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事件中网民认知偏差分析
新闻报道中的误导和舆论引导研究
新闻报道中的误导和舆论引导研究新闻报道一直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和发表观点的主要渠道之一。
然而,随着媒体的发展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新闻报道中的误导和舆论引导现象也日益突出,给受众带来了困惑和困扰。
在这种背景下,对新闻报道中的误导和舆论引导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新闻报道中的误导新闻报道中的误导主要表现为信息不完整、事实混淆和主观偏见等方面。
首先,信息不完整是新闻报道中常见的一种误导形式。
由于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碎片化特点,媒体通常只能将事件的部分细节呈现给受众,导致受众往往无法全面了解事件的全部情况。
此外,有些媒体为了抢占头条和制造轰动效应,可能会刻意省略或歪曲事实,使得新闻报道失去客观性和公正性,从而误导受众的判断。
其次,事实混淆也是新闻报道中常见的一种误导手段。
有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和满足商业利益,在报道事件时故意混淆事实和观点,制造出不实的信息和矛盾的立场,以引起争议和争端。
这种误导不仅会误导受众的认知,还会破坏社会舆论的和谐和稳定,给相关部门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最后,主观偏见是新闻报道中常见的误导原因之一。
由于记者的主观意识和价值取向不同,有些媒体可能会将个人观点和情绪融入报道中,使得新闻报道失去客观性和中立性。
特别是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敏感事件中,媒体往往会被政治势力和经济利益绑架,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从而成为舆论的工具和政治的牺牲品。
二、新闻报道中的舆论引导新闻报道中的舆论引导主要表现为煽动情绪、操纵意识和渲染氛围等方面。
首先,煽动情绪是新闻报道中常见的一种舆论引导手段。
有些媒体为了引起受众的共鸣和关注,在报道事件时会刻意渲染事件的情感色彩,挑起受众的愤怒和悲伤,制造出一种悲剧化的效果,以达到感情共鸣和舆论煽动的目的。
其次,操纵意识也是新闻报道中常见的一种舆论引导方式。
有些媒体为了引导受众的思维和态度,会故意强调某种观点和立场,忽略其他声音和看法,使得受众在信息获取和意识形态上产生偏差和片面性。
微信新闻传播受众认知偏差探讨
微信新 闻传播 受众认知 偏差 探讨
钟 华 吉林大 学新 闻与传 播 学院 , 吉林 长 春
1 3 0 0 0 0
摘
要
微信作 为手机 移动通讯软件 当中的重要通讯 工具 , 以其 自身的优越 性迅 速席卷 了整个 亚洲市场 , 成为
作者 简介 :钟 指导教 师:严 华 ,所在 院校 为吉林 大学新 闻与传播 学院。 俊 ( 吉林 大学教授 )。
由于 心理 期 待产 生 的 认 知偏 差 , 简单 来 说 就是 指 受 众对 新 闻传 播者 或 者 报道 的新 闻事 件存 在 的某
2 0 1 5 年第6 期 N E W M E D I A R E S E A R C H
角 色 虚 拟 就 是 指 受 众 在 接 收 到 一 个 新 闻 信 息 之 后 ,会和 新 闻事 件 中的 主人 公产 生 共 鸣 , 从 而不 自觉 的在脑 海 中和主 人 公进 行 角 色 互换 , 产 生所 谓 的 情境 效 应 。这种 情 况 下 , 受 众就 会 产 生认 知 上 的 误 差 ,进而 对 新 闻传 播 的质 量 产 生不 利 的影 响 。角 色 虚拟 产 生 的认 知偏 差 主要 来 自两 个 方面 的新 闻 内 容 : 一 是对 经 典人 物 的 介 绍 ;二是 对 一些 人 或事 进 行 的批评 性和 揭露性 报 道 。 2 . 2 心理 期 待产生 的认 知偏 差
种 心理 期 待 没有 得 到满 足 而 产生 的认 知偏 差 。每 个 层 次 的受 众对 新 闻信 息 的期 待都 是 各 不相 同的 ,每 个 受众 都 希 望接 收 到和 自己息 息相 关 的信 息 , 可 以 为 自己解 惑 的信 息 , 而 当这 种 心理 期 待落 空 时 , 就 会 对新 闻媒 介 、新 闻传 播 者 等有 关 方面 产 生 失望 的 情况 , 从 而造 成认 知偏 差 。
谈谈当前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媒介伦理失范现象2500字
谈谈当前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媒介伦理失范现象新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战“疫”一线的媒体记者们不怕艰辛,不惧危险,报道疫情最新动态,传播科普知识,传递正能量。
但在海量信息中,依然有捏造谣言者、“带风向”者、煽情者夹杂其中,搅动社会舆论。
疫情这面镜子折射出了一些新闻伦理的失范现象。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一起来看。
新闻伦理失范的5大表现形式,此次疫情防控中网络媒体新闻伦理的失范,主要表现为:容易带偏节奏。
为了上热搜、吸引粉丝关注,部分网络媒体的报道掺杂着主观情绪和片面的信息,很容易对大众造成误导,影响舆论。
这也就是网民们通常所说的“带节奏”。
如《上海华山医院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落地后物资被盗、连生活用品都被偷》《江苏医疗队行李在武汉丢失、当地用货车运送医生护士》等不实报道不仅分散了一线抗“疫”人员的精力,而且严重扰乱了疫情防控的正常秩序。
特别是涉地域的负面新闻,一旦被非客观、理性的声音带偏,很容易引发地域间的攻击性行为。
容易确实人文关怀前段时间,甘肃女护士含泪被剃光头的图片和视频引发网民争议。
“剃光头”“孕期、哺乳期争着去前线”“生理期坚持不下去休息”等报道非但没有激发网民的共鸣,反而引发网民的质疑,甚至反感,大家认为这样的报道是作秀和形式主义。
正如有网民评论称:不是正能量不值得歌颂,而是不应“鼓励牺牲”。
尊重和爱护医护人员与疫情搏斗间隙那些真实的需求,才是媒体不应失去的人文关怀。
还有一些缺少人之常情近日,一篇名为《孩子出生不到20天,他却主动申请投入抗疫一线……》的报道中提及“出生不到20天的孩子说话”,引发网友误解。
虽然随后媒体向公众致歉,说明是由于编辑因工作仓促出错,在整合材料时将其中两个事件混淆,造成了文中“出生不到20天的双胞胎儿子说话”的错误,但网民并不买账,而是给予“拜托媒体长点心”“开局一张图,结局全靠编”等诸多调侃。
另有媒体报道,“某护士周某离开2014年就卧床在家的植物人丈夫,奔赴一线,而丈夫则好像知道妻子在做着一件伟大的事情,只要一有人提起她,就会露出笑容。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认知偏差与应对
存 在 是 推 动 网 络 群 体 性 事 件 不 断
发 展 的重 要原 因 因此 . 政府 部 门
体 性 事件 中存 在诸 多 非理 性 、 情 绪
化 和失 真 的因素 。其二 . 近几年 来 , 网络 中近年 出现 的 “ 人 肉搜 索 ” 现
原 因 主要 是 近 年 来 公 民权 利 意 识
民主 公 正 等方 面都 起 着 一 定 的 积
极作用 . 但是 网络 群体 性 事件 也存 在 许 多 的消 极影 响 首 先 . 网络 群
在 网络 群 体 性 事 件 的 认 知 偏 差 的
觉醒 . 民主 法治 诉 求增 多在 现实 体 制 中无 法得 到 满 足 . 而互 联 网技 术 迅速 发 展恰 好 为其 带 来 了能 匿 名 、 互动 强 、 低 成 本 和所 有人 平 等参 与 的 网络公共 领域 因而 当公众 借助
象 . 经 过 演 变 之后 . 成 为 了一 种 暴
及管理者 找出网络群体性 事件 中 的公 众 在 认 知 上 所 存 在 的偏 差 并 且 分 析其 出现 的原 因 . 找 出 纠偏 对
策 从 而维 护 社会 的稳定 和 团 结 . 对 于 我 国处 于 民主 化 不 断 完 善 进 程 中的 国家来说 具有 重要 意义
剑. 提 高 政 府 决 策 的透 明度 、 实 现
公 众 舆 论 监 督 .扩 大 网 民 的表 达
权. 保 障公 民 的权利 以及 推进 法 治
措施 进 行 预先 规 避 . 事 态 的发 展 可
能会 发 生 很 大 的改 变 。 因此 . 公 众
联 网而产 生 的集群行 为 其产 生的
试论新媒体事件中网民启发式认知偏差的负面影响
的失语 ,信息公布不及 时等条件 ,网民的认知很容易产生紊乱 ,从 而导
致启发式认知偏差 。 三、新媒体事件中网民认 知偏差 的负面影响 认知心理学认为 ,认知决定情感与行为 ,在新媒体事件 中 ,网 民启
发式认知偏差对信息文本 、媒体和政府部 门等具有广泛的负面影响 。
1 、对新 闻信 息 的 负面 影 响
认 知偏 差 ,但 其 负 面影 响 仍 然 值得 重视 ,尽 量 消弭 网 民认 知 与 现 实社 会 的偏 差 。
关键词 :网民;新媒体事件 ;认知偏差;影响 自2 0 0 3年 “ 孙志刚事件 ”推动国务院废止 《 城 市流浪乞 讨人员收 容遣送办法》 以来 ,新媒体的作用越来越受 到人们重视 ,而这次事件也 被认为是我,我 国网民 规模达 6 .1 8亿 ,互联 网普及 率为 4 5 .8 % 。 …伴 随着我 国网民人数 的 不断增加 ,各类新媒体事件 层 出不 穷。在 ( ( 2 0 1 3年 中国互联 网舆情分 析报告》 中,人 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选取了 2 0 1 3 年的 1 0 0 件热点舆 情 , 发现首发曝光于网络 自媒体 的比例为 4 7 %。在不少的新媒体事件中都可 以看 到网民的非理性意见 ,并对新媒体事件 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南此 可 以看 出研究网民认知偏差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 1 ) 话语 “ 分裂” 网民在新媒体事件 中,可以借助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或者 毁灭一个词
、
新 媒 体 事 件 的 含 义
“ 新媒体事件” 这一理论概念在香港 中文大学主持 的以 “ 新媒 体事 件 :网络 、公 民与社会权力的重构” 为主题 的深度研究 中被正 式提 出。 然而 , 目前学界对于新媒体事件的含 义尚无定论 。邸洪旗等 ( 2 0 1 2 )按 广义、中性 、狭义 三种类 型对新媒体事件的概念进行 了系统梳理。广义 的定 义认为新媒体事件是指 由网络 、移 动媒体等新媒体技术 支撑 体系下 形成的为民众广泛关注并 采取相应行 动的热点事 件 、引人注 目的事件 ; 中性 的定 义则把新媒体事件界定为突发事件 ;狭义 的定义则 认为新媒体 事件可纳入 突发事件 中的反抗 权威性事件 。 _ 2 本 文采取广义 的定义 ,认 为新媒体事件即是 由网络 、手机等新媒体发轫 , 在 一定 时间范围 内经过 网民互动热议而形 成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事件 。 二 、新 媒体 事 件 中 网 民的 启 发 式 认 知 偏 差 心理学这样定义认 知偏差 :“ 它是一种带 有偏见 的判 断模式 ,人们 通过 自身的感知而不是 客观判断 ,并受 限于他人或组织的看法和社 会文 化情景而得出不 和逻辑 的解释或非理性的推论。 ” 网民在对新媒体 事件 的认知过程中 ,常常受限于 自身认知 的局限性和外部 的诱导 与压 力 ,采 取主观 、非理性的认知方式 ,对 事件 的认知产生偏差 。在学 界,学者们 对于认知偏差的类型划 分 已达 3 O多种 ,但常见 的有启发 式认 知偏 差仍 然是最主要 、最常见的认知偏 差类型 ,这种认知偏差类型在新媒 体事件 中也 表 现 的最 为 明 显 。 启 发 式 偏 差 南心 理 学 家 T v e r s k y和 K a h n e ma n首 先 提 出。 他 们 认 为 , 个体在对环境进行认知和判断时 ,倾 向于依据一些将复杂 问题简单化 的 启发式去作为 ,人们主要依赖过往的思维习惯 和经验得 到相应启示 ,再 采取进一 步的判断和行动 。这种方式 ,有时可 以为个体快 速做正确判断 提供便利 , 但更多 的时候会导致判 断的偏差 ,即 “ 启发式偏 差” 。T v e r - s k y和 K a h n e ma n将认知偏差划分为代表性偏 差 、可得性偏差和锚定效应 三 种类 型 。 代 表性认 知偏差是指个体倾 向于依据过往相似的事件 对样本事件进 行归类 比较 ,并 根据这个典 型事件发 生的概率来 判断样本 事件的发 生。 这种用表面相似性代替 深层相似性 的错误倾 向即是代表性 偏差。 可得性偏差是指个体 的判 断受到记忆 中最易提取的信息 的影 响 ,印 象越深刻的信息 , 对个体判断 的影响越大 。由于个体不可能提取记忆 中 的所有信息 ,所以这种可得性偏差也 时常影响个体的认知。 锚定效应是指个体在对信 息进行价值评估时 ,由那些显著 的信 息而 I 起的歪 曲认识 。在认 知过程 中 ,显著信息所产生的首因效应严 重影 响 着人们对事件全貌的认知。 学者 阿伦森 曾指出个人易于使用启发式判断 的四种情况 :没有时间 认知思考 问题时 ;问题并不重要 ,不必过 多思虑时 ;信 息超载 ,无法进 行信息加 工时 ;缺 乏所 需 的知识 或 信息 时。 在这 四种 情 况 中,排 除 “ 问题并不重要 ,不必过多思虑时” 这种情况外 ,其 它三种情况 皆有可 能出现在网民对新媒体事件 的认知 中。新媒体事件 的突发性导致 网民没 有过多是时间进行认真思考 ,事件发生后各类信 息纷 至沓来 ,谣言接踵 而至 ,各方观点对垒 中网民很难 自习甄别信息的真伪 ,加 之事件相关方
浅析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原因
浅析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原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民群体极化行为日益凸显。
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往往会因为个人观点、利益诉求、社会地位等因素而形成两极分化的态度和行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极化现象呢?本文将从认知偏差、信息过载、社交影响、利益诉求等方面进行浅析,探讨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原因。
认知偏差是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类的认知有很多局限性,而网络上的信息更是五花八门,这使得人们更容易产生认知偏差。
在信息搜索和获取的过程中,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而忽略与之相悖的信息,从而导致认知上的偏颇。
人们还会因为社会认同、身份认同等因素而形成认知偏差,将自己固有的观点视作正确,而将其他观点视作错误,从而加剧了网民群体极化的现象。
信息过载也是导致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原因之一。
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信息,而人们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在面对大量信息时,人们往往会出现信息过载的情况。
信息过载不仅容易导致人们选择性地接受信息,而且还会使人们更加容易受到个人偏好和主观感受的影响,从而陷入信息茧房,无法客观看待问题,加剧了网民群体极化的现象。
社交影响也会导致网民群体极化行为。
在社交网络上,人们更容易受到自己所在群体的影响,形成“信息茧房”,只接触到和自己观点相近的信息和人,而忽略了其他群体的看法和信息。
社交网络的算法也会根据用户的偏好和行为,推送与之相符的信息,加剧了群体之间的隔阂和对立,从而加剧了网民群体极化的现象。
利益诉求也是导致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网络社交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一些群体往往会因为自身的利益诉求而选择性地进行信息处理和传播,将利益诉求作为首要因素,从而形成了对立的群体。
一些组织和个人也会利用利益诉求来操纵舆论和群体观点,制造对立和冲突,进而加剧了网民群体极化的现象。
认知偏差、信息过载、社交影响、利益诉求等因素都是导致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重要原因。
新媒体时代下的信息失真与传播偏差
新媒体时代下的信息失真与传播偏差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然而,与此同时,信息失真和传播偏差问题也日益突出。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信息失真的原因、传播偏差的表现以及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信息失真的原因1.1 缺乏审查机制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报道需要经过编辑、记者等多个环节的审查,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然而,在新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发布信息,缺乏审查机制导致了信息的失真。
有些人出于个人目的,故意发布虚假信息,误导公众。
1.2 信息过载新媒体时代,人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量庞大,很难辨别真假信息。
信息过载使得人们只能浏览信息的表面,很难深入了解和分析,容易被误导。
1.3 网络匿名性在网络上,人们可以使用匿名身份发布信息,这给信息的真实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有些人出于恶意目的,故意发布虚假信息,而且很难被追责。
二、传播偏差的表现2.1 信息篡改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但同时也容易被篡改。
有些人会故意修改信息的内容,以达到个人或团体的目的。
这种信息篡改会导致信息的失真和传播偏差。
2.2 信息选择性传播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偏好选择接收的信息,这导致了信息的选择性传播。
人们更倾向于接收与自己观点相符的信息,而忽视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信息。
这种信息选择性传播会导致信息的偏差和失真。
2.3 信息扩散速度快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很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然而,有些信息并没有经过充分的核实,就被大量传播,导致了信息的失真和传播偏差。
三、解决方法3.1 加强信息审查在新媒体时代,应建立起严格的信息审查机制,对发布的信息进行审核和核实。
只有通过审核的信息才能被发布,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2 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公众应提高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和媒体素养,学会分辨真假信息,不盲目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新媒体舆论导向偏差的表现与规避
场: “ 这 并 不 是 一 件 值 得 欢 欣 鼓 舞 碎 片 化等 特 点 ,使得 在 报道 新 闻事 件 众 眼 球 ,偏 离 事 实 真 相 ,大 肆 曝 光 的 事 。 ”但 随 后 ,还 是 出 现 了 “ 被 时总 是 出现 舆论 导 向偏 差 的现 象 ,即 事 件 当 事 人 开 房 记 录 、身 份 证 等 个 老 虎 咬 伤 女 子 去 世 ” 的 谣 言 ,央 视 忽视报 道 新 闻核 心 ,造 成公 众骚 乱 ; 人 隐 私 。 新 媒 体 娱 乐 性 较 强 ,但 是 新 闻 随 即 辟 谣 。无 独 有 偶 , 2 o 1 5 刻 意 丑 化 人 物 ,增 加 公 众 对 人 物 的 在 新 闻 事 件 传 播 中 ,应 当 避 免 哗 众 年的 “ 成 都 男 司机 暴 打 女 司 机 ” 事 偏 见 ;标 签 色 彩 浓 重 ,舆 论 趋 向 一 取 宠 行 为 ,以 免 将 受 众 关 注 点 引 导 件 在 社 会 上 影 响 巨 大 ,特 别 是 由 该 边 倒 等 。 事 件 引发 的 当 事 人 女 司机 被 人 肉 搜 索 ,大 量 不 良纪 录 被 上 传 至 网导 致 骚 乱 。在 新 闻 事 件 发 生 后 ,新 媒 体 乃 至 精神 上 的 困扰 。 到 无 关 紧 要 的 地 方 上 , 引 起 社 会 骚 刻 意 丑 化 事 件 人 物 ,加 剧 公 众
在 未 明 真 相 的 情 况 下 ,就 疯 传 视
在新 闻 事件 发生 后 ,新 媒体 总 是 频 、新 闻 报 道 等 和 事 件 相 关 的 信
千层浪 。好在一 篇 《 被 老 虎 咬 伤 的 表现
意 》 的 新 闻 评 论 ,及 时 挑 明 了 立 能够 抢 占先机 提 前发 布 ,但 是 其信 息 息 ,而 一 些 新 媒 体 更 是 为 了吸 引 受
社交媒体分析中常见的数据偏差与如何纠正
社交媒体分析中常见的数据偏差与如何纠正社交媒体以其广泛的用户群体和即时的互动性,在当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社交媒体的数据分析日益受到关注。
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社交媒体数据并非百分之百准确,常常受到各种偏差的影响。
在进行社交媒体分析时,了解这些常见的数据偏差,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对于从中获得准确的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到社交媒体用户的自我呈现偏差。
由于社交媒体用户往往通过精选和编辑来展示自己的生活,因此他们的所见所闻往往不全面、不客观。
这种自我呈现偏差导致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且倾向于呈现积极的一面。
从而,通过社交媒体分析获得的数据可能会扭曲真实情况。
在纠正这种偏差时,我们可以尝试通过多样的数据收集途径,包括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从而获得更多用户的真实反馈。
其次,样本偏差是社交媒体数据分析中常见的另一个问题。
社交媒体上的用户群体并不代表整个人口群体,而是一个特定的子群体。
这导致社交媒体分析结果的推广性受到限制。
为了纠正样本偏差,我们可以引入更多的外部数据源,如民意调查、人口统计学数据等,以补充社交媒体数据的不足。
通过综合多种数据来源的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社交媒体用户的特点和行为模式。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数据也常常受到信息过载的影响。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产生了庞大的信息流量,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冗余和低质量信息。
这种信息过载可能导致社交媒体分析者无法准确地获取所需的信息。
在纠正这一问题时,我们可以采用数据筛选和清洗的方法,对社交媒体数据进行精准的过滤,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此外,利用先进的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挖掘社交媒体数据中的潜在信息。
最后,社交媒体数据分析中常见的一种偏差是时间偏差。
社交媒体用户的活动并非一直持续不断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和相关性。
这种时间偏差可能导致社交媒体分析结果无法准确地反映用户的真实行为。
大数据环境下我国新媒体舆论失范现象的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我国新媒体舆论失范现象的研究引言: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在我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新媒体的发展为舆论传播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平台,但与此同时,新媒体舆论失范的现象也日益突出,给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带来了严重挑战。
因此,对新媒体舆论失范现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改进舆论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新媒体舆论失范的表现形式新媒体舆论失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虚假信息泛滥:在新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变得极其迅速和广泛,这也为虚假信息传播提供了便利。
很多人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制造和散布虚假信息,误导公众。
2.恶意攻击和谣言传播:新媒体上的匿名性和泛滥性使得攻击和谣言传播更为容易。
一些人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恶毒攻击他人或传播虚假谣言,损害了公众和个人的声誉。
3.低素质评论和网络暴力:新媒体上的评论区经常充斥着低素质的言论和仇恨言辞。
一些人利用新媒体匿名账号进行网络暴力,侮辱、威胁和恐吓他人。
二、新媒体舆论失范的原因分析新媒体舆论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在新媒体舆论管控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缺陷。
这些缺陷使得违法行为者难以追责,从而导致舆论环境不规范。
2.缺乏自律意识:一些新媒体从业者和使用者缺乏对自律的认识和意识。
他们只追求点击率和利润,而忽视了对公众生活带来的影响。
3.信息真实性难以辨别:大数据环境下,信息传播迅速且迭代频繁。
在这样的环境中,公众很难辨别信息的真假,使得虚假信息和谣言得以滥传。
三、对策建议为了解决新媒体舆论失范的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提出对策建议:1.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新媒体舆论的法律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构建健全的舆论治理体系,对恶意传播、虚假信息制造者进行惩罚,并加强对新媒体从业者和使用者的法律约束。
2.提升新媒体从业者的自律意识:加强对新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其自律意识。
新媒体从业者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守媒体的社会责任,不追求点击率和利润的代价。
社交媒体分析中常见的数据偏差与如何纠正(八)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每天都会通过各种平台与朋友、家人和同事进行交流。
然而,当我们使用社交媒体进行数据分析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其中存在的数据偏差,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社交媒体在数据收集过程中的一些偏差。
一个常见的偏差是选择性偏差。
这种偏差可能由于网络的无序性导致,用户在发布内容和参与讨论时通常只参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这导致了一个问题:我们只能得到特定主题的相关数据,并不能全面反映整个社交媒体上的观点。
另一个常见的偏差是态度偏差。
社交媒体上的用户往往倾向于表达极端的观点和情绪,而不是中立或温和的态度。
这可能会使我们对特定事件或话题的真实看法产生误导,因为一些观点被夸大或强调。
因此,我们在分析数据时必须注意这种偏差,并根据需要进行修正。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用户通常只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发布或回复信息。
这导致了社交媒体数据的时间偏差。
例如,当某一事件发生后,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可能会激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讨论的热度会逐渐减少。
在分析数据时,我们必须考虑到这种时间相关性,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以确保我们得到准确和全面的结果。
那么,面对这些数据偏差,我们应该如何纠正呢?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加入更多的数据源来扩大数据集。
通过对多个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获得更全面和全局性的数据,从而减少选择性偏差。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引入正负样本平衡,以更好地反映不同观点的比例。
其次,我们可以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来分析社交媒体数据。
通过使用情感分析等技术,我们可以测量用户的情绪和情感倾向,并对极端观点进行修正。
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用户的真实想法,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言论。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引入时间序列模型。
通过对不同时间段的数据进行比较和预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交媒体上的话题演变和趋势变化。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用户的观点和态度,并纠正时间偏差。
最后,我们还应该注意数据分析的目的和背景。
社交媒体分析中常见的数据偏差与如何纠正(七)
社交媒体分析是当今信息时代的热点话题,它在市场研究、品牌推广、舆情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我们也不可忽视其中存在的数据偏差问题。
本文将针对社交媒体分析中常见的数据偏差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纠正这些偏差。
一、干扰因素导致的数据偏差1. 用户自主选择社交媒体用户是根据兴趣与需求选择加入、关注特定的社交媒体平台和账号的。
这种用户自主选择的特性使得我们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容易遗漏一些特定群体的数据。
例如,在分析某品牌的用户群体时,若该品牌的目标用户大多不参与社交媒体互动,那么我们便无法通过社交媒体数据准确获得该品牌的用户画像或受众喜好。
2. 用户互动的非真实性社交媒体用户在发布内容时存在着意识形态、自我塑造的倾向。
有时为了得到他人认可、树立良好的形象,用户会编造或夸大自身经历、意见等。
这种情况下,我们在进行社交媒体数据分析时,需要对用户发布的内容进行过滤和验证,以排除虚假信息及其可能产生的数据偏差。
3. 广告与营销策略的影响社交媒体平台为了盈利,会给企业、机构提供广告推广服务。
这可能导致数据分析时的一些偏差。
例如,某个产品的社交媒体讨论度高,并不代表该产品本身质量好。
有可能是企业通过广告投放、炒作等手段造成的,这会扭曲真实的用户反馈。
二、纠正数据偏差的方法1. 多渠道数据比对仅依靠单一渠道的数据来进行分析容易产生偏差,我们需要综合利用多个渠道的数据来验证和补充。
除了社交媒体数据,还可以参考市场调研数据、在线问卷调查等,以获取更全面、客观的信息。
2. 精准用户画像构建在进行社交媒体分析时,我们需要针对特定目标群体建立精准的用户画像。
这需要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数据搜集与整合,包括用户详细资料、用户兴趣爱好、用户行为等。
通过精准用户画像的构建,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目标用户的需求与偏好。
3. 文本情感分析针对用户发布的内容进行情感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用户的真实态度与情感倾向。
通过分析用户的情感表达,我们可以获得更准确的用户反馈,避免因用户自我塑造、夸大等因素导致的数据偏差。
基于大数据的网民言论偏见分析与处理
基于大数据的网民言论偏见分析与处理在当今信息高度互联的时代,人们不断地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
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海量性质,社交媒体网站等平台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最新信息、分享观点与思想的主要渠道之一。
然而,网络言论偏见却已经成为互联网世界中的一大问题。
言论偏见指的是基于主观因素而产生的、不公正的言论观点。
言论偏见广泛存在于许多领域,如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中,而在互联网中的表现尤其明显。
有关比较热门的话题,比如“政治粉丝群”的言论,已经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网民的言辞偏见。
然而,只要处理得当,对于互联网言论偏见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改善。
本篇文章将探讨如何基于大数据进行网民言论偏见分析与处理。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大数据概念对于言论偏见分析的重要性。
如今网络数据的量级越来越大,而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与大量数据处理算法的提供,为我们对数据进行分析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
基于大量网络社交媒体网站上的对话数据,经过一定的分析,我们能够检测到言论偏见的存在,从而进一步发现和处理它们。
其次,言论掌控平台的开发和建设也是识别、分析和处理偏见言论的一个重要手段。
倘若平台能够自行识别问题言论(无论是基于机器学习还是文本分析等),其将极大地有助于快速和有效地处理过渡言论,追寻信息公正。
人类标注是一种有效提取特征的思路,特征标注的成本是昂贵的,然而,确实是通过加入人类投入大量的人力,加快人工处理的步伐,同时降低机器标注效率与质量的损失。
最后,我们需要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网站等开放性平台的优势,筛选合适的数据。
其中包括无监督学习(即不指定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阅读过文章的人为标准)(data abstractions),有监督学习及半监督学习。
这种粗略分类是大量分析中用到的常用方法之一。
在处理偏见言论问题时,通过对不同群体的言论分析,进行统计和分析,筛选合适的数据,从而获得更有利的分析效果。
在处理网民言论偏见的过程中,还有许多诸如提供策略、语言意义分析、深度学习方法等,更加高级的算法可以使用。
社交媒体分析中常见的数据偏差与如何纠正(六)
社交媒体分析中常见的数据偏差与如何纠正引言: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对于社交媒体的分析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在进行分析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数据偏差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社交媒体分析中常见的数据偏差,并提出纠正的方法。
一、选择性偏差社交媒体上的信息量庞大,人们往往倾向于关注一些突出的事件或话题,从而产生选择性偏差。
这种偏差会导致我们对于社交媒体用户的整体态度产生误导。
纠正方法:为了避免选择性偏差,我们需要在分析时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统筹考虑多个维度的信息,避免过分关注单一事件或话题引发的热点。
二、样本偏差在社交媒体分析中,样本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由于很难获取到全面的样本数据,很容易出现样本偏差的情况。
这种偏差会造成我们对于用户行为和偏好的判断产生偏见。
纠正方法:为了避免样本偏差,我们可以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确保样本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此外,还可以结合其他数据源的信息,以补充样本不足。
三、时间偏差社交媒体上的数据是动态变化的,因此,时间偏差也是常见的数据偏差之一。
人们对于不同时期的社交媒体数据的关注程度和行为会有所不同,如果只关注某个时间段的数据,很可能无法全面了解用户的真实情况。
纠正方法:为了避免时间偏差,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跨度进行数据分析,并结合时序分析的方法,观察数据的变化趋势,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
四、地域偏差社交媒体的数据来源广泛,地域偏差也是常见的数据偏差之一。
不同地区的社交媒体用户,所接触的信息和参与的话题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对于地域偏差的忽视会导致我们对于用户行为和偏好的判断产生误区。
纠正方法:为了避免地域偏差,我们可以通过筛选特定地域的数据样本,并进行地域差异的比较分析,以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
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将地域偏差作为一般性结论应用于其他地区。
五、情感偏差社交媒体上的用户行为和言论往往富有情感色彩,情感偏差是常见的数据偏差之一。
人们往往会通过社交媒体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态度,如果我们只关注情感极端的言论,很可能无法全面了解用户的真实情况。
社交媒体分析中常见的数据偏差与如何纠正(五)
社交媒体分析中常见的数据偏差与如何纠正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以及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数据分析的应用,人们越来越关注社交媒体上所产生的数据,并试图从中获取有价值的洞察。
然而,在进行社交媒体数据分析时,我们需要警惕常见的数据偏差,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先,感知偏差是社交媒体分析中常见的一个问题。
由于人们在社交媒体上有意或无意地选择性地分享和关注某些信息,从而导致我们所获得的数据并不完全代表整个社交媒体上的现象。
例如,某一群体中对某一主题的关注度较高,而另一群体对同一主题的关注度较低。
而我们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可能会只关注某一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数据,从而无法全面了解整个社交媒体上的情况。
为了纠正这种感知偏差,我们需要结合多种数据来源,包括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各类用户群体以及相关的外部数据,以获取更全面和客观的结果。
其次,平台偏差也是一个常见的数据偏差问题。
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在用户结构、功能设置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导致获得的数据可能具有偏倚性。
例如,在某一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更倾向于分享关于音乐的信息,而在另一平台上,用户更倾向于分享关于技术的内容。
因此,在进行社交媒体数据分析时,我们需要了解每个社交媒体平台的特点,并对结果进行平台相关性的分析和修正。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采用相同或类似指标来进行比较,以减小平台偏差对结果的影响。
另一个常见的数据偏差问题是样本偏差。
社交媒体上的数据源源不断,但我们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往往只能从大量的数据中选取一小部分作为样本。
然而,样本的选择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用户活跃度、用户属性等。
从而导致样本并不完全代表整体群体的情况。
为了纠正样本偏差,我们可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确保每个用户都有平等的机会被选入样本中。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样本进行加权分析,调整样本的权重,以更准确地反映整体情况。
此外,虚假信息也是社交媒体分析中常见的数据偏差问题之一。
浅析新媒体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浅析新媒体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新媒体应用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乐趣,然而在新媒体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分析新媒体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新媒体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准确的问题。
由于信息传播的速度快,很多信息在发布之前未经过严格的核实,容易出现虚假和误导性的信息。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很多人发布的消息往往是主观意见和个人观点,并没有经过客观的事实核实。
有些人会故意发布虚假信息来获取阅读量和关注度,以达到某种目的。
这些不准确的信息给人们的判断和决策带来了困扰。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媒体的自律和媒体监管机制。
媒体应增加事实核实的环节,确保发布的信息真实准确。
政府应加强对媒体的监管,惩罚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
公众也需要提高媒体素养,学会辨别真伪信息,不盲目相信和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
新媒体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个人隐私泄露的问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传播变得非常容易。
很多新媒体平台会主动或被动地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然后将其用于个性化推荐和广告投放。
有些不法分子也可以通过黑客手段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非法活动。
这些个人隐私的泄露对用户的财产安全和个人隐私权造成了威胁。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和技术手段。
新媒体平台应明确告知用户个人信息收集和使用的目的,并取得用户的明示同意。
平台应加强信息管理和保护措施,加密个人信息,防止黑客攻击和信息泄露。
政府也应加强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和监管,对违法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新媒体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互联网成瘾的问题。
互联网的便捷性和刺激性容易让人陷入沉迷,对生活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和学生群体,过度使用和依赖互联网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社交能力不足等问题。
解决互联网成瘾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家长和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和学生的网络教育和管理,定期进行网络安全和合理使用的宣传和培训。
互联网企业也应加强自律,限制未成年人在平台上的使用时间和内容。
中国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对虚假新闻的认知调查研究
中国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对虚假新闻的认知调查研究一研究缘起新媒体环境下虚假新闻层出不穷,这一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新媒体技术已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内容生产方式与信息传播方式,多元化的传播手段、个体化的传播行为、海量化的信息资源等都增加了行业监管、信息甄别的难度;同时,面对越来越倾向于求“快”、求“新”的受众需求,新闻媒体不断追求“快之更快”、“新之又新”,创“夺人眼球”的新闻信息,这些都为虚假新闻的产生、扩散打开了方便之门。
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已越来越难以远离虚假新闻,甚至经常面对着辨识虚假新闻的种种考验。
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如何认知虚假新闻这一研究问题值得思考。
关于虚假新闻的研究成果,国内目前多是研究者的思辨型分析。
这些研究或是基于虚假新闻现象所做的理论探析,或是基于典型虚假新闻案例所进行的剖析,但大都停于对虚假新闻现象本身的研究上。
例如:宋超在《拷问传媒公信力——新闻打假十年实录》一书中,基于对2001~2010年100例虚假新闻案例的样本分析,对其产生和传播特点等做了评述,其目的重在以“媒介批评”的方式提醒行业要避免这种损害公信力的行为;[1]张涛甫在《十年百条虚假新闻的样本分析》一文从虚假新闻作者、失实程度、故事框架类型、制假方法等角度做了统计分析。
研究者多未能进一步结合问卷调查以核证公众对于虚假新闻的认知情况。
[2]相较而言,以公众为研究对象,并采取大范围(样本数>300)问卷调查的方法,旨在分析公众对于虚假新闻的现状以及产生原因、主要影响、治理方法等方面认知的研究,国内学者所做的探索并不多。
基于此,本报告将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对虚假新闻的认知作为研究主题,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文献综述(一)虚假新闻概念关于虚假新闻的界定,研究者多根据失实程度以不同维度进行划分,其基本内涵都是指违背新闻真实性。
《新闻学词典》中将“新闻失实”定义为“新闻报道违背真实的现象”,并将其区分为编造性失实、业务性失实和片面性失实三类。
新媒体时代人们的认知差距越来越大
新媒体时代,人们的认知差距越来越大主编:渣渣灰(哈哈)感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形态,是一个不断延伸的概念。
放在今天,指的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媒体形态。
在新媒体时代下,媒体个人化,移动化,参与性强,无处不在。
这些特点作用于人的认知,使人们的认知差距越来越大,我方具体论述如下:新媒体使人们的认知能力和认知层面的差距越来越大。
认知是指人看到信息,处理信息,理解信息的过程。
这个信息的处理也是有难易之分的。
/短时性,短逻辑链的信息更容易被人理解,换句话讲,人们更容易理解肤浅的信息。
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各类信息层出不穷,每个人都能成为媒体,都能创造和传播信息,而快餐式的信息,不论以文字形式出现也好,还是短视频也好,都能够迅速抓住受众的眼球,因为这类信息不仅容易理解,而且因为搞笑、猎奇等原因在短时间内就能刺激受众的大脑,达到兴奋的信息反馈效果。
因而,人们在无聊时,越来越倾向于刷微博,抖音,快手,bilibili,QQ看点,他们一直处于且逐渐适应这种浅层信息,短逻辑链的处理。
这种信息处理方式会导致人逐渐丧失掉形成长逻辑链,分析复杂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这种行为会削弱人的认知能力。
当然了,不是所有的人都会一有空就刷微博,有的人会听歌,有的人会锻炼,有的人会打辩论。
新媒体时代下,每个人都会受到浅层信息的影响,但是每个人的取向都是不同的,所以人们被影响的程度也不相同。
所以结果是什么呢,一部分群体的认知能力下降,一些群体的认知能力不会下降。
人们的认知差距越来越大由此初步体现。
那进一步体现在哪里呢?是体现在认知层面上。
什么是认知层面呢,很简单,是指认知对象的高低之分。
有的人看红楼梦只能理解故事的巧妙出彩,有的人能读出来故事背后对社会的反映。
这就是认知差距,这种差距就是认知层面上的差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事件中网民认知偏差分析
作者:李国平
来源:《采写编》2016年第02期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技术已深入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道德建设成为新媒体技术下,网络建设的工作重点。
本文着重分析了新媒体事件中网民认知偏差现象的成因,并积极探索了相关应对策略,以提高网民的网络道德修养。
关键词:新媒体事件;网民;认知偏差;成因;策略
研究新媒体事件中网民认知偏差现象的成因及应对策略不仅有利于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事件中网民认知偏差现象的成因
(一)政府因素。
现在我国社会中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在解决这些矛盾引起的问题时一部分政府应对态度的不合理,在公众关注下或多或少的犯一些错误,而引起的网民对政府在认知上出现偏差。
这种先入为主的成见其实是源于网民脑海中对政府固有印象而产生的思想认识。
例如城管在执法中与商贩发生冲突,网民不分对错无情判决认为是城管在滥用职权等偏差心理的出现。
(二)传媒因素
1.受众期待对媒体判断的影响。
当今时代媒体记者在利益的驱使下,很难做到公正、客观的对新闻加以报道。
媒体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增加收视率,在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上加以自身判断,使网民逐渐丧失了对原有事故客观认知的能力。
2.传播速度与质量的矛盾。
新闻具有时效性的特点,因此对于新闻的传播速度提出了极大的要求。
社会媒体的增多对于新闻的争抢日益加剧,媒体很难获得高质量的一手新闻,因此低速新闻成了当今媒体报道的主流,这种传播速度与质量的矛盾仍然严重制约我国新闻向着高质量方向发展。
3.传播信息的潜化。
传播信息潜化是指通过外界条件获取外部信息,然后加以修改转变为内部信息。
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有着更多的机会获取最新新闻,于是,经过信息潜化的方式出现了信息同质化现象的产生。
(三)网民因素。
1.网民的负面心理。
当今,网络文化向着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其中低俗文化的盛行对于网民在心理认知上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例如,仇富心理、攀比心理、盲目从众心理等一
系列负面心理。
这些负面心理的产生使得网民很难对报道的新闻进行公正的看待和客观的评价。
2.网络推手的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各媒体竞争的加剧,导致了一系列不正当竞争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推手应运而生。
网络推手主要通过不断地发帖和删帖制造假的新闻,故意掩饰真实的信息,扭曲社会舆论。
网络推手的出现使网民很难判断哪些是真实信息,同时也造成了网民在认知上的偏差现象的出现。
二、新媒体事件中网民认知偏差的应对策略
(一)政府方面。
对于网民认知出现的偏差,政府应高度重视此类现象,通过政府的公信力,还原信息的真实性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及时消除新媒体网民认识偏差现象的发生。
其次,政府应增强服务意识,并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以消除社会不良舆论。
另外,政府应积极利用新媒体,做到与群众在公共平台上有效沟通交流,以减少假新闻对社会舆论的错误引导,同时利用新媒体传播社会正能量,使网民建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二)传媒方面。
传媒对于信息传播的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媒公司应对相应信息进行严格审核,以防止低俗信息出现在网民的视野之中。
同时传媒公司也要确保报道信息的真实性,同时也要做到消除新闻同质化现象的发生。
传媒公司也应该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并规范自身行为,在群众和政府的监督下,不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充分彰显社会传媒的引导正确舆论的功能。
(三)网民方面。
在信息混乱的社会,网民应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客观公正的评价新闻,并充分认识到自己思维方式对社会舆论造成的消极影响,并避免因出现某些错误观点不加客观评价而盲目跟风的想象的发生。
并及时反省自身存在的问题,自己思想认识上是否存在偏差,价值取向是否符合社会的核心思想和要求。
同时网民也要提升自身素质,避免因自身缺陷与不足而出现的仇富等变态心理的出现。
另外,网民也应提升媒体素养,毕竟自己对新闻的评价其他人都有可能看见,而错误的观点的出现可能引起盲目跟风等现象的发生,网民媒体素养的提升可以极大降低一些因自己的观点错误而带动其他人在思想上产生认知偏差现象的发生的可能性。
总之,分析新媒体事件中网民认识偏差现象的成因,研究新媒体事件中网民认知偏差的应对策略对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加强网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新疆阿拉尔市塔里木大学西域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