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县域城乡一体化规划关键问题初探

合集下载

日本农地制度的历史变迁、 主要做法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日本农地制度的历史变迁、 主要做法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日本农地制度的历史变迁、主要做法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

王恒;王鹏飞

【摘要】通过梳理日本土地经营制度的历史变迁轨迹,总结出日本农地经营的主要做法有:注重法律法令在土地制度建设与维护中的作用;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民退休制度和农业从业者认定制度.认为日本土地经营制度对我国稳定农地的经营权、积极推进土地流转的发展、制定严格的耕地保护机制以推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有借鉴意义.

【期刊名称】《中国市场》

【年(卷),期】2018(000)033

【总页数】2页(P27-28)

【关键词】日本;农地制度;历史变迁;主要做法

【作者】王恒;王鹏飞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经济学院, 山东青岛 266071;齐鲁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353

【正文语种】中文

1 日本土地经营制度的变迁

日本的土地制度变革是以19世纪中后期明治维新为分水岭的,明治维新之前,江户幕府的将军和地方各藩的大名占有大量土地,实行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明治维

新开始确立土地私有制,并用货币税取代了原来的实物税,一律按照土地价格的3%征收土地税。

1926年日本开始实施自耕农创设维持事业,通过资金、制度的引导与扶持,将大量的佃农转化为自耕农。

“二战”中,军国主义为保障其战争供应,转而实行战时统制政策,进一步强化自耕农制度,将自耕农创设维持事业体制化。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如《战时动员法》《农地调整法》《战时农地管理统制令》等。

战败后,美军占领日本,在日本推行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将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立。1945年驻日盟军司令部下发《关于农地改革的备忘录》,以国家强制令的形式,从176万户地主手中赎买了174万公顷的土地,并将其廉价出卖给佃农,使这些佃农转变为自耕农。1952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农地法》,对自耕农进行保护。

关于县级多规合一城乡统筹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粗浅认识

关于县级多规合一城乡统筹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粗浅认识

关于县级多规合一城乡统筹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粗浅认识

随着我国城乡发展的不断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县级多规合一城乡统筹总体规划

编制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新时代县域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县级多规合一城乡统

筹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对于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空间布局和

提升县域治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就县级多规合一城乡统筹总体规划编制工

作进行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一、县级多规合一的背景和意义

1. 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突出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发展一直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公

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种城乡差距不仅影响了全国的

经济社会发展,也制约了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协调发展,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县

级多规合一的城乡统筹规划应运而生。

2.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而县级多规

合一的城乡统筹规划正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而诞生的。通过规划统筹城乡发展,可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空间利用的高效化、城乡发展的协调化,为城乡一体化

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 优化空间布局的迫切需求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和农村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城市过度扩张、农村资源浪费等,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空间布局、土地利用等方面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县级多

规合一的城乡统筹规划编制工作对于优化空间布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县级多规合一的主要内容和编制程序

农村社会学笔记

农村社会学笔记

农村社会学笔记

农村社会学

绪论

讨论题:为什么要研究农村社会学?

⼀、农村

农村问题:精神⽂化⽣活、留守学术

研究的必要性:①从国家运⾏的⾓度,⼤政⽅针;②从个⼈的⾓度,犯罪、偷盗等影响。

⼆、农民

亨廷顿:农村是⼀个变数,如果它不是稳定的根源,就是⾰命的根源。城市⾥的反对派会让你头疼,但农村的会让你致命!

三、农业

“农业⼥性化”:⼥⼈的村庄

阿玛·迪亚森[印度] 研究饥荒,“在世界饥荒史上,从来没有⼀个独⽴、民主⽽⼜保障新闻⾃由的国家没有发⽣过真正的饥荒。”饥荒的发⽣不仅是由于⾷物的短缺,还有⾷物分配的不平等。

四、农村社会学概述

(1)传⼊时期(1891-1911年)

特点:以⼝⽿相传的形式,原著的完整版基本没有。

⼈名翻译的不统⼀→学科的不成熟,没有达成共识。例:锡彭塞(斯宾塞)、杜尔克姆(涂尔⼲、迪尔凯姆)

(2)成长时期(1912-1927年)

表现:①社会学的课程逐步扩充;

②建⽴社会学系;

③建⽴社会学组织;

④开展调查、研究;

⑤出版⼤量译著。

(3)建设时期(1928-1951年)

地⽅社会学会的成⽴。东南社会学会,中国社会学会在其基础上建⽴。

《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

提出社会学中国化

(4)中断时期(1952-1978年)

⽚⾯学习苏联、反右派扩⼤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成熟,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问题。(5)恢复重建时期(1979-2005年)

1979年3⽉15⽇-18⽇,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重建,宣布成⽴社会学研究会,费孝通为会长,雷洁琼为副会长。(雷洁琼、严景耀夫妇)

①1979-1983年:通过实证调查证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合理性

农业农村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4450号建议的答复摘要

农业农村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4450号建议的答复摘要

农业农村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4450号建议

的答复摘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

•【公布日期】2024.07.03

•【文号】农办议〔2024〕130号

•【施行日期】2024.07.03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农业管理其他规定

正文

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4450号建议的答复摘要

农办议〔2024〕130号孙学龙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强化要素保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建议收悉。经商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建立“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保障机制

一是加大对革命老区转移支付支持力度。财政部持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通过革命老区转移支付,支持革命老区改善和保障民生,促进革命老区社会事业发展。2021—2023年,安排六安市大别山革命老区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支持实施高标准农田、大别山黄牛种质资源保护等项目。此外,2023年,通过增发国债资金安排六安市支持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安排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振兴项目。二是统筹整合涉农资金。2023年,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优化调整6项农业相关转

移支付项目设置,聚焦支持粮油生产、耕地建设等重点任务,进一步从中央层面加大源头整合力度,完善政策措施。三是创新金融支农政策。2023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银发〔2023〕97号),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提升融资可得性、覆盖面和便利度。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执行5%的最优惠存款准备金率,对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考核达标的机构给予2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优惠,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率0.25个百分点,有效提高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投入能力。四是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在生产经营方面,对企业从事农林牧渔项目的所得,减征企业所得税;对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在引导带动方面,支持建设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促进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带动更多金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下一步,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加大对“三农”发展投入力度,深入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进一步强化对革命老区倾斜支持,不断提升革命老区内生发展动力。

区域规划理论

区域规划理论

区域规划思想理论(国外)综述

区域规划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1898年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今天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在百年的演变过程中,区域规划经历了萌芽-兴起-繁荣-衰落-复兴等阶段。像任何知识一样,区域规划的理论也经历着一个螺旋上升,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这样此起彼伏中,各中规划理论和社会思潮都对区域规划产生了重大影响,相应的区域规划理论也层出不穷。下面已时间为轴线,对区域规划的理论进行总体的回顾和论述。

一、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

霍华德在1898年出版了以《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

(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为题的论著,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 City)的理论。这一理论是针对工业革命以后大城市所面临的拥挤、卫生等问题而提出的。

霍华德明确的田园城市的概念是: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该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他主张田园城市应该兼有城市和乡村各自优点,城乡交融和群体组合型城市。

“田园城市”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城镇群体组合发展的城市群体概念,闪烁着现代区域规划的思想光辉,区域规划的思想萌芽也就在此产生。

二、格迪斯的区域规划学说

规划界公认格迪斯为西方区域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的创始人,是使西方城市研究由分散走向综合的第一人。格迪斯是一名生物学家,他通过对城市进行生态学的研究,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的体系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区域。

钦州城乡融合一体化实施方案

钦州城乡融合一体化实施方案

钦州城乡融合一体化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适应时代

经济发展要求、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稳定城乡关系,加强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二、推进指导思路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深入贯彻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统筹规划、融合发展、有序推进的原则,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强化城乡要素流动和市场互联互通,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和协同发展。

三、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

(一)优化城市发展格局。通过加强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和城乡要素流动,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推进城市扩大集中连片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农村子镇,提高城市群发展水平。

(二)建设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农村民生水平。优化乡村道路、自来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居民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三)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产业

转型升级,培育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四)促进城乡要素有序流动。优化城乡劳动力流动机制,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促进农民有序向城镇居住、就业。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规划引领。制定县域城乡一体化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科学布局城乡空间,合理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章城乡一体化中的人口、资源与环境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马工程

第十章城乡一体化中的人口、资源与环境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马工程
市原住人口就业影响 (二)就业对城乡一体化的影响
– 就业的自动均衡机制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并提 高了劳动就业率。
– 就业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对城乡一体化发展产生 副作用。
第一节 城乡一体化中的人口问题
四、城乡一体化中的老龄化问题 • 城乡一体化发展能够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对于经
济社会发展的不利作用
第二节 城乡一体化中的资源开发与利用
– 确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原则,推进农村建设用 地资源的有序流动和增值
– 维护农民和农村集体权益,深化农村土地制度 改革
第二节 城乡一体化中的资源开发与利 用
二、城乡一体化中的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2. 优化措施
–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及宏观调控能力 – 增加土地利用规划的功能 – 加强土地整理、开发和复垦 – 建立健全土地市场机制 – 促进土地流转
2. 资源富集地区城乡关系的基本特征 – 二元经济结构突出 – 城乡资源利用单一,分配不均 – 城乡分割严重,发展失调
第二节 城乡一体化中的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城乡一体化中的资源开发 (二)资源富集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1. 资源富集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 资源禀赋条件 – 资源开发的周期性 – 资源开发战略和分工模式 – 区位和开发条件 – 区域基础及城市—区域关系
– 创建环境交易市场,市场进行环境资源配置。 – 制定经济激励手段与命令控制手段相协调的环境政策 –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实行生态补偿机制 – 创新政府官员约束激励机制

唐河县先锋网在线学习系统

唐河县先锋网在线学习系统

唐河县先锋网在线学习系统--县情类

1、唐河有多少个乡镇【D 】单选题A、20 B、21C、22D、19

2、唐河县被誉为?【ABCD】多选题A、友兰故里B、栀子之乡C、石油之城D、新兴镍都

3、出生在唐河,被誉为哲学泰斗的是?【A】单选题A、冯友兰B、冯景兰C、冯沅君D、李季

4、除了冯友兰之外,唐河籍学者和作家还有哪些?【ABC】多选题A、冯景兰B、冯沅君C、李季D、张星江

5、唐河历史悠久,境内现存文化遗址有哪些?【AC】多选题A、仰韶文化遗址B、北京人遗址C、屈家岭文化遗址D、河姆渡人遗址

6、唐河县域共有多少个中小水库?【C】单选题A、15 B、20 C、24 D、30

7、贯穿我县的铁路是哪一条?【A】单选题A、宁西铁路B、焦柳铁路C、京广铁路D、京九铁路

8、贯穿我县的高速公路是哪一条?【D】单选题A、南洛高速B、京珠高速C、随岳高速D、沪陕高速

9、我县交通发达,南阳机场距我县距离仅有多少公里?【C】单选题A、25 B、30 C、35 D、4010、唐河县城按照“一河三区”来规划,“一河三区”中的“三区”指?【ABC】多选题A、唐河以东铁路以南工业区B、唐河以东铁路以北商贸区C、唐河以西行政文化区D、唐河以东友兰大道以北的老城区11、唐河产业集聚区的“园中园”有哪些?【ABCD】多选题A、台湾产业园B、陶瓷产业园C、上海产业园D、深圳产业园12、1940 年5 月9 日,在苍台镇北丁湾与日军遭遇,经过激战,壮烈殉国的国民革命军173 师师长是?【B】单选题A、张自忠B、钟毅C、李宗仁D、白崇禧13、以下属于唐河“八大景”有哪些?【ABCD】多选题A、古塔凌烟B、竹林晚翠C、龟井寒泉D、石柱擎天14、以下属于唐河“八小景”有哪些?【ABCD】多选题A、周勃墓B、景阳钟C、唐柏D、南泉15、《唐河县志》止目前已经出版了几册?【B】单选题A、1 B、2 C、3 D、416、唐河是河南油田的主产区?【A】判断题A、正确B、错误17、唐河县地处鄂豫两省交界,东林桐柏县、泌阳县,西接新野县、南阳市宛城区。南与湖北枣阳市相连,北同社旗县接壤。【A】判断题A、正确B、错误18、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逝世于哪一年?【C】单选题A、1985 B、1988 C、1990 D、199219、1986 年7 月苍台乡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南阳行署、军分区授予“拥军支前模范”的三姐妹分别是?【ABC】多选题A、张兰欣B、郭改华C、郭战峰D、张曼英20、唐河县电视差转台于哪一年建成并正式开播?【C】单选题A、1986 B、1987 C、1988 D、198921、唐河县残疾人联合会于哪一年成立?【C】单选题A、1988B、1989C、1990D、199122、唐河县舒心园市场于哪一年建成投入使用?【D】单选题A、1989 B、1990 C、1991 D、199223、唐河县于哪一年放开粮食价格,自此结束了长达40 年的粮食统购统销。【D】单选题A、1990 B、1991 C、1992 D、199324、以下是唐河县第一条水泥公路的是?【A】单选题A、唐枣公路B、唐泌公路C、312 国道唐河段D、唐方路25、唐河县第一个农民客运汽车站诞生于哪个乡镇?【B】单选题A、桐寨铺镇B、郭滩镇C、湖阳镇D、毕店镇26、由苍台籍旅台人士郭逛志组织的“唐河县旅台乡亲奖学基金会”成立于哪一年?【D】单选题A、1990 B、1991 C、1992 D、199327、《唐河大事月报》于哪一年创刊?【B】单选题A、2005 B、2006 C、2007 D、200828、以下由我县豫剧团创作的哪部戏曲获得河南省优秀剧本征集活动二等奖?【A】单选题A、《青山明月》B、《李小娥分家》D、《凤凰台》C、《痴男怨女》29、唐河县于哪一年建成第一座模拟移动通信基站?【D】单选题A、1992 B、1993 C、1994 D、199530、宁西铁路唐河段于哪一年开工建设?【C】单选题A、1997 B、1998 C、1999 D、200031、唐河第一部乡镇志《源潭镇志》于哪一年出版?【B】单选题A、1998 B、1999 C、2000 D、200132、我县目前已在下列选项中建立家乡建设促进会的有?【ABCD】多选题A、北京B、郑州C、上海D、杭州33、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A】判断题A、正确B、错误34、我县的产业集聚区按照什么理念打造?【ABC】多选题A、适度超前B、突出特色C、产城融合D、和谐统一35、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布局,高标准打造了 5 平方公里?【A】单选题A、台湾产业园B、杭州产业园C、珠海产业园D、北京产业园36、我县“创设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农村党建工作新平台”这一典型做法入选“全国十佳案例” 【A】多选题A、正确B、错误37、今年的县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年开展两个重要的活动是指?【AB】多选题A、扩大开放年B、整风提效年C、对外开放年D、跨越发展年38、唐河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将按照“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原则【A】判断题A、正确B、错误39、2011 年我县先后被省评为?【ABCD】多选题A、

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与未来

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与未来

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与未来

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其发展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在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主要侧重于宗教布局和城墙的建设。自20世纪以来,中国的城市规划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最早的城市规划可以追溯到包括北京、南京和西安在内的古代首都,这些城市的规划注重宗教和政治因素。北京的城市规划是依据风水原则来设计的,同时也考虑到皇帝的居住和行宫要求。古代中国城市的标志是城墙,城墙为城市提供了保护,并且限制了城市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城市规划开始注重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唐朝时期,城市内的主要道路布局十字交叉,分隔城市为块状区域,并在各个区域设置了不同的功能,如居住区、商业区和政府区。这种城市规划思想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近代中国城市规划的最重要变革发生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国初期,中国国内城市布局不合理,城市经济基础薄弱,城市发展不平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了一系列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1952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城市规划机构——中央城市规划委员会,负责制定全国城市规划政策。

在20世纪后半叶,随着经济改革和开放的推进,中国的城市规划经验得到了积累和提高。城市的规划布局和建设逐渐与世界接轨。1984年,中国开始制定城市规划法,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法律依据。此后,中国的城市规划逐渐增加了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的关注。

中国城市规划的未来可以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在经济增长的驱动下,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在加速。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到2020年底,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60%。这意味着中国将面临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规划需求。

新中国城市化:历程、问题与展望

新中国城市化:历程、问题与展望

新中国城市化:历程、问题与展望

张超

【摘要】新中国城市化经过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1949-1978年)、城市体制改革拉动(1979-1990年)、城市外部扩张和内部重组加速(1991-1999年)3个阶段后,进入城乡统筹发展阶段.当前,我国城市化主要存在失地农民、生态环境、资源和城市发展均衡4个重大问题;未来城市化的新布局主要体现在深度城市化、低碳生态城市、组团城市群以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等方面.微观上要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劳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制度性障碍,改革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中观上要解决好资源环境问题,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宏观上要统筹城乡发展,以大带小,构建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机制,促进城市群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期刊名称】《西部论坛》

【年(卷),期】2010(020)004

【总页数】8页(P73-80)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均衡发展;城乡统筹;失地农民;低碳生态城市;城市群;小城镇【作者】张超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成都,6111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1.1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

之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不仅在改变着中国,也在改变着世界,因此,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把握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演进

回顾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城市化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学术界对此做出了大量总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 Ray M.Northam(1975)[1]的城市化发

详细的JEL分类号

详细的JEL分类号

详细的JEL分类号

F0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入此。

F0-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论)

F01经济学基本问题

总论各种社会生产方式的著作入以下各类;专论某种社会生产方式的著作入F02/05。F011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F012经济规律

F014经济范畴

F014.1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

生产力经济学、产权经济理论及一般论述所有制、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的著作入此。F014.2劳动、劳动生产率、劳动分工

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等入此。

F014.3商品生产与交换

论述市场经济学、商品生产与价值规律、价格与交换、商品流通与市场等的著作入此。F014.31价格理论

边际效用递减、价值学说入此。

F014.32需求理论、供给理论

F014.35经济效益

F014.36经济机制

F014.39资本和剩余价值

F014.4国民收入与分配

社会财富、社会总产品、社会收入与分配等入此。

F014.5消费与积累

消费经济学、消费模式、消费结构入此。

F014.6社会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及部门间关系入此。

<产业经济学,4版改入F062.9>

F014.9其他经济范畴

F015宏观经济学

综观经济学、中观经济学入此。

F016微观经济学

F019其他经济理论

F019.1均衡理论

F019.2静态经济学、动态经济学

稳态经济学入此。

F019.3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

F019.4合理预期

{F019.5}公共选择

<停用;4版改入F062.6>

F019.6经济政策理论

F02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

F021原始社会

城乡现代化的全球共性与中国特征

城乡现代化的全球共性与中国特征

城乡现代化的全球共性与中国特征

| 吴志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监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高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教育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

城乡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百年规划史,西方规划理论导入之后,我们自己的脉络是吸纳,是转型,还是断裂?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和传承中华文明的精髓?如何通过中国式的现代化引导中国的城乡进展?中国的城乡现代化应当放到世界的语境中争论,既要基于全球现代化的共性规律,又要基于中国城乡的现代化进程特征。

1. 全球现代化的五点共性

(1)时间相位的特征

如何认定现代化的开端?其时间相位是有限制的,不能超越肯定时期,肯定是在传统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过程中的最终一个阶段。德国学者SCHINZ Alfred 在The magic square:cities in ancient China 中提消失代化城市以商业为开端。中国从两宋时期开头由里坊制走向街巷制,城市布局从封闭转为开放,形成以街道为主的工商业城市,消失人类社会现代化的雏形,比欧洲提前了上千年。社会普遍认同的现代化运动源于工业革命,人类社会的经济、社会、政治、文明消失传统到现代的多方面转变。

(2)大工业的产业组织特征

现代化运动之后人类开头大规模使用化石能源来获得人力、畜力的解放。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大规模生产商品,使得工业企业能够削减人力成本并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在市场上获得更高的竞争力。由此,大工业也开头呈现全球化的特征,工业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跨越了国家和地区的边界,寻求更广泛的市场和更优质的资源,也带来了国际贸易和竞争的挑战。

日本韩国城市化中农地保护的经验及启示

日本韩国城市化中农地保护的经验及启示

日本韩国城市化中农地保护的经验及启示

任军利;赵建超

【摘要】城市化发展加快导致农地紧缺已成全球性问题.日本、韩国分别从法律制度、土地规划、土地管理以及生态保护等方面加强本国城市化进程中农地的保护,并取得了瞩目成就.在新型城镇化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应充分借鉴日韩两国的有益经验,构建系统完善的农地保护法律制度体系,建立有效的土地使用规划配套机制,确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土地用途管理机制,并加强农地生态保护建设.

【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16)003

【总页数】5页(P45-49)

【关键词】日本;韩国;城市化;农地保护;经验;借鉴

【作者】任军利;赵建超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南昌330013;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33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1

日韩两国同属东亚岛国,地少人多,国土面积分别为37.8万平方公里、9.96万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分别为7215万亩、3100万余亩,农业人口分别为335万、353万,人均耕地分别为22亩、93亩。农地资源短缺是两国共同面临的困境。二战结束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日本、韩国先后根据本国实际

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应对耕地面积急剧下降的状况,并在耕地规划保护、管理开发应用以及规模经营等方面取得了瞩目成就。这对处于城市化发展关键阶段的中国解决日益严峻的土地使用供给矛盾,保障耕地数量、质量以及提高耕地利用率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日本城市化从1880年工业化开始迄今已有130多年的发展历史,根据社会经济

中国城镇化的主要模式和基本原则

中国城镇化的主要模式和基本原则

中国城镇化的主要模式和基本原则

城市化包括人口的城市化和土地的城市化,我们通常所讲的城市化主要是指人口的城市化,即人口在城市迅速集中的现象。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城市化现象发端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大规模的使用机器的生产活动,要求劳动要素的相对集中,再加上工业区域劳动市场价格的吸引作用,造成了农村人口向某些中心区域的迅速集中。人群的集中也带来了市场活动、商业经营以及服务业的发展,人群集中本身也创造就业机会,使得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成为一个各种因素互动的历史进程。从18世纪中叶开始,到了20世纪中叶,在将近200年的时间里,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城市化的发展又进一步导致农业与工业相对分离,并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从而引发社会的整体经济形态、产业结构、贸易模式、生活方式乃至于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发生巨大变迁。在当今世界,人口的城市化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4%,由于农村人与资源的矛盾非常突出,加之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大量减少农村人口。这既是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需要,更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关乎整个国家长远发展的全局。因此,总结和反思我国的城镇化历史过程,对于推动我国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城镇化的艰难历程与教训

中国建国后城建史..

中国建国后城建史..

8.2.1城市化发展的总体特征 (1)城市化过程经历了大起大落阶段后,实现了 持续增长,并进入了加速和健康发展阶段 (2)城市化发展的区域重点经历了由西向东转移 的过程,近20年来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 方 (3)在各级城市普遍得到发展的同时,中小城市的 发展速度快于大城市 (4)小城镇迅速崛起,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 支重要的推动力量 (5)部分城市正逐步走向国际化
8.5新中国成立后50年中国的城市建设发展 8.5.1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 (1)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 • 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有计划建设时期(1949— —1957) • “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4) • “三线”建设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5—— 1977) • 改革开放后的新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 • (2)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 • 中国现代城市较明显的以工业用地为主导,各功能 要素实行计划配置的总体结构特征: • 实行城市工业用地和生活居住、交通、游憩用地合 理的功能分区;
• 二是:大中城市较普遍地在总体规划基础 上开展分区规划,在编制详细规划之前增 加一个新的工作层次。分区规划上与总体 规划相承,下与详细规划相接,有利于城 市规划逐步深化,从而有效地指导建设和 管理。 • 三是:详细规划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 适应总和开发和土地有偿使用,招标批租 的需要,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从1983年 开始,类似国外的区划法),另一类是在 确定了建设项目的前提下,编制修建性详 细规划。

国外村镇建设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国外村镇建设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很 多 地 方仍 是 领导 起着 决 策作 用 。 j 我 国村 镇 建 设 仍 有 很 多 需 要 完 善 的 地 方 。所 以 , 究 国 外 村 镇 建 设 的成 研
功 经 验 , 于 加 快 我 国 城 乡 一 体 化 建 设 对
也趋 于多 样 化 垃 圾 处 理 也 是 村 镇 建 设
的是 建 设 中心 村 。加 强 中心 村 各 项 基 础 设 施 的 建 设 , 善 乡 村 整 体 环 境 , 使 改 促 人 口集 聚 , 成 一 定 的 规 模 效 益 。 中心 形
本 村 镇 建 设 的发 展 、 业 环 境 以及 生 活 产
2农 村 的 成 功 规 划 : 一 , 民 居 住 . 第 村
性 有 三 点 : 城 镇 把 创 造 一 个 比 城 市 更 小
“ 村 运 新 优 美 舒 适 的生 活 居 住 环 境 放 在 首 位 , 重
韩 国 于 I7 年 开 始 的 90
动 ”其 成 功 之 处在 于 : ,
视 交 通 、 信 、 共 服 务 等 条 件 , 私 人 通 公 为
马 婧 婧 ( 9 4 ) 女 , 北 宜 昌人 , 中师 范 大 学 城 市与 环 境 科 学 学 院 博 士研 究 生 , 要从 事 区域 发 展 与城 乡规 划 研 究 18 一 , 湖 华 主 、

经 济 研 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2.县域城乡一体化规划关键问题初探

——以渭南市华县为例

邵帅郝晋伟

摘要:在分析总结现有关于城乡一体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县域城乡一体化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深刻阐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渭南市华县的规划案例,从产业发展、城乡设施配套、城乡居民点体系重构、城乡空间管制、完善保障机制等几方面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县域城乡一体化规划,关键问题,华县

1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但同时也出现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并引发了愈来愈多的深层次结构矛盾。为破解城乡差距不断扩大问题,中央政府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三农”的政策措施加以引导,“城乡一体化”一时间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并相应地出现了“城乡一体化规划”这一新的规划形式,在促进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起到了明显作用。然而,由于缺乏对城乡关系和城乡一体化内涵的深入分析和理解,既有的“城乡一体化规划”往往偏离了“统筹城乡”这一基本命题,成为类似于城镇体系规划或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形式,并未实现创设这种规划形式的初衷,受到较大质疑。

城乡一体化思想源于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强调城市与乡村的有机融合,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美国著名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也认为,城乡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城乡需要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考虑。“乡村城市化”这一理念最早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首次提出。恩格斯提出“城乡融合”的概念,他指出,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及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等的消失,就是城乡融合。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虽然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具体的城乡发展的特征和结构上存在差别,但都有向城乡融合逼近的趋势。[1]

国内对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大规模研究主要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2008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实施,新的城乡规划法要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因此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更具有研究意义。城乡规划学是一个综合的学科,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用不同理论方法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相关建议。从研究者的学科背景来看,有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从研究范围来看,从宏观的省域范围到微观的村域范围均有涉及;从研究的区域来看,东西部地区均有涉及,但东部地区研究较为深入;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为城乡统筹规划的编制及实践(赵钢等[2],2009;袁奇峰等[3],2009;胡滨等[4],2009;扈万泰等[5],2010;杨德智等[6],2010;舒沐晖等[7],2010;马璇等[8],2011;黄闯[9],2011),城乡统筹发展的定量评价指标(陈国生[10],2009;马和等[11],2009;谢晖等[12],

2010;吴先华[13],2010;潘竟虎[14],2011),城乡统筹的理论、动力机制、制度创新(成受明等[15],2005;张俊卫[16],2008;赵群毅[17],2009;彭震伟等[18],2009;黄国胜等[19],2009;金继晶等[20],2009;钱紫华等[21],2009;陈鹏[22],2010;李兵第[23],2010;薛晴等[24],2010;周潮等[25],2010;赵之枫等[26],2011;张宏元等[27],2011)这三个方面。另外,不管是法定层次的规划,还是非法定层次的规划,都是从城乡统筹的思想出发,从而达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虽然现阶段有诸多研究成果,但涉及最基本的行政单位县一级别的研究较少,研究西部地区县域城乡一体化的成果更少,故本文以华县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实践,探讨如何建立城乡之间互动协调的途径和机制,以此为其他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2县域城乡一体化的几个关键问题

县域城乡一体化与广大农村地区紧密联系,本质上是如何促进农村劳动力健康转移的问题,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

方面,具体可以归纳为

三个层面:一是城镇对

转移人口的承载问题,

包括城镇产业发展和就

业、城镇设施承载能力、

城镇生态环境变化等;

二是农村对转移人口的

承载和推动问题,包括

农村产业发展和就业、

农村居民点重构、农村

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预

防等;三是制度层面的

保障机制问题,包括转

移渠道、户籍、教育、

社保等(图1)。

2.1城镇对转移人口的承载问题

城乡一体化的目的在于协调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距,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城镇化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健康稳步推进的主要途径,而城镇对转移人口的承载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涵:一是城镇主导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产业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动力基础,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做大做强产业基础,尤其要协调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并根据城镇所处区位和发展阶段科学选择主导产业,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二是提高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城乡均等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只有提高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和标准,才能扩大城镇对进城劳动力的承载能力;三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要在城镇生态承载能力阈值内,对于缺水等生态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必须保证在城镇的生态承载能力范围内,否则将造成城镇化的

不可持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2.2农村对转移人口的承载和推动问题

除考虑城镇对转移人口的承载外,农村本身对转移人口的承载和推动同样也极为重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涵:一是农村产业发展和就业对劳动力的承载和推动力,农村一般均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下必然会产生剩余劳动力,这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重要因素,此外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扩张,不少农村地区逐步被城镇发展所蚕食,并出现特殊的城中村问题,因而明确农村地区尤其是城中村地区产业和就业发展定位,是解决城乡一体化问题的重要前提;二是城镇化带来的农村居民点重构问题,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逐步转移,农村地区的人口构成发生重大变化,但大多数农村地区的行政组织模式、公共设施配建等均为发生相应的调整和改变,造成了公共资源的不当消耗和浪费,因此,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契机,重构农村居民点体系,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2.3制度层面的保障机制问题

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制度的组织方式是决定经济社会活动健康运行的重要因素,就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角度来看,具体包括转移渠道、户籍、教育、医疗、社保等多项制度。一是转移渠道,渠道的畅通是保证农村人口向城镇顺利转移的必要条件,由于待转移的劳动力无论在教育水平、信息渠道上均处于相对劣势,因此必须从大力发展和完善就业市场,保证就业信息的畅通和农民对就业信息的充分获取;二是户籍制度,我国特殊的户籍制度决定了城乡长期以来的二元体制,户籍的城乡差别成为限制农村人口实现完全城镇化的重要原因,虽然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在尝试打破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但由于户籍制度牵涉诸多社会福利和保障,进行实质性的变革还需经历较长时期,因此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三是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制度,这些公共服务都是城市相较于农村最突出的优势,只有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才可称为真正的城乡一体化,因而,从多种渠道促进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和合理配置,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3案例实践——以渭南市华县为例

3.1研究区概况

华县隶属于陕西省渭南市,下辖10个建制镇,全县

总人口35.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26万人,占比为

72.7%。2010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77亿元,居全省第41

位,渭南市第4位,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当年

财政总收入8.97亿元。近年来,华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普遍提高,但城乡差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从城乡居民

收入增长速度看,自2002年到2009年,华县城镇居民

可支配收入增长10499元,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2274元,

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明显快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从城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