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新媒体事件_与传媒公共性
新媒体事件的“网络公共事件”
口黄灿 灿
【 内容提要 】 新媒体事件是
历 史的 、 动 态的存在 。 尽 管 目前
升 ,新媒体事件的研究范畴也 逐渐扩大 , 如“ 网络 热 点 事 件 ” “ 网络群体性 事件 ” “ 网络舆论 事件” “ 网络公共事件” 等。 2 0 0 3年孙 志 刚事 件 , 成 为 新 媒体 事件 的热点 ,首次 强 势 引入公众视野 ,之后新媒体事 件 不 断升 温 。进入 2 0 0 7年 , 新 媒体事件急剧攀升 ,山西黑砖 窑 等事 件 的发 生深 刻 地改 变着 传统的政治生态 ,甚至是现实 社会 的运作 逻 辑 ,社会 各 界对
( 三) 2 0 0 7年 起 公 共 媒 介
马斯在 公共 领 域理 论 中提 出了 发生 时 间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 0 3 年 3月 2 0 0 3 年 4月 2 0 0 3 年 4月 典型 事件 孙 志 刚事件 非 典事 件 董 关鹏 事件
非典事件 , 大部分起源于网络 ,
源起 现 实 现 实 网络 事件性 质 社 会制 度 缺失 突发公 共卫 生 学 术不 公
人 ,甚 至整 个 社会 产 生重 大影 响的公 共危 机事 件 ③ 。 对 于现代
意义上 “ 公 共性 ” 的解释 , 哈 贝
2 1 世 纪 以来 , 从 我 国新 媒 体 事件 的发生 源 看 ( 表一 ) , 早 期 的新 媒体 事 件 除 了孙 志 刚与
一
、
新 媒体 事件 “ 网络
提 出“ 媒介事件” 的概念 , 认 为 媒介 事 件是 经 过媒 体 提前 策 划 的, 具有 非 常规 性 、 直播 性 等 特 征 的 国家级 事件 。 模 的网 民在互 联 网平 台上共 同
新媒体与公共关系的结合与发展
新媒体与公共关系的结合与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和互动的重要渠道。
同时,公共关系作为企业和组织与公众之间建立和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手段,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与公共关系的结合与发展,以及对传统公共关系的影响和挑战。
一、新媒体与公共关系的结合新媒体的出现为公共关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传统的公共关系主要依靠传统媒体进行信息传播,而新媒体的兴起使得公共关系可以更加直接、快速地与公众进行互动和沟通。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企业和组织可以与公众进行实时互动,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反馈,及时回应和解决问题。
同时,新媒体还提供了更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使得公共关系可以更加精准地传递信息,提高传播效果。
二、新媒体对公共关系的影响1. 提高传播效率:新媒体的快速传播和广泛覆盖使得公共关系可以更加高效地传递信息。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企业和组织可以直接发布信息,无需经过传统媒体的筛选和编辑,节省了时间和成本。
2. 增加互动性:新媒体的互动性使得公共关系可以更加直接地与公众进行互动和沟通。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企业和组织可以与公众进行实时互动,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反馈,及时回应和解决问题。
3. 拓展传播渠道:新媒体提供了更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使得公共关系可以更加精准地传递信息,提高传播效果。
4. 塑造品牌形象:通过新媒体平台,企业和组织可以更加直接地与公众进行互动和沟通,传递正面信息,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三、新媒体对公共关系的挑战1. 舆论监管:新媒体的兴起使得舆论监管变得更加困难。
虚假信息、谣言和负面评价很容易在新媒体上传播,给公共关系带来了挑战。
2. 信息过载: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爆炸式增长,公共关系需要面对信息过载的问题,如何在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成为公共关系的一大挑战。
3. 网络口碑管理:新媒体的互动性使得公共关系需要更加重视网络口碑的管理。
新媒体与公共舆论
新媒体与公共舆论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公共舆论的影响力愈发显著。
新媒体已经成为了塑造公共舆论、引导社会思潮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新媒体与公共舆论的关系。
一、新媒体对公共舆论的影响1. 实时性和广泛性:新媒体能够以迅猛的速度传播信息,实现即时互动。
公众通过各类社交媒体平台,可以随时随地发布言论,快速形成共识并影响他人。
2. 可视化和多样性:新媒体通过图文、音视频等形式传播信息,丰富了舆论表达的形式。
用户可以通过照片、视频等直接展示事实,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事件。
3. 个性化和互动性:新媒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偏好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增强了用户与媒体的互动性。
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评论等方式参与到舆论讨论中,形成自己的声音。
二、新媒体对公共舆论形成的影响1. 信息多元化:传统媒体对信息的选择和呈现有一定的限制,而新媒体的涌现使得更多的声音有机会被传播。
各类观点、意见和消息汇聚在互联网上,公众可以更全面地获取信息,形成更多元化的舆论。
2. 舆论热点引导:新媒体平台可以将某些事件或话题塑造为热点,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和参与度。
热点话题的形成往往会带动大量的舆论讨论,对社会思潮产生深远的影响。
3. 舆论氛围塑造:新媒体通过相关算法和推荐系统,可以将用户接触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调整,从而形成不同的舆论氛围。
这种个性化推荐往往会导致信息的过滤和偏向,可能加剧信息茧房效应,使公众容易产生“信息孤岛”现象。
4. 民意反馈与政府治理:新媒体给了公众表达不满和批评的平台,政府可以通过分析新媒体上的民意反馈来调整政策和改进治理。
新媒体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促进了民主参与。
三、新媒体与公共舆论的互动关系1. 新媒体主导舆论:新媒体通过自身独特的优势,往往能够在公共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
它可以通过热点引导、个性化推荐等手段,引导公众的关注和讨论方向。
2. 公众反哺新媒体:公共舆论的形成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共鸣,公众的声音和反馈会对新媒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试论确立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三个维度
试论确立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三个维度作者:张伟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6年第06期[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新,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进步,互联网已深入到每个领域。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媒体的传播产生了新的途径,即互联网媒体。
在信息化高速运转的当下,互联网媒体的作用至关重要。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在我国,互联网媒体也在迅速的发展变化。
本文主要是分析当下互联网媒体的传播主要现象,并从三个维度的角度探析互联网新媒体确立公共性的特征,其中,三个维度是媒介、技术以及制度。
旨在促进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三个维度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121-01随着互联网不断深入到各个领域中,互联网新媒体也迅猛发展起来。
互联网的特点使得媒体信息传播的公共性相对来说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大,又因为互联网的新媒体是依托互联网的开放性平台发展而来,所以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的发展深度是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
公共性的特点对互联网新媒体来说是极为关键的,尤其对公共的信息传播产生重要影响。
然而,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并不足够自觉,这就凸显出从三个维度的角度研究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必要性。
一、从技术维度的角度探讨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互联网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属于开放性信息传播的领域,其本身就具备了公共性的特点。
从互联网的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中可以看出,根据其自身公共性的特点,决定了互联网新媒体在公共信息传播领域的重要地位,下面就从互联网技术的三个方面来探讨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
(一)互联网的本质在1969年,美国的国防部授权ARPANET进行互联网的相关试验,互联网由此诞生。
至2015年,互联网已有近46年的发展史。
互联网一路发展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各领域的不断深入发展,在当今社会传播等公共性领域获得了不可替代的关键性地位。
社会大都认可,互联网的本质是自由与开放。
新媒体传播对公共舆情的影响
新媒体传播对公共舆情的影响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它对公共舆情产生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公共舆情是指一定社会范围内公共关注度很高,且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一类事件。
本文将从媒体传播的角度探讨新媒体对公共舆情的影响,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新媒体传播加速公共舆情的传播速度过去,公共舆情的传播需要通过传统的媒体来进行报道和传播。
而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信息的传播速度变得更快。
现在,只需要一个微博或者一条朋友圈,就能够迅速引起公众的关注,进而推动舆情的蔓延。
新媒体传播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让公共事件的传播速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加速,而它的特点也决定了它在舆情传播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二、新媒体传播改变了公共舆情的形态公共舆情的形态开始变得多样化。
新媒体上,舆情的形态不仅仅局限于文字、图片等形式,更多的是呈现出一种互动性和可视化表现形式。
此外,新媒体传播还给分散的个体带来了集聚的能力,不同的人群可以因此对同一事件形成不同的看法,舆情的形态更加多元化,这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新媒体传播促进了公共舆情的关注度新媒体传播也促进了公共事件的公众度、关注度,进而形成了更大的舆论压力。
当一个事件得到广泛关注时,不仅仅可以引起公共注意,也会引起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重视。
这种情况下,舆情的压力将会由舆论逐渐升级至政策层面,从而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利益。
四、新媒体传播增加了公共舆情的复杂程度新媒体传播让公共事件的发展趋势更加不可控。
新媒体的扩散途径复杂,涉及到的参与者众多,信息传播的复杂性更加突出。
此外,不同的网民对同一事件的看法也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样会产生许多不尽相同的舆情声音。
在这种情况下,分析事件所引起的舆论情况就必须要考虑到各种不同的影响因素,这使得舆情分析的难度和复杂性都有了新的提高。
五、新媒体传播给公共舆情带来了新的治理模式随着新媒体传播的不断发展,也涌现出了各种能够解决舆情的新模式。
由于新媒体产生了诸如云社区、网上群众等新形式,可以让公众参与到舆情治理中来,同时也为行政部门和企业提供了新的治理方式。
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特点与应对策略
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特点与应对策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个环境下,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方式和特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如何应对这些变化,有效管理和引导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远超传统媒体时代。
一个事件的发生,往往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就能传遍全球。
这种即时性给我们的危机应对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与此同时,新媒体的互动性也让公众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危机事件的传播和应对中来。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都变得难以判断。
虚假信息的传播不仅会误导公众,还会加剧危机事件的恶化。
例如,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可能会引发恐慌,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甄别机制,及时辟谣,确保公众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参与度和关注度都有了显著提高。
这也意味着,任何一方的反应和应对措施都会被无限放大。
这就要求我们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时,更加注重公开透明,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同时,我们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引导公众理性对待危机事件,避免恐慌和过激行为的发生。
为了更好地应对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特点,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
首先,建立健全的信息发布机制是关键。
政府、企业和相关机构应该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主动回应社会关切,避免信息的不对称和误解。
同时,我们还需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合作,充分发挥媒体在危机应对中的桥梁作用。
其次,提高信息甄别能力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面对海量的信息和复杂的舆论环境,我们需要培养专业的信息甄别团队,通过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核实。
此外,教育公众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也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公众对虚假信息的警惕性和鉴别力。
再者,强化应急管理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危机事件应对的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新媒体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的国际传播
新媒体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的国际传播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公共事件的传播方式。
在过去,公共事件的传播主要依靠传统的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而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公共事件的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媒体时代的突发公共事件传播不仅更快速、更广泛,还更具有参与性和互动性。
在国际范围内,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缩短了信息的传播时间。
在过去,公共事件的传播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排版等环节,才能被传统媒体传播给大众,而在新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进行实时的传播。
一条有关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在几秒钟内就可以传播到全世界,使得公共事件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这种快速的传播方式,不仅能够让更多的人在第一时间获得事件信息,也能够让相关部门更快速地采取措施应对事件。
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拓展了信息的传播范围。
在传统媒体时代,公共事件的传播范围受到媒体的覆盖范围的限制,而在新媒体时代,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获取国际信息。
这种全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可以被更多的人所知晓,也能够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关心。
当某国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是重大事故,在新媒体时代,该事件很快就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带动国际援助和合作。
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在新媒体时代,公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信息传播中。
公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与公共事件相关的信息,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获取事件的最新进展。
这种信息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使得公共事件的传播不再仅仅是媒体的单向传播,而是形成了一种多方参与、多方互动的传播模式。
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可能存在着不真实的信息。
由于新媒体上的信息传播是非常快速的,很多信息可能没有经过核实就被传播出去,这就给不实信息提供了传播的渠道。
新媒体与公共关系
新媒体与公共关系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新媒体的崛起给公共关系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机遇。
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广泛的影响力,正在重塑着组织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模式和关系形态。
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的时空限制。
以往,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有限,主要依赖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
而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人们只需动动手指,就能随时随地获取海量的信息。
这种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便捷性,使得公共关系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新媒体为公共关系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传播手段。
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组织可以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向公众传递信息,展示自身形象。
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制作精美的短视频,介绍产品的生产过程和使用方法,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和信任;政府部门可以利用网络直播,及时发布政策解读和民生服务信息,提高政务透明度和公信力。
同时,新媒体也赋予了公众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权。
在新媒体环境下,公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可以主动参与信息的传播和讨论。
他们可以通过评论、点赞、转发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组织的看法和态度,对公共关系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
这就要求组织更加重视公众的意见和反馈,积极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然而,新媒体在给公共关系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广泛传播,使得负面信息一旦出现,就可能迅速扩散,给组织带来严重的声誉危机。
例如,一条关于企业产品质量问题的微博,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引发大量的关注和质疑,对企业形象造成巨大的损害。
此外,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难以保证。
虚假信息、谣言等可能会误导公众,给公共关系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
组织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来甄别和澄清信息,以维护自身的形象和声誉。
新媒体与公共关系的理论和实践
新媒体与公共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第一章:引言新媒体与公共关系是当今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在信息技术和移动网络的高速发展下,新媒体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平台,而公共关系也因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与公共关系的理论和实践,并通过分析案例,探究新媒体与公共关系如何有效地协同工作,以实现企业的宣传推广和公众互动。
第二章:新媒体的优势1. 互动性强新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兴起,为公共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这是传统媒体所没有的。
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强、实时性强等特点,通过这些特点,企业可以与公众直接互动,借助公众的力量进行宣传,推广企业的品牌形象。
2. 信息传播速度快新媒体可以快速传播信息,以微博为例,一条信息可以在短短的几秒钟内被数百万的人所关注到。
它的实时性和广泛性使企业可以快速而准确地了解公众对自己产品和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企业及时调整其市场策略,以满足公众的需要。
3. 多样化的媒体形式新媒体形式多样,可以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进行选择。
比如视频和图片可以更加直观地传达企业的信息,动态的信息更容易被公众所接受。
在公共关系中,这种多样化的媒体形式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高宣传的效果。
第三章:公共关系的理论1. 公共关系的本质公共关系的本质是在建立有益于企业与公众之间和谐关系的基础上,促进彼此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合作。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关系成了企业与公众之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企业的宣传推广和产品销售都需要依赖卓越的公共关系力量。
2. 公共关系的目标公共关系的目标是通过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方式,如品牌广告、企业形象宣传、社交媒体互动等,提高公众对企业的认知度、理解程度和好感度,推动企业销售增长,同时有效管理和处理各种可能发生的公共关系问题。
3. 公共关系的要素公共关系的要素包括:公众,组织,媒介。
公众是公共关系的核心和目标对象,组织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媒介则是传播信息的工具和平台。
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彼此之间的关系也非常重要,并且需要注意三者之间互动的协调和平衡。
新媒体传播对公共舆情的影响及管理策略
新媒体传播对公共舆情的影响及管理策略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影响着公众舆论的形成和发展。
然而,新媒体的传播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虚假信息传播、负面舆情的扩散等,对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因此,必须对新媒体传播对公共舆情的影响加以认识和管控。
本文将就新媒体传播对公共舆情的影响及管理策略进行探讨。
一、新媒体传播对公共舆情的影响1、加速舆论传播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速度变得更快、更直接、更广泛,各种信息不断涌向公众视野。
这一现象也加速了公共舆论的形成和传播,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各类信息和观点,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同时,新媒体平台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互动沟通机制,大大提高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促进了舆论事件的迅速发酵。
2、促进舆论民主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平台更为开放、自由,在信息发布和互动交流方面更具民主化特色。
公众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参与到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中,实现了信息的自由传播和民主表达。
在此过程中,公众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平等和互动,形成了一种双向的信息传递和互动模式。
3、扰乱公共秩序尽管新媒体传播具有开放性、民主性等优点,但在实践中也常常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虚假信息的泛滥和负面舆情的扩散。
虚假信息不仅会误导公众,扰乱社会秩序,还可能导致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
同时,负面舆情的扩散也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引发群体恐慌、社会不安等问题。
二、新媒体传播对公共舆情的管理策略1、加强信息监管为了遏制虚假信息的传播和负面舆情的扩散,必须引入更加严格的信息监管制度。
相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监控系统,对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进行审查和排查,确保正常信息的流通,杜绝虚假信息的传播行为。
此外,公众也应积极参与到信息监管的过程中,通过网络舆情监测和举报等形式,共同打造一个安全、健康的信息环境。
2、提高舆论素质舆论素质是公众掌握信息、表达观点、参与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新媒体环境中新闻评论公共性的转变
新媒体环境中新闻评论公共性的转变作者:王振宇来源:《新闻爱好者》2016年第01期【摘要】新媒体环境中新闻评论公共性在不同层面上发生了转变。
这些层面涉及主体、议题、程序和话语方式。
这些不同层面的转变对于公共性整体的变化起到了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作用。
同时,公共性转变多样复杂的局面也与舆论引导方式的转变密切相关。
【关键词】公共性;主体;议题;程序;话语哈贝马斯认为传媒的公共性“从公众舆论发挥的一种功能变成了公众舆论自身的一种属性,而这种…公共性‟充其量只能成为虚假的公共性”[1]。
这种虚假的公共性可能与公共性本身构成元素的复杂性转变相关。
公共性与主体、对象、程序等多方面的因素相关。
在新闻评论的层面,公共性主要体现在议题范围、主体构成、传播形式和话语特征四个方面。
在不同媒介技术特点的影响下,四个方面公共性的增强或者衰减变化通常不是一致的,而是此消彼长的。
这就使传媒的公共性作为一个整体显现出更加复杂的转变方式,尤其对于新闻评论这个更关注价值判断层面的体裁。
新媒体环境中,公共性的转变同样显现出了多方向的样式,这直接与公共舆论引导策略的转变相关。
一、主体层面的多元化互联网媒体为新闻评论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公开性的平台,从评论主体的角度而言,新闻评论的公共性得到了强化。
这种强化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传统新闻评论的公共性体现更取决于信息内容、关注视角乃至观点。
评论主体常常作为公共权威的姿态显现,而在评论实践中又经常不能真正关注公众利益与体验。
这时,一种“虚假的公共性”就出现了。
这种虚假不仅仅是公众没有公共领域的话语权,而且这种权利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思想的停滞。
公众在不能发言的媒介技术中习惯了对公共事务的漠不关心。
徐复观说:“……现代人已经把…自我‟的主体性淹没在技术与官僚之下而成为…大众‟,当然会过着不思不想的生活。
”[2]论断中的“现代人”或许已不再现代,而其描述的这种社会状况,在新媒体时代到来之前,还是能部分说明媒介公共性的主体缺失的。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与公共关系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与公共关系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与公共关系的交互性逐渐增强。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即使不能说传统媒体已经被新媒体所取代,但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随着新媒体的便捷性和多角度性,新闻与公共关系的交流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也有了新的特点。
首先,新闻更加时效性强,传统媒体的新闻通常是一天两天的报导,而新媒体的信息更新更快,可以实现实时更新和发布。
其次,新闻更加个性化,新媒体的新闻往往以小众化、多元化、个性化等特点为基础,不同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自己想要关注的信息。
第三,互动性增强,人们不仅仅是被动的浏览新闻,他们还可以在新媒体上进行评论、点赞、转载、吐槽等多元化做法,这样一来,新闻的传播效应也迅速扩大。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关系也有了新的特点。
首先,传播渠道更加广泛,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公共关系的信息传播也变得更加广泛化、多元化且普惠化。
第二,控制难度加大,新媒体时代公共关系不仅要在传统媒体上进行管控和维护,还需要在新媒体上进行有效的维护。
第三,时间紧迫,由于新媒体信息更新速度快,无论是正文发布还是应对舆情事件的应变处理,都需要快速高效地作出反应。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和公共关系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在这个时代,新闻媒体和公共关系界需要进行整合和创新,并通过更加全面、多元的渠道,更好地服务公众。
下面分别从新闻与公共关系两个方面分析其具体的应对方法。
一、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与公共关系的应对方法1. 新闻媒体的应对方法第一,借助新媒体的创新技术,扩大新闻的传播范围和关注度。
在新媒体时代,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新闻产品和服务都需要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创新,提高传播效率和互动交流。
第二,通过新媒体的时效性,提高新闻媒体的新闻速度和覆盖率。
传统媒体通常需要等待一定时间的整理、翻译和编辑过程,才能把新闻发布出去,而新媒体的实时性让新闻发布效率和规模越来越高。
媒体的力量传媒与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
媒体的力量传媒与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媒体的力量:传媒与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1. 概述现代社会中,媒体的力量无处不在。
媒体作为一种社会公共资源,扮演着信息传递、意见反馈和社会监督等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媒体的力量、传媒和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今社会中的媒体现象。
2. 媒体的力量媒体的力量指的是媒体在传播信息、塑造公众舆论和影响社会行为方面所具备的能力和影响力。
媒体的力量来源于其广泛的传播渠道、专业的信息收集和编辑能力,以及对社会话题的关注和报道。
媒体通过报道事实、表达观点和传递价值观,能够引导公众思考、形成共识,并对社会变革产生重大影响。
3. 传媒的定义与分类传媒是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和互联网等媒体形式的集合体,它们通过传递信息将消息传达给公众。
传媒分为广播传媒、视觉传媒和新媒体三大类。
3.1 广播传媒广播传媒是通过无线电波传播音频信息的媒体形式,包括电台和广播电视。
广播传媒具有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可以迅速将新闻和其他信息传递给公众。
3.2 视觉传媒视觉传媒是指通过视觉方式传达信息的媒体形式,包括电视、电影和视频。
视觉传媒通过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多种元素,将信息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给观众,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效果和影响力。
3.3 新媒体新媒体是指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媒体形式,包括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
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实时性和多平台传播的特点,大大拓展了媒体的传播范围和方式。
4. 公共关系的定义与作用公共关系是指组织、机构或个人与公众之间建立和维护关系的活动。
公共关系通过各种方式(如媒体报道、公众活动和社交媒体)传递信息、增进理解、塑造形象和促进合作,建立起正面积极的互动和交流。
5. 媒体与公共关系的互动媒体与公共关系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响。
媒体通过报道、评论和访谈等方式,传递组织和个人的信息,塑造其形象和声誉。
而公共关系通过与媒体的合作,将有益信息传递给公众,提升组织的声誉和形象。
新媒体对社会公共事件的引导和影响
新媒体对社会公共事件的引导和影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的地位逐渐被新媒体所取代。
新媒体以其快速、便捷、互动的特点,对社会公共事件的引导和影响力日益增强。
本文将从新媒体对社会公共事件的引导和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新媒体对社会公共事件的引导1. 实时报道新媒体的快速传播特点使得它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事件的最新信息,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报道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公众。
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视频,新媒体都能够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事件的发展过程,引导公众对事件的关注。
2. 舆论引导新媒体平台上的评论和讨论功能使得公众可以直接参与到事件的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种互动性的特点使得新媒体能够引导公众的舆论,影响公众对事件的态度和看法。
3. 专家解读新媒体平台上的专家解读和分析文章能够为公众提供更加深入、专业的观点和分析,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
这种专业性的解读能够引导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和理解。
二、新媒体对社会公共事件的影响1. 扩大事件影响力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和广泛覆盖面使得事件的影响力得以扩大。
通过新媒体平台,事件可以迅速传播到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讨论。
这种影响力的扩大使得事件的重要性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重视。
2. 形成舆论压力新媒体平台上的舆论引导和讨论功能使得公众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当大量的公众对某一事件表达相同的观点和看法时,就会形成舆论压力,迫使相关部门或个人对事件做出回应和处理。
3. 促进社会变革新媒体的兴起为公众参与社会事件和公共事务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机会。
公众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发起和参与各种形式的行动和活动,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例如,通过新媒体平台发起的公益活动和抗议行动,能够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从而推动社会的改变。
综上所述,新媒体对社会公共事件的引导和影响力不可忽视。
它以其快速、便捷、互动的特点,通过实时报道、舆论引导和专家解读等方式,引导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和讨论。
新媒体对公共关系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新媒体对公共关系的影响与应对策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和互动的重要渠道。
对于公共关系来说,新媒体的出现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对公共关系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新媒体对公共关系的影响1.1 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公众可以迅速获取到最新的消息和事件。
这对于公共关系的管理者来说,意味着他们需要更加及时地回应和处理各种信息,以避免信息的失控和负面影响的扩散。
1.2 公众参与度增加新媒体的互动性使得公众参与度大大增加。
公众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点赞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这对于公共关系的管理者来说,意味着他们需要更加关注公众的声音和反馈,并及时作出回应和调整。
1.3 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得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
虚假信息、谣言和恶意攻击等问题层出不穷。
这对于公共关系的管理者来说,意味着他们需要更加谨慎地对待和回应各种信息,以避免被误导和误解。
二、应对策略2.1 建立健全的新媒体管理机制公共关系的管理者应建立健全的新媒体管理机制,包括制定明确的管理规范和流程,明确责任和权限,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监控和管理。
同时,应建立专门的团队负责新媒体的运营和管理,及时回应和处理各种信息。
2.2 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和沟通公共关系的管理者应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和沟通,通过新媒体平台与公众进行交流和互动,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反馈,并及时作出回应和调整。
同时,可以通过开展线上问答、投票调查等活动,增加公众参与度,提高公众对组织的认同感和信任度。
2.3 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果公共关系的管理者应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果,通过精心策划和制作优质内容,吸引公众的关注和参与。
同时,应加强对信息的审核和核实,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此外,可以通过与媒体合作,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2.4 建立危机公关预案公共关系的管理者应建立健全的危机公关预案,及时应对和处理各种危机事件。
新媒体事件网络舆情分析
新媒体事件网络舆情分析新媒体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媒体事件在舆情上的影响力也愈发显著。
随着信息传播的便捷化和大众传播工具的多样化,新媒体事件的舆情分析也越发重要。
本文将从新媒体事件的概念、特点以及对舆情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新媒体事件的概念新媒体事件可以理解为一系列在网络媒体上引发热议和关注的事件。
它既可以是某个热门话题的传播,也可以是某些重大新闻事件在网络上的持续发酵。
当某个事件在网络上引发广泛讨论和关注时,就可以称之为新媒体事件。
这些事件可能涉及到社会热点、娱乐明星、科技创新等各个领域,因此对舆情的影响力也是不可小觑的。
1.传播速度快:新媒体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一条消息在网络上很快就能被传播到全国乃至全球。
一旦某个事件引发热议,很快就能扩散开来。
2.传播范围广:新媒体的传播范围也是非常广泛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事件,都能在网络上引发广泛的关注。
3.互动性强:新媒体的互动性很强,用户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参与到事件的讨论中。
这种互动也会进一步放大事件的影响力。
4.虚实性强:新媒体上的信息真实性和虚假性很难辨别,有些新闻并不一定准确,但很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5.影响力大:新媒体事件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可以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对相关方面产生一定的舆情影响。
1.舆论引导:新媒体事件往往会成为舆论的焦点,引导公众对某一事件或话题的关注和讨论。
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也往往是通过新媒体的传播而引发舆论的热议和讨论。
2.影响政治决策:新媒体事件的舆情也可能对政治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往往会密切关注新媒体上的舆情,以便及时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3.对企业品牌形象的影响:一些企业在面临新媒体事件时,往往会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对企业的品牌形象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4.公共事件的应对:一些重大的公共事件在新媒体上引发热议时,往往需要相关部门及时作出应对措施,以平息舆情。
新媒体在政府公共传播中的作用分析
新媒体在政府公共传播中的作用分析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成为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
政府公共传播作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也逐渐意识到了新媒体的重要性。
本文将就新媒体在政府公共传播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二、新媒体的定义和特点新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技术而产生的媒体形态,具有互动性、多媒体性和实时性等特点。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更好的互动效应和传播效果。
三、新媒体在政府公共传播中的意义1. 提升政府形象:政府通过新媒体发布信息,及时回应民众关切,增加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提升形象。
2. 拓展传播渠道:传统媒体受限于时间和空间,而新媒体可以实时、全天候传播信息,拓展了传达政府声音的渠道。
3. 促进政府与民众互动:新媒体提供了更多的互动机会,政府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与民众进行直接互动和对话。
4. 支持政府政策宣传:政府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政策解读,普及公民法律意识,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
四、新媒体在政府公共传播中的应用1. 网络直播:政府可以通过网络直播实时发布政府新闻发布会、重要活动等,让民众全程参与,提高政府信息的传达效果。
2. 社交媒体传播:政府可以开设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发布政府政策、举办线上活动,吸引更多的关注和参与。
3. 手机APP应用:政府可以开发手机APP,发布政府服务信息,方便民众查询、申请等,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
4. 微信公众号推送:政府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政府新闻、政策解读,让民众及时了解政府最新动态。
五、新媒体在政府公共传播中的优势1. 低成本高效率: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低,同时传播效果更好。
2. 全天候传播:新媒体可以实时、全天候地传播信息,及时回应民众关切,增强政府与民众的交流。
3. 个性化传播:新媒体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定制化的传播,精准传达政府信息,提高公共传播的效果。
六、新媒体在政府公共传播中的挑战1. 信息泛滥:新媒体上信息传播速度快,但真实性难以验证,政府在发布信息时需要加强信息核实与管理。
网络与新媒体对公共危机传播与应对的影响
网络与新媒体对公共危机传播与应对的影响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公共危机的传播与应对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网络和新媒体的出现为公共危机的传播提供了更广泛的渠道,并对应对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网络与新媒体对公共危机传播与应对的影响,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一、网络与新媒体的崛起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兴起为公共危机的传播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通过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工具和在线论坛等平台,公众可以迅速获取并分享危机事件的信息,从而将危机的影响快速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
二、网络与新媒体对公共危机传播的影响1. 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相比传统媒体,网络和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
一旦出现危机事件,公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实时获取信息,并迅速传播给他人。
这使得公众对危机事件的感知和传播能力大大增强,危机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遍全球。
2. 多样化的信息形式:网络和新媒体不仅提供文字信息,还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传播危机事件。
多样化的信息形式使公众更容易理解和共鸣,同时也增强了危机事件的真实感和直观性。
3. 民众参与度的增加:网络和新媒体为公众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方便渠道。
在危机事件中,公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感,参与讨论并表达对危机应对措施的反馈。
公众的参与度增加了应对危机的合理性和民主性。
三、网络与新媒体对公共危机应对的影响1. 实时监测和信息收集:通过网络和新媒体,公共管理部门可以实时监测和收集危机事件相关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决策者快速了解危机事件的进展和影响,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
2. 公众意见的引导和管理:网络和新媒体给公共管理部门提供了引导和管理公众意见的平台。
通过与公众进行在线互动和沟通,政府可以更好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和诉求,并及时回应和解决问题,增强公众对危机应对的信任和满意度。
3. 危机信息的传播和解释:网络和新媒体为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门提供了更为广泛的传播渠道。
互联网新媒体和公共关系
互联网新媒体和公共关系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公共关系行业一直是传统媒体的重要领域。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技术的不断更新,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已经彻底改变了公共关系的面貌。
对于公共关系专业人士来说,如何在这种情况下适应和利用新媒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讨论互联网新媒体如何影响公共关系的发展,并提供一些建议,以帮助公共关系人员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平台来提高公共关系的有效性和效率。
一、新媒体对公共关系的重要性互联网新媒体改变了公司、机构和政府向公众传递信息的方式。
以前,公共关系专家主要依靠微信、博客、新闻稿、广告、会议等传统渠道来传递信息,这些方式成为了主流媒体的传统代表。
但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不仅使其中一些渠道的推广更加广泛,更增加了公共关系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公共关系实践更加全面和前瞻性。
由于社交媒体和数字媒体网站的兴起,信息传递的参与度和反馈速度都得到了显着提高。
这些网站提供实时信息,允许用户在相关情况下进行快速回应和交流。
这种互动性为公共关系专家提供了更好的机会来了解他们的受众,并更好地掌握整个话题。
虽然技术提供了大量可供使用的新媒体平台来传递信息,但公共关系专家仍然必须确定哪些渠道最符合他们的目标受众。
同时也要考虑到如何使用互联网新媒体以及如何制定有效的媒体策略来在其中获得优势。
二、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的优势将会使得公共关系专家更好地了解其受众和提高营销受众的触及度。
以下是一些公共关系策略和技术,可以帮助公共关系人员制定更好的策略,更有效地应用新技术来提高荣誉。
1. 制定多样化的策略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制定多样化的策略是十分重要的。
鉴于互联网新媒体的多样性,公共关系专家需要开发适合的概念,并将这些概念应用到不同的互联网渠道上。
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视频平台,例如YouTube或者新浪视频,也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展示公司的品牌形象,例如推特或博客。
2. 发布内容通过网络提供品牌信息是公共关系策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INWEN AIHAOZHE2010·5(上半月)新闻与传播研究传媒公共性,简单说就是“公共性这一基础理论命题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具体体现”。
在哈贝马斯理论中把媒体的公共性和平等、自由、开放、民主等基本原则联系起来,认为个人批判性意见的自由表达才是实现公共性的必要条件。
传媒公共性其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最终落实于新闻媒体的话语表达及其实践活动中。
具体体现为:传媒服务的对象是公众;传媒服务的平台和话语公开;传媒的使用和运作公正。
大众传媒在公共性方面发挥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直接参与公共事件的人数相对于大众来说太有限了,绝大多数人要获得迅速准确的信息,更多的是依赖大众传媒的传播,因为传媒的传播突破了公共事件的时空限度,使公共事件的公共性“去空间化”,从而获得新的可称为“媒介化的公共性”。
但是,传媒公共性并非传媒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
麦克卢汉有两个著名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认为媒介技术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
同样,如今以手机、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有了极大的发展,其独立和互动的形式及纵横交错的网络功能和迅速及时的反馈传播能力,突破了传统传播模式下的某些藩篱,使得人们可以轻松自如地在更为广阔的时空范围内参与信息的传播与互动,传媒作为公众话语平台成为可能,传媒公共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实现和彰显。
新媒体事件的界定关于“新媒体事件”,目前学术界鲜有对其内涵进行明确界定。
在理解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作为本文的研究基础,这里姑且给“新媒体事件”作出这样的界定:由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引发,或因新媒体的重点参与和传播,使之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新闻事件。
相对于传统的媒体事件,新媒体事件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参与程度高、社会轰动效应强等方面的特点。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新媒体对社会事件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开始凸显,应该是从2003年SARS时期开始,后来又不断有一些影响很大的新闻事件:孙志刚收容致死案、虐猫事件、北京蓝极速网吧火灾及网吧整治事件、清华学生硫酸泼熊事件、南丹矿难、“艳照门”、“汶川地震”、“周老虎”、“四川蛆柑”、“厦门PX事件”、“躲猫猫”、“杭州飙车案”等。
新媒体事件多是富有争议性、冲突性和敏感性的新闻事件,都会触及政策制度缺失和公共管理缺位的问题,并且新媒体因其特有的功能,使“新媒体事件”最大可能地实现了最广泛大众的参与和传媒作为公共话语空间的作用,因而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新媒体事件”可谓多种社会关系的复杂运作以及传播理论实际运用结果的集中反映,因此透过“新媒体事件”更能反映出更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传媒公共性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新媒体事件中的传媒公共性新媒体事件中传媒公共性进一步的实现表现在以下方面:异常丰富的信息来源。
新闻事件的发生多源自各种“爆料”。
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特性和便利,造就了其在信息互动交流方面的强势。
网络、手机短信、播客、博客、BBS论坛等,使每一个身处其中的受众都成为一个信息源,或者说成为一个“自媒体”,人们的信息触角四通八达,只要有敏感信息出现,就会迅速得到反馈和传播。
网络博客、论坛成了信息发布的“集散地”,很多新媒体事件最初的爆料以及随后的造势均来源于此。
随着信息发布空间日趋广泛,传媒也获得了丰富活跃的信息源,成为信息传递交会的重要场所和公共平台。
以2008年7月的“河南信阳豪华别墅门”事件为例。
网友“米兰血液”首先在天涯社区发帖爆料并被广泛转载,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随后大河网等众多新闻媒体开始对整个事件给予跟踪报道。
从网友发帖到成为热帖,进而媒体跟进到政府部门介入作出回应;从网友质疑“查处秀”到又现厅级别墅群,网友的“网帖爆料”和跟帖,不断为媒体的报道提供即时信息,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共同作用下,促使该事件不断戏剧性地演化,最终成为引人注目的公共事件。
平等的公共话语空间。
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获取新闻主要是靠传媒的新闻报道和发布。
虽然新闻媒体的主要责任就是为人们及时真实地提供外部世界变动的新闻和信息,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但在大众传媒受制于权力中心的社会,话语权被赋予了传媒和政府,受众的声音是微弱和被动的,而在这种互动缺失的情形下,传媒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
如前文所述,技术力量使传媒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成为公共空间的可能。
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提供的匿名性使人们获得了广泛的话语权,进一步扩展了公共话语的范围,也培育了民意生长的新空间。
在新媒体事件的报道过程中,“问题的呈现”无论是源于网络的爆料,还是媒体的“议程设置”,只要是具有强烈社会价值和道义感的议题,一旦得到民众的高度关注和认可,他们就会使用博客、BBS话语空间等高度自由的工具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这种“观点的自由市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并对传媒的“议程设置”产生很大影响,使传媒的报“新媒体事件”与传媒公共性□赵桂华摘要:在新闻传播领域,对传媒公共性研究的意义日益突出,这不仅源于传媒作为公共空间的属性,更是因为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凸显了大众传播的巨大威力,新闻事件经过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广泛参与和传播,其对现实公共社会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
本文尝试从新媒体事件中传媒公共性的体现、新媒体事件对发挥传媒公共性的作用以及新媒体时代传媒如何进一步发挥公共性等方面,对传媒公共性进行解读。
关键词:公共性新媒体事件传媒公共性14XINWENAIHAOZHE2010·5(上半月)新闻与传播研究道兼顾各方,公众的意见得到了充分表达,从而促进了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
有了大众的参与和影响,主流媒体的报道将会变得更加客观、更加理性。
在“华南虎事件”中,网友首先对虎照的真伪提出了疑问,得到广泛的支持和回应,引发对事实真相的揭露;“杭州飙车案”中,面对官方给出的现场鉴定结果,民众一片质疑之声,迫使相关部门不得不以更为透明、公正的方式解决问题等。
新媒体事件打破了官方的话语垄断权。
在大多数新媒体事件中,传媒作为“社会公器”,不仅为受众提供了平等的公共话语空间,更为政府科学、透明的决策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
传媒意见的导向作用。
新媒体事件中,公众虽然被赋予了更多的话语权,但意见毕竟是分散的,公众的话语权要想真正发挥影响力,仍需要传媒的传播和导向作用。
不管是“重庆钉子户”、“躲猫猫”,还是“三鹿奶粉事件”、“真假罗彩霞”等,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并没有亲身经历,更多的是通过媒体报道来了解相关的信息,公共事件是经过媒体化的呈现而最终获得了空前的影响力。
因此,无论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当下的新媒体时代,传媒都是社会舆论的重要载体,新闻媒体的报道往往被视为是公共意见的表达,在形成主流舆论方面具有巨大能量。
无论传媒意见正确与否,通过这样的“议程设置”和“把关”,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对新闻事件的认知。
依照诺依曼的理论,舆论是社会的皮肤,这意味着舆论过于分散,不利于社会的整合,舆论的极度混乱甚至可能会带来社会的崩溃。
因此,新媒体事件中,传媒权威的公共意见对正确引导和整合舆论依然至关重要。
反映议题的深入演进。
新传媒事件报道中,传媒的议程设置使反映的议题呈现了三层递进的模式,即:公众议题→媒介议题→政策议题。
在这种递进模式下,公众反映信息经媒体选择把关成为新闻报道引起受众关注,又通过各种媒体特别是网络等新媒体的互动传播,使得受众得以广泛参与,而不断扩大影响并使之上升为透明、公开的“公共事件”,挖掘出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最终引起政策层面的关注和社会的反思,促使问题得到解决。
传媒成为促进公正、公平解决问题的重要力量,也从客观上促进了全社会的进步。
以“躲猫猫”事件为例,传统媒体第一时间发布新闻信息的报道起初并没有产生强烈的现实反响,但当网易新闻、凤凰网等网站、各大论坛以及传统媒体开设专题转载该事件报道并进行各种相关网络调查后,“躲猫猫”一词迅速风靡网络,成为引起受众广泛关注的媒介议题,对事件真相的质疑随之成为主流呼声,使事件快速升温,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相关政府部门不得不重新对事实真相进行调查,最终揭出制度与管理的缺陷,出台了一系列改进措施。
又如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最后促成了一部执行了达20年之久的收容制度被废止,并催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等等。
新媒体时代传媒公共性的进一步实现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传媒公共性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但是,透过新传媒事件反映出的诸多问题也是不容回避的。
笔者认为,新媒体时代,传媒公共性的进一步实现,还应在实践中注意以下方面:信息的真实与及时发布。
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使得信息得以迅速广泛地传播,也正因为如此,一些网络媒体往往过分追求信息发布速度而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不仅影响了新媒体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更加剧了一些危机事件的负面效应。
“厦门PX 事件”的发生,最初就是源于一条不实手机短信的传播,厦门当地的“小鱼论坛”成为PX 项目讨论发帖较为集中的区域,流言四起,大众传媒却没有及时跟进报道事实的真相。
在大众传播媒体的失语和反应滞后、当地政府未能及时通报相关信息、公众全然不知情的情况下,具有直接性、互动性和广泛影响力的手机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将PX 有害的流言传达给公众,最终导致市民的“散步”行为。
“哈尔滨警察打人事件”起初因信息不通畅,网上炒成了“六名警察围殴致死一大学生”,引起群情激愤。
随着案件录像在媒体上的公布,事件真相逐渐呈现,网民舆情才回到理性讨论案件实情的轨道。
新媒体时代,传媒更应以及时获取、传播真实信息为第一要务,准确、客观、公正的报道,才能使作为“社会公器”的传媒担当起正确引导舆论的重担。
协调好公共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关系。
传媒在肩负社会责任的同时,由于生存发展的需要,还要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
现代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已经把媒体带进了“注意力经济”时代,在消费主义文化背景下,许多传媒热衷于商业运作,以经济利益来衡量社会事件的报道价值,以新闻的“可消费性”满足市场需要,尤以网络等新媒体最为明显。
这就会导致媒体社会责任的错位并与其承担的公共社会责任渐行渐远。
在新物权法颁布以后,“史上最牛钉子户”获得了各大门户网络的特别关注,随着事态的发展,网络媒体没有将报道重点放在政府部门如何协调和处理问题上,而是将“钉子户”的一举一动作为新闻爆料,在网站的显要位置刻意渲染,引导着事态向“看热闹”的方向发展,使这一具有强烈公共价值的新媒体事件娱乐化。
又如“杨丽娟事件”中,疯狂追星的杨丽娟又何尝不是媒体商业炒作的牺牲品?!应该说,当代社会民意难以脱离媒体而独立存在,因此传媒在进行商业运作的同时,必须承担“社会公器”的责任,利用技术优势和舆论优势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报道社会事件,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架设互动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