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1等腰三角形(用)

合集下载

13.3.1 第2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3.3.1 第2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第十三章 轴对称等腰三角形.1 等腰三角形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B 、C 两处的两艘救生船接到A 处遇险船只的报警,当时测能不能同时赶到出事地点(不考虑B建立数学模型:已知:如图,在△ABC 中, ∠B=∠C,那么它们所对的边AB 和AC 有什么数量关系?做一做:画一个△ABC ,其中∠B=∠C=30°,请你量一量AB 与AC 的长度,它们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AB_______AC.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要点归纳: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写成“等角对等边”).应用格式:在△ABC 中,∵∠B=∠C , ( 已知 )∴ AC=_____. ( )即△ABC 为等腰三角形.例1: 已知:如图,AD ∥BC ,BD 平分∠ABC.求证:AB=AD.方法总结:平分角+平行=等腰三角形例2:如图,在△ABC 中,∠ACB =90°,CD 是AB 边上的高,AE 是∠BAC 的平分线,AE 与CD 交于点F ,求证:△CEF是等腰三角形.方法总结:“等角对等边”是判定等腰三角形的重要依据,是先有角相等再有边相等,只限于在同一个三角形中,若在两个不同的三角形中,此结论不一定成立.B例3: 如图,在△ABC 中,AB=AC ,∠ABC 和∠ACB 的平分线交于点O.过O 作EF ∥BC 交AB 于E ,交AC 于F.探究EF 、BE 、FC 之间的关系.想一想:若AB ≠AC ,其他条件不变,图中还有等腰三角形吗?结论还成立吗?方法总结:判定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一般做法是通过全等或利用“等角对等边”,运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A B O E F 等角对等边结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4.如图,已知∠A=36°,∠DBC=36°,∠C=72°,则∠DBC=_____,∠BDC=_____,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4题图 第5题图 5.如图,在△ABC 中,∠ABC 和∠ACB 的平分线交于点E ,过点E 作MN ∥BC 交AB 于M ,交AC 于N ,若BM +CN =9,则线段MN 的长为_____. 6.如图,上午10 时,一条船从A 处出发以20海里每小时的速度向正北航行,中午12时到达B 处,从A 、B 望灯塔C ,测得∠NAC=40°∠NBC=80°求从B 处到灯塔C 的距A B CD A。

13.3.1 第1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3.3.1 第1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A.BD=CE C.DA=DE
图 13-3-8 B.AD=AE D.BE=CD
6.[2017·天津]如图 13-3-9,在△ABC 中,AB=AC,AD,CE 是△ABC 的两
条中线,P 是 AD 上的一个动点,则下列线段的长等于 BP+EP 最小值的是( B )
A.BCBΒιβλιοθήκη CEC.ADD.AC
图 13-3-9
类型之二 运用方程思想进行等腰三角形的角度计算 如图 13-3-1,在△ABC 中,D 是 BC 边上一点,AD=BD,AB=AC=
CD,求∠BAC 的度数.
图 13-3-1
解:∵AD=BD,∴设∠BAD=∠DBA=x°. ∵AB=AC=CD, ∴∠CAD=∠CDA=∠BAD+∠DBA=2x°, ∠C=∠DBA=x°,∴∠BAC=3x°. ∵∠ABC+∠BAC+∠C=180°,∴5x°=180°, 解得 x°=36°, ∴∠BAC=3x°=108°. 【点悟】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到各角之间的关 系式,再列方程求解,是解决等腰三角形的角度计算问题的基本方法.
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 得到的△ABC 有什么特点?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知识管 理
定 义:有 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相关定义:(1)相等的两条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 腰 ,另一条边叫做 底边;
(2)两腰所夹的角叫做等腰三角形的 顶角 ,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 底角 .
9.如图 13-3-12,在△ABC 中,AB=AC,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BE⊥AC 于点 E.求证:∠CBE=∠BAD.
图 13-3-12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3章第3节第1课时等腰三角形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3章第3节第1课时等腰三角形

感悟新知
知3-讲
特别提醒 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也是一种判定方法. 2.“等角对等边”是我们以后证明两条线段相
等的常用方法,在证明过程中,经常通过 计算三角形各角的度数,或利用角的关系 得到角相等,从而得到所对的边相等.
感悟新知
知3-讲
3. 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作等腰三角形已知:一个等腰三 角形底边长为a,底边上的高为h(如图13 .3 -9). 求作:这个等腰三角形.
感悟新知
几何语言:如图13 .3 -3,在△ ABC 中, (1)∵ AB=AC,AD ⊥ BC, ∴ AD 平分∠ BAC(或BD=CD); (2)∵ AB=AC,BD=DC, ∴ AD ⊥ BC(或AD 平分∠ BAC); (3)∵ AB=AC,AD 平分∠ BAC, ∴ BD=DC(或AD ⊥ BC).
感悟新知
知2-练
3-1.[中考·宿迁] 如图,已知AB=AC=AD,且AD ∥ BC,求 证:∠ C=2 ∠ D.
感悟新知
证明:∵AB=AC=AD, ∴∠C=∠ABC,∠D=∠ABD. ∵∠ABC=∠ABD+∠CBD, ∴∠ABC=∠CBD+∠D. ∵AD∥BC,∴∠CBD=∠D. ∴∠ABC=∠D+∠D=2∠D. 又∵∠C=∠ABC,∴∠C=2∠D.
知3-讲
感悟新知
知3-练
例6 如图13.3-11, 在△ ABC 中,D 为AC 的中点,DE ⊥ AB,DF ⊥ BC,垂足分别为点E,F,且DE=DF.求 证:△ ABC 是等腰三角形.
解题秘方:利用“等角对等边” 判定等腰三角形,只需证明三 角形两个内角相等即可.
感悟新知
知3-练
证明:∵ DE ⊥ AB,DF ⊥ BC,垂足分别为点E,F, ∴∠ AED= ∠ CFD=9 0 °. ∵ D 为AC 的中点,∴ AD=DC.

人教版八上数学13.3.1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上数学13.3.1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

13.3.1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等腰三角形对于学生学习和研究图形的轴对称性具有重要意义,由等腰三角形揭示的“等边对等角”和“等角对等边”的几何事实,是边与角相互联系和转化的基本依据,是平面几何体系中重要定理之一;本节内容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既用它作为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进行推理论证的载体,又由此对三角形的研究呈现出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随着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学习和研究的深入,学生的逻辑推理的能力将有所增强;实验与论证相辅相成,帮助学生从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过渡.2、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①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②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和证明.2、数学思考:①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展形象思维;②通过实践、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3、解决问题:①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②通过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运用意识.4、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①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②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折叠纸片突破难点.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长方形纸片三、教学过程2.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12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

3.等腰三角形有一个外角为100°,它的三个内角分别为---------------------------。

活动3:再探性质证明、渐进升华思考:添加辅助线后,在这两个全等三角形中,1.当作底边BC边上的中线AD 时,由全等,AD是顶角的平分线吗?AD是底边上的高吗?引导学生利用现成的结论继续证明,归纳小结。

03-第十三章13.3.1等腰三角形

03-第十三章13.3.1等腰三角形

例3 如图13-3-1-2,在△ABC中,AB=AC,D为BC上一点,∠B=30°,连接 AD.若∠BAD=45°,求证:△ACD为等腰三角形.
图13-3-1-2 证明 ∵AB=AC,∠B=30°, ∴∠B=∠C=30°,∴∠BAC=180°-30°-30°=120°, ∵∠BAD=45°,∴∠CAD=∠BAC-∠BAD=120°-45°=75°,∠ADC=∠B+ ∠BAD=75°,∴∠ADC=∠CAD,∴AC=CD, 即△ACD为等腰三角形.
∵EF∥BC, ∴∠EOB=∠OBC,∠FOC=∠OCD, ∴∠EBO=∠EOB,∠FOC=∠FCO, ∴BE=OE,CF=OF, ∴EF=OE-OF=BE-CF. 点拨 本题运用平行线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证明角之间的关系,进 而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等角对等边)得出线段之间的关系,这是 证几何题中常用的方法.
9.(2018广西桂林中考)如图13-3-1-8,在△ABC中,∠A=36°,AB=AC,BD平
分∠ABC,则图中等腰三角形的个数是
.
答案 3
图13-3-1-8
解析 因为AB=AC,所以△ABC为等腰三角形;因为∠A=36°,所以∠ABC =∠C=72°,因为BD平分∠ABC,所以∠ABD=∠DBC=36°,因为∠DBA=∠A =36°,所以△ABD为等腰三角形;又因为∠BDC=∠A+∠ABD=72°,所以 ∠BDC=∠C,所以△BDC为等腰三角形,故答案为3.
题型三 等腰三角形判定与性质的综合应用 例3 如图13-3-1-5所示,已知△ABC中,AB=AC,BD和CE分别是∠ABC和 ∠ACB的平分线,且相交于O点.
图13-3-1-5 (1)试说明△OBC是等腰三角形; (2)连接OA,试判断直线OA与线段BC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13.3.1 等腰三角形

13.3.1 等腰三角形

D.50°或80°
方法点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已知一个内角, 则这个角可能是底角也可能是顶角,要分两种情况讨论.
巩固练习
13.3 等腰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为75°,它的另外两个角为7_5_°__,_3_0_°;
4.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7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 _7_0_°__,4_0_°__或__5_5_°__,_5_5_°_;
探究新知
13.3 等腰三角形
B
A
AB=AC
等腰三角形
C
探究新知
13.3 等腰三角形
【思考】△ABC 是轴对称图形吗?它的对称轴是什么?
B
A
D
C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探究新知
13.3 等腰三角形
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
重合的线段
探究新知 方法点拨
13.3 等腰三角形
在含多个等腰三角形的图形中求角时, 常常利用方程思想,通过内角、外角之间 的关系进行转化求解.
巩固练习
13.3 等腰三角形
2.如图,在△ABC中,AB=AD=DC,∠BAD=26°,求∠B和 ∠C的度数.
解:∵AB=AD=DC ∴ ∠B= ∠ADB,∠C= ∠DAC. 设 ∠C=x,则 ∠DAC=x, ∠B= ∠ADB= ∠C+ ∠DAC=2x, 在△ABC中,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
∴BD=CD, ∠1=∠2(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探究新知
画出任意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平 分线、这个底角所对的腰上的中线和高, 看看它们是否重合?
A
【思考】
B
D
C 为什么不一样?

13.3.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13.3.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XX市XXX中学统一备课用纸科目数学年级八年级班级授课时间2020 年月日课题13.3.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2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2、能利用其性质与判定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关系.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的运用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能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线段的相等关系.教具准备多媒体及课件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学方法和手一、情境导入二、建立模型已知:如图,在△ABC中, ∠B=∠C,那么它们所对的边AB和AC有什么数量关系?三、知识归纳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写成“等角对等边”).几何语言:在△ABC中,∵∠B=∠C,( )∴AC=AB. ( )即△ABC为等腰三角形.基础小练1.如图,∠A =36°,∠DBC =36°,∠C =72°,图中一共有几个等腰三角形?找出其中的一个等腰三角形给予证明.四、典例精析例1 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已知:如图,∠CAE是△ABC的外角,∠1=∠2,AD∥BC.求证:AB=AC.证明:∵AD∥BC,∴∠1=∠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1=∠2,∴∠B=∠C,∴AB=AC(等角对等边).例2已知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a ,底边上的高的长为h ,求作这个等腰三角形. 作法:(1)作线段AB =a;(2)作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MN,与AB 相交于点D;(3)在MN上取一点C,使DC =h;(4)连接AC,BC,则△ABC 就是所求作的等腰三角形.4.已知:如图,AD∥BC,BD平分∠ABC.求证:AB=AD5.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沿着对角线折叠,重合部分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五、课堂小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13.3.1等腰三角形

初中数学13.3.1等腰三角形
定边义::等两腰条三边角相形等中的,相三等
角的形两叫条做边等叫腰做三腰角,形。
另一条边叫做底边.



角:等腰三角形中,两腰
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 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顶角


底角 底
理解定义
1、等腰三角形一腰为3cm,底为4cm,则它的周长

10 cm

2、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cm,另一边长为4cm,
A
① ∠BAD =∠CAD,② AD ⊥ BC,③ BD = CD 中已知任意一个都可以得其它两个条件.
B
D
C
性质应用
⒈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为75°,它的另外两个 角为__7_5_°_ , 30°__;
⒉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70°,°__,5_5_°_;
则它的周长是 10 cm 或 11 cm

3、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cm,另一边长为8cm,
则它的周长是 19 cm

重合的线段 AB=AC BD=CD AD=AD
重合的角
∠B = ∠C.
A
∠BAD = ∠CAD
∠ADB = ∠ADC
大胆猜想
B
等腰三角形除了两腰相等以外, 你还能发现它的其他性质吗?
⒊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110°,它的另外两个角 为__3_5_°__,35°__。
例1、如图,在△ABC中 ,AB=AC,点D在AC上,且 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A
解:∵AB=AC,BD=BC=AD,

x
∴∠ABC=∠C=∠BDC,∠A=∠ABD
(等边对等角)
D
设∠A=x,则∠BDC=∠A+∠ABD=2x,

13.3.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13.3.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等腰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其次,我发现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学生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他们在交流分享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加深对等腰三角形知识点的理解。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过于依赖小组其他成员,自己思考不足。因此,我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我认为自己在引导学生突破难点方面做得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解答学生的问题,用更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例子来帮助他们理解。同时,加强课堂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等腰三角形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制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模型,演示其性质和判定定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3.3.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一、教学内容
《13.3.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两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a.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b.两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13.3等腰三角形

13.3等腰三角形

D.65 °
【详解】 ∵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且顶角为50°, ∴底角=(180°-50°)÷2=65°. 故选:D.
课堂测试
5、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4、9,则它的周长为( )
A.17
B.22
C.17或22 D.无法计算
【分析】 求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即是确定等腰三角形的腰与底的长求周长;题目给出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为 4和9,而没有明确腰、底分别是多少,所以要进行讨论,还要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验证能否组成 三角形. 【详解】 解:(1)若4为腰长,9为底边长, 由于4+4<9,则三角形不存在; (2)若9为腰长,则符合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所以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9+9+4=22. 故选:B.
小结
满足什么条件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方法1: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定义)
方法2: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定理)
结合边和角来看,会有什 么新的结论吗?
满足什么条件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 是等边三角形(定义)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 是等边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 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 等边对等角 ”) ②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 合。(简称“ 三线合一 ”) ③等腰三角形是 轴对称 图形。
思考
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那么他们所对的角相等。反过来,如果一 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第13章 轴对称
13.3.1-1等腰三角形性质
前言
学习目标
1、经历操作、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等腰三角形课件(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等腰三角形课件(共20页)

B
C
在△ABC中,∠A+∠ABC+∠ C=x+2x+2x=1800.
∴ x=360 , ∴ ∠A=360
导入
示标
预习
探究
达标
提升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2)我们是如何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 (3)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
方法?
导入
示标
预习
探究
达标
提升
∠B = 40°,则∠BAD的度数是
.
50°
导入
示标
预习
探究
达标
提升
4、已知: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 连接AD,AE,若AB=AC , AD=AE 求证:BD=CE
导入
示标
预习
探究
达标
提升
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
BD=BC=AD.
A
(1)图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
AD=AD
AD是顶角 ∠BAC的平 分线 重合的角
∠B = ∠C.
∠BAD = ∠CAD
∠ADB =∠ADC =90°B AD是底边BC 上的高
A
D
C
猜想二: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与底边上的中线, 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A
B
D
C
求证: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已知:△ABC中,AB=AC
求证:∠B=C
A
分析:1.如何证明两个角相等?
B
C
D
2.如何构造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性质1:
A
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

13.3.1 第1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3.3.1   第1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3.3.1第1课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图13-3-11.如图13-3-1,已知DE∥BC,AB=AC,∠1=125°,则∠C的度数是() A.55°B.45°C.35°D.65°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5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A.50°B.80°C.50°或80°D.40°或65°3.如图13-3-2,在△ABC中,AB=AD=DC,∠B=70°,则∠C的度数为()图13-3-2A.35°B.40°C.45°D.50°4.在△ABC中,AB=AC,∠A=100°,则∠B=________°.5.如图13-3-3,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36°,BD⊥AC于点D,则∠CBD=________°.图13-3-36.如图13-3-4,在△ABC中,AB=AC,D是△ABC内的一点,且BD=CD.求证:∠ABD=∠ACD.图13-3-47.如图13-3-5,在△ABC中,AB=AC,∠CAD是外角,AE是∠CAD的平分线.求证:AE∥BC.图13-3-5知识点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线合一)8.如图13-3-6,在△ABC中,AB=AC,D是BC边的中点,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图13-3-6A.∠B=∠C B.AD⊥BCC.AD平分∠BAC D.AB=2BD9.如图13-3-7,在△ABC中,AB=AC,AD⊥BC于点D.若AB=6,CD=4,则△ABC 的周长是________.图13-3-710.如图13-3-8所示,在△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P是AD上任意一点,PE⊥AB于点E,PF⊥AC于点F.求证:PE=PF.图13-3-811.2018·凉山州如图13-3-9,在△ABC 中,按以下步骤作图:①分别以点A ,B 为圆心,大于12AB 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M ,N 两点;②作直线MN 交BC 于点D ,连接AD.若AD =AC ,∠B =25°,则∠C 的度数为( )图13-3-9A .70°B .60°C .50°D .40°12.如图13-3-10,在△ABC 中,D 为AB 上一点,E 为BC 上一点,且AC =CD =BD =BE ,∠A =50°,则∠CDE 的度数为( )图13-3-10A.50°B.51°C.51.5°D.52.5°13.如图13-3-11,∠A=15°,AB=BC=CD=DE=EF,则∠DEF等于()图13-3-11A.60°B.70°C.75°D.90°14.已知:如图13-3-12,AB=AC,D是BC的中点,AD=AE,AE⊥BE,垂足为E.AB平分∠DAE吗?请说明理由.图13-3-1215.如图13-3-13所示,已知AB=AC,AD=AE,求证:BE=CD.(要求:请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证明)图13-3-1316.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任意一点,过点D分别向AB,AC引垂线,垂足分别为E,F.(1)如图13-3-14①,当点D在BC的什么位置时,DE=DF?并证明你的结论.(2)如图②,过点C作AB边上的高CG,则DE,DF,CG之间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图13-3-14教师详解详析1.A[解析] ∵DE∥BC,∠1=125°,∴∠B=180°-125°=55°. ∵AB=AC,∴∠C=∠B=55°.2.C[解析] 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有两种情况:①顶角∠A=50°;②若底角是50°,∵AB=AC,∴∠B=∠C=50°.∵∠A+∠B+∠C=180°,∴∠A=180°-50°-50°=80°.∴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50°或80°.3.A4.405.18[解析] 由AB=AC,∠A=36°得∠C=180°-36°2=72°.所以在Rt△BCD中,∠CBD=90°-∠C=90°-72°=18°,故填18.6.证明:如图.∵AB=AC,∴∠ABC=∠ACB.∵BD=CD,∴∠1=∠2.∴∠ABC-∠1=∠ACB-∠2,即∠ABD=∠ACD.7.证明:由三角形外角与内角的关系知∠CAD=∠B+∠C.∵AB=AC,∴∠B=∠C(等边对等角).∵AE是∠CAD的平分线,∴∠DAE=∠CAE(角平分线的定义).∵∠CAD=∠DAE+∠CAE=2∠DAE,∴∠DAE=∠B.∴AE∥BC.8.D[解析] 由“等边对等角”可得∠B=∠C,故选项A正确;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AD⊥BC,AD平分∠BAC,故选项B,C都正确;只有选项D不能得出,故选D.9.20[解析] ∵在△ABC中,AB=AC,∴△ABC是等腰三角形.又∵AD⊥BC于点D,∴BD=CD.∵AB=6,CD=4,∴△ABC的周长=6+4+4+6=20.10.证明:∵AB=AC,D是BC的中点,∴AD平分∠BAC.又∵PE⊥AB,PF⊥AC,∴PE=PF.11.C [解析] 由作图可知MN 为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 ∴AD =BD.∴∠DAB =∠B =25°.∵∠CDA 为△ABD 的一个外角, ∴∠CDA = ∠DAB +∠B =50°.∵AD =AC ,∴∠C =∠CDA =50°.故选C. 12.D [解析] ∵AC =CD , ∴∠ADC =∠A =50°. ∵CD =BD ,∴∠B =∠BCD.又∵∠ADC =∠B +∠BCD ,∴∠B =25°. ∵BD =BE ,∴∠BDE =∠BED =12(180°-∠B)=12×(180°-25°)=77.5°.∵∠ADC +∠CDE +∠BDE =180°, ∴∠CDE =180°-50°-77.5°=52.5°. 13.A [解析] ∵AB =BC =CD =DE =EF ,∴∠A =∠ACB ,∠CBD =∠CDB ,∠DCE =∠CED ,∠EDF =∠EFD. ∵∠A =15°,∴∠ACB =15°.∴∠CDB =∠CBD =∠A +∠ACB =30°.∴∠CED =∠DCE =∠A +∠ADC =15°+30°=45°.∴∠EFD =∠EDF =∠CED +∠A =45°+15°=60°.∴∠DEF =180°-∠EDF -∠EFD =60°.14.解:AB 平分∠DAE.理由:∵AB =AC ,D 是BC 的中点, ∴AD ⊥BC.又AE ⊥BE ,∴∠E =∠ADB =90°.在Rt △ABE 和Rt △ABD 中,⎩⎪⎨⎪⎧AE =AD ,AB =AB , ∴Rt △ABE ≌Rt △ABD(HL).∴∠EAB =∠DAB ,即AB 平分∠DAE.15.证明:(证法一)∵AB =AC ,∴∠B =∠C. ∵AD =AE ,∴∠ADE =∠AED.∴∠ADB =∠AEC. 又∵AB =AC ,∠B =∠C ,∴△ABD ≌△ACE.∴BD =CE.∴BE =CD.(证法二)如图所示,过点A 作AF ⊥BC 于点F. ∵AB =AC ,∴BF =CF.∵AD =AE ,∴DF =EF.∵BE =BF +EF ,CD =CF +DF ,∴BE =CD.(方法不唯一)16.解:(1)当D 为BC 的中点时,DE =DF. 证明:连接AD.∵AB =AC ,D 为BC 的中点,∴AD平分∠BAC.∵DE⊥AB,DF⊥AC,∴DE=DF.(2)CG=DE+DF.证明:连接AD. ∵S△ABC=S△ADB+S△ADC,∴12AB·CG=12AB·DE+12AC·DF.∵AB=AC,∴CG=DE+DF.。

人教版八上数学13.3.1《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上数学13.3.1《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3.3.1《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任务的分析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等边对等角”定理,能够运用“等边对等角”定理解决实际问题;2、理解并掌握“三线合一”定理,能够运用“三线合一”定理解决实际问题.重点“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定理的探究过程难点“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在实际中的应用教学流程安排活动流程活动内容和目的活动一情景引入活动二复习回顾活动三互动探究活动四猜想论证活动五总结归纳活动六典例解析活动七拓展提升活动八小结梳理由生活中的实物图片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复习等腰三角形及其相关概念,温故而知新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等活动发现性质,并进行理性思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归纳提炼性质定理,让学生熟悉“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应用性质解决问题,尝试“用方程计算角度”的思想方法尝试应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了解学生的学情,让学生逐步养成总结的好习惯.课前准备教具学具补充材料1、多媒体演示文稿.2、直角三角尺、圆规.自制纸质等腰三角形剪刀、直角三角尺实践作业、课后阅读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活动一】情景引入出示一组含有等腰三角形的生活图片,让学生感知图片主要部分形状的共同点,引入课题。

从学生感兴趣,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活动二】复习回顾学生回忆等腰三角形的相关定义,进一步提出:“人们在生活中如此的喜欢等腰三角形,它到底还具有那些性质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板书课题)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活动三】互动探究1.如图13-3-14,把一张长方形纸沿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铺平,得到的三角形是什么特殊三角形?它具有哪些性质?它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图13-3-142.请同学们拿出剪好的等腰三角形,动手折一折,通过刚才的对折过程,你发现∠B 和∠C 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由此你发现等腰三角形有什么性质?说说你的猜想.1.借助动手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图形性质的基本能力,发展学生合情猜想的数学素养,体现“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同时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2.通过观察、思考、描述、证明,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大胆尝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养成自觉探索几何命题的良好习惯.【活动四】猜想论证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提问:这是文字语言给出是命题,我们需要先把它转化成数学语言,写出已知、求证,画出图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3.1《等腰三角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3.1《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性质、轴对称变换、全等三角形、垂直平分线和尺规作图的基础上,研究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及其重要性质,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也是后面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知识的重要储备,我们常常利用它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两直线垂直,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会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3、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展形象思维。

4、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践、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通过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3、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3、感受图形中的动态美、和谐美、对称美,感受合作交流带来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4、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让学生体会探索学习的乐趣,并通过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简单应用,加深对定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及其应用。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教学难点】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证明。

2、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美丽的图案,其中一些是平面几何图形,接下来我们观察几幅图片,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图形?(课件向学生展示平常见到的有关等腰三角形的图片)学生观察一组图片,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等腰三角形,初步感知等腰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用美丽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勤观察,肯思考的学习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3.1
等腰三角形
(第一课时)
环节一:注重【概念的引入】刺激学生“反应”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过程的前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 有四种有效的引入方式 (1)、提供现实原型。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有关的实物、 图片、模型,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 (2)、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生动形象的实际例子 来引入数学概念,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 (3)、由旧知识引入。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 现问题,从己知的领域进入未知的境界,从而引入新知识。 (4)、由数学史引入。通过讲故事引入,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 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3、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cm,另一边长为8cm, 19 cm 则它的周长是 。
小试牛刀
⒈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为75°,它的另外两个 角为_____ __;
⒉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70°,它的另外两个角 为___________________; ⒊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110°,它的另外两个 角为______ __。
(4)钝角三角形不可能是等腰三角形 .(
(5)、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一定是锐角。 (6)、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可能是锐角或者直角、 钝角都可以。 (7)、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一定垂直底边。 (8)、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线和中线的 总数一共能画出9条。 (9)、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一定垂直于 底边。
做一做2:画出手中等腰三角形的某一底角平分线、对
边(腰)上的中线和高,看是否重合?
如图:BF为AC边上的高,BE为 ABC的 平分线,BG为AC边上的中线 A
G E F
B
C
2.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 (1)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互相 重合。( )
(2)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其它两 个内角也为60°. ( ) (3)等腰三角形的底角都是锐角. ( ) )
如图所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并 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 有什么 特点? AB=AC
B
A
D C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
做一做1: (1)把准备的等腰三角形纸片拿出来;
(2)把三角形的顶角顶点记为A,底角顶点记为B,C。 (3)把三角形对折,让两腰AB,AC重叠在一起,折痕为 AD。
课堂练习:
1、(1) 在ΔABC中,∵AB=AC, ∴ ∠B=∠C( 等边对等角 )
(2) 在△ABC中, AB=AC时, ① ∵AD⊥BC,
A
∴∠____ = ∠____,___= ___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三线合一) ② ∵AD是中线,∴___⊥___ , ∠____ =∠____ ③∵AD是角平分线,
B
D
C
问题1:上述结论(2)用文字如何表述?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B
D
C
问题2:上述结论(3)、(4)、(5)用一句话可以归纳为什么?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 重合.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简称“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 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
A
A A
通过折叠 你发现图形中 有哪些相等的 线段或角?
B D
C
B
D
C
D
B(C)
重合的线段
重合的角
A
B
D
C
大胆猜想
等腰三角形除了两腰相等以外, 你还能发现它的其他性质吗?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 B =∠ C, 即两底角相等 (3)、BD = CD,
即AD 为底边上的中线
A
即AD为底边上的高 (4)、∠ADB = ∠ADC = 90°, (5)、∠BAD = ∠CAD , 即AD为顶角平分线
环节二:加强【数学概念的理解】对学生的“反应”作进一步的“刺激” 学的难点概念,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对概念的解剖分析 数学概念有的叙述十分简练,寓意深刻:有的用符号、式子表示,比较抽象。 对于这些概念,教师必须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句进行解剖分析,揭示每一个词、 句、符号、式子的含义,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本质。 (2)注重从多角度揭示概念的内涵 ①、在多重层次中揭示概念的内涵 ②、从不同侧面揭示概念的内涵 ③、在不同结构中揭示概念的内涵 (3)利用变式,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①、通过非标准变式,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通过非标准变式是指将概念的外 延作为变异空间,将其所包含的对象作为变式,通过类化不同变式的共同属性 而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②、通过非概念变式,明确概念的外延。通过非概念变式,明确概念的外延 是指通过设计一些与概念图形类似的图形来划清概念与周边概念之间的边界。 明确概念的外延是指通过设计一些与概念图形类似的图形来划清概念与周边 概念之间的边界。
x
2x 2x
B
例2: 如图在△ABC中,AB=AC,∠BAC=120° ,点D、E是底边的两点,且BD=AD,CE=AE, 求∠DAE的度数。 A
B
D
E
C
能力拓展: 已知,如图AB=AC,AD=AE。 求证:BD=CE。
A B D F

E
C
随堂练习:
一、填空
1.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7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 70°,40°或55°,55° ___________________ 2.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110°,它的另外两个角 35°,35° 为 ________ 3.等腰三角形有两边长为4和8,则该 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________ 20
下载图片
魁星阁
金字塔
侗寨吊脚楼
等 腰 三 角 形
等腰三角形
一.基本概念 1.定义: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如图AB=AC,ABC 就是等腰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的基本要素:
A
相等的两边叫做腰 另一边叫做 底边 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
顶角


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B 底角
C
底边
底角
B
A
C
B C AC=BC 腰: 底边: 顶角: AB C A, B AC,BC A AB=CB
腰: 底边: 顶角: 底角:
AB,CB AC B A, C
底角:
小试牛刀
1、等腰三角形一腰为3cm,底为4cm,则它的周长 是
10 cm

2、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cm,另一边长为4cm, 则它的周长是 10 cm 或 11 cm ;
∴___ ⊥___ ,___ =___
例1、如图,在△ABC中 ,AB=AC,点D在AC 上,且 BD=BC=AD ,求△ ABC 各角的度数。 A
解:∵AB=AC,BD=BC=AD, ∴∠ABC=∠C=∠BDC,∠A=∠ABD (等边对等角) 设∠A=x,则∠BDC= ∠A+ ∠ABD=2x, D 从而∠ABC= ∠C= ∠BDC=2x, ∴∠A+∠ABC+∠C=x+2x+2x=180°, 解得x=36°, C ∴∠A=36°∠ABC=∠C=72° ⌒
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
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 一”
环节四:【数学难点概念的总结】对学生强化后的“反应” 作后续的“刺激” ①、建立概念的纵向联系 概念纵向联系指的是构建概念体系内的概念之问的联系。教 学时可以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放缩”获得概念的纵向联系。 ②、建立概念的横向联系 概念的横向联系是指构建概念与其它概念的联系。
轴对称图形
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简称“三线合一”)
环节三:【数学概念的运用】引导学生对“刺激”作连续的“反应 数学概念运用的教学环节可以精心设计例题和变式训练题组,可以有以下 几种: (1)、数学概念的识别。针对数学难点概念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有目的地 设计一些问题,供学生鉴别,以加深印象。 (2)、数学概念的简单运用。编制一组问题对所概括的数学难点概念加 以运用,这种问题应当是递进的,有一定的变化,难度不宜过高。 (3)、数学概念的灵活运用。有时直接利用概念的定义来解决问题,常 常可 以将问题化难为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