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南京非遗项目的数字媒体影像新舞台设计
“非遗”艺术与舞台技术——解析南京博物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剧场
物 科技保护 中心 ( 江苏 数字博 物馆 ) 建设 项 目。” 正 是这
~
现实背景 下的一项 重大举 措 , 江 苏非 物质 文化遗 产博
物 馆的建 立必将对 当前建 设社会 主义和谐 社会 , 落 实科 学 发展 观 , 实 现社会 的 可持 续发 展 , 使 江 苏不仅 成 为经
济强省 、 而且 威为 文化强省 具有重 要的现实 意义 。
一 .
般演出剧场地的基本功 能要求 。
镜框式舞台模式的适用场合 :
A. 常规舞台演 出场 合 , 此 种演出相对舞 台要求 一般 , 例如相声演 出、 评弹演 出、 戏曲演出等平面化演 出。 B. 日常会 议场 合 , 此 种 功能 对舞 台 要求 较 低 , 起 到
传统 会议厅 的作用 , 主席 台可 以根据 人数做提 升阶梯 式 布局 。
面积 。
民俗风情只有通过各个介 质或者物质载体 , 才能为人所感
觉知感悟 。 这些势必要求南京博物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陈应以公众的合作与参与 为前提 , 一方面必须与非物质文 化遗产特定 的主体传承人群保持密切的合作 , 筑巢 引凤使 江苏大江南北各路身 绝 技的高手齐集南博 各领风骚 ; 另
剧影月报 图・ 博・ 群
“ 非遗” 艺术 与舞 台技术
— —
解 析 南 京博 物 院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剧场
2 0 0 1 年 5月 l 8日,联 合国教科 文组织第一次宣布 , 中国昆曲、 印度梵剧等 1 9项为“ 人类 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 心思想所在 。南京博物院非遗剧场 设计要注重 两个 关键 点: 一 是融镜框舞台 、 中心舞台 、 T型舞 台 、 1 8 0 。 全 景舞台
果, 如下雪 、 下雨 、 飞花等 。 3 . T型舞台的功能设 置( 三面面对观众 )
新媒体时代“人文金陵”的传播路径及价值
新媒体时代“人文金陵”的传播路径及价值作者:孙境心闵若怡张可钱苏妍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4年第02期摘要: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有“天下文枢”之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评为“世界文学之都”。
随着数字化新媒体的盛行,依托于历史文化的“人文金陵”面临着传统传播方式被淘汰与更替的严峻形势。
完善传播路径需深入探究新媒体背景下南京历史文化的发展机遇与优势,从南京历史文化脉络、国内外研究方向等角度出发寻找适合“人文金陵”的传播路径,探究构建新媒体传播模式的价值,为南京历史文化发展助力赋能。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历史;文学;南京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对话南京重构记忆:基于新传播格局的‘人文金陵’影像赋能”(202310327050Z)研究成果。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南京通过对本土历史古迹、传统金陵文化与经典文学作品的探索与挖掘,致力于“带着世界看金陵”。
以智能媒体为传播媒介,尝试构建传播新路径,探索新传播格局下宣传南京古迹、科普南京文学与文化的目的与价值。
一、“人文金陵”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一)南京历史文化背景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人文金陵”的范围包括金陵历史文化古迹与景观、传统金陵文化思想以及依托于金陵形成的文学作品。
南京是历史上著名的六朝古都,东吴、东晋及南朝宋、齐、梁、陈先后在这里建都,其建城史2 500多年,建都史近500年,曾是江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素有“天下文枢”之称,在历史、文化资源上占据着天然的优势。
南京在历史长河中接受了来自五湖四海多元文化的洗礼与熏陶。
从古至今,在一次次移民浪潮的影响下,吴越文化与荆楚文化、海派文化与内陆文化、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不断在南京汇集,摩擦碰撞,最终相互吸收融合,形成了海纳百川、丰富多彩的南京文化,也造就了南京文学兼容并包、南北交汇、雅俗共赏、新旧碰撞的特点。
(二)南京现代人文发展特色2019年10月,南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学之都”,成为中国迄今唯一获得此头衔的城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展示解决方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展示解决方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展示解决方案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代表其文化传统的一种无形的遗产。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展示方式已经不再足够。
新媒体展示成为一种重要的解决方案,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更直观、生动、多样化的方式展现给观众。
技术设备与平台视频技术利用视频技术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技艺等实物展示通过录制和编辑的方式呈现给观众,更好地展示其细节和过程。
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将观众带入虚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场景中,通过动态图像和音效的混合,使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参与感。
社交媒体平台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等是非常有利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渠道。
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内容发布在社交媒体上,可以更广泛地吸引观众和传播。
展示内容与形式线上展览利用网站、APP等在线平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内容在线上展示,使观众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
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使观众能够通过虚拟的方式参观展览,提供更直观、丰富的展示形式。
短视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瞬间制作成短视频,以简洁、鲜明的形式呈现给观众。
在短视频中增加解说、文字说明等多种元素,更好地传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直播通过直播平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时表演、制作过程等内容实时地展示给观众。
观众可以参与其中,与表演者互动,提问等,增强展示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数字化与互动性数据化存储利用数字化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元素进行数字化存储,包括文字、图像、视频等,方便传输和展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实物。
互动性展示通过结合互动技术,观众可以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例如触摸屏展示、VR交互体验等。
观众可以自由选择浏览的内容、参与的方式,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多媒体交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多种媒体元素相结合,如图像、音频、视频等,增加展示的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
新媒体艺术在现代舞台设计中的运用思考
新媒体艺术在现代舞台设计中的运用思考作者:齐琦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7期【摘要】在设计领域中,视觉传达设计非常重要,其是将设计者的设计意图直接传达给观看者。
舞台设计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借助设计让舞台展现出更为突出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其设计效果将会直接决定舞台的表演质量。
对此,本文详细分析新媒体艺术在现代舞台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舞台设计;运用【中图分类号】J714 【文献标识码】A引言随着新媒体的到来,在新媒体环境之下,媒体艺术有了全新的传播空间和宣传空间,其在包装、广告、绘图、设计等多个方面的应用更加显著,这也促使着媒体艺术的发展更加长远。
在新媒体艺术设计环境之下,视觉传达设计也有了全新的方式和应用,对视觉冲击感、意义降解性等均存在明显的优化作用,尤其是在舞台方面,可以促使舞台能够更好地与观众之间形成交流与沟通。
对此,研究新媒体艺术在现代舞台设计中的运用具备显著意义。
一、新媒体艺术以及现代舞台设计(一)新媒体艺术伴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其内容以及涵义也在不断的丰富。
新媒体艺术主要是借助科学的手段,开展一些艺术的表现形式,从而达到一些传统艺术表现手法无法达到的艺术形态。
新媒体艺术具备特殊的性质,其主要体现在非传统性、个人主义性以及寓意性。
在传统的艺术表现方式当中,艺术家发展的最大约束就是技术方面的创新,虽然有新的点子,但是技术无法实现,所以不得不放弃[1]。
伴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艺术油然而生,其能够突破艺术的表现以及创作方式,在技术形式、表现形式以及表现手法等多方面均有显著的创新。
(二)现代舞台设计现代舞台设计也可以被理解成为舞美设计以及布景设计,所包含的内容比較多,例如幕布、灯光、道具以及舞台等,其中所涉及的内容也相当多,例如形态、光色、空间以及变化等。
现代舞台设计具备相应的表现特性,其中主要是借助创建空间、营造相应的舞台氛围以及表达相应的情绪从而达到优化舞台表演效果的目的[2]。
数字特效在非遗项目中的设计与应用PPT课件
对未来数字特效与非遗项目融合发展的建议
政府应加大对数字特效与非遗 项目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提 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更多
的专业人才参与其中。
企业应积极参与数字特效与非 遗项目融合发展,开发更多具 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产品和服 务,满足市场需求。
解皮影戏的技艺和故事情节。
虚拟现实舞狮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身临其 境地感受舞狮表演的震撼和精彩。
非遗项目交互展览
通过数字特效和交互技术,打造一 个集展示、互动和体验于一体的非 遗项目交互展览。
04 数字特效在非遗项目中的 应用实践
数字特效在非遗项目中的实施流程
需求分析
明确非遗项目的特点和 需求,确定数字特效的
数字特效分类
数字特效可以分为二维特效和三维特效两大类。二维特效主要包括图形图像处 理、合成、色彩校正等;三维特效则包括建模、材质贴图、灯光渲染、动画等。
数字特效技术的发展历程
数字特效技术的起源
数字特效技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计算机图形学领域, 最初应用于军事仿真和科学可视化。
数字特效技术的发展
数字特效与非遗项目的关联
01
数字特效为非遗项目提供新的表 现形式和传播途径。
02
非遗项目为数字特效提供丰富的 创意素材和文化内涵。
02 数字特效技术概述
数字特效的定义与分类
数字特效定义
数字特效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对影 视作品、动画、游戏等数字媒体进行视觉效果处理,以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和 表现形式。
何保留这些传统元素,同时实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技术难度较高。
新媒体语境下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嬗变
新媒体语境下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嬗变【摘要】新媒体时代对非遗题材纪录片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了其拍摄方式、呈现形式和受众群体。
新媒体技术为非遗题材纪录片带来了更多创作和传承项目,使其市场前景更为广阔。
非遗题材纪录片在新媒体平台上展现出多样性,吸引了更多受众关注。
新媒体为非遗题材纪录片的传播和保护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促使其在新媒体语境下展现出更多元化和丰富化的发展态势。
这种嬗变让非遗文化得以更好传承和弘扬,为非遗题材纪录片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新媒体,非遗,纪录片,拍摄,传播方式,平台,受众群体,市场前景,创作,传承项目,发展机遇,保护,多元化,丰富化1. 引言1.1 新媒体对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影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非遗题材纪录片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的出现为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推动了它的创新和嬗变。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普及,为非遗题材纪录片的拍摄和后期制作提供了更加便利和高效的工具。
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手段,纪录片制作者可以更加精准地捕捉非遗文化的细节和魅力,从而呈现出更加生动和真实的画面。
新媒体平台的崛起为非遗题材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渠道。
通过各种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非遗题材纪录片可以触及到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实现了跨地域和跨文化的传播。
新媒体还为非遗题材纪录片的营销和推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使其在市场上获得更好的认可和回报。
新媒体对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促使其在新时代展现出更加丰富和多样的面貌。
1.2 非遗题材纪录片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非遗题材纪录片在新媒体时代展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态势。
传统的非遗题材纪录片制作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新媒体平台为这些纪录片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新媒体时代,非遗题材纪录片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视播出,而是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平台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观看。
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第五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示
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第五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示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日期】2022.11.14•【字号】•【施行日期】2022.11.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第五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示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认定及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和要求,2022年6月,市文化和旅游局开展了第五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
在各单位推荐、材料审核、专家评审的基础上,经研究,提出第五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73项,其中,新列入65项,扩展8项。
现将第五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20天(2022年11月14至12月3日)。
公示期间,如有异议,请实名反映,凡匿名、冒名或超出公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联系电话*************。
附件:第五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2022年11月14日附件第五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65项)一、民间文学二、传统音乐三、传统舞蹈四、传统戏剧五、传统美术六、传统技艺七、传统医药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九、民俗(扩展项目8项)一、传统戏剧二、传统美术三、传统技艺。
新媒体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创新——以潮剧艺术为例
新媒体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创新——以潮剧艺术为例揭阳职业技术学院摘要:潮剧艺术是我国传统的艺术瑰宝,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分支,潮剧艺术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化气度与审美价值。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潮剧的生存土壤渐渐不足,受众群体不断缩小。
在数字化时代,为了让潮剧艺术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我们应该积极实现潮剧传承、传播的信息化与数字化。
关键词:潮剧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数字化;创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是在特定的人文环境下形成的具备独特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形式。
在岁月长河的洗涤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以自己独特的形式散发着魅力。
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于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将有着独特的优势。
一、潮剧艺术的概述潮剧是潮州市地方戏曲剧种,潮剧又名潮音戏、潮州戏等。
作为我国十分古老的一种剧种,潮剧的来源众说纷纭,其中较为可信的是宋元南戏与元明杂剧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结合潮州本地区民间艺术元素融合发展,并逐渐地在音乐、唱腔以及表达形式上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作为当前仍旧十分具有生命力的一种剧种,潮剧时至今日仍旧活跃在大大小小的舞台之上,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分支,在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上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潮剧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潮汕本土文化,潮剧所具备的鲜明地方特色,一定程度上也成了海内外潮汕人一份重要的情感纽带。
当前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冲击,潮剧的传播与弘扬也面临着崭新的挑战,例如投资减少、人才匮乏、受众减少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使得潮剧的传承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时至今日,潮剧已成为必须保护和扶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待传承及创新。
二、潮剧艺术发展的影响因素潮剧发展主要是受历史因素影响,而其中的文化环境和艺术氛围则对潮剧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从美学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西方现代思潮有很大区别,同时也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戏曲中所体现出的是一种东方人本位的艺术理念,但是它的发展却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其原因也很复杂。
舞台美术知识:如何把握舞台数据化设计趋势
舞台美术知识:如何把握舞台数据化设计趋势随着数字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数据和信息的处理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影响到各种领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也渐渐影响到了舞台美术设计这个行业,从而引发了舞台数据化设计的趋势。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别介绍舞台数据化设计的现状、趋势和发展空间。
一、舞台数据化设计的现状1、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数字技术已经成为舞台美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数字影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先进的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了各种舞台公演中。
作为舞台美术设计师,只有掌握了这些先进的数字技术,才能够更好的跟上时代的步伐。
2、数据处理技术的升级舞台设计是一门高度数据化的艺术,需要通过数据的处理和传输来实现舞台效果的展示,但传统的手工工艺已经无法满足设计师对于效果和质量的要求。
现在随着大数据的应用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数据处理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例如数据可视化、计算机模拟等技术,已经成为舞台美术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智能舞台系统的普及智能舞台系统是指依托数字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将舞台上所需要的音频、视频、灯光、特效等效果集成到一起,通过一台控制系统实现对舞台上各种元素的控制和调度。
智能舞台系统的出现,使得设计师可以更自如的掌控舞台上的所有元素,让创作出来的作品更加完美优秀。
二、舞台数据化设计的趋势1、智能化与数字化现在的舞台美术设计趋势是智能化与数字化的结合。
依托智能舞台系统的应用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设计师可以更灵活、更有创意地掌控整个舞台的元素,从而创作出更加生动、立体、丰富的作品。
2、个性化定制与普及化在数字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需求日渐多样化,这种多样化需求也在影响着舞台美术设计。
未来的趋势是将舞台设计师的个性化风格和观念贯彻到实际操作中,提供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同时把智能化舞台系统的使用推广到更多的人群中去,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先进的数字舞台美术设计的服务。
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作品
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作品新时代舞台艺术是指以当代中国社会实际为基础,以创新表现形式为手段,通过对话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传递思想和价值观的舞台艺术。
优秀的新时代舞台艺术剧目展演作品应该具备创新性、思想性和观赏性的特点。
首先,创新性是新时代舞台艺术剧目展演作品的重要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的需求变化,舞台艺术也需要与时俱进。
优秀的新时代舞台艺术剧目展演作品应该在创作思路、舞美设计、表演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
例如,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与舞台表演相结合,创造出更加独特的视听效果;可以突破传统表演形式的局限,尝试实验性的表达方式;可以将当代社会问题融入剧情中,引发观众对于真实世界的思考。
通过创新的手段把握观众的注意力,提高舞台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其次,思想性是新时代舞台艺术剧目展演作品的重要特点。
新时代舞台艺术应该具备思想性,通过对当代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思考,引导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优秀的新时代舞台艺术剧目展演作品可以通过呈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展示人类面对挑战和困惑时的选择和抉择。
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和文化经典的再创作和解读,引发观众对于传统和现实的对比与思考。
通过思想性的作品,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达到艺术的教育和启迪的目的。
最后,观赏性是新时代舞台艺术剧目展演作品的重要特点。
作为舞台艺术作品,观赏性是其必备的特点。
优秀的新时代舞台艺术剧目展演作品应该追求艺术的美感与审美的享受。
在舞美设计方面,可以运用新的材料和技术打造更加精美细腻的舞台效果;在音乐设计方面,可以运用当代音乐元素,打造富有创意和节奏感的音乐作品;在故事剧情方面,应该通过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发展,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情绪体验。
通过观赏性的作品,提升观众对于舞台艺术的兴趣和热情,促进作品的传播和推广。
综上所述,优秀的新时代舞台艺术剧目展演作品应该具备创新性、思想性和观赏性的特点。
在创新的基础上关注当下社会问题,通过作品进行思考和引导;同时,注重观赏性的表达,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非遗传承与数字媒体艺术的有效融合
非遗传承与数字媒体艺术的有效融合摘要: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人类带来了宝贵财富。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流失和传播的风险。
幸运的是,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价值保护和转移的新方法正在出现。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数字化媒体;艺术一、数字媒体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的现状(一)数字媒体艺术发展趋于成熟随着现代社会进入数字时代,数字媒体艺术与高科技的融合给审美体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技术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包括视觉艺术、人机交互、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和虚拟产品设计。
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行业,以艺术为核心,以技术为工具,艺术与技术融合。
数字媒体艺术在各种卡通和电视、数字艺术舞台设计、网络游戏普及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逐渐成为公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中国,随着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艺术正在迅速向数字短片制作、数字影视包装、音乐图形交互等领域拓展。
物理视频和音频接口结合了智能手机的流行,以满足社交需求。
与此同时,电影和电视制作领域,以前需要大量投资和调动跨学科人才,如特效编辑、栏目包装、动画技术和缩微胶片制作,现在已经成为艺术家个人行为的领域。
(二)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财产保护的认识十八大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保护和弘扬。
各级政府的努力,特别是财政支持,极大地促进了非物质文化财产的保护和转让。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年)和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址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管理办法》(2019年)的颁布,要求政府采取适当措施支持传承人及其传播。
活动。
地方政府还通过立法和消费者补贴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获取,鼓励消费者购买和购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服务。
此外,随着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财产的需求也在增加。
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展示解决方案范文精简版
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展示解决方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展示解决方案概述解决方案为了创造一个全面、生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我们设计了以下解决方案:1. 多媒体内容制作与展示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视频、音频等形式进行展示。
通过精心的制作,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多媒体展示当中,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文化遗产的内涵。
为了实现互动性与参与感,还可以设置触摸屏、声音感应设备等交互装置,观众可以主动参与并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界。
2.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是另一种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方式。
通过戴上VR眼镜,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可以建立虚拟的场景,使观众沉浸在其中,例如模拟传统仪式、表演艺术等。
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传统手工艺技艺呈现给观众,使其可以亲身体验与学习,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3. 网络平台与社交媒体推广建立一个专门的网络平台,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延伸到互联网世界。
利用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性,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与信息推送给更广泛的观众。
而且,观众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交流与其他用户,发表个人见解等。
这种互动的方式,不仅可以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收集观众的反馈与意见,进一步改进展示效果。
4. 移动应用软件开发开发一款移动应用软件,可以让观众在任何地方都能够随时随地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软件,观众可以获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观看展示视频以及参与各种交互活动等。
移动应用软件不仅能够吸引更多观众,还能够在传统展览之外提供更多展示及传播的机会。
结论采用新媒体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多媒体内容制作、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网络平台与社交媒体推广以及移动应用软件开发等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观众呈现一个更加生动、多样且互动性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这种新媒体展示方案,具有更大的传播力和吸引力,有助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虚拟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淮灯彩数字艺术设计与保存中的应用
天工|2023年第28期[摘 要]秦淮灯彩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代表了南京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材料成本上升、传承人减少等问题的显现,秦淮灯彩的传承与保护变得更加紧迫。
将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秦淮灯彩保护中的五项关键应用,并分析当前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
通过技术合作、严格质量控制、传承人培训计划、法规制定,可以更好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赋予新的生命。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秦淮灯彩;文化传承[中图分类号]J52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28-0040-03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杨帆.虚拟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淮灯彩数字艺术设计与保存中的应用[J].天工,2023(28):40-42.杨 帆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虚拟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淮灯彩数字艺术设计与保存中的应用基金项目:课题来源: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带头人高端研修项目资助;课题名称: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带头人高端研修项目;课题编号: 2023TDFX008。
作者简介:杨帆(1985—),男,汉族,江苏泰兴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虚拟现实、三维动画设计、文创产品设计。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数字化工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以下将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秦淮灯彩保护中的具体应用。
一、虚拟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一)三维数字化重建1.精确还原外观和结构虚拟现实技术通过三维扫描和建模,能精确还原秦淮灯彩的外观和结构。
这包括灯彩的各种元素,如灯体的形状、大小、颜色、装饰以及灯彩的整体结构和排列方式。
这种精确还原有助于保存其形态特征,使后人深入了解灯彩的外观和构造,从而更好地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2.虚拟展示与保护通过三维数字化重建,秦淮灯彩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精彩的展示,而不必担心实际灯彩的损坏。
新媒体语境下非遗类微纪录片的拍摄与呈现方式研究——以南京白局为例
71
/总第203期/2020/0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宝,近 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也越来越 重视,并且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研究价值的 课题。非遗微纪录片除了在传统的电视媒体上播放, 具有多媒介传播方式和多重传播优势的新媒体平台也 能为非遗微纪录片的传播助力。
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是传 播者和接收者,用户可以在b站、微博、微信、抖今 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分享自己所见、所想、所闻、所 做,还可以于他人互动。新媒体有一标志性特征就是 传播的内容具有碎片化,在上下班途中乘坐公交地铁 时,上班的空隙时间、外出吃饭聚会等等,闲来都会 刷刷手机,这也使得短视频在新媒体时代更加受到用 户的追捧。因此新媒体时代的微纪录片也与传统媒体 时代的纪录片有所不同,从电视媒体时代45分钟一集 的片长,到如今的新媒体时代,降至3—5分钟左右, 最长不超过10分钟一集,并且在各大新媒体平台上都 可播放。
三、白局微纪录片的呈现及传播方式 (一)注重用户观看习惯
新媒体的便捷性使得用户接受信息的速度加快, 用户的观看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习惯使用几十秒 刷一条的“抖音”。若让用户在手机上看完完整的一 部十五分钟的纪录片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需要将纪录 片进行拆分,拆分为3—5分钟的微纪录片,更加符合 当下用户的观看习惯,也更利于微纪录片内容的传播。
二、白局微纪录片的拍摄技巧 (一)以人为本,内容至上 即使是新媒体时代的微纪录片,也是属于纪录片
的,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传播方式如何进步,纪录片 必须注重内容是不会改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 “人”来传承,因此必须紧紧围绕主人公黄玲玲老师 来创作。目前,黄玲玲老师身为南京白局老一辈传承 人中最年轻的一位,如今也己74高龄,1960年, 14岁的黄玲玲开始学习白局,今年是她与白局相伴的 第60年。年逾古稀的她并没有在家安享晚年,而是奔 波于南京城的各个角落进行白局的演出和教学传承工 作。黄玲玲老师的丈夫许仁寿也同为白局人,两人因 白局相爱、相守、相扶持,但在十年前,许仁寿因病 去世。黄玲玲老师的女儿许茹在父亲去世后便辞去了 自己的工作,与母亲一起进行白局的传承工作,目前, 许茹为南京白局的市级传承人。
南京博物院线上虚拟展览的创新与实践
能给制作者提供了更自由、更开放的自定义操作。
1. 3. 2 线上展览资源库逐渐形成与完善
南京博物院利用四维看见全景相机在这期间一
共拍摄制作了《 考古江苏》 《 浮世绘》 《 宋韵》 《 大江万
古流》 等数十个特展的在线虚拟展览,并同步在官网
和官微平台上线发布。 这些展览获得了博物馆行业
中进行融合展示。 (5) 场景的拍摄曝光要求准确,平
衡环境与展品之间的曝光值,不能出现曝光过度或曝
光不足的情况。 ( 6) 所有三维虚拟展厅的运行不得
要求浏览者安装第三方插件,支持 H5。
2. 1. 2 拍摄前期展厅踩点流程
笔者以南京博物院最新的特展《 莫里斯—英国工
艺美术设计展》 为例,重点展示虚拟展厅制作的具体
— 159 —
第 21 期
2023 年 11 月
无线互联科技·网络互联
光、白平衡等参数进行合理设置,这对摄影师的专业
性有一定的需求。 同时,大量的照片整理和拼接工作
也消耗了相当长的时间。 一次性拼接成功率并不高,
制作流程相对烦琐。 这为后来南博继续创新和探索
提供了依据和经验。
1. 2 一体化拍摄设备首次在虚拟展厅搭建中的应用
2017—2019 年,随着数字化技术以及网络技术
的进步和发展,通过 3 套不同系统搭建的工作流程已
经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时期南京博物院对虚拟展厅
的更高需求,一体化的拍摄制作方案已经成为行业主
流,制作团队通过大量调研和比对,根据自身的实际
需求最终选择了四维看看这一品牌的拍摄设备。
1. 2. 1 四维看看一体化全景相机的工作流程
一体化全景相机的工作流程主要是通过将全景
舞台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
舞台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作者:李昌国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年第04期摘要:舞台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就是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形式语言,集图形、文本、影像、声音及互动性于一体,与舞台表演艺术相互融合,从而巧妙的呈现符合剧情要求的视觉元素,给人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艺术享受的一种现代的舞台美术设计艺术表现形式。
因此,数字媒体艺术在舞台美术设计中的广泛运用,使有限的舞台空间具有了无限拓展的可能性,显示出其非凡的艺术魅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结合具有代表性的舞台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案例,从舞台数字媒体艺术的交互性、虚拟性、功能性、融合性等方面,分析舞台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固有的艺术审美特征。
关键词:舞台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审美特征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1-0026-03一、前言舞台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以数字媒体作为舞台艺术设计的呈现手段,其主要的特征就是虚与实的融合,从绘景虚拟背景和实体布景、从视听艺术到视听交互、从虚拟现实到人与作品之间沟通的交互媒体,显示出了很强的功能性,改变了传统舞台艺术创作形式,丰富了舞台表演的内容,使得整个舞台空间的拓展具有了极大的可能性,能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显示出其非凡的艺术魅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主要从舞台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及应用入手,结合具有代表性的舞台美术实际案例,分析数字媒体艺术在舞台美术运用中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性。
二、国内外舞台数字媒体艺术运用的发展历程1678年,荷兰画家伦勃朗创作了一幅名为《影子舞》的版画,描绘了当时民众利用灯光投影娱乐场面,版画描绘了当时人们利用灯光正面照射表演者,舞台上不同位置的演员影子在舞台空间随着演员的表演产生了变化万千的魔幻影像。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幻灯(新媒介)、放大的影子(互动性)和表演三者关系。
这个场景也许是舞台媒体艺术虚拟现实的雏形。
舞台数字媒体设计艺术的初始阶段,主要是简单的投影技术呈现,从艺术表现功能来看显得较为简单、直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新时代文明大舞台设计理念
新时代文明大舞台设计理念
新时代文明大舞台设计理念
新时代文明大舞台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塑造观众的审美体验,二是强调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首先,新时代文明大舞台的设计要注重塑造观众的审美体验。
这要求设计师在舞台布景、灯光、音效等方面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舞台布景可以采用动态变化的投影技术,让观众在不同的场景中感受不同的氛围和情绪;灯光可以运用颜色、明暗变化等手法,营造出与剧情相符合的视觉效果;音效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将音乐和声音元素融入到舞台中,增强戏剧效果。
通过这些设计手法,观众可以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更丰富的感官体验。
其次,新时代文明大舞台的设计要强调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文明大舞台应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传播正能量的平台。
因此,在设计上应该注重挖掘社会价值和文化内涵,展示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舞台上可以呈现出现代科技的成就、环保节能的理念、文化多样性的表达等。
同时,文明大舞台还应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倡可持续发展。
设计师可以从材料选择、能源利用等方面入手,采用环保、能量高效的设计方案,实现舞台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新时代文明大舞台的设计理念应注重塑造观众的审美体验,强调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通过创新的设计手法,让观众在大舞台上得到更加丰富的感官体验,进而促使其对艺
术、社会和自然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同时,设计师应该把握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舞台设计传递正能量,促进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
只有这样,新时代文明大舞台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展示艺术魅力、传递社会价值的伟大舞台。
数字技术在戏剧服装与舞台设计的应用研究
数字技术在戏剧服装与舞台设计的应用研究
郁雨丹
【期刊名称】《鞋类工艺与设计》
【年(卷),期】2024(4)9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技术在戏剧表演和艺术设计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数字技术也为戏剧服装与舞台设计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不仅为戏剧艺术的表现形式带来了新的可能,而且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基于此,本文在分析数字技术对现代戏剧服装与舞台设计影响的基础上,探索数字技
术在戏剧服装与舞台设计的应用策略,旨在进一步挖掘数字技术的潜力,为戏剧服装
与舞台设计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总页数】3页(P85-87)
【作者】郁雨丹
【作者单位】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41.2
【相关文献】
1.“全息”投影数字技术在舞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数字技术对传统戏剧舞台设计的影响
3.数字媒体技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4.数字技术在舞台布景设计中的
应用研究5.数字媒体技术在舞台美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
新媒体研究 appliCaTiOn reSearCh 应用研究
1 概述
科技不断发展给艺术表现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与表现手法。
视、听、触、嗅及交互性是数字媒体创作的基本手法。
数字媒体艺术成为一种跨界性极强的艺术表现产物。
虚拟空间、增强现实、光效应、物理理论等科幻色彩成为主流艺术的一部分,不断冲击着人们的哲学认识及多维观念的拓展。
数字媒体影像与舞台表演的结合带来了剧场体验的进化。
舞台表演艺术具有现场性及高度的时间、空间一致性特征,是在特定环境下的视听表达艺术。
传统的舞台概念理解为一个演员前方的平台,新时代的舞台包含整个剧场的空间——观众席、天花板、墙壁等一切剧场空间都是新舞台设计的载体。
舞台设计是围绕“剧场元素”进行的设计,包含一切舞台设备——声、光、电。
音响、灯光、布幕、布景道具、演员道具、烟雾、悬吊机械装置等。
数字媒体影像正是从以上方面给予舞台艺术化表达。
数字媒体影像的新舞台设计有别于传统表达方式,是运用现代科技技术表达的艺术设计,运用较为灵活、综合的方法表达出设计师的独特设计语言,是新时代下舞台设计呈现出的更多可能性的重要思路。
南京非遗项目是传统的文化传承,具有典型的继承发展性,运用现代的数字媒体艺术语言符合当下时代背景能够更好的进行传播,使受众易于认知接受,进而学习、传承及发展。
2 数字艺术化下的舞台影像设计
1)非遗项目新舞台影像的媒介数字化构思与搭建。
舞台影像的媒介数字化从新技术、新材料、新语言等方面给舞台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原始舞台布景起源于古希腊戏剧演出,而现代戏剧演出形式
各异,不仅仅是单纯的平面背景,发展至空间布景、
数字影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布景。
由二维发展到三维。
新舞台影像的创作者不局限于传统舞台美工,需要软件工程师、硬件技术人员、物理学家、化学家、心理学家、艺术家等的通力配合。
意境是舞台影像设计感染观众的情绪的重要目的。
逼真的虚拟影像也是舞台设计人员追求的方向,全息影像是许多舞台演出的重要技术手段,利用虚实交融的手法实现纯粹演员表演无法实现的特效。
如图1,在《非遗之光》南京非遗专场演出舞台影像的设计中利用纱幕和背景LED 屏塑造空间层次,呼应出苏州园林设计的近景和远景的层次意味,演员在表演中,前后呼应,虚实相映,营造出中国山水画之意境,使得视觉、听感及舞蹈的动态达到
通感上的一致。
图1
2)非遗项目的数字媒体影像设计与舞台表演
在形式与内容上要力求融合。
要实现数字媒体影像和舞台表演的整体设计,需深刻领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数字媒体影像设计与舞台表演共同承担塑造观众体验的目的,整个作品可理解成当代影像表演装置艺术。
数字媒体影像不是舞台表演的映衬,而是二者同视为是整个艺术作品的一部分,共同配合完成视觉听觉多感的剧场盛宴。
数字媒体影像设计需深刻理解舞台表演形式,对演员的肢体语言表演有准确认识。
舞台上的演员是一个视觉符号,受
新时代南京非遗项目的数字媒体影像新舞台设计
吴 烨
摘 要 通过对舞台数字化影像的研究提出其设计的重要环节,即非遗项目新舞台影像的媒介数字化构思与搭建;非遗项目的数字媒体影像设计与舞台表演在形式与内容上要力求融合;非遗项目的数字媒体影像视觉符号化的表现。
关键词 舞台影像;视觉符号;非遗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2-0035-02基金项目:南京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南京非遗项目的艺术化原创与传播方式研究”(项目批准号:18CC18)。
作者简介:吴 烨,南京艺术学院高职学院。
DOI:10.16604/ki.issn2096-0360.2019.02.015
2019年第2期 New Media ReseaRch
36
新媒体研究
舞台表演的特点所限制,观众眼里的这个符号具有体量上的变化局限性,即视觉上的大小变化有限。
体量对比的方式对于观众视觉上的冲击力是一个重要技巧手法,在影像设计中可很好弥补演员视觉体量变化的不足,利用数字媒体影像强化对比。
数字媒体影像设计对表演起到引导和升华的作用。
数字媒体影像的元素及视听构成形成了主题的脉络及剧目的引导,从叙事和表意方向上强化主题。
在数字媒体影像设计与舞台表演配合时,需要考虑主题、篇章及段落之间的关系。
舞台剧目会有一个大的主题,而每个节目会有各自的小主题,数字媒体影像设计既要考虑小主题的准确传达,同时围绕大主题的内涵进行戏剧化设计。
例如《非遗之光》南京非遗专场演出中《白局说唱》节目,将说唱的信息内容通过视觉可视化的设计理念,运用文字、图形设计,动画效果呈现出与内容一致的含义表达,起到升华表演主题的作用。
图2
数字媒体影像的表现形式具有舞蹈表演所不具备的优势,是良好的补充方式。
首先数字媒体影像相对于传统舞台表演可以快速的进行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如在传统舞台设计中需要一个场景的变化,从室内切换到大自然,就需要消耗时间和布景材料,而数字影像可以带来更加迅速的视觉反应,让舞台节奏得到更快的信息呈现。
同时数字化手段可以更好的传达超现实主义的气氛营造,准确的表达时间、地点、天气、场景。
对于梦境等主观内心世界的表现也更加便利。
例如在《PIXEL-EXTRAITS》的影像装置舞蹈表演中,影像与舞蹈者进行视觉融合,演员的肢体语言与影像的呈现呼应一致,营造出真假难辨的视觉假象。
首先,在灯光的处理将演员的色调融入影像,演员就像影像;而影像采用多维投影的方式,运用四个面的纱幕,使得影像更接近三维空间的真实性,从而影像变成了真实的体积。
其次,在整个作品视觉表现中,随着演员的舞动数字媒体影像也配合演员发生变化,如“揭开的网”,舞蹈演员的肢体动作影响了影像,同时影像中的元素也会影响演员,如“掉落的碎片”。
舞蹈演员的动作和数字媒体影像的无缝衔产生虚实难辨的艺术效果。
3)非遗项目的数字媒体影像视觉符号化的表现。
符号就是一种标识、记号,通过符号来传达信息和获取信息可得到更加高效的识忆及寓意性。
符号作为一种设计语言,能够很直观的带来视觉上的感受,它通过一定的设计形式被用来表述和传达思想,富有美感并激发思考。
设计中符号化的表现方法有很多,比如图像表现、色彩表现、声音表现等。
著名的符号学家艾柯说:“观念是事物的符号,而图像是观念的符号,符号的符号。
” 观念性是符号化的核心,通过数字媒体艺术是的视觉、听觉、交互性来表达,直接作用于感官,给人一种意外感、参与感,引发情感共鸣从而触发思考。
符号已经渗透了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在今天科技发达的社会,信息化充斥着世界,符号设计的发展也逐渐由“具象符号”向“抽象符号”进化;由“静态符号”向“动态符号”进化。
符号化设计不是一种简单的归纳、概括,是一种对观念的提取。
符号化设计,需要的是用心去体会符号来源的本质,对本源进行重构,不仅是以形到形的重构,还要深入思考,融入社会观念及设计师自身观念的理解,这是一种对表达内涵的探索及创新。
例如《非遗之光》南京非遗专场演出中《白局说唱》桥的符号化影像运用解构设计、双重曝光叠加等视觉传达的图形设计方法实现视觉诠释。
利用相应的符号指向代表特定的南京的桥:大米构成的桥代表管家桥,金色代表金桥,云锦代表油坊桥,文字构成代表利步桥。
3 小结
时代和科技的进步,带来了许多的新技术、新思潮。
人们沉浸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已经岌岌可危,如何让传统文化很好的融入现代生活,被人们所熟知,让人们主动,愿意的去喜欢,去弘扬,成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而新媒体技术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的演变制造了许多未知的可能性。
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传统文化中,新的与旧的碰撞,擦出的火花魅力也是巨大的。
运用新媒体技术,让传统更加被人们接受,内涵让人产生更多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刘博雅.央视春晚舞台多媒体之嬗变[J].传媒,2018
(5):79-81.
[2]王奋娇.动态影像与语言文本在舞台剧《昭与蔽》中的同
一性构建[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18.
[3]朱丽莎.数字影像在大型舞台艺术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
(科技·管理),2016(32):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