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主要思想知识交流
文档:老子的主要思想
老子的主要思想〔材料一〕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一章〔材料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二章〔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第三章〔材料四〕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老子》第二十二章〔材料五〕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解读】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
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
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
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
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
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
《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
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意志有目的地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浅谈老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老子的教育思想诚人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德道经》一书内容极其丰富而深刻,涵盖宇宙论、人生观、辨正法、社会学、养生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众多领域,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
本文就老子的教育思想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
一、老子的教育目的老子的社会理想不是人治社会,也不是法制社会,而是个人、社会和大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社会。
要实现这个理想,道德教化是一项基础工程,必须全社会形成共识。
老子的教育思想就是为此而建立的。
《德道经》德篇第三十章说:“小邦寡民。
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有車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陳之。
……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
”老子在此画了一幅他理想中的道德社会的蓝图,在这个理想国里,没有苛政,没有战争。
人民纯朴,甘食美服,安居乐业。
不需要奔波劳碌,也没有恐惧和烦恼。
这个社会确实是非常美好啊。
这个理想为什么不能实现呢?德篇第一章指出了根本原因:“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就是说,社会的离道失德是人类种种罪恶和灾难的根源。
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道德社会,现在历史学把它稱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在那個时代,国君与百姓平等相处,共同劳动。
根据史料记载,三皇五帝时代就是那样的社会。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是人们离道失德也越来越严重,社會的罪惡和人民的痛苦不斷增加。
为了医治社会的种种弊病,老子开出了复归道德社会的处方。
德篇第十七章说:“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意思是要建成道德社会根本的措施就是修德。
修德要从自身做起,然后带动家庭,影响乡里,推动地区,最后实现天下道德思想的普及。
一个国家总是必须有执政者来领导和管理。
培养有道德的执政者是老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点,老子对此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七年级上册历史老子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老子知识点老子,中国古代哲学家,其主要著作为《道德经》,被誉为道家文化的奠基之作。
以下为趣味史课老师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老子知识点,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一、老子的生平老子,姓李名聃,又称李聃、聃子,出生于春秋时期末期的齐国,是一位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
据《史记》记载,老子的生卒年代分别为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享年100岁。
二、老子的思想体系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
在他的著作《道德经》中,他提出了“无为而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柔弱胜刚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等思想,这些思想构成了老子的哲学体系。
1、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老子最重要的理论,意思是在治理社会时不要过于干预,而是采取自然的方式。
老子认为,“仁者不用强而能制众,无事也而民自改,无欲也而民自朴”。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的“道”包含了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一切的源头,包含了宇宙万物的循环、生成和消失。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柔弱胜刚强老子认为,柔弱可以打败坚强,温和可以打败强硬。
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这个思想也反映了老子对于反抗暴力的立场。
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老子认为,对于“善”和“恶”的认识是基于对比和相对的。
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个思想也是老子思想的基本逻辑。
三、老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老子的哲学思想极具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儒家、道家和佛家,也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他的著作《道德经》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哲学著作之一。
结语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凝聚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智慧,对于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人生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中深刻理解老子思想,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老子知识点归纳总结
老子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老子生平老子,名李聃,字聃,又称李聃。
相传他是周朝的史官,为周襄王的老师。
但也有学者认为老子是伪作品,并不存在真实的历史记载。
老子的生卒年代也没有确定的记载,一般认为他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
据传,《道德经》是老子晚年隐居黄老之后所著。
二、道的概念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在他的哲学思想中,“道”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本原和规律。
老子认为,“道”是超越人类认知能力的,它无法被言语或概念所捕捉,是一种无形无象的存在。
老子将“道”描述为无为、无名、无迹、无物。
他强调“道”是万物之母,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它贯穿于宇宙和人事物之中。
三、无为而治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念,认为无为是治理国家的最佳方式。
他认为,简化官僚制度,减少规章制度的干预,让天下自然而然地运行,才能使社会达到最佳状态。
老子主张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和努力,而是“无以为而治”。
他提出“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顺其自然,以达到社会和个体的和谐发展。
同时,他也提出了“生生之谓若”,强调生活中要顺乎自然法则,自然的流动和生生不息是宇宙的真实状况。
四、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表明不积极干预,反而能达到事事顺利的境界。
这种哲学思想不仅体现在政治上,也适用于生活哲学和修身修心。
老子主张在处事上要坚持“非为”,而在为人处世时也要“无不为”,这主要指的是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无为而治的态度面对所遇到的事物。
五、阴阳哲学老子的思想中融入了阴阳哲学,他认为万物以阴阳的方式运行。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说明一切事物都有对立的两面,阴阳是宇宙变化的根本。
老子认为阴阳之道贯穿于宇宙之中,是宇宙生成和发展的基本法则。
六、墨家与墨子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老子和墨子是两位重要的思想家。
老子代表了道家思想,墨子则是墨家思想的代表。
墨子主张兼爱,反对战争和暴力,提倡节俭、勤劳和和平。
他和老子一样,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知识点总结
老子知识点总结老子,又称李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其代表作《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及后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鼻祖”,其思想也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
老子的思想以“道”为核心,提出了“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反思悖德”等理念,对后世的政治、伦理、宗教、思想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老子的生平及主要著作老子,名李聃,字聃,一般认为是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的人物,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左右。
老子的生平事迹并不为人所知,传说他是周朝的一位官员,曾经任职于周朝的国都,后因对周朝的政治腐败感到失望,离开国都隐居于著名的函谷关。
在隐居期间,老子开始了他的哲学思考,并将思想整理成著名的《道德经》。
《道德经》是老子的代表作,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共计5000余字,包含了老子对“道”、“德”、“无为”等问题的思考。
该书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被誉为“统一中国著作,规范中国学问”。
此外,老子还有其他一些著作,如《老子淫》、《老子嬛》等。
这些书籍收录在《道藏》和《道教全书》中。
二、老子的主要思想1. 道老子的思想以“道”为核心,“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根本,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经的。
他认为道无所不在,无所不通,同时也是一种普遍而无所不在的力量。
老子认为,“道”超越一切限定和区别,不可名状,难以言表,但它却真实存在于世间。
因此,老子建议人们要随顺道,顺应自然,不可违背道,可以谓之“道法自然”。
2.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的一个核心观点,“无为”指的是不做事,不去主动干涉事物,不去阻碍事物的发展。
“治”是指治理和管理,是指政治和社会管理。
老子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懂得“无为而治”,不应干预事物,让事物自然发展,不做过多干扰。
他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不做无谓的干预,才能达到事事顺其自然,万事万物都能够和谐相处。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评价知识分享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评价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一、老子及其思想的时代背景老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
据史书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曾在周朝做过“守藏史”的官。
从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作的一个简单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要深刻理解老子的思想时,首先必须对其产生和形成的原因进行追溯。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时代,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战争的频繁,以及整个社会热衷于追逐功名利禄,功力主义思想泛滥,引发人们的利欲之心。
在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念的引导下,人们追名逐利,失去自我,生命的本真状态被遮蔽,精神缺失、心灵空虚。
人们面对无尽的祸患、无法逃脱的战争和艰难的生存环境,生命的保全和意义引起各界的关注,作为史官的老子,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他不仅在现实层面上,提出了许多保全生命的策略,期翼告诉人们怎样保身,如何全生,而且在理想层面上,追求精神生命的自由和独立,对人的生命存在进行反思和追问,符合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历史趋势。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老子从社会现实、生命现状出发,形成和建立了他独特的思想。
二、老子的主要思想及认识(一)、“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主张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宗,道先于天地万物,高高在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认为万物由“道”而生,得道则存,失道则亡,上至侯王君主下至普通民众无一人可离于“道”万物因“道”而和谐。
老子以“自然”生命存在的最高范畴,视自然为在“道”之本质特征,用自然的“道”取代以前的“神”,使人从神的宗教压迫中解放出来,且“道“作为对自然规律的提升和概括,作为对人们具体生活、行为活动的抽象化反映和呈现。
“道生一,一生二,而生三,三生万物”,揭示了老子心中的“道”,指的是宇宙中存在的一种物,具有规律、法则意义,也有人生准则、规范的意义,无始无终,无边无涯故又被称为“大”,从万物回归到一,从演化的逆过程来认识全局和认识事物。
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总结
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总结老子(公元前570年-公元前471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主要观点包括了道、无为、自然、反人为等概念,下面将对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
1. 道: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
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超越个体的普遍规律和道德准则。
道是一个抽象而不可言喻的原则,包含着万物的本源和变化的规律。
老子认为,人们应当追求与道的统一,顺应自然的演化,实现内外的和谐。
2. 无为:老子强调无为而治。
他认为,过度干预和操纵会干扰自然的发展,造成无谓的痛苦和不安。
相反,要以“无为”的态度对待事物,顺其自然地发展,遵循物自有道的原则。
老子认为,在无为中能够达到最好的结果,并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3. 自然:老子主张顺应自然。
他认为,自然是最高的法则,万物的根源。
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其自然地发展。
老子反对过度的人为干涉,主张顺应社会和自然的演化,实现和谐共生。
4. 反人为:老子批判了过度的人为努力和追求。
他认为,人们过度追求权力、财富和名誉,导致了社会不平等和矛盾的产生。
反人为是一种无为而治的态度,需要摒弃人为的欲望和功利心,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而放弃个人的私利。
5. 非行:老子主张追求心灵的清静和虚空。
他认为,心灵的平静和虚空能够使人摆脱欲望和执着,实现超越自我的境界。
非行是一种放弃表象和追求真实的态度,通过反复的省思和沉思,可以突破表象的束缚,找到真实的本质。
6. 道德:老子提出了道德给予的观点。
他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和个人行为的准则。
道德不应当是外在的规则和法律的束缚,而是内在的自觉和自律。
老子认为,道德应该基于内心的善意和正直,而不是外在的惩罚和威胁。
总之,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包括了道、无为、自然、反人为等概念。
他强调了与道的统一,顺应自然的发展,反对过度的人为努力和欲望。
他提倡心灵的清静和非行,以及追求道德的自觉和自律。
老子的小国寡民知识点总结
老子的小国寡民知识点总结老子,即李耳,名聃,姓李,谥号聃。
他是春秋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主要著作是《道德经》,内容包括《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共计五千多字。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著作之一,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关于小国寡民的思想,是老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道德经》中,老子对小国寡民的治理和社会道德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对我们理解老子思想的内涵和精髓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国寡民的治理老子的思想强调“无为而治”,主张“无为而治”的治国理政思想。
在他看来,天下乱,肆意为也,天下塞,礼仪弥焉,天下愚,知者充焉,这是大国的特点。
而小国寡民,相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健,小国寡民,君子与小人图谋也”。
在小国寡民的治理上,老子提出了自己的理念。
他认为,小国寡民的治理应该“不以智治民”,无为而治,“民自畏也”。
他反对一切控制和统治,主张不干预人民的生活,让人民自己发展。
他认为,小国寡民的治理应该以“不争”的方式来处理社会的事务,强调宽容、自由,不加干预。
这样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也可以解决社会的问题。
二、小国寡民的社会道德老子的思想也强调了小国寡民的社会道德。
在他看来,小国寡民的社会道德应该是简朴自然,和而不同。
他认为,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依赖自然,不违背自然。
他主张人们应该“无欲也”,“无欲以观其妙”,“无欲以观其徼”。
他反对人们的私欲、功名利禄,主张谦逊、谨慎。
他还主张人们应该和而不同,认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即认为人们应该保持和谐、不矛盾的状态。
他认为,小国寡民的社会道德应该是相互谦让,不争斗、无私欲、不以色为名,这样才能形成和谐融洽的社会环境。
三、小国寡民的社会治理老子的思想还包括了小国寡民的社会治理。
在他看来,社会的治理应该是简单方便,适时有效。
他认为,小国寡民的社会治理应该遵循“道常无名”,即依法治国,不张扬、不刻意,不繁琐。
《老子》 知识点总结
《老子》知识点总结老子的思想主要包括:关于“道”的思想、关于“德”的思想、关于政治的思想以及关于人生境界的思想。
通过对《老子》的学习和理解,可以获得许多宝贵的哲学智慧和人生道理。
首先,老子的思想主要关于“道”的思想。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无形的、无名的,是万物之母。
他将“道”比喻为河流,认为“道”浩荡无边,如同大河一样流淌不息。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顺应“道”的自然规律,不要抗拒、不要强求,应该顺其自然,放弃私欲,保持内心的平和。
他强调了谦逊、自然、无为的思想,认为要“无为而无不为”,这是老子关于“道”的思想的精髓。
其次,老子的思想还涉及到了关于“德”的思想。
他认为,“德”包含了正直、谦虚、宽容、无私、顺应“道”等品质,是一个人应该追求的道德境界。
老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修养自己,能够顺应“道”的规律,就可以达到内心的平和,不受外物所扰,体现了老子关于“德”的思想。
此外,老子的思想还包括了对政治的思考。
他认为,政治应该是“无为而治”,政府应该少为,民众才会多益。
他主张“无为而治”,即政府应该少加干预,让民众自由发展,就能够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后,老子的思想还解答了人生的境界。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无为而无不为”,不要被功利、权势所困扰,要顺应“道”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平和和自在。
他认为,“知足者常乐”,这是老子关于人生的境界的思想。
总之,《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是道家哲学的代表作品,具有重要的哲学观点和思想内涵。
通过对《老子》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宝贵的哲学智慧和人生道理,对于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修养我们的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老子的思想主张 主要思想是什么
老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思想是什么
老子思想核心是朴实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老子主见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的思想主见是什么
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
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老子的思想体系可以说是以形而上的道为根本依据,以“道法自然”为宗旨,以自然无为为纲纪,以依道修身为中介,以治国安民、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生抱负为归宿的理论大厦。
关于社会人生和谐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以及关于自然无为和依道治国的思想,是老子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老子关于“和”的思想与实现和谐的途径
一般认为老子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与道合一或“同于道”,然而道是最高的和谐体,因而归根结底老子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是“和”或和谐。
“和”或“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和价值取向。
我们看到,先秦其他各家的学说均以社会政治生活为论述的中心,其中的和谐思
想局限于构建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抱负化关系,
而老子及道家的和谐思想则在论域上作了进一步拓展,在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和谐之外,又多论及个人的身心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国际关系的和谐,从而构成了社会和谐理论的完整系统。
一般认为老子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与道合一或“同于道”,然而道是最高的和谐体,因而归根结底老子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是“和”或和谐。
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老子哲学是和谐哲学。
《老子》一书的主要思想
多称不谷。” • 后来孟子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 • 魏征也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论。 • 反对严刑峻法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74章)
• 5、静观玄览的修养之道 • 五色令人目盲(贪图美色令人看不清丑
也指宇宙的本源等。
• 2、自然无为的人生观 • 一是自然:“人法地(人取法于地),地法天
(地取法于天),天法道(天取法于道),道法 自然(道的法则是自然形成的)。 ”人类应该遵 循自然规律 (《 25章》)。 • “知常曰明”(第16章) “常”:自然规律。 • 二是无为:“不为而成”(不为自身欲望左右而 成事)。 (《 47章》)。 • “为者败之, (为所欲为者必败),执者失之, (执迷不悟者必失)。是以圣人(因此圣明之 人),无为故无败, (不去为所欲为所以不会失 败),无执故无失” (不会执迷不悟所以无失方 向)。 (《 64章》)。
• 所以,其结论就是:“反者(循环往返),道之 动(是道的运动)。 ” (《 40章》)。
• 矛盾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动力
• 4.《老子》的治国观 • 无为而治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 • “无为而无不为”(第37章) • “为无为,则无不治。”(第3章) • 人民是天下的根本 •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
• 3、“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 2章》)。
• “大直若屈(正直的东西似有弯曲),大巧若 拙(灵巧的东西好似笨拙),大辩若讷(卓越 的辩才好似木讷)。” (《 45章》)。
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及观点(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及思路脉络简要梳理)
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及观点(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及思路脉络简要梳理)《道德经》是一部怎样的书?个人愚见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系统的、全面的、能够开启心性、启迪智慧、激发人们创造性的智慧宝典;同时也是一部“诠释”中国人灵魂底色的书。
太史公司马谈(司马迁之父)曾对黄老道家思想进行过一次深刻总结。
他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
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当我读到这个评价之后当场震惊了,这个深刻的总结无疑是在给我们传递一个信息《道德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正是因为这个评价促使我下定决心对老子《道德经》一书要一探究竟。
那么这部书究竟说了些什么?我们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其实就是“道”和“德”这两方面的内容。
什么是“道”?“道”就是“首”“之”,“首”就是脑袋,代指心思、思想,“之”就是往、到达的意思,字面也就是可以理解成胸有成竹心思先到的意思,也就是一个人思想高度与客观真实的契合度;多指客观规律、因果规律、真理真相、真知灼见在头脑中如实的反映;比如真理、规律、窍门、行之有效的策略、方式方法等。
《道德经》文中的道多指规律、也可以理解为老子对客观世界的认知高度的一个呈现,现实生活我们有很多时候可以将“道”理解为因认知不同而导致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什么是“德”?“德”就是“彳”“十”“目”“一”“心”,也就是在目标的道路上一心一意地付出实际行动并且有所收获的意思,这就是“德”;既指志向、心意又包含人的项能力方面能够获得、达到其中一种目的的意思;多指按规律做事,品行方面操守比较好、特指好的品行,心意、志向,得到,施与他人恩惠、好处,因奉献自己而收获的美誉。
“道德经”这三个字我个人认为从其中一种程度上说可以将其理解为知道并做到的策略和法门,也可以理解成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也可以看成是其中一种程度的得到,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调侃《道德经》其实应该叫《得到经》的原因所在。
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的哲学思想1、《老子》一书: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农民小私有者愿望。
2、“治人事天莫若啬”——符合“根深、蒂固、长生久视之道”3、史官出生的老子,具有当时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他看透了奴隶主阶级统治集团的腐朽内幕,又承认道奴隶制给农民小私有者带来的灾难,因此,他反对奴隶制的礼乐文化、典章制度,也攻击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上帝、鬼神宗教迷信思想。
4、老子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产生,是当时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经验的总结。
5、春秋末期在哲学上主要围绕“天”是否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的问题展开。
6、老子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的重要贡献在于打击了宗教迷信,促进了科学,动摇了奴隶制度的哲学思想基础,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制的成长。
7、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天道无为。
8、“道”比上帝更根本——“象帝之先”,“道”对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取消了造物主上帝的地位。
9、“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因此“道”是“不可为”的;“道”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的构成世界万物,所以它又是“无为”的。
“无为”以“无不为”做条件。
“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10、“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之所以重要,“德”之所以珍贵,就在于它让万物自己生长、发展,而不发号施令。
11、老子反对天道有为的神秘主义思想提出“天道自然无为”这一唯物主义原则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1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没有意志,无所谓仁与不仁,它让万物自身自灭。
13、“无为”是最高准则,人要像天道学习,也不能有为。
14、庄子只讲自然无为,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15、战国末期的荀子,吸取了老子的天道自然的合理部分,在承认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主张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
————“制天命而用之”16、“道”——人走的路(四通八达)——“方法”“途径”——规律性、普遍性17、老子将“天道”概括为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最普遍的原则。
老子对知识的看法
老子对知识的看法
在世界上,人们对知识的追求从未停止。
无论是古代的哲学家还是现
代的学者,都在不断地探索着知识的奥秘。
而在这些追求者中,老子
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
他的思想独具匠心,对知识的看法也非常独特。
对于老子来说,知识不是一种可以被轻易获取的东西。
他认为,知识
是一种深度的体验,需要通过自身的领悟和领悟他人的经验来获取。
正如他在《道德经》中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也就是说,只有真正喜欢和享受知识的人,才能真正的领悟它的
精髓。
在老子看来,知识是一种极其珍贵的财富,但它并不是万能的。
他反
对那些只追求知识而不注重实际行动的人。
他认为,知识只有在实践
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的创造
出新的价值。
另外,老子还强调了知识的相对性。
他认为,知识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只有在一定的背景和条件下才有意义。
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人们对
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会不同。
因此,老子强调了对知识的审慎和谦虚,认为我们应该在不断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认识和
观念。
老子的知识观点非常深刻和独特。
他认为,知识需要通过自身的领悟
和实践来获取,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的发挥其价值。
同时,他也强调了知识的相对性和审慎,认为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思考,更新自己的认识和观念。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仍然具
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八年级上册语文老子二章知识点的内容总结 老子八章文言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上册语文老子二章知识点的内容总结老子二章知识点整理一、老子二章概述老子的《道德经》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作品之一。
其中的第二章是老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解老子思想的关键。
本文将对老子二章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总结。
二、老子二章的核心思想1.道的本质:老子在第二章中指出,道是宇宙万物之母,是无所不在、无处不在的存在。
道是永恒的、无形的,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老子将道比作无名之名、无形之象,认为只有通过无名无形的道,才能真正达到事物的本质。
2.虚无的重要性:老子提倡返璞归真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追求虚无、无为而治。
他认为追求虚无,不为外物所干扰,是达到真正自由、和谐的途径。
只有放下功利心、不执着于名利,才能真正追求到心灵的自由。
3.无为而治的智慧: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他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不以权谋私,不以虚名取胜。
他认为,无为而治的智慧是最高的智慧,它超越了常规的权谋手段。
只有通过无为而治,才能真正达到心灵的平静。
三、老子二章的文言知识点1.文言的特点:《道德经》使用了古代汉语文言,具有一定的古韵和庄严感。
文言的特点是使用古代独特的词汇和句法结构,表达含义深远、言简意赅的思想。
阅读文言文需要一定的语境和文化背景知识,以理解其中的深意。
2.辞章的运用:老子的《道德经》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反问等,来增强作品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阅读文言文时需注意辞章的运用,以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3.词句的解读:文言文的词句通常具有多重含义,需要通过具体语境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知识来解读。
例如,“道可道非常道”中的“道”有“道德”、“手段”等不同的含义,通过对文言词句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子的思想。
四、老子二章知识点的重要性老子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乃至整个世界具有重要影响。
老子强调个体内在能量的发展和正确的行为准则,提出了追求真实、返璞归真、无为而治的理念,对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高二老子四章文言文知识点
高二老子四章文言文知识点老子的著作《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中的四章是其核心部分。
这四章内容深奥且充满智慧,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高二学生在学习老子四章文言文时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第一章玄德篇第一章的主题是“道”的含义和性质。
老子通过对“道”进行描绘和解释,表达了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
学生需要了解以下几个知识点:一、道的概念:道是一种超越性的东西,是整个宇宙的根源和原则,包含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变化性。
二、道的特征:老子认为道是无形无象、无边无际、无名无物的,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和本质。
三、无为而治:老子强调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返观内省,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达到真正的安宁和和谐。
第二章德经篇第二章的主题是“德”的含义和作用。
老子通过对“德”进行探讨,强调了个体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学生需要了解以下知识点:一、德的本质:德是道德和美德的统称,是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二、无名之德:老子认为真正的德行无名无形,谦逊内敛,是通过言行和行为积累而成的。
三、养德修身:老子主张个体通过修身养德来达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第三章无望篇第三章的主题是“无”的含义和意义。
老子通过对“无”进行描绘和诠释,强调了个体返璞归真和追求内心平静的重要性。
学生需要了解以下知识点:一、无的真谛:老子认为真正的无是一种状态,是无求无欲、无私无我、超越名利和欲望的境界。
二、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指出无为并不等于不作为,而是指个体与自然互动,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三、玄德之门:老子强调通过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个体可以打开通向无的境界的门。
第四章果报篇第四章的主题是“果报”的含义和关联。
老子通过对“果报”的阐述,强调了个体行为和世界规律的必然联系。
学生需要了解以下知识点:一、善恶果报:老子认为个体的善恶行为会有相应的果报,自身的修养和行为决定了个体在世界中所受的影响。
二、天地法则:老子认为宇宙和人类社会都受到天地法则的支配,个体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追求道德的高尚品质。
《老子》二章知识点总结
《老子》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一,道的本质。
《老子》第二章首先提出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观点,表达了一种相对的观念,即美丑、善恶、高下等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转化。
然后引入了“是非”观念,提出了“功成事遂,百姓皆谓之自然”的说法。
这表明道具有超越一切对立面之间的相对性,因此可以看出《老子》第二章对于道的本质有一种超越性和相对性。
第二,强调无为。
《老子》第二章提出了“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安;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官;其所以蹈邪邪者,非道也而丧之。
”的观点,以此来说明万物皆得其一以自然的规律,而主张无为而治。
此处的“无为”,并非是消极的无为不为,而是指因顺从自然规律而无需刻意行事。
这一观点突出了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人们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从而能够得到最好的效果。
这也可以看出《老子》第二章对于无为的强调。
第三,道的运行。
《老子》第二章提出了“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的观点,表明了道的运行和发展的一种脉络。
从而强调了道是最根本的东西,是万物发展的原动力。
这一观点表现出《老子》第二章对于道的运行和演化的认识。
第四,慎终如始。
《老子》第二章提出了“冲其无恒,焉能成其有?”的观点,表明了恒定是发展和实现的条件。
强调了恒定与发展之间的关联。
这一观点也可以表现出《老子》第二章对于发展和实现的认识。
第五,领悟道。
《老子》第二章提出了“道者,物之初,故古之王,不以货为天下主,其欲使民也使之有知識”的观点,强调了领悟道的重要性。
表明了道是人们追寻的目标,也是事物的始源。
这一观点也可以表现出《老子》第二章对于领悟道的认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老子》第二章涵盖了道的本质、无为、道的运行、慎终如始以及领悟道等重要知识点,具有很高的哲学思想内涵。
读者在阅读《老子》第二章时,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哲学思想,并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收获。
关于老子的教育思想总结
关于老子的教育思想总结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道家学派创立者之一,他的教育思想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追求,对于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老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尊重个体发展、崇尚自然、强调内在修养等核心内容,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对他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老子尊重个体发展。
在他看来,个体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不是一味地强调传授知识或灌输道德观念。
老子认为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个体实现自我的发展。
他强调“道”在个体内的根源和引导作用,认为通过与“道”的合一,个体能够发现并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和潜能。
其次,老子崇尚自然。
他主张人应该减少对自然的干预,顺应自然的规律和节奏。
在教育中,他主张根据学生的自然特点和兴趣,提供有益的环境和条件,而不是强迫其适应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
老子认为自然是万物的根本,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自然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此外,老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内在修养。
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个体的品德和内在修养,而不仅仅是追求外表的功利和成就。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通过内心的平静和自我控制来实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他倡导的“无为而无不为”并非消极的无为,而是在内在修养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达到最优的表现。
最后,老子的教育思想具有强调个体独立性和形成独立意识的倾向。
他反对追随权威和盲目从众,而主张个体应该独立思考和判断。
在教育中,他主张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权威教育和机械的灌输。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个体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让个体能够自觉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和方式。
综上所述,老子的教育思想以尊重个体发展、崇尚自然、强调内在修养和促进个体独立意识的形成为核心特征。
这些思想对于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有很大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能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特点,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以期实现教育的最高价值和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的主要思想老子的主要思想老子在对待旧制度的态度上,与孔子有所不同。
孔子站在继承与发杨殷周、尤其是西周文化的立场上,以继承西周文化为己任,并在旧文化中增添了新内容,使之适应新时达的要求。
例如在天道观上,一方面续宣扬西周以来的天命论,认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但是另一方面,他不再强调上帝的人格形象,而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认为天并不发号施令,四时百物则自然地运行生长。
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方面,孔子完全强调人为的作用,说:“为仁由己,而有人乎哉?”这就进一步限制了天的权利范围,强调了人的作用,消弱了人的绝对权威性。
再如在对待西周以来的由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上,孔子极力主张维护传统的礼乐制度,提出“立于礼”、“以礼让为国”等思想,同时又主张对礼乐要进行必要的改造,反对徒具形式的虚伪礼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这就是说,礼制是随着时代的不同,既要继承又要改变。
孔子为了挽救礼乐制度,特别提倡用“仁”的思想来充实“礼”的内容。
认为没有仁爱的思想,就谈不上礼乐。
他提倡“礼,与其奢也,宁俭”的思想,即认为礼节仪式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为好。
礼节仪式不在于繁多,而在于能否体现仁爱的思想。
在对待传统的礼义文明态度上,老子则与孔子不同。
老子对传统礼义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说:“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认为礼已是人民手中虚伪、欺诈的工具,成了祸首。
至于仁义,老子认为它只是在纯朴大道废弃之后产生的东西。
老子认为,只有“绝圣弃智”才能“民利百倍”,只有“绝仁弃义”才能“民复孝慈”。
但老子并没有完全抛弃传统文化,抛弃礼乐仁义的思想。
《老子》说:“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
战胜,以丧礼处之。
”可见,老子并不一概否定礼乐文化。
如老子主张“绝仁弃义”,同时又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这是要求去掉虚伪的仁义,而提倡真实的仁义。
老子说“吾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由此,老子激烈抨击礼教的虚伪性,但并没有完全否定传统礼义的作用,不过只是把礼义仁爱放到了他的“道德”思想之下,置列于次要的地位加以保留。
老子提出的以“道”“德”为核心的文化思想内容,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道论——宇宙本原论与宇宙生成论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从宇宙观的高度考察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第一位思想家。
中国上古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是上帝神学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犹如西方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一样。
在中国历史上,首先起来用新的宇宙观来代替上帝神学统治的是老子。
在天道观上,老子要比同时代的孔子和稍后的墨子进步很多。
孔子要求人民要“知天命”、“畏天命”,并没有能最后冲出西周以来传统天命论的束缚。
而战国前期的大思想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则仍然坚持天有意志能赏善罚恶的思想。
就墨子承认天有意志这点讲,他的思想落后孔子。
但墨子又不同意孔子的天命论而鼓吹“非命”,他对天命论进行了批评,认为天命论是古代暴君创制出来的,“非仁者之言”,并从感觉论出发,论证了“命”是见不到听不到的东西,是不可能有的。
可见,不论是孔子还是墨子以及他们的“天命”和“天志”论,都没有最后冲破传统天命思想的束缚。
老子他大胆地向传统天命论进行了挑战,否定了天志说和天命说,提出了天道自然说。
他把天地一样都当作自然的东西。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说天地没有仁爱的心,把万物当作刍狗一样看待。
天地都没有什么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
为进一步探求天地的起源和整个宇宙的本原问题,老子立足现实的宇宙万物的观察,由今而推至古,再从古以推演出今的思想方法,终于提出自己全新的宇宙观——即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原论和宇宙生成论。
在这一个新的宇宙起源说上,老子提出了两个重要思想:(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两段话是一个意思,但前者是从今推古德思维方法,后者是从古推今的思维方式。
古人要揭示宇宙起源的秘密,就必当先从现实的天地万物出发,然后推测到遥远的古代。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命题老子从现实存在的万物出发,认为宇宙有一个开端,一个起源,这个开端不能是有形有象的具体存在物“有”,只能是“有”的对立面无形无象的“无”。
这就是老子思维的终极点。
老子提出这个终极点后,反过来又从这个终极点推演出万物产生的途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设想“无”生“有”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和谐之气,才生养出各种万物。
这就是老子所描述的道生万物或“无”生“有”的整个过程。
对于“道”的形象和性质,老子作了如下界说:道是无形无象的。
“视之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
”夷、希、微三者都表示“道”是一种无形无象无任何行迹的东西。
道是无为无欲的。
“道法自然”,自然者无为也。
无为即指无有目的、无有意志、无有欲望、无有作为,所以说道“常无欲、常无欲”,是自然存在的东西。
道是柔弱的。
“弱也者,道之用”。
道的作用是柔弱的,然而正由于它的柔弱所以才能战胜刚强。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水的性质与道的性质有相类似的地方。
道是虚静的。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是虚空的,永远不会充满。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道是静止的,万物是运动的,万物都在生长壮大,但最后都要复归本原的道,复归到虚空静止的状态。
道是无名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任何一种名都有自己特指的对象,都有一定的限制。
而道是无限的,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就不能用有限的名来称谓,所以只能是无名的。
如果道也有限制,有一定的规定性,那就不能成为宇宙万物的本原。
“道”原指道路,可引申为法则、原理、规律等。
这里老子为什么要把宇宙的本原称为“道”呢?在《老子》一书中,老子把“道”更高度地抽象化,使之脱离具体事物的“道”,把“道”看作存在于万物之先的宇宙万物总则。
这样老子也就把“道”分成了两类:一是指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道,属于一定事物的法则,称作“非常道”,即不是永恒存在的道;一是指存在于万物之先的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总法则,这样的“道”是“常道”,是永恒不变的道。
非常道是离不开有形有象的具体事物,而常道是抽象的,脱离了有形有象的具体事物,因为是无形无象的。
这样常道其实也就脱离了万物一种绝对的“理”(即法则)的存在。
那么老子的“道”究竟是“理”还是“物”的存在呢?当他在强调道是“常道”,是脱离万物而存在时,道成了一种纯理的存在,但纯理有无法生出万物,所以当他强调道能生出万物时,又把道看成一种物,一种混成之物。
就此来看,老子的哲学尚带有原始性与素朴性。
二、德论——物性论高亨先生说:“德者万类之本性也”。
也就是说,德论即无论性,是讨论万物本性的。
老子讲“德”,归结起来至少包含这样几种涵义:1、宇宙本原的“道”的德性,一般称为“玄德”。
2、体现了“道”的圣人之德性,亦称之为“玄德”。
这是由于他的德性与“道”的德性一致的缘故。
3、天地万物的德性,一般称之为德,如天之德、地之德、人之德等等。
但这些具体事物的德性,老子也把它们称之为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等等。
在这里,天道和天德、人道和人德都是同一层次的概念。
德不仅有“玄德”与一般德性的差别,还有厚薄之分,上下不同,有德与无德的差异等等。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这是说,上德的人不表白自己有德,所以他实有德;下德的人总好表白自己没有失德,所以他实无德。
玄德与一般天地万物的德,其内容又是不一样的。
天地万物各有各的德性,而玄德是道的或体现了道的圣人的德性则是同一的。
至于玄德的内容,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是指“道”的德性,是无为顺其自然的。
“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此两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就是说,用智慧来治理国家,这是国家的灾难,不用智慧来治理国家,这是国家的福德。
常知治国的法则,就叫“玄德”。
这里的玄德是指圣人的德性,圣人的德性就是实行无为而治,无为而治也就是顺应自然,所以圣人的德性也体现了道的德性。
天地万物的德性,则与宇宙的本原——道的德性是有区别的。
天地万物各有各的德性,然而虽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德性,但来源是共同的,即都是获得了宇宙的本原——道的结果。
“德者,得也”。
就是得“道”而形成自己的本性。
违背了道,就会失去道,使自己缺失了德性。
以此可以说,道是万物的德性。
三、主静论——以静制动的动静论老子认为,宇宙的本原——“道”的存在状态是静止的,道所产生的万物存在状态是运动的。
道虽生养万物,却不宰制万物,随顺万物自然生长,所以道无需有所作为,永远保持着自己虚静的状态。
这就是“道”微妙的德性。
万物则与道相反,时刻处在运动中。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也,又况与人乎?”万物处于千变万化之中,不可能永恒,所以万物是变动不息的。
但万物的运动始终都有一个归宿的地方,“夫物芸芸同,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
这就是说,万物众多而且生长茂盛,但各自都要复归到它的最后归宿,复归到静止的状态。
复归到静止状态,就是复归到了性命之所在,也就回到了自然的状态。
这里静是根本,是永恒的;动则是非根本,不是永恒的。
这就是老子的主静说。
老子还讨论了动与静的关系,认为动本身不能制止动,只能静才能制止动。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静胜热,清静可以天下正”。
用以说明,静能战胜急躁,静能战胜炎热,清静无为而治可以成为统治天下的君长。
老子在动静关系上是主张以静制动的。
在政治上他提出了君主无为的统治理论。
四、无为论——圣王论无为思想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无为是宇宙的本原——“道”的根本法则,是道的德性的主要内容。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自然”是指“无为”而言。
所谓“无为”就是无目的、无意识、无作为、无欲望的,说“道”是无为顺应自然的。
也因为道的无为,所以万物能自然生长,所以道也是无为而无不为的。
道的德性是无为的,人间具有最高德性的圣人是体现了道的德性的,因此圣人也应当是无为的。
老子所讲的圣人,是他理想中人间最高统治者。
所以老子讲圣人无为而治就是讲君王的统治思想,后人常把老子的无为思想看作是“君人南面之术”是有道理的。
“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教之言”、“上德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认为只有统治者自己实行清净无为而治,不扰乱下民,老百姓才能自己安定,归于素朴纯真,从而达到社会的治理,即达到所谓“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