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1单元 第4课《蜀相》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蜀相》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人教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蜀相》教学目标1、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2、明确杜甫诗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3、通过朗读和想象,进一步激发对作者忧国忧民崇高精神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寻〞“自〞“空〞在诗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明确杜甫诗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当爱国诗人屈原报国无门在绝望和忧愤中发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惆怅;戎马一生的文天祥在壮志未酬之时也独自吟唱了“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悲寂,那么,一生不得志的杜甫在独处时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蜀相》。
二、课前检测三、熟读成诵1.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它。
谁能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感伤、叹惋。
〔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请一个学生朗诵,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读录音,再集体朗读全诗。
学法指导: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2.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
《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
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 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
〔2〕、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3〕、诵读指导: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四、整体感知诗的首联、颈联、颔联,尾联各写了什么内容?首联:以问路时的问答形式,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蜀相》教案
语文高二人教新课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蜀相》一、教材分析《蜀相》是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一篇自主赏析。
本单元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蕴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而自主赏析,讲究“自主”二字,意即在赏析时,允许学生有多元性、开放性的解读,真正做到审美的个性化。
不追求唯一的答案,而应力求多些不同的理解。
但由于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将本首诗歌调整为赏析示例。
希望借对本首诗歌的学习,教给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赏析方法,使学生学会用这样的赏析策略来赏析本单元其他自主赏析篇目。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但受阅读面、阅历、语言表达等因素的制约,品析诗歌文本、体悟诗境情感的能力还不够,如何让学生在了解背景、品读文本中走入诗境、体悟情感,尤其在体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共鸣,方法指导尤为重要。
本节课运用我校导学案课堂教学三环节,结合学生自主发展小组开展教学活动。
旨在训练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体会“以意逆志”,对作品实现个性解读,并将自己的理解体悟诉诸笔端,学以致用。
三、学习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据要求,并结合教材地位、学情特点,确立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把握重点词语,体悟诗歌情感,鉴赏本诗的艺术手法;培养诵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诵读吟咏,品味语言,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人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学习古人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
四、学习重难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同时结合本诗中借景抒情抒情的方式,确立的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教案1
单元(章节)课题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诗歌赏析的一般方法,培养自主赏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赏析方法,熟悉基本内容和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在鉴赏古诗歌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读懂诗作,把握情感;
2、讲授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节课重难点
1、把握重点词语。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2、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
PPT、学案
教学过程
环节
任务·目标
2、运用“以意逆志”之法探究此诗主旨。
难点:理解词句,读懂每首诗内容,明了每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本节课题
《蜀相》
本节课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先小组讨论,然后抽人展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补充。
PPT映出
析“诗眼”
理解“自”“空”的效果
先测
五分钟完成《课堂检测》
自评(PPT映出答案)
布置作业
背诵本诗
实施方法
备注
课前预习
了解杜甫的生平,理想。
完成《导学》课前检测
导入激趣
导入激趣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教案
《蜀相》教案学情分析对于杜甫及其诗歌学生已经接触了很多,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赏析,层层深入地把握诵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
感受诗歌意境,把握主旨。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2 过程与方法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壮志未酬的苦闷。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把握重点词语,理解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方法1.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 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是多情的典范。
柳永的离情寄托在“杨柳岸,晓风残月”间;苏轼的悲情彰显在“遥想公瑾当年”上;元稹的幽情体现在“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中。
在文人墨客的眼中,景、人、物、事无一不承载着他们心中那份沉甸甸、滚烫的情感。
于是,外界的山川草木、历史的点点滴滴,皆可做壶,装载诗人心中的那杯酒、那份情。
那么,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又用了一把什么样的壶来装载他那颗心、那份情呢?一起欣赏《蜀相》。
黑板上展示相关文学常识部分,请一个学生填空。
①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诗圣”②杜甫作品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关注现实,反映民生,有“诗史”之称③李白诗风俊逸豪放,杜甫诗风沉郁顿挫④杜甫工于律诗,精于语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通过我们的梳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位坎坷的诗人;一位颠沛流离的诗人,一位关注民生的诗人,一位壮志难酬孤苦的诗人。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海南省儋州市第二中学王海丽【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诗人的生平经历,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鉴赏作品的主旨和情感。
2.反复诵读诗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清情与景的关系,深刻理解作品的深层意蕴。
3.认识作者怀才不遇的不幸,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重点与难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诵读、讨论、探究、点拨式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诗人杜甫的人生经历及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杜甫的一首非常有名的律诗《蜀相》。
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求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我们就尝试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蜀相》。
三、参照资料,了解诗人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请同学们用这样一个句式“一个()的杜甫,因为()”介绍作者。
你会在括号里填什么词或短语?为什么?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参考:一个壮志难酬的杜甫。
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有才华横溢的杜甫。
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
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
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
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四、初读感知,觅得诗心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韵味。
学生活动:学生朗读,揣摩感情基调——伤感、叹惋——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2.觅得诗心:如果要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学生活动:学生交流发言明确:寻,泪。
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高中语文14蜀相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蜀相课题名称蜀相三维目标1、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2、明确杜甫诗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3、通过朗读和想象,进一步激发对作者忧国忧民崇高精神的崇敬之情。
重点目标理解“寻”“自”“空”在诗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难点目标明确杜甫诗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导入示标同学们有看过《三国》(高希希导演的,林心如、陆毅、何润东、陈好)这部电视剧吗?(生回答)大家都知道,在《三国》里有个人尽皆知的神人,大家说是谁呢?(诸葛亮),对,这个诸葛亮可谓家喻户晓,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一些关于诸葛亮的俗语、成语或者歇后语啊?比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孔明六出祁山之前,为解决大后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兵出蛮夷,七擒七纵孟获)等等这些同学们都可以去了解一下,记住一些,说不定哪天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就一不小心用上了。
那同学们都知道诸葛亮是刘备的左右手,是蜀国的丞相,那么他在我们同学们的心中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同学们畅所欲言)大家都有自己的见解非常好,那么我们想不想知道诸葛亮在大诗人杜甫的心中是个怎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蜀相》,一起来体会一下“诗圣”心中的诸葛亮形象。
目标三导学做思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什么?导学:同学们有看过《三国》(高希希导演的,林心如、陆毅、何润东、陈好)这部电视剧吗?(生回答)大家都知道,在《三国》里有个人尽皆知的神人,大家说是谁呢?(诸葛亮),对,这个诸葛亮可谓家喻户晓,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一些关于诸葛亮的俗语、成语或者歇后语啊?比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孔明六出祁山之前,为解决大后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兵出蛮夷,七擒七纵孟获)等等这些同学们都可以去了解一下,记住一些,说不定哪天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就一不小心用上了。
语文公开课蜀相优秀教案
语文公开课蜀相优秀教案语文公开课蜀相优秀教案(通用6篇)《蜀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即自主赏析篇目。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蜀相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语文公开课蜀相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一提起诗,我们就会想到李白,想到杜甫,李白代表诗歌浪漫主义的高峰,杜甫代表着现实主义的高峰。
大家想想我们曾经学习过杜甫哪些诗篇?记得哪些诗句?(师生共同回顾)今天让我们走进杜甫,学习他的另一篇名作《蜀相》。
二、参读资料,了解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的政治黑暗、人民疾苦的广阔社会生活,其诗作被誉为“诗史”三、诵读感知,觅得诗心1、学生自读诗歌。
2、纠正字音。
3、教师范读。
4、集体再次齐读。
5、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悲凉、伤感。
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6、请我们班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读。
同学们推荐一位。
7、诗言志。
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学生归纳:“寻”字。
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寻”能表达这种感情。
“泪”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公开课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情感目标:能把握作者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知识目标:学会从炼字的角度把握诗歌的内容,品味语言。
三、能力目标:掌握诗歌鉴赏题的炼字题型答题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意蕴美。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点拨式教学1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师: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歌,其中有星光般璀璨,有一位诗人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人被称为“诗圣”,他是谁?生:杜甫。
师:今天我们来一起欣赏他的诗作《蜀相》。
一、初读,【整体感知,觅得诗心】师:诗歌赏析第一步,整体感知,觅得诗心,大家一起来读一遍《蜀相》,看看杜甫诗中写的是谁?诗歌属于哪种题材?全班齐读。
生:写的是诸葛亮。
师:你知道关于诸葛亮的哪些事情,或者哪些功绩?生:“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连营”……师: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位屡建奇功,鞠躬尽瘁的军师,为后人所仰望、所称颂。
师:这首诗歌属于哪种题材?生:怀古咏史诗。
(幻灯片展示怀古咏史诗:怀古咏史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师:很好,刚才大家读准了字音和节奏,但是读出感情和韵味了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张本义先生的吟唱,再次感受一下,诗的整个意境带给大家的感觉。
听读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哪个字表明诗人去做什么,哪个字直接能反映出诗人的心情?(学生基础薄弱,问题的设置很关键,细化、多引导才能回答出来)音频播放张本义先生的吟唱。
生:寻,泪。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蜀相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蜀相教学目标:1.理解“寻”“自”“空”在诗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明确杜甫诗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3.在理解体会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能背诵下来。
4.通过了解诸葛亮的生平事迹,理解杜甫对诸葛亮尽心报国、尽忠竭力品质的崇敬。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借用各方面的资料,有效地与学生的学习实际建立联系,从而体会诗人的创作心境。
2.注重对诗文中重点字的推敲,借对景色的描写的理解来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总体阅读《蜀相》,理解怀古伤今诗的特点怀古伤今特点:内容怀古(人、事、景)伤今(人、事、景)情三、诵读《蜀相》1.诵读第一二句,你觉得哪些字眼值得你品味?为什么?开头写郁郁葱葱的翠柏有哪些作用?(学会无疑处质疑,可以自成一说,言之有理即可)①两句一问一答,貌似平常,实则不然。
这里,诗人以近乎口语化的诗句点出了武侯祠堂的地理位置和古柏森森的自然环境。
②其间一个“寻”字妙笔天成,使得一问一答两相连属,恰如其分地道出了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堂的情不可耐的心绪,这一方面暗示出杜甫与诸葛亮虽不同世却思想相通,另一方面也替后面的赞颂、痛惜之辞预为伏笔,使得全诗和谐统一,首尾相衔。
③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④崇敬(精神不死)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自安史之乱以来就一直颠沛流离的诗人杜甫到了成都。
第二年春天,他满怀时事兴衰之感和对三国时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到“锦官城”(成都)西北郊拜谒了始建于晋代的武侯祠庙。
祠庙前那株相传为“孔明手植”的巨柏,历经沧桑,遒劲挺拔;绿树丛中的黄鹂百转千啼,自鸣得意。
诗人面对年久失修,颓圮破败的祠堂,追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精神和赫赫业绩,不由得触景生情,热泪满襟,于是写下了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七律《蜀相》。
2.三、四句抓住哪几个字去品读?①“映阶碧草”、“隔叶黄鹏”仿佛是两个特写镜头,一在渲染“春色”之怡目,一在强调“好音”之悦耳。
②诗人用了一个“自”字,一个“空”字,含蓄地表达了他对这些景物的与众不同的特殊感受——盎然春意固然是美好诱人的,可是,丞相祠庙却是如此寂寥冷清,悄然而无人迹,只有诗人形只影单而来,孤寂伤怀而返。
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 教案
《蜀相》教学设计【学情文本定位】《蜀相》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中的诗歌,是第一单元“诗歌之部”中自主赏析的第三首诗歌,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事“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我将本模块的教学定位为: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加强诵读涵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内容和主旨,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
引导学生丰富对作品的理解,积淀自己的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根据学生情况、文本特点、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侧重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从中体会诗歌的韵味。
2、分析景物意象,锤炼字句,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有才无命,壮志难酬)。
【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内容和主旨)。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学生主体对话交流合作探究【教学环节】学生课前预习,做导学案。
一、导入新课问:古人为什么要写诗?(写诗的动机是什么?)《毛诗大序》:“情动与中而形于言。
”《礼记》:“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叶嘉莹的“兴发感动说”简单来说,诗人写诗:物象和事象——诗人兴发感动——形之于言。
那么很多年前,杜甫在安史之乱的第五年,辞官入蜀,探访武侯祠。
他有哪些兴发感动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学生揣摩感情基调)。
(1)注意:字音“柏”bǎi “好”hǎo(2)诗歌的感情基调:伤感、叹惋请同学朗读,其他同学作点评(表达伤感的字眼:自、空、死、泪等)。
朗诵指导: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感伤。
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死”要读得沉痛,“泪满襟”要读出感伤的语气等。
高中语文 1.4蜀相教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1)、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补充:为什么这里不用“蜀相”,要用“丞相”呢?明确:亲切)
达标检测
反思总结
1.知识建构
2.能力提高
3.课堂体验
课后练习
译文:①蜀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②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③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辅佐两代君主忠心耿耿。④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明确:作者来到武侯祠悼念诸葛亮。
导做:
诗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都明白了,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品味一下作者的语言写作的艺术手法
导思:
那在研习诗文之前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前面刚学习过的诗歌鉴赏的方法。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诗歌鉴赏的一个基本方法,是什么呢?(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1、什么叫以意逆志?(请同学来回答)
明确: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2、什么叫知人论世(请同学来回答)
明确: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导做:
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介绍:(可课前布置预习,课上集中展示)
诗歌鉴赏的方法有很多,但可以浓缩成三个字,那就是什么?(读、品、悟)。那么在读这首诗之前呢,我们还是先按照老祖宗留下来的方法来先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即所谓的“知人论世”。那同学们都有去预习过,我就先请一位同学来跟大家说说杜甫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请同学回答)(幻灯片2)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Word版含答案
《蜀相》教学设计【教学目的】①了解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②进一步掌握诗歌鉴赏的要领;③初步掌握怀古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律诗中“起、承、转、合”四联的结构及其各自在创设意境上的作用。
掌握怀古诗借古喻今、借古讽今或借古人以自况的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诸葛亮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后又辅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血吐五丈原,病死于军中,诸葛孔明虽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毕竟未能实现一统天下之大业,这不能不叫后世之人扼腕叹息。
有一个旷世诗人,在卧龙先生去世五百年后,参谒了他的纪念祠堂,感慨之余,写下了一首传世的诗作。
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欣赏唐代大诗人杜甫所写的《蜀相》。
二、作者生平提示:杜甫,字子美,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
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
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
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
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
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
760年暮,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
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
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
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蜀相》教案
人教版选修《蜀相》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的其人其事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熟悉诗歌鉴赏的步骤和重点。
2、过程与方法: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把握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壮志未酬的苦闷。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把握重点词语,理解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朗诵法、讲解和讨论相结合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
我们感受过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风格,其中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所塑造的华丽神奇的景象给我留下了深刻得印象,接下来我将要认识的是一位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通过他的作品,去解读他的思想。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的一首《蜀相》。
二、知人论诗知世论诗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
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
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
作于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坎坷,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内心的苦闷和焦虑只能借瞻仰武侯祠来聊以自慰。
三、课文朗诵(1)、学生试读、正音(2)把握基调,正确朗读①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
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②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第4课《蜀相》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4课《蜀相》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4课《蜀相》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4课《蜀相》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全部内容。
《蜀相》学生问题课前:1、作者对诸葛亮怀有些情感?2、三顾频烦天下计,是歌颂刘备还是诸葛亮?3、本诗包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4、为什么各家对于杜甫这样的名家的诗歌风格会有那么多不同解读?课后:1、沉郁顿挫是杜甫的独特风格吗?陆游的诉衷情似乎也可以说是沉郁顿挫?2、首联的设问句在表达上起到什么作用?3、怎么判断是乐景哀情还是乐景乐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重难点: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教学方法:比较法与朗读法预习作业:1、阅读节选论文,概括三个版本中“沉郁顿挫”的相通处。
(文章见学案)2、翻译《蜀相》原诗教学过程:一、何为“沉郁顿挫"?杜甫很忙。
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他老人家的诗歌——《蜀相》(已经学过《登楼》),关于杜甫诗歌的风格,学界有一个共识,叫做“沉郁顿挫”,那究竟什么是沉郁顿挫的内涵呢?各人又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在预习作业里面,我列举了一些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其中有对于所谓“沉郁顿挫”的内涵阐释,我的要求是比较各自版本的定义,找出共同的部分。
预设:情感饱满、深沉、苍凉、悲慨。
音韵屈折过渡语:今天,我们就通过《蜀相》这首诗歌,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
我们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学习,第一,通过比较阅读,分析原诗和改诗在意思上和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蜀相》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赏析指导
了解背景:介绍杜甫的生平和 诗歌风格
解读文本:分析《蜀相》的意 境和表达技巧
赏析重点:探讨诗歌中的情感 和思想内涵
赏析难点:解析诗歌中的典故 和象征意义
背诵诗歌 默写诗歌 解读诗歌 写作练习
课堂练习
背诵《蜀相》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作业
预习下一篇诗歌散文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创 作背景
讲授法:教师讲授《蜀相》的背景、 作者介绍、诗歌赏析等内容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 展示诗歌相关图片、音频、视频等 资料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对诗 歌的理解和感受
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 方式,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朗读与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调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增强课堂互动性
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深入理 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感受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 意象和情感
掌握诗歌中的表现 手法和修辞技巧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 哲理和思想内涵
汇报人:
目录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了解古代诗歌散文的鉴赏方 法
积累字词,掌握诗歌含义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 和兴趣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相》学生问题课前:1、作者对诸葛亮怀有些情感?2、三顾频烦天下计,是歌颂刘备还是诸葛亮?3、本诗包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4、为什么各家对于杜甫这样的名家的诗歌风格会有那么多不同解读?课后:1、沉郁顿挫是杜甫的独特风格吗?陆游的诉衷情似乎也可以说是沉郁顿挫?2、首联的设问句在表达上起到什么作用?3、怎么判断是乐景哀情还是乐景乐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重难点: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教学方法:比较法与朗读法预习作业:1、阅读节选论文,概括三个版本中“沉郁顿挫”的相通处。
(文章见学案)2、翻译《蜀相》原诗教学过程:一、何为“沉郁顿挫”?杜甫很忙。
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他老人家的诗歌——《蜀相》(已经学过《登楼》),关于杜甫诗歌的风格,学界有一个共识,叫做“沉郁顿挫”,那究竟什么是沉郁顿挫的内涵呢?各人又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在预习作业里面,我列举了一些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其中有对于所谓“沉郁顿挫”的内涵阐释,我的要求是比较各自版本的定义,找出共同的部分。
预设:情感饱满、深沉、苍凉、悲慨。
音韵屈折过渡语:今天,我们就通过《蜀相》这首诗歌,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
我们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学习,第一,通过比较阅读,分析原诗和改诗在意思上和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第二,通过朗读,把你所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主问题:通过比较和朗读,感受沉郁顿挫的诗风)二、比较阅读,感知沉郁顿挫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今安在①,锦官城外树青青。
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三顾即定②天下计,两朝开济赤子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后人泪满襟。
【注释】①【安在】在哪里?宾语前置。
安,哪里。
②【三顾即定】指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
比较点一:“今安在”和“何处寻”问:“今安在”和“何处寻”分别是什么意思?答:“在哪里?”,“在哪里能找到?”问:在意思的表达上各有何侧重?答:“在哪里”强调的是“安”(宾语前置句,强调宾语),哪里。
“何处寻”强调的是“寻”,找得到。
问:传递出的情感有什么区别?答:“何处寻”显得对寻找丞相祠堂更加急切。
问:对于诸葛亮祠堂的迫切寻找,映射出诗人对于诸葛亮怀有怎样的情感?答:强烈的敬仰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突出一个“寻”字,进而表现出作者敬仰和急切的情感,并通过朗读,强调重音。
比较点二:“树青青”和“柏森森”问:“树青青”和“柏森森”分别是什么意思?答:“树木青翠”,“柏树茂密”。
问:“柏树”和“一般的树木”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区别吗?答:“柏树”被人们赋予一种坚贞不屈的品格。
问:用在此处,哪个更好?好在哪里?答:对于塑造诸葛亮的形象有所帮助。
问:什么形象?答:凭借一己之力独撑蜀国的坚毅形象。
(学生对于柏树的了解应该有论语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问:“青青”和“森森”分别强调的是什么?答:“青青”强调的是“颜色青翠”,“森森”强调的是“树木茂密”。
问:在表达情感上,两者有何区别?哪个更好?(可以附图片比较)答:柏森森可以营造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与作者前来凭吊缅怀诸葛亮的心情相契合。
树青青营造的是一种优美富有生机的画面,与作者前来此处的心境不符。
请同学阅读第一联,根据实际情况,提点阅读要领。
(语速偏慢,沉稳庄重的口气)设计意图:通过对于意向的解读,感受作者表达情感时候的屈折含蓄。
比较点三:“尽春色”和“皆好音”预设:改句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表达的情感是喜悦的。
原句的意思是碧草照映台阶独自呈现着春色,树上的黄鹂隔着枝叶徒然地婉转鸣叫。
表达的情感是寂寥哀伤的。
若是一下子说不出来,可设置阶梯问题——“自春色”和“空好音”什么意思?——独自地呈现出春色,徒然地婉转鸣叫。
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哀婉寂寥问:为何寂寥哀婉?答:丞相祠堂倍受冷落或者对自己不受朝廷重用的感伤。
请同学阅读第二联,根据实际情况,提点阅读要领。
(景的优美和情的哀婉之间,形成对比。
)设计意图:1、通过对于副词的比较,感受作者在表达情感时候的不同。
2、通过对于情景关系的分析,体会乐景中的哀情,感受作者表达情感是的屈折。
比较点四:“即定”和“频烦”问:字表上的意思分别是什么?答:“就定下”和“屡次劳烦”。
问:对于诸葛亮的形象塑造上,这两个用词有区别吗?(可以通过阅读来比较,“即定”语速是快而利落的,语气略带潇洒,“频烦”相对缓慢,语气略微沉重。
)答:前者侧重于表现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后者侧重于表现诸葛亮的鞠躬尽瘁。
问:哪一个用在此处更好?答:鞠躬尽瘁。
问:为什么作者要强调的是“鞠躬尽瘁”而不是“雄才大略”?答: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
杜甫渴望自己获得为朝廷尽忠的机会。
设计意图:通过对于副词的比较,感受作者在表达情感时候的不同。
比较点五:“赤子”和“老臣”问:“赤子”和“老臣”分别是什么意思?答:一个泛指民众,一个特指臣子。
问: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答:通表达了一种爱国心。
前者是普遍的爱国心,后者是强调以臣子的身份为国家效力。
问:杜甫为什么要强调后者?答:表达一种渴望受到朝廷重用的情感。
请同学阅读第三联,根据实际情况,提点阅读要领。
(语速缓慢,深情歌颂)设计意图:通过对于不同称呼的比较,感受作者所赋予的不同情感。
比较点六:问:原句和改句在情感表达上的相同处在哪里?答:都表达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之情。
问:“英雄”和“后人”的区别在哪里?答:“英雄”至少是指有突出品质的人,“后人”指的是诸葛亮死后的人。
问:改成“后人”不是更能够表现诸葛亮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吗?为什么偏偏强调说是“英雄”?阶梯问题:英雄再此处指的是哪一类人?——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的人。
称他们是英雄,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对于后世怀有报国之志的人表达敬意和赞颂。
为什么偏偏是“出师未捷”的诸葛亮令他们泪流满巾?——后世的英雄中同样有像诸葛亮一样壮志难酬的人,所谓“英雄惜英雄”表达什么情感?——对于这一类人的惋惜。
这一类人当中还包括谁?——包括作者自己。
还表达什么情感?——对于自己不受朝廷重用,报国无门的悲叹。
请同学阅读第四联,根据实际情况,提点阅读要领。
(语速缓慢,感情悲怆)设计意图:通过对于不同称呼的比较,感受作者所赋予的不同情感。
总结:我们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首诗。
短短的一首诗里,深深沉沉包含了N种情感,(对应沉郁)因为情感的丰厚,因此,在朗读的时候,情绪的表达又呈现出曲曲折折、起起伏伏的态势。
(对应顿挫)所以,有人说一首七律的五十六个字就是五十六位贤人,中间放不下一个俗子。
感觉杜甫写诗,就像李世石下棋一样,每一个字都在追求所谓“神之一手”,都试图将自己最深沉的情感融入其中。
最后,我非常不自量力地朗读一下这首诗歌,力争读出“沉郁顿挫”的感觉。
作业:比较分析《书愤》和《蜀相》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板书设计:(PPT随学生的回答当堂输入展示)蜀相沉郁顿挫——对诸葛亮强烈的敬仰之情对丞相祠堂倍受冷落的感伤渴望受到朝廷重用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之情。
对后世怀有报国之志的人表达敬意和赞颂对怀有报国之志的人不受重用的惋惜。
对自己不受朝廷重用,报国无门的悲叹--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上《蜀相》,关于杜甫的诗歌,尤其是其晚年的作品,呈现出的风格特征,学界有一个共识,究叫做沉郁顿挫。
关于什么诗沉郁顿挫呢,个人又有个人的看法。
上课星期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要求同学从三个不同的版本之中,找出最大公约数,看看其中相通的部分是什么,看了大家的预习作业之后,我发觉大家有两点是可以达成统一的。
第一点是指情感上的饱满、深沉、悲慨、真挚、广大、深沉,第二点是指音韵上的韵致曲折,这是同学呈现上来的反馈,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这两个角度切入,感受什么叫做“沉郁顿挫”。
师:我先请一个同学把这首诗歌富有感情地朗读一便。
生:学生朗读。
师:读的非常不错,情真意切,确实能感受到一点博大深沉了。
接着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朗读一遍。
生:全体学生朗读。
师:非常好!情感的投入有很大进步。
大家看一下学案,学案中有一首是杜甫的原诗,另一首是我和杜甫老先生的合作,我在原诗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动。
那么这节课,两个要求,一个是大家通过比较,分析原诗和改诗在意思上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差异,第二个要求是通过朗读,把你所体会到的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
学生思考。
生1:“何处寻”的意思是在“哪里能找到”,“今安在”的意思是“现在在哪里?”师:强调的点有什么区别?生1:……师:“何处寻”强调的是哪个?生1:寻。
师:“今安在”强调的是那个字?生:“在”?“安”?师:宾语前置句强调的是哪个部分?生:宾语。
安。
师:情感区别在哪里?生2:何处寻比今安在多了一份深沉之感。
杜甫本身就是被贬之后所写的这首诗,这和时代的特殊性质相关,非常悲怆,“今安在”就是我现在要去找他了,他现在在哪里?不说兴高采烈,但也完全感觉不出来那个时代的特殊给他带来的悲怆深沉。
师:语气相对平和一些是吧,何处寻你读到的是一种悲怆?生2:恩。
师:好的。
有没有别的同学提出不同的看法?生3:从字面意思上理解,“何处寻”是它在那里,我已经知道了,我要去找。
“今安在”是我知道它原来在那里,现在在不在,我不知道,地点是不确定的。
所以情感上就有区别了,一个是我要去寻找它的那种……师:什么样的心态?生3:追随的心态。
因为是丞相祠堂,纪念的对象是诸葛亮,类似于一种追随古人的情感。
“今安在”是单纯的拜访。
师:“何处寻”强调的是渴望追寻到诸葛亮遗风遗迹的感情。
急切的,渴望追寻的情感。
而“今安在”的表达,相对平缓一些。
在这个地方,我们能感受到情感上细致的差别。
师:再接着看“柏森森”和“树青青”的区别。
生4:一个是柏树长得很茂盛,树青青的意思是郁郁葱葱的树。
师:强调的点有区别吗?生4:一个是茂密的树林,一个是颜色青绿。
师: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