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课件 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ppt
合集下载
中药学课件 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ppt
![中药学课件 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ppt](https://img.taocdn.com/s3/m/c57a7b2bbe23482fb5da4c16.png)
2019/12/13
中药学
29
泽 泻之配伍
1. 利水渗湿—特点:利水不伤阴。治水肿, 又善治痰饮眩晕,配白术。
2. 泄热—治相火妄动证,配伍知母、黄柏。 泻肾火药:知母、黄柏、泽泻。 注意:肾虚精滑者慎服。
2019/12/13
中药学
30
泽 泻现代应用
现代临床报道,泽泻可用于耳源性眩晕、 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脂肪 肝、糖尿病等疾患。
特点:三通一降
2019/12/13
中药学
48
木通之配伍
配车前子:清热利尿通淋。 配生地、甘草、竹叶:上清心火、下利湿热,
应用于口舌生疮,心烦尿赤; 配王不留行、穿山甲、通草:通经下乳,应用
于产后乳汁不通或乳少。
2019/12/13
中药学
49
木通之品种问题
①关木通:马兜铃科东北马兜铃的木质茎,使 用最为广泛;有肾毒性,用量、疗程需把握。
外用祛湿敛疮 湿疹湿疮;痱子
2019/12/13
中药学
43
滑石
注意:包煎。孕妇慎服。 六一散(《伤寒标本》):滑石、甘草
治小便赤涩以及感受暑热,身热心烦及口 渴,或有腹泻。
2019/12/13
中药学
44
川木通
2019/12/13
【药用】 毛茛科 铁线莲属 多种植物 藤茎的统 称。
中药学
45
2019/12/13
中药学
6
第一节 利水渗湿药
药性特点:多甘淡平或微寒; 适应症:适应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
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
2019/12/13
中药学
7
茯苓(白茯苓)《本经》
《中药学》利水渗湿药 ppt课件
![《中药学》利水渗湿药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63ba7a6d0d233d4b14e69d8.png)
ppt课件
24
茯苓、猪苓、泽泻
鉴别用药: 茯苓 猪苓 泽泻
利水
消肿 渗湿
补泻兼备,健脾,安神 功专利水,利水作用强 泻而不补,泄热作用强
痰 饮 泄 泻
水 肿 淋 证
ppt课件
25
薏苡仁《本经》
源: 为禾木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入药。 生用或炒用。 处方用名: 薏苡仁、苡仁、薏米、生苡仁、炒苡仁。 来
ppt课件
26
薏苡仁《本经》
ppt课件
27
薏苡仁《本经》
性味归经: 甘、淡,凉。归脾、胃、肺经。 功 效: 利水消肿,渗湿,健脾,除痹,清热 排脓。
ppt课件 28
甘淡渗湿,性凉可 清热,甘能补脾土 之弱,故可利水渗 湿,健脾,清热。
薏苡仁《本经》
临床应用:
利水消肿, 健脾
1、尿少水肿,脚气。 尿少水肿常配茯苓、白术、黄芪等药; 治疗湿邪下注脚气可配木瓜、苍术、防 己等药。
ppt课件
6
利水渗湿药
使用注意:
1.阴虚津亏之尿少忌用,(大汗无尿,失 血尿少者) 2.梦遗滑精,尿频失禁等滑脱证忌用。 3.久服伤正。
ppt课件
7
茯苓《本经》
来源: 多孔菌科 真菌茯苓的干 燥菌核。野生 或栽培。主产 云南、四川等 地。
ppt课件 8
茯苓《本经》
处方用名: 茯苓、茯苓 皮、赤茯苓、 白茯苓、茯神。
1、尿少水肿。 茯苓利水作用平和,可通治各种尿少 水肿,无论因寒因热,因实因虚,邪之在 表在里;亦可用于淋证。
ppt课件 11
茯苓《本经》
脾虚 2、 诸证
茯苓即可用于单纯脾 虚,亦可用中湿,更 宜于脾虚兼湿之证。
脾气虚:乏力倦怠,配人参
中药学讲义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中药学讲义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https://img.taocdn.com/s3/m/5221aadc763231126fdb11c6.png)
宁心 除痹、清热排脓
泻热 清热解暑 退黄
中药学讲义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香加皮 枳椇子 泽漆 蝼蛄 荠菜
利水消肿
祛风湿强筋骨
利水消肿
解酒毒
利水消肿
化痰止咳
解毒散结
利水消肿、通淋
利水消肿
明目
止血
中药学讲义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茯苓
[基源]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的干燥菌核。 [药性]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 [应用] 水肿。痰饮。
中药学讲义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泽泻
[基源]为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is的干 燥块茎。
[药性]甘, 寒。归肾、膀脱经。 [功效]利水消肿,渗湿,泄热。 [应用]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证。
遗精。 [用法用量]煎服,5-l0g。
中药学讲义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第二节 利尿通淋药
脾虚泄泻。 肺痈,肠痈。 [用法用量]煎服,9-3Og。清利湿热生用,健脾止泻炒用 [使用注意] 津液不足者慎用。
中药学讲义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猪苓
[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的 干燥菌核.
[药性]甘、淡,平。归肾、膀脱经 [功效]利水消肿,渗湿。 [应用]水肿,小便不利,泄泻. [用法用量]煎服,6-12g 。
利尿通淋药的特点: 本类药物性味多苦寒,或甘淡而寒。苦能降泄,寒
能清热,走下焦,尤能清利下焦湿热,以利尿通淋为 主要作用。 适用证: 小便短赤,热淋,血淋, 石淋及膏淋等证。
中药学讲义第十三章 利尿通淋 滑石 木通 通草 瞿麦 萹蓄 地肤子
渗湿止泻
通经下乳 通气下乳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
2020/9/1
中药学
10
【功效主治】
功效 利水渗湿
健脾和中
主治
特点:利水而不伤正; 应用:小便不利、水肿、痰饮
脾气虚弱证
宁心安神
心悸;失眠
2020/9/1
中药学
11
茯苓
1. 利水渗湿 特点:利水不伤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
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 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 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朮等配伍; 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 属于脾虚者,可与党参、黄芪、白朮等配伍; 属于虚寒者,可与附子、白朮等同用。
抗肿瘤,抗精神分裂症。
2020/9/1
中药学
14
茯苓
注意:捣碎入煎剂。 【处方用名】 1. 茯苓、白茯苓、云茯苓、云苓(去皮,蒸熟,
切片,晒干用。偏于健脾宁心) 2. 赤茯苓、赤苓(去皮,取菌核的淡红色部份,
蒸透切片,或辗碎用。偏于渗湿泄热) 3. 朱茯苓、辰茯苓、朱砂拌茯苓(取白茯苓净片,
利水渗湿—利水不伤阴,功似茯苓 配白术
健脾止泻—脾虚泄泻(炒用) 伸筋利痹—湿痹筋脉拘挛,胸痹。配麻黄 清热排脓—肺痈、肠痈。配芦根、桔梗
2020/9/1
中药学
20
薏苡仁
【处方用名】 1. 薏苡仁(薏米仁)、苡仁、米仁、生苡仁、
生米仁(去壳晒干用,清利湿热宜生用) 2. 炒薏苡仁(炒用,健脾宜炒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煎服。
2020/9/1
中药学
27
泽泻
2020/9/1
中药学
28
泽泻
【性味与归经】甘,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 利水渗湿
主治 小便不利;水肿;淋证;湿泻
泻相火
特点:泻肾与膀胱之热; 应用:遗精、带下、小便淋浊
2020/9/1
中药学
29
泽 泻之配伍
1. 利水渗湿—特点:利水不伤阴。治水肿, 又善治痰饮眩晕,配白术。
2020/9/1
中药学
21
茯苓与薏苡仁之鉴别
相同点:二者均为甘淡平和之药,渗湿健脾之品; 同中之异: 1. 茯苓性平,作用和缓,无寒热之偏,可适用于寒热
虚实各种水肿; 2. 薏苡仁性偏寒凉,清热利湿力强。 不同点: 1. 茯苓兼入心经,具有宁心安神作用; 2. 薏苡仁则具排脓消痈之效,又为治湿痹常用之药。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2020/9/1
中药学
1
概述
含义:凡功能通利水道,渗除水湿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 药。
功能:通利小便,尿量增加→体内蓄积水分随尿排出→ 适应症:主要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症等病症;对 于湿温、黄疸、湿疮等湿热为患,亦具有治疗作用。
水湿停蓄诸症: 外溢于皮肤—皮下水肿 停蓄于下焦—小便不利、淋证 水湿上攻—痰饮喘咳 湿热病证—黄疸、湿疹、泄泻
2020/9/1
中药学
6
第一节 利水渗湿药
药性特点:多甘淡平或微寒; 适应症:适应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
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
2020/9/1
中药学
7
茯苓(白茯苓)《本经》
【药用】 多孔菌科 真菌茯苓 菌核的白 色部份
2020/9/1
中药学
8
茯苓
2020/9/1
中药学
9
茯苓
【性味与归经】 甘、淡,平。 归心、肺、脾、肾
2020/9/1
中药学
22
猪 苓《本经》
【药用】多孔菌科真菌猪苓 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 Fries 的菌核。
2020/9/1
中药学
23
猪苓
【性味与归经】甘、 淡,平。归肾、膀胱 经。
2020/9/1
中药学
24
【功效主治】
功效 利水渗湿
主治
特点:利水渗湿、泻而不补; 应用:小便不利、水肿、淋证、泄
2020/9/1
中药学
12
茯苓
2.健脾—脾气虚证。 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
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 效,常与党参、白朮、山药等配伍。 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2020/9/1
中药学
13
茯苓
3.安神—心脾两虚之失眠、心悸、食少、乏 力等。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2020/9/1
中药学
4
利水渗湿与峻下逐水的功用区别
①作用峻缓 ②驱邪途径 ③主治范围
2020/9/1
中药学
5
教学要求
掌握利水渗湿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 及使用注意;
掌握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滑石、 木通、石韦;金钱草、虎杖、茵陈蒿;
熟悉猪苓、海金沙、萆薢、萹蓄、瞿麦、 垂盆草等。
泻、带下、淋浊等。
•猪苓治湿胜泄泻,取其利水渗湿以实大便; •“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
2020/9/1
中药学
25
猪苓、茯苓之比较
相同点:二者相须为用,利水渗湿。无水 湿者慎服。
不同点: 猪苓利水渗湿作用强于茯苓,但无健脾、 宁心等作用,是与茯苓不同之处。
2020/9/1
中药学
26
泽泻
【药用】泽泻科沼泽植物泽泻 Alisma orientalis (Sam.) Juzep 的块茎。
2. 泄热—治相火妄动证,配伍知母、黄柏。 泻肾火药:知母、黄柏、泽泻。 注意:肾虚精滑者慎服。
2020/9/1
中药学
30
泽 泻现代应用
现代临床报道,泽泻可用于耳源性眩晕、 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脂肪 肝、糖尿病等疾患。
2020/9/1
中药学
2
概述
药性特点: 味多甘、苦、淡, 性多寒、平。 主要归肾、膀胱经,兼入脾、肺、小肠 经。
注意:阴虚者慎服,孕妇慎服。
2020/9/1
中药学
3
概述
分类: 1、利水渗湿药。性味多甘淡平或微寒,适
应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 痰饮等证。 2、利尿通淋药。性味多苦寒,用于小便短 赤,热淋、血淋、石淋及膏淋等证。 3、利湿退黄药。性味多苦寒,用于湿热黄 疸。
2020/9/1
中药学
17
薏苡仁
【性味与归经】 甘、淡,微寒。 归脾、肾、肺经。
【特点】 为种仁但不富含油脂
2020/9/1
中药学
18
【功效主治】
功效 利湿健脾
利湿除痹
主治
特点:泄而兼补; 应用:水肿、脚气;淋证;脾虚泄泻
痹证(湿痹)之筋脉拘挛
清热排脓 肺痈、肠痈
2020/9/1
中药学
19
薏苡仁之应用
用朱砂 2% 拌匀后用。可增强宁心安神的作用。)
2020/9/1
中药学
15
白茯苓、赤茯苓、茯苓皮、茯神之比较
茯苓皮:长于利水消肿; 赤茯苓:长于渗湿泄热; 白茯苓:长于健脾,并能利水、宁心; 茯神:菌核的心部,有松根穿过,长于宁心
安神。
2020/9/1
中药学
16
薏苡仁
【药用】 禾本科草 本植物薏 苡的成熟 种仁。
2020/9/1
中药学
10
【功效主治】
功效 利水渗湿
健脾和中
主治
特点:利水而不伤正; 应用:小便不利、水肿、痰饮
脾气虚弱证
宁心安神
心悸;失眠
2020/9/1
中药学
11
茯苓
1. 利水渗湿 特点:利水不伤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
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 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 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朮等配伍; 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 属于脾虚者,可与党参、黄芪、白朮等配伍; 属于虚寒者,可与附子、白朮等同用。
抗肿瘤,抗精神分裂症。
2020/9/1
中药学
14
茯苓
注意:捣碎入煎剂。 【处方用名】 1. 茯苓、白茯苓、云茯苓、云苓(去皮,蒸熟,
切片,晒干用。偏于健脾宁心) 2. 赤茯苓、赤苓(去皮,取菌核的淡红色部份,
蒸透切片,或辗碎用。偏于渗湿泄热) 3. 朱茯苓、辰茯苓、朱砂拌茯苓(取白茯苓净片,
利水渗湿—利水不伤阴,功似茯苓 配白术
健脾止泻—脾虚泄泻(炒用) 伸筋利痹—湿痹筋脉拘挛,胸痹。配麻黄 清热排脓—肺痈、肠痈。配芦根、桔梗
2020/9/1
中药学
20
薏苡仁
【处方用名】 1. 薏苡仁(薏米仁)、苡仁、米仁、生苡仁、
生米仁(去壳晒干用,清利湿热宜生用) 2. 炒薏苡仁(炒用,健脾宜炒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煎服。
2020/9/1
中药学
27
泽泻
2020/9/1
中药学
28
泽泻
【性味与归经】甘,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 利水渗湿
主治 小便不利;水肿;淋证;湿泻
泻相火
特点:泻肾与膀胱之热; 应用:遗精、带下、小便淋浊
2020/9/1
中药学
29
泽 泻之配伍
1. 利水渗湿—特点:利水不伤阴。治水肿, 又善治痰饮眩晕,配白术。
2020/9/1
中药学
21
茯苓与薏苡仁之鉴别
相同点:二者均为甘淡平和之药,渗湿健脾之品; 同中之异: 1. 茯苓性平,作用和缓,无寒热之偏,可适用于寒热
虚实各种水肿; 2. 薏苡仁性偏寒凉,清热利湿力强。 不同点: 1. 茯苓兼入心经,具有宁心安神作用; 2. 薏苡仁则具排脓消痈之效,又为治湿痹常用之药。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2020/9/1
中药学
1
概述
含义:凡功能通利水道,渗除水湿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 药。
功能:通利小便,尿量增加→体内蓄积水分随尿排出→ 适应症:主要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症等病症;对 于湿温、黄疸、湿疮等湿热为患,亦具有治疗作用。
水湿停蓄诸症: 外溢于皮肤—皮下水肿 停蓄于下焦—小便不利、淋证 水湿上攻—痰饮喘咳 湿热病证—黄疸、湿疹、泄泻
2020/9/1
中药学
6
第一节 利水渗湿药
药性特点:多甘淡平或微寒; 适应症:适应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
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
2020/9/1
中药学
7
茯苓(白茯苓)《本经》
【药用】 多孔菌科 真菌茯苓 菌核的白 色部份
2020/9/1
中药学
8
茯苓
2020/9/1
中药学
9
茯苓
【性味与归经】 甘、淡,平。 归心、肺、脾、肾
2020/9/1
中药学
22
猪 苓《本经》
【药用】多孔菌科真菌猪苓 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 Fries 的菌核。
2020/9/1
中药学
23
猪苓
【性味与归经】甘、 淡,平。归肾、膀胱 经。
2020/9/1
中药学
24
【功效主治】
功效 利水渗湿
主治
特点:利水渗湿、泻而不补; 应用:小便不利、水肿、淋证、泄
2020/9/1
中药学
12
茯苓
2.健脾—脾气虚证。 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
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 效,常与党参、白朮、山药等配伍。 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2020/9/1
中药学
13
茯苓
3.安神—心脾两虚之失眠、心悸、食少、乏 力等。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2020/9/1
中药学
4
利水渗湿与峻下逐水的功用区别
①作用峻缓 ②驱邪途径 ③主治范围
2020/9/1
中药学
5
教学要求
掌握利水渗湿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 及使用注意;
掌握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滑石、 木通、石韦;金钱草、虎杖、茵陈蒿;
熟悉猪苓、海金沙、萆薢、萹蓄、瞿麦、 垂盆草等。
泻、带下、淋浊等。
•猪苓治湿胜泄泻,取其利水渗湿以实大便; •“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
2020/9/1
中药学
25
猪苓、茯苓之比较
相同点:二者相须为用,利水渗湿。无水 湿者慎服。
不同点: 猪苓利水渗湿作用强于茯苓,但无健脾、 宁心等作用,是与茯苓不同之处。
2020/9/1
中药学
26
泽泻
【药用】泽泻科沼泽植物泽泻 Alisma orientalis (Sam.) Juzep 的块茎。
2. 泄热—治相火妄动证,配伍知母、黄柏。 泻肾火药:知母、黄柏、泽泻。 注意:肾虚精滑者慎服。
2020/9/1
中药学
30
泽 泻现代应用
现代临床报道,泽泻可用于耳源性眩晕、 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脂肪 肝、糖尿病等疾患。
2020/9/1
中药学
2
概述
药性特点: 味多甘、苦、淡, 性多寒、平。 主要归肾、膀胱经,兼入脾、肺、小肠 经。
注意:阴虚者慎服,孕妇慎服。
2020/9/1
中药学
3
概述
分类: 1、利水渗湿药。性味多甘淡平或微寒,适
应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 痰饮等证。 2、利尿通淋药。性味多苦寒,用于小便短 赤,热淋、血淋、石淋及膏淋等证。 3、利湿退黄药。性味多苦寒,用于湿热黄 疸。
2020/9/1
中药学
17
薏苡仁
【性味与归经】 甘、淡,微寒。 归脾、肾、肺经。
【特点】 为种仁但不富含油脂
2020/9/1
中药学
18
【功效主治】
功效 利湿健脾
利湿除痹
主治
特点:泄而兼补; 应用:水肿、脚气;淋证;脾虚泄泻
痹证(湿痹)之筋脉拘挛
清热排脓 肺痈、肠痈
2020/9/1
中药学
19
薏苡仁之应用
用朱砂 2% 拌匀后用。可增强宁心安神的作用。)
2020/9/1
中药学
15
白茯苓、赤茯苓、茯苓皮、茯神之比较
茯苓皮:长于利水消肿; 赤茯苓:长于渗湿泄热; 白茯苓:长于健脾,并能利水、宁心; 茯神:菌核的心部,有松根穿过,长于宁心
安神。
2020/9/1
中药学
16
薏苡仁
【药用】 禾本科草 本植物薏 苡的成熟 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