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六年级上册书学教案第1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第2课时学习精品
苏教版6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6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他们可能还不是很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教学法: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相关的图片和实例,制作好PPT。
2.学生准备:提前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如牙膏盒、魔方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你们见过哪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有什么特征?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如:请你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观察它们的特征;请你们尝试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此单元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空间几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但是,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让学生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4.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呈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例子,让学生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反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材内容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性质、面积计算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性质和面积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运用和灵活掌握。
2.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剪刀、彩纸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纸、剪刀、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物体,如桌子、黑板、窗户等,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 知识讲解:(1)讲解长方形的定义:长方形是一种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讲解正方形的定义: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4)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面积=长×宽(或边长×边长)。
3. 例题讲解:例题1:计算一张长方形纸的面积,长为10厘米,宽为5厘米。
解:面积=10厘米×5厘米=50平方厘米。
例题2:计算一个正方形玻璃的面积,边长为8厘米。
解:面积=8厘米×8厘米=64平方厘米。
4. 随堂练习:(1)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长为8厘米,宽为4厘米的面积。
答:面积=8厘米×4厘米=32平方厘米。
(2)计算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6厘米的面积。
答:面积=6厘米×6厘米=36平方厘米。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设计一张桌布、计算一个广场的面积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性质、面积计算公式以及例题解题过程。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2)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此单元的内容安排,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运用这些特征解决实际问题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识别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运用这些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自主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合作交流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4.激励评价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鼓励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卡片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画笔等。
3.教学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课件,以便于引导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等,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1课时)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1课时)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为后续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没有系统地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如何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物体,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
3.采用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4.采用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用于直观演示。
2.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如牙膏盒、魔方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让学生从实际物体中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这些图形是什么形状?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引导学生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024年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1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教材第16~17页的内容。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正确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使学生通过拼摆活动,能够找出规律,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4.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会运用公式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课件。
课件出示上面的两个图形,请学生说出哪个体积大,大多少。
通过观察学生能说出左边长方体的体积大,但比右边正方体的体积大多少,学生不确定。
提问:要想知道长方体的体积比正方体的体积大多少,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必须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分别是多少)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1.观察操作,探索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并填写下表。
长/cm宽/cm高/cm小正方体的个数体积/cm3长方体①长方体②长方体③长方体④(1)分组实验操作,并记录。
(2)做完后,请各组汇报。
甲组:我们组用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了一个长方体,每排摆了4个,也就是长4cm,摆了3排,宽就是3cm,高是1cm,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2cm3。
乙组:我们组用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了一个长方体,它的长是4cm,宽是1cm,高也是1cm,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4cm3。
丙组:我们组摆的长方体的长是8cm,宽是3cm,高是1cm,共用了2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体积是24cm3。
……随着同学们的叙述,教师板书:长/cm宽/cm高/cm小正方体的个数体积/cm3431121241144831242422288321664322424…………………………(3)观察,思考,讨论。
①你们是怎样得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学生边操作边说明:用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一排,每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每排摆4个,那么长就是4厘米,照这样摆两排,每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宽就是2厘米,像这样摆3层,每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高就是3厘米。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2课时)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2课时)教案,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概念,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掌握这些知识。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立体图形也有和长方体、正方体类似的特征和计算方法?让学生在拓展环节中,进一步深化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六年级上册书学教案第1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第2课时
六年级上册书学教案第1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第2课时教材第7页的例5。
1.使学生能解决有关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饼干盒。
一个长方体的形状如右图。
它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和是多少平方分米?它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和是多少平方分米?它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和是多少平方分米?那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运算方法,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有什么用呢?在日常生活中,运算地砖面积,粉刷墙壁的面积等都需要用到这部分知识。
课件出示例5。
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玻璃鱼缸,长5分米,宽3分米,高3.5分米。
制作那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1.学生独立探究。
①读题,明白得题意。
②自主分析实际情形。
③依照题目的实际情形,运用长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运算。
2.引导学生汇报。
学生甲:分别求出前、后、左、右和下面的面积,再相加。
5×3.5×2+3.5×3×2+5×3=35+21+15=71(平方分米)学生乙:先求出6个面的总面积,再减去上面的面积。
(5×3.5+5×3+3.5×3)×2-5×3=(17.5+15+10.5)×2-15=43×2-15=86-15=71(平方分米)教师质疑:还有其他方法吗?3.总结。
今天解答的制作鱼缸所需材料的问题,实际是求什么?(求那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想一想,与上节课所学的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有什么不同?(今天那个例题尽管也是长方体,但它只有5个面,要求所需材料实际是求5个面的面积总和)在解决类似如此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要紧是想清晰所求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有几个面)4.拓展。
(1)教师出示饼干盒。
(2)提问:要求制作那个饼干盒需要多少硬纸板,需要明白哪几个条件? (需要明白那个饼干盒的长、宽、高)求需要多少硬纸板,这是求什么?(它的表面积)是几个面?(6个面)假如要求侧面一圈商标纸的面积,又是求几个面的面积?(4个面)说一说是哪4个面。
六年级上册书学教案第1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第1课时
六年级上册书学教案第1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第1课时教材第3页的例3和第6页的例4。
1.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2.使学生明白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初步学会运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正确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长方体纸盒,正方体纸盒,课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各是什么?(口答)标出长方体纸盒和正方体纸盒的6个面,并说出长方体上面、左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面积分别是多少。
1.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学生操作。
将标有上、下、左、右、前、后6个面的正方体沿棱剪开并展开。
(2)观看。
请学生观看展开图中的正方形与原先正方体的面之间的关系。
(3)小结。
通过观看,引导学生总结出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板书: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的表面积。
请学生指一指正方体的表面积。
(4)再次操作。
请学生将标有上、下、左、右、前、后6个面的长方体沿棱剪开并展开。
(5)摸索。
展开后的图形与原先长方体的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观看展开后的图形,你会想到什么?引导学生明确长方体中面积相等的面是相对的面。
长方体的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通过摸索,学生们会发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
小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是6个面的面积之和。
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着紧密的联系。
(6)反馈。
课件出示下面的图形。
依照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说出长方形各个面的长和宽。
长方体的表面积是由哪些面组成的?师生共同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
2.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运算方法。
课件出示例4。
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硬纸板多少平方厘米?(1)读题,分析题意。
(2)学生试着解答。
教师巡视,关心指导。
(3)倾听学生的解题思路。
求至少要用硬纸板多少平方厘米,确实是求长方体几个面面积的和?你预备如何样运算?第一要找出每个面的长和宽。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苏教版(最新整理)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2课时展开与折叠教学内容:课本第3页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第5-9题。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根据所给的长方形的特征判断它们能否组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立体观念。
教学重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课前准备:剪刀。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学生独立操作.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大小有什么联系?让学生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五、布置作业1、练习一第5、8、9题。
2、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六年级上册书学教案-第1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1课时(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书学教案第1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1课时(苏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将以第一人称叙述我的教学计划,这是针对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第1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第4课时,内容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苏教版)。
一、教学内容我打算从教材的第八章开始,深入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学生们将学习如何通过长、宽、高的乘积来计算体积,同时,我会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们理解体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概念,掌握计算体积的方法,并能够将体积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我会特别关注学生们对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运用,这将是本节课的重点。
同时,如何将体积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是教学的难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些实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以及计算器,以便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体积的概念,并运用计算器进行体积的计算。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会写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标注出重点词汇,以帮助学生们记忆和理解。
七、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道计算题,让学生们计算一个给定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并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体积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学生们对体积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拓展延伸,以提高学生们的数学素养。
这就是我对于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第1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第4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教学计划。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体积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从一个实践情景入手,例如展示一个实体的长方体物体,让学生们尝试计算它的体积。
这个实践情景引入的好处是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让他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体积的概念。
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体积的计算方法。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单元包括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但对它们的特征和应用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思考,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提高空间想象力。
此外,学生还需要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总结,培养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深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提高空间想象力。
学生能灵活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课件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文具等。
3.教室环境:座位排列成小组,方便小组合作学习。
(教案)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2课时(2)-六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
教案: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2课时(2)六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它们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4. 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直尺、量角器、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新课:(1)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2)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计算。
(3)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计算。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测量和计算,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4.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4. 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给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2. 提高题:解决实际问题,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3. 拓展题: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其他性质和应用。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2.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及时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六年级上册书学教案-第1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2课时(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书学教案第1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2课时(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涉及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第2课时内容。
教材中详细介绍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包括它们的特点、性质以及如何区分。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能够识别和区分它们,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这些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具、实物模型以及相关的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纸箱、魔方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分别属于哪种几何体。
2. 概念讲解:我利用多媒体教具,详细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它们的概念。
3. 例题讲解:我通过一些例题,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我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6. 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大家互相学习和交流。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设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的板书,以便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并理解。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画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并标注它们的特点。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课堂所学,画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准确标注它们的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学生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在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课后,我会针对这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和思考,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教育资料】六年级上册书学教案第1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第2课时学习精品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二)教材第18页的内容。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另外一种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公式。
3.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
1.正确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正确运用体积公式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课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2.分别计算出下面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
(1)a=7dm,b=5dm,h=3dm(2)a=5cm,b=5cm,h=2cm(3)a=15cm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板演。
(1)7×5×3=105(dm3)(2)5×5×2=50(cm3)(3)15×15×15=3375(cm3)1.观察上面习题中的三个算式,每道题前两个数相乘,得出的结果是这个物体的什么?(底面积)第三个因数是这个物体的什么?(是这个物体的高)教师板书:2.讨论。
通过这组题目的练习,你有什么发现?讨论后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除了用“长×宽×高”计算外,还可以直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
3.提问。
正方体的体积也可以这样计算吗?为什么?正方体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高”计算,因为“棱长×棱长”得出的是底面积,再乘高,就可以得出正方体的体积。
教师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1.先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底面积,再计算它们的体积。
2.一个长方体的底面积是18平方厘米,高是5厘米,求它的体积。
3.把一个棱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钢坯铸成一根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体钢材,这个长方体的高是多少厘米?有甲、乙、丙三种大小不同的正方体木块,其中甲的棱长是乙的棱长的,乙的棱长是丙的棱长的。
如果用甲、乙、丙三种木块拼成一个体积尽可能小的大正方体(每种至少用一块)。
那么最少需要这三种木块多少块?课堂作业新设计1. S=450cm2V=4500cm3S=100dm2V=1000dm32. 90立方厘米3. 4×4×4÷(4×2)=8(厘米)思维训练50块教材习题教材第18页练一练1. 20×16=320(m2)20×16×10=3200(m3)5×5=25(cm2)5×5×5=125(cm3)2. 15×6=90(立方厘米)3. 0.3×0.3=0.09(平方米)0.09×3=0.27(立方米)练习四1. 270cm31m3216dm32. 12.24立方米3. 512立方分米1382.4千克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二)7×5×—=105(dm3)5×5×—=50(cm3)15×15×15=3375(cm3)底面积高底面积高底面积高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1.学生已经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意义,初步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考点1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考点1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苏教版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一起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奥秘。
这是六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一个单元,考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主要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特性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将学习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正方体的棱长的概念,并探索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的特性,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能够准确地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并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们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已经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棱长计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从学生们熟悉的生活用品出发,比如书本、文具盒等,让学生们观察并思考它们是否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2. 新课导入:接着,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像,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
3. 知识讲解:我会用教具和模型进行讲解,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性,并通过例题解释它们的运用。
4.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理论知识后,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特性以及它们的关系图示。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同学们找一找身边的物品,判断它们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并说明理由。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并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同时,我还会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
2024年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1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教材第1~2页的内容。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橡皮泥,小刀,萝卜,小棒,长方体教具,课件。
1.课件出示下列图形。
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谁来说出它们各是什么图形?(学生一边说,图形下方一边显示出图形名称)教师指出:这些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课件放大长方形,并通过面的“移动”,变成一个长方体。
教师质疑:这还是一个平面图形吗?(不是)你们知道这种形状的图形叫什么吗?(长方体)教师讲述:长方体是立体图形中的一种,立体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2.举例。
教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你们能说出几个长方体的物体吗?(铅笔盒,电脑主机……)教师: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例子,请你们看看这个木块(出示一个不规则木块),它的形状是不是长方体呢?(不是)你们都认为这个木块不是长方体,并且都认为刚才举的例子是长方体,那么长方体应具有哪些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1.认识面、棱和顶点。
(1)教师操作。
教师示范切萝卜。
(竖直切下第一刀)观察切面,你们发现了什么?(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平的面)板书:面教师把萝卜的平面朝下,垂直切下第二刀。
通过观察,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摸一摸。
(我们发现了一条边)教师讲述:在数学上,两个面相交的线叫作棱。
板书:棱教师从侧面垂直切下第三刀。
再次观察,教师指名学生用手摸一摸,看看又有什么发现。
(我发现了一个小尖)这个小尖是怎样形成的?(这个小尖是由三条棱相交形成的)教师讲述:三条棱相交的点叫作顶点。
板书:顶点(2)学生操作。
学生运用橡皮泥和小刀进行实际操作,感知面、棱和顶点。
此环节也可与教师操作同步进行。
(提醒学生务必注意安全)2.根据实物,整体感知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1)请学生摸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盒子,说说感受。
六年级上册书学教案第1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2课时
六年级上册书学教案第1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2课时教材第2页的例2。
1.使先生掌握正方体的特征,明白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2.使先生看法正方体的棱长。
3.让先生树立空间观念,培育先生的入手操作才干。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了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模型。
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口答)1.看法正方体的特征。
教员出示一个正方体模型。
提问:这是不是一个长方体?(不是,它是正方体)小组讨论它不是长方体的依据。
先生甲: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而这个物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先生乙:长方体的6个面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反,而这个物体6个面都相反。
先生丙:长方体的12条棱中,每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但这个物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
教员:听了他们三位同窗的意见后,你们还有其他补充吗?先生丁:我觉得这个物体也可以说是长方体,由于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12条棱都相等,也可以看作三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都相反,也包括了相对的面相反。
教员及时评价:你们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说得都很有道理,我赞同你们的想法,而且先生丁也说得很有道理,这个物体具有了长方体的一切特征,可以把它看作一个长方体,除此之外,它还具有了自己的特征。
教员引导先生观察,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三条棱长度相等)教员讲述: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作正方体。
刚才几个同窗在判别这个物体时,区分从它的面、棱两方面停止了观察,如今请你们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顶点)请先生拿出自己的正方体学具,区分从它的面、棱和顶点去观察正方体的特征,并停止总结。
先生自己总结,全班交流,教员依据先生的总结板书:面:6个都是正方形,6个面完全相反。
棱:12条长度都相等。
顶点:8个。
2.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经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看法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请判别这两个物体是什么外形。
(1)判别。
出示一个长方体。
先生:这是长方体,由于它具有了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六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六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教学目标•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教学难点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黑板、粉笔、橡皮、彩笔等教学工具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让学生看一些物品,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物品的特征和分类方式。
然后通过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这些物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边、顶点、面的数目等特征。
2. 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放在黑板上,介绍每个模型的特征和性质。
通过模型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大小、相对位置等特征。
3. 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应用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容器的设计、面积体积的计算等。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际问题供学生解决,通过思考和探索,让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应用有更深入的理解。
4. 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包括形状、边、顶点、面的数目等等,并能够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所学过的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理解。
教学评价1.课堂练习2.课后作业3.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4.教师观察和笔记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能够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但是,还需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用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锻炼问题解决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年级上册书学教案-第1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1课时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书学教案第1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1课时苏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目标、难点与重点的重要性,因此在教案设计中,我注重对这些方面的详细规划。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教学过程的安排、板书设计以及作业设计也都是我教学中的关键环节。
下面,我就以六年级上册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第1单元第1课时为例,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材中详细介绍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例如它们的面对称性、边的相等性等。
学生还将学习如何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确定一个几何体的类型。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观察、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 知识点讲解:我利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结构图,并详细讲解它们的对称性、边的相等性等特征。
3. 例题讲解:我出示一些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例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确定几何体的类型。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设计了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结构图,并在旁边列出它们的特征,以便学生随时查阅。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并说明理由。
答案:第一个图形是长方体,第二个图形是正方体。
原因是第一个图形的对边不相等,而第二个图形的对边相等。
2. 题目:请用尺子和量角器测量下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填写表格。
答案:根据测量结果,填写表格如下:长方体:长×宽=10cm×8cm,高×宽=5cm×8cm,长×高=10cm×5cm;正方体:边长=5c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有关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教材第7页的例5。
1.使学生能解决有关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饼干盒。
一个长方体的形状如右图。
它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和是多少平方分米?
它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和是多少平方分米?
它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和是多少平方分米?
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有什么用呢?在日常生活中,计算地砖面积,粉刷墙壁的面积等都需要用到这部分知识。
课件出示例5。
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玻璃鱼缸,长5分米,宽3分米,高3.5分米。
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1.学生独立探究。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自主分析实际情况。
③根据题目的实际情况,运用长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汇报。
学生甲:分别求出前、后、左、右和下面的面积,再相加。
5×3.5×2+3.5×3×2+5×3
=35+21+15
=71(平方分米)
学生乙:先求出6个面的总面积,再减去上面的面积。
(5×3.5+5×3+3.5×3)×2-5×3
=(17.5+15+10.5)×2-15
=43×2-15
=86-15
=71(平方分米)
教师质疑:还有其他方法吗?
3.总结。
今天解答的制作鱼缸所需材料的问题,实际是求什么?(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想一想,与上节课所学的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有什么不同?(今天这个例题虽然也是长方体,但它只有5个面,要求所需材料实际是求5个面的面积总和)在解决类似这样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主要是想清楚所求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有几个面)
4.拓展。
(1)教师出示饼干盒。
(2)提问:要求制作这个饼干盒需要多少硬纸板,需要知道哪几个条件?(需要知道这个饼干盒的长、宽、高)求需要多少硬纸板,这是求什么?(它的表面积)是几个面?(6个面)如果要求侧面一圈商标纸的面积,又是求几个面的面积?(4个面)说一说是哪4个面。
1.一个无盖的正方体铁皮水箱的棱长是0.5米,做20个这样的水箱,需要铁皮多少平方米?
2.富丽园小区要给游泳池更换瓷砖,已知游泳池长25米,宽18米,深1.8米。
至少要准备多少平方米的瓷砖?
3.学校要给18间教室的电视机安装电视机框,已知电视机长35厘米,高30厘米,厚25厘米。
至少要准备多少平方米的材料?
4.张强要做两个台灯罩(如下图),分别用多少平方厘米的塑料板?
左图是一个正方体,请在它的8个顶点中选出4个,使它们中的
任何3点构成的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0.5×0.5×5×20=25(平方米)
2. 25×18+(25×1.8+18×1.8)×2=604.8(平方米)
3. ×18=77400(平方厘米)=7.74(平方米)
4. (30×18+15×30)×2+18×15=2250(cm2)
(20×15+10×15)×2+20×10=1100(cm2)
思维训练
任意相邻的三点所构成的三角形都不是等边三角形,如三角形ABD、三角形DEH、三角形BCF等。
而同一面内任意不相邻的两点间的距离都相等,如AF=BE、BG=CF、CH=DG、AH=DE 等。
并且AF=BG=CH=AH。
因此,选出的4个点应两两不相邻。
它们是A、C、F、H或B、D、E、G。
教材习题
教材第7页练一练
14×10+8×14×2+10×8×2=524(cm2)10×10×5=500(cm2)
练习二
1. (1)4312(2)428(3)326(4)52
2. (1)5×5+5×
3.5+5×3.5=60(dm2)(2)60×2=120(dm2)
3. (25×20+25×15+20×15)×2=2350(平方厘米)
4. 20×20×6=2400(平方厘米)
5. 正方体864长方体1152长方体1032
6. (17+11)×2×22=1232(平方厘米)
7. 31×27×2+2.5×27×2+31×2.5=1886.5(平方厘米)
8. 木板:25×35×2+40×25×2=3750(平方厘米)
纱网:40×35×2=2800(平方厘米)
9. 8.5×6+8.5×4.2×2+6×4.2×2-35.8=137(平方米)
10. 内盒:长×宽+长×高×2+宽×高×2外盒:(宽+高)×长×2
思考题
(1)前面:上面:右面:
(2)40平方厘米(3)54平方厘米
解决有关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5×3.5×2+3.5×3×2+5×3
=35+21+15
=71(平方分米)
(5×3.5+5×3+3.5×3)×2-5×3
=(17.5+15+10.5)×2-15
=43×2-15
=86-15
=71(平方分米)
1.学生掌握了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并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有了初步认识。
2.部分学生计算不过关,重复计算出某(几)个面的面积,弄不懂每个面面积的求法。
3.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时,个别同学不知道该求几个面的面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或正方体)物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可能会忽略有些不应计算的面,教学中应特别提示学生注意这一点。
1.猜测导入,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征。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组织回顾,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同时以猜测哪个纸盒用的硬纸板多一些引出表面积计算的需求,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自然过渡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探究活动中。
2.引导学生注重对比。
对比例4和例5,可以让学生发现不同情况下求的面的个数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