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方案【最新版】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或多或少对小学生有一些负面影响,在这个时候对小学生放松教育,或教育不当,使他们养成了不良习惯,将影响一生的发展,还可能影响社会的安定,他人的安全。
今天的小学生是将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现代精神文明的体现,还决定着我国未来的社会面貌和,民族精神。
由此可见,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对国家、民族、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课题立足于社会、学习、家庭相结合,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和讨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不良习惯的矫正,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课题理论依据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
中国教育鼻祖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性也作了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过,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
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
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
蔡元培先生也曾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索曾经说过:“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
小学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
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就要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细节抓起,从现在做起,扎实有效地进行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三、实践依据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正是学知识、成品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
学校应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报告摘要:本报告针对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通过对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我们发现农村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缺乏自律性、纪律性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报告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包括家庭和学校的培养方式,以及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本报告旨在为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引言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而农村小学生由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特殊性,其行为习惯的培养受到了一些影响。
因此,研究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分析1.缺乏自律性2.缺乏纪律性3.缺乏团队合作能力三、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1.家庭的培养方式(1)培养自律性:父母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孩子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建立自我约束的意识。
(2)培养纪律性:父母要与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和配合,共同培养孩子的纪律意识,让孩子明白纪律对自己的重要性。
(3)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家长可以组织一些家庭活动,让孩子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意识。
2.学校的培养方式(1)制定行为规范:学校要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价值观。
(2)开展行为规范教育:学校通过开展行为规范教育课程和活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正确的行为规范,培养他们的自律性和纪律性。
(3)加强师生关系:学校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鼓励,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3.社会的参与和支持(1)社区的参与:社区可以开展一些关注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活动,如讲座、讨论会等,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2)社会的支持:社会可以提供一些资源和资金的支持,用于开展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项目,如兴建图书馆、开展活动等,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发展环境。
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撰写人
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撰写人:李永霞 单位:阿克苏市第十二小学 时间:二0 一一年四月十日 少先队科研课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与 变迁,这一命题源源不断地增添新的内容,活力常在。
《中国教育改 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对少先队员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 作会议中又特别指出:“要有针对性开展……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一)时代发展和课程改革使课题具有现实价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使学生养成健 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特别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全国少工委文件 《关于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体验教育的实施意见》 中指出:“要坚持以体验教育为主要方式,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在 家庭生活中体验、在学习生活中体验、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在大自然 中体验,使他们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 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 又特别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
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 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教育,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 风建设。
” (二)教育现状使课题具有创新价值 我校成立于2000 年,原为铁路系统学校,2004 年交归地方。
由 于地处阿克苏市火车站附近城乡结合部,外来民工比较集中。
2005 年起,我校学生中外来流动儿童已达60%。
目前随着火车站地区经济 的发展,生源逐渐扩大的情况下,我校1197 名在校生中,外来流动 儿童仍然占到50%。
其中有30%的儿童是留守儿童。
这就造成相当比 例的孩子行为习惯养成较差,这无疑就加大了学校对学生进行行为习 惯养成教育的压力,怎样改变我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现状,是我校 德育工作者刻不容缓思考的问题。
浅谈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浅谈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所以,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学习与工作的成绩以及生活的质量,进而影响我们一生的成功与幸福。
孔子告诉我们:“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意思是说小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天性一样自然坚固。
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养成性教育,去形成一种好的习惯。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我们小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责任。
如何培养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认清城乡结合部学生行为习惯现状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经调查,居住在本地的学生家长整体素质不高,一部分不识字,小学和初中文化的占多数,这些学生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具有多元化、多层面、地域广、较复杂等特点,导致学生们素质参差不齐,教育背景相对复杂,具有以下特点:1、特定的生活环境导致学生的行为习惯较差。
家庭条件好的,家长重视的学生基本上都选城内学校就读。
城乡结合部学校招收的学生多属打工族、经商族的孩子。
他们大多数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看,由于隔代亲情往往产生溺爱,疏于管理,使孩子形成不良行为,甚至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因此学生行为习惯相对较差。
2、家庭教育、环境教育氛围差。
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家长多数是忙完农活忙生意,没有时间和精力管教孩子;多数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低,无能力辅导孩子;经济条件较为优越和社会文化转型的原因,引起单亲家庭特别多;多数家长缺乏与学校教育的合作意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没形成合力,直接导致学生不能接受双重教育,甚至产生教育冲突。
二、城乡结合部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训练1、耐心辅导、不断鼓励、持之以恒。
一年级刚进校的学生,几乎没有什么行为习惯,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还没有行为习惯的概念,这时需要家长协助。
正如上面说过的那样,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家长大多在外务工,他们是没有时间和精力,也没有要辅导孩子的意识。
《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及 学 习 习惯 、 全 习惯 都 比较 差 。多 数家 安
长 为 了 生 活 而 四 处 奔 波 ,没 有 时 间 和精 力 管 教 孩 子 . 生 大 多数 由 祖 父 母 、 祖 学 外
父 母 照 看 , 有 一 些 家 长 图 省 事 , 上 一 还 花
()人 的 终 身 社 会 化 问 题 ” 提 2“ 的
净 化 育人 环 境 , 成 良好 的 学 风 、 形 校
1 庭 教 育 的 缺 失 . 家 湖 南 省 衡 东 县 城 关 一 小 ( 下 简 称 以 “ 校 ” 地 处 城 郊 地 区 , 生 生 源 结 构 复 我 ) 学
二 、 论 依 据 理
() 人 认 为 , 始 生 之 者 天 也 ,: 1古 “
净旅^ 蕊 吁 m
ZHUANTI YA N JI U
受益。
既要 继 承 中 华 民族 传 统 美 德 ,又要 反 映
时代 特 点 。
③ 组织课 题组 成员学 习研究 理论 ,
明确 本 课 题 的研 究 思路 ,掌 握 相 关 的 研
究 方 法 。了解 本 课题 研 究 的背 景 及 现 状 ,
大 门 .教 育 内 容也 随 之 前 所 未 有 的 起来。
()L 说 : 少成 若 天 性 ,习 惯 3T 子 “ 然 。” 年儿 童 的身 心 特 点 和 成 长 规 : 少 定 了养 成 教 育 必定 成 为 少 年 儿 童 教
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和实践
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和实践作者:孙玉峰来源:《读写算》2020年第02期摘;要城乡结合部属于城市化进程中的遗留问题。
在这个地方的教育既缺乏城市中完善的教学设施和优质的教学资源,又缺少乡村的政策扶植,教育的对象往往是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由于流动性大,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受到影响。
城乡结合部的学生一边受到乡村习惯影响,一边受到现代化冲击,对于其行为习惯的培养造成不利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探索实现良好习惯培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小学教育;行为习惯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2-0128-01小学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其行为习惯表现了一定的心理想法。
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促使健康心态的养成,树立健康的价值观,而不良的行为习惯则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反作用。
城乡结合部的学生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影响,行为习惯整体来说培养较为困难,因此探索实现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途径是解决教育不均衡,帮助城乡结合部学生提升素养的重要方法。
一、城乡结合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发展现状城乡结合部由于其复杂的人员组成、较大的人员流动性以及相对混乱的治安管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带来不利影响。
首先学生的行为习惯意识不强,对其发展不重视,使得学生在生活中并没有有意识地进行行为的改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学生之前养成的陋习不及时掰正,会随着时间的发展积重难返,最终对学生人格的形成造成影响。
此外,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育起到了反作用。
城乡结合部人员的普遍素养不高使得学生缺乏合适的学习榜样,在学习时不自觉会受到身边人的影响,从而养成不良的习惯。
二、在城乡结合部实现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途径(一)教师强调对良好习惯的养成,加强相关教育教师应当帮助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主动践行相关理念,实现自身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研究报告
《对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研究》研究报告淮滨县王店乡一小课题组一、课题研究背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保障,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孩子的学习。
我校地处河南省淮滨县王店乡,有在校生652人,有教师35人。
由于地处农村,大部分学生家长外出务工,有50%的孩子为留守儿童,他们多为隔代教育,导致了家庭教育与学校管理的严重脱节,造成了家庭教育环境差,家长缺乏教育方法,对孩子过分溺爱,听之任之;还有一部分学生家里经商,由于忙于生意,疏于对孩子的管理。
加上现在独生子女多,在家娇生惯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差,责任意识不强。
因此,我校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
如:学习习惯不好,不遵守课堂规范;校园内吃零食、随手乱丢垃圾的现象尤其严重;学生缺乏文明礼仪,打人骂人现象时有发生;不懂感恩,自私自利,漠不关心……针对这些现象,我校开展了《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目的是探索一种适合农村小学教育的运作机制和运作方式,让学生形成更加良好的行为习惯,加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提出课题和论证课题近年来,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并且开始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也为人民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又一个契机,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便捷。
这样的社会环境背景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和智力发育。
当然,我们不得不看到的是,在一切向前的主流文化中也不可避免的掺杂进了一些灰色文化,这些灰色文化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下一代的发展和进步,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就是有的少年儿童有诸如“过分自我、行事霸道、不讲道理、不懂礼貌、撒谎懒惰、任性孤僻、胆小懦弱、习惯依赖”等等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性格方面的问题。
因此,作为他们的监督和教育者,我们应该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们克服不良习惯获得更好的成长。
而小学生行为规范训练和教育是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前提和组成部分,由此看来,加强规范训练和养成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是提高他们的思想品行和各方面素养的重要途径。
1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机制研究》研究总报告
附件一:《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机制研究》研究总报告一、简介部分1.标题:“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机制研究”研究报告2.序言: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部小学,地处城市与农村之间。
虽然我们的学校不大,但却出现了生源多元化的局面, 90%的学生是农村小学生,10%的学生是城市学生,独生子女能占到50%,外来打工子女占到学校人数的20%。
在这些学生中,有农村孩子的野性;有城市孩子的孤僻;有独生子女的霸道;有留守儿童的苦闷……2009年9月,我校加入幸福教育联盟。
家长及社会各界对学校的要求比较高。
多数家长认为学生的一切行为应该由学校负责,家庭教育基本处在空白状态。
社会各界对我校高度关注,因为我校是全国改革试点学校。
然而,我校学生的行为习惯却不容乐观,课间经常看到一些学生在校园里横冲直撞,在地上连滚带爬的做着游戏。
上学、放学的路队,学生说话现象比较严重。
课堂上,还有一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上课了,课本还没有准备好;有部分学生上课随便讲话,做小动作……3.摘要(不超过500字)我们研究的“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机制研究”。
以凤凰小学为例,针对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行为习惯特点,从学校管理、家长参与、主题活动、教师培训等四个方面入手,探索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点内容、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途径及策略,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二、主体部分1.研究问题:研究目的:A.研发出一套可操作性强的针对学校实际情况的《凤凰小学学生一日常规》。
B.开发研究出属于自己学校的规章制度,研究出一套成文的运行机制,促进各界和谐发展。
①加强学校管理,使各部门协调统一,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②使各类主题活动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中发挥的作用。
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的教育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研究意义:通过研究,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基。
《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作者:执笔:罗凯谭玉双来源:《教师·上》2012年第03期一、问题的提出1.家庭教育的缺失湖南省衡东县城关一小(以下简称“我校”)地处城郊地区,学生生源结构复杂,大部分学生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于孩子的日常行为管理较差,学生日常卫生习惯以及学习习惯、安全习惯都比较差。
多数家长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没有时间和精力管教孩子,学生大多数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看,还有一些家长图省事,花上一些钱把孩子全权交给托管中心。
所以,体现在学生身上问题就比较多。
例如我校低年级学生个人卫生比较差,经常不洗澡,不勤换衣服,不剪指甲,不洗头。
中高年级学生不仅卫生习惯较差,乱丢纸屑,不爱护环境卫生,饭前便后不洗手等,学习也十分懒散,部分学生喜欢结交社会上的游散青年,打架斗殴,沉迷网络,价值观混乱。
另外,一些家庭条件稍好的孩子,在蜜罐里泡大,接受的完全是宠爱教育,没有经过一点风浪,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舒适生活。
体现在这部分孩子身上的主要特点就是行为霸道、自私任性、生活无规律、学习不自觉、自理能力差等不良行为习惯。
这些习惯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也给学校日常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
2.社会领域的道德失范由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所形成的复杂社会环境和各类媒体的宣传影响——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贪图享受、盲目追求、自以为是、个人主义、以权谋私等,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同程度的价值观偏离。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离大多数家长缺乏与学校教育的合作意识,常常把对子女的教育责任推给学校和教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无法形成合力,导致许多学生在校在家两个样。
基于以上情况,结合本校实际,我校决定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针对造成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和安全意识入手,尝试通过课内与课外等各种途径与方法,把行为习惯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并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探索研究相应的矫正策略,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净化育人环境,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
农村小学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农村小学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研导课教学设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新圩镇约场小学王小惠教学意图:通过一些社会上的事件,反映了现在社会的人情冷漠,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与真挚的感情,关爱的话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肩负着传递温暖的重任,应弘扬爱心文化、传播大爱思想、弘扬正气、宣传慈善新理念。
结合本次四川雅安地震的捐款活动,让学生以实际行动献出自己的爱心。
教学目标:1、通过现实的一些社会案例,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警惕社会道德下滑。
2、教育学生加强思想修养,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拒绝冷漠,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3、使学生知道爱的重要性,在平常生活中做到乐于助人,关心他人,在思想上有所认识,行动上有所落实。
活动准备:1、收集相关视频和相关的新闻报道故事。
2、学唱歌曲《爱的奉献》。
教学重点:1、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懂得爱的价值,进行爱的教育。
2、通过此次活动,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给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让爱走进学生的心田,让大家奉献自己小小的爱心,帮助更多的弱势群体,让同学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让大家从真正的意义上理解爱、奉献爱、传递爱。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有个中年男子,为人极其自私,他的口头禅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
”一天刚蒙蒙亮,该男子推着自行车去上早班,刚走出家门就发现不远处有一个浑身是血的人躺在地上,吃力地向他招招手,他一刻都未停留就毫不犹豫地骑着车扬长而去。
心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到办公室没多久,就接到传达室大爷传来他邻居打来的电话,说他儿子受伤了正送往医院的途中。
当他急匆匆赶到医院时,医生从急救室出来,两手一摊,不无遗憾地说:“太迟了,伤者失血太多,如果早20分送来也许有生还的希望。
”听到这,他懵了,发出狼嚎般的哭声:“儿子,都是爸爸的自私害了你啊!”原来,他儿子在本市读中学,平时住在学校很少回家,因为第二天学校开运动会,所以晚自习下课后想回家给父母一个惊喜,没想到刚下车便被一辆飞驰而来的小车撞伤当场昏过去。
乡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策略研究
乡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策略研究在乡村小学生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篇论文旨在探讨乡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策略。
培养乡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策略应该注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乡村小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第一学校,因此很多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该从家庭教育开始。
家长和其他家庭成员应该成为乡村小学生道德行为的榜样,以身作则。
家长应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监督,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教育也是培养乡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渠道。
学校应该注重道德教育与学科教育的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道德行为,及时表扬和奖励良好的行为,并及时指出不良行为进行纠正。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特色活动,如集体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社区和社会资源的利用也是培养乡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
社区和社会资源包括社区老师、社会志愿者、社区活动等。
乡村小学生可以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通过亲身实践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社会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行为规范,对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媒体的积极引导也是培养乡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
媒体可以通过宣传报道一些优秀乡村小学生的行为事迹,引导学生崇尚典型和践行良好行为。
媒体也应该批评报道一些不良行为,对学生进行警示和教育。
培养乡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策略涉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和社会资源的利用以及媒体的引导等多个方面。
只有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给予乡村小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充分的关爱,才能有效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高年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探究
小学高年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探究摘要:“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及文明行为习惯,有利于指导学生健康成长。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孩子的习惯决定着孩子的明天,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因此,开展养成教育,加强对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新时期中学生的必修课。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引言所谓“养成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特定的教学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从似懂非懂过渡到言行规范、举止标准的过程。
它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所以养成教育十分重要,尤其对于学习意识薄弱的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更要注重学习、生活中的行为细节,及时纠正缺点,确保养成严明的纪律意识和积极的生活习惯。
这就要求小学高年级教师多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方法,耐心、真诚地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行为错误和正确的地方,从而提升自己的内涵,成为对社会有意义的栋梁之才。
一、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走向成功的阶梯,可以为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保障。
所以,在开新生家长会时,班主任和教师便需向家长简述习惯养成的重要意义,且告知家长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持之以恒的、长期的过程,且需要教师、班主任、家长的共同努力,通过营造 24 小时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受到熏陶与感染,且不为不良习惯的产生留有漏洞。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生活经验及学习经验较少、各项能力处于发展之中,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且因其具有好模仿的特点,所以可以充分参与到相关活动中,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策略(一)耐心教育,以身作则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都用来比喻客观环境对人的成长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与班级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
(凤凰小学)《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机制研究》总报告1概述.
《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机制研究》总报告《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机制研究》课题组第一部分简介部分序言《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机制研究》是我校2011年申报,潍坊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的“十二五”规划课题。
课题组成员在区教育局的指导下,通过运用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法对小学生习惯养成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研究。
经过三年多的艰辛努力,基本完成了研究方案设定的各项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摘要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部小学,地处城市与农村之间,农村子女较多,父母职业的不稳定和文化程度的偏低,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同,导致了学生在思想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行为习惯差,抓养成教育,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上以现状,我校决定从学校管理、家长参与、主题活动、教师培训等四个方面入手,探索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点内容、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途径及策略,逐渐把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他们的内在素质,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使之成为我校的一大特色。
(一)研究目的本课题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形成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健康身心发展特点为前提,以《凤凰小学学生一日常规》、《凤凰小学小学生守则》和《凤凰小学八十一个好习惯》等为主要教育内容,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把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的实现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日常管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学生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的系统模式,更好地调动学生地积极性,促进学生健康、幸福的成长,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定基础。
(二)研究意义通过研究,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基。
在校,孩子们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刻苦的学习,在课堂上,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会学习。
回到家里,能孝顺父母,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社会上,他们能遵守社会公德,成为文明公民。
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撰写人:李永霞单位:阿克苏市第十二小学时间:二0一一年四月十日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这一命题源源不断地增添新的内容,活力常在。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少先队员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又特别指出:“要有针对性开展……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一)时代发展和课程改革使课题具有现实价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特别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全国少工委文件《关于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体验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要坚持以体验教育为主要方式,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在学习生活中体验、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在大自然中体验,使他们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又特别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
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教育,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
”(二)教育现状使课题具有创新价值我校成立于2000年,原为铁路系统学校,2004年交归地方。
由于地处阿克苏市火车站附近城乡结合部,外来民工比较集中。
2005年起,我校学生中外来流动儿童已达60%。
目前随着火车站地区经济的发展,生源逐渐扩大的情况下,我校1197名在校生中,外来流动儿童仍然占到50%。
其中有30%的儿童是留守儿童。
这就造成相当比例的孩子行为习惯养成较差,这无疑就加大了学校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压力,怎样改变我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现状,是我校德育工作者刻不容缓思考的问题。
《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研究报告(修改后)
《对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研究》研究报告淮滨县王店乡一小课题组一、课题研究背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保障,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孩子的学习。
我校地处河南省淮滨县王店乡,有在校生652人,有教师35人。
由于地处农村,大部分学生家长外出务工,有50%的孩子为留守儿童,他们多为隔代教育,导致了家庭教育与学校管理的严重脱节,造成了家庭教育环境差,家长缺乏教育方法,对孩子过分溺爱,听之任之;还有一部分学生家里经商,由于忙于生意,疏于对孩子的管理。
加上现在独生子女多,在家娇生惯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差,责任意识不强。
因此,我校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
如:学习习惯不好,不遵守课堂规范;校园内吃零食、随手乱丢垃圾的现象尤其严重;学生缺乏文明礼仪,打人骂人现象时有发生;不懂感恩,自私自利,漠不关心……针对这些现象,我校开展了《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目的是探索一种适合农村小学教育的运作机制和运作方式,让学生形成更加良好的行为习惯,加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提出课题和论证课题近年来,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并且开始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也为人民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又一个契机,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便捷。
这样的社会环境背景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和智力发育。
当然,我们不得不看到的是,在一切向前的主流文化中也不可避免的掺杂进了一些灰色文化,这些灰色文化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下一代的发展和进步,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就是有的少年儿童有诸如“过分自我、行事霸道、不讲道理、不懂礼貌、撒谎懒惰、任性孤僻、胆小懦弱、习惯依赖”等等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性格方面的问题。
因此,作为他们的监督和教育者,我们应该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们克服不良习惯获得更好的成长。
而小学生行为规范训练和教育是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前提和组成部分,由此看来,加强规范训练和养成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是提高他们的思想品行和各方面素养的重要途径。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研究报告解析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中期报告和店乡陈庄小学课题组《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是我校2015年申报上蔡县基础教研室所立项课题,经上蔡县基础教研室组织学科专家评审、核准、批准列入2015年上蔡县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计划,“十二五”规划综合类课题。
经过半年多的艰辛努力,基本完成了研究方案设定的各项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探索出了一条适应农村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
按照课题研究实施步骤,我们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现将课题中期研究的基本情况总结汇报如下:一、课题的提出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我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学生的个性与行为习惯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懒惰贪玩,不爱学习;有的聪明好学而品行令人担忧;有的受读书无用论影响较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无视校纪班规,蛮横放肆;有的不爱锻炼;有的语言粗俗;还有部分学生卫生存在问题,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致使校园环境卫生及保持较差等。
这些不良现象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极不利于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针对以上种种情况,我们从本地区农村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入手,在德育工作的实践中,把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工作来抓,特别是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以生命教育、国学经典和文体科技活动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活动内容,进而在做人、做事、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少年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推进以德治国,必然要求改进和加强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等。
帮助广大少年儿童养成良好品德,不仅是保证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时代任务,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也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导致其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被动性强,主动性差;做事缺乏意志和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差。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成果报告
校级教育科研课题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成果报告我校于2016年9月开始实施“九义学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模式”研究,该课题于2006年141月被批准为阳平镇普教科项目。
经过半年的实践研究,本课题已经完成方案中提出的研究任务,现报告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办学条件相对较差。
留守儿童较多,学生行为习惯较差。
现象一:校园卫生保持差。
每天下午放学后,学生打扫卫生应该说比较彻底,但是到了第二天,学生一上学,果皮纸屑,小吃口袋,随处乱扔。
超过40%的学生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不讲公共卫生。
到上午课间操过后,校园便是垃圾随处可见。
教师会,学生朝会,几乎次次讲校园卫生,但收效甚微。
现象二:课间疯打严重。
学生课间你追我打的现象严重,尤其在做操和集会时,在楼道中,学生上下逆向运动,造成拥挤、碰撞、碰伤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
现象三:部分学生有抽烟,打牌赌博的恶习。
在学校隐蔽的角落,在学生寝室,偶有学生抽烟,甚至打牌赌博。
现象四:学生见了老师不问好,同学之间经常讲粗话甚至脏话。
学生见了老师尤其是没有教自己的老师不主动问好,部分男生常讲粗话甚至脏话。
看到以上现象,作为学校的教师和管理者,我们感到十分忧虑。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呢?如何改革现行教育的不力呢?以上问题的存在,说明了我们的养成教育工作不到位,教育措施不得力。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形成。
针对学生们存在的问题,我们确立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工作思路:订制度,重落实;明责任,重监督;看过程,重实效。
标本兼治,从根本上转变学风校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
经过以上的观察与分析,我们提出了本课题加以研究,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能探索出一套切实有效的方法模式出来,并通过研究,制定一套适合本校的学生管理制度来。
二、主导思想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思想品德培养的最重要目的,它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认识而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不完全的教育,正如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泾滩小学崔瀚馨托尔斯泰说:好的习惯能使人成为天才,坏的习惯能使人成为囚徒。
叶圣陶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实施素质教育,文明行为的教育应该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之一。
目前,在校的小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片面追求分数,对孩子过分溺爱和放任,养成教育反而被淡化甚至放弃,造成了孩子一些不良习惯。
同时,在城市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外来民工子女在我校占的比例不轻,就本班非本镇户口学生就占全班人数的46%,这些孩子跟本镇孩子在家庭、社会教育中存在多方面的差异。
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我们教师特别是我们班主任急于解决的问题。
我校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也非常重视。
作为高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摸清当前本届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使教育更有针对性,我们进行了调查。
一、缺乏自理能力,劳动习惯欠佳调查中发现,每天早上起床能自己叠被子的学生只占45%;能经常帮忙洗碗的学生只占36%;能节约用水用电的刚占50%;能爱惜用物的学生只占40%。
经调查发现,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1、家长对孩子溺爱。
现在独生子女多,尽管不是独生子女的也只有两兄弟姐妹,能超过三兄弟姐妹的只有个别,家庭生活条件优越,家长对子女可说是“有求必应”,养成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
”在与家长谈话中发现:有些孩子的衣服都是妈妈帮忙洗的,甚至连他们自己佩戴的红领巾也是妈妈帮忙洗的,能在家经常做家务的孩子很少。
2、有些家长怕让孩子干活影响了孩子的学习,于是什么都不让孩子做,让孩子专心学习。
3、有的家长嫌麻烦,认为让孩子干活等于让他捣乱,自己最后收拾烂摊子更累,所以尽管有培养孩子的时间也不让孩子干,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
4、缺乏严格要求和训练。
有些家长让孩子做家务,但对他们无要求,做成怎样都行,而且没有坚持,没有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上去安排孩子劳动。
二、做事磨磨蹭蹭,无效率调查中发现,不磨蹭的学生占60%,这说明还有40%的学生做事不讲效率的,像有些学生洗澡超过20分钟,收拾书包超过10分钟等。
我们也了解到造成学生有这些坏习惯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缺乏训练。
家长对子女顺着,惯着,放任多,要求少,但好习惯不训练是很难养成的。
2、孩子缺乏管理。
不少家长每天都外出上班,可谓是早出晚归,这一现象在外来学生中表现更明显。
这些孩子放学后无人管理,在家边做事边玩,不专心,从而养成磨蹭的习惯。
三、沉迷玩电脑游戏,甚至说谎现在的家庭物质条件相对以前优越,几乎每家都有电脑,经调查,本班80%以上的孩子都有在家中玩过电脑游戏。
有20%的孩子做完作业后就可以玩电脑游戏,甚至有个别孩子曾上过网吧玩游戏。
有些孩子做错事不想挨批评,还向家长说过谎。
有些孩子说谎习惯了,有时也对老师说谎,如问他完成作业没有,他其实没有完成却对老师说完成了,但漏在家中等。
我认为导致这钟情况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1、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广泛地接触社会,而社会不良影响错综复杂,网吧、游戏厅等曾出不穷,导致部分学生经常玩电脑游戏,出入网吧、游戏厅,甚至撒谎等。
2、小学生心里发展特点。
小学生发育不健全,不能明辨是非,自控能力差,容易被误导,容易受人影响。
3、家庭环境及教育不当的影响。
有的家庭经济条件好,爱子如命,重视子女的物质需要,重视学习成绩,忽视了子女行为品德的教养,对子女管教不够严。
四、自私、任性、霸道、在家在校表现不一致有些孩子跟自己有关的事做得很好,但不愿意帮忙别人,对集体不够关心,以自我为中心;有些孩子在校是一套,在家又是另一副“面孔”。
如他在校很听老师的话,遵守校规班规,一个好学生的样子,通过家访,发现他在家并不是这样,不听家长的话,甚至经常闹情绪、驳嘴的也有。
造成这钟情况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两点:1、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长对孩子不够严格,有些甚至要听孩子的话。
2、学校教育的误区。
现在不管哪所学校都是要讲成绩,导致个别教师过于重视知识传授,而德育教育的力度相对减少。
基于以上各种情况,我们努力改进本班德育工作,净化育人环境,提高本班德育水平,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制订方案,有计划地培养调查结果告诉我们,学生行为习惯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制约,而之前这些因素还没有得到有机配合,更缺乏计划性。
为了使行为习惯的培养从无序到有序,从无计划到有计划,我们制订行为习惯序列化方案,使学校、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有层次地、按部就班地进行。
这样,学校、社会、家庭才能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
二、定好班规,严格执行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高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
但是很多时候,他们还不能明辨是非,或者还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
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根据学生行为习惯标准编写了“袁山贝小学日常行为一日歌”,让孩子们背熟,牢记在心。
为了落实一日歌的内容,学校还定时和不定时到班级抽查背诵情况和检查学生的落实情况。
在开学初期,我让同学们先背熟了一日歌,再结合本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我们自己班级的管理制度,明确了方向,就能从生活到学习诸多细节上指导孩子的行为。
我们继续开展雏鹰争章活动。
“我为志者,我争章”活动的登记表粘贴在课室的后面。
(这学期我是利用班会课通过大家发言,自己本人发言,大家投票等形式进行总结并颁章的,如果没有拿到的同学可继续努力再争,等他认为自己达到要求后便向我提出申请,我再抽时间在班上进行那争章流程)。
关注每个学生,创设学生个人间的量化评比。
(出示表格解释:作业质量,完成情况,班级做得不好被扣分,为了鼓励一些踏实的学生,如果他们一周下来都没有被扣一分,就是样样都做好了,就可以加6颗星,)这评比两周一次小结,底分100分,达到120分就在心愿树上加一颗星。
为了鼓励上进,预防一些学生达到了120分以上就不努力了的现象,后来我就加一个要求,如果达到140分以上,就能在心愿树上加两颗星。
如果树上达到8颗星,他的相片就可以贴在“丰收”的大箩筐里,凡是能大丰收的学生,学期末有一份神秘礼物(当然我不说是什么礼物)。
以“丰收”为主题的板报,虽简单,但体现出了阶段性总结的实效。
有了这些比赛后,我觉得全班同学都很积极,不管在课内,课外,作业基本上能依时完成,课堂上会主动举手,特别是辩论课,大家都准备得很充分。
总之,大家都会为争得一颗星而欣喜若狂,也会为失去一颗星而伤心难过。
所以每到了小结那天就是大家最紧张的时刻。
我也为看到这些现象而高兴、欣慰。
因为他们正在这些良性竞争中进步着。
三、诵读经典,润物“有”声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很多的传统礼仪被现代人所忽略。
作为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我非常重视利用课堂来诵读文化经典以熏陶学生的思想,培养孩子们的行为习惯。
在我们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确定了不同的诵读内容。
低年级背的量少一点,中年级最少背一半,高年级尽量做到全背诵。
我主要让孩子背《弟子规》、《三字经》和《小学生必背古诗》等,还通过教孩子吟诵古诗词,让他们领悟诗中的意思。
为了把经典落到实处,我利用语文课堂为阵地,用每节课前5分钟的时间背诵《弟子规》,并结合所背诵的内容,具体指导孩子的言行。
通过背诵中华经典,许多学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做事的诀窍以及学习的方法。
通过诵读《三字经》,学生们知道了要发奋学习,认真读书(“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通过诵读唐诗、宋词,学生们知道了做事要讲求诀窍,注意方法(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过诵读《弟子规》,学生懂得了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首孝悌次谨信”)。
总之,诵读中华经典,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及写作水平,更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真正是诵读经典,润物“有”声。
四、用活动来培养作为班主任,我们可利用每周一次的班会课开展主题班会。
如当祖国同胞有难时,我们会开展献爱心的主题班会;如班中出现孩子不讲文明时,我们就开展有关讲文明礼仪的主题班会等。
辅导员也与我们合作,利用部分队会课针对学生的表现开展主题队会,如辅导员会协助我们教育孩子唱好国歌、队歌和戴好红领巾等。
我们让学生通过讨论,发言,看录象和听老师总结等方式知道自己什么该做和什么不该做。
会中,能积极发言的学生可得一星,看法独到的学生能得两星。
五、以身作则,引领养成教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
因为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
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也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当老师错了,也敢于向学生道歉。
这样的小节,体现出尊重学生,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六、用爱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我要求自己以一颗仁爱之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能够站在他们的角度去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如,每天进课室,肯定是看有没有到齐,提醒他们戴队徽,移桌子,天气变化提醒他们增减衣服等。
另外,爱也体现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下面是本班其中一个小故事。
(结尾也附本班另一教育小故事)。