.故障现象观察和记录:经过初步观察,电子设备无法开机,电源指示灯未亮起。
将该现象记录下来。
2.故障分析:根据故障现象的记录,初步判断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故障原因:a.电源问题:电源线连接不良或损坏,电源开关故障等。
b.电路板问题:主板或电路板上的元器件损坏等。
3.故障修复:a.检查电源线连接情况,发现电源线连接良好。
b.使用万用表对电源开关进行测试,发现电源开关无故障。
c.拆卸电子设备,对主板进行仔细观察,发现一个电容器破裂。
推测该电容器故障可能导致电子设备无法开机。
d.更换故障电容器,重新组装电子设备。
e.进行开机测试,电子设备正常开机,故障修复成功。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经过实验,成功修复了电子设备的故障,使其能够正常开机。
故障原因是电容器损坏,导致电子设备无法正常供电。
五、实验心得通过本次综合实验,我深刻体会到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不仅需要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
同时,实验过程中还需要细致入微地观察和记录现象,以便确定故障原因和进行有效的修复。
通过这样的综合实验,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增强了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本次综合实验取得了良好的实验结果,并为进一步提升实验者的综合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打下基础。
这次实验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电子设备故障检修的过程和方法,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裨益。
地理课实验报告
地理课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地区土壤的采集和分析,探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并增进对地理及生态环境的理解。
2. 实验材料- 移动井或地下水埋藏设备- 土壤样本采集器或工具- 植物种子- 土壤分析仪器3. 实验步骤3.1 土壤采集1. 选择不同地理环境的地点,如农田、山区、城市等。
2. 使用土壤样本采集器或工具,将土壤样品采集至干净的容器中,每个地点采集3个样本。
3.2 植物种植1. 在实验室或校园等适当的地方,准备好相同数量的花盆或移植的空间。
2.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适宜生长的植物种子。
3. 将土壤样本均匀放置于花盆或移植的空间中。
4. 分别在每个花盆中种植相同数量的植物种子。
5. 维护良好的灌溉、光照和温度条件,确保植物生长环境一致。
3.3 土壤分析1. 采集每个花盆中的土壤样本。
2. 使用土壤分析仪器对土壤进行分析,包括pH值、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含量等。
3. 记录并比较不同地理环境的土壤特征。
4.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对不同地理环境的土壤采集和植物种植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pH值:不同地理环境的土壤pH值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农田土壤呈碱性,山区土壤呈酸性,城市土壤呈中性。
2. 有机质含量:农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山区和城市土壤,主要由于农田长期施肥养殖的原因。
3. 氮磷钾含量:农田土壤中的氮磷钾含量相对较高,与农田施肥的实践有关。
相比之下,山区和城市土壤中的氮磷钾含量较低。
5.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不同地理环境的土壤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农田土壤的碱性、高有机质含量和丰富的氮磷钾元素使其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山区土壤的酸性可能与长期受酸雨侵蚀有关,而城市土壤的特点受人类活动和建筑物覆盖的影响较大。
此外,通过对土壤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和pH 值,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合适的环境。
然而,本实验仅仅对部分地理环境的土壤进行了采集和分析,还有许多其他地区和环境的土壤特征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专题地图实验报告
专题地图实验报告专题地图实验报告一、引言专题地图是一种将特定主题的地理信息以图形方式展示的地图。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地理现象,以及掌握地理空间关系。
本实验旨在通过制作专题地图,探索其在地理信息可视化方面的应用和效果。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专题地图,实践地理信息可视化的理论和技术,进一步了解专题地图的制作流程和应用价值。
三、实验材料和方法1. 材料:- 地理信息数据:本实验使用了一份包含全球主要城市的经纬度数据,以及这些城市的人口数据。
- 地理信息软件:本实验使用了ArcGIS软件进行专题地图的制作。
2. 方法:- 数据准备:将经纬度和人口数据整理为合适的格式,并导入ArcGIS软件中。
- 地图制作:选择合适的地图底图和符号样式,根据人口数据设置符号大小和颜色。
- 地图分析:通过专题地图,观察和分析全球主要城市的人口分布、密度等特征。
四、实验步骤1. 数据准备:将经纬度和人口数据整理为CSV格式,并导入ArcGIS软件中。
2. 地图制作:选择一个合适的地图底图,如世界地图,作为基础图层。
然后根据人口数据设置符号大小和颜色,以显示不同城市的人口数量。
3. 地图分析:观察专题地图,分析全球主要城市的人口分布、密度等特征。
可以通过地图上的符号大小和颜色来判断不同城市的人口数量和密度。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制作专题地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全球主要城市的人口分布情况。
符号大小和颜色的变化直观地反映了不同城市的人口数量和密度差异。
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亚洲地区的城市人口数量和密度普遍较高,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大城市。
2. 欧洲地区的城市人口数量和密度也相对较高,尤其是西欧国家的大城市。
3. 非洲地区的城市人口数量和密度相对较低,但南非等少数国家的城市人口较多。
4. 美洲地区的城市人口数量和密度相对较高,尤其是美国和巴西等国家的大城市。
5. 大洋洲地区的城市人口数量和密度相对较低,但澳大利亚的大城市人口较多。
最新实验六(实验报告)
最新实验六(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特定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特性,以及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和结果的记录,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材料:1. 试样:待测物质样品2. 试剂:所需的化学反应试剂3. 仪器:天平、烧杯、量筒、滴定管、温度计、pH计、光谱仪等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根据实验要求,准确称取适量的试样和试剂,准备好所有实验仪器。
2.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进行化学反应操作,记录下每个步骤的具体条件,如温度、pH值、反应时间等。
3. 数据收集:对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包括但不限于颜色变化、沉淀形成、气泡产生等。
4. 结果分析: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分析反应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以及反应的动力学特征。
5. 结论撰写: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结论,总结物质的性质和反应特点。
实验结果:1. 反应速率:通过观察和记录,发现在特定条件下,反应速率与预期相符,具体数据见附录。
2. 产物分析:实验中产生的主要产物为X和Y,通过光谱分析确认了其结构。
3. 副反应:在实验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的副反应现象。
4. 影响因素:实验中发现温度和pH值对反应速率有显著影响。
实验讨论:本次实验中,反应的速率和产物与理论预测基本一致,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误差,可能的原因包括实验操作的不精确、环境条件的波动等。
未来可以通过改进实验方法和控制实验条件来减少误差。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研究了特定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特性,并通过数据分析得到了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规律。
实验结果对理解相关化学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并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基础。
专题实验实验报告
专题实验报告实验一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一、实验原理样品中加入已知量的高锰酸钾和硫酸,在沸水浴中加热30min,高锰酸钾将佯品中的某些有机物和无机还原性物质氧化,反应后加入过量的草酸钠还原剩余的高锰酸钾,再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回滴过量的草酸钠。
通过计算得到样品中高锰酸盐指数。
显然,高锰酸钾指数是一个相对的条件性指标,其测定结果与溶液的酸度、高锰酸盐浓度、加热温度和时间有关。
因此,测定时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定,是结果具可比性。
二、实验仪器常用的实验室仪器和下列仪器。
沸水浴加热装置酸式滴定管,50mL。
定时钟。
三、实验试剂①高锰酸钾储备液(1/5KMnO4=0.1mo1/L):称取3.2g高锰酸钾溶于1.2L水中,加热煮沸,使体积减少到约一升,在暗处放置过夜,用G-3玻璃砂芯漏斗过滤后,储存于棕色瓶中保存。
②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浓度C3(1/5KMnO4=0.01mo1/L):吸取100mL 高锰酸钾标准贮备液于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混匀。
使用当天标定其浓度。
③硫酸溶液(1+3):在不断搅拌下,将100mL硫酸(4.2)慢慢加入到300mL水中。
趁热加入数滴高锰酸钾溶液直至溶液出现粉红色。
④草酸钠标准储备液 (1/2Na2C2O4=0.100 0mo1/L):称取0.6705g 经120℃烘干1h并放冷的草酸钠(Na2C2O4)溶解水中,移入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混匀。
⑤草酸钠标准溶液(1/2Na2C2O4=0.010 0mo1/L):吸取10.00mL草酸钠贮备液于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混匀。
四、实验步骤①分取100ml混匀水样(如高锰酸钾指数高于10mg/L,则酌情少取,并用水稀释至100ml)于25ml锥形瓶中。
②加入5ml(1+3)硫酸,混匀。
③加入10.00ml 0.01mol/L高锰酸钾溶液,摇匀,立即放人沸水浴中加热30min (从水浴沸腾开始计时)。
实验报告总结(优秀6篇)-最新
实验报告总结(优秀6篇)总结报告是会议领导同志对会议召开的情况和会议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的陈述性文件。
写总结报告时应注意明确目的,突出重点,切不可面面俱到;要鼓舞人心,富有号召力。
这次为您整理了6篇《实验报告总结》,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实验报告总结篇一一、实验目的① 了解转盘萃取塔的结构和特点② 掌握液—液萃取塔的操作③ 掌握传质单元高度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外加能量对液液萃取塔传质单元高度和通量的影响。
二、实验器材萃取实验装置三、实验原理萃取是利用原料液中各组分在两个液相中的溶解度不同而使原料液混合物得以分离。
将一定量萃取剂加入原料液中然后加以搅拌使原料液与萃取剂充分混合溶质通过相界面由原料液向萃取剂中扩散所以萃取操作与精馏、吸收等过程一样也属于两相间的传质过程。
与精馏吸收过程类似由于过程的复杂性萃取过程也被分解为理论级和级效率或传质单元数和传质单元高度对于转盘塔振动塔这类微分接触的萃取塔一般采用传质单元数和传质单元高度来处理。
传质单元数表示过程分离难易的程度。
对于稀溶液传质单元数可近似用下式表示式中NOR------萃余相为基准的总传质单元数x------萃余相中的溶质的浓度以摩尔分率表示x*------与相应萃取浓度成平衡的萃余相中溶质的浓度以摩尔分率表示。
x1、x2------分别表示两相进塔和出塔的萃余相浓度传质单元高度表示设备传质性能的好坏可由下式表示H12xx*ORxxdxN ORORNH ORxHLaK 式中HOR------以萃余相为基准的传质单元高度m; H------萃取塔的有效接触高度,m; Kxa------萃余相为基准的总传质系数kg/(m3h△ x);L------萃余相的质量流量kg/h; ------塔的截面积,m2; 已知塔高度H 和传质单元数NOR可由上式取得HOR的数值。
HOR反映萃取设备传质性能的好坏HOR越大设备效率越低。
影响萃取设备传质性能HOR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设备结构因素两相物质性因素操作因素以及外加能量的形式和大小。
UV专题第一次实验报告
UV专题第一次实验姓名:谭君学号:2009212907班级:1110901实验内容:实验室提供浓度为1.6g/L的高锰酸钾水溶液和稀释所需器皿(2ml移液管,100ml容量瓶)及未知浓度高锰酸钾溶液。
实际实验方案,制定工作曲线,应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定量测量未知高锰酸钾溶液浓度。
实验步骤:一、配置高锰酸钾溶液:1 首先熟悉移液管,烧杯,容量瓶,吸耳球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取半烧杯的三级水,和小半杯的1.6g/L的高锰酸钾水溶液,用1.6g/L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润洗移液管,然后用润洗过的移液管取1.5ml的1.6g/L的高锰酸钾水溶液移至100ml的容量瓶中,用三级水定容。
用此方法分别取1.5ml,2.0ml,2.5ml,3.0ml,3.5ml的1.6g/L高锰酸钾水溶液配制成100ml的不同浓度高锰酸钾水溶液。
3计算出上述配制的高锰酸钾水溶液的浓度并贴上标签。
二、吸光度曲线的确定1 接通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源,然后再接通电脑主机电源和显示器电源。
2. 打开光谱分析专用软件。
设置模式为“光谱扫描”,参数设置为“ads”(吸收度)。
起始点为“630nm”,终止点为’430nm”.扫描速度为”快速扫描”,间隔为“0.5nm”,然后在吸收池里加入三级水,然后放入测量池(拿吸收池时要拿毛玻璃的两侧),关闭舱门。
进行基线校准。
3 分别取已配好的五种高锰酸钾溶液和未知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注入吸收池中(要超过1cm不超过吸收池的2/3),分别放入样品池中。
关闭舱门鼠标点击开始,扫描完毕后,将数据导出。
4接下来测量彩色玻璃虑光片的透射率。
设置模式为“光谱扫描”,参数设置为“T%”(透射率)。
起始点为“900nm”,终止点为“200nm”从大到小扫描.扫描速度为设定为快速扫描,间隔为2nm,吸收池不放任何东西,进行基线校准。
5 打开样品池窗口,放入cb535彩色玻璃滤光片,然后关闭舱门,点击开始扫描完毕后将数据导出,按照以上方法测量wb280,wb380彩色玻璃虑光片并导出数据。
化学专题初中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金属与酸反应的基本原理。
2. 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规律。
3. 通过实验,观察金属与酸反应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结果。
二、实验原理金属与酸反应是一种置换反应,即金属将酸中的氢离子置换出来,生成相应的金属盐和氢气。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与酸反应。
三、实验器材1. 试剂:锌粒、铜粒、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硫酸锌溶液。
2. 仪器:试管、试管夹、滴管、镊子、烧杯、酒精灯、铁架台、滤纸。
四、实验步骤1. 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锌粒,滴加少量稀盐酸,观察现象。
2. 取另一支试管,加入少量铜粒,滴加少量稀盐酸,观察现象。
3. 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锌粒,滴加少量硫酸铜溶液,观察现象。
4. 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锌粒,滴加少量硫酸锌溶液,观察现象。
5. 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铜粒,滴加少量硫酸锌溶液,观察现象。
五、实验现象1. 锌粒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为浅蓝色。
2. 铜粒与稀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
3. 锌粒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生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4. 锌粒与硫酸锌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
5. 铜粒与硫酸锌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
六、实验分析1. 锌粒与稀盐酸反应:锌排在氢前面,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锌。
化学方程式:Zn + 2HCl → ZnCl2 + H2↑2. 铜粒与稀盐酸反应:铜排在氢后面,不能与稀盐酸反应。
3. 锌粒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锌排在铜前面,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红色固体铜和硫酸锌。
化学方程式:Zn + CuSO4 → ZnSO4 + Cu4. 锌粒与硫酸锌溶液反应:锌排在锌后面,不能与硫酸锌溶液反应。
5. 铜粒与硫酸锌溶液反应:铜排在锌后面,不能与硫酸锌溶液反应。
七、实验结论1. 金属与酸反应时,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与酸反应。
2. 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用来判断金属与酸反应的可能性。
3. 本实验成功探究了金属与酸反应的基本原理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规律。
超声波测量液体浓度专题实验报告
一、实验任务:溶液中声波的传播速度与溶剂的浓度有密切的关系,试设计一种超声波声速的测量方法,定量研究声速与浓度的关系(变化曲线),最后能够测量出未知溶液的浓度,精度不低于5%。
二、实验要求:1、参阅相关资料,了解超声波换能器的种类,特别是压电式超声波换能器的工 作原理。
2、比较脉冲反射法测量声速和连续波法测量声速的特点。
3、设计连续波测量液体声速的实验方案。
4、制作氯化钠溶液浓度与声速的变化曲线。
三、实验原理:1、物理模型——机械波的产生:首先要有作机械振动的物体(波源),其次要有能够传播这种机械振动的介质,只有通过介质质点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够使机械振动由近及远地在介质中向外传播。
发生器是波源,液体是传播声波的介质。
故声波是一种在弹性介质中传播的机械纵波。
声速是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如果声波在时间t 内传播的距离为s ,则声速为 v st= ,由于声波在时间T (周期)内传播的距离为λ(波长),则v Tf ==λλ ,可见,只要测出频率和波长,便可以求出声速v 。
本实验使用交流电信号控制发生器,故声波频率f 即电信号的频率,它可用频率计测量或信号发生器直接显示,而波长λ的测量常用的是相位比较法和驻波法(共振干涉法)。
2、超声波换能器:⑴压电式换能器工作原理:用做超声波换能器的压电陶瓷被加工成平面状,并在正反两面分别镀上银层作为电极,称为压电晶片。
当给压电晶片两级施加一个电压短脉冲时,由于逆压电效应,晶片将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弹性振荡,振荡频率与晶片的声速和厚度有关,适当选择晶片的厚度可以得到超声频率范围的弹性波,即超声波。
在晶片振荡过程中,由于能量的减少,其振幅也逐渐减小,通常称为脉冲波。
超声波被同一压电换能器接收,由于正压电效应,振荡的晶片在两极产生振荡的电压,电压放大后可以用示波器显示。
⑵换能器的种类:纵波波型、横波波型、表面波波型。
四、实验方案:方案一:驻波法(共振干涉法) 1、实验方法:声源产生的一定频率的平面声波,经过空气介质的传播,到达接收器。
光纤技术专题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光纤的基本原理和特性。
2. 掌握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 学习光纤传感技术的应用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价值。
4. 通过实验,验证光纤传输和传感技术的实际效果。
二、实验原理1. 光纤基本原理:光纤是一种通过光的全反射原理来传输光信号的介质。
光纤主要由纤芯、包层和涂覆层组成。
纤芯具有高折射率,包层具有低折射率,涂覆层则用于保护光纤。
2. 光纤通信系统:光纤通信系统主要由光发射机、光纤传输线路和光接收机组成。
光发射机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通过光纤传输,光接收机再将光信号转换回电信号。
3. 光纤传感技术:光纤传感技术利用光纤的物理或化学特性,将待测物理量转换为光信号,从而实现对物理量的监测。
光纤传感器具有抗电磁干扰、耐腐蚀、灵敏度高、可远程传输等优点。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光纤通信实验箱2. 光发射机3. 光接收机4. 光纤5. 光纤连接器6. 双踪示波器7. 光功率计8. 实验指导书四、实验步骤1. 光纤通信实验(1)搭建光纤通信实验系统,连接光发射机、光纤、光接收机。
(2)使用双踪示波器观察光发射机和光接收机的输出波形。
(3)调整光发射机的功率,观察光接收机的输出功率变化。
(4)改变光纤长度,观察光接收机的输出功率变化。
2. 光纤传感实验(1)搭建光纤传感实验系统,连接光纤传感器、光接收机。
(2)使用光功率计测量传感器在不同温度下的输出功率。
(3)分析光纤传感器的灵敏度、响应时间等性能指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光纤通信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光发射机输出光信号,经过光纤传输后,光接收机能够成功接收并转换为电信号。
随着光纤长度的增加,光接收机的输出功率逐渐减小,说明光纤的传输损耗与长度成正比。
2. 光纤传感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光纤传感器在不同温度下的输出功率。
分析结果表明,光纤传感器的灵敏度较高,响应时间较短,适用于温度监测等领域。
六、实验结论1. 光纤通信技术具有传输速度快、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是现代通信的主要传输工具。
最新学生实验报告
最新学生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
2. 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效率的影响。
3. 掌握使用实验数据绘制光合作用效率曲线的方法。
实验材料:1. 生长状况相似的豌豆苗若干。
2. 可调节光照强度的人工光源。
3. 光照强度计。
4. 二氧化碳浓度计。
5. 计时器。
6. 记录表格。
实验步骤:1. 将豌豆苗随机分为三组,每组五株,分别置于不同光照强度的环境中。
2. 使用光照强度计测定每组豌豆苗所接受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数据。
3. 开始实验前,使用二氧化碳浓度计测定实验环境的初始二氧化碳浓度,并记录。
4. 每隔一小时,测定并记录各组豌豆苗所在环境的二氧化碳浓度。
5. 实验持续四小时,确保收集足够的数据。
6. 根据测定的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计算各组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7. 将数据整理后,绘制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效率的关系曲线。
实验结果:1. 实验数据显示,在中等光照强度下,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最高。
2. 低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效率较低,而高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效率的提升并不显著。
3. 光合作用效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呈现出先上升后趋于平稳的趋势。
实验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但超过某一阈值后,光合作用效率的提升会受到限制。
这可能是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机制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饱和点。
因此,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应考虑光照强度与植物光合作用效率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最佳的种植效果。
观察昆虫专题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及其生活习性,了解昆虫的基本分类和生物学特征,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实验原理昆虫是节肢动物门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具有明显的身体分节和头、胸、腹三个主要部分。
昆虫的内部结构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等。
昆虫的生活习性包括食性、繁殖、栖息地等。
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蝗虫、蚂蚁、蜜蜂、蝴蝶等昆虫标本或活体。
2. 实验工具:解剖刀、放大镜、镊子、解剖盘、显微镜、记录本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外部形态(1)观察昆虫的整体结构,包括头、胸、腹三个部分,注意各部分的形状、大小和比例。
(2)观察昆虫的触角、复眼、口器等器官,了解其功能。
(3)观察昆虫的足、翅等运动器官,了解其运动方式。
2. 解剖昆虫内部结构(1)用解剖刀将昆虫解剖,观察其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等。
(2)使用放大镜观察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3. 观察昆虫生活习性(1)观察昆虫的食性,记录其食物种类。
(2)观察昆虫的繁殖方式,记录其繁殖过程。
(3)观察昆虫的栖息地,了解其生活习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外部形态观察结果(1)蝗虫:头部较小,触角较长,复眼较大,口器为咀嚼式,足为跳跃式,有翅。
(2)蚂蚁:头部较大,触角较短,复眼较小,口器为咀嚼式,足为爬行式,无翅。
(3)蜜蜂:头部较小,触角较长,复眼较大,口器为嚼吸式,足为爬行式,有翅。
(4)蝴蝶:头部较大,触角较长,复眼较大,口器为吸管式,足为爬行式,有翅。
2. 内部结构观察结果(1)蝗虫:消化系统为直管式,呼吸系统为气管式,循环系统为开放式,排泄系统为马氏管,生殖系统为雌雄异体。
(2)蚂蚁:消化系统为直管式,呼吸系统为气管式,循环系统为开放式,排泄系统为马氏管,生殖系统为雌雄异体。
(3)蜜蜂:消化系统为直管式,呼吸系统为气管式,循环系统为开放式,排泄系统为马氏管,生殖系统为雌雄异体。
迈克尔逊专题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专题实验报告前言:本篇报告主要讨论的是迈克尔逊干涉仪专题实验的测量过程,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实验中测量到的数据,总结了该实验的相关经验和误差分析。
迈克尔逊专题实验内容:1.测量纳光光线的波长差2.白光干涉测量平板玻璃折射率3.法布里-珀罗干涉仪测纳光双线波长差迈克尔逊干涉仪介绍:迈克尔逊干涉仪,是1883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合作,为研究“以太”漂移而设计制造出来的精密光学仪器。
它是利用分振幅法产生双光束以实现干涉。
通过调整该干涉仪,可以产生等厚干涉条纹,也可以产生等倾干涉条纹。
主要用于长度和折射率的测量,若观察到干涉条纹移动一条,便是M2的动臂移动量为λ/2,等效于M1与M2之间的空气膜厚度改变λ/2。
在近代物理和近代计量技术中,如在光谱线精细结构的研究和用光波标定标准米尺等实验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利用该仪器的原理,研制出多种专用干涉仪。
实验原理介绍:迈克尔逊干涉仪专题实验中的三个实验中都不可或缺的就是右图所示的装置,三个实验均是通过调整从同一光源发出的两条相干光线到视野的光程差,找到光源发生干涉现象的距离。
之后,通过精密的仪器测量和理论推导的公式求出波长、双线波长差或测量玻璃的折射率等。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测前调整:首先要使用激光来微调M1和M2使其相互垂直,用眼睛观察M1中的两排激光点依次对应(亮度最强的相互对应,亮度弱的相互对应),使其两排激光合成一排激光(注意:这一排激光是无论你从哪个方向看它都是成一排状的)。
使用激光的目的是因为激光的强度高且不易发生色散。
调整的过程中要注意M1和M2后的6个旋钮要同时地进行微调,不能仅适用一面镜子后的旋钮。
注意:此步的精准程度直接影响到后面干涉现象是否能出现。
三个实验的剖析:一..测量纳光光线的波长差步骤:首先换上钠光灯,按照我上面说的测前调整完毕后,(注意直到显示屏上出现等倾圆纹后才算)。
然后换上白光照射,通过对微调旋钮的调整来移动M1(注意激光调整时和现在的调整M1一直朝着你这边移动),细心移动你的正前方视野中会出现明暗相间的等倾圆纹。
供配电专题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供配电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 掌握供配电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
3. 熟悉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和故障排除方法。
4.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设备1. 供配电实验箱2. 交流电源3. 电流表、电压表4. 接地线5. 仪器操作手册三、实验内容1. 供配电系统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通过实验箱观察供配电系统的组成,了解各部分的作用。
- 学习供配电系统的工作原理,包括电源、变压器、配电线路、保护装置等。
2. 供配电设备的使用与操作- 学习并操作各种供配电设备,如开关、熔断器、断路器等。
- 熟悉设备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 观察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状态,记录相关数据。
- 学习供配电系统的维护方法,如清洁、检查、更换设备等。
4. 供配电系统的故障排除- 通过模拟故障,学习故障排除的方法和步骤。
-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1. 供配电系统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通过实验,掌握了供配电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了解了各部分的作用。
2. 供配电设备的使用与操作- 成功操作了各种供配电设备,掌握了设备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 观察了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状态,记录了相关数据,并学习了供配电系统的维护方法。
4. 供配电系统的故障排除- 通过模拟故障,成功排除了故障,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实验总结1. 本实验使我对供配电系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供配电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
2. 通过实验,提高了我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3. 在实验过程中,我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基础。
六、修改意见和建议1. 建议在实验过程中,增加实际操作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 建议在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共同提高。
3. 建议增加实验内容,如供配电系统的节能技术、新能源应用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最新实验八实验报告电工学
最新实验八实验报告电工学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基本电工学原理和实验方法。
2. 学习使用常用电工仪表,如万用表、示波器等。
3. 通过实验验证电路定律和定理,加深对电路分析的理解。
实验内容:1. 测量电阻:使用万用表测量不同阻值的电阻,记录测量结果,并分析误差原因。
2. 欧姆定律验证:搭建简单电路,通过改变电压和电流,验证欧姆定律(V=IR)的正确性。
3. 串联与并联电路分析:构建串联和并联电路,测量并记录各部分的电压、电流,分析电路的工作状态。
4. 功率计算:测量电路的功率,验证功率公式(P=IV)。
5. 交流电路特性研究:使用示波器观察交流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波形,分析其相位关系。
实验设备:1. 万用表2. 示波器3. 电源4. 电阻、电容、电感等电路元件5. 导线和接线板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确保设备完好无损。
2. 按照实验要求搭建电路,注意安全操作。
3. 逐一进行实验项目,记录数据。
4. 使用示波器观察交流电路波形,调整参数以获得清晰的波形图。
5. 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数据与分析:(此处应插入实验过程中收集的数据表格和波形图,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
)实验结论:(在这部分,应总结实验结果,验证的电路定律和定理是否得到实验数据的支持,以及实验中发现的任何特殊情况或问题。
)注意事项:1. 在进行实验时,应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
2. 正确使用电工仪表,避免误操作导致设备损坏或人身安全事故。
3. 实验数据应准确记录,不得随意篡改。
4. 实验报告应认真撰写,确保内容真实可靠。
实验报告总结(精选15篇)
实验报告总结(精选15篇)实验报告总结(一):一个长学期的电路原理,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从最开始的什么都不懂,到此刻的略懂一二。
在学习知识上头,开始的时候完全是教师讲什么就做什么,感觉速度还是比较快的,跟理论也没什么差距。
可是之后就觉得越来越麻烦了。
从最开始的误差分析,实验报告写了很多,可是真正掌握的确不多,到最终的回转器,负阻,感觉都是理论没有很好的跟上实践,很多情景下是在实验出现象以后在去想理论。
在实验这门课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必须要先弄清楚原理,在做实验,这样又快又好。
在养成习惯方面,最开始的时候我做实验都是没有什么条理,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
比如说测量三相电,有很多种情景,有中线,无中线,三角形接线法还是Y形接线法,在这个实验中,如果选择恰当的顺序就能够减少很多接线,做实验应当要有良好的习惯,应当在做实验之前想好这个实验要求什么,有几个步骤,应当怎样安排才最合理,其实这也映射到做事情,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当都要想想目的和过程,这样才能高效的完成。
电原实验开始的几周上课时间不是很固定,实验报告也累计了很多,第一次感觉有那么多实验报告要写,在交实验报告的前一天很多同学都通宵了的,这说明我们都没有合理的安排好自我的时间,我应当从这件事情中吸取教训,合理安排自我的时间,完成应当完成的学习任务。
这学期做的一些实验都需要严谨的态度。
在负阻的实验中,我和同组的同学连了两三次才把负阻链接好,又浪费时间,又没有效果,在这个实验中,有很多线,很容易插错,所以要异常仔细。
在最终的综合实验中,我更是受益匪浅。
完整的做出了一个红外测量角度的仪器,虽然不是异常准确。
我和我组员分工合作,各自完成自我的模块。
我负责的是单片机,和数码显示电路。
这两块都是比较简单的,可是数码显示异常需要细致,由于我自我是一个粗心的人,所以数码管我检查了很多遍,做了很多无用功。
总结:电路原理实验最终给我留下的是:严谨的学习态度。
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争取一次性做好,人生没有太多时间去浪费。
实验报告总结【最新3篇】
实验报告总结【最新3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
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为您带来了3篇《实验报告总结》,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实验报告总结篇一一、实验时间:20xx年3月—5月二、实验地点:三、实验目的:1、通过本次模拟实验提高我们现代大学生实践能力缩短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差距,为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作好准备。
2、通过本次模拟实验巩固我们在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发现自身学识方面的欠缺。
3、通过本实模拟实验培养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我们成为高素质的会计专门人才。
4、通过本次模拟实验充分发挥我们的积极性调动大家的学习热情使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在实验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
5、通过本次模拟实验为我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缩短“适应期”并胜任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实验内容:1.会计基本书写规范的演示及模拟实验2.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的演示及模拟实验。
3.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的演示及模拟实验4.记账凭证汇总表的编制方法的演示及模拟实验5.记账凭证汇总表的编制方法的演示及模拟实验6.对账和结账的演示及模拟实验7.对账和结账的演示及模拟实验8.会计报表填制演示及模拟实验9.凭证之间传递的演示10.凭证、账簿的装订的演示五、实验效果如今我们身处在大三下半学期意味着什么?大四就可以出去找工作单位实习了。
我们学了这么长时间会计,虽然课程先后学习了基础会计、中级会计还有高级会计,但你真要让我们去现实生活中做账的话,我们的统一感觉应该是好像在学校没学到多少。
学习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不能忘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它,目的无非是想在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如。
实践课可使纸上谈兵、抽象空洞的凭证、帐簿、帐务处理程序、报表等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本学期我们开设会计模块课程是将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具体实务相结合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实验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小组成员:
实验器材:,镊子、烧杯、量筒、量管、大坩埚、电吹风、托盘、玻璃板、电烤灯、马氏炉、酒精、球磨罐、球磨机、氧化锆和氧化铝球、压片机。
摘要: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是将燃料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电化学装置,具有高效率、零污染、无噪声等特点。
它可以为民用、贸易、军事和交通运输等提供高质量的电源。
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对于缓解能源危机、满足对电力数目和质量的需求、保护生态环境和国家安全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极材料,镧锶锰。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展: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简称SOFC)属于第三代燃料电池,是一种在中高温下直接将储存在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高效、环境友好地转化成电能的全固态化学发电装置。
被普遍认为是在未来会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一样得到广泛普及应用的一种燃料电池。
此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最有前景的能源技术,多年来一直是各国研究的
重点。
20 世纪90 年代以后,在材料科学与工艺技术进步的基础上,更是对SOFC 所需的材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各国下大力投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可望早日实现商品化。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材料:
电池中的电化学反应主要在阳极发生,经研究发现多孔的金属陶瓷阳
极基本上能满足要求,最常用也是研究最多的阳极为Ni/YSZ 。
多孔的Ni/YSZ用于H2作燃料的电池体系性能很好,但是不易用于炭氢化合物燃料。
Ni基金属陶瓷阳极中的Ni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一方面提供阳极电子导电能力,另一方面是对电池反应有一个催化作用,特别是对内部重整型燃料电池Ni催化H2与CO的形成。
但是Ni也催化炭的沉积,所以Ni基的阳极不宜用于用炭氢化合物作燃料的燃料电池。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由三部分组成:电解质、阴极、阳极,其中每一部分都含有电解质成分,阴、阳极因功能的差异而组成不同。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原理
在所有的燃料电池中,SOFC的工作温度最高,属于高温燃料电池。
近些年来,分布式电站由于其成本低、可维护性高等优点已经渐渐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SOFC发电的排气有很高的温度,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可以提供天然气重整所需热量,也可以用来生产蒸汽,更可以和燃气轮机组成联合循环,非常适用于分布式发电。
燃料电池和燃气轮机、蒸汽轮机等组成的联合发电系统不但具有较高的发电效率,同时也具有低污染的环境效益。
常压运行的小型SOFC发电效率能达到45%-50%。
高压SOFC与燃气轮机结合,发电效率能达到70%。
国外的公司及研究机构相继开展了SOFC电站的设计及试验,100kW管式SOFC电站己经在荷兰运行。
Westinghouse公司不
但试验了多个kW级SOFC,而且正在研究MW级SOFC与燃气轮机发电系统。
日本的三菱重工及德国的Siemens公司都进行了SOFC发电系统的试验研究。
一般的SOFC发电系统包括燃料处理单元、燃料电池发电单元以及能量回收单元。
图一是一个以天然气为燃料、常压运行的发电系统。
空气经过压缩器压缩,克服系统阻力后进入预热器预热,然后通入电池的阴极天然气经过压缩机压缩后,克服系统阻力进入混合器,与蒸汽发生器中产生的过热蒸汽混合,蒸汽和燃料的比例为,混合后的燃料气体进入加热器提升温度后通入燃料电池阳极。
阴阳极气体在电池内发生电化学反应,电池发出电能的同时,电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将未反应完全的阴阳极气体加热。
阳极未反应完全的气体和阴极剩余氧化剂通入燃烧器进行燃烧,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除了用来预热燃料和空气之外,也提供蒸汽发生器所需的热量。
经过蒸汽发生器后的燃烧产物,其热能仍有利用价值,可以通过余热回收装置提供热水或用来供暖而进一步加以利用。
电极材料镧锶锰制备:
1、所需物质,硝酸锰51.079ml,硝酸镧85.00ml,碳酸锶8.8578g,
柠檬酸140.40g,用50ml的吸管和10ml的吸管量取51.08ml的硝酸锰溶液,用量管量取85.00ml的硝酸镧溶液,分别把两份溶液放在两个烧杯中,用保鲜膜包住,放于试验台上待用。
2、用分析天平一次性称取碳酸锶8.8575g,用称量纸包住,放在实验台上待用。
3、用分析天平称量140.40g一水合柠檬酸,分多次称量,每次称量前清零,称量后置于烧杯中。
第一次25.8418g,第二次32.1310g,第三次39.4052g,第四次40.0648g,第五次2.9581g。
4、将以上称量的所有试剂和药品放在同一个大烧杯里,搅拌,并同时加入去离子水,直至完全溶解,在搅拌过程中碳酸锶要缓缓倒入烧杯中同时搅拌以混合均匀,经过几十分钟的搅拌,溶液最终呈淡黄色且很粘稠。
5、把上述淡黄色的溶液倒入大坩埚里,同时放在电烤灯下烘烤,在烘烤过程中,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液体暴沸,溅到坩埚外部,造成浪费,必要时,可以关闭电烤灯,制止液体暴沸。
6、在蒸发过程中,首先是液体的缓缓蒸发,然后液体的粘度逐渐加大,接着,液体的表面出现气泡。
气泡逐渐增多,在玻璃棒的搅拌下,液相逐渐消失,最后变成淡黄色的固体泡沫,继续加热,淡黄色泡沫最终变成暗灰色。
7、关掉电烤灯,等待大坩埚冷却,暗灰色固体碾碎,放在大烧杯中,用保鲜膜包住,待用。
8、将上述固体放入较小坩埚中,在电炉上烧一天一夜。
次日早上取出坩埚,暗灰色固体变成黑色固体,并且很硬。
把黑色固体放入球磨罐中,倒入适量酒精,加入研磨球,放在球磨机上球磨一天一夜。
把球磨罐从球磨机上取下,把糊状物质倒在托盘中,烧掉全部酒精,再把托盘中剩余的固体粉末倒入小坩埚中待用。
9、将上述黑色粉末在100目—80目的筛子中造粒,成功后放入烘箱烘干。
专题实验总结:本次试验实在鲍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在整个过程中,各个组员之间有着良好的配合,分工明确,每个人都较为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在制作电极材料镧锶锰的过程中,我们还学习了氧化锆的压片,知晓了压片机的工作原理。
最重要的是我们理解了自己专业所学要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
我们的这个实验只是鲍老师研究的试验中的一个小小的部分,但通过这个小小的实验我们就能够看出整个实验的完成还是要费相当大的精力,在此非常感谢鲍老师给了我这次机会,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李瑛,王林山,燃料电池。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0年11月第一版
[2] 王永铃,赵志国,李立本,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原理及研究进展,洛阳师专学报,2000,Vol.(2):52-54.
[3] 岳慧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与电解质材料,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Vol.27(3):408-411
[4] 毛宗强.燃料电池.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5]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及其联合发电系统的热力学分析陶永康
[6]张中太,黄传勇,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材料导报,19 99,Vol.13(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