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何以向突厥称臣纳贡十二年?
历史趣谈:历史真相 李世民父子曾像突厥称臣十二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真相李世民父子曾像突厥称臣十二年
导语:在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全国各地都有起义军,差不多有一百多支的军队。
在中原内乱之时,突厥东西部落却又一次重新合并,形成了一只足以威胁
在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全国各地都有起义军,差不多有一百多支的军队。
在中原内乱之时,突厥东西部落却又一次重新合并,形成了一只足以威胁中原大地的力量。
隋末起义中的主要力量共有三支:一支是河南李密、翟让的瓦岗军,一支是河北的窦建德军,一支是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
起义军经过了七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在隋炀帝大业十三年的时候,政权崩塌了。
起义军也遭到了重创,一直坐山观虎斗的李世民父子,这时候也揭竿而起,在山西太原举行了誓师大会,试图夺取起义胜利的果实。
就在这时候,突厥部落却率军袭取了太原了,抢走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和人口,后扬长而去。
李世民父子这时候才发现,北方有一个突厥部落,实力非常强大,要是自己前脚走了,后面老家不仅要被端了,自己也有危险。
李世民没办法就和父亲李渊商量,父子俩都觉得这时候不能得罪突厥,就派了刘文静带了李渊的亲笔信和大量的财宝去突厥送礼。
游牧民族果然只知道要钱,不懂得大战略,收了东西,就高兴的不得了,刘文静和他约定只要李渊父子夺得天下,那么金银财宝就全给可汗,土地给李渊父子。
可汗被财宝冲昏了脑袋,就同意了。
还派兵协助李渊夺天下。
后来,李渊父子的实力越来越大,终于夺得了天下,突厥人记得当年的约定,来要财宝,父子俩没办法还是打不过就继续送礼。
在始毕可汗死的时候,李渊更是停朝三日,率领文武百官吊唁了三日,到处罗可汗接位,还是和原来一样送礼,处罗可汗死的时候,
生活常识分享。
一代英主李世民 为何向突厥称臣纳贡12年?
一代英主李世民为何向突厥称臣纳贡12年?
佚名
【期刊名称】《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年(卷),期】2017(000)009
【摘要】在唐朝时期,曾有一个凶悍的民族突厥,给我的北方边境的安定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甚至是突厥可汗去世,大唐王朝都要举国哀悼,让人唏嘘不已!究其原因,大唐是突厥臣子,必须向突厥纳贡,这一纳贡就是12年。
【总页数】2页(P17-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1
【相关文献】
1.培育新一代的“天才创新家”——2012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开放日活动侧记
2.125年:为下一代助力
3.大众汽车2012年8月在德国开始投产新一代高尔夫
4.一代英主李世民
5.《新一代电视台网络化制播系统及重大应用》项目荣获 2012 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太宗的三征高句丽 李世民为报中原王朝之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太宗的三征高句丽李世民为报中原王朝之耻导语:一、背景隋炀帝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使得隋国力锐减,民心丧失,这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后,就努力与高句一、背景隋炀帝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使得隋国力锐减,民心丧失,这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后,就努力与高句丽荣留王修好,双方于622年交换战俘。
624年,荣留王接受了唐的年号。
唐高祖册封荣留王为辽东郡王、高丽王。
与此同时,唐册封百济武王为带方郡王,新罗真平王为乐浪郡王。
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迫使唐高祖交出皇权并立他为新任皇太子。
李世民随后继承皇位成为唐朝第二任皇帝唐太宗。
在唐太宗在位的大多数时间里,唐与高句丽大致维持着友好的关系。
唐太宗试图在朝鲜三国之中扮演老大哥的角色。
626年,唐太宗登基不久就派朱子奢到朝鲜谴责朝鲜三国之间的相互争斗。
雄才大略、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的唐太宗为什么要攻打高句丽呢?主要是高句丽人对中原王朝的极端羞辱和公然挑衅。
原来,经过“四次隋高大战”隋军大败撤退之后,高句丽人把隋军阵亡将士的尸骸堆积起来,构成了一道毛骨悚然的“景观”,供其国人观赏。
此举,足以看出高句丽人的残忍和丧失人道。
唐太宗知道后,义愤填膺,于贞观五年(631年)派人去高句丽收葬了阵亡将士的骸骨,并予以祭奠。
收葬、祭奠壮士的骸骨和亡灵,本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不料却引起了高句丽人的万分恐惧。
高句丽花费了巨大人工物力,在沿唐边境修筑了高丽长城,自夫余城(今吉林四平市以西)至渤海,修筑了长达一千余里的“长生活常识分享。
隐忍是一种智慧也是成功的前提之一,历史上这五个隐忍之人最后都成功了
隐忍是一种智慧,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还是个人,它都是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
今天笔者就聊聊历史上5个因隐忍而最终获得成功的人。
孙膑坚强隐忍而击败了庞涓作为军事家孙武的后人,孙膑与庞涓一同拜在了鬼谷子的门下学习兵法。
后来,庞涓学成后便出山到魏国做了将军。
在魏国富贵了的庞涓便写信给孙膑,要其一同来魏国做官,孙膑到了魏国同样受到了魏王的信任,但这却引起了庞涓的嫉妒。
庞涓深知自己才能远不如孙膑,于是便以魏王之名要孙膑交出《孙子兵法》,意识到被骗后,孙膑便拒不从命,庞涓由此背叛了当初的誓言而对孙膑施以残酷的膑刑。
孙膑受到迫害后,孙膑并没有屈服,也没有自杀,而是决定隐忍。
最终,孙膑依靠自己强大的隐忍力通过装疯卖傻的方式骗过了庞涓而回到了齐国并做了军师。
此后,昔日互为同门师兄的的庞涓孙膑两人多次在战场相见,庞涓果然不是孙膑的对手,他先是在桂陵之战中被打败,后来更是在马陵之战中惨败而身死。
至此,孙膑彻底报了当年庞涓折磨自己的一箭之仇。
韩信忍受胯下之辱而终成功韩信是我国历史上十分出色的战略家,谋略家,他一生未尝一败,并且常常以少胜多。
在楚汉之争中,他从一名职位很低的校官一跃成为刘邦的三军统帅,此后,他便率军东征西伐而最终帮助刘邦彻底打败了项羽。
有人说,不是刘邦打败了项羽,而是韩信打败了项羽,若仅从军事角度来说,此话颇有道理。
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当然了,韩信之所以能成功,这与他早期的一次隐忍有很大关系。
当初的胯下之辱时,身背宝剑的韩信本可以负气一剑杀了那恶霸而从此亡命天涯,但韩信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坚强的隐忍了下来。
试想,若韩信当时负气杀了那名无赖,那么,他的人生,甚至后来的楚汉之争的结局真是不可想象。
刘邦屡次隐忍项羽而终夺得天下单纯的以性格来评说,项羽与刘邦,一个是让人敬仰的英雄,一个却是令人不齿的无赖,然而,楚汉之争最终的结局却是无赖战胜了英雄。
那么,刘邦为什么能胜利呢,这当然与他异于常人的隐忍力有关。
刘邦驻军霸上的他听说项羽要来攻打自己后,他便亲自赶赴鸿门向项羽谢罪,妇人之仁的项羽因刘邦的诚恳而放过了他。
资治通鉴唐太宗纪天宝七载原文与解析
资治通鉴唐太宗纪天宝七载原文与解析唐太宗纪是《资治通鉴》中记载唐朝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的一系列事件和政治演变的篇章。
其中,《资治通鉴》天宝七载是指唐太宗在天宝七年的纪录。
本文将对《资治通鉴》唐太宗纪天宝七载的原文进行解析与分析。
天宝七年六月,太宗征伐吐谷浑。
当时东突厥以吐谷浑为心腹之患,太宗命吐谷浑遣使来降,但吐谷浑不肯屈服,于是太宗决定出兵讨伐。
太宗亲自领军出征,经过数月激战,最终攻克吐谷浑都城,消灭了该部落。
此次征伐吐谷浑的胜利,巩固了唐朝西北边疆的稳定。
太宗以自身的军事才能和智谋得到了官员和士兵们的赞赏,同时也为唐朝在西北地区的统一做出了贡献。
天宝七年八月,太宗下令修筑都城长安的城墙。
长安是唐朝的首都,城墙的修整对于首都的安全和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太宗命令民众积极参与修筑城墙的工作,大力提倡城墙的修建,并设立相应的机构进行管理。
长安城墙修建的过程中,太宗注重了工程的质量和细节,以确保城墙的坚固和耐久性。
他还特别注意了城墙上的城门、护城河等要素的规划和设计,使得城墙的布局更加合理,并且能够有效地防御外来侵略。
太宗在修筑长安城墙的过程中,注重了民众的参与和民生的发展。
他通过提供适当的补偿和奖励,鼓励民众积极参与修筑工作,使得整个项目的进度更加高效。
这不仅推动了长安城墙的修筑工作,也增进了民众对唐朝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天宝七年十二月,太宗下令修建秦岭南北的官道和驿站。
秦岭是中国的天然屏障,修筑官道和驿站可以加强唐朝与蜀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交流和贸易的发展。
太宗通过修筑官道和驿站,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使得唐朝的行政机构和商业贸易更加便捷和顺畅。
此举不仅推动了唐朝政权的巩固和繁荣,也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治理能力。
以上便是《资治通鉴》唐太宗纪天宝七载的部分原文与解析。
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太宗在位期间的政策和措施,以及他对于国家建设和民生改善的重视。
他通过军事征伐、城墙修筑和交通建设等方面的努力,不仅有效地巩固了唐朝的统治地位,也为唐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和历史事迹概括(李世民生平简介和一生经历)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和历史事迹概括(李世民生平简介和一生经历)(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和历史事迹概括(李世民生平简介和一生经历)公元599年1月(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在陕西武功县的一个官僚家庭,生下一个婴儿,其父李渊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济世安民”,故取名“世民”。
唐太宗对外交政策与领土扩张的贡献
唐太宗对外交政策与领土扩张的贡献唐太宗(598年-649年),原名李世民,是中国唐朝的第二位皇帝。
他在位期间,以智慧和开明的外交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与稳定,并在领土扩张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了加强国家的实力和声望,唐太宗在内政和外交中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
首先,他重视培养人才。
唐太宗实施了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优秀人才,使他们得以在政府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不仅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也促进了国内稳定与繁荣。
在对外交往方面,唐太宗采取了灵活的政策。
他积极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并与一些中亚和西亚国家进行了密切的交流与合作。
他利用婚姻联姻的方式,与吐谷浑、突厥等国家达成亲善关系,为唐朝的疆域扩张奠定了基础。
此外,他还采取了外交使节的方式,与希腊、波斯、日本等远方国家进行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经济的发展。
唐太宗的外交政策主要体现在对西域地区的扩张上。
他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将西域的吐蕃、高昌等国纳入唐朝的版图。
他派遣军队进入西域,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为唐朝的安全和繁荣打下了基础。
此外,他还开展了对外贸易,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唐太宗还重视宗教事务,与西域各国保持着密切的宗教交往,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领土扩张方面,唐太宗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利用突厥与吐谷浑等国家的矛盾,成功地将吐谷浑从突厥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并将其纳入唐朝版图。
此外,他还通过外交手段,收复了南方的闽、吴、越等地,使唐朝领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
值得一提的是,唐太宗对外交政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领土扩张上,也体现在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上。
他通过外交手段,让周边国家对唐朝持有敬畏之心,保持了安全和稳定的边境环境。
他的睿智和胆识让外国国家感受到唐朝的强大与威严,从而降低了对华的敌对行为。
总结起来,唐太宗对外交政策与领土扩张作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灵活的外交手段,他确保了唐朝的安全和繁荣。
他积极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经济的发展。
历史趣谈:突厥与大唐兴衰 李世民为何向突厥称臣纳贡12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突厥与大唐兴衰李世民为何向突厥称臣纳贡12
年
导语:在唐朝时期,曾有一个凶悍的民族突厥,给我的北方边境的安定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甚至是突厥可汗去世,大唐王朝都要举国哀悼,让人唏嘘不已!
在唐朝时期,曾有一个凶悍的民族突厥,给我的北方边境的安定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甚至是突厥可汗去世,大唐王朝都要举国哀悼,让人唏嘘不已!究其原因,大唐是突厥臣子,必须向突厥纳贡,这一纳贡就是12年。
突厥是我国北方境内一个古老而又显赫的民族。
早在南北朝时期,突厥族就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建立了人数多达数十万的军队。
到了隋朝初年,突厥族却因内讧和斗争,统治集团分裂为东西两部。
西突厥在阿尔泰山以西,东突厥则控制着东起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
其中东突厥不久被隋朝军队打败,西突厥也因为内乱而一度衰落。
隋末天下大乱之际,东西两大突厥部落趁机迅速统一,重新振作,势力迅速发展,一跃成为雄居漠北、力控西域,甚至对中原地区也造成严重威胁的强大军事力量。
与此同时,隋末农民起义的风暴已逐渐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
从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开始,全国各地先后兴起的反隋起义军大小不下100支,参加的人数达数百万,其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农民革命队伍有三支:一支是河南李密、翟让的瓦岗军,一支是河北的窦建德军,一支是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
起义军经过七年的浴血奋战,到了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的时候,隋朝政权的崩溃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各路起义军也遭到了严重创伤。
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一直在等待时机的李
生活常识分享。
帝王故事之唐太宗李世民
帝王故事之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中国的明君)】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的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李世民于公元598年(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农历十二月戊午日(一说公元599年,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日),出生在武功的李家别馆,父亲是时任隋朝官员的李渊,母亲是北周皇族窦氏。
李世民4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位自称会相面的书生,对其父李渊说:“您是贵人,而且您有贵子。
”当见到李世民时,书生竟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岁时,必能济世安民。
”李渊便采“济世安民”之义为儿子取名为“世民”。
童年时代的李世民聪明果断,不拘小节,接受儒家教育,学习武术,擅长骑射。
公元613年(隋炀帝大业九年),李世民娶高士廉的外甥女长孙氏为妻。
公元615年(大业十一年),李世民参加云定兴的军队,去雁门关营救被突厥人围困的隋炀帝。
公元616年(大业十二年),父亲李渊出任晋阳留守,李世民跟随到太原并随父多次出征,平服发生在今山西省内的各种叛乱和抗击东突厥人的入侵。
《卷五-论忠义》(贞观政要)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贞观政要》卷五·论忠义关于贞观政要《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
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论忠义原文冯立,武德中为东宫率,甚被隐太子亲遇。
太子之死也,左右多逃散,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犯玄武门,苦战,杀屯营将军敬君弘。
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
”遂解兵遁于野。
俄而来请罪,太宗数之曰:“汝昨者出兵来战,大杀伤吾兵,将何以逃死?”立饮泣而对曰:“立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战之日,无所顾惮。
”因歔欷悲不自胜,太宗慰勉之,授左屯卫中郎将。
立谓所亲曰:“逢莫大之恩幸而获免,终当以死奉答。
”未几,突厥至便桥,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杀获甚众,所向皆披靡,太宗闻而嘉叹之。
时有齐王元吉府左车骑谢叔方率府兵与立合军拒战,及杀敬君弘、中郎将吕衡,王师不振,秦府护军尉尉迟敬德乃持元吉首以示之,叔方下马号泣,拜辞而遁。
明日出首,太宗曰:“义士也。
”命释之,授右翊卫郎将。
贞观元年,太宗尝从容言及隋亡之事,慨然叹曰:“姚思廉不惧兵刃,以明大节,求诸古人,亦何以加也!”思廉时在洛阳,因寄物三百段,并遗其书曰:“想卿忠节之风,故有斯赠。
”初,大业末,思廉为隋代王侑侍读,及义旗克京城时,代王府僚多骇散,惟思廉侍王,不离其侧。
兵士将升殿,思廉厉声谓曰:“唐公举义兵,本匡王室,卿等不宜无礼于王!”众服其言,于是稍却,布列阶下。
须臾,高祖至,闻而义之,许其扶代王侑至顺阳閤下,思廉泣拜而去。
见者咸叹曰:“忠烈之士,仁者有勇,此之谓乎!”贞观二年,将葬故息隐王建成、海陵王元吉,尚书右丞魏征与黄门侍郎王珪请预陪送。
上表曰:“臣等昔受命太上,委质东宫,出入龙楼,垂将一纪。
前宫结衅宗社,得罪人神,臣等不能死亡,甘从夷戮,负其罪戾,置录周行,徒竭生涯,将何上报?陛下德光四海,道冠前王,陟冈有感,追怀棠棣,明社稷之大义,申骨肉之深恩,卜葬二王,远期有日。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与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与简介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与简介,供大家阅读!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改名世民据两唐书的太宗本纪,李世民曾经于四岁时与父亲李渊郊游时,见一识相术之士,其相士先赞李渊为贵人,又赞世民,说其“凡二十岁,必能济世安民”。
李渊后遍寻相士不获,并将其改名为李世民(亦即李世民本名可能并非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箭术无双史书记载,李世民年轻时力大无比,随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张两米长的巨阙天弓。
李世民有次与敌对战前,仅率领一名骑兵一起充当侦查工作。
途经一处草原高地,因为太累与士兵一起睡着,被敌人发现,本来意欲围杀李世民。
此时突然有一条蛇追老鼠,奔到骑兵脸上,惊醒骑兵,才发现身边都是敌人,于是李世民与骑兵上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开弓,百发百中,终于逃出追击。
虎牢关之战时,李世民对尉迟恭说:“我拿着弓箭,你手持马槊相随,即使有百万大军又奈我如何!”足见他对自己箭术的自信。
李世民继位前曾任天策,设天策府。
李世民继位后在苑囿内狩猎,有一群野猪奔了出来。
李世民四箭射杀了四只,但还是有一头雄壮的公野猪冲到近前。
吏部尚书唐俭慌忙下马,与之搏斗。
李世民拔剑砍死野猪,笑着对唐俭说,“天策长史,不见击贼耶?何惧之甚!”原来唐俭曾任天策府长史。
唐俭当即回答道:“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理之。
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李世民觉得唐俭说得有理,于是停止了狩猎。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小鸟依人成语小鸟依人出自唐太宗之口:褚遂良是唐朝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博采众长,变化多姿,自成一家。
因为精通书法,被魏徵推荐给唐太宗,并受到太宗的赏识。
唐太宗任命褚遂良担任起居郎一职,专门记载皇帝的言行起居。
有一次,唐太宗问褚遂良:“你每天记载我的言行起居,我可以看看吗?” 褚遂良回答说:“如今设立起居郎的职务,如同古代的史官,善行恶行都要记录在案,以督促皇帝不犯错。
历史趣谈:唐太宗李世民的秘密 竟然曾向突厥称臣纳贡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太宗李世民的秘密竟然曾向突厥称臣纳贡导语:我们中国人在外国聚集的地方大都叫“唐人街”,有时候外国人会称我们为“唐人”。
因为唐朝确实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况,出现了“大治”我们中国人在外国聚集的地方大都叫“唐人街”,有时候外国人会称我们为“唐人”。
因为唐朝确实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况,出现了“大治”。
然而一些史家几乎把出现这空前盛业的原因都归结到了我们民族所自备的能力——华夏民族自强的精神和强大的经济实力。
更有甚者,把这所有的原因都归结到了李世民的身上。
然而并不仅仅是这些内在原因,还有外在原因,也就是其他民族的原因,与之关系最大的就是当时亚洲大拿——突厥。
唐初,李渊李世民爷俩儿是对突厥称臣的,是奇耻大辱的,到了后来突厥自身腐朽衰弱导致了唐朝这个新公司钻了空子,趁机崛起占有了市场。
我们先说一下突厥这个民族。
直至今天所能查到的资料说,大致可以确定的是,突厥应该是匈奴的别种。
突厥人当然要说突厥语,突厥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比如说新疆兄弟说的维语就属于突厥语系。
早期的突厥是指阿史那(一个姓)部落,他们以狼为图腾(狼图腾)。
隋朝末年天下群雄四起,但凡有点兵、有几杆枪的都自称为王(就像戏中的“瓦岗寨”)。
比如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等小公司,都向北面的老大突厥俯首称臣。
大了说,东边的契丹、西边的吐谷浑、高昌国等这些上市企业也同样对强大的突厥称臣。
这么多企业都奉突厥为老大,李渊这个小公司能例外吗?当然不例外,因为打不过嘛。
隋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5月,突厥大军围困太原撤退后,李渊亲自给突厥CEO始毕可汗写信称臣,信中大体说道“始毕可汗(皇上),请您不要打我了,我会像隋文帝一样跟大突厥和亲,以后我们抢来的财生活常识分享。
唐太宗李世民的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的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一说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又说钜鹿郡人。
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649年在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
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领兵攻破长安,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受封秦国公、赵国公。
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封秦王。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册立为皇太子。
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
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
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后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他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唐太宗时期的大唐帝国竟曾经向他国纳贡称臣?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太宗时期的大唐帝国竟曾经向他国纳贡称臣?导语:一旦说起某个王朝曾经向少数民族政权称臣纳贡,许多网友便很气愤。
其实,辉煌的大唐帝国也干过这种丢脸的事情,并且,持续的时间还不短。
隋一旦说起某个王朝曾经向少数民族政权称臣纳贡,许多网友便很气愤。
其实,辉煌的大唐帝国也干过这种丢脸的事情,并且,持续的时间还不短。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担任太原留守的李渊也趁机起兵。
不过,在起兵时,北方强大的突厥忽然袭击了太原,大肆掠夺一番才离开。
突厥的强大,让李渊、李世民父子深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作为一股新兴势力,一旦后方不稳,那就意味着灭顶之灾。
在经过一番密议之后,李渊派遣最值得信任的两位大臣之一的刘文静出使突厥。
刘文静带着李渊的亲笔信前往,许诺称臣纳贡。
见面时,突厥可汗问:“唐公起事,今欲何为?””刘文静回答说:“皇帝废冢嫡,传位后主,致斯祸乱。
唐公国之懿戚,不忍坐观成败,故起义军,欲黜不当立者。
愿与可汗兵马同入京师,人众土地入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
”以上文字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都有记载。
这段文字明确无误的表示了大唐和突厥之间的关系。
而财帛金宝归突厥,人众土地归唐公,更是典型的卖国条约。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做大事不拘小节。
李唐为了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在自己实力不济的时候,向突厥低头,也无可厚非。
毕竟,国人向来是注重结果,不计较过程。
只要最后能够成功,一切过往都会被洗白。
在唐朝的史料中记载:“及高祖即位,前后赏赐不可胜纪。
始毕自恃其功,益骄踞;每遣使者至长安,颇多横恣。
高祖以中原未定,每优容之。
”明明是李渊向始毕可汗低头称臣,在这里却成了给与他们赏赐。
一晃,许多年过去了。
唐朝一统天下,对突厥的态度也由谦恭转变为敌视。
突厥人无法直接从李渊手上生活常识分享。
唐与突厥关系初探
唐与突厥关系初探作者:黄艳来源:《商》2013年第12期作者简介:黄艳(1987~),女,汉族,湖北武汉人。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史。
指导老师:马国君。
摘要:突厥汗国在历史上曾是我国北方颇能左右大局的政治力量,隋末北方诸雄几乎都和突厥有勾连,连李渊也不例外,甚至向之称臣。
理清唐朝与突厥关系的发展对于研究唐朝对西北边疆治理的经验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就唐与突厥关系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唐;突厥;民族关系突厥,古代游牧民族。
公元六世纪初,突厥部落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归附于柔然,为其“铁奴”。
由于柔然长期与高车的战争而势力削弱,以及西魏、北齐的分裂为突厥的兴起创造了外部条件。
同时,突厥部落作为柔然的“铁奴”,掌握着纯熟的炼铁技术。
在冷兵器时代,生产力高于其他游牧部落,是突厥崛起的内部原因。
546年,突厥断绝与柔然的关系,550年,首领阿史那土门击败铁勒,552年破柔然,称伊利可汗,建立突厥汗国。
从552年土门可汗正式建立突厥汗国到558年前室点密可汗攻灭嚈哒,在前后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突厥人就建立了东至东海,西至里海,北至贝加尔湖,南抵沙漠,西南跨越阿姆河的庞大游牧帝国。
对于一个建立在分散、流动的游牧经济基础上的政权而言,要保持对如此辽阔的疆域的统治,就只能采取松散的,甚至是只维持名义的统治方式。
突厥汗国的最高首领是可汗,在可汗之下還有一些由可汗的子弟或者宗族担任的小可汗,为区别这些小可汗,土门系可汗称为大可汗。
但这个分散的游牧经济和建立在它上面的政治结构,从一开始注定了突厥汗国日后分裂的命运。
在东征西讨的过程中,突厥汗国内部形成了以土门系为主体的东突厥和以攻占西域的室点密系为主体的西突厥两大系统。
东突厥辖地主要在阿尔泰山以东的漠北草原地区,西突厥则大体上占有阿尔泰山以西的广大西域地区。
土门系可汗一直保持着大可汗的位置,西突厥作为一个分支,奉东突厥的可汗为共主。
突厥经历了将近三十年的安定、统一时期。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会向突厥称臣进贡十二年,真的是怕了他们?
唐太宗李世民,每个看过《隋唐演义》的人应该都非常的熟悉,对于他的知人善任、优秀的领导才能真的是非常佩服,但是有一件事情非常不解,那就是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要像突厥进贡十二年,难道真的是怕了它们?
其实不然,要不然之后李世民也不会攻打突厥,他之所以会向突厥称臣进贡,是为了更好的壮大自己的势力。
在《旧唐书》中记载,在617年,李渊起义的时候,原本在隋朝势弱的突厥,在隋朝内乱的几年迅速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了一支不可小觑的势力,这对于刚刚起义的李渊和李世民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所以他们当时为了大局不得不向突厥称臣进贡,确保没有后顾之忧,那为什么在唐朝建立之后,李世民还不反抗呢?
对于刚刚建立的唐朝来说,根基未稳,而且经过过年的战乱,民不聊生,根本没有足够的军力和财力来支撑攻打强大的突厥,所以李世民只能隐忍,一直到629年,唐朝的国力和军事力量才慢慢的强大起来,能够和突厥抗衡,当时的突厥因为内乱所以实力下将,李世民抓住
了这个机会,命令李靖将军带兵攻打突厥,取得了革命性的胜利,结束了向突厥称臣进贡的耻辱。
由此可见李世民的雄才大略,真的是卧薪尝胆的不输给勾践。
历史上的韬光养晦
历史上的韬光养晦作者:暂无来源:《领导文萃》 2016年第17期袁南生韬光养晦是中国千年外交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古代外交人留给我们的外交智慧。
探讨中国千年外交史上韬光养晦的规律,总结这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做好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不无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汉唐盛世为何也要韬光养晦汉唐时代是有史以来国人最引以为豪及津津乐道的时代,也是外交上精彩纷呈、最能韬光养晦的时代。
“汉唐时期,是中国第一次打开大门与外部世界发生外交关系,从此才有了真正国际意义上的外交。
先秦时期虽然也有过频繁的外交活动和热闹的外交斗争,但那基本上是在中国本土范围内的列国交往,还没有广泛地与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发生正式的外交关系。
”(黎虎《汉唐外交制度史》,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自“张骞凿空”“开外国道”(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这一划时代重大事件开启了中国古代外交的新时代。
汉代外交战略、具体外交路径和实践都离不开韬光养晦。
公元前209年,冒顿杀其父头曼自立为单于,标志着匈奴完成了由氏族部落向国家的转变。
西汉初年,刘邦对匈奴推行和亲政策,派刘敬前去匈奴缔结联姻和约,奉送皇族女儿冒称公主去做单于的阏氏,此外,每年必须给匈奴一定数量的丝绸、粮食等物资,汉匈结约为兄弟之国,汉为兄,匈为弟。
这是典型的韬光养晦,与此同时积极作为,开启了汉匈两极在东亚争霸的时代。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顶峰时代,唐朝的缔造者李世民是韬光养晦的高手。
唐太宗李世民在打败突厥前向突厥称臣12年。
据《旧唐书》记载,李渊、李世民父子在韬光养晦方面下了几步妙棋:一是起兵时,李渊亲自给突厥国始毕可汗写了一封卑辞修好,并许以“称臣纳贡”的书信,又带上厚礼,派刘文静打通突厥这一关,引以为援,消除自己争夺天下时来自突厥的巨大威胁;二是突厥使者每至长安,态度骄横,“高祖以中原未定,每优容之”;三是突厥君主始毕可汗去世后,李渊“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诏百官就馆吊其使者”,(《旧唐书·突厥传》)这是中国古代只有国君死时才有的隆重礼节;四是与突厥新任可汗处罗搞好关系。
唐朝的屈辱和亲
唐朝的屈辱和亲李家从成立之初就是充满耻辱的,李渊为自己夺得政权,出卖祖国的利益无耻的对突厥称臣:“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
”李渊时代的唐朝就是给突厥朝贡不断,突厥人还闲不够亲自又掠夺中度过。
“及高祖即位,前后赏赐,不可胜纪。
始毕自恃其功,益骄踞;每遣使者至长安,颇多横恣。
高祖以中原未定,每优容之。
”“赏赐”这词用得很妙,下级给上级应为进贡,上级给下级才为赏赐。
李渊是臣子,突厥始毕可汗是君王。
虽然唐书颠倒主次混淆黑白但掩盖不住李渊称臣纳贡的事实。
李渊时代的唐朝整个都是耻辱的。
突厥大军兵临长安,李世民被迫在渭水便桥受辱签了城下之盟,此时唐朝要“空府库”把财宝(不是李家自创的而是隋朝遗留的)进贡给突厥,李世民亲口承认唐朝要给突厥进贡:“吾与汝可汗面结和亲,赠遗金帛,前后无算。
”此时的唐朝耻辱到家了,李世民自称为“渭水之辱”。
唐高宗时期公元670年(咸享元年)吐蕃发兵夺走唐朝西域四镇鬼兹、于阗、焉耆、疏勒。
其后唐朝两次派大军去欲夺回失去的领土,唐朝派大将薛仁贵率10万大军进攻吐蕃,在青海湖以南大非川被吐蕃大军打得大败。
公元678年(仪凤三年)唐中书令李敬玄率兵18万与吐蕃军又战于青海,唐军再次惨败。
唐军无能到家了。
武则天时代突厥再次强大崛起强大,“默啜负胜轻中国,有骄志,大抵兵与颉利时略等,地纵广万里,诸蕃悉往听命。
”此时唐军根本不是突厥的对手,“(突厥)取赵、定所掠(唐朝)男女八九万悉坑之,出五回道去,所过人畜、金币、子女尽剽有之,(唐)诸将皆顾望不敢战。
”唐中宗时“中宗始即位,(突厥)入攻呜沙,于是灵武军大总管沙吒忠义与战,不胜,死者几万人,虏(突厥)遂入原、会,多取牧马。
”这就是耻辱的唐朝。
被坑杀八、九万,被掠夺无数。
武则天时期还被处在原始阶段的契丹人欺负,公元696年(武则天万岁登科元年),曹仁师等二十八将功契丹,全军覆灭,大将都成了俘虏。
公元696—697年,契丹首领李尽忠自称“无上可汗”,推万荣为帅率部起兵,对河北发动大规模进攻,深入唐境,攻占了几座大城市,重创唐军。
【隋朝历史】“贞观之治”骗局:隋朝提前备下了一百年的粮
【隋朝历史】“贞观之治”骗局:隋朝提前备下了一百年的粮贞观之治,是令中国人永世怀想的一个伟大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人民安居乐业,歌舞升平,皇帝温良慈善,百官恪尽职守,米缸里装的是吃不完的小米,田地里生长着绿油油的疏菜,男人雄浑大气,女性柔美端庄……总之,这样一个近乎于传说中的美好时代,是由唐太宗李世民先生一手创造出来的,所以他在中国皇帝排行榜上,理直气壮的占据了首位。
但这一切,却只不过是一个拙劣的骗局。
首先,压根就没有什么贞观之治--贞观是有的,贞观只不过是李世民时代的年号,但“之治”这怪东西真的没有。
之所以人们认为有,一来是李世民自己的刻意宣传,二来呢,人们真的希望能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有一个伟大的帝王,由他老人家勤勤恳恳的替大家创造一个坐享其成的舒服时代,这种愿望符合人类的懒惰天性。
其次,就算真有什么“贞观之治”,那也跟李世民没得关系--任何一个美好的时代,都是由民众自己创造的。
从规律上来说?只要当时的领导人少跟老百姓添乱,别今天弄出来个指示,明天搞出来个精神,后天又琢磨个讲话强迫老百姓放下锄头去学习,只要当领导的别太缺德,放手让老百姓建设自已的家园,用不了多久,就会搞出来一个“之治”来的。
历史上,举凡领导人陷入政治斗争,手忙脚乱之际顾不上祸害老百姓的时候,都会有一个“之治”的时代到来。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纵然是真的有什么贞观之治,那也跟李世民本人没有任何关系。
到了李世民的下任,唐高宗李治的时候,忽然有一?,李治心血来潮,问户部尚书高履行:老高啊,去年咱们国家,增加了多少人口啊?高履行回答说:去年的人口增长,同往年一样的,还是十五万户。
李治问:你的意思是说,自打贞观年以来,咱们国家每年的人口增长,都是十五万户吗?高履行道:然也。
李治又问:那咱们国家,现在有多少人口了?高履行道:三百八十万户。
李治掐指一算:嗯,现在有三百八十万户,贞观之治一共是二十四年,每年人口增长十五万户,二十四年的增长人口数目就是三百六十万户……我操老高,不对啊,这个意思就是说,贞观之治刚刚开始的时候,人口总数不过是二十万户……不会吧?高履行道:反正也差不了多少。
历史上的韬光养晦
历史上的韬光养晦作者:袁南生来源:《领导文萃》2016年第17期韬光养晦是中国千年外交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古代外交人留给我们的外交智慧。
探讨中国千年外交史上韬光养晦的规律,总结这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做好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不无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汉唐盛世为何也要韬光养晦汉唐时代是有史以来国人最引以为豪及津津乐道的时代,也是外交上精彩纷呈、最能韬光养晦的时代。
“汉唐时期,是中国第一次打开大门与外部世界发生外交关系,从此才有了真正国际意义上的外交。
先秦时期虽然也有过频繁的外交活动和热闹的外交斗争,但那基本上是在中国本土范围内的列国交往,还没有广泛地与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发生正式的外交关系。
”(黎虎《汉唐外交制度史》,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自“张骞凿空”“开外国道”(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这一划时代重大事件开启了中国古代外交的新时代。
汉代外交战略、具体外交路径和实践都离不开韬光养晦。
公元前209年,冒顿杀其父头曼自立为单于,标志着匈奴完成了由氏族部落向国家的转变。
西汉初年,刘邦对匈奴推行和亲政策,派刘敬前去匈奴缔结联姻和约,奉送皇族女儿冒称公主去做单于的阏氏,此外,每年必须给匈奴一定数量的丝绸、粮食等物资,汉匈结约为兄弟之国,汉为兄,匈为弟。
这是典型的韬光养晦,与此同时积极作为,开启了汉匈两极在东亚争霸的时代。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顶峰时代,唐朝的缔造者李世民是韬光养晦的高手。
唐太宗李世民在打败突厥前向突厥称臣12年。
据《旧唐书》记载,李渊、李世民父子在韬光养晦方面下了几步妙棋:一是起兵时,李渊亲自给突厥国始毕可汗写了一封卑辞修好,并许以“称臣纳贡”的书信,又带上厚礼,派刘文静打通突厥这一关,引以为援,消除自己争夺天下时来自突厥的巨大威胁;二是突厥使者每至长安,态度骄横,“高祖以中原未定,每优容之”;三是突厥君主始毕可汗去世后,李渊“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诏百官就馆吊其使者”,(《旧唐书·突厥传》)这是中国古代只有国君死时才有的隆重礼节;四是与突厥新任可汗处罗搞好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太宗李世民何以向突厥称臣纳贡十二年?
导语:突厥是我国北方境内一个古老而又显赫的民族。
早在南北朝时期,突厥族就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建立了人数多达数十万的军队。
到了隋朝初年,突厥
突厥是我国北方境内一个古老而又显赫的民族。
早在南北朝时期,突厥族就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建立了人数多达数十万的军队。
到了隋朝初年,突厥族却因内讧和斗争,统治集团分裂为东西两部。
西突厥在阿尔泰山以西,东突厥则控制着东起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
其中东突厥不久被隋朝军队打败,西突厥也因为内乱而一度衰落。
隋末天下大乱之际,东西两大突厥部落趁机迅速统一,重新振作,势力迅速发展,一跃成为雄居漠北、力控西域,甚至对中原地区也造成严重威胁的强大军事力量。
与此同时,隋末农民起义的风暴已逐渐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
从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开始,全国各地先后兴起的反隋起义军大小不下100支,参加的人数达数百万,其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农民革命队伍有三支:一支是河南李密、翟让的瓦岗军,一支是河北的窦建德军,一支是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
起义军经过七年的浴血奋战,到了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的时侯,隋朝政权的崩溃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各路起义军也遭到了严重创伤。
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一直在等待时机的李渊、李世民父子看到时机成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率军三万誓师,正式起兵,试图窃取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
据《旧唐书》记载,在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时,突厥军队趁机袭击晋阳,大肆掠夺一番而去。
突厥的袭击,使李渊、李世民父子意识到突厥不但是一支可怕的力量,而且也是他们争夺天下的后顾之忧,如果不与突厥搞好关系,自己刚刚形成的势力就会遭到灭顶之灾。
为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